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英雄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08333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真正的英雄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真正的英雄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真正的英雄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真正的英雄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真正的英雄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真正的英雄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真正的英雄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真正的英雄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真正的英雄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真正的英雄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真正的英雄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真正的英雄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真正的英雄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真正的英雄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真正的英雄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真正的英雄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真正的英雄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真正的英雄教案.docx

《真正的英雄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真正的英雄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真正的英雄教案.docx

真正的英雄教案

真正的英雄教案

学习目标:

1、加强朗读,把握文章内容,体味文章感情。

2主动探究,演讲词的主题。

3、培养探索精神

背景资料: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在进行美国航天飞机的第25次飞行中,发生空中爆炸。

这是美国56次载人航天飞行中第一次爆炸事件,也是美国宇航员第一次在飞行中死亡。

“挑战者”号的失事,是震撼世界的悲剧,全世界人民为人类航天壮举发生的这一重大挫折和不幸感到悲痛和惋惜。

一、预习新知

我会做

1、给黑体字注音

哀悼(   )   锲而不舍(  )   勋章(  )    锤炼(  )

阴霾(   )   孜孜不倦(  )   企求(   )   凝聚(  )

战栗(   )   拓荒(  )       弥补(  )     不朽(   )

2词语积累,解释下列词语

哀悼:

 

锲而不舍:

 

迫不及待:

建树:

 

锤炼:

 

孜孜不倦:

 

梦寐以求:

 

弥补:

 

第二小组合作探究

课文内容把握:

1、结构梳理:

 

2、感情归纳:

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我从¬¬¬¬¬¬¬¬¬¬¬¬¬(              )这句,体会到(              )。

 我真被(                    )感动,因为他体现了英雄们(       )品质,

3、主题概括:

多角度体会文章主题。

       

三、问题研究;学生质疑,合作解决,

1、宇航员们因为航天飞机的失事而牺牲,但演讲者却说“这是诉说胜利和勇敢的故事”,如何理解?

2、作者为什么要写“一个世纪前的开拓者”?

“今天的荒漠就是太空和人类知识没有达到的疆域”,相对于“今天的荒漠”,“昨天的荒漠”指的是哪里?

四、拓展训练

1、“我们的国家的确非常幸运,因为我们依然保持着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和刚毅不屈的品质,我们仍然有像‘挑战者’号上七位宇航员那样的英雄。

”这是“美国精神”的集中表述,你是如何这种“美国精神”的?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何感想?

 

最后一课1.主旨

《最后一课》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它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通过一个小学生的视角,从热爱祖国语言的角度,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体现了浓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念、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这篇小说还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认真学好祖国语言,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

学了这篇小说,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以爱国主义思想为动力,积极自觉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还要认真学好科学知识,为振兴中华贡献青春。

 2.结构

 小说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安排情节的。

从纵向看,作者以一个孩子逃学上学的小事把一个巨大的事件完整有机地组织起来。

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

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绾起故事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小镇上的居民们,都在同一时间汇聚到了同一个地点。

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就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了。

《最后一课》的情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

上学路上、最后一课、宣布下课。

高尔基说: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人物形象逐渐完善。

这篇课文的情节,也还有其他分法,比如分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四部分;又如分为“上课前”和“上课时”两部分。

总之,只要是能清楚揭示情节发展层次的划分方法,就都可以成立。

但比较起来,两分法虽然可以成立,但失之于太粗。

以三分法最为适当。

 3.链接

关于《最后一课》的教学

齐齐哈尔市龙沙区教师进修学校  包勃

罗曼·罗兰说过:

“唯有创造的生灵才是生灵。

”人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创造,教师可贵之处,就在于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

下面以《最后一课》为例谈谈自己是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的。

一、定好教学目标

 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布卢姆说:

“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效果。

”定好教学目标是教学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教学就会在矛盾无定的迷津中踌躇不前。

二、定好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的描写体现人物热爱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

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难点:

将学生感情融入到小说情境中去,再把小说人物思想感情升华到学生热爱自己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感情上来。

课文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是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的描写来表现的,而体现人物爱国主义旋律的“乐曲”,恰恰是课文的重点句,所以,把描写人物语言行动的重点句的含义作为重点,教学时才能抓住课文的中心思想。

学生与小说思想感情存在两大差距:

一是国别,二是时代久远,所以要把迁移学生感情作为教学难点。

三、倒车回环法

倒车回环法是根据本文结构的内容特点而定的教学法。

这种教法能够一波三折,可以启迪学生智慧,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和效果。

四、更新教学组织形式

(一)目标倒推导入法

我这样导入新课:

同学们!

