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加快建设XX特色小城市.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96991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加快建设XX特色小城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加快建设XX特色小城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加快建设XX特色小城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加快建设XX特色小城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加快建设XX特色小城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加快建设XX特色小城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加快建设XX特色小城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加快建设XX特色小城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加快建设XX特色小城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加快建设XX特色小城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加快建设XX特色小城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加快建设XX特色小城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加快建设XX特色小城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加快建设XX特色小城市.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加快建设XX特色小城市.docx

《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加快建设XX特色小城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加快建设XX特色小城市.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加快建设XX特色小城市.docx

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加快建设XX特色小城市

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加快建设XX特色小城市

尊敬的陈书记、各位领导:

欢迎大家再一次到XX检查指导工作。

陈书记和各位领导半年内两次来到XX调研,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对XX的关怀和厚爱,也给我们XX带来了坚定发展的信心和改革创新的勇气。

下面我就怎样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理念来谋划XX特色小城市的想法向各位领导作一汇报。

一、XX基本情况

XX镇地处XX西北部,版图面积275平方公里,下辖8个社区37个村,总人口11.3万,其中镇区人口6.7万人。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建设全省经济强镇、鄂西北最佳宜居小城市为目标,以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城市化为纽带,深入实施工业强镇、科技兴镇、开放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循环经济、回乡经济和外向型经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运行质量,镇域经济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化带动小城市化,以小城市化带动城乡一体化”为主要特色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新路子。

2009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27.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7.2亿元,增加值17.4亿元,全地域财政收入1.4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80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7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27元。

预计2010年生产总值31.9亿元,同比增长16.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8.7亿元,增加值22.6亿元,分别增长55.1%和30%;全地域财政收入1.793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845万元,分别增长28.2%和2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增长6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7亿元,增长2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35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6892元,增长12.5%。

全镇经济总量、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外贸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五年居襄樊市各乡镇首位,其中经济总量在全县“三分天下有其一”,税收收入占全县半壁江山。

XX已成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全国发展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示范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文明村镇、楚天明星乡镇等,正着力打造全省新型工业示范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先行区、特色小城市建设改革试验区。

二、用小城市的规划来定格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框架

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先行。

我们在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建设一体化、生态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保障等“六个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坚持了城乡规划一体化,也花了很多钱、拿出了很多精力,聘请了省市有关专家学者作了一些规划和详规,包括镇、村详规和产业发展等多层次规划。

近两年来,作为全省88个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镇、襄樊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区。

我们结合XX城镇发展规划修编,聘请中国社科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专家教授,坚持“全域XX”的理念,把275平方公里镇域作为一个整体,按照“一体框架、紧凑布局、远虚近实、整镇互联”的思路,对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形成了中心镇、8个社区、6个中心村、31个一般村的众星捧月的村镇体系。

但实事求是地讲,仍然束溥在中心小城镇8平方公里的规划内,不是全部站在以10平方公里为基础的小城市高起点的各类规划的高度上,不是全部站在XX县域规划的角度来谋划,更没有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来规划XX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未来。

我们已经认识到,用小城市的规划来定格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框架有两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方面,对当前和今后,XX统筹城乡一体发展起到的效果将是不言而喻(如有效地增加建成区面积、容纳人口、提高产业聚集度、提升吸纳力和幅射力等等)。

另一方面,用小城市的规划将进一步加快XX中等城市建设。

《湖北省城镇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

将XX建成全省中等城市。

根据规划,到2020年,XX城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40万人,城镇化率突破60%。

为了推进XX中等城市建设,“十一五”时期,XX县委、县政府确立了“XX东扩、城关西进”、加快“两区一走廊”建设的城市发展思路,通过推进“XX东扩”战略,着力构建城关、XX融为一体的中等城市框架。

目前,“两区一走廊”已建成面积达到37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20万人。

而根据《城乡建设规划法》规定:

小城镇的建成区面积只能控制在10平方公里内。

没有XX的小城市建设,就没有XX的中等城市发展。

因此,XX只有撤镇设市,才能突破建成区面积的束缚,才能加快推进XX中等城市建设。

XX撤镇设市后,将高水平、高标准做好XX的总体规划,把XX建设成规划最科学、功能最完善、格调最现代、特色最鲜明成为“工业新城、城市新区”。

三、用工业经济的支撑力来保证小城市建设顺利推进

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XX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发展,一般预算收入实现四年翻番、生产总值三年翻番、工业产值两年翻番,固定资产投资一年翻番,XX已成为全县、全市乃至全省的一个经济重镇。

以工业化推进小城市的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特色,也是XX小城市建设的特色之路。

一是工业强镇为XX建设小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工业立镇是我们的生命线,产业发展是支撑城乡一体化的关键,鲜明的产业特色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特征。

XX是XX“两区一走廊”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极,也是XX汽车配件等主要产业集群的重要依托区,经济实力已超过西部地区某些县级水平。

本土经济是XX最大的特色。

经过多年的发展,XX已初步形成了以铅酸蓄电池和精密铸造为主的汽车配件产业板块、以高档面料纺织为主的纺织服装产业板块,以钢构炉衬材料为主的新型建村产业板块、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副食加工产业板块。

目前,全镇各类市场主体6000多家,工业企业近200家。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50家,产值过亿元的5家,拥有自营出口权的7家,高新技术7家,台资和外商企业5家,拥有国家级、省部级知名商标6个,自主知识产权12个。

骆驼蓄电池公司产销量处于全国同行业第一;石纺公司是全省纺织行业效益50强;金洋公司是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无污染再生铅生产基地;恒立公司是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精密铸造企业。

建成了骆蓄金洋再生资源产业园、杨溪湾新型工业园、平川返乡创业园、民营经济孵化园、大峪桥农副产品工业园。

一个现代化区域性工业城雏形已经基本形成。

二是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小城市发展来跟进。

城市就是城和市的聚合体,是各类经济发展要素聚集的平台和载体,市场发育功能相对健全。

在现实情况下,越是功能完备的城市,对各类经济发展要素的吸纳功能也越强。

而城镇的功能就相对弱化。

当前,XX在做大做强本土企业的同时,也遇到一个尴尬的现象,就是企业做大一个走一个。

企业外迁、资金外流、人才外走的现象严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当然这既有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但又有体制机制的原因。

企业最终流向哪里去了?

流向了大中城市,流向了经济要素发达的地区。

试想,如果XX已经建成了一个小城市,各类经济要素就会不断聚集,企业外迁、资金外流、人才外走的现象就可能不会发生。

因此,小城市工业或工业式的小城市,才能为XX跨越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三是就业充分为XX建设小城市铺平了通畅道路。

XX人口密度大、城镇化率高。

按照我国城市划分标准:

非农人口2千-2万人为小城镇;2-20万人为小城市;20-50万人为中等城市;50-100万人为大城市;100万人以上为特大城市。

目前,XX建成区面积达8.5平方公里,全镇人口11万人,其中镇区人口6.7万人,城镇化率达60%,远景人口容量8万人,城镇化率将突破70%。

XX产业结构合理。

2009年,XX一、二、三产业比重为7:

70:

23。

二、三产业占主导地位,其中工业化程度走在全国同等城镇前列,XX已成为以新型工业为主体、商贸物流为支撑的经济强镇。

XX劳力良性互动,岗位多,就业广。

全镇80%的农民“忙时为农、闲时为工、离土不离乡”,劳力互动效应得到充分发挥,打破了城乡二元分割格局。

丰富的人力资源成为XX城市建设主体。

当前XX已建成小城市的雏形,应当说,已具备撤镇设市的基础条件。

四、用小城市的承载力、聚集力来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水平

XX建设小城市,用小城市的承载力、聚集力来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水平,能够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农业生产方式向城市生产方式转变,农民生活方式向市民生活方式转化,城乡居民生活理念向城市发展理念提升,更能推进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文明普及,城市经济增强,集聚能力上升,不断促进城乡发展逐步协调、人的素质逐步提高、人与自然逐步融合,破解城乡一体化中很多难题。

