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优秀教学的案例.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112378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的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的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的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的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的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的案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的案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的案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的案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的案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的案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的案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的案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的案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的案例.docx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的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优秀教学的案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的案例.docx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的案例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的案例

  简易方程

  教学目标

  1.会解简易方程,并能用简易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通过代数法解简易方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3.通过解决问题的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简易方程的解法;

  难点:

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并求解。

  二、重点、难点分析

  解简易方程的基本方法是:

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适当的数;将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适当的数。

最终求出问题的解。

  判断方程求解过程中两边加上(或减去)以及乘以(或除以)的同一个数是否"适当",关键是看运算的第一步能否使方程的一边只含有带有未知数的那个数,第二步能否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即求出结果。

  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是以列代数式为基础的,关键是在弄清楚题目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选取适当的未知数,然后把与数量有关的语句用代数式表示出来,最后利用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并求解。

  三、知识结构

  导入方程的概念解简易方程利用简易方程解应用题。

  四、教法建议

  

(1)在本节的导入部分,须使学生理解的是算术运算只对已知数进行加、减、乘、除,而代数运算的优越性体现在未知数获得与已知数平等的地位,即同样可以和已知数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对于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即可。

  

(2)解简易方程,要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理解何种形式的方程在求解过程中方程两边选择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以及何种形式的方程在求解过程中两边选择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适当的数"的选择了。

通常,整式方程并不需要检验,但为了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自我检查的好习惯,可以让学生在草稿纸上检验,同时也是对前面学过的求代数式的值的复习。

  (3)教材给出了三道应用题,其中例4是一道有关公式应用的方程问题。

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关键在引导学生加深对代数式的理解基础上,认真读懂题意,弄清楚题目中的关键语句所包含的各种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恰当地设未知数,用代数式表示数学语句,依据相等关系正确的列出方程并求解。

  (4)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作用,可以参考运用相关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列简易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整个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理解。

此外,通过应用投影仪、幻灯片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对知识点的掌握。

  五、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

  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和题目中的已知数、未知数,用字母(如x)表示题目中的一个未知数.

  

(2)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

  (3)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从而列出方程.

  (4)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写出答案(包括单位名称).

  概括地说,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一般有"设、列、解、验、答"五个步骤,审题可在草稿纸上进行.其中关键是"列",即列出符合题意的方程.难点是找等量关系.要想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一定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努力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的案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

若能解决,怎样解?

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例1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

(4+2)(3-1)=3.

  答:

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

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

某数为3.

  纵观例1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

  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例2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15%后,还剩余42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来有多少面粉?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

(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3.若设原来面粉有x千克,则运出面粉可表示为多少千克?

利用上述相等关系,如何布列方程?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

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

  x-15%x=42500,

  所以x=50000.

  答:

原来有50000千克面粉.

  此时,让学生讨论:

本题的相等关系除了上述表达形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表达形式?

若有,是什么?

  (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教师应指出:

(1)这两种相等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虽形式上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要相同;题中条件应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将一个条件重复利用等;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这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

  例3(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组同学去苹果园参加劳动,休息时工人师傅摘苹果分给同学,若每人3个还剩余9个;若每人5个还有一个人分4个,试问第一小组有多少学生,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

  解:

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

  3x+9=5x-(5-4),

  解这个方程:

2x=10,

  所以x=5.

  其苹果数为3×5+9=24.

  答:

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

  三、课堂练习

  1.买4本练习本与3支铅笔一共用了1.24元,已知铅笔每支0.12元,问练习本每本多少元?

  2.我国城乡居民xx年末的储蓄存款达到3802亿元,比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的18倍还多4亿元.求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

  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35%,男工比女工多252人,求全厂总人数.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代数方法的基本步骤是:

全面掌握题意;恰当选择变数;找出相等关系;布列方程求解;检验书写答案.其中第三步是关键;

  

(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五、作业

  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3.某厂去年10月份生产电视机2050台,这比前年10月产量的2倍还多150台.这家工厂前年10月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4.大箱子装有洗衣粉36千克,把大箱子里的洗衣粉分装在4个同样大小的小箱里,装满后还剩余2千克洗衣粉.求每个小箱子里装有洗衣粉多少千克?

