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加快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精.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05553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加快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加快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加快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加快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加快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加快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加快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加快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加快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加快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加快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加快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加快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加快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精.docx

《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加快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加快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精.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加快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精.docx

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加快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精

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加快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联通浙江分公司

 

一、前言

当今时代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现代农业都是与信息化同步的农业,因此要加快农业发展,必须积极利用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成果,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继而缩小城乡差距,科学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特别是农业领域的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不过也要看到,全省城乡信息一体化发展还很不完善,特别是农村由于市场信息闭塞,造成农产品市场波动大、农民“买难"和“卖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要素流动性差,产供销各个环节出现矛盾和脱节,城乡信息化存在较大鸿沟等问题。

其产生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农业信息化建设太过落后,导致市场信息交流不畅,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农村科技文化落后,产业化层次水平上不去,城乡缺少协调互动,城乡信息一体化还远未实现。

因此,要大力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寻找以信息化促进各地农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发展途径。

二、农业信息化的涵义与意义

1.农业信息化的涵义

目前对农业信息化涵义的认识还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但多数专家学者认为,农业信息化就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即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成为农业系统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

具体说来,农业信息化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生产与管理信息化

农作物品种与栽培方法每年都会有新变化,特别是气象、水文与病虫情况,随时都会变化。

农业管理的信息化,将使农业的行政、生产、科技、农村企业等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能够解决管理效率低、调控不及时等问题,促进管理科学化、合理化和最优化。

(2)农业生产资料及农产品市场信息化

主要是农业生产资料的品种、质量、价格上,不能符合农业生产与农民的要求。

农民需要的,不知道到哪里去买好,工厂生产的,不知道哪里的农民最需要。

工厂对各地农民的需要很难及时掌握,这一矛盾的解决,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信息化可以及时了解农民需求,解决农民得不到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矛盾。

农产品是农村市场和农业市场中最重要的商品,它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了使各地的农产品销路畅通,发展以计算机联网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化是一项基础性建设。

(3)农业科技教育信息化

加快农业科技信息化,建立全省性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可以加强农业科研和生产活动的信息沟通,加快农业新技术成果的交流和扩散。

同时农业教育将呈现新的面貌,农业教育手段和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农民、农技员可以在家中、在当地的农技站或农业学校,通过计算机、手机等多媒体学习各种农业知识。

农业教育信息化将大大加快农业知识传播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加速农民科技与文化水平的提高。

(4)农业政策法规信息化

一方面,可使广大农民及时获取农业政策法规,消除政策“棚架”;另一方面,加强农业信息化法制、法规建设,对农业领域的国家机密、商业秘密、知识产权等依法保护,同时维护农业生产者、开发者、管理者等农业信息化主体在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中平等竞争的权益,促进农业信息化发挥正面效应,抑制负面效应。

(5)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化

农村人口的变化,教育、科技的普及程度,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村的道路、能源、卫生情况,农村居民的房屋建筑,小集镇的发展等都是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化的内容。

所谓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化就是要求这些部门的信息工作都能实现区域性联网,并使用先进的信息处理与传输技术,以便让各级领导更快更准确地掌握农村社会、经济的变化,从而做出更多英明的决策。

2.农业信息化的意义

(1)信息化拓展农业产业化活动空间

通过农业信息服务,可以进一步推动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信息活动。

农业生产经营者可以打破传统资源约束,根据市场的需要,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为纽带,建立各种灵活多样的农业经营实体。

特别是伴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形成,农业信息服务业将成为农业产业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推动农业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

(2)信息化增强农业生产经营能力

农业信息化使信息和知识作为新的资源要素,融入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引导、控制并改变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要素的集约程度和配置关系,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的科技和知识含量将显著增长,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能力。

比起传统的技术和方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资源利用率高等众多优点,可以大幅度和高效率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

(3)信息化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的智能工具改造和装备农业各部门,建立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可为农业经营管理决策者提供强大的技术手段和丰富、高效、畅通的信息渠道,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解决管理效率低、调控不及时等问题,促进管理科学化、合理化和最优化,从而加快农业的全面发展。

