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14693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3.docx

《《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3.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3.docx

《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3

《报任安书》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本文写作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文言句式,增强语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作家作品

课文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回信。

后来,任安因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让自己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字词广场

字音识记

曩者(nǎng)   阙然(quē)    沉溺(nì)

缧绁(léixiè)臧获婢妾(zāng)摩灭(mó)

倜傥(tìtǎng)膑脚(bìn)放失旧闻(yì)

轩辕(xuān)愠色(yùn)前辱之责(zhài)

戮(lù)剌谬(là)闺

之臣(ɡé)

通假字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通“磨”)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通“抵”)

思垂空文以自见(通“现”)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通“佚”)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通“记”,历史记录)

则仆偿前辱之责(通“债”)]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古义:

谦词,像牛马一样供人驱使的人。

今义:

牛马走路。

意气勤勤恳恳

古义:

情意。

今义:

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意气勤勤恳恳

古义:

诚挚恳切。

今义:

勤劳而踏实。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

古义:

人之本性。

今义:

人的感情,人之常情;情面;恩惠,情谊;指礼节应酬等习俗;礼物。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古义:

文章。

今义:

华丽的色彩;文学方面的才华。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古义:

监狱。

今义:

粪便和泥土,比喻不值钱的东西。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古义:

形容词,不同寻常。

今义:

异乎寻常的,特殊的;十分,极。

恨私心有所不尽

古义:

个人的志愿。

今义:

个人心里,内心;为自己打算的念头。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古义:

指处于卑贱的地位。

今义:

下游;指卑下的地位;卑鄙龌龊。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古义:

言论。

今义:

谈话时使用的语言。

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像牛马一样)

2.名词活用作动词

孙子膑脚(名词作动词,剔去膝盖骨)

3.使动用法

以污辱先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辱)

4.为动用法

且勇者不必死节(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被动句

文王拘而演《周易》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于”表被动)

重为乡党所笑(“为……所”表被动)

下流多谤议

3.省略句

(余)所以隐忍苟活

韩非囚(于)秦

文题解读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报,回信。

任安,司马迁的朋友。

本文是司马迁给任安写的一封回信。

研读揣摩

(1)段,交代了全文的内容:

复信是因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复迟表示歉意。

“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己志。

第一部分〔第

(1)段〕,说明复信迟的原因。

(2)段,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

司马迁进一步申明,他并不顾念家庭,也不缺少“臧获婢妾,犹能引决”那样的勇气,但轻轻一死,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献身效命的事业。

对生命和事业,司马迁坦然自信地表白了自己的心意,他“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他的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路。

第(3)段,列举古代被人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

司马迁对生命与事业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的观察和认识;是基于他对古代学者历经苦难,献身著述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他发现,往昔“富贵而名摩灭”的人,“不可胜记”,只有“倜傥非常之人”,即对历史和文化做出贡献的人,才能不朽。

他认为,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的著述,以及《诗经》,都是古代“圣贤发愤之所为作”;都是作者“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述往事,思来者”,把苦苦思索得到的知识,著述成文,留给来者去思辨验察。

这些古代“圣贤”历尽磨难,强志不屈,“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为人类作出了贡献。

司马迁正是从这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前驱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

第(4)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

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坚强地活下来,他的愿望是“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并以此“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第二部分〔第

(2)~(4)段〕,说明自己受辱不自杀的原因。

第(5)段,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

司马迁说他不能“自引深藏于岩穴”,只能“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这种痛苦只有自己深知。

“浮沉”“俯仰”“狂惑”等贬语,其实是作者寓悲愤于自贬。

最后与开端相照应,再次婉辞解说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

第三部分〔第(5)段〕,抒写痛辱愤郁之心情,言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

深层探究

司马迁以极为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表现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忍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

1.气氛的悲壮融合之美

所谓“悲”指的是文章充满了悲剧气氛,即“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

所谓“壮”则是主体足以征服可怕之物所引起的痛苦的至大至刚的力量。

悲剧都是冲突的产物,是正反两种社会力量冲突的产物。

悲剧的升华是悲,是美的陨灭之悲;但悲剧的净化是美,是排除了悲观和痛感的美。

《报任安书》通篇倾诉人生处境屈辱孤寂的悲情,而又处处闪烁着作者人格力量的光辉。

朝廷正义感的失落,官场的世态炎凉,忠心的不被知遇,处境的卑微低下,身心的奇耻大辱等无不是司马迁悲惨生活的控诉。

但是,我们又能时时感受到他那刚正、倔强、抗争的人格力量,并且在豁达的生死观和生命追求的实践中得到了理性的升华,在“舒其愤”的激情中闪烁出理性力量的光辉,使情感和理智得到了统一。

如,第三段,写自己忍辱苟活的原因“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本段中写的八件事,用孟子的话说是“殷忧启圣”,用现代的话说是“逆境成才”,激人奋发,催人向上,八个排比句成了千古流传的名句。

2.情感的磅礴真切之美

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壮阔,令人惊叹。

“其感慨啸歌,大有燕赵烈士之风。

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

文情至此极矣。

”(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五)作者或直抒胸臆,发悲解愤;或正言反说,曲笔点题;或叙述始终,明析本末。

饱蘸悲愤激情之笔,披肝沥胆,发幽抒愤,体现了作者真挚坦诚的态度和真切激越的情感。

“重为乡党所笑”的炎凉;“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的孤绝;“是以肠一日而九迴,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极度悲伤等等,无不使读者若见其人,若闻其哀,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

3.语言的刚柔相济之美

措辞婉转而柔中见刚,全文从头至尾立足于坐罪受辱这一事实讲话,虽然骨子里毫无认罪反悔之意,而且历述本末反复鸣冤,但也未见直接“诬上”之辞,又不失纵横开阖,起伏跌宕之气势。

如第二段,说明自己忍辱不死,是为了使自己的著述能够留传后世。

司马迁从人之常情说到自己的孤苦伶仃,对家庭已经无所顾念,更不缺少“引决”的勇气。

但司马迁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忍辱苟活,是因为要实现自己的志愿,将倾注了自己毕生心血的“文采表于后世”。

古人把《报任安书》看作“天下奇文”,本文“奇”在何处?

提示:

此文之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

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

此文之奇,更在于他的纵横开阖、起伏跌宕。

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

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

曲折反复,一波三折,充分表现出笔力的雄健。

此外,行文的流畅,语言的生动,骈句、散句自然错落,排句、叠句时有穿插,使本篇在散文形式上也具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阅读鉴赏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 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

祠内有他的塑像:

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

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

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

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

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

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

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

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

不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

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

”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

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

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

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

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

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

“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

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

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

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

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

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

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

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

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

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由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

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和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

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去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

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

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

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

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

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品读:

这是一篇怀古散文,作者由司马迁的塑像品评他的精神,他在百姓心中的地位,然后由塑像向北偏这一点写来,具体生动地再现司马迁为李陵辩护的场景。

在作者看来,李陵之祸,实现了司马迁的一个转变,一个由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

在苍茫的人世,在苍茫的历史,司马迁终于成为一根永不酥软的骨头。

素材搜集

关于“理想”的名言

理想是指路明灯。

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俄]列夫·托尔斯泰

没有目标的生活,就像没有舵的船。

——英国谚语

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凡事以理想为因,实行为果。

——鲁迅

藏之名山,传之后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