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11661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docx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docx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XXX小学语文科第五册教案设计

(20XX-20XX学年度上学期)

课题:

4、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任课

教师

XXX

教学

内容

简析

本课借助三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从不同方面展现了秋天的景色特点,并借景抒情,或表达了诗人喜爱、赞美秋天的美好情感,或寄托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学生

学情

分析

有了第一单元的适应,学生已经基本上进入了常态化学习轨道,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生字识写经验,能够识记、书写汉字的过程中,借助已有的认知进行自主学习,因而教师在生字教学时不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难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激发对秋天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具学具及多媒体应用

多媒体课件;搜集三首古诗的作者资料

课时

3课时

教学

目标

第一课时

1.认识“径、斜”2个生字,学会“寒、径、斜、霜”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山行》。

并能够默写诗歌。

3.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感受诗歌美好的意境,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美丽风光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趣引入,解释课题

师:

孩子们,秋天正向我们走来,你们喜欢秋天吗?

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生:

我喜欢秋天,因为秋天不再那样炎热,凉丝丝的很舒服。

 

师生互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生:

我喜欢秋天,因为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很多果实都成熟了。

生:

我也喜欢秋天,因为秋天的山林色彩缤纷,就像一幅画那样美。

师:

老师也很喜欢秋天,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秋天的大自然走一走,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几幅秋天的风景图片,最后定格在火红的枫叶图片上。

师:

看到这么美好的景色,尤其是最后一张枫叶图片,孩子们,老师突然想起了一句诗(课件出示“霜叶红于二月花”)。

你们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鸣?

生:

知道,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诗歌的名字叫《山行》。

师:

你们想知道《山行》这首诗到底写了件久内容吗?

这节课航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费中吧。

板书诗题,简单释题(在山间行走),引导学生交流对杜牧的了解,教师简单补充(唐代杰出的诗人,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二、初读诗歌,疏通词句

1.教师范读诗歌,边读边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课件出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引导学生自主练习诗歌朗读,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结合朗读情况,再次指导读准节奏,同时强调生字“径”读后鼻音。

4.再读诗歌,借助诗歌旁边的注释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不理解的做上记号,请同学,老师帮助理解,地可以结合对诗句意思的感知尝试自主理解。

5.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教师适时引导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对于学生不能理解的字词,教师再进行补充,其中注意“远上”(伸向远方),“石径斜”(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于”(比)。

6.指导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停顿与韵味。

 

师生互动

 

学生交流对杜牧的了解

 

学生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

 

学生自主练习诗歌朗读,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再读诗歌,借助诗歌旁边的注释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学生齐读诗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三、精读诗歌,体会意境

1.质疑交流:

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呢?

(深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依据(课件聚焦诗句中“寒”“霜叶”两个词语)。

2.自主探究:

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在山间小路上行走,远远地他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边读边画出诗中的景物。

(1)学生读书、交流,教师归纳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同时课件出示相关景物,引导学生结合画面试着串讲诗句的意思。

教师适时补充(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2)想象体验:

诗人面对这样凄清寒冷的秋色图,心里会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抓住“寒”体会诗人心中的悲秋之情。

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注意读出诗歌稍微低沉的语调。

3.过渡引入:

咦,诗人杜牧为什么走着走着停了下来呢?

(因为他看到了一大片火红的机叶)板书:

枫林、霜叶,同时引导学生明确这起诗人看到的近景,课件适时出示“停车坐爱机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引导学生看图想象:

夕阳照耀下的枫林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学生交流(红得似火,跟二月的花儿一样红艳......)。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理解“红于二月花”(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同时出示枫叶图,引导学生再次感受枫叶的色彩美。

(2)引导学生理解“坐”(因为),同时想象此时诗人看到此景会怎样说(太美了,太漂亮了......)。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枫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板书:

喜爱,赞美),同时试着串讲后两句的诗意。

教师补充(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并引导学生明确后两句诗已经成了赞美秋色的经典名句。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学生练习朗读诗歌,教师播放《秋日私语》,引导学生随着舒缓的音乐放慢自己的语速,同时注意读出诗句情感由低沉到高昂的微妙变

 

师生互动

 

学生读书、交流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注意读出诗歌稍微低沉的语调

 

学生看图想象

 

学生再次感受枫叶的色彩美

 

学生明确后两句诗已经成了赞美秋色的经典名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学生练习朗读诗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化。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试着进行背诵。

学生随着音乐齐背诗句。

四、课堂小结,指导书写

1.是啊,秋天的山野,也许草木不再葱绿茂盛,但是,那火红的霜叶,不正是秋天唱响的一首激越美好的赞歌吗?

