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丹阳市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 苏教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11302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丹阳市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 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苏省丹阳市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 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苏省丹阳市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 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苏省丹阳市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 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苏省丹阳市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 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江苏省丹阳市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 苏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江苏省丹阳市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 苏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江苏省丹阳市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 苏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江苏省丹阳市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 苏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江苏省丹阳市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 苏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江苏省丹阳市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 苏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江苏省丹阳市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 苏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江苏省丹阳市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 苏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丹阳市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 苏教版.docx

《江苏省丹阳市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 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丹阳市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 苏教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丹阳市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 苏教版.docx

江苏省丹阳市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苏教版

江苏省丹阳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

本试卷分三部分,共25题。

总分值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运用(共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卷帙旗帜轶事B.淀粉靛蓝玷污

C.逞能呈现橙色D.嗣后俟机阐释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相

同的一项是(▲)(2分)

A.捡拾拾掇拾级而上B.坦率效率率领

C.间或间接离间D.堵塞塞车塞外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惦记阔绰离经判道无精打彩

B.花卉分泌工于心计剑拔弩张

C

.秘诀就序不屑置辩见义思迁

D.亵渎歧视心无旁鹜叩人心弦

4.选择成语填

空,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小章同学模仿的“章鱼哥”真

是,让大家赞不绝口。

②苏州园林设计独特,门窗简朴而富于变化,长廊精美而,整个园子充盈着浓郁的诗情画意。

A.惟妙惟肖别有用心B.栩栩如生别有用心

C.惟妙惟肖别具匠心D.栩栩如生别具匠心

5.选择关联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2分)

走进嘉荫,我感到很温暖。

这温暖的感觉,来自它橘黄的色调,双层门窗的屋舍及每个院落的桦木段垛,来自它温和的居民。

走在嘉荫的街上,你的感官天性迟钝,会被这里淳朴的民风所打动。

A.不仅更即使也B.不仅更虽然但是

C.既又虽然但是D.既又即使也

6.下面横线上应填的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2分)

七十年代,北方的平原上曾相继开展过平整土地运动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这些运动,改变了古老田野的原始面貌:

很久以来,在田野人们几乎看不到人和鸟巢。

①田地的平坦和整齐,给世代繁衍其间的鸟兽,带来了灭顶的危机。

②野兔绝迹了,鹰也消失了踪影。

③荒地开垦了,池塘填

平了,密布其间的百年老树被伐倒,木草丛生的巨大坟丘被搬掉。

④无处饮水和筑巢的鸟儿,日渐稀少。

A.①③④②B.③①④②C.③①②④D.①③②④

7.鲁滨孙第四次航海,滞留在荒岛28年,他以非同寻常的毅力和勇气,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用勤劳的双手,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生存的家园。

他是如何离开荒岛的?

(▲)(2分)

A.和“星期五”一起造了一艘独木舟离开荒岛。

B.路过此地的摩尔海盗带他离开荒岛。

C.“星期五”的父亲带他离开荒岛。

D.一艘英国船来到该岛附近,鲁滨孙

帮助船长制服了叛乱的水手,才得

以乘船返回英国。

8.下列说法表述正确的是(▲)(2分)

A.鲁滨孙在孤岛上劳作生息,《圣经》成为他的精神支柱。

他盖了房子,收获谷物,驯养野猪,用兽皮制作衣物。

他曾与吃人肉的野人斗勇。

后来他搭救了一个土人,给他起名为“星期五”,把他收作仆人

B.鲁滨逊第一次出海的目的地是伦敦,不料却遇到了可怕的风浪;第二次出海是去非洲经商,这次他成功了;第三次出航极为不幸,他们遇到了摩尔海盗,被俘虏沦为奴隶,逃出来后抵达巴西;第四次航行的目的是去非洲贩运黑奴,但在海上遭遇飓风,沦落荒岛。

C.《水浒传》中的晁盖人称“托塔天王”。

因与刘唐、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事发后遭官府追杀,然后投奔梁山泊落草。

因梁山泊寨主王伦忌才,不能相容。

火并王伦后,大家推晁盖为寨主。

后在讨伐祝家庄的战役中,被毒箭射中面颊而亡。

D.《水浒传》中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却一再受到高俅陷害,最终“醉打蒋门神”“雪夜上梁山”。

林冲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本书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9.选出句子成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2分)

A.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B.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C.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

D.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

10.默写。

(6分)

①浊酒一杯家万里,▲。

②▲,星河欲转千帆舞。

③俗子胸襟谁识我?

