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战略布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06866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战略布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论战略布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论战略布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论战略布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论战略布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论战略布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论战略布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论战略布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论战略布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论战略布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论战略布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论战略布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论战略布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论战略布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战略布局.docx

《论战略布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战略布局.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战略布局.docx

论战略布局

论战略布局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9年第6期*周丕启  【内容提要】 战略布局是战略实施的初期阶段,对整个战略实施和战略目标的达成具有决定性影响。

战略布局就是通过运用战略实力控制关节点,从而形成有利战略态势的过程。

战略布局可以分为很多种类,主要有基于威胁的战略布局、基于能力的战略布局和基于地缘因素的战略布局。

运筹战略布局的关键是要处理好布局的重点、关节点的选取和后续战略实力的投送问题。

【关键词】 战略布局;战略态势;关节点【作者简介】 周丕启,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教授,博士。

(北京 邮编:

100091)【中图分类号】 D8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9550(2009)06-0021-08*作者感谢《世界经济与政治》匿名审稿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① [英]伯纳德·劳·蒙哥马利著,郑北渭等译:

《蒙哥马利元帅回忆录》,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72~73页。

  任何事情的开局都很重要,开局的效果关系到下一步的行动。

历来领袖和统帅都十分重视战略开局。

蒙哥马利针对战争的开局曾指出:

“在战斗打响之前,指挥官必须决定仗该怎么打。

接着他得决定如何使用所带领的兵力,迫使战斗照自身的意愿进行,必须使敌人从一开始就按他的曲调跳舞,而绝不是跟着敌人转。

”①所谓开局,在军事领域就是战争开始之前的调兵遣将和排兵布阵,在大战略领域就是战略实力的调动、分配和投送,是与威胁方的战略实力进行真正接触和较量之前的阶段。

一战略布局的含义和作用目前,国内外战略学界从理论上对战略布局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并不多见。

什么是战略布局,战略布局具有哪些特点,这些问题在战略学界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说明。

要明晰这些问题,关键是要明确“布局”的含义。

在汉语中,“布局”一词意指对事务进行整体安排。

在英语中,与汉语“布局”一词相对应的有“overallarrangement”、“layout”和“distri-bution”三个词汇。

“overallarrangement”的意思是进行总体安排,“layout”是指对书籍、广告、建筑物等进行安排、布置,“distribution”是指分配和分布。

显然,与战略领域汉语“布局”一词比较相近的是“overallarrangement”和“distribution”。

在大战略领域,战略布局是指对国家的战略实力进行总体安排和分配。

战略重在落实,这就是战略实施。

战略实施可以分为战略布局和战略较量两个阶段。

战略布局是初期阶段,对于而后的战略较量具有决定性影响。

—21— 国际关系理论与战略较量相比,战略布局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战略意图不同。

意图是关于战略目标的设想。

总体上看,战略布局与战略较量一样,都是为达成最终的战略目标服务的。

但战略布局的意图还有不同于战略较量的一面,即战略布局直接指向塑造有利的战略态势,这种目标实际上是战略总体目标在战略实施初期阶段的分解。

而战略较量由于是在战略布局基础上进行的战略实施,其意图已超越塑造有利的战略态势,直接指向威胁方的战略实力,直接目标是削弱威胁方的战略实力。

比如,冷战后美国调整其全球战略,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美国这次战略调整没有与中国的战略实力发生直接碰撞,其直接意图不是要与中国进行战略较量,而是要塑造有利的战略态势,为日后可能发生的较量和碰撞做准备。

