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5万吨高合金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11617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1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产5万吨高合金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年产5万吨高合金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年产5万吨高合金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年产5万吨高合金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年产5万吨高合金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年产5万吨高合金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年产5万吨高合金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年产5万吨高合金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年产5万吨高合金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年产5万吨高合金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年产5万吨高合金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年产5万吨高合金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年产5万吨高合金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年产5万吨高合金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年产5万吨高合金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年产5万吨高合金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年产5万吨高合金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年产5万吨高合金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年产5万吨高合金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年产5万吨高合金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年产5万吨高合金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年产5万吨高合金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产5万吨高合金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年产5万吨高合金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年产5万吨高合金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项目总论

一、项目概述

1、项目名称:

年产5万吨高合金钢项目

2、项目单位:

3、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

3、项目地点:

4、项目负责人:

5、项目总投资:

12379.2万元

6、项目建设规模:

年产高合金钢5万吨

二、项目建设区域基本情况

项目区大冶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地处武汉、鄂州、黄石、九江城市带之间、湖北“冶金走廊”腹地,地跨东经114°31′—115°20′,北纬29°40′—30°15′。

西北与鄂州市为邻,东北与蕲春、浠水县隔江相对,西南与武汉市、咸宁市毗邻,东南与阳新县接壤。

全市总人口92万,版土面积156.3平方公里,辖1个乡、10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1个国有农场。

 ——矿冶历史悠久。

天地一洪炉,大兴炉冶。

大冶有3000多年的采冶史,1000多年的建县史,100多年的开放史。

殷小乙时期,大冶的先祖就在这里竖炉冶炼,采冶技术相当于西欧19世纪水平。

唐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吴武昌节度使秦裴置采矿冶炼机构青山场院,大兴炉冶,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升青山场院为县,取“大兴炉冶”之意,定县名为大冶。

此后,黄巢筑炉,岳飞铸剑,朱元璋置铁冶所。

19世纪末,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在大冶境内开办大冶铁矿和大冶钢厂,创办汉冶萍公司,开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先河。

1994年2月,国务院批准大冶撤县建市(县级市)。

——矿藏资源丰富。

受大自然的恩赐,大冶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

目前,境内已发现和探明大小矿床(点)273处其中金、铜、铁等金属矿产12种,煤、硅灰石、方解石、石膏等非金属矿产30种,种类繁多,储量丰富。

依托资源兴业,大冶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铁矿采选、钢铁和水泥等三大行业。

建国以来,国家在大冶境内兴办了20多家大中型厂矿企业,成为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之一。

——旅游特色鲜明。

位于城区的铜绿山古矿冶遗址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目前出土遗址中年代最远、开采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矿冶遗址,被一些史学家称为人类历史第九大奇迹。

市域西南部的鄂王城遗址,是国务院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安镇是中国民间文化(石雕)之乡。

境内小雷山、黄坪山、青龙山、天台山、大王山、董家口、黄金湖等山水旅游资源,具有良好的开发价值。

——交通条件便捷。

大冶地处武汉城市圈内,依托长江,背靠武汉,连接黄石,是武汉城市圈冶金建材走廊的重要支点。

市区与黄石市区基本相连,距省会武汉仅90公里。

沪蓉高速公路距市区20公里,106国道、武九铁路、山南铁路、和正在建设的大广(大庆—广州)高速公路、沪汉(上海—武汉)高速铁路贯穿全境,罗桥二级火车客、货运站位于城北,长江流经市境东隅,船舶经大冶湖闸可通江达海,已形成公路、铁路、航运三大交通网络。

市域内镇村公路全部硬化,已基本实现农村公路湾湾通。

——基础设施完善。

宁汉高速宽带光纤通过大冶,数字大冶工程已全面启动。

十五万吨长江引水一期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可为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及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优质的生活用水和充足的工业用水。

管道燃气工程已经启用。

城乡电网发达,市域全境已实现电气化,十多座变电站遍布城乡,能源供应充足。

境内有省级大冶经济开发区、省管灵成工业园和4个初具规模的小城镇工业区,为工业项目的聚集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平台。

——经济转型有序。

2006年6月,大冶市委、市政府确定了经济转型的思路:

提升经济形态,延伸产业链条,把发展的重心从“地下”转向“地上”;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接续产业,实现优势再造。

