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B卷.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97538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7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沈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B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沈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B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沈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B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沈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B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沈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B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沈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B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沈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B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沈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B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沈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B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沈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B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沈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B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沈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B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沈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B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沈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B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沈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B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沈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B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沈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B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沈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B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沈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B卷.docx

《沈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B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沈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B卷.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沈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B卷.docx

沈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B卷

沈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B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选择题(共1题;共2分)

1.(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卢浮宫、白金汉宫等世界著名宫殿见证了帝国的兴衰和文明的构建,它们以固态的建筑、雕刻、绘画、艺术等诉说着流动的历史和文化。

B.造成高房价的原因主要是土地财政的病灶、腐败枉法的危害、房地产商唯利是图的不良行为和炒房者“搅浑水”的混乱等因素引起的。

C.据郑州市房地产开发协会在房交会上的统计,约有70%的被调查者有购房计划,但如何让这些购房需求变成购房行动,是开发商最头疼的问题。

D.随着社会竞争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旅游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旅游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37分)

2.(6分)(2017九·福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贬损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五四”运动以来,几乎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成为传统与时尚。

以前在比较研究中有一种强人政策,即拿自己文化的精华与对方文化的糟粕相比,以显示自己文化的优越性,英国人在比较英国文化与德国文化时常这样做,德国学者在将德国文化与英国文化作比较时也用这一方式。

比如,尼采说英国文化是懒惰的猪猡文化,英国学者则说德国文化是浪漫的、非理性的。

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第一流思想家不用强人政策,而用矮人政策,即以自己之糟粕与外人之精华相比,越比越矮。

胡适把中国文化简单概括为裹小脚加鸦片烟,西方文化则被他简单地概括为民主、科学、自由、人权。

鲁迅认为中国国民性是奴性,而西方人的反抗心理则是其个人独特个性的表现,竞争说明其社会年轻,充满活力。

自全盘西化的口号提出后,有一个信念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都是腐朽的封建文化,已经失去了生命力,不可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引导出源头活水,真正能救中国的文化、价值只能来自西方,这是当时第一流的知识分子的共识,包括社会主义者陈独秀、自由主义者胡适,还有无政府主义者,乃至大文豪巴金、鲁迅。

“五四”时期,这些文化激进主义者都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者,认真地反省民族文化的弱点,抨击民族灵魂中的缺陷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有些人却采取了十分情绪化的偏颇态度,他们在审视自己民族的文化时,掺进非常严重的自贱自虐心理,觉得自己的民族什么都不如别的民族,从而产生一种彻底的悲观主义,文化激进主义者遂转变为民族虚无主义。

任何文化,既有相似性一面,又有民族性一面。

不同的民族文化,原本应当相互尊重,相互吸纳,因为任何民族文化,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但是19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却流行一种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文化优越论,甚至像黑格尔这样的大学者,也是欧洲中心主义者。

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序言中就说:

“世界文化史的关于中国方面的记载,正还是一张白纸。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上没有一句说到中国社会的范围。

”正是基于这种文化理念,在外国人的著作中,对中国人的民族个性有许多丑化的描述。

文化发展繁荣有两个源头:

一个是传统文化,一个是外来文化。

对外来文化我们应该积极吸收,在今天这样一个大变革时代,我们如果没有全球意识,就不可能站在全世界的高度来看文化的发展,我们的文化也就不可能反映时代要求,从而就会游离于当代人类文化

发展的轨道之外,这样的文化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

但是,吸收外来文化,绝不能人为地斩断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这样做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

我们认为对待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态度是十分错误的,十分有害的。

继承与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并不是对传统一味顶礼膜拜,奉若神明。

而应该用科学的、理性的眼光去审视它,分析它,批判地继承,积极地发展,这才是新世纪炎黄子孙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五四”运动以来,贬损自己的民族文化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成为传统与时尚,甚至中国的第一流思想家在比较研究中也用矮人政策。

B.德国学者在将德国文化与英国文化作比较时拿自己文化的精华与对方文化的糟粕相比,以显示自己文化的优越性,这是比较研究中的一种强人政策。

C.自全盘西化的口号提出后,第一流的知识分子达成共识,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失去了生命力,真正能救中国的文化、价值只能来自西方。

D.在继承与发展本民族文化时,我们既应该坚决摒弃对待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态度,又应该积极吸收外来文化。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外国人的著作中,对中国人的民族个性有许多丑化的描述,这与“五四”以来中国的第一流思想家用矮人政策来比较中外文化密切相关。