第二,战略实力的使用不同。

战略布局和战略较量都要使用战略实力,但战略布局只是调动、分配和投送战略实力,重点是调动、分配和投送而不是与威胁方的实力进行直接接触。

战略较量则是在调动、分配和投送基础上与威胁方战略实力进行直接碰撞。

当然,战略较量也需要调动、分配和投送战略实力,但这种调动、分配和投送更多的是为实力直接碰撞服务,已不是重点。

例如,要有效应对世界金融危机,首先要进行决策,规划应对方案,然后调动资金,并将资金分配和投放到不同领域,这是一个战略布局阶段。

在这个基础上有关机构才能运用分配到的资金或进行基础建设,或购买产品,或进行补贴等,这是战略较量阶段。

在战略实施中,战略布局的主要作用是塑造战略态势,从而影响战略较量。

所谓战略态势,即《孙子兵法》所说的“势”。

在军事战略领域,战略态势是指在军事斗争或战争中,敌我双方在总体力量对比、战略部署和战略行动等方面形成的状态与形势;在大战略领域,战略态势是指有关国家通过调动、分配和投送战略实力,在具体的时空范围内与威胁方在战略实力对比上形成的状态和形势。

通过战略布局来形成有利的战略态势的过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战略布势。

在大战略领域,战略态势的主要作用是形成有利的战略实力对比关系。

之所以具有上述作用,关键在于战略态势是对关节点控制的结果。

对于一个国家的大战略来说,关节点是一种累积性资源。

所谓累积性资源,是指占有这种资源能够容易地保存或获取其他资源。

一种资源可能是累积的、非累积的或负累积的。

控制累积资源能够保护或控制其他资源。

控制非累积资源则对保护或控制其他资源的能力没有影响。

控制负累积资源则降低控制其他资源的能力。

①如果能够控制主导事务发展的关节点,这些关节点就会成为本国的累积性资源,而成为其他相关国家的负累积性资源,可以增强本国的战略实力,并降低威胁方调动、分配和投送战略实力本应具有的作用。

如果调动、分配和投送的战略实力与威胁方相比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控制关节点,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这种优势;如果调动、分配和投送的战略实力与威胁方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那么通过控制相关的关节点,就可以缩小、消除差距,乃至将不利扭转为有利。

二战略布局的分类战略布局是战略实力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围绕特定的对象而进行的调动、分配和投送。

我们可以从对象和空间角度对其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的战略布局具有不同的要求。

(一)基于威胁的战略布局基于威胁的战略布局强调根据威胁方由实力和意图构成的威胁强度来调动、分配和投送战略实力。

基于威胁的战略布局有两种模式:

制衡模式和支配模式。

1.制衡模式的战略布局,是指调动、分配和投送战略实力控制特定关节点,形成能够阻止威胁方使用战略实力或制约其威胁意图的战略态势的过程。

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实力制衡模式的战略布局,是指调动、分配和投送战略实力控制特定关节点,形成能够阻止威胁方使用其战略实力的战略态势。

实力制衡模式强调战略实力是构成威胁的主要因素,而威胁意图难以确定,只能针对威胁方的战略实力进行布局,只要—22— ①[美]斯蒂芬·范·埃弗拉著,何曜译:

《战争的原因》,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8页。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9年第6期是战略资源或战略实力强大的国家都是构成威胁的国家。

该布局模式实质上是通过制约威胁方的实力,进而影响其意图。

冷战期间,美苏在欧洲进行的战略布局,就是美国实力上的质量优势与苏联实力上的数量优势之间的均衡。

(2)威胁制衡模式战略布局,是指调动、分配和投送一定的战略实力控制特定关节点,形成能够制约威胁方威胁意图的战略态势。

威胁制衡模式除了重视实力因素外,还重视意图的作用。

斯蒂芬·沃尔特(StephenM.Walt)特认为国家采取制衡行为的目的是制衡威胁,而威胁是由综合实力、地缘的毗邻性、进攻实力和侵略意图共同作用的结果。

①国家不仅制衡实力包括综合实力和进攻实力,还试图制约侵略意图。

这种模式注意针对最具有威胁意图但不一定是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进行布局,其实质上是通过意志与战略实力,甚至是国际道义的结合来塑造针对威胁方意图的战略态势,通过影响威胁方的意图进而改变其实力指向。

应注意的是,正如斯蒂芬·沃尔特指出的威胁制衡理论实质上包括了实力制衡理论一样,威胁制衡模式其实也包括了实力制衡模式的部分内容,该模式虽然重视侵略意图的问题,但并不忽视实力因素的基础性作用。