  5.把1400奖金分给22名得奖者,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奖与二等奖的人数.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的案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

①在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行动教育中,我们通过设计折纸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找到了学习的乐趣,而教师对数学教与学的方式也有了新的认识。

  一、设计折纸活动的背景。

  三角形的中位线一直是各种版本的初中几何教材中的经典内容,很多公开课都选了这个内容。

但在大量的听课与教学中,我们发现,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证明,是一个教学难点,只有少数优秀学生能在课上独立完成,大多数学生在证明中面临困难。

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个教学难点是我们课例研究的出发点。

众所周知,用操作、观察、猜想、分析的手段去感悟几何图形的性质是学习几何的重要方法。

由此,我们想到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数学基础出发,重新设计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教学过程。

让学生从研究折纸中的图形性质探索出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并加以说明。

  一方面,折纸活动本身能唤起学生很多美好的回忆,如折纸飞机、纸帆船、千纸鹤、宝葫芦等。

另一方面,折纸活动又是一种有效的操作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感悟图形的几何性质,运用图形运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而且折纸活动本身也承载着许多重要的几

  何问题,可以提炼出更一般的几何方法,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与探索精神,有重要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

  1.在折纸的情境中,能综合运用角平分线、线段垂线的性质及与三角形、四边形相关的一些性质和判定。

  2.建立生活世界中的一些活动(剪纸与折纸游戏)与几何世界的多种联系,激发学习几何的兴趣。

  3.建立几何与现实生活问题的联系,培养数学的思考方式(联想、类比、直觉思维)。

  4.经历数学学习过程:

观察一探索一猜想一验证,体会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师:

同学们,你们做过折纸游戏吗?

折纸飞机、纸船、纸葫芦、纸鹤等都很有趣。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纸张是长方形的,如把这样一张纸折起一个角,就得到了一个直角三角形(教师演示),那么怎样用长方形的纸片折出等腰三角形呢?

请同学们折一下。

  (学生联想以往的折纸方式折纸。

  2.提出问题。

  

(1)导入问题--把一个直角三角形折成长方形。

  师:

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纸片能折出直角三角形。

现在考虑反方向的问题,即直角三角形纸片能否折成长方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尝试、讨论折纸,探索折法,表达自己的发现。

  师:

(实物投影)我们展开纸片,画出折痕,并标上字母(如图1)。

回想折纸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提示:

注意图中线段的位置与长度的关系,图中是否有等腰三角形?

哪些三角形全等?

  A

  BGC

  图1

  生:

(教师边归纳边板书)①EF=GB=GC=BC/2.EG=AF=FC=AC/2.因此EF‖BC,EG‖AC。

  ②折痕将三角形ABC分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两个等腰三角形。

  ③连接EC,AE=BE=EC=AB/2,A+B=90。

  师:

通过观察我们这张纸(图1),大家知道了E是AB的中点,并且得到三点发现,其中第三点中的两条性质我们以前证明过,今天我们用折纸的方法又一次进行了说明。

请大家过中点G、F作一条折痕,思考这条折痕GF与斜边AB有什么关系?

它能不能成为长方形的一边?

  

(2)一般问题--把一个任意三角形折成长方形。

  师:

现在,我们考虑更一般的问题,即一般三角形的纸片能否折成长方形?

请同学们折一折。

  (学生尝试用任意三角形折长方形。

教师巡视中指导:

同学们可以回想刚才是怎样折的。

活动进行得差不多时,学生在投影仪上演示:

用高线转化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折叠过程。

  师:

我们打开纸片展平,画出所有折痕,并标上字母(如图2)。

从刚才的折纸活动中,你发现了这个图形中线段、角和三角形之间存在哪些位置、形状、数量关系?