(一)把小城镇当作小城市来建设,破解“进得来、留得住、住得下”的洗脚进城的难题,把农民变成市民

把小城镇当作小城市来建设,就明确了XX特色小城市化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工作重点和工作标准,能够突显“一镇带三乡、三乡带百村”的“吸纳农民、辐射农村”的XX城乡一体特色。

为此,我们围绕农民“洗脚进城”探索解决了三个问题。

一是探索解决了农民进得来的问题。

为了能更多地就近向小城镇转移和集中,提高小城镇的人口集聚度,我们依托工业和小城镇的吸纳力,通过到企业上班、进城务工经商、回乡创业等三种渠道,让农民进得来。

为此,制定了《XX镇关于工业企业发展意见》、《XX镇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激励办法》、《XX镇关于鼓励农民返乡进镇务工创业实施办法》、《XX镇引进中、高级人才实施办法》等激励政策和措施,凡是XX区域内劳力实现就近就业、进镇经商的,给予零障碍进入、户籍转入和经费补助,以激发和调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进镇的积极性。

目前,在城镇有职业有居住房屋的农村户口2.28万人,占整个小城镇人口6.5万人的35%,占整个农村劳动力4.04万人56.4%;还有早出晚归在镇区内就业的农村劳力8900多人,而在家从事农业的劳力只有1.1万人;2009年底,全镇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数达1984人,创办各类经济实体280家,吸纳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4000余人,都主要集中在小城镇范围内。

二是探索解决了农民留得住的问题。

“进得来”只是跨出的一小步,“留得住”就是通过有岗位、有收入、有福利来留住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以及已经由农民变为市民的产业工人。

镇内规模企业有“五险一金”保障,务工经商人员、失地农民稳步推进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医疗求助“四网合一”的保障机制。

目前,全镇从事建筑安装、商贸服务、交通运输劳动力达1.3万,从事技术工人农民工9800多人,失地的1800多人全部进厂做工或进镇务工,同时享受城镇待遇,又享受农村独生子女奖励等待遇的农民工有2900多人。

三是探索解决了农民住得下的问题。

随着农民工进入城镇的数量越来越多,农民工在城镇居问题越来越突出。

为此,近年来,XX投资近2亿元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建设。

以XX二桥为主轴,扩展XX新区建设,城区面积由5平方公里扩大到8.5平方公里。

以北河两岸为纽带,加大设施投入,提升小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以农民工回乡安置小区、农民(居民)新居小区、商品房居住小区、企业老总高档居住小区等四个小区建设,居民进小区,居住更舒畅,城镇功能分区鲜明合理。

同时,大力实施广场改造、东外环路建设、主干道刷黑配套、主要街道“穿衣戴帽”和亮化等“五项工程”,有序推进“扩城”、“建城”、“美城”活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镇形象日益改善。

在此基础上,我们出台了《XX镇农民工公寓(小区)建设管理实施方案》、《XX镇社区管理办法》等措施,一个是由政府提供政策优惠,创建回归创业居住小区(西河社区回归创业居住小区、御景园居住小区);第二个是确定建设标准,与企业联手创建职工(由农民工变产业工人)公寓(政府与骆蓄、石纺公司建立公寓);第三个是改变十五年前用“政府主导、农民自建”为现在的“政府引导、开发商建设、农民购买”的限定开发(销售)价格,创建市民(由农民变成了市民)居住小区(如民营开发区),第四个是通过置换(以农民的宅基地置换住房,以承包地置换保险如杨溪湾工业园、国家重点工程、高速公路铁路的被征地农民的失地保障)、迁村腾地等方式,确保进来的农民住得下、想进来的农民有地方住得起。