当你们上完上一学期最后一节课时,一定非常高兴,如同出樊笼返归自然的小鸟一样,飞向自由的蓝天。

现在你们设想一下:

在六十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又在南京施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半个中国沦陷了,学校里日语课取代国语课,那时如果你们上完了最后一节国语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目标导入用了时代倒推法。

由学生上完最后一课切身感受到的高兴心理与学生想象的六十多年前上完最后一课的心理导入新课,把时代的镜头倒推了六十多年。

学生切身感受和想象感悟是两种不同的心理感受,后一种心理培养了学生想象感悟的能力。

导入用疑问做结尾,给学生一个想象思考的余地。

苏霍姆林斯基说:

“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想象思考正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最后一课》的兴趣。

(组织学生讨论,然后谈目标导入的两种心理感受)

(二)课文内容倒领法

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后,我在黑板的右侧竖着写“法兰西万岁!

”几个大字。

然后激发“老师为什么先写这几个字?

先板书这几个字,即写出了课文的灵魂,目的是用课文灵魂来统帅本文的学习。

这样的教法一反以往“顺叙”的教学和模式。

这样不但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还给学生一种“尝新”的感觉。

教师激疑启迪了学生潜在智慧的思维,同时,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马克·吐温讲过:

“人的好奇心具有一种非凡的力量。

学生答疑后教师点拨:

“‘法兰西万岁!

’是课文的灵魂,是人物爱国思想感情的具体体现。

”然后提问:

“铸成本文灵魂的‘血和肉’课文重点语句是什么呢?

”请学生默读并圈点课文与本题有关的重点句。

当学生圈点后,我把话题一转:

“同学们!

想知道作者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写此文的吗?

”在关键处留下了悬念。

这一问题在学生刚刚平静的思维湖面再投石,又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教学环节。

(三)作者、时代背景读后讲

这样打破了老式的解题、作者、背景……教学程序。

对学生理解课文重点、解决难点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以文魂统帅分析重点,解难点

(一)分析重点

以母子系统问为导线。

点拨:

“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在书上圈点好铸成文魂的‘血与肉’,这些重点语句的描写表现出了人物热爱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感情,文笔凝聚在韩麦尔先生用尽全身力量写成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上。

到此学生也解开了老师在第一节课上先写这几个字的原因。

教师提出两大问题(母问):

1.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2.韩麦尔先生热爱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哪些描写表达出来的?

这两问的答案是课文灵魂的两根主动脉,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再用两个母问为源头设计支流问题(子问)作为分析重点。

子问题设计:

1.小弗郎士:

A.学习态度有什么变化?

B.感情有何变化?

C.思想感情如何变化?

D.主要心理活动是什么?

2.韩麦尔先生:

A.衣着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

B.怎样自责的?

怎样赞美法语的?

监狱大门和钥匙各比喻什么?

全句的含义是什么?

C.表情如何?

D.动作是什么?

怎样理解他的表情和动作?

(问题设计可以制作成投影片,既能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又有利于直观教学。

母子系统问像根线穿起了课文的重点,学生按问题导线找出了课文重点句。

(二)突破难点

重点分析后,学生理解了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对自己祖国及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缩短了学生与国别、时代的差距,使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思想感情产生了共鸣,这就找到了解决难点的突破口。

我又顺势点拨:

“同学们!

你们学了都德的《最后一课》后,对自己的祖国和祖国语言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通过谈感受,使自己的感情融于作品人物思想感情之中,自然又升华到热爱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感情上来。

至此,也顺利地完成了本文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教学目标。

六、倒车回环的教学效果

倒车回环法,以课文灵魂为龙头,再以“母问”为源头,以“子问”为支流,穿起了课文的重点,构成了“母子”系统问,解决课文重点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下课后,学生围着老师说:

“老师!

多给我们上点这样的课吧!

”学生发自纯朴心灵的真话,增强了教师教学创新的意识。

真正的英雄

阳泉市第三中学霍琛莉

1.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强调“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情感去体验作品”。

然而现实状况令人堪忧。

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担心学生不能正确地解读文本,无法真正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于是便越俎代庖,总是讲了又讲,讲深讲透。

效果怎样呢?