▲。

④沉舟侧畔千帆过,▲。

⑤▲,非宁静无以致远。

⑥▲,却话巴山夜雨时。

二、阅读理解(共46分)

(一)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11—12题。

(5分)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1.这首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

一对翁媪▲,大儿▲,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

反映了农村生活▲的特征。

(3分)

1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5题。

(13分)

黄生借书说

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

子不闻藏书者乎?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

“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

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④灰丝时蒙卷轴。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注释:

①选自《小仓山房文集》。

②庋(guǐ):

搁起来。

③通籍:

出仕,做官。

④索蟫(yín):

白鱼,指书里的蠢虫。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1)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2)摩玩之不已(▲)

(3)姑俟异日观(▲)(4)其切如是(▲)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5分)

⑴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2分)

⑵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3分)

15.结合文中的句子,说说“素蟫灰丝时蒙卷轴”是什么原因所致。

(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13分)

收获精神生命的成长

欧阳锡龙

⑴小的时候,每年寒暑假,我和哥哥都会跟着父母去田里种庄稼。

老两口一辈子都在土地上耕作,什么季节种什么作物,哪个季节收获哪样庄稼,样样门儿清。

这也让我慢慢悟出一个道理:

读书就如种庄稼,只有精耕细作,才能收获精神生命的成长。

⑵播下良种,才能有好收成。

种庄稼,首先就要选育良种。

读书,同样需要有一种挑别的眼光。

优秀的书籍就像粒粒饱满健硕的种子,能在人的心灵原野植下美好,生根发芽;相反,将时间花在粗制滥造、内容廉价的书籍上,不仅于知识、德行的增长无益,还容易让心灵受到污染,得不偿失。

古人讲,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

这里面的道理,不仅仅在于书需要“读透”,更在于书需要“选好”。

⑶好的书籍,能将历史定格,变柔弱为坚强。

“火把虽然下垂,火舌却一直向上燃烧”,这是我每次重读路遥《平凡的世界》的一个感受。

它让我懂得,痛苦与幸福实际上是相对的。

要想在精神上保持富足,就需要不断超越简单的物质追求,并多加审视不完美状态下的生命意义与价值。

曾有一段时间,我经历了一些挫折和失败,一度心灰意冷,但每每在空闲时读起这本书,浮躁的内心就能平静下来,而孙少平永不服

输的那种拼搏精神、永不气馁的那股韧劲,也总是能深深地感染我。

合上书本,再反观现实,就能明白:

生命中的每一次挫折,不也是铺通前行之路的基石吗?

更何况,只是一时的挫折,与其埋怨,毋宁改变。

一本好书,力量如斯。

⑷“要想庄稼种得好,还得力气下得巧。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只是站在田头观望别人播种,自己却不付出任何努力的人,在丰收时节也只能远远地观望他人的成果。

想要从书中汲取智慧,就不能坐而空谈,更不能叶公好龙,而应该在书籍的“稻田”里,与文字和思想为伍,或读,或抄,或默,或思,或悟。

就好比播种、除草、施肥、浇水等诸多农活,自始至终都付出汗水,才能在丰收时收获喜悦。

⑸清代文学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的一句话说得好:

“善破其卷而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

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

”对于一本好书,如果只是生吞活剥、生搬硬套,而做不到理性反思、融会贯通,就很难有机吸收书籍当中的营养,反倒可能让自己患上“厌食症”,损害独立思考的能力。

⑹正如庄稼的成长会碰到风霜雨雪一样,阅读的过程,也往往会遭遇困难,尤其是在阅读经典的时候。

当时的语言习惯、思考方式,往往与现在有着极大差别,这样的“硬骨头”,要啃下来,绝非易事。

比如,大家都知道《资本论》是马克思的重要著作,放在当下,也有很强的解释力,依然没有过时,但真正从头到尾细细读过的人,恐怕并不多。

其实,越是难读,越见勇气和毅力。

读好书、啃经典,就需要“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

要知道,经典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结晶,是“精神源泉”,读经典的“大书”虽难,却能让人终身受益。

⑺“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

”细细品味父母种庄稼的朴素道理,我坚信,在书海耕耘,能让人遇见不同风景,成就人生的品质与高度。

(选自2017年5月8日《人民日报》)

16.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分)

17.请说说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分)

18.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19.作者为什么说读书如种庄稼?