这样XX区域内农民“不出镇有出路”,可为城市发展出力,为农村发展解难,为小城镇发展做贡献。

(二)用“一元”化观念看待农村,优化“资源优化、素质提升、质量提高”的“新三农”环境,把农业向工业延伸

一元化的观念看待农村,就是用城市的办法解决农村问题,用经营城市的办法,调整农村各类生产要素,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武装当代农民,特别是新生代农民。

一是工业化理念优化农村各类资源。

一部分农民进城后,原有住房、宅基地、承包地、林地、水塘等这些资源怎么办。

我们办法一个是通过农民出租、转让、变卖等处理,是资源流转的一种自发形式,具有群众自愿、平稳推进等特点;另一个是我们有组织地进行资源流转,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农业产业化公司运作的“政府+公司+农户”的形式,土地向大户集中,资源向能人集中。

第三,我们还有一个计划,目前正在组织,但如果有镇级市操作权限,我们就更好操作了。

就是成立一个土地收储公司,农户以宅基地、土地等资源入股,各村以有效的集体资源入股,随着城乡一体发展,可确保资源保值升值,使“死”资源“活”起来,“呆”资源“动”起来,“廉价”资源“金贵”起来,实现农村资源利益的最大发展。

目前全镇土地流转面积达3万亩,宅基地、水面有偿转让1万亩,占全镇土地面积的23%,其中一次性流转给凯迪公司近2万亩。

二是用工业化理念,把农业向工业延伸,发展现代农业,培育了一批特色村。

通过组建种养林加气(沼气)五个协会,壮大荆山源、庄园肥业、奥龙粮油等五大农头公司,围绕全镇农业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基地育种农业”、城里人下乡“租种农业”等,大力发展了农业的“第三产业”,如“农家乐”已在农村全面“开花”。

为适应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趋势和农村劳动力不断提升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农业机械化率,平原村已达90%以上。

同时,我们加强推进沿渠、沿路、沿边迁村腾地,腾出来的800多亩地与高产农田建设、与板块基地建设、与特色农业建设相结合,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与移民建房结合起来,建居民聚集新村;并利用迁村腾地的新增土地建设市场,搞活商贸流通,利用迁村腾地的新增土地建设园区,发展工业经济。

这样逐步形成了以镇区为中心的环城经济带、交通沿线经济带和生态观光经济带,“三个经济带”形成互促共荣的三产发展新格局,培植了平川工业主导型、小坦山苗木花卉型、杨溪湾工业服务型、老君台商贸服务型等一批特色村。

三是用经营城市的办法提升农民素质。

城市的经营要靠很多手段来实现,没有新型农民建不成新农村,我们改传统的成校教育方式为“村企对接”、“村社对接”、“村镇(直)对接”的方式培训村干部这个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用工厂职工再教育方式培训务工务农的“两栖”农民,用全省有名的“中山职校”培训新生代农民工,用现代传媒技术影响农民。

为此,我们紧紧围绕“有文化、懂经营、有技术”的新型农民要求,制定了《XX镇培育新型农民实施方案》、《XX镇实施专业合作社法办法》、《关于推广农村数字化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支持宽带网、广播电视网、远程教育网等向小坦山、平川等村纵深发展,为各类协会提供技术支撑,让农民在家上网或经济组织就可以学习、经商、交流,促进了农民增收及农村经济发展。

四是以城市为标准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通过万村千乡工程,农家书屋,农村特色广场等建设活动,让农村人享受城市人一样的生活方式;通过农村环境整治、提档升级、治理“十乱”等活动,让农村人享受城市人一样的生活质量。