请各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发表小组讨论结果。

  A

  BGDHC

  图2

  (教师边归纳边板书学生讨论的结果。

  ①关于中点:

AE=BE=AB/2,AF=CF=AC/2.BG=DG=BD/2.CH=DH=CD/2;②斜边上中线:

DE=AB/2,DF=AC/2;③关于中位线:

EF=BC/2,GE=AD/2。

FH=AD/2。

  3.提出猜想。

  师:

你认为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得到一条线段是另一条线段的一半长?

  学生发现:

①线段的中点;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③三角形两边的中点连线。

  师:

我们实际上是找到了△ABC两条边上的中点E、F,我们把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现在你们猜测一下这个中位线与第三边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提出猜想: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4.说明结论。

  师:

刚才大家猜出了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现在你是否能验证这个性质并加以说明。

  (学生折纸,用折纸比较各条边长及各个角的大小。

  师:

小组内讨论一下,如何验证?

如何说明?

(教师巡视中指导:

你的说明要让别人相信你是正确的。

)哪位同学愿意来这里(讲台)向大家说明!

你们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

  (学生相互说明与辩论。

在实物投影仪上说明①A+B+C=180。

;②四边形EFHG是长方形。

  师:

我们一起发现了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并通过折纸方法进行了验证与说明,以后我们还要进一步证明与应用这个性质。

  5.交流体验。

  师: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发现?

有什么体会?

还有什么问题与困惑?

  生1:

这节课使我知道了折纸中也有数学道理,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今后要多观察,多思考。

  生2:

我在用直角三角形折长方形时,与组里其他同学的折法不一样,经比较发现折的长方形没有其他同学的大。

我又折了几次发现这样拆(手举如图1方式的折纸)面积是最大的,是三角形面积的一半。

  生3:

我觉得用折纸比较线段和角的关系很方便,比如说可以同时折两个一样的图形比来比去容易通过做产生出猜想,今后学几何要多用这种方法。

  师:

同学们,我们在折纸操作中,通过观察,发现关系,形成猜想,并证明我们的猜想,得出结论。

这是人们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方法。

  6.布置作业。

  师:

今天课后的作业是用正方形的纸片折叠图形,按工作单进行操作与探究,从中发现问题。

  四、教学活动后教研

  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教学活动的过程经历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提出猜想、说明结论、交流体验与布置作业6个环节。

在随后的教研活动中教师们对如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

  1.关于活动式教学。

  活动教学方式,主要强调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在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中学习,进而完成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但是数学探究活动的发生又不同于科学探究活动,具体实物材料的摆弄和操作(折纸活动)只是外在的活动,而实质性的数学探究往往发生在学生的头脑里--教师的任务就是使学生经历直观一感性认识一理性思考的活动过程,同时体验和感受数学发现过程(从猜想到说明/证明)的欣喜和挑战。

而折纸中的图形性质这一课例无疑关注了学生对过程性知识的学习并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

布鲁纳也指出:

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书库,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

②可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本身比学会什么更重要。

  2。

关于问题情境的设计。

  杜威的教学五步③反映了他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具体地体现为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准备一个应用经验的真实情境--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境;与此同时给予一些暗示,使学生有兴趣了解某个问题。

本课例中把三角形折成一个长方形是以折纸情境中产生的真实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来激发学生迈向几何性质的学习。

教师不是把现成的教材提供给学生,而是要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启发与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折纸活动中自然产生出方法(实际上是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有效运用),来应对折纸情境中所产生的问题、考虑从前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使经验有真正的增长,形成新性质的经验。

而且在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默会知识,所以实施有效的活动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处理好显性知识与默会知识学习的四种关系--即言传、内化、外显、意会的有机整合;。

