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白骨精.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114905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4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打白骨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三打白骨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三打白骨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三打白骨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三打白骨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三打白骨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三打白骨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三打白骨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三打白骨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三打白骨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三打白骨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三打白骨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三打白骨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三打白骨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三打白骨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三打白骨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三打白骨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三打白骨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三打白骨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三打白骨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打白骨精.docx

《三打白骨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打白骨精.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打白骨精.docx

三打白骨精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为“诗文精粹”,由《三打白骨精》《词两首》《螳螂捕蝉》三篇课文组成。

这三篇文章都是有深刻寓意、饱含哲理的。

《三打白骨精》选自我国古典小说名著《西游记》,课文通过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故事,赞扬了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别妖魔诡计的斗争精神。

课文故事性强,学生乐于学,适合于学生进行简要复述的训练。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取经来到山前;三打白骨精。

其中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具体叙述白骨精分别变成村姑、老婆子、老头儿都被孙悟空识破。

悟空三次打白骨精,情节类似,但叙述上有变化,避免了语句的重复,把故事推向高潮。

比较三次怒打白骨精所用语句的不同及这样写的好处,体会并概括孙悟空的个性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本文有两大写作特色:

一、以孙悟空与白骨精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为主线,以唐僧师徒的内部矛盾为副线,组织成前后关联的三个斗争回合,使文章融会贯通,一气呵成。

二、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

另外,本文的语言十分鲜明,形象生动,可以于阅读中细细品味。

《如梦令》这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

此首小令,为作者年轻时词作。

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

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创造一个具有平淡之美的艺术境界,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浅淡自然。

朴实无华,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渔歌子》是一首通过写景赞美渔家生活情趣的词。

它着意描绘了秀丽的水乡风光:

远山青翠,白鹭高飞,桃花火红,碧波粼粼,一位渔夫头顶斗笠,身披蓑衣,在春天的斜风细雨中,十分悠然自得。

全诗的色彩鲜明柔和,有青山、碧水、白鹭、红桃……静中有动:

江水涨、白鹭飞、斜风、细雨,一切都笼罩在春江烟雨迷蒙之中,意境优美而活泼,充分表达了诗人陶醉于大自然湖光山色之中悠闲而自由的生活乐趣。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

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本文重在要求学生不仅要注意故事的情节,而且也要善于思考其中所含的道理。

因此,教学时要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

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我们的道理。

本文的写作特色有二:

1、运用对话,叙述故事,生动传神。

少年在吴王下了“死命令”后冒死劝谏,采用对话形式突出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的查问,少年的巧答,仿佛煞有介事,人物的动作、神态、语气,无不活灵活现,造成了一种特定的意境,令读者不知不觉沉入其中,豁然开朗,进而妙悟道理,真有水到渠成之效。

2、前因后果,交代照应,脉络分明。

注意前后照应,前因后果交代清楚,显得脉络分明,有迹可寻:

例如少年述说“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后点明“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既与开头所写的大臣们反对攻打楚国,正是从眼前利益和不堪设想的后果考虑的,自然地一脉相承,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又成为后面吴王“恍然大悟”的“道理”所在,亦即“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文章前后勾连,一线贯通,构成了有机整体。

8三打白骨精

教材分析:

本文通过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故事,赞扬了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别敌人诡计的斗争精神。

课文故事性强,学生乐于学,适合学生进行简要复述的训练。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13个,理解21个词语的意思。

  2.学会按照课文后练习第3题的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3.懂得对敌人不能讲慈悲,要善于识破敌人的诡计,并和敌人斗争到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经过,特别是第一次打骨精的经过。

2、在理解的基础上,复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西游记》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大致理解课文内容,分段,精读第二段。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板书课题(2分)

1、简介《西游记》。

2、板书课题:

我们今天学习《西游记》中的一个故事。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同学们想学吗?

