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低收入人群生活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考.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94671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城市低收入人群生活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城市低收入人群生活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城市低收入人群生活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城市低收入人群生活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城市低收入人群生活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国城市低收入人群生活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国城市低收入人群生活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国城市低收入人群生活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国城市低收入人群生活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国城市低收入人群生活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国城市低收入人群生活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国城市低收入人群生活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国城市低收入人群生活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城市低收入人群生活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考.docx

《中国城市低收入人群生活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城市低收入人群生活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城市低收入人群生活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考.docx

中国城市低收入人群生活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考

学号:

2011284110

 

学年论文

题目

中国城市低收入人群

生活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考

学院

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

社会学

班级

11社会学

学生姓名

郑兴权

指导教师

肖云

职称

副教授

2014

12

21

 

重庆工商大学学年论文成绩评定表

学院:

社管学院班级:

11社会学学生姓名:

郑兴权学号:

**********

项目

分值

优秀

(100>x≥90)

良好

(90>x≥80)

中等

(80>x≥70)

及格

(70>x≥60)

不及格(x<60)

评分

参考标准

参考标准

参考标准

参考标准

参考标准

学习态度

15

学习态度认真,科学作风严谨,严格保证论文时间并按任务书中规定的进度开展各项工作

学习态度比较认真,科学作风良好,能按期圆满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

学习态度尚好,遵守组织纪律,保证论文时间,能按期完成各项工作

学习态度尚可,能遵守组织纪律,能按期完成任务

学习马虎,纪律涣散,工作作风不严谨,不能保证论文时间和进度

调查调研

20

调查调研方案可行,开展和取得的效果很好

调查调研方案可行,开展和取得的效果好

调查调研方案可行,开展和取得的效果较好

调查调研方案基本可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调查调研方案基本不可行

论证能力

30

论点鲜明,论据确凿,论文表现出对实际问题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文章材料翔实可靠,说服力很强

论点正确,论据可靠,对实际问题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文章材料比较翔实可靠,有一定的说服力

观点正确,论述有理有据,对实际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材料能说明观点

观点正确,对实际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材料基本能说明观点

基本观点有错误或主要材料不能说明观点

创新

10

有重大改进或独特见解,有一定实用价值

有较大改进或新颖的见解,实用性尚可

有一定改进或新的见解

有一定见解

观念陈旧

论文撰写质量及规范化

25

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层次清晰,语言准确,文字流畅,语言准确、生动,完全符合规范化要求,书写工整或用计算机打印成文

结构合理,符合逻辑,文章层次分明,语言准确,文字流畅,符合规范化要求,书写工整或用计算机打印成文

结构合理,层次较为分明,文理通顺,用词比较准确,达到规范化要求,书写比较工整或用计算机打印成文

结构基本合理,逻辑基本清楚,文字尚通顺,达到规范化要求

内容空泛,结构混乱,文字表达不清,错别字较多,达不到规范化要求

指导教师评定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中国城市低收入人群生活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考

重庆工商大学社会学2011级郑兴权

指导老师:

肖云

摘要:

城市的低收入人群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作为城市生活的弱势群体,他们往往文化水品不高,基本生活难于保障,被城市边缘化。

他们仅有的收入只够维持温饱,一旦大病就会一夜之间沦为穷人,家庭困难的则沦为赤贫。

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推进城市的发展,必须尽力改善对该人群的生活状况。

加强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制定确实可行实效的政策,缩小城市的收入分配的差距,保证城市低收入人群的正常生活,减少低收入人群的数量。

关键词:

城市低收入人群界定生活现状贫困对策

Abstract:

Theurbanlow-incomepeoplelivinginthebottomofthecity,asavulnerablegroupofcitylife,theytendtoculturethewaterqualityisnothigh,basiclifeisdifficulttoguarantee,marginalizedbycity.Theironlyincomeonlyenoughtomaintainfoodandclothing,onceaseriousillnesswillovernightbecomethepoor,familydifficultiesarereducedtopoverty.Buildingaharmonioussociety,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thecity,musttryourbesttoimprovethelivingconditionsofthepopulation.Strengthenthesocialwidespreadattentionfromallwalksoflife,isreallypracticaleffectivepolicy,narrowthegapinincomedistributionofthecity,guaranteetheurbanlow-incomepeople'snormallife,reducethenumberoflow-incomepeople.