(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4题。

(15分)

神医胡同

安晓斯

⑴祥子跪在爹的遗像前,捧着香炉的手不停地抖动。

香炉里插着三柱香,燃过的香灰不住地掉下来。

因为香炉不停地在动,三柱香燃过后的长度就不一样。

⑵在我们沁水湾求得“平安香”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那三根香燃着的长度得一样。

要不,咋还能叫“平安香”。

⑶爹去世前,叫来了全家人,要把祖宗传下的“舒筋神丹”秘方的最后五味中药告诉祥子。

祥子打开一看,却只有四味中药。

就问爹。

爹指指身边的一个小箱子,我走后,你捧着香炉跪在祖宗的牌位前,啥时三柱香一起着完,才能打开。

那箱子里还有一味中药。

祥子的爹就是我们这里的董神医。

⑷董神医家世代行医,到董神医这一代更是声名显赫。

他家门前原是一条窄窄的小胡同,世代被称为“神医胡同”。

董家行医,家教很严。

医德惟上,药价低廉。

自家种的草药不收费,乡邻捐赠的草药不收费,不管多远的路,从不收出诊费。

遇上特别困难的家庭,一律免费。

在胡同两边居住的乡邻还主动拆除了院墙,将“神医胡同”变成了一条宽宽的通道。

车来人往,更加方便。

 ⑸祥子是董神医的独子,从老爹那里得到了许多真传,医术也广为称道。

 ⑹每次祥子在祖宗的牌位前跪着,娘总会在旁边站着,从不说话。

 ⑺董家最有名的中药丸就是“舒筋神丹”。

爹去世前配好的“舒筋神丹”,是一

包包的中药,还得再进行认真的研制加工,至少够祥子使用一年以上。

听爹说,“舒筋神丹”由50味名贵中药研制而成,可平常祥子只知道45味,加上爹去世前说的4味才49味,还有一味,听爹说是最重要的,差了这一味,“舒筋神丹”的功效就会失去。

 ⑻祥子知道,中药讲究配伍,别说差了一味,哪怕是“药引子”也是断然不能缺少的。

 ⑼看祥子跪得很久了,娘终于说话了。

孩子,再有一月就是你爹的周年祭日。

到那天,你再和你爹好好说说。

祥子听了,泪流满面。

娘,一定是孩子做得还不够,爹还不满意。

 ⑽这一月,祥子就没好好睡过觉。

 ⑾祥子是最理解爹的心思的。

从小在中医世家长大的祥子,如愿考上了医科大学。

毕业后,祥子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

毅然回到家乡,和爹一起传承着这个世代有名的中医世家。

 ⑿在世时爹

常说广做善事。

会不会是自己善事做得不够?

 ⒀于是,祥子出资修缮了学校,修整硬化了村里的道路,村民们人见人夸。

 ⒁董神医的周年祭日到了。

那天一大早,祥子就听到外面一阵阵锣鼓声。

开门一看,神医胡同里已经挤满了人。

村民们敲锣打鼓地将一面做工精致、精美大方的崭新的“神医胡同”金匾送了过来。

 ⒂这一天,祥子的泪水就没有断过。

村里参与了董神医的周年祭典,那场面不亚于董神医下葬那天的情景。

 ⒃

入夜,万籁俱寂。

祥子又一次跪在祖宗的牌位前。

 ⒄祥子捧着香炉的手,今天特别地稳当。

祥子亲手点燃的三柱香静静地燃着,直到三柱香燃尽,始终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⒅娘,我求得平安香了,我求得平安香了。

大把大把的泪从祥子的眼眶涌出。

 ⒆孩子,快去打开那个小箱子吧。

你爹同意了。

站在一旁的娘早已泣不成声。

 ⒇祥子双手捧着那个精致的小箱子,虔诚地跪在爹的遗像前,好一会,才轻轻地慢慢地打开。

(21)祥子终于看到那一味中药了。

(22)一片洁白的宣纸上,是爹用工工正正的小楷写的两个字:

良心。

20.文章三次写祥子流泪,每次流泪的原因和心情各不相同,结合小说内容分析。

(3分)

流泪

原因

心情

泪流满面

父亲周年祭将至,他仍没有求得“平安香”

A

泪水不断

B

感激

大把涌出

终于求得“平安香”,不负父亲的嘱托

C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工工正正”能否换成“工正”?

为什么?

(3分)

一片洁白的宣纸上,是爹用工工正正的小楷写的两个字:

良心。

22.试分析第⒁段画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3分)

2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标题“神医胡同”中“神医”一词的理解。

(3分)

24.文章以最后一味中药“良心”结束全篇,有什么好处?

(3分)

三、作文(共50分)

25.普希金说: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终将过去,而那过去了的,都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请以“亲切的怀念”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写一篇记叙文,内容要具体,情感要真实。

②不少于600字。

③书写工整,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八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参考答案

1.B2.C3.B4.C5.A6.C7.D8.B9.A

10.①燕然未勒归无计②天接云涛连晓雾③英雄末路当磨折

④病树前头万木春⑤非澹泊无以明志⑥何当共剪西窗烛

(6分,错一字不得分)

11.(3分)饮酒聊天(1分,仅答出饮酒或聊天不得分);锄草(1分,答锄豆不得分);和平、安宁、和谐、温馨、惬意、朴素、安适等。

(1分,答出其中任意一个词,意对即可)

12.(2分)表达了作者对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农村环境的喜爱;(1分)以及对和平安宁(温馨和谐、惬意安适)的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1分)(一点1分,共2分)

13.(4分)

(1)借

(2)停、停止(3)等、等待、等到(4)这、这样(每个1分)

14.

