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范爱农》优秀教学设计四课时 北京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113562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范爱农》优秀教学设计四课时 北京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范爱农》优秀教学设计四课时 北京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范爱农》优秀教学设计四课时 北京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范爱农》优秀教学设计四课时 北京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范爱农》优秀教学设计四课时 北京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范爱农》优秀教学设计四课时 北京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范爱农》优秀教学设计四课时 北京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范爱农》优秀教学设计四课时 北京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范爱农》优秀教学设计四课时 北京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范爱农》优秀教学设计四课时 北京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范爱农》优秀教学设计四课时 北京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范爱农》优秀教学设计四课时 北京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范爱农》优秀教学设计四课时 北京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范爱农》优秀教学设计四课时 北京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范爱农》优秀教学设计四课时 北京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范爱农》优秀教学设计四课时 北京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范爱农》优秀教学设计四课时 北京版必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范爱农》优秀教学设计四课时 北京版必修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范爱农》优秀教学设计四课时 北京版必修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范爱农》优秀教学设计四课时 北京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 《范爱农》优秀教学设计四课时 北京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范爱农》优秀教学设计四课时 北京版必修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 《范爱农》优秀教学设计四课时 北京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范爱农》优秀教学设计四课时北京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范爱农》优秀教学设计(四课时)北京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2、培养阅读和鉴赏写人记事散文的能力。

3、探讨范爱农的人生悲剧的意义及其成因,触摸范爱农及作者鲁迅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选材、组材的特点,刻画人物的本领,学习鲁迅写人叙事的方法。

2、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心态,思考范爱农悲剧的社会意义。

三、课时安排:

4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课前要求学生诵读课文两遍。

第一遍诵读,画出生字词,并作整理。

第二遍

诵读,结合课文旁批,记下自己的疑问。

(二)导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大儒张

横渠)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铭文。

范爱农,清末革命团体光复会成员,在浙江绍兴府学堂求学期间,徐锡麟(光复会重要成员)的学生,在徐锡麟的教诲下,范爱农思想进步,学习勤奋,成绩优异,是绍兴府学堂的高才生,也是徐锡麟的得意门生之一。

鲁迅笔下的范爱农是怎样的一位知识分子?

(三)课文理解

1、回顾关于鲁迅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其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诗集是《野草》。

杂文集有《且介亭杂文》《南腔北调集》《华盖集》等。

初中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

《范爱农》是一篇追怀亡友的散文,写于1926年11月18日(范爱农死于1912年7月间),收录在散文集《朝花夕拾》。

2、请学生诵读课文,并找出本文所写的四件事,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诵读后,学生交流后回答。

时间地点事件

清末东京同乡会争执

辛亥革命前一年绍兴酒楼叙旧

辛亥革命爆发绍兴报馆案风波

辛亥革命失败绍兴范爱农之死

文中所写四件事,取材辛亥革命社会大背景下。

(四)作业

1、巩固词语练习(学案第三题)

2、诵读课文一遍,写一篇短文《我眼中的范爱农》,字数不限。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眼中的范爱农是怎样的?

展示交流学生的作业。

(二)课文理解

1、《范爱农》写了鲁迅和范爱农相识到永诀中的四件事,其中表达了他对范爱农的感情,很明显,感情是变化的。

请同学用简单的词语概括。

憎恶—相知—怀念

2、读到哪些文字让你能感受到鲁迅对范爱农的感情的变化。

学生自读课文并画出这样的词语或句子。

小组交流并总结发言。

眼睛(肖像描写)

“眼球白多黑少,看人总像在渺视”

“他瞪着他多白的眼”

用鲁迅的话说:

看人总像在渺视。

先说“白眼看鸡虫”,是指范爱农不随波逐流,藐视那些争权夺利而非为人民着想之辈。

正如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善作“青白眼”,每遇“礼俗之人”即“以白眼对之”。

而当鲁迅猜测两人误会的缘由,问到那引起误会的弓鞋时,范爱农那多白的眼,将他坦白、直率的品性表露无疑。

喝酒(细节描写)

“他又告诉我们他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

“一到冬初,我们的情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

“他很困难,但还喝酒”

“他醉着,却偏要到船舷上去小解。

当自己的理想和现实发生冲撞而无法实现,社会秩序依然如故时,他所接受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显得苍白无力。

