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111153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1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最新】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食物因氧化而腐败是放热反应B.人体运动所消耗的能量与化学反应无关

C.生物质能源是解决农村能源主要途径D.使用沼气作能源可以保护森林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形成生成物中化学键所释放的总能量大于断开反应物中化学键所吸收的总能量时,△H<0

B.体系温度升高一定是反应放热造成的;体系温度降低一定是反应吸热造成的

C.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D.反应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反应物的质量和状态无关

3.已知

(1)Zn(s)+

O2(g)===ZnO(s)ΔH=-348.3kJ·mol-1

(2)2Ag(s)+

O2(g)===Ag2O(s)ΔH=-31.0kJ·mol-1

则Zn(s)+Ag2O(s)===ZnO(s)+2Ag(s)的ΔH等于

A.-317.3kJ·mol-1B.-379.3kJ·mol-1

C.-332.8kJ·mol-1D.317.3kJ·mol-1

4.含0.2molKOH的稀溶液与1L0.1mol·L-1的H2SO4溶液反应放出11.46kJ的热量。

下列表示该反应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KOH(aq)+

H2SO4(aq)=

K2SO4(aq)+H2O(l)△H=-11.46kJ·mol-1

B.2KOH(aq)+H2SO4(aq)=K2SO4(aq)+2H2O(l)△H=-114.6kJ·mol-1

C.2KOH(aq)+H2SO4(aq)=K2SO4(aq)+2H2O(l)△H=+114.6kJ·mol-1

D.KOH(aq)+

H2SO4(aq)=

K2SO4(aq)+H2O(l)△H=-57.3kJ·mol-1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烷的燃烧热为ΔH=-890.3kJ·mol-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H4(g)+2O2(g)===CO2(g)+2H2O(g) ΔH=-890.3kJ·mol-1

B.NaOH(aq)+CH3COOH(aq)===CH3COONa(aq)+H2O(l) ΔH=-57.3kJ·mol-1(中和热)

C.测定盐酸和NaOH溶液反应的中和热时,每次实验均应测量3个温度,即盐酸起始温度、NaOH溶液起始温度和反应后终止温度

D.2H2(g)+O2(g)===2H2O(l)ΔH=-571.6kJ·mol-1(燃烧热)

6.N2(g)与H2(g)在一定条件下经历如下过程生成NH3(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I中破坏的均为极性键

B.Ⅱ、Ⅲ、Ⅳ均为吸热过程

C.Ⅳ中NH2与H2生成NH3

D.该条件下生成1molNH3放热54kJ

7.下列反应中,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A.灼热的炭与CO2反应B.甲烷与O2的燃烧反应

C.铝与稀盐酸D.Ba(OH)2·8H2O与NH4Cl反应

8.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密闭容器中有一定量红棕色的NO2,加压(缩小体积)后颜色先变深后变浅

B.高压条件比常压条件有利于SO2和O2合成SO3

C.由H2(g)、I2(g)、HI(g)组成的平衡体系加压(缩小体积)后颜色变深

D.实验室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

9.已知反应CO(g)+H2O(g)

CO2(g)+H2(g) ΔH<0。

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于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K减小

B.减小压强,n(CO2)增加

C.更换高效催化剂,α(CO)增大

D.充入一定量的氮气,n(H2)变大

10.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

2SO2(g)+O2(g)

2SO3(g)ΔH<0。

在其他条件一定,只改变某一条件时,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图Ⅰ表示的是t1时刻增大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B.图Ⅱ表示的是t1时刻加入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图Ⅲ表示的是温度对平衡的影响,且甲的温度小于乙的温度

D.图Ⅲ表示的是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乙使用了催化剂

11.反应CO+H2O(g)

CO2+H2在1000K达到平衡时,分别改变下列条件,K值发生变化的是

A.将压强减小至原来的一半B.将反应温度升高至1200K

C.添加催化剂D.增大水蒸气的浓度

12.对于达到平衡的反应:

2A(g)+B(g)⇌nC(g),符合图所示的结论是:

(  )

A.p1>p2,n>3B.p1>p2,n<3

C.p1<p2,n>3D.p1<p2,n<3

13.在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变化时,表明A(s)+2B(g)

C(g)+D(g)已达平衡的是

A.混合气体的密度B.混合气体的压强

C.混合气体的分子数目D.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物分子的每次碰撞都能发生化学反应

B.活化分子之间的碰撞一定是有效碰撞

C.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

D.增大反应物浓度时,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

15.对可逆反应4NH3(g)+5O2(g)⇌4NO(g)+6H2O(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达到化学平衡时,4v正(O2)=5v逆(NO)

B.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molNO的同时,消耗xmolNH3,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加容器体积,则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

D.化学反应速率关系是:

2v正(NH3)=3v正(H2O)

16.某温度下,可逆反应mA(g)+nB(g)

pC(g)的平衡常数为K,下列对K的说法正确的是

A.K值越大,表明该反应越有利于C的生成,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

B.若缩小反应器的容积,能使平衡正向移动,则K增大

C.温度越高,K一定越大

D.如果m+n=p,则K=1

17.已知反应:

①101kPa时,2C(s)+O2(g)=2CO(g) ΔH=-221kJ·mol-1

②稀溶液中,H+(aq)+OH-(aq)=H2O(l) ΔH=-57.3kJ·mol-1

③2SO2(g)+O2(g)⇌2SO3(g) ΔH=-QkJ·mol-1(Q>0)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碳的燃烧热等于110.5kJ·mol-1

B.稀硫酸与稀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57.3kJ的热量

C.相同条件下,2molSO2(g)和1molO2(g)所具有的能量小于2molSO3(g)所具有的能量

D.将一定量SO2(g)和O2(g)置于某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放热QkJ,则此过程中有2molSO2(g)被氧化

18.一种“即食即热型快餐”适合外出旅行时使用。

其内层是用铝箔包裹的、并已加工好的真空包装食品,外层则是分别包装的两包化学物质,使用时拉动预留在外的拉线,使这两种化学物质反应,此时便可对食物进行加热,这两包化学物质最合适的选择是()

A.浓硫酸与水B.生石灰与水

C.熟石灰与水D.氯化钠与水

19.下列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成物总能量一定低于反应物总能量

B.ΔH的大小与热化学方程式的计量系数无关

C.应用盖斯定律可计算某些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焓变

D.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1(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不同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2(g)的燃烧热△H=-285.8kJ/mol,则2H2O(g)=2H2(g)+O2(g)△H=+571.6kJ/mol

B.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C.由石墨比金刚石稳定可知:

c(金刚石,s)=c(石墨,s)△H<0

D.已知:

298K时,N2(g)+3H2(g)

2NH3(g)△H=-92.0kJ/mol。

在相同温度下,向密闭容器中通入0.5molN2和1.5molH2,达到平衡时放出46.0kJ的热量

二、填空题

21.恒温下,将2molSO2和1moO2的混合气体通入一个容积固定的5L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2SO2(g)+O2(g)

2SO3(g)

(1)若2分钟后,测得O2的浓度为0.1mol/L,则2分钟内O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

(2)5分钟后反应达平衡,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2.4mol,则平衡时SO3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___。

(3)达平衡时,SO2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_,平衡时容器内的压强与起始时的压强之比为___________。

(4)若平衡后,向该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氩气,化学平衡将_____________(填正向移动、逆向移动、不移动);若平衡后,向该容器中再充入2molSO2和1molO2,当反应再次达平衡时,SO2的转化率将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

22.一定条件下铁可以和CO2发生反应:

Fe(s)+CO2(g)