Keywords:

UrbanLow-incomepeopleDefineLifestatusPovertyCountermeasures

 

一、我国城市低收入人群主要有两种界定及构成

随着经济改革体制的不断发展,城市的不断壮大,也随之产生了一个广大的群体——城市低收入人群。

城市的不断扩大,发展不合理和不断居民增多,城市分配水平差距拉大,导致我国人民在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的情况下,城市的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群依然占据着相当的数量。

而这也导致在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上难度加大,制约着城市的发展。

在推进和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持续关注城市低收入人群,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我国城市低收入人群的界定

我国关于城市低收入人群的界定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国家统计局:

我国收入调查中有九分法、七分法、五分法等,应用得比较多的是五分法,即把所考察的收入人群样本分成五个部分,低收入人群、中下收入人群、中等收入人群、中上收入人群、高收入人群;再假设各部分人群占总人口的百分比相等,都是20%。

在《中国统计年鉴》中按收入情况将家庭分为七组,即最低、低、中低、中、中高、高和最高收入组,除最低、低,高和最高占的人口比例为10%外,其他各组的比例均为20%。

用到的指标包括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

其中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指被调查城镇居民的全部实际收入,包括经常或固定得到的收入和一次性收入;可支配收入指被调查城镇居民家庭在支付个人所得税、获得补贴后得到的实际收入。

民政部:

民政部以前只负责制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定: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

制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依据主要包括:

(1)维持居民的最低生活需求所需要的物品的种类和数量;

(2)生活必需品所需要的费用;(3)市场综合物价指数,尤其是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指数;(4)居民的平均实际收入和消费水平;5)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收入状况;(6)其他社会保障标准。

2、城市低收入人群的构成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充分释放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

但是,即使在作为社会中心的城市,也不是所有人都均衡地享受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和利益。

事实上,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城市里出现了相当规模的低收入人群。

城市低收入人群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是城市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对城市贫困的认定仅限于“三无”对象。

但随着我国向市场经济转轨,新的城市贫困现象开始出现。

尤其是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呈明显两极分化趋向,富人越来越富有,穷人越来越贫困,随之低收入人群也开始增多。

就2007年低收入人群占城市城市人口比例为12.7%,而未来的数年我国的城市低收入人群数量还将持续增长,与社会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也将进一步扩大。

到2015年,城市居民与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比将扩大到3.97∶1,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收入比扩大到7.47∶1,而到2020年,这两个数据分别为3.30∶1和8.78∶1。

目前中国城市低收入人群主要由以下几类社会成员构成:

(1)城市“三无人员”

即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的社会救济对象。

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城市贫困人口,即依靠民政部门长期救助和保障的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社会优抚对象。

(2)城市贫困无业者

即有一定劳动能力和不固定收入,但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当地城市低保线或贫困标准的贫困居民。

就业安置困难、生活没有保障的城市复员军人和刑满释放人员也属于此类。

(3)在职职工领取低工资、离退休人员领取离退休金、下岗人员

在领取基本生活费、失业人员领取失业救济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当地城市低保线或贫困标准的贫困职工;城镇贫困职工,即因企业亏损和结构性调整而下岗的职工,破产企业的失业职工,停产和半停产企业的在职职工及退休职工。

这一类主要是改革开放后逐渐显形的城市贫困人口。

(4)“土著”村民

据调查,许多被征地农民转成城镇居民后,无论是文化程度,还是知识技能都不能很快适应向工业化转换,更没有能力利用偏低的补偿去创业,不足以解决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很容易陷入贫困。