他那原先拥有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热情也逐渐降温消褪。

于是乎,范爱农变得爱喝酒了,“酒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

其实,“疯话”不疯,而是纵论天下时势的言论,爱喝酒的习惯是在受封建势力排挤、压迫后的借酒浇愁,尽管“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复愁”,而且日后的不幸溺水身亡,据说也因为是喝了点酒的原因,但对当时政治上、经济上饱受打击的范爱农而言,也许酒是他排遣郁闷心情的唯一方法。

鲁迅理解范爱农为何从“小酒人”变得常饮常醉,是对朋友的相知、同情与悲悯。

抓住人物肖像、动作、心理、语言、细节描写

报馆案风波与同乡会争执(对照)

写“同乡会争执”是为了突出范爱农的清醒,表现一个革命者的“世故”和看不到前途的绝望,反衬留学生的无意义的口头革命——包括当时的鲁迅在内,揭示当时革命队伍的真实现状。

而鲁迅对范爱农的理解,正是在“报馆案风波”一事中体现出来。

今日的少年就是昨日的鲁迅,今日的鲁迅也正是昨日的范爱农。

报馆案风波这件事叙述详细,照应了同乡会争执,既是彻底地解除了鲁迅对范爱农的误会,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一个有进步思想,有鲜明立场,同时也是清醒的革命者——范爱农。

3、从以上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范爱农是一个怎样的人。

外冷,内热,耿直,率真,思想进步的觉醒的知识分子。

(三)作业

1、读课文一遍,读《哀范君三章》,再写短文《我眼中的范爱农》,字数不限。

2、练习

第三课时

(一)导入:

“好人一生平安”,从大家再写的《我眼中的范爱农》,我们能看到范爱农是个好人,这位好人的命运不见“平安”二字。

(二)根据课文,勾勒范爱农的命运走势,并用简洁的词语表达出来。

孤独——困窘、无奈——失望、凄凉——困穷、凄苦——死去

(三)讨论:

范爱农的悲剧命运是由什么造成的,文中有没有明确的答案,你是怎么理解的?

比较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环境。

文中写范爱农又回到了革命前的状态,岂止是范爱农,而是中国社会,辛亥革命并没有带来中国彻底的变革,而是“换汤不换药”。

愚昧腐朽的社会是不会给觉醒的知识分子以立锥之地。

所以说范爱农的悲剧是社会造成的。

(四)作业:

这篇回忆文章写于一九二六年十一月十八日,正是初冬时节,想象一下书房氛围、作者心境,写短文《初冬时节》,150字左右。

第四课时

(一)点评作业短文《初冬时节》。

充分理解鲁迅对范爱农的感情和范爱农悲剧

命运的社会意义。

(二)学生查阅预习时记下的疑问,教师进行个别答疑。

(三)处理学案练习。

(四)

(五)

(六)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荆轲》教案鲁教版选修《史记》

【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把握文意。

2、了解荆轲的性格特点,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3、鉴赏精彩的场面、细节描写。

4、把握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

5、进一步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深、 解、救、教、敢、还、资、振、图、诏、被、兵、阵、私”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乃、为、而、以、及、于、之、其、故、且、因”等虚词的用法。

6、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1、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2、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赏评。

3、对荆轲性格的把握。

4、精彩的场面描写。

5、具有特色的人物形象塑造。

【教学难点】

1、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对荆轲行为的历史思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本解读

这是一篇类传,依次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等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

    关于此传的传旨,在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中,只谈到“曹子匕首,鲁获其田,齐明其信;豫让不为二心”,专诸、聂政、荆轲之事不及一语。

显然,这不是此传的全部传旨。

细味全传,尽管这五人的具体事迹并不相同,其行刺或行劫的具体缘由也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则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有一种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

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则是“士为知己者死”。

所以太史公在本传的赞语中说:

“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这也就是太史公对本传传旨的一种集中概括了。

太史公是站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立脚点,带着他特有的身世之感和爱憎,来热烈赞歌他所一再称赏的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精神的。