战国时期中期,自魏国衰落、秦国商鞅变法之后,出现秦齐两强局面。

从公元前329年攻击魏开始,到公元前286年,秦一直对魏、韩、赵、楚和燕五国构成最严重的威胁,五国多次联合齐制衡秦。

但公元前286年齐灭宋后,齐成为魏、韩、赵、燕最具威胁的国家,四国与秦联合以制衡齐。

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燕、赵、韩、魏和秦进攻齐,几乎灭齐。

魏、韩、赵和燕四国先联齐抗秦,后又求秦联合攻齐,完全是面临的威胁变化所致。

2.支配模式的战略布局,是指调动、分配和投送战略实力控制特定关节点,形成能够支配威胁方战略实力或威胁意图的战略态势的过程。

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控制模式的战略布局,是指调动、分配和投送绝对优势的战略实力控制关节点,形成能够完全掌控威胁方无论是其实力还是威胁意图的战略态势的过程。

进行控制式战略布局,一般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相对于威胁方而言,在任何时间、空间和领域内所调动、分配和投送的战略实力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这就需要拥有丰富的战略资源和强大的战略实力。

自乐毅攻齐后,齐国虽然复国,但实力衰弱,出现秦国独大局面,成为当时国际体系中的超级大国。

秦国开始实施“远交近攻”战略,目的是形成针对韩、魏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战略态势。

范雎认为韩、魏是天下的门户,秦想成霸业必须与中原的国家搞好关系,以便最终控制这两个天下门户。

那么怎么办呢?

他提出要通过慑服赵和楚,来迫使齐国与秦搞好关系,这样秦就可以占领韩、魏。

②在范雎看来,实现远交近攻战略布局的关键是与齐国搞好关系,以断绝可能支援韩、魏的主要力量,使韩、魏陷入完全被动,最后秦就可以凭借强大的军事优势占领两国,控制天下的门户。

秦之所以能够完成这样的布局,根本原因在于其拥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能够对赵、楚形成威慑,迫使齐与秦搞好关系。

二是要完全控制关节点,或者呈现出具有完全控制关节点的能力。

控制模式的战略布局所塑造的战略态势是一种对自身来说绝对有利的态势,塑造这种态势一方面需要调动绝对优势的战略实力,另一方面就需要完全掌控关节点。

如果不能完全控制关节点,即使调动、分配和投送了具有绝对优势的战略实力,也不一定能塑造具有绝对优势的战略态势。

“远交近攻”战略的直接目标是控制韩、魏,而控制韩、魏的关节点是处理好与齐的关系,即通过外交和威慑能够控制齐国的对外政策。

秦通过威逼利诱始终控制着齐的对外动向,无论是“近攻”韩、魏,还是“近攻”赵、燕和楚,“远交”的齐国始终没有给予东方五国支援。

(2)调控模式的战略布局,是指调动、分配和投送战略实力控制特定关节点,形成能够约束威胁方战略实力或威胁意图的战略态势的过程。

进行调控式战略布局,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所调动、分配和投送的是相对优势的战略实力,即只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或领域,所调动的战略实力与威胁方相比具有优势,但在其他时间、空间和领域则不一定具有优势。

如大英帝国在最鼎盛时并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只是在制造业、金融、贸易和海军等领域处—23—①②[美]斯蒂芬·沃尔特著,周丕启译:

《联盟的起源》,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页。

[西汉]司马迁: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于世界首位,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三,军费开支、军队人数、武器数量排在俄国和法国之后。

①所以,英国不可能在欧洲大陆形成针对拿破仑法国或威廉德国威胁的绝对有利的战略态势,更多地促使欧洲大陆形成均势,使大陆国家相互制约,而英国进行调节。

这种战略态势对英国来说只能是一种相对有利的态势。

二是与控制模式战略布局不同,调控模式的战略布局不一定完全控制关节点,通常会出现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由于相关国家相互制约,威胁方难以调动、分配和投送战略实力来控制关节点,自身就不必时时控制关节点,即使出现关节点控制的“空位”,也不担心为威胁方所控制。