B.“五四”时期第一流的知识分子以本国文化之糟粕与外国文化之精华相比,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导致的,他们在审视自己民族的文化时失之偏颇。

C.19世纪以来,西方社会流行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文化优越论,对其他民族文化缺乏尊重,没有看到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这是很狭隘的。

D.对本民族文化批判地继承、积极地发展,这不仅应是新世纪炎黄子孙应该持有的态度,也应是全世界各民族对待自己的民族文化的正确态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文化都是精华与糟粕共存,无论是比较研究中的强人政策还是矮人政策,均为对待文化的非理性、非科学态度,我们在这一点上应当保持清醒头脑。

B.陈独秀、胡适、巴金、鲁迅等无疑都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者,但他们在审视自己民族的文化时有非常严重的自残自虐心理,总觉得自己的民族不如别的民族。

C.《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上没有一句话说到中国社会的范围,这既说明世界文化史关于中国方面的记载是空白,也说明欧洲中心主义对恩格斯有影响。

D.中国传统文化倡导谦和、礼让,西方文化主张竞争、反抗,这既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是西方社会年轻、充满活力,中国社会发展缓慢、落后的原因。

3.(18分)(2016高三上·锦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龙虎斗

陈玉兰

民国初期,保定府直隶督军曹锟六十大寿,传令:

全城各戏班比试,得头名者进宅唱堂会。

一时间,各路英雄风起云涌,杀得天浑地暗,最后,剩秦、袁两家决一雌雄。

总督府门前有两支大旗杆,直插云霄,一旗飘着国民党青天白日旗,一旗飘着总督府五色督军条旗。

据传,旗杆从无人敢攀,旗杆顶只有侠盗燕子李三常去栖息。

曹锟手下传令:

两班主徒手攀大旗杆,谁先到顶,扯起大旗为赢。

秦班主心里掂量着,那五色督军条旗,曹锟视为命根子,昭示自己的权利、气势,如神位般供奉,现正竞选大总统,动其大旗,岂有好果子吃?

便犹豫迟迟未动。

袁班主一旁讥笑:

戏班四五十人的饭口不管?

秦班主咬牙跺脚,心一狠,揣上脑袋拼条活路。

两人各立了生死状,搓两阄,一为青天白日旗,一为五色督军条旗,抓哪阄,攀哪旗。

秦班主记不得念了多少遍阿弥陀佛,闭眼一抓,战战兢兢半天才敢打开,竟是青天白日旗,心里一阵窃喜,苍天有眼,佑我不死,平时连树都不敢上的秦班主,竟不知哪来的邪劲,“噌噌噌”如猴子般蹿到旗杆顶。

低头一看,袁班主并没有动静,站在旗杆下,扬扬手,高喊一声,后会有期,掉头便走,离了古城门,扬长而去。

秦班主赢了这场比武,得了重金,自然成了曹锟府的常客。

自此,眼睛长到脑袋顶,一般人眼里夹都不夹,话音自是鼻子里哼出。

但他每每想起袁班主,便觉愧对。

一日,一个年轻人来到秦家班,叫板秦班主。

秦班主见他人高马大,膀阔腰圆,好一副人才,似曾相识,便有几分喜欢。

秦班主不曾理他,任他叫骂。

不曾想,年轻人拿秦班主对他的迁就,当软弱可欺,竟放出话来,缩进乌龟壳不出来,徒有其名,怕了不成?

秦班主当下血冲脑门,撕旗迎战。

全城人闻此消息,把二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据说,保定军校傅作义将军也在人群中。

但见秦班主一身夜行装束,裹了腿脚;乌黑平头,透着干净利索;头顶十八只青花瓷碗,最上面一只盛满了水,把二胡立于腰间,拉满弓弦,开弓有声,如万马奔腾,似瀑布飞溅,气势滂沱,头顶碗中的水一滴未溢,功夫了得!

年轻人嘴角泛起一抹笑。

轻轻拉动手中二胡,如诉如泣,竟是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

但见年轻人席地而坐,挽起裤腿,脱掉鞋子,一只脚夹起胡弦,一只脚夹紧弓子,双脚拉起二胡,弓弦和一,上下翻动,或高或低,或张或弛。

秦班主见他技艺十分娴熟,心说这人倒有些本事,又见年轻人双手撑地,双脚离地,头朝下拿起大顶,却仍用双脚把二胡拉得山响。

秦班主似觉一股杀气逼来,连打几个冷战。

忽见年轻人仍用双手撑地,双脚拉着二胡,稳稳绕场一周,二胡声越发悠扬嘹亮。

这就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江湖神仙脚!

