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罗源县第一中学111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8905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罗源县第一中学111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福建省罗源县第一中学111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福建省罗源县第一中学111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福建省罗源县第一中学111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福建省罗源县第一中学111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福建省罗源县第一中学111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福建省罗源县第一中学111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福建省罗源县第一中学111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福建省罗源县第一中学111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福建省罗源县第一中学111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福建省罗源县第一中学111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罗源县第一中学111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福建省罗源县第一中学111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罗源县第一中学111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罗源县第一中学111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福建省罗源县第一中学111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罗源县第一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分值:

150分时间:

120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⑴,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⑵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⑶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⑷母孙二人,,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李密《陈情表》)

⑸山原旷其盈视,。

(《滕王阁序》)

⑹凭谁问:

廉颇老矣,?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5题。

(15分)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

少时朴钝,未有识者。

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

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

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

后郡命为功曹。

性好人伦,勤于长养。

领南郡太守。

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

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

亮留镇荆州。

统随从入蜀。

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

“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先主曰:

“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

“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人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

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

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

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

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

”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

“今日之会,可谓乐矣。

”统曰:

“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

”先主醉,怒曰:

“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

卿言不当,宜速起出!

于是统逡巡引退。

先主寻悔,请还。

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

先主谓曰:

“向者之论,阿谁为失?

”统对曰:

“君臣俱失。

”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

先主痛惜,言则流涕。

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

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阴选精兵,昼夜兼道阴:

暗地里

B.大军卒至,一举便定卒:

通“猝”,突然

C.闻数有笺谏璋数:

多次

D.统复故位,初不顾谢谢:

推辞

3.下列各句,都能表现庞统足智多谋的一组是()(3分)

①性好人伦,勤于长养②今因此会,便可执之③并使装束,外作归形

④先主痛惜,言则流涕⑤阴选精兵,昼夜兼道⑥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

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庞统年少时老实憨钝,20岁时去拜见司马徽,司马徽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中最好的,从此他渐渐出了名。

B.庞统足智多谋,在攻取益州的策略上,早就成竹在胸,一口气给了刘备上中下三条计策,由其选择。

C.杨怀、高沛是刘璋的著名将领,倚仗自己兵强马壮,又占据着重要关隘,曾多次劝谏刘璋攻打荆州。

D.庞统大度耿直,面对刘备做得不对的事情,他能直言不讳地指出来,事后仍然坚持原则,不向刘备道歉。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

(6分)

(三)诗歌鉴赏(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6分)

己亥岁感事

[唐]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注】 樵苏:

打柴为“樵”,割草为“苏”。

诗的最后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概括有力,字字千钧,令人感动,成为警世名句。

请从表现手法上加以赏析。

(6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24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5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晴雯心高气合傲,刚强太过,她锋芒毕露与世俗格格不入,最终因遭妒忌而被王熙凤设毒计害死。

B.玛丝洛娃被判罚发送西伯利亚服苦役14年。

听到这个判罚,玛丝洛娃放声大哭并大声喊冤。

连还不曾认出她的聂赫留朵夫也觉得判罚不公而去找庭长。

可是庭长要赶去赴约会,没时间加以纠正。

C.由于马谡骄傲轻敌,不听王平的劝告,致使街亭失守。

诸葛亮不得不使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

为了执法严明,诸葛亮只得挥泪斩了马谡。

D.“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说的是元春进宫二十年的感受,以及她深受恩宠,光耀家门的情形。

E.法院要给玛丝洛娃定罪,副检察长卜列维站起来发了一通谬论。

他以犯罪的遗传学来判定玛丝洛娃有罪。

他认为下层阶级天生是下贱的,下贱的人必然会犯罪。

8.简答题。

(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10分)

⑴具体说说《红楼梦》中林黛玉得知宝玉将娶宝钗和贾宝玉得知黛玉死后各有什么样的反应。

⑵《三国演义》中的徐庶是诸葛亮的挚友,却投了曹操。

请简述与此相关的故事。

(二)文化经典阅读(9分)

9.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9分)

孟子曰:

“欲贵者,人之同心也。

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

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

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

《诗》云:

‘既醉以酒,既饱以德。

’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注]①赵孟:

春秋时晋国正卿赵盾.字孟。

这里以赵孟代指有权势的人物.不一定具体指哪一个。

②既醉以酒。

既饱以德:

引自《诗经·大雅·既醉》。

③愿:

羡慕。

膏粱:

肥肉叫“膏”;精细色白的小米叫“粱”。

④文绣:

古代要有爵位的人才能穿有文绣的衣服。

(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尊贵的地位需要靠自身的修养和努力获得。

B.人人都有可尊贵的东西,只是不去想到它罢了。

C.别人尊贵的东西,不是真正的尊贵。

D.精神上的富足比华衣美食更加可贵。

(2)、请根据上面的文字内容,联系下面选段,说说孟子的修养观。

(6分)

孟子曰:

“有天爵者,有人爵者。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

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①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注]①要(yao):

通“邀”,求取,追求。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病人崔永元

崔永元为什么要骂《超级女声》,是我们采访的初衷。

追问过后,才知道这多半只是一场误会,虽然他对《超级女声》的评委颇有微词。

实际上,崔永元只看了10分钟的《超级女声》,他能说些什么呢?

他是喜欢那些超级女生的,觉得她们青春活泼可爱。

问题出在我们的电视没有“公共”和“商业”之分,这正是他目前大声疾呼的一件大事。

他很讲理地认为,如果是商业电视的一档商业节目,那么对于这档异常火爆的《超级女声》,任何人都没有置喙的权利;但如果它是公共电视的节目,它就应该被枪毙,因为它没有征求大家的同意,就播放了那些在他看来对孩子们不宜的东西。

“收视率是万恶之源”不是崔永元说的,是一位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员在一次《抵制庸俗化》的学术研讨会上提出来的。

崔永元丝毫没有为自己开脱的意思,他坦白地说,虽然那句话不是他说的,他却坚决赞同,并且想借这次采访的机会声明,收视率是万恶之源,他认定这句话没有任何问题。

崔永元并没有像一些媒体想当然地以为的那样,站在央视的立场上,以老大哥的姿态对《超级女声》大加挞伐。

他倒是对央视某些主持人的不厚道的做法感到恶心和寒心,主持人在荧屏上虚伪地流泪,他在下边愤怒地呕吐。

当然,他指出的,是电视界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人格和节目的分裂。

很显然,一个不厚道的主持人,即使满口锦绣,也是会被他打入不屑一顾的另册的。

7个多小时的采访,一次漫长的漫谈。

在采访初衷所预设的那条通道上,并没有发现崔永元和《超级女声》之间的针尖对麦芒,我们遇到的还是那个熟悉的崔永元,幽默,睿智,轻其外,重其中,如在《实话实说》里那样,说些噱头,开些玩笑,在有意思的外表下端出致命的内核;也遇到了令我们感到有点吃惊的崔永元,那种不能抑制的忧愤,那种“一条道走到黑”的对于良心、责任和道德的执著。

他对世界和人应该是什么样,有一套近乎偏执与苛刻的,有点不顾国情世情人情的概念;对于那些恶梦般死死压住了他的无数个不眠之夜的问题,总是按捺不住拍案而起的冲动。

他看到那些有能力拍案而起的人越来越少了。

但即使没有战友,即使前景不乐观,也没有任何人,任何阻碍可以将他驯化成一个沉默的,顺从的,对一切点头称是的人。

但是悬在他头顶上的良心,并不总是像太阳一样将他照得光彩照人,有时,倒像一种坏气候,将他折磨得死去活来。

这不是良心自身的问题,真正的坏气候,是良心四周的社会乱象和时代病症。

崔永元真的有过死去活来的时候,抑郁症最严重时,他曾经需要24小时的陪护,曾经想过自杀。

我们没有采访到崔永元的那位心理医生,不能确认他的抑郁症仅仅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生理疾病,还是更多地源自这个时代的种种问题对于他的恶性刺激,但是当他的失眠越来越紧密地和那些折磨他的问题纠缠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严重错位的时代,已经把这个失眠症和抑郁症患者拉到更深更黑暗的精神疾病中去了,让他不断地在绝望中反叛,又不断地在反叛中绝望。

《实话实说》的继任者和晶说,“那些一袋一袋的中药、西药,怎么会没有副作用呢?

