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基础奥数辅导讲义118李鸿志.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07446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基础奥数辅导讲义118李鸿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五年级基础奥数辅导讲义118李鸿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五年级基础奥数辅导讲义118李鸿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五年级基础奥数辅导讲义118李鸿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五年级基础奥数辅导讲义118李鸿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五年级基础奥数辅导讲义118李鸿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五年级基础奥数辅导讲义118李鸿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五年级基础奥数辅导讲义118李鸿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五年级基础奥数辅导讲义118李鸿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五年级基础奥数辅导讲义118李鸿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五年级基础奥数辅导讲义118李鸿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五年级基础奥数辅导讲义118李鸿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五年级基础奥数辅导讲义118李鸿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五年级基础奥数辅导讲义118李鸿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五年级基础奥数辅导讲义118李鸿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五年级基础奥数辅导讲义118李鸿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五年级基础奥数辅导讲义118李鸿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五年级基础奥数辅导讲义118李鸿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基础奥数辅导讲义118李鸿志.docx

《五年级基础奥数辅导讲义118李鸿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基础奥数辅导讲义118李鸿志.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基础奥数辅导讲义118李鸿志.docx

五年级基础奥数辅导讲义118李鸿志

目录

第一课时整数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二课时平均数问题

(一)

第三课时消去问题

第四课时流水行船问题

第五课时盈亏问题

(一)

第六课时盈亏问题

(二)

第七课时平均数问题

(二)

第八课时平均数问题(三)

第九课时一般应用题

(一)

第十课时一般应用题

(二)

第十一课时一般应用题(三)

第十二课时一般应用题(四)

第十三课时周期问题

第十四课时倍数问题

(一)

第十五课时倍数问题

(二)

第十六课时假设法解题

第十七课时行程问题

第十八课时鸡兔同笼问题

 

第一课时整数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例:

在下面5个0.5之间,添上适当的运算符号+、—、×、÷和括号,使下面的等式成立。

0.50.50.50.50.5=2

【思路导航】:

上述问题我们可以用硬凑的方法来做,不过这样做一般来说比较困难,而且难以找到解题的规律。

此题可以采用倒过来想的方法予以解答。

解:

(0.5+0.5)÷0.5-0.5+0.5=2

(0.5+0.5)÷0.5+0.5﹣0.5=2

(0.5+0.5+0.5-0.5)÷0.5=2

(0.5+0.5)÷(0.5×0.5)×0.5=2

说明:

上题中采用的分析方法,是从算式的最后一个数字开始逐步向前推想的,这种方法叫做倒推法。

将问题倒过来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常见的方法,特别是从条件很难入手的情况下,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出问题的突破口。

试试看:

在下面的式子里添上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

⑴0.50.50.50.50.5=0

⑵0.50.50.50.50.5=1

⑶0.50.50.50.50.5=3

⑷0.50.50.50.50.5=4

⑸0.50.50.50.50.5=5

第二课时平均数问题

(一)

解决平均数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已知条件确定“总数”和“份数”。

它们之间具有下列数量关系:

平均数=总数÷份数总数=平均数×份数份数=总数÷平均数

例1:

某商店将4千克水果糖和6千克奶糖混合成什锦糖,已知水果糖每千克4.2元,奶糖每千克5.6元,那么什锦糖每千克多少元?

解(4.2×4+5.6×6)÷(4+6)

=50.4÷10

=5.04(元)

答什锦糖每千克5.04元。

例2:

汽车往返于甲、乙两地之间,去时每小时行30千米,返回每小时行60千米。

求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

解设甲、乙两地的路程是120千米。

120×2÷(120÷30+120÷60)

=240÷(4+2)

=40(千米)

答汽车往返两地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40千米。

说明当题目条件较少时,往往可采用设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如上题还可以假设甲、乙两地的路程是30千米、60千米等,其结果是一样的。

试试看

1、小华期中考试语文和外语两科的平均分是96分,数学成绩是93分,求小华的语文、外语和数学的平均成绩。

 

2、某班有40名学生,期中数学考试,有2名同学因故缺考,这样全班平均分为89分。

缺考的两个同学补考都得99分后,这个班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3、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50千米,18小时到达,然后从乙地返回甲地,每小时行75千米。

问汽车往返甲、乙两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第三课时消去问题

在有些应用题中,给出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未知数量间的关系,要求出这些未知的数量,先把题中的条件按对应关系一一排列出来,思考时可以通过比较条件,分析对应的未知量的变化情况,设法消去一个或一些未知量,从而把一道数量关系较复杂的题目,变成比较简单的题目解答出来,这种方法叫做消去法。

例:

小红在商店里买了4块橡皮和3把小刀,共付0.59元。

小黄买同样的2块橡皮和3把小刀,共付0.43元。

问:

一块橡皮和一把小刀的价钱各是多少元?