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与文本对话的兴趣,与文本形成了隔膜。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课上绽放出智慧的火花?

长久以来,我苦苦思索着。

《真正的英雄》是美国前总统里根为悼念“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事故中罹难的七位宇航员发表的电视讲话,文章声情并茂,感人至深,对初中生形成正确的英雄观、人生观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然而,问题依然存在:

学生们能否走进文本,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根据平日与学生的交流,我发现,学生们心目中的偶像屈指可数,多数是一些歌星、影星以及几个当今走红的少年作家等。

我们当然不能否认这些人给学生带来的正面影响,但是,我还是希望在语文课上能让学生感动:

什么人能够震撼我们的心灵?

对于英雄,学生们并不陌生,谁都可以列举出几个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但是,他们对于英雄的内涵还缺少了解,更多地把英雄的内涵等同于成功、鲜花和掌声,而不能理解在失败中所展现的崇高。

如何引导学生从英雄的身上汲取力量和勇气,怎样使他们感受英雄人格的伟大。

这需要教师的引导。

2.教学实录

师:

20XX年,有两位宇航员的名字会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他们就是聂海胜和费俊龙。

他们以高超的技术、过硬的本领和非凡的勇气谱写了中国航天史上一曲壮丽的乐章。

当他们成功返回走出舱门的那一刻,举国欢腾。

他们用成功塑造了生命的辉煌,是当之无愧的航天英雄!

然而,茫茫宇宙,奥妙无穷,人类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绝不仅仅是鲜花与掌声,还有失败与泪水。

(播放课件:

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图片,七位宇航员照片)

师: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72秒后突然爆炸,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世界为之震惊。

(学生们脸上现出了惊愕、惋惜的神情,教室里一片叹息声)

师:

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在1月31日发表了电视讲话,表达了对七位航天英雄的哀悼和敬意。

这是一篇声情并茂、感人至深的演讲词。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来感受文字中蕴涵的情感,来感受航天英雄们伟大的人格魅力。

(学生们纷纷翻开了书本,没有像平常那样等待老师的命令,积极地投入了朗读之中。

教室里书声琅琅,学生们神情激昂,似乎想通过铿锵有力的朗读表达对航天英雄们的敬意)

师:

同学们,能为大家读一读你最喜欢、最感动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解吗?

(片刻的思考之后,有几只手高高地举了起来)

生:

我最喜欢这一句:

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的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

里根总统对英雄的内涵作出了诠释,什么是英雄?

英雄要有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责任感,即使献出生命也死得其所。

这是对七位宇航员的最高评价,也是对他们的热情赞颂。

我感到,只有这样的英雄才是感动全人类的。

师:

你说得很好,读得也沉稳有力,我们感受到了你想表达的赞颂之情。

 生:

我最喜欢这一句:

我们的美国是在英雄主义和崇高献身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是由像我们的七位宇航员那样的男人和女人,那些把全社会的责任作为自己责任的人,那些给予比人民期望和要求的更多的人,那些为人类作出贡献而从不乞求些微报答的人建立起来的。

我们每个人都在崇拜英雄,更应该受到他们精神的鼓舞。

他们奉献而不求回报,他们付出而决不索取,他们承担着人类的使命而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这样的人都是国家民族的脊梁,是应该受到崇拜的。

师:

你把这组排比句读得既有气势又有感情,真是不错。

听了你的发言,我想起了罗曼·罗兰的一句话:

英雄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这伟大的心灵在于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信心,这样的人当然能称为英雄。

用这句话来给你的发言作注解吧。

生:

我喜欢这句:

我们不禁想起一个世纪前的开拓者们,那些带着家眷和财产去开发荒凉的美国西部的刚毅不屈的人们,他们常常面临着恶劣的条件,沿着俄勒岗小道,你们仍能看见那些倒下去的拓荒者的墓碑。

但是悲痛只能使他们更加坚定开拓前进的决心。

我想:

任何一个国家、民族,任何时代都需要拓荒者,在开拓的过程中必定会有牺牲,但只要有这种奋勇前行的精神,那就可以称为英雄。

孙中山是一位拓荒者,他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尽管革命尚未成功他便撒手西去,但仍然赢得了万民敬仰;毛泽东是一位拓荒者,他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终于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汹汹大火;邓小平是一位拓荒者,他的远见卓识高瞻远瞩使中国走上了腾飞之路……凡是拓荒者,不仅要有信念和勇气,更重要的是坚韧不拔的精神。