(4)信息化提高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

市场经济是信息引导的经济,农业市场化要求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去认识、指导农业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过程,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与产后的有效衔接,处理好农业生产、分配与消费的动态关系,从而使农业顺利进入市场,使农业供求关系在市场中不断获得新的平衡。

农业信息化正是为实现上述各方面的有机衔接、运转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

农业信息将成为农业市场经济的“润滑剂”,发挥引导农产品市场运行和农业生产安排的作用,大大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

(5)信息化带动农民生活素质现代化

农民是农业生产和发展的主体。

农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福利,提高农民生活素质。

农业信息化能促使发达的教育和高新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各环节,促使农民能够运用各种智能仪器,全面控制生产过程。

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也可以进入农民的生活消费领域。

如一些发达地区的县级文化娱乐媒体,实现电视网、广播网和计算机互联网的三网合一,农民可以利用这些媒体,了解国内外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动态,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互连网,了解国内外农业、农民和农村生活的发展动态,还可以丰富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为农村儿童的学习生活提供广阔的新天地,具有指导农民生活和农村社会活动的作用。

(6)信息化促进城乡协调互动与一体化互动

联系农村研究城市、联系城市研究农村是解决城乡发展问题的一个重大创新。

因此,加快农业发展,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城乡的协调互动和城乡的一体化互动。

信息化对于正确处理城乡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城乡的协调互动角度看,信息化是促进以城带乡战略、以乡促城战略实施的需要。

一是信息化是增强城市辐射力的有效手段。

高速便捷的信息网络能突破地域限制,使城市的各种技术、服务等资源快速、有效地从城市传向其它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

二是信息化为以乡促城提供推动力量。

通过信息化,农业将实现集约化经营,从而分流出劳动力、资金和土地,用以发展非农产业,特别是乡镇工业的复兴和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离土不离乡,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自下而上的城市化。

从城乡的一体化互动角度看,信息化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流动一体化和行政服务环境一体化改进的需要。

一是信息化把越来越多的城乡生产、经营活动纳入了全球经济中,形成了一个以信息为纽带连接而成的城乡统一的全球大市场。

二是电子政务的发展能促进城乡政府与民间的一体化沟通,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

三、浙江农业信息化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浙江现状

浙江是一个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农业区域。

农业信息化工作在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取得可喜的成果。

2003年出台的《“数字浙江”建设规划纲要》,明确了“促进农村与农业信息化,有力支持‘三农’问题解决”是我省2003—2007年“数字浙江”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我省农村经济信息网络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004年1月,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浙委〔2004〕1号)文件进一步提出了“继续抓好农业信息服务,重点办好‘浙江农网’,大力推广农技110等服务形式”的建设要求。

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引导下,各级涉农部门以及气象、教育、广电、电信、联通、移动等单位都积极参加面向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形成了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有关企业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局面。

(1)全省农村信息网络体系逐步成型

近年来,我省加快了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全省农业信息网络体系逐步成型,建立了两大省级农业信息核心网站体系—“浙江农网”和“浙江农业信息网”,并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农业信息工作平台,实现三级网站互联互通。

省、市、县各级农业局系统80%以上建立了计算机局域网。

同时,我省正在组织建设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目前绍兴、丽水和嘉兴的试点已成功运行,下一步将在全省推广。

由衢州市率先创办的专为“三农”提供快捷便利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农技110”,得到了广大农户的认可,全省统一的“农技110”农业科技服务热线,成了农民的良师益友。

根据国家“金农工程”的要求,我省将规划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五个一”工程,即建立一条贯通省市县乡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一个信息共享的数据库、发展一万个农村信息服务点和一万名农村信息员并制定一套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制度。

“浙江农网”系统平台升级改造方案已经组织专家认证,计划对网络、系统及数据库进行升级,统一信息采集处理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省级WAP网站,大幅提升浙江农网的服务手段、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

(2)全省农业信息化取得了可喜成效

为了把农民需要的信息送到他们的手上,同时又让农民能把信息及时发布出去,省政府一方面积极支持“浙江农网”、“农技110”等信息网络的“入村入户”工程建设,另一方面会同高等院校及有关企业积极开发应用于农民获取信息的有效装备。