解(0.59-0.43)÷(4-2)=0.16÷2=0.08(元)

(0.43-0.08×2)÷3=0.27÷3=0.09(元)

答一块橡皮0.08元,一把小刀0.09元。

试试看

1、买3枝钢笔,2块橡皮共付4.98元。

若买5枝钢笔、2块橡皮要付7.98元。

问一枝钢笔、一块橡皮各值多少元?

 

2、小卫到百货商店买了2枝圆珠笔和1枝钢笔,用去人民币5.5元。

如果买一枝圆珠笔和2枝钢笔要人民币6.5元,问1枝圆珠笔和1枝钢笔价格各是多少元?

 

3、2份蛋糕和2杯饮料共用28元,1份蛋糕和3份饮料共用去18元,问一份蛋糕和一杯饮料各需多少元?

 

第四课时流水行船问题

流水行程问题,是行程问题的一种。

常见数量关系如下: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船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解题时要认真读题,理清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上述数量关系式就能解决问题。

例1甲、乙两港间的水路长208千米。

一只船从甲港开往乙港,顺水8小时到达,从乙港返回甲港,逆水13小时到达,求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和水流速度。

解顺水速度:

208÷8=26(千米/小时)

逆水速度:

208÷13=16(千米/小时)

船速:

(26+16)÷2=21(千米/小时)

水速:

(26-16)÷2=5(千米/小时)

答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每小时21千米,水速为每小时5千米。

试试看

1、两个码头相距352千米。

一船顺流而下,行完全程需要11小时,逆流而上,行完全程需要16小时,求这条河的水流速度。

 

2、甲、乙两地相距234千米,一只船从甲港到乙港需9小时,从乙港返回乙港需13小时,问船速和水速各为每小时多少千米?

 

3、两地相距360千米,一艘游艇在其间驶了个来回。

顺水而下时需要12小时,逆水返回时需要18小时。

求游艇的船速。

第五课时盈亏问题

(一)

把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给一定数量的人,如果每人少分,则物品有余(盈),如果每人多分,则物品不足(亏)。

已知所盈和所亏的数量,求物品数量和人数的应用题叫盈亏问题。

盈亏问题的基本解法是:

解法一:

两次结果差÷两次分配数量差=组数

每组少分数量×组数+剩余量=物品总数量

解法二:

两次结果差÷两次分配数量差=组数

每组多分数量×组数-不足数量=物品总数量

例:

把一堆糖果分给小朋友们,如果每人分2块,将剩余12块;如果每人分3块,将缺少2块。

那么小朋友共有多少人?

解(12+2)÷(3-2)=14(人)

答:

小朋友共有14人。

试试看

1、把一堆糖果分给小朋友,若每人2块,将剩余12块;若每人3块,将缺少5块。

那么小朋友共有多少人?

 

2、幼儿园分饼干,若每人分3块,则余14块;若每人分4块,则还有三名小朋友没分到。

一共有多少名小朋友?

有多少块饼干?

 

3、一筐鸡蛋,若5个一包多4个,7个一包少6个。

这筐鸡蛋至少有多少个?

 

第六课时盈亏问题

(二)

例全班同学去划船,如果减少一条船,每条船正好坐9个同学,如果增加一条船,每条船正好坐6个同学。

这个班有多少个同学?

【思路导航】根据题意可知:

每条船坐9人,就能减少一条船,也就是少9个同学;每条船坐6人,就要增加一条船,也就是多出6个同学。

因此,每船坐9人比每船坐6人可多做9+6=15(人),15里面包含5个(9-6),说明有5条船。

知道了有5条船,就可以求全班人数了。

解:

(9+6)÷(9-6)=5(条)

9×﹙5-1﹚=36(人)

答:

这个班有36人。

试试看

1、老师把一篮苹果分给小班的同学,如果减少一个同学,每个同学正好分得5个;如果增加一个同学,正好每人分得4个。

求这篮苹果一共有多少个?