寂静中一声惊呼,雷鸣般掌声刺破青天,铜板如冰雹飞向年轻人。

秦班主猛见年轻人脚心一朵紫梅花,分外刺眼,忽地想起,袁班主脚心与此一模一样,那句“后会有期”,霎时如雷贯耳,只觉内心如翻江倒海一般。

年轻人走到秦班主跟前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当年我爹是有名的“猴爬杆”,而且,曹锟已私下应允我爹唱堂会,所抓两阄都为青天白日旗,曹锟意在激起各戏班互斗,为他大寿烘托气氛。

我爹不忍,解散戏班,后奔延安抗日剧团,在战斗中牺牲。

今儿,我特来为父明志。

说着把整整一口袋铜子递给了秦班主。

秦班主羞愧泪流:

年轻人,请留步,我有话请教。

那年,一九四九年,阳光分外灿烂,两戏班合二为一,就是古城剧团前身。

(节选自《小说界》2012年第6期)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年轻人寻到秦班主,跟他叫板比武,不是为钱而来,如将比试所得的铜子递给秦班主,而是为了炫艺而来,如亮出江湖神仙脚。

B.为了给自己的大寿烘托气氛,直隶督军曹锟传令:

两班主徒手攀大旗杆,谁先到顶,扯起大旗为赢。

这足见其是个贪图权势之人。

C.文中“旗杆从无人敢攀,旗杆顶只有侠盗燕子李三常去栖息”一句,既写出了旗杆之高,也为下文秦、袁二人攀顶扯旗的比武做铺垫。

D.秦班主赢了比武后,“眼睛长到脑袋顶,但他每每想起袁班主,便觉愧对”,这表明秦班主虽志得意满,但内心对技高一筹却主动退让的袁班主抱有愧疚。

E.“龙虎斗”既指当年为大寿堂会,秦、袁两家班主展开的生死对决,也指后来秦班主与年轻人的精彩比武。

(2)

小说第9段对秦班主的功夫作了细致的描写,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3)

秦班主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4)

这篇小说,谁是主人公?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4.(13分)(2017高一下·安阳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翻译奇人许渊冲

邓郁

“杨振宁1957年获诺贝尔奖,王希季是70年代长征一号火箭首射成功。

我是2014年才得奖,比振宁晚了五十(多)年啊!

”93岁的许渊冲鹤发白眉,声如洪钟,中气十足,讲到畅快处,还会把袖口往上撸。

8月22日,中国翻译协会在外文局礼堂为获得国际翻译家联盟最高荣誉“北极光奖”的他举行了盛大的授奖仪式。

作为和傅雷、钱钟书同时代的资深翻译家,许渊冲已出版了120多本译作,翻译了《楚辞》、《诗经》《西厢记》《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经典,被誉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典籍翻译历史上的丰碑”。

与他相伴了半个世纪的夫人照君则对我说:

“许先生,是一个奇人啊。

许渊冲是翻译界的“少数派”。

多年来,翻译界强调译文要忠实原文。

他的翻译却不拘泥于原作,讲求再创造。

他认为翻译“要发挥译语优势”。

这种“优势论”也成为了他在翻译界备受质疑和诟病的一点。

陆谷孙、王佐良、许钧等翻译家都曾公开和他唱反调。

率性、张扬的个性,让他在崇尚低调的翻译圈子里“独树一帜”。

不少人读许渊冲的回忆录《逝水年华》,既觉得痛快,又感叹此人毫不自谦。

他重视感情,又难说谙熟“人情”。

可谓在“狂作文章信手书,一章一句真性情”。

虽然在学术界备受争议,但在中国诗词的翻译成就上,许渊冲早已得到国内内外公认。

自1980年起,他开始致力于把唐诗、宋词、元曲译为英法韵文。

已故宾州大学教授顾毓琇赞誉许译:

“历代诗、词、曲译成英文,且能押韵自然,功力过人,实为有史以来第一。

但他的成功,却是从挨批斗开始的。

1958年,许渊冲被打成右派。

一次在烈日下挨斗,又热又累。

他忽然想起毛泽东《沁园春•雪》,就默默在心里试着将其译成英文。

“说来也怪,我一译诗,什么热、累、批、斗全都没了,眼里看到的仿佛只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心里想到的只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等我把词译完,批斗会也结束了。

