金堂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4248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7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堂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金堂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金堂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金堂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金堂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金堂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金堂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金堂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金堂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金堂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金堂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金堂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金堂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金堂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金堂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金堂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金堂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金堂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金堂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金堂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堂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docx

《金堂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堂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堂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docx

金堂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

四川省金堂县2020学年高一语文9月月考试题

(时间:

150分钟总分:

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单选题和非单选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座位号、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3.选择题务必用2B铅笔将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4.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超出范围;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它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作品本身是文学活动的本源与目的。

具体而言,一首诗即是一个独立的存在。

和任何其他的事物一样,它就是自己.以其本身的存在而存在。

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客观的、自足的、独立的艺术品的存在。

这种主张把诗首先当作诗而不是别的什么来考虑,使批评者得以将注意力聚焦于文本,其重要意义在于它将语言还原为文学的主体,颠覆了偏于文本外缘研究的传统批评形态。

使文学研究回到它的形式本原。

在作品本体论的基础之上,新批评认为,作者的感情或意图不能等同于诗的意义。

他们批评那种在诗或文艺作品与作者的个人经验或意图之间划等号的观点,斥其为“意图缪见”。

根据新批评的观点,以作者的心理动机作为批评依据,结果必然导致传记式批评与相对主义。

新批评称,任何一首诗都是一个公共文本,批评者可以使用公共话语的标准和规则对其予以解读,而无需诗人个人经验、兴趣爱好及性格等因素作为条件。

在新批评之前。

文学批评界占统治地位的是传记的和历史的方法,这种方法研究文本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状况,研究者努力在这些因素和作品之间建立联系,确定相互间的影响关系,从而印证文本的意义。

虽然新批评并不绝对否认作品产生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对于研究作品可能会产生有益的作用,但是,他们坚决认为,作者个人的生活和历史,如作者的意图一样。

与作品的意义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

一首诗并非诗人的个性与情感的告白,相反,诗人致力于用语言表现人类普遍的情感。

新批评理论强调的是,意义栖居于文本之内,而不是之外。

将作者、作者的生活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因素从文学的本体分离出去之后.新批评进一步地将读者也予以剥离。

他们认为读者对作品的情感式的反应也不能成为有说服力的解读,对于这种错误,他们也有一个名称,叫作“感受缪见”。

其错误的原因在于混淆了诗的意义及功能。

谈一首诗对读者的心理影响属于印象主义批评,在新批评看来,这不是客观的批评,是非科学的。

既然意义既不存在于作者的意图之中,也不存在于读者的情感好恶之中,更不能简单地将社会和个人历史的原因作为获得意义的可靠通道,那么,意义到底在哪里呢?

新批评认为诗的意义存在于诗自身的结构之中,存在于它的形式之中。

它论证说,任何复杂的事物都有一个结构,诗也不例外,作为艺术品,它有自己的结构和构成要素。

这个结构及其形式要素和规则是可以分析的。

通过科学的方法,人们可以发现存在于作品中的,赋予诗作以统一性并统领作品整体的结构。

也就是在这一发现的过程中,诗的意义会逐渐显露出来。

新批评立足文本本身的分析不失为文学批评的方法之一,它给当代文学批评留下了一些可被接受的观念和概念。

(摘编自李屹《新批评与诗歌解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批评主张要把诗当作诗来读而不是当作别的什么,要求读者将注意力集中到诗歌文本本身,而不是聚焦于文本之外的其他外部联系。

B.新批评认为对文学文本的传统批评形态,重视对文本的外缘进行研究,没有将语言还原为文学的主体。

C.将作者的个人经验或意图直接等同于文学作品的意义,在批评理论看来,就是“意图谬见”,所得到的作品的意义是不科学的。

D.批评者用公共话语的标准和规则对诗歌进行解读,仍然离不开诗人的个人经验、兴趣爱好等因素作为参考条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过去,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是“知人论世”,也就是用传记的和历史的方法探索作者与作品之间的联系,从而探索作品的意义,而新批评理论则肯定作者的背景与作品的意义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B.用新批评的观点来看,屈原的《离骚》,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等中国诗歌,也都是公共文本,是诗人在用语言表现人类普遍的情感。

C.新批评排斥用传记的和历史的方法研究文学作品,但并不排斥读者的情感式反应在文学研究中的意义。

D.诗歌的意义栖居于文本之内而不是之外,所以我们研究诗歌作品必须立足于诗歌文本本身,对文本进行细读,回到文学作品的形式本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批评强调评价文学作品必须客观、科学,那种奢谈作品对读者的心理影响的批评恰恰是既不客观也不科学的,是“感受谬见”。

B.诗的意义在哪里呢?