 

2、五年级同学去划船,如果增加一只船,正好每只船上坐7人;如果减少一条船,正好每只船上坐8人。

求这个年级共有多少个同学?

 

3、一个旅游团去旅馆住宿,6人一间,多2个房间;若4人一间又少了2个房间。

旅游团共有多少人?

 

第七课时平均数问题

(二)

例五个数的平均数是18,把其中一个数改为6后,这五个平均数是16,这个改动的数原来是多少?

解18×5-16×5=10

10+6=16

答:

这个改动的数原来是16。

试试看

1、某3个数的平均数是2,如果把其中一个数改为4,平均数就变成了3。

被改的数原来是多少?

 

2、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在一次考试中四人的平均分是90分,可是,甲在抄分数时,把自己的分错抄成87分,因此算得的四人平均分为88分。

求甲在这次考试中得了多少分?

 

3、五

(1)班同学数学考试平均成绩91.5分,事后复查发现计算成绩时将一位同学的98分误作89分计算了。

经重新计算后,全班的平均成绩是91.7分,五

(1)班有几名学生?

 

第八课时平均数问题(三)

例小芳与四名同学一起参加一次数学竞赛,那四位同学的成绩分别为78分、91分、82分、79分,小芳的成绩比五人的平均成绩高6分。

求小芳的数学成绩。

【思路导航】四名同学的平均分是(78+91+82+79)÷4=82.5(分),后来加进小芳后,因为小芳的成绩比五人的平均成绩高6分,这6分平均分给这四名同学,82.5+6÷4=84(分)就是五人的平均分,小芳的数学成绩为84+6=90(分)

解(78+91+82+79)÷4=82.5(分)

82.5+6÷4=84(分)

84+6=90(分)

答:

小芳的数学成绩为90分。

试试看

1、一个技术工带5个普通工人完成一项任务,每个普通工人各得120元,这位技术工的收入比他们6人的平均收入还多20元,问这位技术工得多少元?

 

2、小华读一本书,第一天读83页,第二天读74页,第三天读71页,第四天读64页,第五天读的页数比这五天中平均每天读的页数多32页,小华第五天读多少页?

 

3、两组同学跳绳,第一组有25人,平均每人跳80下,第二组有20人,平均每人比两组同学跳的平均数多5下,两组同学平均每人跳多少下?

 

第九课时一般应用题

(一)

一般复合应用题往往是有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解答一般应用题时,可以借助线段图、示意图、直观演示手段帮助分析。

在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时,我们可以从条件出发,逐步推出所求问题(综合法);也可以从问题出发,找出必须的两个条件(分析法)。

在实际解题时,可以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

例五年级有六个班,每班人数相等。

从每班选16人参加少先队活动,剩下的同学相当于原来4个班的人数,原来每班多少人?

【思路导航】从每班选16人参加少先队活动,6个班共选16×6=96(人)。

剩下的同学相当于原来4个班的人数,那么,96人就相当于原来(6-4)个班的人数,所以,原来每班96÷2=48(人)

解:

16×6÷(6-4)=48(人)

答:

原来每班48人。

试试看

1、五个同学有同样多的存款,若每人拿出16元捐给“希望工程”后,五位同学剩下的钱正好等于原来3人的存款数,原来每人存款多少元?

 

2、把一堆货物平均分给6个小组运,当每个小组都运了68箱时,正好运走了这堆货物的一半,这堆货物一共有多少箱?

 

3、老师把一批树苗平均分给四个小队栽,当每队栽了6棵时,发现剩下的树苗正好是原来每队分得的棵树。

这批树苗一共有多少?

 

第十课时一般应用题

(二)

较复杂的一般应用题中,往往具有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但是,再复杂的应用题都可以通过“转化”向基本的问题靠拢。

因此,我们在解答一般应用题时要善于分析,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正确解答。

例1甲、乙、丙三人拿出同样多的钱买一批苹果,分配时甲、乙都比丙多拿24千克,结账时,甲和乙都要付给丙24元,每千克苹果多少元?