同年8月19日,大冶市委召开三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对大冶经济转型进行了动员部署,随后召开的大冶市第四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大冶今后一个时期四大发展战略,“经济转型、开放接轨、文化提升、环境创新”。

由此,大冶迈开了向资源情结挑战的步伐,开始了依靠自身努力自发的经济转型。

2008年3月,大冶市被国家批准为全国首批12个资源型枯竭城市。

自此,大冶市确定了以经济、生态、社会、文化、机制转型为主体的“五大转型”路径,即全方位的城市转型。

其中,经济转型的重点是构筑两大平台(依托大冶经济开发区和灵成工业园两大平台,集聚工业项目,推进产业集约集群发展)、打造三大区域经济板块(大冶开发区和罗桥新区板块,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金湖、陈贵、灵乡板块,重点发展冶金及钢铁延伸加工业、畜禽生产加工业;还地桥、保安板块,重点发展水泥、新型建材和特色水产养殖加工业)、发展四大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机电制造、食品饮品、新型建材、纺织服装等四大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产业集群)。

其转型目标是到2015年,大冶市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三项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位居全省同类城市前列,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率先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

2008年,大冶市地区生产总值169.7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8.8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3.32亿元,引进外资1300万美元,外贸出口862万美元,地方财政收入18.02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9567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4997元。

第二章项目关联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路

一、全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

(一)、全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

  1、从2006年至2008年连续三年中国是世界出口钢材数量最多的国家。

中国出口钢材数量,2006年为4301万吨,2007年为6265万吨,2008年为5918万吨。

2008年出口钢材数量排序前五名国家分别为:

中国5918万吨、日本3742万吨、乌克兰2856万吨、俄罗斯2839万吨、德国2817万吨。

2008年中国出口钢材和钢坯(129万吨)折合出口粗钢量约为6425万吨,约占我国当年粗钢产量50091万吨的12.82%。

2008年中国进口钢材1539万吨,进口钢坯25万吨,两项合计折合粗钢量1662万吨。

2008年我国进出口钢材、钢坯相抵后为净出口钢材4380万吨,净出口钢坯104万吨,合计折合粗钢为净出口4763万吨,仍为全球净出口钢最多的国家。

  2、中国进出口钢材结构差异较大,进口高附加值钢材比例高,出口中低档钢材比例高。

以2008年中国出口钢材平均离岸价最高的月份12月份为例,中国出口钢材平均单价为1240.44美元/吨,中国进口钢材平均单价为1724.57美元/吨,平均每吨相差484.13美元。

普碳钢热轧板卷、冷轧板卷、中厚钢板进出口平均单价差距不大,但特厚板进口平均2077.19美元/吨,而出口仅为1222.14美元/吨;镀锌板带进口平均1088.37美元/吨,出口仅为875.25美元/吨;高压锅炉无缝钢管进口平均高达9904.17美元/吨,出口仅为2185美元/吨;石油天然气钻探无缝钢管进口平均3682.77美元/吨,出口仅为1711.54美元/吨。

这都反映出品种质量水平的差异。

据有关资料报道,日本2008年12月份平均出口钢材单价为1364美元/吨,德国为1534美元/吨,俄罗斯为549美元/吨,乌克兰为528美元/吨。

  3.国产钢材国内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2008年达到97.14%,其中长材为99.49%,板带材为94.8%,管材为97.0%。

我国汽车产量由2003年的449.7万辆上升到2008年的961.5万辆;我国房间空调器产量由2003年的4812.5万台上升到2008年的8307.2万台;家用电冰箱由2207.5万台上升到4756.9万台;家用洗衣机由1942.6万台上升到4231.2万台,但我国进口的冷轧普薄板带却由2003年的964.67万吨下降到2008年的332.15万吨,进口的镀锌板带由2003年的537.09万吨下降到2008年的333.25万吨。

说明我国从2004年以来新增加的汽车和家电所需要的钢材基本上是由国产钢材解决的。

说明国产钢材在国内市场上与进口钢材的竞争力是逐年提高的。

  2008年我国进口钢材1539万吨中,从日本进口701.8万吨,占进口总量的45.6%;从韩国进口353.5万吨,占进口总量的23.0%;从我国台湾省进口248万吨,占进口总量的16.1%;从欧盟进口110.5万吨,占进口总量的7.2%;从美国进口20.2万吨,占进口总量的3.1%。