新批评认为就在诗的结构之中,在诗的形式之中,而不是存在于作者的意图、作者所处的社会生活和作者的个人经历之中。

C.诗歌的结构可以让诗歌的各种要素统一协调起来,可以统领诗歌作品整体,读者通过科学的方法,可以发现它,发现它的过程可以让诗的意义逐渐显露出来。

D.新批评将文学从“外在研究”转向“内在研究”,将文本本身作为发现其意义的出发点,颠覆了偏于文本外缘研究的传统批评形态,是当代唯一有效的文学枇评方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献给艾青的红玫瑰

曹积三

①十多年过去了,那束红玫瑰,依稀仍在眼前灿灿地绽放着。

按说,送仙逝者驾鹤西去,应献白色或黄色的菊花,可我觉得,艾青是浪漫的诗人,更是世俗的反叛者,他一生追逐太阳,为光明战斗,为光明歌唱,献一束充盈着太阳颜色的红玫瑰更为合适。

于是,那天,我捧着一束如火的红玫瑰,赶到东四十三条97号艾老的府上送他远行。

高瑛大姐欣喜地对我说:

“艾青喜欢红玫瑰。

”我感到一阵宽慰。

后来得知,艾老走后,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

所献之花,满满地拉了两卡车,还没有运完。

②戴红领巾的时候,我因读到《大堰河》,而晓得了艾青。

岂料这位可敬的诗人命途多舛。

他的诗集一度被图书馆“禁借”,为此,我曾备感困惑和惆怅,但不管有人怎么往他身上泼污水,那些美丽的诗行仍令我的心头发烫。

值得庆幸的是,波诡云谲里,虽经七灾八难,他终于挺了过来,如同涅槃的凤凰。

然而,直到1988年的初秋,我才得以见到心仪多年的诗人。

③那是一个下午,北影有个剧组开机,约我去写点什么。

并告诉我说,拍摄地点在东城丰收胡同21号四合院。

到了那里才知道,那是艾青的家。

处于京华一隅的这个小院,像是远离尘嚣.别有一番天地,它静谧、安适,特别是那斑红灿烂的花木和葡萄架上缀满的果实,更平添了几分温馨。

拍戏,是个扰人的活儿,把原本整洁的院子弄得很凌乱。

艾老的夫人高瑛大姐古道热肠,对此毫不介意,还替剧组找东拿西,不停地张罗着……小憩时,她从葡萄架上,剪下葡萄,请大家尝鲜。

就在这时,我望见艾老透过书房的窗子,正笑吟吟地望着我们。

我急忙去向他问好。

④那天,艾老身着中山装,笑容可掬,热诚得如同相识多年的朋友。

我们聊起了电影。

他告诉我,他很喜欢电影,在延安的时候,放的是几部苏联的原版影片,一边放,一边由萧三翻译,人们看得津津有味。

如今,我们国家的电影进步很大,可惜,他眼力不济了。

他说:

“银幕,是神奇的王国,可以充分展示才情。

艺术家描画人物,表现命运,可以呈现一种诗境和画境,让人羡慕。

”我说:

“艾老的许多诗,不仅富有哲理,而且有画境,就像一幅幅电影的定格镜头,让人遐想,充满魅力。

”他笑了。

⑤艾老夫妇对电影的喜爱与支持,让人心里暖暖的。

1990年春天,我编罢《中国影人诗选》,想到这是历史上首部电影人的诗选,序请阳翰笙阳老写就,封面题字非艾老莫属。

我便把想法告诉了高瑛大姐,大姐爽快地说:

“我去说,艾青肯定会答应的!

”艾老果然满足了我的心愿。

谁能料想,就在艾老为《中国影人诗选》题签后的第三天,1990年3月21日,他去中纪委招待所参加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编委扩大会时,跌倒在洗手间里,右臂不幸骨折。

最后,时年八秩高龄的艾老,不得不切除了右肱骨头,装上了人造的假体。

此后,再也无法自由运笔,挥毫题字了。

《中国影人诗选》竟成为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题签!