另一种情况是表面上看自身的战略实力没有投送到关节点上,但通过间接途径可以对之进行有效控制,比如通过自己主导创设的制度来控制。

创设制度离不开实力,当所创设的制度延伸到关节点上时,也意味着自身一定的战略实力投送到了相关的关节点上。

综上所述,基于威胁的战略布局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威胁判断是基础。

基于威胁的战略布局基本上是围绕威胁方的威胁强度来调动、分配和投送战略实力的,因此准确判断威胁方和威胁方的威胁强度是该战略布局能否有效的出发点。

第二,威胁方和威胁强度一般比较明确。

既然以威胁方的威胁强度为根据来调动、分配和投送战略实力,那么威胁方就必须是固定和明确的,不能飘忽不定和模糊不清。

与之相联系,衡量威胁方威胁强度的指标比较清晰,威胁强度容易判断。

显然,基于威胁的战略布局比较适应于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中那些由固定行为体引发的问题。

第三,形成的战略态势比较固定,阵线分明,关节点比较明确,在所塑造的战略态势中双方的战略实力优劣和强弱一目了然。

(二)基于能力的战略布局基于能力的战略布局是指根据潜在威胁方可能运用战略实力的手段和途径而不是其战略实力或意图来调动、分配和投送自身的战略实力。

由于威胁多样化和多元化,有时难以确定一个具有明显意图和实力的威胁主体,要有效应对威胁、维护国家安全,就必须具备应对各种威胁的能力,基于能力的战略布局的实质就在于此。

基于威胁的战略布局应对的是未来的确定因素,而基于能力的战略布局应对的是未来的不确定因素,但并不忽视未来的确定性因素。

实施基于能力的战略布局,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基于能力的战略布局的关键是形成核心能力。

一个国家或一支军队要在国际竞争中保持长期优势,在应对各种威胁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形成自身的核心能力。

一般说来,核心能力具有以下特性:

一是独特性,即与威胁方或潜在威胁方相比,自身的核心能力具有领先性和差异化,这就决定了国家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差异,同时这种领先和差异不易为别的国家轻易占有、转移和模仿。

二是延伸性,即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

横向上看,核心能力可以在相关领域衍生出许多具有竞争力的技术、服务和产品。

纵向上看,核心能力能够引导国家将其能量扩展到各个节点直至最终结果上。

三是创造性,即在提高效益、降低成本方面具有核心地位。

从上述特点可以看出,一旦国家形成自身的核心能力,就可以具有优于对手的能力和效率,并能带来广泛的战略收益,而发展核心能力的关键是要拥有战略实力快速组合和投送的能力。

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威胁,任何国家不可能具有“全谱”优势,冷战后美军虽然强调要发展全方位优势,但实际上并没有也不可能实现。

所以,要应对多样化的威胁,关键是通过实力快速组合和快速投送,以时间制空间。

实现快速组合和快速投送,对国家的指挥控制体制提出了很高要求,那种部门之间相互掣肘、官僚作风严重、指挥层级多、反应迟钝的体制难以形成对手不具备的核心能力,难以有效应对多样化和不确定性的威胁。

2.基于能力的战略布局并不是不针对威胁,而是认为威胁难以确定和预测。

这种战略布局的战略规划通常分为两步:

第一步明确当前及未来所面临的确定性威胁,即“不出所料”的部分,规划主战略来应对这种确定性威胁。

第二步是明确未来所面对的两种不确定性:

一种是有可能超出预期的威胁,这需要规划辅助战略来应对;另外一种是难以预测或—24— ①BruceM.Russett,“TheMysteriousCaseofVanishingHegem-ony;Or,IsMarkTwainReallyDead?