FeO(s)+CO(g)△H>0。

1100℃时,向某密闭容器中加入足量铁粉并充入一定量的CO2气体,反应过程中CO2气体和CO气体的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8分钟内,CO的平均反应速率v(CO)=___________(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2)110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填数值);该温度下,若在8分钟时CO2和CO各增加0.5mol/L,此时平衡__________移动(填“正向”、“逆向”或“不”)。

(3)1100℃时,2L的密闭容器中,按不同方式投入反应物,保持恒温、恒容,测得反应达到平衡时的有关数据如下:

容器

反应物投入量

3molFe、2molCO2

4molFeO、3molCO

CO的浓度(mol/L)

c1

c2

CO2的体积分数

φ1

φ2

体系压强(Pa)

P1

P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2c1=3c2Bφ1=φ2CP1<P2

23.I.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CuCl(s)与O2反应生成CuCl2(s)和一种黑色固体。

在25℃、101kPa下,已知该反应每消耗1molCuCl(s),放热44.4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2)在1.01×105Pa时,16gS固体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放出148.5kJ的热量,则S固体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S相对原子质量为32)

II.研究NOx、SO2、CO等大气污染气体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3)处理含CO、SO2烟道气污染的一种方法是将其在催化剂作用下转化为单质S固体。

已知:

①CO(g)+

O2(g)=CO2(g)ΔH=-283.0kJ·mol-1

②S(s)+O2(g)=SO2(g) ΔH=-296.0kJ·mol-1

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24.某实验小组学生用

稀盐酸与

的NaOH溶液在如图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计算反应热

装置中还缺少的主要仪器是______

若测得中和热值为

,写出表示稀盐酸和NaOH溶液反应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

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如图条件下实验过程中没有热量损失          

溶液浓度稍大的目的是使盐酸反应完全

C.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固定小烧杯        

溶液要分多次缓慢加入

若用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醋酸代替盐酸,中和热的测定结果会______

“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食物可在常温下腐败,为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是放热反应,故A正确;

B.人体运动所消耗的能量由葡萄糖等供能物质氧化而得到,与化学反应有关,故B错误;

C.解决农村能源的一条重要的途径是充分利用好生物质能源,故C正确;

D.沼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使用沼气作能源可以保护森林,减少森林的砍伐,故D正确;

故选B。

2.A

【详解】

A.形成生成物中化学键所释放的总能量大于断开反应物中化学键所吸收的总能量时,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H<0,A正确;

B.体系的温度高低不仅与吸热或放热有关,还与反应条件有关,不能依据反应吸热或放热确定反应体系的温度变化,B错误;

C.放热反应有的需要加热,有的不需要加热,如木炭的燃烧是一个放热反应,但需要点燃,点燃的目的是使其达到着火点。

再例如铝热反应等,C错误;

D.反应物的质量及状态不同时,反应物所具有的能量也不同,反应放出的热量的多少与反应物的质量和状态有关,D错误;

答案选A。

3.A

【详解】

根据盖斯定律可知,

(1)-

(2)可得Zn(s)+Ag2O(s)=ZnO(s)+2Ag(s),则ΔH=-348.3kJ·mol-1+31.0kJ·mol-1=-317.3kJ·mol-1,答案为A。

4.D

【详解】

KOH的物质的量为0.2mol,1L0.1mol·L-1的H2SO4溶液中H2SO4的物质的量为0.1mol,含0.2molKOH的稀溶液与1L0.1mol·L-1的H2SO4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生成0.2mol水,反应的中和热ΔH=-

=-57.3kJ·mol-1,则表示该反应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KOH(aq)+

H2SO4(aq)=

K2SO4(aq)+H2O(l)ΔH=-57.3kJ·mol-1;

答案选D。

5.C

【详解】

A.燃烧热指的是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其中产物中的水为液态,A错误;

B.中和热是稀的强酸和强碱中和生成1mol水所释放的热量,醋酸是弱酸,B错误;

C.测定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时,每次实验均应测量3个温度,即盐酸起始温度、NaOH起始温度和反应混合液的最高温度,C正确;

D.燃烧热指的是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D错误。

故答案为:

C。

6.D

【详解】

A.I中破坏的N2和H2中的共价键都是非极性键,故A错误;

B.图象中Ⅱ、Ⅲ、Ⅳ三个过程均是化学键形成的过程,为能量降低的过程,都是放热过程,故B错误;

C.图象中Ⅳ的变化是NH2和H生成NH3,不是NH2和H2发生的反应,故C错误;

D.由图可知最终反应物的能量高于生成物的能量,是放热反应,N2(g)+3H2(g)⇌2NH3(g),放出的热量为(324+399+460-1129)kJ=54kJ,故D正确;

故选D。

7.A

【分析】

常见的吸热反应有:

Ba(OH)2▪8H2O与NH4Cl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等,在化学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以此来解答。

【详解】

A.灼热的炭与CO2反应为吸热反应且该反应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则属于氧化还原反应,A正确;

B.甲烷与O2的燃烧反应为放热反应,D错误;

C.铝与稀盐酸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放热反应,C错误;

D.氯化铵与氢氧化钡晶体反应是非氧化还原反应,D错误;

故选A。

8.C

【详解】

A.二氧化氮转化为四氧化二氮的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可逆反应,缩小体积,二氧化氮浓度增大,气体颜色变深,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气体颜色变浅,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A不选;

B.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可逆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高压条件比常压条件有利于SO2和O2合成SO3,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B不选;

C.H2(g)和I2(g)生成HI(g)是一个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加压平衡不移动,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颜色加深是因为加压后体积缩小浓度增大,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C选;

D.饱和食盐水中氯离子浓度大,使氯气和水的反应平衡逆向移动,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D不选;

故选C。

【点睛】

勒沙特列原理是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勒沙特列原理适用的对象应存在可逆过程,如与可逆过程无关,则不能用勒沙特列原理解释。

9.A

【详解】

A.因为正反应放热,因此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K减小,故A正确;

B.CO(g)+H2O(g)

CO2(g)+H2(g),反应前后气体化学计量数相等,减小压强,平衡不移动,n(CO2)不变,故B错误;

C.催化剂只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对平衡无影响,α(CO)不变,故C错误;

D.T、P一定,充入一定量的氮气,V增大,对平衡的影响相当于减压,因为反应前后气体化学计量数相等,压强对平衡无影响,n(H2)不变,故D错误;

答案:

A

10.D

【详解】

A.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且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则图I中t1时刻可以是增大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A正确;B.催化剂对平衡移动无影响,同等程度增大反应速率,则图II中t1时刻可以表示加入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B正确;C.图Ⅲ中乙先达到平衡,乙的温度高,且温度高转化率小,说明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正反应为放热反应,与图像一致,故C正确;D.催化剂对平衡移动无影响,甲、乙转化率不同,则不能表示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故D错误;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把握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为解答的关键。

本题的易错点为C,要注意反应速率越快,建立平衡需要的时间越少。

11.B

【分析】

化学平衡常数只随温度变化,不随其他条件变化。

【详解】

A.将压强减小至原来的一半,压强变化,平衡常数不变,A错误;

B.升高温度平衡常数变化,B正确;

C.加入催化剂,对平衡常数无影响,C错误;

D.增大水蒸气的浓度,平衡常数不变,D错误;

答案选B。

12.C

【详解】

根据图像,结合先拐先平数值大的原则可知,p2首先达到平衡状态,所以p2>p1;压强大反应速率快,到达平衡的时间短,但平衡时C的含量低。

这说明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正反应是体积增大的可逆反应,因此n>3,答案选C。

13.A

【分析】

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百分含量不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量也不发生变化,据此解答

【详解】

A、反应前后气体的质量是变化的,容器体积不变,当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说明气体的质量不变,反应达平衡状态,A正确;

B、两边气体的计量数相等,所以混合气体的压强始终不变,B错误;

C、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是不变的,所以混合气体的分子数目不变不能说明是平衡状态,C错误;