④并在此基础之上,有效地进行知识的传承与创新。

  3.关于培养学生数学地思维。

  数学的特点之一是高度抽象。

如抽象的概念、抽象的关系,但它们都有非常多的现实背景。

该课例在教学设计中关注了这个特点,力图体现数学事实的现实背景,并从中选取与学生生活世界密切相关的情境,使学生思维的抽象过程犹如自然发生。

这样,学生感受到了鲜活的数学而不仅仅是它冰冷的美丽。

数学的另一特点是严密性,表现为逻辑严格与计算精确,这种严密过程正体现了人类认识的逐渐深化。

在课例中,我们也注意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在直观几何到证明几何的严谨化过程之中做一过渡,进行几何说明,即要求学生做到让别人信服你是正确的。

以此启蒙证明与反驳的思维方式。

同时,这反映了一个逐渐追求严谨的过

  程。

在课例设计的问题解决活动中,体现了一些数学家常用的思想方法:

(1)思考问题的逆(反方向)问题,以提出新问题(如从用常见的长方形纸折出三角形问题到反过来的用三角形纸折长方形问题);

(2)从一般问题的特例(直角三角形折为长方形)人手,寻找问题解决的思路;(3)把一个一般性问题(一般三角形折为长方形)转化为解决过的问题(直角三角形折成长方形)的转化与化归思想;(4)归纳与分类的思想(把折纸中发现的诸多关系归纳出来,并进行分类);(5)从变化中寻找不变性的思想(折纸中变化的线段长度与长度的倍半关系)。

  4.关于活动课过程的展开。

  活动课中学生的数学活动如何展开?

这取决于多种因素,主要有教师特点、学生基础、内容水平、方法运用与情境引入,等等。

毫无疑问,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尝试是活动课展开的核心,这里教师如何引导是非常关键的。

在设计教师的引导活动时,我们经历了验证学过定理(复习)还是发现(数学)问题,以知识结构组织方式作为主要路线还是以认知活动序进为主要线索及活动中默会层面的知识如何感悟等问题的困扰,曾几易教学设计,几次实践探索。

如,在第一稿的设计中教师打算通过折纸活动复习本学期学过的线段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定理及含30。

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还探究以前没有学过的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这实际上是通过折纸验证定理,折纸活动把定理的复习与发现贯穿起来,课堂的容量自然就不小了。

但在后来学习共同体的研讨中,大家认识到通过折纸操作验证已学过的几何定理,失去了操作的意义,也会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教学重点要定位于学生通过折纸操作来发现新知识,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和时间,让学生提问与质疑、尝试与探究、讨论与交流、归纳与总结。

促使学生思维开放,在积极探索中形成创新性的思考与看待问题的方式,并藉此获得知识。

又如,在第一次上课之后,执教老师反思道:

以往教学中注重的是几何论证,讲究的是逻辑推理的严密性,不太关注知识是如何产生的;而折纸活动是操作几何,教师和学生都一时难以适应从折纸的角度去探究、去发现、去验证。

大家仔细观察课堂录像后认为,要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情节,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体现循序渐进和学以致用。

又如,在后来的一次平行班上课中,我们发现学生在折纸活动中思维放开了,有了多种尝试和结果,能够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操作与尝试的方向不够明确,深度上也有欠缺。

仔细观察课堂录像使我们认清了教学中的另一主体⑥--教师的作用,教师如何点拨、引导使学生在多种尝试和结果中提炼出关键问题与有用的知识,不仅是教学设计中要讲究的,也是教学实践中师生智慧的体现,也与默会层面的知识传递有关。

  此外,教师在设计活动式教学时体会到,如果设计的探究步伐小就好像是引着学生往陷阱里走;如果探究的步伐大,学生的探究活动会过于受阻甚至不会发生。

那么,如何掌握探究步伐的大小?

我们的认识是探索与尝试的步子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实际。

要让学生面对适度的困难,诱发探索与思考的兴趣,并从这种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有一定的收获,有一些成就感。

但设

  计的问题不宜太难,否则学生会在问题面前过多徘徊,浪费许多宝贵时间。

活动开始时,探索与尝试的步子要小一些,使得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投入与参与。

随着学生对环境、情境、问题的熟悉,探索与尝试的步子可以加大,不断增加创造性因素。

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