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李锋彩.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08152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李锋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李锋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李锋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李锋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李锋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李锋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李锋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李锋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李锋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李锋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李锋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李锋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李锋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李锋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李锋彩.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李锋彩.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李锋彩.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李锋彩.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李锋彩.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李锋彩.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李锋彩.docx

《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李锋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李锋彩.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李锋彩.docx

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李锋彩

 

爱国经典诗词诵读

 

平顶山市新华区联盟路小学李锋彩

 

目录

1、十五从军征【汉】无名氏……………………………………………………

2、赠秀才入军十九首选二【魏】嵇康………………………………………………

3、龟虽寿【魏晋】曹操………………………………………………………………

4、从军行【唐】王昌龄………………………………………………………………

5、望蓟门【唐】祖咏……………………………………………………………………

6、月夜【唐】杜甫…………………………………………………………………

7、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

8、满江红【宋】岳飞…………………………………………………………………

9、北陂杏花【宋】王安石……………………………………………………………

10、关山月【宋】陆游………………………………………………………………

11、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宋】辛弃疾…………………………………………

12、州桥【宋】范成大…………………………………………………………………

13、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

14、念奴娇?

赤壁怀古【宋】苏轼……………………………………………………

15、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16、别云间【明】夏完淳………………………………………………………………

17、己亥杂诗 第二百二十首【清】龚自珍…………………………………………

18、《春愁》【清】丘逢甲…………………………………………………………

 

 

1、十五从军征

【汉】无名氏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要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作者简介】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

这些乐章、歌辞后来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

汉武帝时规模较大。

今存两汉乐府中的民歌仅四十多首,它们多出自于下层人民群众之口,反映了当时某些社会矛盾,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同时,其风格直朴率真,不重雕琢,颇具独特的审美意趣。

【注释】

①冢:

高坟。

②累累:

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③狗窦:

给狗出入的墙洞。

④雉:

野鸡。

⑤梁:

屋梁。

⑥旅:

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叫旅生。

⑦葵:

菜名,又叫冬葵,嫩叶可食。

⑧饴:

同饲,拿食物给人吃。

【译文】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村。

路上他碰到一个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远远看过去是你家,松树柏树中一片坟墓。

”近前看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道应该叫谁一起来吃这些饭菜。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诗词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家破人亡的老兵形象,控诉了汉代兵役制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少小离家,垂老归来,看到的却是“松柏冢累累”,院舍荒芜,连一个共话凄凉的人都没有了,他只好“出门东向望”,老泪纵横。

有多少血泪的控诉,多少人生的辛酸,都凝结在那默然眺望的身影中。

诗歌正是选取了老兵重返故里这一片断,给他悲惨的一生打上一个句号。

  这是一首叙事诗。

诗歌依照人物回家的程序,由远而近,逐次描写,很有层次。

人物的情感也随着场景的移换而变化,由起初的热望化为痛苦,陷入绝望之中。

尽管诗中没有对老兵的心情作过多的正面描述,然而从场景的描绘中依然能感受到一种越来越深沉的哀痛。

 

【古诗今用】

我能把<<十五从军征>>改写成不少于300字的故事,你也来试试吧!

 

2、赠秀才入军十九首选二

【魏】嵇(jí)康

良马既闲,丽服有晖。

左揽繁弱,右接忘归。

风驰电逝,蹑景追飞。

凌厉中原,顾盼生姿。

【作者简介】

嵇康(223-262),字叔夜。

谯郡銍(今安徽宿县)人。

“竹林七贤”之一。

曾任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崇尚老庄,对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颇招忌恨,终为司马氏借故杀害。

嵇康诗文俱佳,散文尤为出色。

有《嵇中散集》十卷行世。

【注释】

①闲:

熟习。

②繁弱:

古良弓名。

③忘归:

矢名。

④凌厉:

奋行直前貌。

【译文】

他骑着良马,身披铠甲,左手揽弓,右手搭箭,风驰电掣般地奔驰在广阔的原野上.他气概非凡,直欲凌厉山河;他顾盼生辉,神采飞扬。

【诗词鉴赏】

文人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最有热血、最具有积极进取精神的群体。

他们或是为了国家民族大义,或是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往往会摘下读书人的冠带,投笔从戎,自有一股凌人之气。