【思路导航】三人拿同样的钱买苹果应该分得同样多的苹果。

24×2÷3=16(千克),也就是丙少拿16千克苹果,所以得到24×2=48(元)。

每千克苹果是48÷16=3(元)。

解:

24×2÷3=16(千克)

24×2÷16=3(元)

答:

每千克苹果3元。

试试看

1、甲和乙拿出同样多的钱买相同的铅笔若干支,分铅笔时,甲拿了13支,乙拿了7支,因此,甲又给了乙6角钱。

问每支铅笔多少钱?

 

2、春游时小明和小军拿出同样多的钱买了6个面包,中午发现小红没有带食品,结果三人平分了这些面包,而小红分别给了小明和小军各2.2元钱,求每个面包多少元?

 

3、“六一”儿童节时同学们做纸花,小华买来7张红纸,小英买来了和红纸同样价格的5张黄纸,教师把这些纸平均分给小华、小英和另外两名同学,结果另外两名同学共付给老师9元钱。

问老师把9元钱怎样分给小华和小英?

 

第十一课时一般应用题(三)

例2一艘轮船发生漏水事故,立即安装两台抽水机向外抽水,此时已漏进水800桶。

一台抽水机每分钟抽水18桶,另一台每分钟抽水14桶,50分钟把水抽完,每分钟漏进水多少桶?

【思路导航】50分钟两台抽水机一共抽水(18+14)×50=1600(桶)。

1600桶水中,有800桶是开始抽之前就漏进的,另800桶是50分钟内又漏进的,因此,每分钟漏进水800÷50=16(桶)。

解:

(18+14)×50-800=800(桶)

800÷50=16(桶)

答:

平均每分钟漏进水16桶。

试试看

1、一个水池能装8吨水,水池里装有一个进水管和一个出水管。

两管齐开,20分钟能把一池水放完,已知进水管每分钟往池里进水0.8吨,求出水管每分钟放水多少吨?

 

2、某工地原有水泥120吨。

因工程需要,又派5辆卡车往工地送水泥,平均每辆车每天送25吨,3天后工地上共有水泥102吨,求这个工地平均每天用水泥多少吨?

 

3、一堆货物重96吨,甲队用16小时运完,乙队用24小时运完,如果让两队同时合运,几小时运完?

 

第十二课时一般应用题(四)

解答一般应用题时,可以按下面的步骤进行:

1、弄清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分析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关系,找出解题的途径;

3、拟定解答计划,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4、检验解答方法是否合理,结果是否正确,最后写答案。

例把一根竹竿插入水底,竹竿湿了40厘米,然后将竹竿倒转过来插入水底,这时,竹竿湿的部分比它的一半长13厘米,求竹竿的长。

【思路导航】因为竹竿先插了一次,湿了40厘米,倒转过来再插一次又湿了40厘米,所以湿了的部分是40×2=80(厘米)。

这时,湿的部分比它的一半长13厘米,说明竹竿的长度是(80-13)×2=134(厘米)。

解:

(40×2-13)×2=134(厘米)

答:

竹竿长134厘米。

试试看

1、有一根铁丝,截去了一半多10厘米,剩下部分正好做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框架。

这根铁丝原来长多少米?

 

2、有一根竹竿,两头各截去20厘米,剩下部分的长度比截去的4倍少10厘米,这根竹竿原来长多少厘米?

 

3、两根电线一样长,第一根剪去80米,第二根剪去320米,剩下部分第一根是第二根长度的4倍,这两根电线原来各长多少米?

第十三课时周期问题

周期问题是指事物在运动变化的发展过程中,某些特征循环往复出现,其连续两次出现所经过的时间叫做周期。

这些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发现某种周期现象,并充分加以利用,把要求的问题和某一周期的等式相对应,就能找到解题关键。

例有249朵花,按5朵红花,9朵黄花,13朵绿花的顺序轮流排列,最后一朵是什么颜色的花?

这249朵花中,红花、黄花、绿花各有多少朵?

