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辽宁师范大学自然地理考研大纲.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77289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辽宁师范大学自然地理考研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最新辽宁师范大学自然地理考研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最新辽宁师范大学自然地理考研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最新辽宁师范大学自然地理考研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最新辽宁师范大学自然地理考研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最新辽宁师范大学自然地理考研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最新辽宁师范大学自然地理考研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最新辽宁师范大学自然地理考研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最新辽宁师范大学自然地理考研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最新辽宁师范大学自然地理考研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最新辽宁师范大学自然地理考研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最新辽宁师范大学自然地理考研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最新辽宁师范大学自然地理考研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最新辽宁师范大学自然地理考研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最新辽宁师范大学自然地理考研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最新辽宁师范大学自然地理考研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最新辽宁师范大学自然地理考研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最新辽宁师范大学自然地理考研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最新辽宁师范大学自然地理考研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最新辽宁师范大学自然地理考研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辽宁师范大学自然地理考研大纲.docx

《最新辽宁师范大学自然地理考研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辽宁师范大学自然地理考研大纲.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辽宁师范大学自然地理考研大纲.docx

最新辽宁师范大学自然地理考研大纲

中国地理考研大纲

一、考试科目设立目的

地理学最基本的特点是综合性和区域性,《中国地理》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科基本特点的课程之一。

《中国地理》考试侧重考察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区域分析能力。

《中国地理》是人文地理深入学习和相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过去我校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生入学考试侧重考察“中国经济地理”的内容。

在新的形势下,考虑到“统一地理学”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地理思维的培养和形成需要,在原来华东师大版(师范院校统编教材)《中国经济地理》的基础上,扩充考试内容,并且改变参考教材。

二、参考教材

赵济、陈传康主编,中国地理(面向21世纪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三、本科目分数

满分150分,基本分数分配如下:

从自然与人文的“二元论”划分方面,侧重于“自然地理”内容60分;侧重于“人文地理”内容90分。

从《中国地理》总论和区域分论方面划分,总论部分占100分,分论部分50分。

从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察来划分,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识记性”特点的内容90分,具有“理解应用性”内容60分。

从“书本(指定教材)内”和“书本外”内容来划分,考虑到地理教材内容的“时效性”,问题回答与教材内容基本一致的部分120分,联系到考试出题时的“热点”人文(经济)地理问题部分30分。

四、考试基本题型

解释名词(概念题)30分

画图、填图题(20分)

简要回答题60分

综合论述题40分

四、考察主要知识点(指定参考教材对应标题下的全部内容)

(一)总论部分

1.区位与疆界

1.1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与变化(到最近年度)

1.2位与疆界

2.的主要山脉、地形单元(填图)

3.中国气候特点与经济社会意义评价

4.土地资源结构及其评价

5.水资源结构及其开发评价

6.矿产资源结构及其开发评价

7.风景旅游资源结构与开发评价

8.海岸及海域

8.1海域环境概况与评价

8.2海洋资源及其评价

8.3海岸特点与海岸带开发

8.4海岛及开发

9.人口与经济发展

9.1人口增长、数量、结构与迁移特点

9.2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发展特点

9.3水利及其开发建设

9.4矿业开发与能源产业

9.5工业发展与布局

9.6交通运输与邮电业

9.7旅游业

10.城市化进程特点与城镇建设方向

11.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

11.1中国文化的空用透视

11.2民族与宗教

11.3区域文化分异特点

11.4传统大化与现代文化形成与区别

12.我国的灾害

12.1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

12.2环境保护和建设

12.3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区

13.景观与区划

13.1地域分异规律与景观划分

13.2行政区划以及特点分析

13.3自然区划主要方案

13.4经济区划原则与代表方案

13.5综合区划

14.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

14.1国土整治的理论与分区

14.2区域发展战略(联系区域实际分析,能够用区域战略研究的一般思路方法概括区域发展战略)