(同学们报之以热烈的掌声)

生:

我觉得××同学说得真是好极了。

我想,对于探索太空来说,人类遇到的困难还太多太多。

但是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永不言弃的探索精神。

正如里根总统所说:

“我们必须重新振作起来,忍受着磨难,不断前进。

”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还是刚刚起步,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但是也同样要有面对挑战和失败的勇气。

(师生一起为他的发言鼓掌)

生:

还有这句同样震撼人心:

在痛苦中我们认识到了一个意义深远的道理:

未来的道路并不平坦,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与苦难作斗争的历史,未来的道路依然充满这苦难。

但是我们不会退缩,而是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直到胜利的那一刻。

(同学们的发言越来越踊跃)

师:

同学们的发言真是太精彩了!

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领会了文章的内涵,体会到了文章中表达的深刻感情。

还能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现在我们用一句话来表达对七位航天英雄的敬意好吗?

生:

贝多芬说:

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七位宇航员,你们就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就是能担当人类患难的英雄!

生:

爱因斯坦评价居里夫人说:

杰出人物的道德品质比纯粹的理智的成果对一个时代以及整个历史进程所具有的意义还要大。

七位宇航员,你们也是这样的杰出人物,是真正的英雄!

 师:

同学们的发言真是令人感动。

现在,我们再来看七位宇航员的照片(出示照片),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中对这几位英雄的介绍的段落。

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和事迹。

(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课文的6~12段)

 师:

请选择其中的一位宇航员进行对话,可以是一句,也可以是几句;可以是自己的话,也可以是格言或诗句。

生:

迪克·司各比:

危险从来就是你最熟悉的伙伴,勇气是你辉煌一生中最亲密的爱人。

你用生命诠释了人生的价值。

放心吧,在你的身后,还有千千万万的宇航员,还有千千万万的人们,在继承着你未竟的事业。

生:

迈克·史密斯:

你是一位勇者,你是蓝天上的雄鹰。

亮闪闪的奖章记载着你的荣誉,探索宇宙的豪情为你谱写了生命的传奇。

生:

朱蒂丝:

鲜花中人们不会忘记你的微笑,泪水中耳边回荡着你的琴声。

谁说女子不如男?

在神秘的航天领域里,你奏响了壮丽的乐章。

 

生:

埃里森,为了一个梦想,你追逐一生。

我也要做一个不屈不挠,勇敢乐观的追梦人。

生:

罗纳德,南加州的棉田锤炼了你坚毅的性格,萨克斯管的悠扬陶冶了你浪漫的情怀。

到外层空间站生活是你的梦想,在失重的太空中吹奏萨克斯管是你多么美好的向往。

我们记住了你的名字,我们将永远怀念你的萨克管,我们会建成你所梦想的空间站。

生:

格里高利:

你的母校为你骄傲。

生:

科里斯塔·麦考利芙:

你是一名教师,却飞上了太空;你是一位女性,却有着男子汉的胸襟。

你为全世界人民上了一堂太空课,你所有的学生都不会忘记,你坦然的微笑,你非凡的勇气!

……

师:

我十分感动,感动于同学们的语言,更多的是感动于同学们学习英雄,趋向崇高的精神。

英雄将与我们同在。

让我们最后再献给英雄们一支赞歌吧。

(师打开多媒体课件,《欢乐颂》的乐曲响了起来)

师:

欢乐女神就是英雄的化身,英雄引领着我们,一支共同奋斗的队伍,向着自由,坚定地迎着风浪前进!

 (师生同唱《欢乐颂》: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

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

你的力量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在你光辉照耀下,四海之内皆兄弟。

(在悠扬的乐曲声中,下课铃响了,但同学们仍沉浸在课堂的气氛之中,感受着英雄的魅力。

3.教学反思

课后,学生们纷纷反映这节课上得有意思,短短的45分钟内,不仅深刻体会到了文字中蕴涵着的深沉的情感,还感受到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感受英雄们人格魅力的同时,他们开始了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思考。

看来,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不可低估,关键是教师的正确引导。

当然,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站得更高,对文本思考得更深入,不然就无法同学生一道进入文本,解读文本。

在教学中,我们还要让学生明白,阅读不是消遣,不是休闲,也不仅仅是理解,而是要思考、感悟。

这样,才能真正与文本进行对话,产生共鸣。

所谓与文本展开对话,不应当仅仅停留在文本的表层含义,而应该是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挖掘,努力探究文本所表达的思想的深刻性。