“农技110”通过电话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支持是浙江农业信息服务的一大特色,其先进经验已经在全国得到了推广,现已接待全国各地参观学习人员500多批1万多人次,2003年底在哈佛大学“信息技术与治理研究会”作经验介绍,今年又被国家推荐申报联合国公共服务奖。

2003年在温州首先开展了“浙江农网”的农村信息“入村入户”工程试点。

在温州市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试点在温州市瓯海区顺利进行。

该区所有农业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基本上配备了信息电话和CDMA手机,通过农网WAP网站上网,深受农民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对于计算机上网,利用信息电话和CDMA手机上网具有价格便宜(总费用在千元之内)、操作简单的特点。

覆盖全省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采集系统已具雏形,建立了一批覆盖全省的稳定信息采集渠道。

信息发布与服务工作趋向制度化、规范化。

各级农业部门相继建立了一套信息发布与服务制度,充分利用互联网络、广播电视、电话和报刊等手段,组织开展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活动,把农民需要的各类信息及时传到农民的手中。

(3)农业信息技术得到了普及和应用

我省乡镇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至2003年底,全省市、县农业局已有90家单位设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

占总数的96%,配备专职信息人员近400名,聘任兼职信息人员1700多名,初步建起了一支既懂计算机操作,又掌握农业技术和政策走向的信息服务队伍。

全省建立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已达1322个,占全省乡镇数的88%,平均配备电脑1.4台;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点已有5552个,占全省村级总数的14.5%,农户拥有电脑数9.91万台,比上年翻了近一番;农业产业化组织中拥有计算机并可上网的农业龙头企业2043家,占总数的41.5%;可上网的农产品批发市场168家,占总数的24.2%。

2003年,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在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市场、种养大户和农民经纪人中选择培养农村信息员,开展农业信息培训435期,培训23436人次。

通过培训,使农村信息员基本掌握农业信息的采集、发布、分析和应用,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的“三会”要求。

目前已有3235名农村信息员通过了培训、考核得到了农业部的资格认证,发展农产品供求信息“一站通”注册用户1982家,认证数量和注册用户均居国内前列。

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领域逐步得到推广应用。

全省农村经营管理及财务电算化试点逐步推进,乡村财务管理开始向网络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农产品预测预警系统建设开始起步。

2.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省农业总体为高效农业,名、特、优产丰富,但生产规模偏小,以个体经营为主。

农产品卖难现象较为普遍,农民缺信息、缺技术成为左右农业发展的突出瓶颈。

目前我省农业信息化概括起来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信息意识较低

   在信息社会,信息已成为物质、能源之外又一重要的经济、战略资源,是支撑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

在我省,信息资源作为一种战略资源的重要性还没有被一定层面上的领导干部所认识,各级政府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依然认识不足,对如何通过信息化来提高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效率、促进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缺乏清晰的工作思路和切实有效措施。

(2)协调力度不足

   在信息组织建设,信息设备投入,信息资源开发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组织协调力度不足问题。

缺乏科学规划;部门间相互设防,缺乏统一调度和管理。

各种资源数据库由于制作单位和数据保密问题,使数据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浪费。

(3)实用性不够

我省农业专家系统近年来虽有了较快发展,但仍停留于示范阶段,还未广泛普及。

其先进性和实用性不够高,停留于科普性知识介绍,难以让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操作使用。

农业网站内容一般,深度不够,实用性较差、利用程度低。

农民急切需要“操作简单、价格便宜、使用有效”的农业信息技术装备。

(4)受经济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城乡之间存在着“数字鸿沟”

   据统计,2003年我省农民全年人均纯收入5431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287元,因此普通农民无力购买计算机,目前仅在子女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家庭里购置和使用计算机;同时受文化水平的限制,绝大多数农民甚至农业大户缺乏计算机操作能力,难以获得实用有效的信息。