豪情和理性共同构筑了他们幻想中的精神家园。

《赠秀才入军》诗共十九首,是诗人寄赠其兄嵇喜的。

本篇原列第九。

诗歌以雄健有力的笔调勾勒了一位戎装骑射的武士,他骑着良马,身披铠甲,左手揽弓,右手搭箭,风驰电掣般地奔驰在广阔的原野上……。

最后二句则正面刻画其兄的神态:

他气概非凡,直欲凌厉山河;他顾盼生辉,神采飞扬。

诗中没有一句写及诗人的感情,但诗人把其兄入军后的情形想象得那么逼真,关切之情自在不言之中了。

3、龟虽寿

【魏晋】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①。

腾蛇②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③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④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⑤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⑥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汉朝丞相。

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族。

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曹丕代汉后,曹操被尊称为“大魏武皇帝”。

【注释】

①竟时:

尽,死亡的时候。

传说神龟能活三千年,但也有死亡的时候。

②腾蛇:

传说一种能腾云驾雾的蛇,就是腾蛇也有化为泥土灰尘的时候。

③骥(jì冀):

好马。

枥(lì雳):

马槽。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意思是千里马老了,伏在马槽里,但它仍旧有驰聘千里的雄心。

④烈士:

这里指有雄心壮志的人。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有雄心壮志的人虽到晚年,应该老当益壮,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⑤盈缩:

长短。

盈缩之期:

人的寿命的长短。

不但在天:

不完全决定于天老爷。

⑥怡(yí移):

和悦,愉快。

养怡:

调养,保持乐观精神。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保持身心健康、乐观精神的好处,是可以得到长寿。

【译文】

神龟虽然长寿,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结了的时候。

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诗,阐发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哲理与诗情又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诗中“老骥伏枥”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全诗的韵调跌宕起伏,开头四句娓娓说理,“犹有“终为”两个词组下得沉着。

而“老骥”以下四句,语气转为激昂,笔挟风雷,使这位“时露霸气”的盖世英豪的形象跃然纸上。

而最后数句则表现出一种深沉委婉的风情,给人一种亲切温馨之感。

全诗跌宕起伏,又机理缜密,闪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并发出奋进之情,振响着乐观声调.艺术风格朴实无华,格调高远,慷慨激昂,显示出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

 

4、《从军行》其一

【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汉族,江宁人,世称王江宁,是我国盛唐时代的著名诗人。

早年贫贱。

与李白及当时边塞诗派、田园山水诗派的主要人物过从甚密,唱酬不断。

曾到过西北边塞。

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科,授汜水县尉。

二十七年,被贬岭南,途经襄阳,孟浩然有诗相送;经岳阳,有诗送李白。

次年回长安,又出为江宁县丞。

数年后贬为龙标县尉,李白有诗遥寄。

安史乱起,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

他擅长七言绝句,以之与李白并称,人称“诗家天子”、“七绝圣手”。

现存王昌龄诗180多首,五七言绝句几乎占了一半。

他的七言绝句以写边塞、从军为最著名,另有一部分描写妇女寄怀友人的诗作。

今存《王昌龄集》2卷,《王昌龄诗集》3卷,《全唐诗》编录其诗为4卷。

新、旧《唐书》有传。

【注释】

①《从军行》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内容多写军旅之事。

本篇写久戍边关将士的思归之情。

②烽火城:

筑有烽火台的边城。

烽火,古时边境报警的烟火。

古代在边防要地建筑高台,台中备置柴草狼粪,如遇敌情,则燃火以报警。

楼:

指戍楼。

③海风:

指从青海湖吹过来的风。

④《关山月》:

乐府《鼓角横吹曲》十五曲之一,歌辞多写征戍离别之苦。

《乐府解题》曰:

“《关山月》,伤离别也。

⑤无那:

无奈。

金闺:

华美的闺阁,此处代指闺中少妇,即征人之妻。

【译文】

独自坐在边城的城楼上,守望着西边的烽火台。

秋天的西风吹来,凉意袭人。

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这缕缕笛声,想到妻子在万里之外因为挂念自己而忧愁伤心,夫妻两人对长久的别离、无望的等待都同样地无可奈何。

【诗词鉴赏】

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这首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

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

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

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

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

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

接着诗人写道:

“更吹羌笛关山月”。

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

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

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

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

 

5、《望蓟门》

【唐】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作者简介】

祖咏(699-746?