”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Vo.l39,No.2,1985,pp.211-215.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9年第6期不可能预测的突发性威胁,这需要规划防范性战略予以应对。

①应对上述三种战略所针对的威胁,主要有两种布局方式:

横向战略布局和纵向战略布局。

横向战略布局就是分析各种可能的威胁,找出各种威胁方运用其战略实力的通用性手段和途径,然后通过核心能力予以应对;对于非通用性的手段和途径,则通过核心能力的延伸性和创造性,调动、分配和投送其他战略实力以应对。

例如,美国国防部2006年版《四年防务审查报告》体现的就是一种典型的横向战略布局。

②该报告首先分析了美国完成四个重点领域所需要的不同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联合地面、空中、海上能力;指挥控制能力;情报、监视、侦察和太空;以网络为中心的能力等九大能力建设,这九大能力是通用性能力,可以用来完成四个重点领域的任务。

纵向战略布局是指通过核心能力来布局主战略和辅助战略,借助核心能力的延伸性和辅助性,调动、分配和投送其他战略实力来布局防范性战略,如果国家的联合、协调、指挥能力较弱,就可以采取这种战略布局的方式。

3.基于能力的战略布局更重视对关节点的控制,更强调主动塑造有利的战略态势。

未来局势充满不确定性,要降低这种不确定性,就应主动塑造和引导局势的发展,基于能力的战略布局特别强调国家应具有防范和塑造能力。

基于能力的战略布局是一种超前布局,要有效应对未来不确定性威胁,重要的是在威胁出现之前主动塑造态势,使未来局势的发展按照所规划的战略方案发展。

要主动塑造未来局势,控制关节点至关重要,只有控制了主导事态发展的关键环节和点位,才能有效控制、规范和引导未来事态的演变,从而塑造有利的战略态势。

而要控制关节点,关键是准确预测不确定性所在,并判断这些不确定性所在空间和领域的关节点。

实力的快速投送与对关节点的控制相结合,将提高塑造未来局势的主动性。

冷战后美国将前沿部署调整为前沿存在,前沿部署中的“前沿”是准备与苏联战争的“前沿”,是基于威胁战略布局的前沿,而前沿存在中的“前沿”是针对不确定地区的“前沿”,是基于能力战略布局的前沿,是关节点。

(三)基于地缘因素的战略布局空间是影响战略布局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基于威胁的战略布局,还是基于能力的战略布局,都摆脱不了对空间因素的筹划。

基于地缘因素的战略布局就是围绕空间因素来调动、分配和投送战略实力,通过控制战略要地,塑造安全区域。

在基于地缘因素的战略布局中,关节点就是地缘上的战略要地。

判断一处地理位置是不是地缘上的战略要地,要看其是否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是看其是否位于交通要道,或是交通枢纽。

马汉指出:

“任何地点无论其面积大小,是一个海港还是一个海峡,其战略价值都取决于它的位置(主要是相对于交通线);它的力量(固有的或后天的);它的资源(天然的或存储的)。

人们可以在位置合适之处集聚力量和资源,但无力将一个地点的本身并不优越的位置予以改变,因而位置应成为首先关注所在。

”③二是看其是不是战略资源汇集地。

斯派克曼认为边缘地带是地缘上的战略要地,原因是边缘地带人口、资源、财富丰富。

布热津斯基(Zbig-niewBrzezinski)在《大棋局》中提出了“地缘政治支轴国家”的概念,认为乌克兰、阿塞拜疆、韩国、土耳其和伊朗属于地缘政治支轴国家,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是地理位置重要,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地区影响力。

④这些国家显然就是我们所讲的战略要地。

三是看其是不是各方战略实力的交汇地。

有些地点本身并不处于交通要道,也没有什么资源,只是由于成了各方战略实力结合部或交汇点而具有了战略价值。

比如,苏联解体后,美国、日本、印度等大国纷纷插手中亚事务,于是原本属于苏联领土范围内的一些中亚国家如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成了美国、俄罗斯、印度、日本和中国等大国实力交汇处,地位凸显而具有了战略价值,成了地缘上的战略要地。

进行以战略要地为核心的地缘战略布局,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选择好战略要地,这是基于地缘因素的—25—①②③④吕德宏:

《从思想到行动:

解读美军战略规划》,北京:

长征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113页。

美国国防部著,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译:

《四年防务审查报告》,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2页。

[美]马汉著,萧伟中等译:

《海权论》,北京:

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第350~351页。

[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

《大棋局:

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5、62~64页。

战略布局的基础。

在上述三类战略要地中,以居于交通枢纽的战略要地最为重要,因为这种战略要地对于实力投送具有递增或递减作用。

一般说来,国家影响范围取决于其战略实力投送范围。

从地缘上讲,居于交通枢纽的战略要地具有实力投送接力作用,控制这类战略要地可以扩大国家实力投送范围。

其次则是战略资源丰富的战略要地。

战略要地资源丰富,予以控制可以增强自身的实力。

但对资源型战略要地的控制是以控制位于交通枢纽的战略要地为前提的,比如,石油属于战略资源,控制石油资源丰富的要地,无疑将会增强自己的战略资产,并提高战略实力,但控制石油资源丰富的战略要地首先要控制战略通道,而控制战略通道则需要控制位于战略通道枢纽的战略要地。

2.选择的战略要地应位于调动、分配和投送战略实力所及的范围内。

虽然战略要地对国家实力投送具有接力作用,但这种作用是建立在国家有效控制基础上的。

实力的效能随着距离远近而变化,距离越远,效能越低。

所以,有些是公认的世界地缘战略要地,但实力投送不到或超出实力投送有效范围,就无法控制。

从地缘角度讲,可以采取两种方式来控制超出战略实力投送范围的战略要地:

一种是逐次控制,即借助战略要地的接力作用,逐渐将国家实力投送到要控制的战略要地。

比如,美国要有效影响东亚局势,如果从本土投送实力,一方面可能超出有效范围,另一方面即使在范围内,但由于距离远而实力效能下降。

所以,美国借助夏威夷、关岛、日本和韩国将本国实力投送的有效范围前推,通过一环一环的控制,将整个太平洋置于它的有效实力投送范围内。

另一种是跳跃控制,是指有间隔地选择部分战略要地予以控制,实力投送是有间隔地进行。

跳跃方式既有优点,也有不足。

优点是能够节省实力投送成本,不足是由于不是一环扣一环地控制战略要地,威胁方极有可能通过控制己方没有控制的战略要地,打断实力投送链条。

冷战后,美国控制里海地区基本上是一种跳跃方式,但成效并不大,从地缘上讲这不能不与其跳跃方式有关,因为跳跃方式留有间隙,为其他大国比如俄罗斯施加影响留下了空间。

3.要根据国家地缘战略类型,恰当使用战略实力。

如果是陆权国家,所能投送的主要是能够控制陆地的实力,因此选择和控制的战略要地主要是陆地上的以及临近陆地的海上要地;如果是海权国家,所能投送的主要是能够控制海洋的实力,选择和控制的战略要地主要是海上以及临近海洋的陆地上的要地;如果是陆海兼备的国家,由于国家投送的既是能够控制陆地又是能够控制海洋的实力,所以选择和控制的战略要地既可以是陆地上的,也可以是海洋上的。

但应注意的是,无论选择陆地上的战略要地还是海洋上的战略要地,与纯粹的陆权国家和海权国家相比,陆海兼备的国家所能控制的战略要地都是有限的,这样的国家既不可能控制陆地纵深的战略要地,也不可能控制海洋纵深的战略要地,历史只是证明了纯粹的陆权国家如蒙古帝国可以控制欧亚大陆以及纯粹海权国家如英国和美国可以控制世界海洋,还没有证明陆海兼备的国家既能够控制欧亚大陆,又能够控制世界海洋。

法国从来没有在控制欧洲大陆纵深战略要地的同时,又控制了大西洋上的战略要地。

通过控制战略要地来打造战略链条,将战略实力调动、分配和投送到一定区域内的战略要地,或直接控制一区域内的战略要地,目标都在于改变相关区域内实力对比关系,将该区域塑造为有利的安全区域。

所谓的“势力范围”、“缓冲区”和“安全圈”①本质上都是关于安全区域的表述。

三战略布局的运筹如果将从战略实力的调动、分配和投送开始一直到控制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