可以看出,从日本、韩国和台湾省进口钢材占比较高和他们在华投资工厂进料、来料加工关系密切。

  4.我国钢铁产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较大,2009年以来出口钢材数量和单价均大幅度下降,进口钢材数量增长,我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受到削弱

  2009年1~8月累计,我国出口钢材1324万吨,比去年同期的4184万吨下降68.4%,出口金额下降67.9%,而进口钢材1147万吨,比去年同期的1106万吨增长3.7%,进口金额下降19.5%。

进口钢坯由去年同期的12万吨猛增到358万吨,而我出口钢坯由去年同期的92万吨下降到只有1.13万吨。

我国进出口钢材、钢坯折合粗钢由上年同期的净出口折合粗钢3354万吨,变为净进口折合粗钢169万吨,大大增加了我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压力,造成国内市场钢材价格下降,钢铁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下滑。

  去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对钢材的需求大幅萎缩,前8个月,全球除中国外产钢量同比减少1.86亿吨,下降32.4%。

俄罗斯、乌克兰、韩国等货币大幅贬值,我人民币继续升值,同时美国和欧盟滥用反倾销、反补贴和特别保障措施,大搞贸易保护主义,使我国出口钢材遭受不公平待遇。

今年1~8月份,我向美国出口钢材同比下降72.50%,向欧盟出口下降85.08%,俄罗斯向我出口钢材由去年同期的10.74万吨上升到111.77万吨,同比增长940.68%,乌克兰向我出口钢材由去年同期的0.0085万吨上升到19.89万吨,我向韩国出口钢材同比下降72.51%,而韩国向我出口钢材同比增17.70%。

  5.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有关数据计算,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1~11月),我国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资产总额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的8.42%,主营业务收入占8.91%,税金占8.38%,利润总额占7.54%,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平均为6.47%,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为5.4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占全国钢产量80%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员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7.36%,高于全国工业企业平均水平。

  

(二)、提高全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思路

  1.中国是世界上钢材消费量最大的市场,中国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首先表现在国产钢材特别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钢材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上,今后的竞争首先是与国外钢铁企业争夺我国内高附加值钢材产品市场的竞争。

  2008年我国产钢量超过了世界产钢量排名第二位至第九位的日本、美国、俄罗斯、印度、韩国、德国、乌克兰、巴西等8个国家产钢量之和。

2008年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为4.53亿吨,相当于全球除中国之外产钢量8.05亿吨的56.27%。

  2008年高附加值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涂层钢板带为74.06%,镀层钢板带为77.26%,电工钢板带为80.4%,冷轧薄宽钢带为82.33%,百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和核电机组所用厚钢板和高压锅炉钢管百分之九十以上依赖进口。

当前工业发达国家的钢铁企业都把发展的重点放在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上,今后在国内外钢材市场上的竞争将日趋激烈。

  2.从2006年中国在总体上告别了钢铁产品在国内供不应求的时代并连续三年成为世界钢铁净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源于中国钢铁投资增长过快,产能严重过剩,而与此同时世界经济景气增长,钢铁供不应求,价格不断上涨,给中国提供了扩大钢铁产品出口的机遇。

2007年中国出口钢材6265万吨、出口钢坯645万吨,折合出口粗钢7310万吨,占当年中国粗钢产量48929万吨的近15%,并非中国钢铁业追求的战略发展目标。

3.中国钢铁工业已进入了由大向强转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要成为钢铁强国必须具有四个显著标志:

一是要有较强的技术和管理创新能力,这种能力最终要体现在产品的竞争力上,主要产品能始终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高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出口产品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比例较高。

二是占主体地位的钢铁生产方式实现了现代化,占钢产量绝对优势的钢铁企业成为实行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企业。

三是钢铁工业布局合理,物流成本低,资源配置效率高,能够有效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适应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需要。

四是钢铁产业集中度较高,市场调控能力强,经济和社会效益好,能够与上游原料供应商和下游用户企业建立起充满活力实现共赢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4.增强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必须高度重视“走出去”,通过合资、参股建设稳定的、能够体现互利共赢的原料供应基地。