),唐朝洛阳(今属河南)人,后迁居汝水以北,开元十二年进士。

曾因张说推荐,任过短时期的吏部员外郎。

诗多状景咏物,宣扬隐逸生活。

其诗讲求对仗,亦带有诗中有画之色彩,其与王维友善,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故也。

代表作有《终南望余雪》、《望蓟门》、《七夕》、《汝坟秋同仙州王长史翰闻百舌鸟》、《陆浑水亭》、《家园夜坐寄郭微》、《送丘为下第》、《古意二首》等,其中以《终南望余雪》和《望蓟门》两首诗为最著名。

《望蓟门》诗描写沙场塞色,写得波澜壮阔,令人震动,其中“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为有名的佳句。

【注释】

①一去:

“一望”。

②三边:

汉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后即泛指边地。

③危旌:

高扬的旗帜。

④投笔吏:

汉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

“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

”后终以功封定远侯。

⑤论功:

指论功行封。

⑥请长缨:

汉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心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

缨:

绳。

【译文】

一到燕台眺望,我就暗暗吃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

江山积雪万里,笼罩冷冽寒光;边塞╄光映照,飘动高高旗旌。

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少年时虽不象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

魏万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

天宝年间,因慕李白,南下吴越寻访,行程三千余里,为李白所赏识。

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然而两人却是十分密切的“忘年交”。

故诗的结句含有对后辈叮嘱勉励的意思。

诗开首用倒戟法落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

颔联写离秋,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伤神。

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

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

全诗善于炼句,为后人所称道,且叙事、写景、抒情交织,由景生情,引人共鸣。

但诗中有“朝、夜、曙、晚”四字重用,却是一疵。

胡应麟说:

“惟其诗工,故读之不觉,然一经点勘,即为白璧之瑕,初学首所当戒。

 

6、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注释】

①鄜州:

现陕西省富县。

②云鬟:

妇女的鬓发。

③清辉:

指月光。

④虚幌:

薄而透明的帷帐。

⑤双照:

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译文】

今夜在鄜州的妻子,大概正孤零零的望著月亮吧。

我在离鄜州如此遥远的地方,忍不住心疼起我的孩子们,他们的年纪小得还不知道该思念长安的我呢。

久久望著月,妻子的如云鬓鬟大概也被夜里的露水沾湿了吧,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手臂上白玉般的肌肤,或许也感到一丝寒意了。

不知要到什麼时候,我们才能并肩倚在门帷旁,而我们今夜所流的泪,在那时的月光下应该都已经乾了吧。

【诗词鉴赏】

杜甫的诗一向以社会写实著称,但从此诗看来,他也是一个深情爱家的好男人呢。

这首诗是杜甫被叛军俘虏时的作品,首联是杜甫心中对远方妻子的想像图,他抛弃了传统写作方式,不说自己的思念,反说妻子对他的牵挂,更能突显杜甫思乡心情之真之切。

颔联「遥怜小儿女」其实就是一种对孩子的心疼,稚龄儿女连父亲遭逢了什麼样的劫难都还不能理解,当然也无从思念了。

杜甫想著孩子不知思念为何物的纯真,也对自己无法立即回家的困境感到心急如焚。

颈联的诗意再度转回妻子望月的想像图上,体贴的记挂著妻子是否被深夜露重所袭,担心她头发沾湿了会受凉,而她白皙的双臂会不会也感受了寒意?