二、荆轲刺秦王背景简介

荆轲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年破燕,公元前 222年灭燕。

三、内容梗概(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读书击剑——盖聂论剑——句践怒斥——结交渐离——太子求计——接受於期——引见田光——引见荆轲——田光自杀——太子委命——秦国破赵——燕国危难——刺秦准备——易水诀别——秦廷行刺——行刺失败——荆轲被斩。

四、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吾曩者目摄之       通“慑”,震慑

荆轲嘿而逃去       通“默”,沉默

祸必不振矣         通“赈”,救

北购于单于         通“媾”,和好

心惛然             通“昏”,迷惑

恐不能须臾         通“耐”,经受得住

太子送至门,戒曰   通“诫”,告诫

其意不厌           通“餍”,满足

莫敢合从           通“纵”,合纵

使悉反诸侯侵地     通“返”,返还

秦王必说见臣       通“悦”,高兴

右手揕其匈         通“胸”,胸膛

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  通“拊”,拍

请辞决矣              通“诀”,告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通“震”,震摄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通“捧”,捧着

图穷而匕首见          通“现”,露

卒起不意              通“猝”,突然

 

2、古今异义

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古义:

性情谨厚之人       今义:

年长辈分高的人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古义:

崤山以东           今义:

山东省

且至于燕                 古义:

到                 今义:

表示另提一事

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     古义:

获罪               今义:

招人不快或怀恨 

足为寒心                 古义:

内心恐惧           今义:

因失望而痛心

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       古义:

处境困难           今义:

经济困难

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古义:

消除借口  今义:

害怕泄露秘密而害死知道内情的人

太子逢迎                 古义:

迎接               今义:

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不知臣精已消亡矣         古义:

消耗尽           今义:

消失

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     古义:

有很高修养的人   今义:

年长辈分高的人

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     古义:

表示原因         今义:

表结果(连词)

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   古义:

表示依据,用来    今义:

表结果(连词)

 

3、一词多义

卫人谓之庆卿          他(代词)

而之燕                到(动词)

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的(助词)

居顷之                起调节音节作用(助词)                                                                 

擅巴、汉之饶          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

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而之燕            承接关系连词

盖聂怒而目之      修饰关系连词

民众而士厉        并列关系连词

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   假设关系连词

 

使使往之主人          派(动词)

使使往之主人          使者(名词)

使者还报              出使(动词)

使得至前              致使(动词)

使得毕使于前          让(动词)

使得毕使于前          使命(名词)

 

其后秦伐魏            那(代词)

然其为人沈深好书      他(代词)

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那些(代词)

其后乃可图也          这(代词)

 

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以及(连词)

及政立为秦王                等到(介词)

 

然其为人沈深好书            做(动词)

及政立为秦王                担任(动词)

归而求为报秦王者            替(介词)

复为羽声慷慨                变成(动词)

 

故尝质于赵                  以前(名词)

故丹怨而亡归                所以(连词)

 

以术说卫元君            用(介词)

酒酣以往                而(连词)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来(目的连词)

易水以北                用在方位词后表方位(助词)

柰何以见陵之怨          因为(介词)

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  凭借(介词)

以次进                  按照(介词)

 

固去也                本来(副词)

北有甘泉、谷口之固    险固(形容词)

固请毋让              坚决(形容词)

 

荆轲虽游于酒人乎            虽然(转折连词)

虽有管、晏                  即使(假设连词)

 

徙于卫            到(介词)

荆轲游于邯郸     在(介词)

北购于单于       跟(介词)

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  被(介词)

言足下于太子也                  向(介词)

 

其先乃齐人         是,表判断(副词)

其后乃可图也       才(副词)

乃造焉             于是(副词)

 

且至于燕                    将要(副词)

且非独于此也                况且(递进关系连词)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        友善(动词)

所善荆卿可使也              熟悉(动词)

 

柰何以见陵之怨              被(介词)

偻行见荆卿                  会见(动词)

荆轲尝游过榆次              经过(动词)

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拜访(动词)

 

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      通过(介词)

因遂自刎而死                于是(副词)

因而刺杀之                   趁机(介词)

足为寒心                      足够(形容词)

 

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          值得(动词)

而欲不可足也                  满足(动词)

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            能够(能愿动词)

 

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鄴      几(数词)

数困于兵                      屡次(副词)

 

又举兵南伐楚                   兴起(动词)