没有为被征地农民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其长远利益得不到根本保证。

蜗居“城中村”的一些失地农民成为朝不保夕、依赖房租生活的“食利”族。

(5)体制外人员

城市外来人口中无固定职业和固定收入者,尤其是由农村流入城镇、靠打短工为生,并且经常处于失业状态的农民工。

农民工是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进入城市后,户籍、生活方式及文化素质等都未能融入城市主流社会群体,没有被社会原有体系所接纳,而是停留在城市边缘的“两栖人”。

在城市中就业的农民工一般都没有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

而且,农民工的工作是相当不稳定的,失去工作、被解雇和进城后找不到适当工作的比例都相当高,相当比例的农民工进城后都有过陷入贫困的经历。

进城的农民工的贫困正呈代际传播态势,第二代农民工更是一个在城市化进程与城乡分割体制难以调和的矛盾之中日益扩大的城市边缘人群。

与第一代城市打工移民相比,第二代移民在城市没有根,在农村也没有根。

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会更加趋于激进,行为的简单化、暴力化和突发性将会更加突出,并形成基于贫困的恶性循环。

(6)新失业群体

新失业群体是相对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下岗老失业群体而言的,即原来人们所说的待业青年。

他们大多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处于待业状态,在经济上主要依靠父母。

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公布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的现象,其中有30%左右的成年人被老年人养着,成为社会中的“啃老族”。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独生子女逐渐成年,城市“啃老”的队伍会不断扩大。

专家预计,在今后几年中,我国城市新增劳动力中实现就业的比率只有40-50%之间,而没有能实现就业的,就会成为待业青年,并加入到这个“新失业群体”中去。

(7)失业的大学毕业生

昔日的“天之骄子”正在逐渐沦为一个新的失业群体,“毕业即失业”的情形屡见不鲜。

从高校BBS发现,“毕业后的贫民生活”的帖子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持续走低的工资和不断上涨的物价,自然让毕业生捉襟见肘。

于是挣得少花得多,又失去了父母经济支持的大学生们,一夜间经济变得拮据起来,就是自己租个小房也不够,更不要说结婚和生育抚养后代。

再加上工作的压力,和同学的疏远,导致大学生毕业初期的生活状况有些糟糕。

“扎堆城市”的大学生已经是可怜的弱势群体,在他们融入主流社会的道路上有很多人为的障碍。

有知识、思想活跃的年轻人耗尽家庭数十年的积蓄,却面临着毕业后就失业的困境,他们欲报效社会和报答父母而不得,将会是威胁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巨大隐患。

(8)流浪乞讨人员

根据民政部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定义,将那些在城市无固定居所、无合法经济来源、无正当职业的外来人员界定为“流浪者”,把以沿街乞讨的方式获取钱物的人员界定为“乞讨者”。

流浪乞讨人员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三无流浪人员”,主要分为流浪儿童和成年流浪者;二是乞讨人员,其中分为职业乞丐、残疾人乞丐、无返乡能力的临时性乞丐等。

流浪乞讨人员处于四处流浪的“生活无着”与“相对生活有着”的不确定转化过程中。

二、城市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现状

贫困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经济、文化生活落后的总称。

具体表现为由于获取收入能力低下而造成缺乏生活必需的基本物质和生存、发展所需的基本条件的一种生活状况。

城市贫困是城市中某一部分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在这种生存状态中,人们不能合法地获得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参与社会基本活动的机会,以至于不能维持一种个人生理和社会文化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准。

他们窘迫的生活处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家庭压力大

家庭成员多,而就业人数少,家庭的负担沉重这是一个低收入人群显著的特征。

家庭的存款和固定资产少,债务负担重,抗风险灾害的能力弱。

子女的抚养教育能力低,很多子女被迫辍学,有的即使升学也无力续读。

赡养老人的能力不足,低收入人群家庭中的老人不仅得不到良好的养老,甚至被迫出门打工讨生活,一定程度上补贴失业子女甚至第三代的生活费用。

2、收入低,增收慢

在经济膨胀,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而这对于低收入人群的影响明显更加的大。

工作辛苦,而工资涨得慢,难以养家糊口这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城市低收入群体经济能力薄弱,知识结构老化,文化水平偏低,信息贫乏,劳动技能单一,抵御风险能力弱,自身发展比较困难,失业后再就业难度更难,直接导致家庭收入入不敷出,捉襟见肘,只有靠借款和取存款度日,物质生活状况日益恶化,难以维持基本生活需要,生活陷入艰难困境。