杜甫对於发妻的万般爱怜在此表露无遗。

结联则更巧妙地将原本相距迢遥的两人在想像世界中重逢,期盼著他日相会之际,两人在今夜所流的泪都已成过去,所有的劫难都能够结束。

这首<月夜>使用想像的手法,不仅成功的将长安与鄜州两地迅速的连接起来,更利用时空相隔的悲凉,为未来作一个光明的想望,堪称杜诗中的杰作。

 

7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汉族,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静宁县西南),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

另一说李白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但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却在漫游中度过,游历遍迹了大半个中国。

【注释】

  ①凤凰台:

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

②吴宫:

三国时吴国的宫殿。

③衣冠:

指豪门贵族。

丘:

坟墓。

 

 ④晋代:

指东晋。

⑤衣冠:

指名门贵族——上层统治阶级人物。

⑥成古丘:

是说这些人早已死去,留下来的只有一座座古坟。

⑦三山,山名,在南京市西南长江边,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而得名。

⑧半落:

形容三山有一半被云遮住。

⑨二水:

又做一水。

二水说认为“白鹭洲为长江中小洲,在金陵水西门外,因常有白鹭聚歇得名。

秦淮河经金陵,西入长江,因自鹭洲中分为二”;一水说认为“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一支"。

⑩浮云能蔽日:

比喻奸臣遮拦贤臣。

浮云,陆贾《新语•慎微篇》:

"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  

【译文】

  古老的凤凰台曾有凤凰翔集遨游,凤去台空唯有长江流水日日依旧。

东吴时代的宫苑杂草埋没了幽径,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一派支流。

只因为浮云能够遮蔽光辉的白日,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使人发愁?

【诗词鉴赏】

  该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

三、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灰飞烟灭。

五、六句写大自然的壮美。

对仗工整,气象万千。

最后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十分沉痛。

该诗与崔颢《登黄鹤楼》相较,可谓“工力悉敌”。

其中二联,虽是感事写景,意义比之崔诗中二联深刻得多。

结句寄寓爱君之忱,抒发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但李白的诗就气魄而言,却远不及崔颢的诗宏伟。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觉得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

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

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就连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

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

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

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

陆游《入蜀记》云:

“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

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

”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

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

“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

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

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

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

“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8、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作者简介】

岳飞(1103—1141),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

抗金名将,官至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

以不附和议,被秦桧害死。

孝宗时复官,谥武穆。

宁宗时追封鄂王,理宗时改谥忠武。

有《岳武穆集》。

《全宋词》录其三首。

【注释】

①怒发冲冠:

形容愤怒至极。

②潇潇:

形容雨势急骤。

③长啸:

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这举。

④等闲:

轻易,随便。

⑤靖康耻: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

⑥贺兰山:

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

⑦天阙:

宫殿前的楼观。

【译文】

我怒发冲冠,独自登高凭栏,阵阵风雨刚刚停歇。

我抬头远望天空一片高远壮阔。

我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

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

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至今也不能忘却。

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

我要驾上战车,踏破贺兰山缺。

我满怀壮志,发誓喝敌人的鲜血,吃敌人的肉。

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

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

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岳飞率军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之势。

但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加到鄂州。

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词。

生于北宋末年的岳飞,亲眼目睹了华夏的山河破碎,国破家亡,他少年从军,以“精忠报国”、“还我山河”的已任。

转站各地,艰苦斗争,为的是“收拾旧山河”。

这首词所抒写的即是这种英雄气。

上片通过凭栏眺望,抒发为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下片表达雪耻复分,重整乾坤的壮志。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了少年路云和月,莫等洒、白了了少年头,空悲切。

“三十”两句,自伤神州未复,劝人及时奋起,可为千古箴铭,而“八千里路”严峻激烈的复国征战,尚露热血之奋搏,遂以“莫等闲”自我激励,实现其驱除胡虏,复我河山之壮志。

 

9、北陂(bēi)杏花

【宋】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

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

绝胜南陌碾成尘。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小字獾郎,晚号半山,封荆国公,谥文,故世人又称王荆公、王文公。

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上池里洋村人。

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王益,字损之,为临江军判官,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

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节度判官公事、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开封群牧司判官、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三司度支判官等地方官吏。

北宋熙宁宰相,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注释】

①此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

此前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

陂:

池塘,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②占春:

占领春光,指包含浓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