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             全(形容词)

 

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       得到(动词)

诚得劫秦王                     能够(动词)

 

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承接关系连词

则不可                      如果(假设连词)

 

擅巴、汉之饶                占有(动词)

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    独揽(动词)

 

以其间诸侯得合从              时机(名词)

异物间进                      间或(副词)

 

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副词)

终已不顾                    回头(动词)

不顾国家之大害              顾及(动词)

 

遂发                        出发(动词)

发尽上指冠                  头发(动词)

秦王发图                    打开(动词)

 

然其为人沈深好书            然而(转折关系连词)

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        这样(代词)

 

4、常见实词

卫元君不用              采用(动词)

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    先前(名词)

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    合适(动词)

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离开(动词)

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逃跑(动词)

其少时与丹欢            交好(动词)

欲批其逆鳞哉            触犯(动词)

然则何由                办法(名词)

委肉当饿虎之蹊          小路(动词)

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迅速(形容词)

旷日弥久                      长久(形容词)

乃造焉                        前往(动词)

却行为导                      退(动词)

明不言也                      表明(动词)

致光之言                      传达(动词)

敢有所道                      陈述(动词)

尽纳其地                      接受(动词)

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鄴      率领(动词)

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鄴      抵达(动词)

赵不能支秦                    抵抗(动词)

舍上舍                        客舍(名词)

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夺取(动词)

微太子言                    没有(动词)

臣愿谒之                    请求(动词)

今行而毋信                  信物(名词)

秦王购之金千斤              悬赏以求(动词)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严酷(形容词) 

人不敢忤视                  逆(动词)

请辞决矣                    辞别(动词)

既祖                        祭祀路神(动词)

持千金之资币物              用作馈赠的帛(名词) 

不敢举兵以逆军吏            抵抗(动词)

比诸侯之列                  并列(动词)

比诸侯之列                  位次(名词)

至陛                        台阶(名词)

前谢曰                      谢罪(动词)

愿大王少假借之              稍微(副词)

愿大王少假借之              迁就(动词)

轲既取图奏之                呈献(动词)

若曹沫之与齐桓公            好像(动词)

自引而起                    伸长(动词)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  兵器(名词)

王负剑                      背着(动词)

轲被八创                    遭受(动词)

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        判罪(动词)  

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        等级(名词)

5、常见虚词

与盖聂论剑                  同  (介词)

人或言复召荆卿              有的(代词)

荆轲既至燕                  已经(副词)

酒酣以往                    以后(名词)

相乐也                      互相(副词)

荆轲虽游于酒人乎            表示肯定,相当于“也”(语气助词)

其所游诸侯                  置于动词前,组成所字结构,构成名词行短语(助词)

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正赶上(副词)

稍蚕食诸侯                  逐渐(副词)

是固丹命卒之时也            这(代词)

是固丹命卒之时也            终(动词)

燕国莫不知                  没有谁(代词)

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达到(动词)

幸而教之曰                  敬词,表示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

光窃不自外                  谦词,私下

方急时                      正在(副词)

 

6、词类活用

盖聂怒而目之            目视(名词活用作动词)

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作人质(名词活用作动词)

必入臣                  称臣(名词活用作动词)

太子前顿首              上前(名词活用作动词)

於期乃前曰              上前(名词活用作动词)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天天(名词作状语)

稍蚕食诸侯              象蚕一样(名词作状语)

北有甘泉、谷口之固      北面(名词作状语)

南有泾、渭之沃          南面(名词作状语)

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用匣子(名词作状语)

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用匣子(名词作状语)

发尽上指冠              向上(名词作状语)

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  向西 向南(名词作状语)

又举兵南伐楚            向南(名词作状语)

太子受而舍之            使……居住(使动用法)

使使以闻大王            使……知道(使动用法) 

臣海内之王者            使……称臣(使动用法)

太子迟之                以为迟(意动用法)

群臣怪之                以为怪(意动用法)

 

7、特殊句式

荆轲者,卫人也               判断句

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         省略句

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省略句

归而求为报秦王者             省略句

置之匈奴                     省略句

可与谋                       省略句

驽马先之                     省略句

使悉反诸侯侵地               省略句

以试人                       省略句

欲与俱                       省略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