2.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4个生字“寒径、斜、霜”,指名朗读、组词,教师再次强调“径”的正确朗读。

(2)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生字的书写要领,教师适时指名四位同学板演生字,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教师根据评价情况进行书写修正,范写,提醒他们注意:

“寒”下面部分的三横要写得紧凑、等距,且要注意最后一横略长,撇、捺要舒展;“斜”左右两边注意避让穿插,写得协调美观;“霜”上面的“雨”要略呈扁势,下面“相”的“目”要注意横画之间等距。

(3)学生自主描写生字,教师巡视点拔指导,根据书写情况及时进行书写强调。

 

学生随着音乐齐背诗句

 

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

 

学生自主描写生字

4、古诗三首

远景: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山行(喜爱赞美)

进景:

枫林、霜叶

 

教学

目标

第二课时

1.认识“赠、刘、残”等8个生字,学会“赠、刘、盖”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和对朋友的勉励,敬佩之情。

二课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回顾学习,引入诗题

1.谈话回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刚刚学过杜牧的描写秋天的诗歌《山行》,来,我们一起背通这首诗歌。

2.质疑交流:

在你们的印象中,秋天是怎样的呢?

课件出示句子“在我的印象中,秋天

”引导学生利用给定的句式描述秋天给自己的印象。

小结引入:

在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却有看别样的风情,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苏轼描写秋天的古诗(赠刘景文》(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注意“赠”是后鼻音)。

随后教师简单释题,引导学生明确这首诗歌是诗人写给自己的好朋友刘景文的,并简单介绍苏轼(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初读古诗,感知画面

1.课件播放舒缓的钢琴曲,教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交流自己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

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及时予以肯定。

2.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不好的字词借助拼音反复朗读。

3.指名朗读诗歌,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强调生字“犹”读第二声,“橙”不要读成了“登”。

同时,注意指导读好诗歌的停顿与节奏(课件出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徽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4再读诗歌,想一想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

荷,菊,橙,橘。

 

师生互动

学生利用给定的句式描述秋天给自己的印象

 

学生明确这首诗歌是诗人写给自己的好朋友刘景文的

 

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交流自己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

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朗读诗歌

 

再读诗歌,想一想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二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5.学生齐读诗歌,注意想象画面中的几种景物的样子。

三、品读赏析,融境悟情

1.质疑引入:

古人作诗最讲究“诗中有画,面中有诗”,那么在苏轼这首诗歌中,又藏着一幅怎样的秋色图呢?

认真朗读诗歌,看看你眼中都见到了怎样的秋景。

2.学生自读,思考第一,二两句,并与同学,老师交流:

生:

我感受到了一种很凄凉的味道。

你看,荷花已经开完了,并且已经枯萎了。

师: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我从“尽”字中体会到的,再看课文中的插图,荷叶都枯萎了。

师:

想一想,夏天的时候,荷叶的样子是怎样的呢?

(课件出示夏日荷花图)

生:

碧绿的荷叶被高高地举起,就像一把把小伞。

师:

对,所以第一句诗中的“雨盖”是指“雨伞”的意思。

这样缺乏生机的荷叶,确实让人感到妻凉悲伤。

那秋天的菊花又是怎样的呢?

生:

秋天的菊花虽然也开始枯娄了,但是它却不怕寒冷,还在傲然绽放。

师:

你是从哪个地方感受到菊花这样的精禅的?