(1)(2分)不只读书是这样,天下事物都这样。

(“非”“然”一字1分)

(2)(3分)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在我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

(“往”“与”“诸”一字1分)

15.(4分)

(1)从“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1分)说明拥有书的人总会把书高高的放着,(1分)搁起来藏起来,(1分)不是惜时如金,而是明日复明日的自我安慰,(1分)直至书蒙灰生虫。

若答“这书不是借来的,自然就不会担心别人要,就会无忧无虑”也可以。

(注意:

结合文中语句1分,其他一点1分)

译文:

 

读书人黄允修来借书。

我把书交给他并对他说: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去读。

你没听过那些藏书的人吗?

《七略》《四库》是皇帝的藏书,但是读书的皇帝有几个呢?

汗牛充栋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人读书的有几个?

除此之外那些祖辈、父辈积藏(书籍),子辈、孙辈丢弃(书籍)的事例就不必谈论了。

 不只读书是这样,天下事物都这样。

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是勉强借了来的,必定担心人家催着要,就忧惧地摩挲抚摸不止,说:

‘今天存放在我手中,明天就要离开我了,我不能再见到这个东西了。

’如果已经被我所拥有,一定把它捆好搁在高处收藏,说‘姑且等待以后再看吧’,如此而已。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是家里穷,很难买到书读。

有个姓张的人家,藏书很多。

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在我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

求书的心情迫切到这种程度,所以只要看过的书,就会牢牢记住。

做了官以后,用俸禄去买书,家里到处都堆满了书。

蠹虫丝迹,时常覆盖书本。

这样以后我感慨借书的人是多么专心,而我少年的光阴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跟我当时相同;只不过我把书公开,慷慨借给别人与姓张的人吝惜自己的书,似乎并不相同。

既然这样,那么是我本来不幸而碰上姓张的人呢,还是黄生本来幸运而遇到我呢?

(黄生)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那么他读书一定很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

 写了这一篇借书说,让(它)同(出借的)书一起(交给黄生)。

16.(2分)读书就如种庄稼,只有精耕细作,才能收获精神生命的成长。

17.(3分)列举了父母对种庄稼门儿清的例子,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引出文章的主要观点:

读书就如种庄稼,只有精耕细作,才能收获精神生命的成长。

(2分)(答案要具体,不能泛泛而谈。

18.(4分)采用了对比论证(1分)和比喻论证(1分),将“优秀的书籍”比作“粒粒饱满健硕的种子”,并将优秀的书籍和廉价的书籍对人的影响作对比,有力论证了“种庄稼要选良种,读书也要选好书”的观点;(1分)进而证明了“读书如种庄稼,只有精耕细作才能收获精神生命的成长”的观点。

(1分)

19.(4分)①种庄稼要选良种,读书也要选好书;②种庄稼要巧下力气,读书需要读、抄、默、思、悟,也要付出汗水;③庄

稼成长会遭遇恶劣天气,读书也会遭遇困难,要有勇气和毅力。

(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二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4分。

意思对即可)

20.(3分)A愧疚(惭愧、难受等)B周年祭日当天,村民们送来金匾,参与祭典,场面盛大C激动(高兴等)(意对即可)

21.(3分)“工工正正”运用叠词,(1分)强调了董神医写下这两个字时认真、郑重的态度,(1分)寄托了董神医希望祥子能真正理解“医德惟上”的祖训,(1分)行医能做到“医者仁心”的期望,(1分)也表现了董神医自己为人的方正。

(1分)(一点1分,写出任意3点即可)

22.(3分)画线句写村民们隆重送来精美的“神医胡同”的金匾,(1分)表现了村民对董神医和祥子两代人医术和医德的肯定与赞扬,(1分)从侧面表现祥子继承了董神医的衣钵:

医术高明,医德惟上,乐善好施,配得上“神医”的称号。

(1分)(一点1分,共3分)

23.(3分)董神医和祥子两代人医术高明,(1分)医德高尚(1分),表现了乡民对董家世代行医、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赞誉。

(一点1分,结合文章内容1分,共3分)

24.(3分)揭示悬念,让读者回味无穷;(1分)欧·亨利式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引人深思;(1分)揭示主题,突出为人医者“良心”的重要性;(1分)让董神医“医德惟上”的形象更丰满;(1分)启示读者为人处世都要讲“良心”。

(1分)(1点1分,得满3分为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