对农户自身产品信息的发布更是缺乏有效途径。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分省报告》,2003年我省上网用户人数为451.2万,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用户合计只占1.3%,城乡之间存在着“数字鸿沟”,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否则,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及倍增效应,将使城乡差距加速扩大。

四、农业信息化发展总体思路与注意事项

1.发展总体思路

(1)统一规划、加强协调

农业领域的信息,量大面广,涉及的部门多。

各有关部门需进一步加强协作,加大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避免各部门各自推进,避免出现“信息孤岛”。

建立由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统一协调、统一规划、各涉农部门组织实施农业信息化建设管理的综合协调机制,避免重复建设,提高政府投资的效率。

(2)强化政府的信息化意识,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有效的政府推动是加快农业发展、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又是经营风险高、经营收益相对较低且需要政府支持和保护的产业。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扶助,各级政府部门应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意义的认识,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以政府有关部门为主积极建立农业信息网络并不断充实和更新网络的内容,为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系统化的农业信息支待。

对于省级网站应该充实实用的农业信息,建立系统化的农业信息检索系统;对于县乡两级农业信息网站的建设,在目前的情况下应以县乡政府或农业技术部门为主建立政府扶持、适度收费的网站,用于农业信息的普及、推广和宣传指导。

这样可以利用有限的网络资源为众多分散经营的农民提供必要的农业信息和技术支持,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水平,减少农业生产经营的盲目性。

(3)重视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提高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水平

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必须重视信息网络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要集中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人才、农业技术人才、农业经营人才、外语人才和法律人才等各方面的人才,不断充实网络的内容,建立系统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技术信息,完善网络的交互利用功能,使农业信息的使用者能够在农业信息网络上随时查找到所需的相关信息,能够通过农业信息网络向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咨询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疑难问题,从而把我省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成真正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技术平台。

(4)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业信息技术普及工作

农民是农业信息的主要利用者,农民素质的提高是增强农民信息意识和使用信息能力的关键。

应该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的教育培训,加强宣传引导,从文化程度和农业生产经营技能上切实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网络的能力。

(5)加速信息部门的改革,强化竞争,降低农业信息网络的经营和使用成本

目前,农业信息网络的使用费用相当高,是农民难以承受的。

计算机的价格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逐步降低价格,农民收入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但网络使用费用的高昂既有投资成本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信息部门的垄断。

虽然现在我国信息产业部门的改革已打破了邮电独家垄断的局面,但由于各信息产业企业的基础、规模等不同,企业数量又少,垄断的局面并没有完全改观。

放宽信息产业的进入条件,强化信息产业的竞争,提供平等的环境是降低信息费用的有效手段,也是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6)强化网络的法律法规建设,提高农业网络信息的可信度

信息网络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但新兴产业的发展也需要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以约束网络经营者和使用者的行为,提高网络的可信度和利用效率。

随着网络法律法规的不断充实和完善,网络信息可靠性的不断提高,电子商务必然会得到快速发展,农业信息网络的省时、省力、高效的特点也将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施展,农业信息化进程也将会出现历史性的飞跃。

2.注意事项

(1)处理好农业信息化建设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关系

目前,有的地方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片面地追求高新技术,忽视了农业和农村的客观要求,有限的资金没有用到刀刃上。

农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大环境,从提高政府宏观调控和综合服务能力出发,重点突破,带动全局。

当前,应着力解决农村信息服务滞后问题,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服务。

(2)处理好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开发及服务的关系

近年来,很多地方都建立了信息网络,开通了互联网站,但信息资源建设远不适应,“有路无车"的现象比较普遍。

信息资源匮乏不仅制约了信息服务的开展,也降低了信息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

因此,必须调整建设思路,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强调资源的开发,要加大应用软件的开发力度。

(3)处理好现代信息网络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既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覆盖全省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也必须看到,目前农民中拥有计算机的比率还很低,电视、广播等仍然是当前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些传播媒介,重点解决好广大农村的信息覆盖问题,使计算机网络和传统媒体在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中优势互补。

另外,在鼓励大胆尝试高新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推广的同时,也要结合农村实际,注意经济效益和实践效果。