即使就业收入也很有限,只能维持一家人的最低生活,贫困状况可想而知。

3、医药状况令人担忧

由于营养不良,贫困人口的患病率要高于其他非贫困人群,长期亚健康,身体素质较弱,更容易身患各种疾病,因而医药问题对于城市低收入人群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本来收入就不高,再加上医药价格迅速飙升,这就更使得低收入人群在看病、医药方面开支有增无减,陷入窘境。

“小病拖一拖,大病扛一扛,实在不行吃点药”。

家庭健康状况没有保障,身体病残得不到及时医治或根本无力医疗;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逐年快速递增,压得低收入人群喘不过气来。

许多家庭因病致贫返贫,生活十分艰难,生活压力加大。

4、奋斗一生只为买房,买房难

拿着微薄的收入,望着高昂的房价,只能巍然长叹。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涌入,他们却始终无法在城市立稳脚跟。

城市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溢彩流光的宽阔街道,宛若公园的住宅小区……毋庸置疑,中国的城市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城市美了,市民的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高。

然而往往在豪华小区,豪华商业街的近处,有时仍然能看到大片的十分破旧的,以石棉瓦搭建,上压砖头瓦片的凌乱住宅,这就是棚户区。

很多的城市涌入人口在不断的辗转找工作讨生活中,生活上难上加难,只能住在棚户区。

5、精神文化生活匮乏

在精神生活方面,城市低收入人群存在缺少必要的娱乐文化活动、心态消极悲观、思想保守困惑、心理承受能力差、工作生活情绪低落等不佳状况。

生活难已不仅仅难在收入问题上,子女受教育难、人格受歧视、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和社会保障缺失等问题无不困扰着城市低收入人群。

在低收入人群身上呈现了一种“文化真空”和不适应性,他们比其他社会成员更直接地感到各种社会压力和生存压力,造成心理上的隔阂,极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偏离道德规范,背叛社会行为准则。

对于至今仍然没有工作或没有稳定工作的低收入人群来说,未来的路该如何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未知数。

三、国家低收入人群相关政策讨论

保障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自2008年起民政部就施行了四大措施,以保障城市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这些措施在绝大部分地区采取发放临时物价补贴的方式,还有一些地方采取提高补助水平或低保标准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生活造成的影响,即为以下四项:

1、在掌握实情的基础上积极制定应对措施

对于当前的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给低保家庭生活带来得影响,需要做深入的调查研究,用详实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

各级民政部门首先要下功夫掌握实情及其动态,有针对性地研究应对措施,及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建议。

  2、确保城市低保家庭生活水平不降低

当地食品类基本消费品价格上涨对低保家庭造成实质影响的,要通过提高低保标准、低保补助水平或发放临时物价补贴等形式,确保城市低保对象实际补助每人每月增加不低于15元。

有条件的地方可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补助金额。

补贴时间最迟应从8月份开始,并确保8月底前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

中央财政将对财政确有困难的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适当增加低保补助资金。

  3、进一步加大分类施保力度

坚持“重点突出、补助合理、体现差别、量力而行”的原则,采取分类施保方式,对城市低保对象中的“三无”人员、重度残疾人、丧失劳动能力的危重病人等,予以重点保障;对老年人、长期患病人员、单亲家庭中的未成年人以及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等,予以照顾性保障,确保他们享受相对较高的救助水平。

  4、建立完善临时救助制度

临时救助的对象主要包括两部分:

一是低保边缘家庭,二是因特殊原因导致生活暂时出现较大困难的低保家庭。

各地要按照《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要求,抓紧研究落实方案,尽快建立完善这项制度。