(三)用城市的理念统筹新农村建设,探索低成本、低消耗、高效益的新路子,把农村变成城市

人口流动有三个方向,一个是流向大城市,一个是流向中小城市,还有一个是向中心村集中。

我们针对农民进城趋势不可逆转,农民工返乡创业不可逆转的实际,一方面是中心城镇小城市化,另一方面是农村城市化。

中心城镇小城市化一个重要指标是城市化率,而农村城市化重点不在于城市化率,而在于与小城市化一样的基础设施、产业基础、配套服务、文化品位等共同特征。

因些,农村是低成本、低消耗、高效益的生态小城市、宜居小城市、和谐小城市。

为向这个方向发展,我们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是迁户腾宅。

有目的有步骤地把农村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的散居农户搬迁到中心村,腾出的土地用于土地动态平衡,这样既保持了土地的集中利用,又是对城乡一体道路交通等低成本投入。

二是整村推进。

我们把推进农村新社区、新居点建设作为农村城市化的一个突破口,在大峪桥社区、凉水井村、殷畈村结合移民搬迁建新村;在沿武康复线、汉十、谷竹高速的25个村结合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拆迁建新村;在杨溪湾、民营社区结合开发区项目进园区建新村(社区);在土地平整项目村结合迁村腾地建新村;在有产业特色的小坦山建数字化的新村,对中心城区边缘的平川等有工业基础的村实行工业扩城,与小城市的工业区逐渐对接,合为一体。

三是按小城市规划中心村的水、电、路、气、房、垃圾清运、污水处理,象城市居民一样配套交通、医疗、教育、金融、文化、娱乐、市场等社会事业,实现“六个一体化”城乡有效对接。

五、用小城市化的理念,冲破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

在XX经济快速发展,镇区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同时,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传统体制机制掣肘越来越突出。

“十二五”是XX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

如何从体制机制求突破,加速推进XX跨越发展,加速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要有改革的勇气来突破的问题。

一是建设小城市,能够从体制上促进经济要素合理流动。

从城镇到城市,虽有一字之差,但体制机制却大不相同,特别是对经济要素聚集、配置作用发生很大变化,意义不可低估。

建设小城市将促进经济要素合理流动。

从历史上看,上海在宋末从镇逐步发展成为小城市,到现在的内陆第一大城市,成为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深圳从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从身边典型看,2003年12月,省委、省政府批准建立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赋予武当山特区县级政府行政职能。

武当山撤镇建特区之初,与XX经济实力基本相当。

当前,武当山经济规模总量、社会管理水平已远远超过XX。

事实证明:

体制机制是推进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个顺畅的管理体制、一个灵活的运行机制,可以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XX撤镇建市后,社会功能、公共服务、基础建设、综合服务能力等方面都会以城市的标准去配置、去建设,区域发展能力会进一步加强,特别是能进一步提升对经济要素的吸纳能力,形成资金、人才、技术洼地,成为一片投资热土。

同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吸纳能力、辐射能力和服务能力,会有倍增效应。

并能够渗透、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城镇建设,促进周边地区文化事业进步、社会事业繁荣。

体制的改变和社会职能的完善,还将进一步降低和减少社会成本,有效地彰显XX区域中心发展的活力。

二是建设小城市,能够从机制上促进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式转变,聚集人气,提振发展信心。

城市就是一个磁场和一个品牌,就能带来附加效应、光环效应、马太效应和激励效应。

撤镇建市,必将进一步提升XX发展的人气、财气,提振信心及斗志,为XX跨越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前不久我们8个企业同时进行开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政策敏锐性的企业家,抢占建市的先机,拿到生产经营的主动权,这包括骆蓄的刘董征地50亩,支持发展XX的物流业。

目前,不说走出去招商,就是到XX来谈项目的要地的就让我们应付不过来。

三是建设小城市,可解决行政职能缺失导致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严重滞后的体制问题。

近几年,XX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镇管理相对滞后形成强烈反差。

城镇建设管理杂乱无章的主要原因是:

没有职能不能管,无法可依不敢管。

中国现行的是五级政府“皇权至县”的管理体制,管理权限一般只至县级。

目前,乡镇在小城镇的管理中主要是以教育为主的管理方式。

在具体的实践中以无执法主体、无执法资格、无执法行为的“三无”违法执法为补充,致使小城镇管理处于“形有政府,实无政府”的尴尬局面。

应当说,农村税费改革,一方面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的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国家采取“一刀切”的办法,把许多复杂的问题都先“休克”,导致农民建房管理、经营城市、公用地出让、管理机构以及人员归属都被悬挂起来,许多应该开展的工作无法开展。

四是建设小城市,能够解决融资渠道单一导致城乡建设、民生改善投入乏力的机制问题。

城镇的发展需要投资,特别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任务繁重。

但“钱”从哪里来?

主要还是依靠财政投入。

而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力比较单薄,有时捉襟见肘,单靠自身财力增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现在一些乡镇该办的事无钱办。

经营城市的权力在于县级,只有县级管理权限才有融资建城的平台,如收取土地出让金、城市建设设配套费等。

因此,必须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

推进XX撤镇建市扩权是势在必行,不改不行了。

六:

建议:

一是撤镇建市扩权问题要一次性改革到位,机构职能要及时跟进。

二是市政府支持问题,能否象省政府支持武当山一样,市级在财力、项目等建设上重点投入。

 

XX撤镇建市扩权紧迫性

今年4月,中编办、中农办、国家发改委、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10]50号),确定了25个全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XXXX是试点之一。

同时,XX还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88个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镇,襄樊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五个示范区之一。

这些改革试点既表明了中央、省市各级党委、政府对XX多年来改革与发展所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又体现了中央、省市各级党委、政府对XX高看一眼、厚爱一分。

就XX而言,更是推进跨越发展十分难得的重大机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以大胆创新的精神推进改革。

XX作为全国、省市改革试点,必须先行先试,坚持撤镇建市与政改扩权并举,努力探索一条具有XX特色的新路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城镇城市化发展积累经验。

一是改革有机遇。

以中编办等六部委决定,在全国25个经济发达镇实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为标志,预示着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已拉开序幕。

XX作为试点,这是推进XX跨越发展一次十分难得的重大机遇。

据专家预测,由于受温州“撤镇建市”影响,今后中央可能会加强管理,为“撤镇建市”降温。

时不我待,失不再来。

抓住机遇,就会争取主动;错失良机,将会贻误发展。

因此,XX撤镇建市扩权工作,必须早启动,快行动,宜早不宜迟,宜急不宜缓,宜紧不宜松。

要以撤镇建市扩权为主线,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XX大发展、快发展。

二是外地有经验。

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在强镇扩权上试点早已先行一步。

今年2月,温洲市委把中外驰名的“中国第一座农民城”苍南县龙港镇、“百年重镇”平阳县鳌江镇、“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基地”瑞安市塘下镇、“中国阀门之乡”永嘉县瓯北镇、“中国低压电器王国”乐清市柳市镇建设成镇级市,赋予强镇相应的管理权限,为经济强镇社会发展搭建了广阔的空间。

温州模式已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继浙江省温州开展镇级市试点后,山东省计划用3―5年将省内20多个中心镇培育成小城市。

目前,全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模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温州“镇级市”模式。

主要内容是扩大镇级市土地使用权、财政支配权、行政审批权和事务管理权。

每年安排不少于全县总量1/3的用地指标,单独切块、直接下达给强镇统筹安排。

县与镇财政分配采取“确定基数、超收分成、一定三年”的办法,强镇的土地出让收入除上交有关税费外,80—100%留给镇,县属部门驻强镇的下属单位在镇内的各种收费,除县以上部门代收和特别规定外,统一纳入镇财政专户管理。

在不涉及行政区划层级调整的情况下,县(市)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赋予镇级政府,试点镇党政一把手升级,让他们在协调工作上有更多的话语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