(4)处理好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关系

尽快建立起政府权威的农业信息体系,是各级农业部门的重要职责。

但要完全解决广大农民一家一户的信息服务问题,仅仅依靠政府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

但政府能够提供的主要是宏观的公共类信息,而生产经营者需要的大量个性化信息应主要依靠社会力量来提供。

从国外的经验看,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其信息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也越高,除政府部门外,各种农业专业协会、科研推广机构、中介组织以及各类信息咨询服务企业等也都成为直接的信息服务主体,政府从中扮演组织推动和监督管理者的角色。

因此,在加强政府部门自身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鼓励和支持各类有条件的协会、企业以及生产经营大户等社会力量开展直接面向广大农民的信息服务,推动信息服务的社会化。

五、以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对策与措施

农业信息化是改造传统农业的必要前提,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树立行业品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学管理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实现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省农村信息化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网络与计算机普及率低,数字鸿沟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障碍,因此迫切需要下大力气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1.整合农业信息资源

为使农业信息化建设更贴近普通农民的需求,必需整合分布在社会各层面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并统筹规划农业各产业链的实用信息资源。

比如建设信息资源发布平台可以提供给农民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培训教育平台可以大幅提高农民素质,投诉服务平台可以解决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

当然要实现这些平台的有效运作就要求整个产业链(包括从事农业的政府、科研单位、涉农加工企业、涉农专业市场等)开放信息资源,并提供一个可以交互的大信息平台。

2.整合通信运营企业的信息网络平台资源

传统的行业信息化建设为了其网络信息的安全性,需要向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租用大量的专用电路带宽,投入大量的网络设备用于组网,因此,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过高必然就会影响其推进的进程。

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面向广大农村的信息普及工作,完全可以通过整合通信运营企业的信息网络平台资源,尤其使通过CDMA1X无线数据网络平台资源,方便地将农业信息带进农村千家万户,从而大大降低信息化基础网络建设所需要投入的成本。

3.整合农村教育、培训基础设施等资源

以农村中小学为依托,把农业信息化和农村教育培训信息化结合起来,整合网络、教育场地、教育师资等基础资源。

在此基础上,通过各方的广泛参与,把网络信息化与广大农民的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推进农村的教育和培训信息化,进一步减少城乡基础教育和日常技能培训的差距,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

广大农民提高了自身的素质,才能拥有竞争力,创造更多的财富。

因此,建立旨在提高农民素质及实用技能培训体系是解决促进农业发展,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关键工作之一。

六、浙江联通的信息化方案及实践成果

1.联通信息化方案

在认真研究、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整合“三农”产业链信息资源,依托浙江联通综合业务资源平台,以产业链为纵向、生活链为横向的总体规划,提供低成本、高效率、易普及的信息一体化网络平台,度身定制了“三农”信息化解决方案——“一网联通,‘E’效农业”,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信息化的重要保障。

(1)乡—村—农民信息资源管理发布平台

浙江联通将整合165互联网网络平台、移动网络平台及接入网络等资源,提供乡—村—农民信息资源管理发布平台。

以乡镇及重要的村为单位在联通宽带互联网上建立全球可访问的网站,在互联网上提供展现当地自然风貌及特色资源信息,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提供乡—村—农民的自动办公信息系统,将重要政策文件、重要通知、各类材料及产业购销信息及时发布,只要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民,就可以及时了解。

如:

使用CDMA移动电话就可以直接在手机上看邮件。

(2)农业产供销产业链信息发布交易平台

广泛整合社会农业产业信息资源,以各专业产业链为纵向,依托移动网络资源,在移动电话上提供分类的农业产业产供销信息交互平台。

   农民利用CDMA移动电话就可以轻松上网,查询各产业链的产供销交易信息,同时也可以将自己的产品信息输入到该网络平台上来进行宣传推广交易。

(3)就业信息发布交易平台

整合各城市、各类行业尤其是适合广大农民群体的行业招工信息资源,有意外出打工的个人简介和寻求机会也放在网络上来进行推介,给广大农民提供外出打工及就业机会的信息交互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