对此次物价上涨增加生活困难的城市低保边缘家庭,各地要抓紧筹措资金,给予临时救助,缓解他们的生活困难。

此外,社会救助法和慈善法列入人大立法的进程,并建立了以城市家庭为对象的城市廉租房制度。

而就这些政策来说依然有不完善不健全的地方:

保障制度不完善,譬如集中建立廉租房形成的相对独立的社区,租户都为低收入者,容易形成新的贫民区;覆盖人群狭窄,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低收入人群的数量也在持续地增长,而城市低收入的数量不应该是一种保守地计算,而应往更大的方向考虑;优惠力度不够,无法切实的保障低收入人群的正常生活;医疗保障水平低,参保率低,覆盖面不足;政策执行效果差,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基本设施不完善,公共建设投入低;对于低收入人群精神生活相应设施未起步等。

四、改善我国城市低收入人群生活现状的切实对策

针对上述的问题,可以提出改善低收入人群生活状况的相关对策:

1、增加低收入人群保障的覆盖面,包括保障的人群和内容

人群覆盖上,在我国城市低收入人群数量多,并任呈现出逐年增长的形势,且构成复杂,仍然存在部分的低收入人群无法享受到该有的低收入保障。

保障内容上,在医疗方面,医疗保险的力度不够,城市低收入人群的参保率不高,优惠不不足。

住房保障方面,很多低收入人群无法享受到住房保障。

在教育方面,很多低收入人群子女依然得不到有力的入学保障。

增加覆盖人群,扩大保障的内容,切实地保障城市低收入人群生活的各方面。

2、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改造棚户区

棚户区恶劣的生活环境聚集了大量打城市低收入人群,而改善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状况必须加强对棚户区的整顿改造,加快住房保障体系的进程。

3、改革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减少低收入人群的数量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我国城市低收入人群比例将继续增加,而城市高收入人群所占比例则减小,这就意味着,社会的财富会更加集中,贫富差距将进一步扩大。

切实的调整收入分配制度,处理好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之间的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

只有如此才能减少我国低收入人群的数量,让更多的人享受发展的成果。

4、完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弱势群体医疗救济制度

疾病是城市低收入人群的一个重大的问题,他们不敢生病,也“生不起”病。

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处于城市恶劣的环境中,且平均年龄偏大,老年人口占较大比例,存在很多瘫痪残疾人口,而我国城市低收入人群医疗参保率仅有50%左右,仍然有着很大的缺陷。

城市低收入人群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建立弱势群体医疗救济制度有利于一定程度上减轻他们的医疗负担。

5、增加低收入人群生活保障的投入,改善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

我国对于城市低收入人群生活保障的投入不足,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对于每月数百元的杯水车薪生活补助,无法切实地保障他们的正常生活。

6、保障低收入人群子女入学

由于生活的压力,很多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及早地进入社会,而无法完成学业在城市低收入人群中,他们的学历普遍较低,青少年既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保障低收入人群下一代的受教育水平,将有利于帮助更多低收入群体脱离现状。

7、加强对低收入人群精神生活的关注,建立相关的制度

我国仍然没有针对于城市低收入人群的精神生活方面的健全的政策,除了物质的保障,精神生活也极大的影响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的质量。

8、加强对低收入人群的再教育

城市低收入人群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劳动技能通常不足,在提高各方面的保障水平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城市低收入人群的再教育,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以促进他们的再社会化,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他们的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成志刚、曹平《我国城镇低收入人群住房保障政策实施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湖南,湘潭大学报(第35卷第6期),2011.

[2]吕宇栋,《基于市场调研的城市低保居民生活状况研究》.1001-828X(2013)03-0027-02.

[3]孟兴光《城镇低收入人群医疗保障问题探讨》,北京,首都日报,2011.

[4]陈慧、陈学武《城市低收入人群界定及其活动——出行研究现状》,武汉,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11年年会暨第25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5]刘杨、赵春雨《我国城镇低收入人群动态变迁及微观致贫因素分析》.北京.中央财经大学报,1006-3862(2010)08-0099-07.

[6]张靖、王立剑《城镇低收入人群社会保障需求与供给研究综述》,西安,西北人口,2011年第1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