(二)区域分论部分

1.东北区

1.1环境与资源结构

1.2产业基础和经济发展

1.3资源开发与环境整治

1.4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问题

2.华北区

2.1地理概况

2.2首都经济圈

2.3水资源问题

2.4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

3.晋陕内蒙古区

3.1地理概况

3.2能源重化工基地

3.3草原畜牧业基地

3.4土地退化问题

4.长江中下游区

4.1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

5.东南区

5.1闽粤琼三省的经济建设与区域发展

5.2香港与澳门

5.3台湾

6.西北区

6.1地质环境与地貌特征

6.2绿洲农业与畜牧业

6.3工业与交通

7.西南区

7.1地质环境与地貌特征

7.2工业与交通

8.青藏区

8.1地壳演化与青藏高原的形成

8.2工业与交通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中重要分支科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地理环境学科,与地理学的其他分科有密切关系。

它是自然地理专业、人文地理专业、区域经济专业、海洋经济专业、生态环境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

学习《自然地理学》必须熟悉掌握各自然地理要素,即地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必须掌握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

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布规律,懂得如何评价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寻求合理开发利用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为了便于考生学习,本大纲对《自然地理学》内容掌握程度分为三个层次,即重要掌握、掌握、了解。

参考用书《自然地理学》(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伍光和等编著

绪论:

了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地球

了解宇宙、太阳系天体概况。

掌握地球形状、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掌握地球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掌握地球内部与外部圈层构造。

第二章地壳

了解地壳化学成分与矿物概念。

重点掌握三大岩性,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矿物组成、种类、构造、特点等知识。

重点掌握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掌握大地构造学说,重点掌握板块构造学说。

了解火山地震基本知识和有关概念。

掌握地质年代,了解地壳演化简史。

第三章大气和气候

了解大气的组成,掌握大气的结构知识,即气压、大气分层等。

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及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

重点掌握气温周期性变化、水平与垂直分布。

掌握大气湿度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了解湿度的变化与分布。

掌握凝结概念和凝结条件。

重点掌握水汽凝结现象。

终点站能故我大气降水的形成、类型及地理分布。

掌握作用于空气的力。

重点掌握大气环流的气压带、风带布局与成因。

了解季风环流与局地环流。

重点掌握气团和锋概念、类型、锋面天气系统。

掌握气旋和反气旋概念、类型和天气系统。

了解气候系统五个组成部分。

掌握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

重点掌握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

掌握低纬度、中纬度和高纬度气候类型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了解气候变化简史、原因、未来变化。

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

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了解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

重点掌握海水潮汐、潮流、波浪、洋流运动运动特点、类型、成因。

了解海平面变化概况。

掌握海洋资源类型,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掌握河流、水系和流域概念和基本知识。

了解水情要素基本概念。

重点掌握河流径流计量单位概念及计算方法。

掌握河流各种补给特点。

了解河流分类意义和原则,掌握我国河流类型及水文特点。

重点掌握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掌握湖泊的成因和类型、沼泽的成因和水文特征。

了解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掌握岩石的水理性质。

重点掌握地下水分类及各类型特点。

掌握冰川类型、地球上冰川的分布、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地貌

了解风化作用类型。

掌握风化壳概念、特征、类型。

重点掌握滑坡地貌形成机制及地貌类型。

掌握流水地貌类型、特点。

重点掌握泥石流形成条件、类型、特点及分布。

掌握河谷地貌类型、特点。

重点掌握河流阶地类型及特点。

重点掌握喀斯特地貌形成机制。

掌握喀斯特地貌类型。

了解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与地域分布。

掌握冰川作用、冰川地貌类型及特征。

了解风沙作用,掌握风沙地貌类型及特征。

掌握黄土概念、黄土地貌类型。

掌握海岸地貌类型及其特征,重点掌握海岸类型及其特征。

了解海底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第六章土壤圈

掌握土壤及土壤肥力概念。

重点掌握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土壤形态特征。

重点掌握土壤物质组成与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掌握主要成土过程。

了解国外土壤分类、中国土壤分类。

掌握土壤空间分布规律。

了解世界土壤分布、土壤类型特征、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基本知识。

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了解生物五界生物各自特点。

掌握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及各生态因子与生物的关系。

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掌握群落概念和一般特征。

重点掌握生物群落概念、种类组成、群落的外貌、群落的结构、生物群落的动态。

重点掌握生态系统概念、组成和结构。

掌握生态系统的功能,即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掌握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