D、两边气体的计量数相等,所以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始终不变,D错误;

答案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注意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为0。

解题时要注意,选择判断的物理量,随着反应的进行发生变化,当该物理量由变化到定值时,说明可逆反应到达平衡状态。

14.C

【解析】

A.当活化分子之间发生有效碰撞时才能发生化学反应,故A错误;B.活化分子之间的碰撞不一定为有效碰撞,当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才是有效碰撞,故B错误;C.活化分子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为有效碰撞,故C正确;D.增大反应物浓度,活化分子的浓度增大,但百分数不变,故D错误;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活化能及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注意活化分子、有效碰撞以及活化能等概念的理解,活化分子之间的碰撞不一定为有效碰撞,当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才是有效碰撞。

15.A

【详解】

A.达到化学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反应速率之比是化学计量数之比,根据方程式可知4v正(O2)=5v逆(NO),A正确;

B.单位时间内生成xmolNO的同时,消耗xmolNH3,均表示正反应速率,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错误;

C.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加容器体积,压强减小,则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C错误;

D.反应速率之比是化学计量数之比,则化学反应速率关系是:

3v正(NH3)=2v正(H2O),D错误;答案选A。

16.A

【详解】

A、K=

,K值越大,说明平衡正向移动,有利于C的生成,反应物的转化率增大,A正确;

B、m+n和p的关系题目中没有说明,因此缩小容积,平衡不知道向什么方向移动,B错误;

C、K只受温度的影响,此反应没有说明正反应方向是吸热还是放热,C错误;

D、不确定A、B的投入量是多少,D错误;

故选A。

17.D

【详解】

A.燃烧热是指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例如C→CO2(g),S→SO2(g),H→H2O(l),则碳的燃烧热大于110.5kJ·mol-1,故A错误;

B.稀硫酸与稀氢氧化钡溶液反应除了生成水外,还生成硫酸钡沉淀,也会放热,则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大于57.3kJ,故B错误;

C.该反应2SO2(g)+O2(g)⇌2SO3(g)是放热反应,相同条件下,2molSO2(g)和1molO2(g)所具有的能量大于2molSO3(g)所具有的能量,故C错误;

D.根据2SO2(g)+O2(g)⇌2SO3(g) ΔH=-QkJ·mol-1(Q>0)可知,将一定量SO2(g)和O2(g)置于某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放热QkJ,则此过程中一定有2molSO2(g)被氧化,故D正确;

故选D。

18.B

【详解】

A.浓硫酸溶于水放热,但不是发生化学反应,且浓硫酸具有极强的腐蚀性,易发生危险,A不正确;

B.生石灰与水混合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能对食品进行加热,B正确;

C.熟石灰与水混合后,不发生化学反应,溶于水过程放出的热量较小,难以将食品快速加热,C不正确;

D.氯化钠与水混合,不发生化学反应,溶于水过程基本上不产生热量,D不正确;

故选B。

19.C

【详解】

A.生成物的总能量与反应物的总能量的大小可以判断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生成物总能量低于反应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A错误;

B.∆H的大小与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有关,B错误;

C.用盖斯定律可以计算某些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焓变,C正确;

D.ΔH与反应条件无关,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1(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相同,D错误;

答案选C。

20.C

【详解】

A.燃烧热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2H2(g)+O2(g)=2H2O(l)△H=-571.6kJ/mol,则2H2O(l)═2H2(g)+O2(g)△H=+571.6kJ/mol,A项错误;

B.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该反应为吸热反应,B项错误;

C.石墨比金刚石稳定,所以石墨具有的能量低,C(金刚石,s)=C(石墨,s)△H<0,C项正确;

D.该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故向密闭容器中通入0.5molN2和1.5molH2,达到平衡时放出的热量小于46.0 kJ,D项错误;

故选C。

21.0.05mol/(L·min)1.2mol60%4:

5不移动增大

【详解】

(1)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