【思路导航】根据题意可知,这些花按5红、9黄、13绿的顺序轮流排列,即5+9+13=27(朵)花为一周期,不断循环。

因为249÷27=9……6,也就是经过9个周期还余下6朵花,每个周期中前5朵应是红花,第6朵应是黄花。

解:

249÷(5+9+13)=9……6

红花有:

5×9﹢5=50(朵)

黄花有:

9×9+1=82(朵)

绿花有:

13×9=117(朵)

答:

最后一朵是黄花。

红花有50朵,黄花有82朵,绿花有117朵。

试试看

1、

≈0.142857142857……小数点后面第100个数字是多少?

 

2、有47盏彩灯,按二盏红灯、四盏蓝灯、三盏黄灯的顺序排列着。

最后一盏灯是什么颜色的?

三种颜色的灯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3、在100米的跑道两侧每隔2米站立着一个同学。

这些同学从一端开始,按先两个女生,再一个男生的规律站立着。

问这些同学中共有多少个女生?

 

第十四课时倍数问题

(一)

倍数问题是指已知几个数的和或差以及这几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几个数的应用题。

解答倍数问题,必须先确定一个数(通常选用较小的数)作为标准数,即1倍数,再根据其他几个数与这个1倍数的关系,确定“和”或“差”相当于这样的几倍,最后用除法求出1倍数。

例有两筐橘子,如果从甲筐拿出8个放进乙筐,两筐的橘子就同样多;如果从乙筐拿出13个放到甲筐,甲筐里的橘子是乙筐的2倍。

甲、乙两筐原来各有多少个橘子?

【思路导航】根据“从甲筐拿出8个放进乙筐,两筐的橘子就同样多”可知,原来甲筐比乙筐多8×2=16(个)橘子。

如果从乙筐拿出13个放到甲筐,这时,甲筐就比乙筐多16+13×2=42(个)。

因此,乙筐里还有42÷(2-1)=42(个),原来乙筐里有42+13=55(个),甲筐里有55+16=71(个)。

解:

(8×2+13×2)÷﹙2-1﹚=42(个)

42+13=55(个)55+8×2=71(个)

答:

原来甲筐有71个,乙筐有55个橘子。

试试看

1、甲、乙仓存有货物,若从甲仓取31吨放入乙仓,则两仓所存货物同样多;若乙仓取14吨放入甲仓,则甲仓的货物是乙仓的4倍,原来两仓各存货物多少吨?

 

2、兄、弟两人原有同样多的人民币,后来哥哥买了5本书,平均每本8.4元,弟弟买了3支笔,每支笔1.2元,现在弟弟的钱是哥哥的3倍。

兄、弟两人原来各有多少元?

 

3、学校组织夏令营活动,如果参加的女生名额给5个男生,则男、女生人数同样多;如果参加的男生名额给4个女生,则男生是女生人数的一半。

原定夏令营中男、女生各多少人?

第十五课时倍数问题

(二)

和倍问题的数量关系是:

和数÷(倍数+1)=较小数较小数×倍数=较大数

差倍问题的数量关系是:

差数÷(倍数-1)=较小数较小数×倍数=较大数

例养鸡场的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6倍,后来公鸡和母鸡各增加60只,结果母鸡的只数就是公鸡的4倍。

原来养鸡场一共养了多少只鸡?

【思路导航】养鸡场原来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6倍,如果公鸡增加60只,母鸡增加60×6=360只,那么,后来的母鸡只数还是公鸡的6倍。

可实际母鸡只增加了60只,比360只少300只。

因此,现在母鸡的只数只有公鸡的4倍,少了2倍。

所以,现在公鸡的只数是300÷2=150(只),原来有公鸡150-60=90(只),一共养了90×(1+6)=630(只)鸡。

解:

(60×6-60﹚÷﹙6-4﹚=150﹙只﹚

﹙150-60﹚×﹙1+6﹚=630﹙只﹚

答:

原来养鸡场一共养了630只鸡。

试试看

1、今年,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6倍,再过4年,爸爸的年龄就是小明的4倍。

今年小明多少岁?

 

2、原来食堂里存的大米是面粉的4倍,大米和面粉各吃掉80千克,大米的重量是面粉的6倍。

食堂里原来存有大米、面粉各多少千克?

 

3、饲养场的白兔是黑兔的5倍,后来卖掉了10只黑兔,买来20只白兔,现在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7倍。

饲养场原来养白兔和黑兔各多少只?