掌握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了解水与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类型。

了解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主要特征。

了解生物多样性概念及多样性保护方法。

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掌握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地理耗散结构,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知识。

了解地带性规律学说的形成背景。

重点掌握地带性、非地带规律、垂直带性分异基本概念、规律性表现以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了解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掌握自然区划原则与方法。

掌握地带性、非地带性区划、综合性区划单位。

了解土地含义与土地分级。

重点掌握土地评价的对象、原则和方法。

了解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人文地理学》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说明

(一)课程性质,是高师地理系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专业骨干课。

(二)课程开设意义:

地理学分为两大支即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

人文地理着重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人和自然之间关系协调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地关系愈来愈紧张,协调人地关系极为重要,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也愈来愈重要。

全世界地理专业都加强了人文地理的教学和研究,我国不仅在大学而且中学的人文地理内容比重,高中的人文地理比重亦也大大增加。

因此开设此课为地理专业和相大专业之必须。

(三)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掌握人文地理的基本知识,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如人地关系论,文化的起源发展与扩散等理论,掌握人文地理的基本方法:

传统方法、现代方法与手段。

(四)本课程知识体系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为概论性质题纲,其他课程为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给其它人文地理分支学科打下基础。

(五)本课程使用的教材及选择教材的原则和依据:

选择由王恩涌等编著的《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2000年。

选择的依据是权威、超前性。

本教材为高教部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

是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教委重点教材,同时也是全国高校地理类专业公共核心课程教材。

符合我们选择的要求。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绪论

重点:

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特性

二、人文地理研究的方法论

难点:

人文稿地理学的方法及其应用

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人文地理学的科学特性

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二、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人文地理研究的方法论

一、经验主义方法

二、实证主义方法论

三、人本主义方法论

四、结构主义方法论

第二章文化与文化的地理学

重点:

文化景观、文化扩散、文化区、文化生态、文化整合

难点:

人地关系及协调发展

第一节文化概念和文化结构

一、文化概念

二、文化结构

第二节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一、人类的出现与其对环境的适应

二、从生物适应与文化知识的比较为文化的特点

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一、人文的空间现象一文化区

二、人文的时间现象一文化的扩散

三、文化生态学一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四、文化的整合

五、文化的景观

第四节其它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

一、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二、马克思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

第三章人口地理学

重点:

人口的迁移及机制

难点:

人口迁转变模式

第一节人口分布

一、人口密度

二、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三、中国人口分布

四、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人口移动

一、人口移动形式

二、人口移动的机制

第三节人口增长的过程

一、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

二、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

三、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四、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第四节人口转变模式

一、发达国家的人中转变模式

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三、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第五节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

一、自然环境与人口增长

二、人口构成与人口增长

三、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

第六节人口与发展

一、人口因素的两重性

二、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

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

第四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重点:

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难点: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农业的起源

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

二、农业起源的特点

三、农业的形成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一、原始农业一迁移农业

二、传统农业

三、现代农业

第五章工业的出现与发展

重点:

产业类型和工业区

难点:

工业发展与全球经济问题

第一节工业的出现和初期发展

一、科学前提与基础

二、在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条件

三、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初期发展

第二节工业生产的扩散和继续发展

一、工业生产的扩散

二、工业生产的继续发展

第三节产业类型和工业区

一、第一产业中的工业

二、第二产业及其分布

三、其它产业及其与工业的关系

第四节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

一、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二、工业分布的新变化

第五节工业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当前的全球经常形势

二、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第六章种族、民族、民俗

重点:

种族、民族的划分及其分布

难点:

民俗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种族与地理人种

一、种族的起源

二、种族的划分

三、地理人种

四、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

第二节民族

一、民族的形成与特征

二、世界民族的分布

三、民族的迁移与集聚

四、民族的变化与整合

第三节民俗与文化

一、民俗的形成与特点

二、民俗与环境

三、流行文化

第七章语言地理

重点:

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

难点:

语言的扩散与影响

第一节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一、语言的产生

二、语言的本质特征

三、语言的发展

第二节世界语言的分类与分布

一、世界语言谱系

二、世界主要语言分布

第三节语言的扩散与影响

一、语言传播特征

二、语言的传播与环境

三、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第四节语言景观

一、世界文字及其特点

二、地名景观

第八章宗教与宗教地理学

重点:

宗教的传播与分布

难点:

宗教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

第一节宗教的产生与世界主要宗教

一、宗教的定义以及宗教在文化中的作用

二、宗教的起源与原始宗教

三、民族宗教

四、世界三大宗教

第二节宗教的传播与分布

一、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与主要宗教的传播

二、宗教与国家、政治、民族关系

三、宗教组织

第三节宗教仪礼(习俗与地理环境)

一、宗教风俗、禁忌与地理环境

二、宗教与文化

三、宗教仪式、节日与地理环境

第四节宗教景观

一、基督教堂

二、伊期兰清真寺

三、佛教寺庙

第九章聚落地理

重点:

城市标准

难点:

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

第一节聚落

一、起源和发展

二、城镇标准

第二节城市

一、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

二、城市与自然环境

三、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

四、城市景观与感知

第三节集镇与农村

一、集镇

二、乡村

第十章旅游地理

重点:

旅游资源及其评价、开发

难点:

旅游者行为及其分析

第一节旅游业的兴起

一、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

二、大众旅游的发展

第二节旅游的区域特征

一、旅游动机的概念分类及影响因素

二、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旅游资源与旅游地

一、旅游资源

二、旅游地

第五节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一、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

二、游泳对区域的环境影响

三、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

四、旅游对区域文化影响

第十一章行为地理

重点: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难点:

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第一节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一、环境知觉与认识

二、地理物象

三、物象评价与行为

第二节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一、行为空间

二、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三、人类迁移活动的行为空间

第三节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一、行为矩阵模式

二、报偿矩阵模型

第十二章政治地理

重点:

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难点:

国家实力的分析

第一节政治地理要素

一、政治地理现象

二、政治地理单元

三、政治地理结构

四、政治地理过程

第二节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一、国家的基本特征

二、国家领土与领土主权

三、国家的中心性区域

四、边界与边疆

第三节国家权力

一、国家权力要素

二、国家实力分析

第四节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一、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

二、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

三、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

第十三章人文地理所面临的问题

重点:

可持续发展问题

难点:

人地关系及其协调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人口的迅速增长及其引发的问题

二、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二节世界新的政治地理格局中的人地关系

一、世纪之交的政治地理新现实

二、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合与分

三、合与分的政治格局中的人地关系

第三节文化景观研究与文化景观建设

一、阿米什人生产中的节能农业村

二、客家人土楼中的传统文化

三、万丰村———个共同富裕的城市村落

四、文化景观的建设

《气象学与气候学》考试大纲

一、使用说明

本课程是一门以气象学为基础、以气候学为重点的地理专业基础课。

通过学习,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发生在大气层中各种物理现象和发展过程机制及其发生发展规律;掌握大气中发生的天气现象特征和规律,明确天气、气候的形成原因、演变规律和特点,正确解释全球不同区域气候差异的成因,掌握全球气候类型的基本特征。

使用教材为《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版周淑贞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它是国家教委认定的高校使用书,教材的内容适应专业要求,并能体现专业发展方向和最新成果,也满足现阶段高校教改的需要。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引论

重点:

一、气候系统的组成,特点和作用

二、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

第一节气象学、气候学的对象、任务、简史

一、气象学、气候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二、气象学、气候学的简史

第二节气候系统概述

一、大气圈概述

二、水、陆、冰雪覆盖和生物圈概述

第三节大气的物理性质

一、主要气象要素

二、空气状态方程

第二章

重点:

一、引起大气增温、冷却的物理过程

二、大气温度随时变化和空间分布的一般规律

难点:

一、大气冷暖形成和变化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二、大气增温和冷却的意义和作用

三、大气冷暖时空变化

第一节太阳辐射

一、基本知识

二、太阳辐射

第二节地面和大气的辐射

一、地面、大气的辐射和地面有效辐射

二、地面及地一气系统的辐射差额

第三节大气的增温和冷却

一、海陆的增温和冷却的差异

二、空气的增温和冷却

三、空气温度的个别变化和面地变化

四、大气静力稳定度

第四节大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一、气温的周期性变化

二、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

第五节空气温度的空间分布

一、气温的水平分布

二、对流层中气温的垂直分布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

重点:

一、大气中水分循环过程

二、云、雾等天气现象的形成条件和过程

三、水分对天气变化的作用及全球降水分布

难点:

一、蒸发和凝结的条件

二、水汽转移现象及其条件

第一节蒸发和凝结

一、水相变化

二、饱和水汽压

三、影响蒸发的因素

四、湿度随时间的变化

五、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

第二节地表面和大气中的凝结现象

一、地面的水气凝结物

二、近地层空气中的凝结

三、云

第三节降水

一、云滴增长的物理过程

二、雨和雪的形成

三、各类云的降水

四、人工影响降水

五、降水分布

第四章大气的运动

重点:

一、产生大气运动和变化的原因

二、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规律

难点:

一、气压变化及其分布规律

二、气压变化的图形表示

三、大气运动的成因和特点

第一节气压随高度和时间的变化

一、气压随高度的变化

二、气压随时间的变化

第二节气压场

一、气压场的表示方法

二、气压场的基本形式

三、气压系统的空间结构

第三节大气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一、作用于空气的力

二、自由大气中的空气水平运动

三、磨擦流中空气的水平运动

四、空气的垂直运动

第四节大气环流

一、大气环流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大气环流平均状况

三、大气环流的变化

第五章天气系统

重点:

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结构、运动规律

难点:

天气系统的空间结构配置

第一节气团和锋

一、气团

二、锋

第二节中纬度天气系统

一、高空主要天气系统

二、温带气旋和反气旋

第三节低纬度天气系统

一、副热带高压

二、热带天气系统

第四节对流性天气系统

一、雷暴

二、飑线

三、龙卷

第六章气候的形成

重点:

气候形成因子的作用及气候学意义

难点:

形成气候的各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第一节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

一、太阳辐射与天文气候

二、辐射吸支与能量平衡

第二节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

一、大气环流

二、洋流

第三节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一、海陆分布与气温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水分的影响

三、海陆分布与周期性风系

四、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

第四节地形和地面特性与气候

一、地形与气温

二、地形与地方性风系

三、地形与降水

四、地面特性与小气候

第五节冰雪覆盖与气候

一、世界冰雪覆盖与概况

二、冰雪覆盖与气温

三、冰雪覆盖与大气环流和降水

第七章气候带和气候型

重点:

一、气候带的划分

二、各气候带、气候型特点

难点:

各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地理分布及其特征对比分析

第一节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划分

一、柯本分类法

二、斯查勒分类法

三、气候分类法评议

第二节低纬度气候

一、赤道多雨气候

二、热带海洋性气候

三、热带干湿季气候

四、热带季风性气候

五、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第三节中纬度气候

一、副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二、副热带季风气候

三、副热带湿润气候

四、副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气候)

五、温带海洋性气候

六、温带季风气候

七、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八、温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第四节高纬度气候

一、副极地大陆性气候

二、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气候)

三、极地冰原气候

第五节高地气候

一、高地气候成因

二、高地气候特点

三、高地气候举例

第八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重点:

一、气候变化的史实

二、导致气候变化的因素

三、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第一节气候变化的史实

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三、近代气候变化的特征

第二节气候变化的因素

一、太阳辐射的变化

二、宇宙-地球物理因子

三、下垫面地理条件的变化

四、大气环流和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

 

“碧芝自制饰品店”拥有丰富的不可替代的异国风采和吸引人的魅力,理由是如此的简单:

世界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