在回忆录中,许渊冲更是不吝笔墨地描述母校西北联大。

那时候的联大可谓大师云集。

闻一多讲《诗经》,刘文典讲《史通》,罗庸讲唐诗,蒲江青讲宋词,萧乾谈“创作与译诗”,卞之琳谈“写诗与译诗”……这些都奠定了许渊冲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洋文化的根基。

而他毕生追求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翻译准则,则来自于朱光潜和钱钟书的影响。

受朱光潜的熏陶,他奠定了诗译的理论基础:

不但要写景,还要传情;不仅存义,而且存音。

他屡次写信向钱钟书请教诗词翻译中的问题,后者都不吝回信点拨,给了许渊冲无穷的动力。

北大畅春园的许家,一套70平米的简陋居室。

其中最惹眼的陈设,莫过于满满当当的书架。

那座透明的“北极光”奖杯即被搁在书架的最上层,不踮着脚,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比起奖杯,许渊冲更亲近的是书桌上的绿格白底稿纸、放大镜,和一台看不出年代的长城台式电脑。

“翻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的事业”。

和许渊冲相交甚笃的翻译家许钧说。

如今他的作息如钟表一样规律:

早9点到阳台做操,早饭后翻译《莎士比亚集》,午睡后看看报纸,晚7点收看《新闻联播》,饭后接着翻译,直到深夜。

有时他会半夜里坐起,打开电灯,把梦里想到的东西写下,生怕第二天忘记了。

晚年的许渊冲爱读《参考消息》,常看《海峡两岸》。

早年在西南联大受到的自由民主思想熏陶,现在被包裹在一颗浓烈的爱国心里。

他心里时刻怀揣着让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明主流的愿望。

他引用杨振宁的话:

“‘我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帮助克服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

’英文和法文是英美人和法国人的最强项,中国人的英法文居然可以和英法作家比美,这也可以长自己的志气,灭他人的威风了。

”许渊冲已年过九旬,但精神矍铄,正如朱自清的旧诗所云: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节选自2014年第9期《人物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

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

2010年,中国翻译协会授予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2014年8月2日荣获国际译联最高荣誉“北极光奖”,系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

②杨振宁、王希季都是许渊冲西南联大时期的同窗。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许渊冲引用杨振宁的话“我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帮助克服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既表明了对杨振宁观点的赞同,也表现了他自己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B.许渊冲的“优势论”在翻译界备受质疑和诟病,这也使得他的翻译成就直达2014年获“北极光奖”才被认可,可谓大器晚成的代表。

C.“翻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的事业”。

翻译家许钧的话说明他虽公开和许渊冲唱过反调,但并不影响他对许渊冲的认可。

D.许渊冲翻译成就的取得,离不开西南联大老师们的影响。

他曾屡次向钱钟书当面请教翻译问题,后者更是悉心点拨,给了他无穷的动力。

E.许渊冲把“北极光”奖杯搁在书架的最上层,不踮着脚,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可见,许渊冲并不在乎这个奖,更关心他的翻译事业。

(2)

与他相伴了半个世纪的夫人照君则对我说:

“许先生,是一个奇人啊。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许渊冲“奇”在何处。

(3)

许渊冲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他成功的原因。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3分)

5.(13分)(2017高二上·和平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孟宗政,字德夫,绛州人。