2003年我国进口铁矿石数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进口铁矿石最多的国家。

2008年我国进口铁矿石44365万吨,用进口铁矿石生产的生铁量占全国生铁量的56%。

2009年上半年由于除中国以外其他主要产钢国家大幅度减少了钢铁产量,使我国进口铁矿石数量占到全球海运贸易量的73%,而去年上半年为51%。

我国进口铁矿石平均到岸价格2003年为32.78美元/吨,2007年达到88.21美元/吨,2008年全年平均到岸价为136.2美元/吨。

因进口铁矿石连年不断涨价,仅2008年比2007年我进口铁矿石涨价就相当于近1500亿元人民币的利润转移,使我国钢铁业的经济损失巨大。

去年2月份国务院颁发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要求:

既抓好国内铁矿和冶金煤资源的战略合作,稳定供给,又要抓住机遇“走出去”,通过合资、参股占有国外资源。

我们要加快落实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要求,一方面搞好与国内铁矿、煤矿的战略合作,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加快与国外铁矿、煤矿企业的战略合作,确保我国钢铁产业安全。

第三章湖北钢铁产业发展的对策

钢铁产业是湖北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全国钢铁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004年湖北粗钢产量为1353.51万吨,占全国粗钢产量的4.97%,是第6大产钢大省;钢材产量为1334.33万吨,占全国的4.49%,排在第7位。

从湖北钢铁生产分布情况看,钢铁产地主要集中在武汉、黄石、鄂州三地,以武钢集团、大冶钢铁集团、鄂城钢铁集团三大企业集团为代表,这三大集团2004年的粗钢产量占全省粗钢产量的96.41%,是湖北钢铁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湖北钢铁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以结构优化和升级为主线,加快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技术装备水平,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替代进口产品,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把湖北建设成为技术先进、结构合理、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国际一流的重要钢铁产业基地。

(一)、加速结构调整,做大做强三大基地

去年以来,湖北钢铁产业已经开始迈出了新一轮的结构调整步伐。

2005年1月19日,武钢、鄂钢联合重组协议正式签订,根据联合重组协议,湖北省国资委将对鄂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资总额的51%无偿划拨给武钢,由武钢持有鄂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51%的产权,省国资委持有鄂钢49%的产权,将鄂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组为武钢的控股子公司。

冶钢集团的钢铁资产将被港资企业——中信泰富有限公司的控股公司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等收购(新冶钢现已持有上市公司大冶特钢58.13%的股权),并将对其钢铁资产进行重组。

因此,湖北钢铁产业应从以下几方面加速结构调整,做大做强武钢集团和新冶钢两大钢铁集团。

其一,加快组织结构调整,积极培育大型钢铁企业集团。

以做大做强武钢集团和新冶钢两大钢铁集团为重点开展组织结构调整,即以武钢为依托,建成我国汽车板的主要生产基地和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冷轧硅钢片生产基地;以鄂钢为依托,重点发展优质棒线材等建筑用材,建设新型建材基地;以新冶钢为依托,建成国内优质特殊钢生产基地。

其二,加快工艺技术装备结构调整。

重点钢铁生产建设项目要坚持高起点、低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方针,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实现设备大型化、生产自动化、品种多样化、质量高级化的目标。

同时,加快淘汰落后的、不符合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工艺设备。

其三,加速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板材生产企业要重点开发轿车面板、集装箱板、造船板、石油天然气管线钢、高档家电板、桥梁板、压力容器板、冷轧硅钢片等钢材产品;特钢企业要重点发展轴承钢、齿轮钢、弹簧钢、耐热不锈钢、高温合金、高精度中厚壁无缝钢管以及国防军工用特殊合金钢材料等产品;建筑钢材生产企业要重点发展新Ⅲ级以上螺纹钢筋、预应力钢丝、钢绞线及其他钢材深加工产品等。

(二)、依靠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措施。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湖北钢铁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

其一,各企业应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健全由决策层、咨询层、管理层和实施层组成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其二,要重视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充分发挥武钢技术中心和大冶特钢技术中心这两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优势,集中精力发展市场短缺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替代进口的品种,不断改善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扩大市场份额;同时紧密跟踪世界冶金技术前沿发展动向,大力吸收和研究国内外成熟的技术成果,不断进行工艺技术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工艺技术。

其三,要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围绕增加品种、改进质量、促进清洁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和扩大产品出口等方面开展技术改造,大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提高企业的工艺技术装备水平,为生产能满足顾客需求的高质量钢材产品提供保证。

其四,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强度,既要不断增加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又要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加大购买专利、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等非研究开发投入。