二、初读课文。

(8分)

(一)、出示学习目标,初读指导(第一次“先学后教”)

1、先学:

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6个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不胜欢喜自言自语骷髅推辞

2、后教:

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蛤蟆瞒斋饭不胜欢喜自言自语骷髅推辞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不胜欢喜:

是很高兴的意思。

自言自语:

自己一个人低声嘀咕。

骷髅:

一般指人死后腐烂最后只剩下一副骨头。

推辞:

对任命,邀请,馈赠,等表示拒绝不接受。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5分)

1、先学:

各自轻声试读课文口头填空:

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变成(  ),又变成(  ),最后变成(  ),都被孙悟空识破,孙悟空(  )次怒打白骨精。

2、后教:

分节指名朗读课文。

教师相机指点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三次“先学后教”)(5分)

1、先学:

速读课文,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各在哪些自然段里?

全文可分几段?

(提示:

可采用“找重点段”分段法)

2、后教:

分段讨论:

可以有两种分法:

第一种全文分三段,三次怒打为一段,首、尾各一段。

第二种分法:

三次怒打独立成段分成三段,首、尾各一段,共分五段。

四、精读第二段。

(第四次“先学后教”)(10分)

孙悟空如何三打白骨精,先学习第一次怒打。

(一)先学:

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课文分几步把孙悟空第一次打白骨精的经过写清楚的?

课文又是怎样写白骨精和孙悟空的?

(二)后教:

讨论:

1、找到写白骨精的句子读读,想想写了白骨精的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写?

2、读读写孙悟空打白骨精经过的句子,划出有关“打”的动词。

(嗅、凝视、吆喝、举、打、识破、追赶)

说说“以”这些动词中可以看出孙悟空有什么特点?

3、齐读写唐僧的句子,从“责怪”一词可以看出唐僧有什么弱点?

4、课文写孙悟空一打白骨精,就是按三步写的:

一写白骨精;二写孙悟空;三写唐僧。

主要写孙悟空。

5、按三步给第二自然段分成三层。

指名三人各读一层。

6、简要说说孙悟空—打白骨精的经过。

7、总结学法:

①找句子一分别找到写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的句子。

②想特点一读读想想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的特点

③分层次一按三步分三层

④说经过—简要说说打的经过。

孙悟空二打、三打白骨精的内容下节课再学习。

三、指导写字(5分)

1、指导写字。

2、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当堂训练(5分)

一、读拼音写汉字,看谁写得最规范最美观

tángsēng  yáoguài  zhāifàn  

(      )(      )(      )

làihāmá  jǐngūzhòu  yǐnmán

(      )(        )(      )

二、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

一再——(    )  非常——(   )  哀告——(   )

反义词:

责怪——(   )  推辞——(   )  有些——(  )

三、选择正确读音。

作恶(ěwù) 喝(hēhě)道   脊(ījí)梁 蒙(mēng méng)骗

四、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高山   一()斋饭  一()老公公   

一()尸首  一()轻烟 一()紧箍咒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巩固生字新词,学习课文第一、三、四、五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5分)

1、听写词语:

徒弟、诡计、妖怪、金箍棒、识破

2、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出示学习目标(1分)

1、理解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经过,特别是第一次打骨精的经过。

2、懂得对敌人不能讲慈悲,要善于识破敌人的诡计,并和敌人斗争到底。

三、学习三、四自然段。

(15分)

(一)、(第一次“先学后教”)

1、先学:

回顾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用同样的方法自己学习第三、四段。

(1)找到写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的句子读读,要求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来。

(2)给三、四段划分层次。

2、后教: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三人分别读写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的语句),读后评价。

(第二次“先学后教”)

3、先学:

分四人小组轮读第四自然段。

小组内互相帮助

4、后教:

指名三人读第四自然段,读后评价,老师点拨。

5、比一比每次打白骨精所用的语句有什么不同,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三次“先学后教”)

先学:

学生边读边填写下表:

   ┌────┬───────┬──────┬─────┐

   │   │孙悟空怒打妖精│白骨精逃跑│唐僧阻挡│

   ├────┼───────┼──────┼─────┤

   │—打 │      │     │     │

   ├────┼───────┼──────┼─────┤

   │二打 │      │      │     │

   ├────┼───────┼──────┼─────┤

   │三打 │       │      │     │

   └────┴───────┴──────┴─────┘

后教:

根据上面的语句讨论:

(1)读读写白骨精第二次、第三次变化和逃跑的语句,比较三次写法的不同,想想白骨精是怎样的?