宗政自幼豪伟,有胆略,常出没疆场间。

开禧二年,金将完颜董犯襄、郢,宗政率义士据险游击,夺其辎重。

宣抚使吴猎奇之,补承节郎。

京西路分赵方荐其才,转秉义郎。

嘉定十年,金人犯襄阳、枣阳。

宗政与统制扈再兴、陈祥分为三军,设覆三所,蹀血以战,金兵败走。

寻报枣阳围急,宗政午发岘首,迟明抵枣阳,驰突如神。

金人大骇,宵遁。

方时移帅京西,闻捷大喜,差权枣阳军。

初视事,一爱仆犯新令,立斩之,军民股栗。

于是筑堤积水,修治城堞,简阅军士。

十一年,金帅完颜赛不拥步骑围城,宗政与再兴合兵角敌,历三月,大小七十余战,宗政身先士卒。

金人战辄败,忿甚,周城开濠,四面控兵列濠外,飞锋镝。

宗政厚募壮士,乘间突击,金人不能支,盛兵薄城,宗政随方力拒。

随守许国援师至白水,鼓声相闻。

宗政率诸将出战,金人奔溃。

十二年,金人摘强兵,扔云梯径抵西北圜楼登城。

城中军以长戈春其喉,敢勇军自下夹击金兵。

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兵死者千余射其都统殪。

天反风,金人愈忿,炮愈急。

会王大任领锐卒一千冒重围转斗入城,内外合势,士气大振,贾勇八金营,自晡至三更,金人横尸遍地,获辎重牛马万计。

制置司以湖阳县迫境金兵,檄宗政图之。

宗政一鼓而拔,夷荡营砦,金人自是不敢窥襄、汉、枣阳。

中原遗民来归者以万数,宗政发廪赡之,为给田,创屋与居。

金人呼为“孟爷爷”。

俄病疽卒。

宗政于有功者怨必赏,有罪者亲必罚。

未尝学兵法,而暗与之合。

死之日,边城为罢市恸哭。

(节选自《宋史·孟宗政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抚使吴猎奇之          奇:

奇怪    

B.金人大骇,宵遁          遁:

逃跑    

C.金人不能支,盛兵薄城    薄:

迫近    

D.宗政发廪赡之            发:

打开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兵死者千余/射其都统殪/

B.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兵死者千余/射其都统殪/

C.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兵死者千余/射其都统殪/

D.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兵死者千余/射其都统殪/

(3)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最初是监察区的性质,后来转化为行政区,在宋朝和元朝都是最高行政区划。

B.堞,城墙上外侧所设墙垛,可抵挡敌人的箭石攻击,可从孔隙中对敌人射箭发炮。

C.三更,即子时,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3:

00至第二天1:

00。

D.罢市,文中是指工商业者采取集体行动停止买卖以表示对逝者的悲痛哀悼之情。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宗政久经历练,屡克金兵。

他从小有胆略,常在边界战场出入,后因才能获得重用。

他一生经历了无数次恶战,力克强敌。

B.孟宗政善于协作,战功卓越。

他与其他将领合作抗敌,曾和增援的扈再兴一起与金军进行了七十多次战斗,和王大任内外结合,大败金兵。

C.孟宗政行动果敢,出击迅猛。

枣阳危急,他带领部队很快抵达枣阳,金兵恐慌逃走。

金兵压境湖阳,他一鼓作气扫荡金兵营寨,震慑了金人。

D.孟宗政军纪严明,公正无私。

他曾将触犯新法令的爱仆斩首,使军民惊骇。

他绝不考虑亲疏关系,做到了有功必赏,有罪必罚。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宗政午发岘首,迟明抵枣阳,驰突如神。

②宗政于有功者怨必赏,有罪者亲必罚。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7分)

6.(7分)(2019高二下·梅州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③。

【注释】①周必大:

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长年:

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③《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走水路,离家渐行渐远。

“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有日”“江阔”“浪生”的景象,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

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2)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五、默写(共1题;共8分)

7.(8分)(2018高三下·海安开学考)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既见复关,________。

(《诗经·氓》)

(2)________,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论语》)

(3)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

(4)________,砯崖转石万壑雷。

(李白《蜀道难》)

(5)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

(《书愤》)

(6)________,四弦一声如裂帛。

(《琵琶行》)

(7)________,秋天漠漠向昏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8)泉香而酒洌,________。

(《醉翁亭记》)

六、语言运用(共2题;共4分)

8.(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些人对茶也形成了偏见,以为中国茶只是下里巴人解渴的东西,档次不高,一般隆重场合,总是端出英国红茶,似乎唯此才够贵族。

B.当游览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时,人们真有一种乐此不疲,不想离去的感觉。

C.在京剧舞台上,出来四个龙套……他们相互将手中的刀枪随意地碰几下,口作吆喝状,就表示已经打过一场战争。

这对外国人来讲,是不可理喻的。

D.说来实在可气,我们研究所限于技术设备,不得不把古生物遗骸千里迢迢地送到外国去鉴定,不仅耗时费钱,还得仰人鼻息。

9.(2分)(2017高二上·遂宁期末)填入下列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幸福是生命意义得到实现的鲜明感觉。

一个人在苦难中也可以感觉到生命意义的实现①______最高的实现,②______苦难与幸福未必是互相排斥的。

③______,在更多的情况下,人们在苦难中感觉到的④______生命意义的受挫。

我相信,⑤______是这样,⑥______没有被苦难彻底击败,苦难仍会深化一个人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

A.以至于    即        /        是       即使       倘若    

B./         因为     然而     却是      即使       要是    

C.尤其        /      可是     只是      正因       就算    

D.乃至      因此     但是     却是      即使       只要    

七、语言表达(共2题;共8分)

10.(3分)(2017·南充模拟)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