其五,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一方面,应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加强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及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贯穿始终,实现有效创新;另一方面,还要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积极抓好设备更新、技术配套、工业试验、质量管理、信息收集等基础工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其六,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密切跟踪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产品开发、设计、制造以及物资采购、市场营销过程中,应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运用企业资源计划(ERP)等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化。

同时,应借助网络技术实现商务信息的传输与共享,探索电子商务等新的贸易方式。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新时期湖北钢铁产业的发展必须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加强资源特别是能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实现钢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一,积极推广和采用新技术,加速建设一批综合利用和节能环保项目。

钢铁企业应积极开展能源中心建设,在企业技术改造中积极采用高炉富氧喷煤与炉顶煤气余压发电技术、焦炉、高炉、转炉煤气回收技术、低热值煤气发电技术、全烧低热值煤气燃气轮机技术、转炉负能炼钢工艺技术、钢铁生产全流程蓄热式燃烧技术等节能技术,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其二,搞好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

企业应推广采用串级供水、生产污水回用技术等,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5%以上。

积极开展烟尘治理,降低有害气体(如S02、N0x、C02等)排放量。

企业还应积极采用炉渣、粉尘资源化技术,提高各种废弃物的循环回收再利用率,以实现湖北钢铁产业的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企业战略联盟,构建战略供应链

面对钢铁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和上下游行业的变化,国内外钢铁企业都在积极致力于通过与主要供应商和战略用户建立高效稳定的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强化战略联盟来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增值服务能力。

企业战略联盟,是指企业在追求长远竞争优势的过程中,为达到阶段性的发展目标,与其它的经济实体采取股权或非股权的形式达成合作协议,从而进行联合或结成战略性伙伴关系,实现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以利于各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达到共赢的目的。

湖北钢铁产业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也应致力于通过企业间的战略联盟来构建战略供应链。

其一,应加快同国内外重点矿石、煤炭等上游主要原燃料生产企业及港口与运输企业建立战略联盟。

通过合资、合作开采铁矿石、煤炭等原燃料,以及签订长期的原燃料供应和运输合同等方式,稳定原燃料的供应及降低运输成本。

其二,同汽车、石油、家电、电机、机械等钢铁产品下游用户中的战略用户结成战略联盟。

通过共同的产品和技术研发、建立钢材产品剪切配送中心等方式来构建利益共同体,以缩短钢铁企业新产品、新技术进入市场的时间,进一步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实现利益分享、风险分担。

(五)、面向国际市场,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形势下,开展国际化经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必然的选择。

湖北钢铁产业的持续发展,必须面向国际市场,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

其一,健全海外营销网络,扩大产品出口。

湖北钢铁企业应将产品出口作为检验企业产品质量和成本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积极健全国际营销网络,适当扩大出口比例。

并逐步从单纯的钢材贸易向提供材料服务与材料供应解决方案转变。

要加强海外营销体系建设,加快培育海外战略用户,优化海外用户结构,提高海外用户直供比例,争取进入更多世界级优秀企业的全球采购系统。

其二,加大海外直接投资的步伐。

海外直接投资是体现一个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的重要标志,湖北钢铁企业在经过产品输出阶段发展后,应积极向跨国经营(海外直接投资)转变,选择合适的项目(如铁矿石等)开展海外投资。

其三,加强与国际钢铁巨头的交流与合作。

目前,国际钢铁工业的竞争格局进入以做大做强与战略联盟为核心的阵营间对抗的新阶段,通过实施跨国、跨行业的投资与购并及多种形式的战略合作,在钢铁企业之间、巨型钢铁企业与上下游产业巨头之间构筑起新的超大规模的产业集团。

为应对这一竞争格局,湖北钢铁企业应加强与跨国钢铁巨头合作,才能和谐共存,持续发展。

(六)、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加强人才

资源开发与管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成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钢铁企业面临的人才问题更加突出。

大型跨国公司利用各种手段吸引我国人才,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提高湖北钢铁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加强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

其一,企业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加强人才的培养工作。

其二,建立起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人才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

其三,不断完善分配激励机制,针对各类人才的特点,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对各类人才按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同时加快福利制度改革,逐步实现福利货币化,不断改善各类人才的生活待遇,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和留住人才。

其四,要突出重点,加强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等三支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整体性的人才资源开发,形成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业门类配套、后备力量充足的能够适应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要求的一流人才队伍。

其五,重视人才的培训与开发。

应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和各类人才资源的特点有计划、有重点、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不断更新人才的知识结构,提高人才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