这节课内容并不多,但是在对话时,我抓住朗读、关键句子的品读这些环节来引导学生揣摩体会感悟,深入探讨英雄的内涵,领略英雄的魅力,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邓稼先》教学实录

邯郸市永安学校李慧君

一、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体会他默默无闻、为国奉献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力。

2.知识目标:

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能力目标:

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并获得有用信息;组织材料表达观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整体感受法、发现阅读法、合作探究法、查阅资料法

【课前准备】

让学生通过因特网、书籍等查找资料,了解关于邓稼先、杨振宁等科学家的事迹,了解奥本海默的有关情况,准备课上交流使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上课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组视频资料(播放一组视频片断)

(1)1860年,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并烧毁了称作“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2)1937年,卢沟桥事变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中国的热血青年奔赴抗战前线。

(3)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4)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5)20XX年10月15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杨利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2.问题:

同学们,你们看了这些资料后有什么感想?

学生发言:

中国曾经有过丧权辱国的屈辱历史,但经过中国几代有识之士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如今的中国正在以崭新的雄姿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3.师:

(激情导语)二十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伟大而深刻的时代变迁。

这样的时代必然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对民族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然而他们当中有些人并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高尚而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伟大的人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自读课文。

师:

同学们,课文挺长,让我们展开竞赛,快速地、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更好更快!

(自由朗读)

师:

同学们读得很有激情,一定是被感染、被感动了。

请谈一谈你的感想!

讨论交流:

 生1:

读此文我非常感动,许多像邓稼先一样的国防科技专家们,为了祖国的强大,心甘情愿地作无名英雄,他们在远离人烟的荒漠中与机械为伍,与数据共眠,默默无闻,为国奉献。

他们太伟大了!

 生2:

我觉得像邓稼先这样不计名利、为理想不懈努力的人生才是最辉煌的人生。

 生3:

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我们的国家拥有许多像邓稼先一样的伟大科学家,我一定要努力的学习,也要争取成为祖国的骄傲!

 ……

师:

我发现几位同学都谈到关于邓稼先的精神令人感动,那么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课文中找出一些支持你看法的依据。

填空:

邓稼先是一个的人。

(从文中找出一些依据)

讨论交流:

生1:

邓稼先是一个具有着无私奉献精神的人。

从第五部分的《吊古战场文》中感受到邓稼先和他的战友们工作的环境非常恶劣,他和他的同事们时常面临着死的考验,而邓稼先却毫不退缩,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倾尽全部心血。

从这里可以看出邓稼先是一个具有着无私奉献精神的人。

生2:

邓稼先是一个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

第二部分写邓稼先的生平和功绩,充分说明了他一生为祖国做出的重大贡献。

生3:

邓稼先是一个能力极强却忠厚朴实的人。

在与奥本海默的对比中,突显了他最为可贵的、典型的中国农民的质朴淳厚。

他们同样是科学家,都在原子弹的研究工作中取得卓越成就,而奥本海默居功自傲,邓稼先却质朴亲和。

生4:

我也填的是邓稼先是一个能力极强的人。

课文中写到文革期间他奇迹般地说服工宣队和军宣队并使各派继续工作,这说明他很有领导能力;在遇到技术难关时他缜密计算,勇敢决断,这说明他具有极强的科研攻关能力和决策能力。

生5:

邓稼先是一个为国家鞠躬尽瘁的人。

当核试验出现意外的危险时刻,他说:

“我不能走”;当癌症即将夺去他生命的时候,他仍然坚持写《关于中华人民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这充分说明他对国家的忠诚,他甘愿为国鞠躬尽瘁。

……

教师总结:

邓稼先是一位具有无私奉献精神,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科学家。

他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仰的。

(三)深入探究

师:

刚才有同学提到了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他领导了美国原子弹的研制;而邓稼先领导了中国的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可以说是中国的原子弹之父。

可他们两个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

读第三部分,体会他们的性格,你觉得哪一种性格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与进步?

1.利用你手中的资料和阅读课文所获得的信息先在小组中讨论,确立自己的观点。

2.再分为正反两方面进行辩论。

红方:

邓稼先的性格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与进步。

因为他踏实肯干,不计名利,更容易专心致志于研究工作,这必定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举例居里夫人、诺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