⑥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艾老满面春风,没有因为装了金属假肢而沮丧,尽管有说不出的痛苦,但坚强、坦然、幽默依然。

高瑛大姐告诉我,艾老曾与探望他的诗人邹荻帆有过一番苦涩的趣谈,说道:

“我这个人真奇怪。

1957年打成右派之后,老是在右边出毛病。

1959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场割麦子时,镰刀把右腿膝盖割了个大口子,一个多月不能治,也不能走,更不能打弯,受了很多罪。

‘文革’期间,在连队阴暗的地窝子里住了五年多,里面没有电灯,在煤油灯下读‘圣书’,还要写这个写那个,又缺少营养,瞎了右眼。

1988年在自己家小院里跌了一跤,右眼眶起了个大包,引起脑血肿。

这一次又摔断了右胳膊,真是太巧了,都是发生在右边。

”说罢,朗然一笑……

⑦艾老笑谈天灾人祸,风雨淡定,真乃豁达人生!

⑧诗坛的巨人走了,已经13年了,但悠长的岁月抹不去对他的敬重和怀念。

这敬重和怀念,就是我们献给他永不凋零的红玫瑰。

(选自2009年8月26日《文汇报》,有删节)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艾青深受人们的敬重,这一点从其逝世后,“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中可见一斑。

B.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多处对高瑛作了生动形象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艾青的美好品质。

C.作者对艾青家中的花木、葡萄架及葡萄的描写,渲染出一种静谧、安适、温馨的氛围。

D.作者认为,艾青的诗歌和电影有相通之处,富有哲理,画境美。

让人遐想,充满魅力。

5.在作者笔下,艾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依据文意,分条概括。

(5分).

答:

_▲_

6.作者运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来写自己与艾青的交往?

请结合文意,作简要分析。

(6分)

答:

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材料一

林徽因在伦敦留学时候就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01924年6月,林徽因和粱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

1928年,这对新婚夫妇学成回国。

梁林二人都对中国的古建筑怀有深深的热爱。

当时,中国对古建筑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日本学者甚至断言中国没有唐代古建筑。

粱思威、林徽因二人下定决心,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观念来系统研究中国古建筑。

30年代,林徽因经常与粱思成一起骑着毛驴、坐着独轮车,到穷乡僻壤去寻找古建筑。

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发现得以为世人所了解,得到了应有的保护。

然而,当这项事业刚刚开始不久,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就踏遍了华北的大片地区。

战争越来越近,林徽因是北平的太太们中最早表示宁死不做亡国奴的。

林家有尽心报国的家风,林徽因的两位堂叔林觉民、林尹民均在黄花岗72烈士之列。

她给8岁的女儿梁再冰写信:

“如果日本人要来占领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

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

八年抗战,物价飞涨,不断的“逃难”和越来越差的生活条件使,林徽因旧病复发。

从1941年起,她就经常发烧卧床,从此再没有享受过健康人的欢乐。

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林徽因在病榻上仍坚持工作,帮助梁思成反复修改并最后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图解中国建筑史》,初步实现了他们在学生时代就已怀有的学术夙愿。

也许没有人知道,林徽为了这两部著作耗费了多少心血,在健康方面又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就是在这个时期,她一再谢绝了外国朋友的邀请,不肯到美国去疗养,而宁愿留在国内,同自己的同胞共命运。

粱思成也支持她的选择,虽然他们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二战行将结束时,虽然梁思成向盟军提出了保护日本奈良古建筑的建议,但奈良附近的军事目标众多,盟军不得不准备对其进行轰炸。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奈良的历史遗迹,盟军需要一张详细标明文物地点的地图。

这一次,画这张图的,是林徽因。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林徽因一家两次险些在日军的轰炸中丧命,其三弟林恒和梁思成的弟弟梁思忠均牺牲在与日寇作战的战场上。

纵是佛经中诸神菩萨,胸襟也不过如此吧。

1949年初,林徽因所住的清华园解放了。

她和梁思成应解放军的请求,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此书后来演变成为《全国文物保护目录》。

这一年,林徽因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从此她便把自己的命运同新中国连在了一起。

林徽因曾决绝地表示,要与离开祖国大陆及去台湾的知识分子断交。

她曾说过,自己从小受欧美教育,但珍视中国;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知识分子,是不会也不该选择这样的时机离开祖国的。

一边是病痛的折磨,一边是繁忙的工作,她就像一支两头燃烧的蜡烛。

她发表了大量的有关建筑的论著,并以惊人的毅力参与首都的城市规划工作,设计了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

