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22秦国的崛起学案人民版选修1练习.docx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22秦国的崛起学案人民版选修1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22秦国的崛起学案人民版选修1练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22秦国的崛起学案人民版选修1练习
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2_2秦国的崛起学案人民版选修1练习
预习导引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探讨商鞅变
法的历史作用
1.重点:
商鞅变法的必要性;给秦国带来的巨变;变法成功的因素。
2.难点:
正确评价商鞅变法。
知识点一 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地主”
1.世卿世禄制
(1)基础:
宗法制和分封制。
(2)特点:
各级贵族按照等级,世袭高官,享受厚禄、特权。
(3)作用:
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军功爵制
(1)背景:
战国时已实行赐爵制,并和官制紧密联系。
(2)实行:
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
(3)内容
(4)作用
[图解历史]商鞅变法后秦国统治集团结构的变化。
知识点二 从“夷狄遇之”到“虎狼之国”
1.“夷狄遇之”
(1)起源:
秦人由“戎狄”中分化出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
(2)建国:
公元前771年,秦才成为诸侯国。
(3)地位
2.“虎狼之国”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知识点三 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1.商鞅之死
(1)原因
(2)过程①保守势力诬陷商鞅“谋反”。
②商鞅被迫起兵反抗,被秦惠王击败。
2.秦法未败
(1)表现
(2)影响:
秦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使兼并战争演变成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
[思维导图]商鞅变法
主题一 商鞅变法的影响
【史料探究】
1.积极性
史料一 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皆以夷狄遇秦,(秦国被视为西戎夷狄,被中原各国瞧不起)摈斥之,不得与(中原各国)之会盟。
——《资治通鉴》卷二
史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思考
(1)据史料一,指出商鞅变法前秦国的情况如何?
(2)结合史料一、二,说明商鞅变法取得了什么成果?
答案
(1)中原各国瞧不起秦国;各诸侯国会盟,排斥秦国;秦孝公迫切希望改革图强。
(2)实现了富国强兵;在与楚国、魏国的争霸中取得了优势;在各诸侯国中的地位大为提高。
2.局限性
史料 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
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曰:
“嗟乎!
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
”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
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盐铁论·非鞅》
思考
(1)史料认为商鞅变法最大的弊病是什么?
(2)从商鞅个人的结局中,我们能得出什么认识?
答案
(1)弊病:
法律过于严酷。
(2)认识:
改革者要德、法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
【史论归纳】
商鞅变法的影响
1.积极性:
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经济上
(1)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
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2)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给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政治上
(1)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2)商鞅变法中许多具体措施,如二十等爵制、制、什伍、连坐制度等长期得到沿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军事上
(1)奖励军功,达到强兵的目的,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2)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主动权,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方针,不断取得重大胜利,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局限性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罚严苛。
(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特别是什伍、连坐制度的推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3)变法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4)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主题二 关于商鞅变法的评价
【史料探究】
史料一 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鉏,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
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
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
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
——贾谊《治安策》
史料二 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
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历史发展的面貌。
——《古代史资料》
思考
(1)根据史料一,指出贾谊批评商鞅变法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2)结合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论证史料二中“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的观点。
答案
(1)遗弃礼义传统,废止仁德政策;导致社会风气败坏,世情淡薄;引发人民起义,推翻秦朝统治。
(2)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转型。
【史论归纳】
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的评价
(1)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
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据此,对改革给予基本肯定或否定的整体评价。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只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3)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
一是改革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并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1.观察下图,战国时期,秦国从一个落后的边陲之国到拥有“威武的秦军”,这主要得益于商鞅()
威武的秦军
A.奖励耕织B.实行制
C.统一度量衡D.推行军功爵制
答案D
解析 商鞅推行军功爵制,极大地激发了秦人当兵和参战的积极性,增强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2.下图是秦国疆域扩大的形势图,商鞅变法与它的内在联系应是()
A.变法直接导致了秦国的统一
B.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C.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无关
D.变法减缓了秦国统一的步伐
答案B
解析 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使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这就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3.《战国策·秦策一》中:
“(公元前338年)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哪一阶层的利益()
A.没落贵族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D.富裕农民
答案A
解析 通过阅读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知反对商鞅、诋毁商鞅的应该是商鞅变法中利益的损害者——没落贵族,故选A。
4.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
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
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贺。
发生这一变化是由于()
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
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
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
答案C
解析 公元前361年,诸侯会盟拒绝秦孝公参加,是因为秦国弱小、落后;公元前343年的变化,说明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走向富强。
5.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
但是,“商鞅虽死,秦法不败。
”上述现象说明()
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②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③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④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②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题干的前半部分说明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而“秦法不败”说明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同时也说明变法者往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好结果或自食其果。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流观点有:
“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
——据《古代史》改编
材料二 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而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论在历史上的作用。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
答案
(1)思想:
法家思想。
作用:
对封建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2)原因:
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利益;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了对百姓剥削与压迫。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指导思想”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归纳作答;第二小问“作用”属于基础知识记题,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第
(2)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残伤民以峻刑”和材料二中的信息“人(指奴隶主贵族)说惠王”作答。
基础巩固
1.《汉书·食货志》载:
“(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①废除了周代的井田制②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③加剧了土地兼并④民众的生活水平普遍下降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除井田”可知废除了周代的井田制;“民得买卖”可知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表明当时土地兼并严重。
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2.战国时期,秦国从一个落后的边陲之国一跃而成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军事强国,这主要得益于商鞅()
A.奖励耕织B.实行制
C.统一度量衡D.推行军功爵制
答案D
解析 商鞅在变法中推行军功爵制,创造了一个能上能下、鼓励军民立战功的灵活用人机制,使一大批社会下层人物为获得军功而英勇作战,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3.《史记·商君列传》载: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由于()
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照军功授爵赐田
答案D
解析 商鞅在秦变法,遭到宗室贵戚的怨恨,是因为变法中的一些措施触及了他们的既得利益。
其中最能撼动他们地位的是以“军功爵制”代替了“世卿世禄制”,打击了他们在政治上的特权。
4.腐败问题是每个国家每个时期都存在的问题,历代统治者为消除腐败纷纷采取措施,商鞅变法为此采取的是()
A.重农抑商B.轻罪重刑
C.奖励军功D.“塞私门之请”
答案D
解析“塞私门之请”,即禁止私下里的请客行贿之风,一定程度上可以杜绝腐败滋生。
5.“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
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A.影响深远B.体恤百姓
C.改革彻底D.法令严酷
答案A
解析 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他本人虽下场凄惨,但他变法的措施在秦国继续推行下去,影响深远。
能力提升
6.有个叫赵良的人对商鞅说:
“您一出行,后面随从的车乘几十辆,车上载满全副武装的卫士,力大而肌肉发达的作陪乘,手持矛戟的武士紧紧护卫着您的车乘而疾走。
”这反映的实质是()
A.商鞅出行戒备森严B.商鞅变法使秦国富裕
C.商鞅变法的阻力和艰难D.商鞅胆小怕事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
题干中所描述的现象体现了商鞅加强戒备,以防止仇家报复。
而这正体现出商鞅变法所面临的艰难环境和巨大的阻力。
7.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车裂示众。
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变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
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答案C
解析 吴起、商鞅进行的变法都取得了成功,但两人的结局说明改革遭到了旧势力的强烈反对。
8.西汉刘向在《新序》中说:
“商君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
”而《史记》却说: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下列有关对商鞅的评述正确的是()
A.商鞅变法“尽公不顾私”得到贵族的支持
B.商鞅的变法主张与当时主流思想不相适宜
C.商鞅勇于改革的精神是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
D.商鞅刻薄寡恩的性格使他的改革必然失败
答案C
解析 由于商鞅“尽公不顾私”,危害到贵族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是导致商鞅被杀死的原因,但由于改革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加上商鞅勇于改革的精神使变法取得了成功。
所以只有C项说法正确。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
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上造,二十级为彻侯,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
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材料二 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500麦斗谷物的为第一级,称富豪级;年收入在500至300麦斗之间的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年收入在300至200之间的为第三等级,即双牛级;不足200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级,称日佣级。
财产越多,等级越高。
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二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所学知识,比较材料一、二两次改革在经济措施上的主要不同点。
并分别指出两次改革对本国政治体制产生的不同影响。
答案
(1)奖励军功。
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依据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
(2)经济上不同点: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
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不同影响:
梭伦改革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
解析 第
(1)问据材料一点明“军功”,据材料二点明“财产”。
第
(2)问“不同点”是对待“商业”的不同,不同影响要从“民主”与“专制”两种政治制度分析。
【学习思考】
1.世卿世禄制的废除是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材第22页)
提示 奴隶制下施行的世卿世禄制在封建时代被废除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与生产力不相符合的生产关系必将被改变。
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从奴隶制逐渐进入封建制,奴隶制的一系列社会制度也必将被废除。
世卿世禄制是与宗法制和分封制联系在一起的,伴随着宗法制、分封制的瓦解,世卿世禄制也必然被废除。
(2)世卿世禄制是新兴地主阶级谋求政治权利的巨大障碍。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获得政治权利与地位,而世卿世禄制使他们无法得到官职爵位。
因此,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世卿世禄制必然被废除。
2.秦成为“虎狼之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教材第22页)
提示 根本原因是商鞅变法后秦国生产力得到大发展。
【自我测评】(教材第24页)
为什么说“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商鞅变法得以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
(1)商鞅虽死,但其变法措施得以延续;秦国此后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政体;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最终结束割据,完成了统一,故说“秦法未败。
”
(2)①时代发展的要求。
经济的发展使诸侯国纷纷变法,以改变与生产力发展不相符的生产关系,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这是变法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君主的支持。
各国都希望本国强大起来,秦国君主认识到自己在诸侯国中的劣势地位,明白秦国的发展必然要走变法革新之路,因此发出“求贤令”,才使商鞅来到秦国,发挥自己的才能。
③商鞅杰出的政治才干和铁血手腕。
商鞅勤奋好学,善于总结前人经验,对社会及时局有敏锐的洞察力,在变法中敢于同反对派进行斗争,赏罚分明,取信于民,使得新法得以贯彻实施。
【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第24页)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对商鞅及其变法做一客观的评价。
提示 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
变法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在变法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措施过于严酷,比如:
燔诗书明法令、严刑峻法等,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商鞅变法使贵族的利益受到了损害,遭到了贵族们的反对,商鞅最终也因守旧势力的迫害而死,但是商鞅的变法在秦国仍然保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