十六课时假设法解题

假设法是解应用题时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

在一些应用题中,要求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未知量,思考时可以先假设要求的两个或几个未知数相等,或者先假设两种要求的未知量是同一种量,然后按题中的已知条件进行推算,并对照已知条件,把数量上出现的矛盾加以适当的调整,最后找到答案。

例甲、乙两人投飞镖比赛,规定每中一次记10分,脱靶一次倒扣6分。

两人各投10次,共得152分。

其中甲比乙多得16分,问两人各中多少次?

【思路导航】我们可以先算出每人各得多少分。

甲得﹙152+16﹚÷2=84﹙分﹚,则乙得152-84=68(分)。

甲投了10次,假设10次都投中就该得10×10=100(分),而事实只得了84分,少得100-84=16(分),因为脱靶一次不仅得不到10分还要倒扣6分。

因此,甲共脱靶16÷(10+6)=1(次)。

甲中了10-1=9(次)。

再用同样的思路可以分析出乙中靶几次。

解:

﹙152+16﹚÷2=84﹙分﹚

10-(10×10-84﹚÷﹙10+6﹚=9﹙次﹚

152-84=68(分)

10-(10×10-68﹚÷﹙10+6﹚=8﹙次﹚

答:

甲中9次,乙中8次。

试试看

1、百货公司委托搬运站运送500只玻璃瓶,双方商定每只运费0.24元,如打破一只,不但不给运费,而且还要赔偿1.26元,结果,搬运站共得搬运费115.50元。

搬运中打破了几只?

2、某次数学竞赛共有20条题目,每答对一题得5分,错一题不仅不得分,而且要倒扣2分,这次竞赛小明得了86分,问他答对了几题?

 

3、甲组工人生产一种零件,每天生产250个。

按规定每个合格记4分,生产一只不合格要倒扣15分。

该组工人4天共得了3753分。

问生产合格的零件多少只?

第十七课时行程问题

行程应用题是专门讲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路程三者关系的应用题。

行程问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是:

路程=速度×时间。

知道三个量中的两个量,就能求出第三个量。

例甲乙两队学生从相距18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一个同学骑自行车以每小时14千米的速度,在两队之间不停地往返联络。

甲队每小时行5千米,乙队每小时行4千米。

两队相遇时,骑自行车的同学共行多少千米?

【思路导航】要求骑自行车的同学共行多少千米,就要知道他的速度和所行时间。

骑自行车同学的速度是每小时14千米,而他所行的时间就是甲、乙两队学生从出发到相遇这段时间。

因此,用18÷﹙5+4﹚=2﹙小时),用这个时间和骑车的同学的速度相乘就得到了他一共行的千米数。

解:

18÷﹙4+5﹚=2(小时)

14×2=28(千米)

答:

骑自行车的同学共行28千米。

试试看

1、两只队伍从相距55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

通讯员骑马以每小时16千米的速度在两支队伍之间不断往返联络。

已知一支队伍每小时行5千米,另一支队伍每小时行6千米,两队相遇时,通讯员共行多少千米?

2、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距离是100千米。

甲每小时行6千米,乙每小时行4千米。

甲带着一只狗,狗每小时行10千米。

这只狗同甲一道出发,碰到乙的时候,它就掉头朝甲这边走,碰到甲时又往乙那边走,直到两人相遇时。

这只狗一共走了多少千米?

3、两队同学同时从相距30千米的甲、乙两地相向出发,一只鸽子以每小时20千米的速度在两队同学之间不断往返送信。

如果鸽子从同学们出发到相遇共飞行了30千米,而甲队同学比乙队同学每小时多走0.4千米,求两队同学的行走速度。

第十八课时鸡兔同笼问题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一个很有趣的数学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通常是用假设法。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关系式是:

(1)鸡数=(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脚数-鸡脚数)

(2)兔数=(总脚数-鸡脚数×总头数)÷(兔脚数-鸡脚数)

例1鸡兔同笼共有50只,170条腿。

问鸡兔各有多少只?

【思路导航】我们假设50只全部是鸡,那么50只鸡共有50×2=100条腿,而题目已知共有170条腿,这说明假设的结论比题目中的条件减少了170-100=70条腿。

原因是把笼中的兔当成了鸡,而一只鸡比一只兔少2条腿,所以由70条腿就可求出兔的只数。

解:

兔的只数:

(170-50×2)÷(4-2)=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