她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反对拆毁城墙、城楼和某些重要古建筑物,提出了修建“城墙公园”的新颖构想。

为了挽救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林徽因在一次会议上与当时的北京市负责人发生了面对面的冲突。

她据理力争,甚至指着对方的鼻子大声斥责。

而那时她肺病已重,以致激动时只能发出喉音。

今日,牌楼早已随着文化浩劫一同烟消云散,但林徽因当日的金刚怒吼,必将永远环绕在每一位具有良知血性的中国学者心头。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设计国徽图案,是林徽因最光荣的任务。

连续几个月,她呕心沥血,一次次地参与修改设计,直到方案最后确定。

而这时,她已经病弱到几乎不能从座椅上站起来了。

1955年3月,林徽因耗尽了最后一点气力,带着许多未完成的心愿离开了人世。

她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墓碑上镌刻着一簇有着浓厚民族韵味、丰满又秀丽的汉白玉花圈。

这原是林徽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碑座上的一个刻样,它作为一篇无言的墓志铭,纪念着它的主人。

(摘编自梁从诫《建筑家的眼睛,诗人的心灵》)

材料二

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

她同丈夫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领域的开拓者。

林徽因有着倾城的貌,出众的才,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早在30年代就有“一代才女”的美誉。

(XX百科《林徽因简介》)

材料三

徽因的健谈绝不是结了婚的妇人的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她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

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

(萧乾《才女林徽因》)

材料四

母亲在融汇材料方面充满了灵感,常会从别人所不注意的地方独见精彩,发表极高明的议论。

那时期,父亲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大多经过她的加工润色。

父亲后来常常对我们说,他文章的“眼睛”大半是母亲给“点”上去的。

(粱从诫《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主要内容为记叙林徽因为自己的建筑理想和祖国的古建筑研究事业做出的努力,既有具体事例,又有感性评论。

B.材料三简略、客观地介绍了林徽因在各个方面的成就,语言简洁凝练。

C.材料四回忆了林徽因作为一个才女的独特的、具有灵性的一面,主要是通过侧面来表现的。

D.四段材料从各个方面对民国才女林徽因的才华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反映,充分地让我们感受到了她在建筑事业上的矢志不渝和在文学创作上的独具风采。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个人志趣和爱好完全一致,他们将研究建筑学作为终身追求的事业,二人取长补短,互相支持,可谓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B.古建筑遗存是全世界共同的文化遗产,为了使奈良古建筑免遭战火,林徽因克制住内心对日寇的仇恨,为盟军画出了详细标明文物地点的奈良地图。

C.林徽因集才华和美貌于一身,她不仅在建筑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且在文学艺术方面成就斐然,赢得了“一代才女”的赞誉。

D.林氏后人传承了家族尽忠报国的门风,先后有多人为推翻封建帝制、为抗击日寇侵略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林徽因从小就深受他们的影响。

E.战乱时期动荡的环境、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工作,击垮了林徽因的身体,她所取得的重要成就,都是以牺牲自身健康作为代价的。

9.林徽因在建筑学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请结合材料简要归纳。

(4分)

答:

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刘仁轨,字正则,汴州尉氏人。

少贫贱,好学。

值乱,不能安业,每动止,画地书空,寓所习,卒以通博闻。

武德初,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上疏有所论奏,仁轨见其稿,为窜定数言。

瑰惊异,赤牒补息州参军。

转陈仓尉,部人折冲都尉鲁宁者,豪纵犯法,县莫敢屈。

仁轨约不再犯,而宁暴横自如,仁轨榜杀之。

州以闻,太宗日:

“尉而杀吾折冲,可乎?

”召诘让。

仁轨对日:

“宁辱臣,臣故杀之。

”帝以为刚正,更擢成阳丞。

贞观十四年,校猎同州。

时秋敛未讫,仁轨谏日:

“今兹澍泽沾足,百谷炽茂,收才十二。

常日征调,已有所妨。

又供猎事,缮桥治道,役虽简省,犹不损数万。

少延一旬,使场圃毕劳,陛下六飞徐驱,公私交泰。

”玺书褒纳。

拜新安令。

累迁给事中,为李义府所恶,出为青州刺史。

成亨五年,为鸡林道大总管,东伐新罗。

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晋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永隆二年,加太子少傅。