(诡计多端、善于变化)联系第一段,齐读第一段。

(2)读读孙悟空二打、三打白骨精的语句,比较三次写法的不同,思想孙悟空有什么特点?

(火眼金睛善于识破妖计敢于斗争具有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3)读读唐僧阻挡的语句,比较三次写法的不同,想想唐僧说的“人以悲慈为本”是什么意思?

他的话错在哪里?

(本来意思是:

做人要慈善,要有同情心,唐僧对白骨精讲慈悲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店僧人妖不分,善恶不辨,不应该对敌人讲慈悲。

(4)三次写法不同有什么好处?

充分揭露白骨精的诡计多端,表现孙悟空善于识破妖计、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反映出唐僧人妖不分,善恶不辨的弱点;同时这样写避免了语句的重复,把故事推向高潮,、为唐僧最后把孙悟空赶回花果山作了铺垫。

三、学习第五段。

(第四次“先学后教”)

先学:

唐僧不但认不出妖怪,反而把敢于打妖怪的孙悟空怎样了?

后教:

讨论后齐读课文最后—段。

四、当堂训练内容:

(一)、加标点。

1、唐僧喝道 你为何不听劝说把人打死一个又一个   它是妖精 唐僧非常生气 胡说 哪有那么多妖精你无心向善  有意作恶  你去吧

2、白骨精不胜欢喜 自言自语道 造化 造化都说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 今天机会来了

(二)、划去不正确的字。

(遥摇)身变作  (长常)(生身)不老  一缕(轻青)烟   山势险(峻 俊)

(三)、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村姑  ()的老妇人  ()的老公公   ()的山桃

(四)、根据课文内容,评价故事人物。

白骨精:

                                                               

唐僧:

                                                                   

孙悟空: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熟读课文,回答课文第1题的几个问题,进一步理解课文,提高认识,按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性命索性慈悲诡计多端腾空而去毛发直竖

二、出示学习目标(1分)

1、熟读课文,回答课文第1题的几个问题。

2、进一步理解课文,提高认识,按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

先学:

指名读课文(5人每人一段)

后教:

读后回答课后题1的3个小题目。

四、按照课后第3题的提示,简要地复述“三打白骨精”的经过。

(第二次“先学后教”)

1、复述“—打”经过。

①复述的要求:

 内容正确,不丢主要内容

妖怪想吃唐僧,变成村姑。

一打:

悟空识破妖怪,打妖怪,妖怪逃。

唐僧责怪悟空。

②语言简洁(说得具体在这儿不作要求)。

③语句通顺,用词得当。

先学:

学生试着复述。

后教:

师生评议。

 2、复述“二打”经过。

3、复述“三打”经过。

五、当堂训练(5分)

(一)、填空。

这篇课文选自四大小说之一的《            》,作者是明朝的          。

你还知道这部小说中的哪些故事?