”从这次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到,比那一袋一袋中药西药更厉害,更有毒的,是让崔永元横挑鼻子竖挑眼、怒不可遏的现实。

他曾经是睥睨群雄的中国电视第一男主持,他开创了中国电视节目的新形态。

刚开始主持《实话实说》的时候,他老想着自己七八十岁满头白发了还坐在《实话实说》的演播厅里,最后,他却因为越来越少的实话离开了《实话实说》。

崔永元的心理医生只对我们的记者说了一句:

他要是没什么责任感,他的病就好了。

崔永元开给自己的处方是:

我要是把那良心丢了,我的病就好了。

10.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社会上传言崔永元痛骂《超级女声》节目,为此,作者组织了一场对崔永元的10分钟采访,为我们揭开事情的真相。

B.崔永元赞同“收视率是万恶之源”的说法,是因为为了追求高“收视率”,有些电视节目会置“公共性”于不顾。

C.崔永元对于良心、责任和道德的执著,对社会现实的那种不能抑制的忧愤,令作者吃惊又不可理解。

D.作者称崔永元为“病人”,一方面是因为崔永元确实患有抑郁症,另一方面也形象地揭示崔永元的个性特征。

E.文章引用《实话实说》的继任者和晶的话,既可以形象说明了崔永元的“病情”,也便于自然引出对崔永元的评价。

11.崔永元对《超级女声》的基本态度是怎样?

(6分)

12.从全文来看,让崔永元成为“病人”的社会原因有哪些?

请对此作一番探究。

(1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8分)

1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8分)

听了新闻发布会上主办方的声明,观众的怒火像山洪爆发一样不可遏止。

本来,旧标准荒唐,挨批评,难实施,改了就是,没准还能博得闻过即改的赞誉。

可是,像主办方这样怕别人批评而掩盖自己的错误,甚至说媒体造谣,问题就严重了。

为了对于读者负责,也为了本报的声誉,我们今天把原始资料公之于众。

相信公众自会判断。

(1)(2分)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更正。

错别字:

更正:

(2)(3分)请用一个恰当的成语替代划横线的部分。

成语:

(3)(3分)加点的句子有语病,请改正。

五、作文(70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40分)

瑞典的一位平凡的女诗人安娜有这样的诗句:

“我当然看见在欧洲的那些人,坐在桌边的男男女女。

我也生来只为,而且长大只为:

在世上做安娜。

”我被她强烈的心声深深地感动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答案

8.(10分)⑴黛玉得知宝玉将与宝钗成婚的消息后,迷迷糊糊往宝玉处问询,(2分)回来吐了一口血,只求速死,(2分)将题诗的绢帕和一本诗稿烧毁(焚绢毁诗),病倒在床上。

(2分)宝玉得知黛玉已死,不禁放声大哭,倒在床上,昏死过去;(2分)病势渐好后,坚持去了潇湘馆,哭祭黛玉(2分)(询问紫鹃黛玉临死前说什么话)。

⑵徐庶是诸葛亮的挚友、刘备的谋士,并为刘备推举诸葛亮。

(2分)但因其母亲为曹军所囚,出于无奈而投了曹操。

(2分)他的母亲因其投曹而自缢。

(2分)徐庶依恋故主刘备和好友诸葛亮,痛恨曹操,(2分)他在曹营的数十年间,不曾为曹操设过一谋。

(2分)

13.(8分)【答案】

(1)“爆发”应为“暴发”(2分)

(2)成语:

讳疾忌医(3分)

(3)改正:

为了对读者负责(去掉“于”字),也为了本报的声誉,我们今天把原始资料公之于众。

(3分)

14.(70分)【立意探索】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写作材料作文的关键是认真审读材料。

这则材料很短,考生立意的关键是理解女诗人的话。

女诗人的话有两句,但前一句“我那当然看见在欧洲的那些人,坐在桌边的男男女女”不是立意的重点,立意的重点应是最后一句“我也生来只为,而且长大只为:

在世上做安娜”。

认真分析,女诗人这句话的意思是:

一生坚持做自己。

由此可以立意为:

一、坚持做自己;二、做一个真实的自己;三、不要羡慕别人,要努力做好自己;四、不要羡慕别人的荣华富贵,做一个平凡的自己等。

在确定了立意后,考生可根据自己熟悉的材料,选择熟悉的文体(记叙文或议论文)进行写作。

【参考译文】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

他年少时老实憨钝,没有人了解他。

颍川人司马徽高雅,有能鉴定人才的名声,庞统成年的时候前去拜见司马徽。

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让庞统坐在树下,两人一起谈论从白天到夜里,司马徽感到他非常奇异。

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之首,从此渐渐出名。

后来南州郡任命他为功曹。

庞统生性注重伦理关系,勤奋奉养父母。

庞统后来担任南郡太守。

刘备会见了他并和他长谈,非常器重他,任命他为治中从事。

于是他和诸葛亮共同担任军师中郎将。

诸葛亮留守荆州,庞统随刘备进入蜀地。

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陵会面,庞统献策说:

“现在趁会面的机会,就把刘璋擒住,那么您不用打仗就能得到益州。

”刘备说:

“刚来到别人境内,还没有恩信,不能这样做。

”刘璋回到成都后,刘备要替刘璋北征汉中,庞统又劝他说:

“暗地选拔精兵,日夜兼程,直接偷袭成都;刘璋不会打仗,平时又没有防备,我们的大军突然来到,一举就能拿下益州,这是上计。

杨怀、高沛,是刘璋的名将,各自凭借精兵,镇守关头,听说多次写信劝刘璋,让刘璋打发您回荆州。

您还没到成都的时候,派人告诉他,就说荆州有紧急情况,打算回兵救援,并假扮打点行装,表面上做出要回去的意向;杨怀、高沛二人既佩服您的英名,又因为您的回去而高兴,估计必定会带少量骑兵来见您,您因此把他们拿住,进而收降他们的军队,才进军成都,这是中计。

撤退到白帝城,和荆州连成一线,慢慢地谋划攻打他,这是下计。

如果犹豫不决,就会带来大祸,不能长期这样。

”刘备觉得他的中计不错,就杀了杨怀、高沛,进军成都,经过的地方都攻打了下来。

在涪陵集会,置酒作乐,对庞统说:

“今天的集会,真是高兴啊。

”庞统说:

“征伐别人的国家却很高兴,这不是仁义之人的军队。

”刘备喝醉了,大怒说:

“武王伐纣,有歌有舞,他不是仁者吗?

你的话不对,赶紧出去!

”于是庞统起身告退。

刘备不久就后悔了,请他回来。

庞统回到他的酒席,一点也不谢罪,喝酒吃饭依然如故。

刘备问庞统:

“刚才的话,是谁不对?

”庞统回答说:

“我们君臣两个都有不对。

”刘备大笑,酒宴又回到原来的欢乐气氛。

刘备进军围攻雒县,庞统率部队攻城,被飞箭射中,死了,享年三十六岁。

刘备非常悲痛惋惜,一说起来就流泪。

封庞的父亲为议郎,又升任谏议大夫。

追赐庞统为关内侯,谥号叫做靖侯。

【参考译文】孟子说:

“希望显贵,是人们的共同心态。

人人都有自己可贵的东西,只是不去恩量罢了。

他人所尊贵的,不是真正的尊贵。

赵盂所尊贵的,赵孟能使之卑贱。

《诗》说:

‘既喝醉了酒,又饱享恩惠。

’这是说,饱享了仁义,因而不企羡他人的肉食美味;美好的名声、广泛的赞誉落在自己身上了,所以就不羡慕别人的锦绣衣裳了。

”(选自《告子上》)

【参考译文】孟子说:

“有天赐的爵位,有人授的爵位。

仁义忠信,不厌倦地乐于行善.这是天赐的爵位;公卿大夫,这是人授的爵位。

古代的人修养天赐的爵位,水到渠成地获得人授的爵位。

现在的人修养天赐的爵位,其目的就在于追求人授的爵位;一旦得到人授的爵位,便抛弃了天赐的爵位,那实在是太糊涂了,最终连人授的爵位也必定会失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