数乞骸骨,听解左仆射。

武后临朝,复拜左仆射。

上疏辞疾,因陈吕后、禄、产祸败事以规后,后遣武承嗣赍玺书慰勉。

改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

卒年八十五。

诏百官赴哭,册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

仁轨虽贵显,不自矜踞,接旧故如布衣时。

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

及拜大司宪,异式尚在台,不自安,因醉以情自解。

仁轨持觞曰:

“所不与公者,有如此觞。

”后既执政,荐为司元大夫。

然宦由州县至宰辅,善致声誉,得吏下欢心。

(节选自《新唐书·刘仁轨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晋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B.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晋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C.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晋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牲里

D.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晋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

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仁轨自幼好学,才华出众。

每当空闲之时,他用手指在空中和地上写写画画,终成饱学之士。

后来以其才华受到任瑰的青睐,被任命为息州参军。

B.刘仁轨不畏强暴,刚毅正直。

在任陈仓县尉时,警告凶暴蛮横的折冲都尉鲁宁,鲁宁没收敛,就用刑杖将其打死。

唐太宗得知此事后当即表示认可。

C.刘仁轨体恤百姓,直言劝谏。

秋收还没结束,太宗想要到同州打猎,刘仁轨认为这时即使节省征用劳役,也会对秋收造成妨害,建议秋收后再出行。

D.刘仁轨谦恭待人,不计前嫌。

他虽位极人臣,但接待亲朋故旧仍如从前。

对于曾经得罪自己的下级袁异式表示不计私仇,后来还推荐他任司元大夫。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文:

_▲_

(2)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

译文:

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七律·冬云

毛泽东

雪压冬云

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注】①此诗写于1962年12月26日。

由于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秉持修正主义,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我国国民经济在1959年到1961年发生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受重大损失;苏联领导人挑起中苏论战,并把两党之间的原则争论变为国家争端,对中国施加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的巨大压力。

②雪压冬云:

即冬云压雪,指雪稠云低的样子。

③罴:

棕熊。

④“冻死”句:

是对经受不住考验者的蔑视。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突出了乌云低垂、漫天大雪的异常沉重的环境特征,构成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沉闷氛围,象征着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

B.颔联一个“吹”字写出了革命力量逐渐发展壮大,终将取代寒流的必然规律。

C.“虎豹”和“熊罴”分别喻指修正主义和帝国主义,同时又把它们放在一起,归为一类,既形客了它们的凶恶,又点明了它们虚弱的反革命、反人民的本质。

D.本诗比喻贴切,形象鲜明,对比强烈,例如用“梅花”与“苍蝇”进行对比,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派必将失败的结局,格调高昂。

E.这是一首政治诗,写景言志,借自然景色的描绘以抒怀,由衷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像梅花一样不畏严寒与风雪斗争的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心。

15.请你联系相关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分)

答:

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一句是:

_▲_。

(2)《雨巷》一诗中写雨巷特点并展现诗人形象的两句是:

_▲_,_▲_。

(3)《沁园春·长沙》中仰视和俯视结合,体现秋景充满生命力的两句是:

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其要义就是让权力置于众目睽睽之下,让权力的主人看清、看住权力如何运行。

②向安和罗锋两位教授异曲同工地认为,在新世纪的巨大冲击下,民间故事传承人的口头传承悄然消失,传统民间文学走向衰败。

③在医院的行业作风建设中,要大力发扬待人和气、言语文明、耐心细致等与人为善的美德,这样才能减少医患矛盾。

④连续的高温天气使得市民尽量避免白天出门;而到了晚上,市民便纷纷走进气温较低的琅琊山中避暑纳凉,顺便锻炼身体,真是一箭双雕。

⑤黄山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名列全国第二,当记者问到原因时,负责人说:

“主要是对游客的意见洗耳恭听,从而强化了对景区的精细化、人性化管理。

A.②④B.①⑤C.②⑤D.③④

18.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人生的绿色阅读,①从梦想起飞的少年开始。

少年最宜学诗,②入门得句,③清新可喜。

④这与童眼观察,童心体味,终以无忌童言天真道出,大有关系。

少年脱口吐秀,不关堆垛,不倚雕琢,只关性灵,⑤难能可贵。

⑥,当今寄望子女成龙成风的父母,更应洞开诗窗,让孩子们翱翔于充满想象和创造力的文学天地,在孩子的人生初始阶段培育一颗优雅的诗心。

A

最好

如果

当然

/

所以

B

不妨

一旦

大都

/

当然

因此

C

应当

虽然

但是

其实

/

可见

D

/

即使

因为

因而

而且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