《                》、《                》、《                     》

(二)、用下列字组词填空。

                            续

1、 孙悟空点头答应,扶着唐僧上了马,()前行。

2、 大会即将开始,人们()来到会场。

3、 这场雨()下了好几天。

                             持

1、 警察叔叔在马路()交通秩序。

2、 小红要参加班干部竞选活动,我()她。

3、 ()到底就是胜利。

(三)、描写《西游记》孙悟空的形像,我们可以用:

         、       、       来形容。

(四)、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板书设计:

8、三打白骨精

                       孙悟空:

机智勇敢 本领高强

            唐 僧:

心地善良

           白骨精:

诡计多端

9词两首

教材分析:

这两首词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

《如梦令》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少女时代写的一首游记短词,展示了一幅溪亭、落日、归舟、荷塘、沙鸥、白鹭的五彩画卷。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画家,又是诗人,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

设计理念:

  1.词中有画的想像必须充分依托文本,在咬文嚼字中想像词境。

  2.绘出文字的画面--倾听文字的声音--品尝文字的味道--提升文字的内涵。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诵,以“沉醉”为切入点,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2.有感情地吟诵词。

3、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背诵。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以“沉醉”为切入点,想像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3、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背诵。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如梦令》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二、出示目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三:

初读全词(第一次“先学后教”)

  1.自读《如梦令》理解词意

  先学: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请你根据词语解释,先想一想这首词的大概意思,然后再自己说一说。

(2)、体会一下词中传递出词人和朋友们怎样的心情?

  2.后教:

(1)、指读,指导读词要求

   

(2)、你是从词中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四.美读全词,想象画面(第二次“先学后教”)

  先学:

 1.反复读几遍词,圈圈划划,想想词人和朋友们因何而“沉醉”?

  后教:

 2.交流,感悟“沉醉”(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调整)

  

(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不知归路——为什么会“不知归路”?

只有她一个人喝醉吗?

真的是快乐的酒醉啊,读—

    溪亭日暮——词人和朋友们看到了怎样落日的美景,会说些什么?

美美地醉一回!

读—

  

(2)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兴尽晚回舟——什么“游兴”满足了?

怎么读?

    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

到了荷塘深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读—

  (3)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争渡,争渡,——为什么要争?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读——

    惊起一滩鸥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还听到了什么声音?

咱们也和词人快乐地争渡,读——

  (4)再读,感悟词人不仅“沉醉”于酒,“沉醉”于“景”,还“沉醉”于“情”。

五、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对照比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感悟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

六、当堂训练(5分)

(一)、填空:

1、《如梦令》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代杰出的女词人________,写的是在溪亭一带游赏活动的美好回忆。

“_____”是时常想起的意思,点明回忆;“______”点明游赏、饮宴的地点;“______”点明时间,“__________”讲词人在溪亭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都辨识不出来了。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一句中,“兴尽”的意思是_________,这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词人心情愉快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梦令”、“渔歌子”都是词牌名,请你再写几个词牌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默写:

《如梦令》

(三)、.练笔:

尝试着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生动有趣的故事,突出“沉醉”。

 板书:

如梦令

日暮沉醉爱生活

误入藕花深处

惊起鸥鹭爱自然

第二课时

教学《渔歌子》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

2、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二、出示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三、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第一次“先学后教”)

  先学: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

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后教:

交流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第二次“先学后教”)

  先学: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

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

塞箬蓑

    斜风:

微风归:

回家、回去

 后教:

交流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

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

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六、当堂训练(5分)

(一)、填空:

1、《渔歌子》是____代诗人______写的,词中描绘的是江南_____(季节)的景色,词中描写的景物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中写渔翁在雨中乐而忘返的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渔歌子》这首词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江南风味的“垂钓图”,塑造了一位________的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的情趣,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的意思是:

不须归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默写:

《渔歌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按要求写成语或诗句:

1、描写虫雨鸟兽的成语4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虫雨鸟兽的佳句3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10螳螂捕蝉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位少年用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即将被身后的黄雀啄食的故事,来劝诫吴王不要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危险。

本文重在要求学生不仅要注意故事的情节,而且也要善于思考其中所含的道理。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学课件

2、《螳螂捕蝉》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

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二、出示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三、学生自读课文(第一次“先学后教”)

先学:

学生按要求自读。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查自读情况。

后教: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

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第二次“先学后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