生:

“傲霜枝”说明它不怕寒霜,还是很勇敢地在秋霜里绽放。

师(课件出示“菊残犹有傲霜枝”):

正是因为菊花有如此不屈的精神,所以才能成为秋天精神的代表,也才更让诗人喜爱秋天(板书:

喜爱)。

来,让我们带着喜爱之情读读这两句诗。

3.继续出示第三,四两句诗“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引导学生朗读并思考:

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学生交流(对秋天的赞美),教师适时引导他们说说是从哪句话中体会到的(板书:

一年好景君须记),并思考诗人赞美秋天的原因。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最是橙黄橘绿时”体会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

学生齐读诗歌

 

学生自读

 

师生互动

 

学生朗读并思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后两句,注意读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4.学生自由吟诵,同时尝试背诵。

指名背诵展示,学生齐背诗歌。

5.质疑思考:

诗人明明是写秋天的景物,为什么题目偏偏要用“赠刘景文”呢?

教师简单补充诗歌的创作背景资料(刘景文具有菊花一样的品格和节操),引导学生从中明确诗人借这首诗歌表达了对朋友刘景文的敬佩与勉励之情(补充板书:

抒情)。

四、指导书写,课堂小结

1.指导生字书写。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本首诗歌中要求会写的几个生字,看看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适时进行书写指导,重点强调:

“赠”左窄右宽,右边“曾”中间的部分不能写成了一笔横画:

“盖”上半部分的三横略短,且注意等距,下面的“皿”略扁而宽,最后一笔横画较长且略有弧度;“残”右边半部分前两笔横画不能写成了短撇,斜钩要舒展;"橙”右边的“登”要注意上展下收。

(2)学生自主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检查指导,重点强调部分易错笔画,结构的书写。

2.教师小结:

不知不觉我们又诵读与积累了一首苏轼赞美秋天的诗歌。

本课中还有一首与秋天有关的诗歌《夜书所见》,这就留待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吧。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后两句,注意读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学生自由吟诵,同时尝试背诵

 

学生认真观察本首诗歌中要求会写的几个生字,看看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自主描红,临写生字

板书

设计

4、古诗三首

写景:

荷、菊、橙、橘(喜爱)

赠刘景文

抒情:

一年好景君须记(赞美)

教学

目标

第三课时

1.认识“挑”这个生字,学会“送、挑”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三课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观图激趣,引入学习

1.课件出示教材《夜书所见》插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图并说说对图画内容的感知(有人家,有孩子提着灯笼在篱笆旁边玩耍......)。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夜晚),同时引入:

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宋代诗人叶绍翁即兴写下了一首古诗《夜书所见》板书诗题,引导学生简单释题(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情景),明确“书”(写),“所见”(所看见的)。

2.简介诗歌作者叶绍翁(南宋诗人,最有名的诗是《游园不值》,其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二、初读诗歌,夯实基础

1.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自主朗读情况,教师适时正音,并强调:

“挑”是个多音字,在诗中读第三声,词语“挑促织”是指“捉蟋蟀”。

同时引导学生读好诗句的停顿与节奏(课件出示“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出示课文中要求会写的两个生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及结构,看看应该如何写好这两个生字。

教师适时范写指导,强调:

“送”的笔顺是先内后外,“关”最后一笔是点画,“”的平捺要写得舒展:

“挑”左窄右宽,右边“兆”的正确笔顺应该是撇、点提、竖弯钩、撇、点。

学生临写生字,教师根据书写情况再作强调。

4.引导学生再次练习诗歌朗读,并与同桌进行朗读互查,注意将诗句读得流畅。

 

学生简单释题(

 

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观察字形及结构

 

学生临写生字

三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三、融入诗境,体会诗情

1.过渡引入:

诗中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深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诗歌,从诗中找到相关体现季节特点的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聚焦词语“梧叶,寒声,秋风),同时引导学生说说对这几个词语的理解。

教师适时补充“寒声”(秋天的寒意)。

2.想象体验:

秋天的夜晚,如果此时你正坐在船上,你从诗人所描述的这几个充满秋意的词语中会产生怎样的感受?

(悲凉,寒凉)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读诗歌,思考在诗人所描绘的这幅画面中,哪些是他所见到的?

(板书:

所见)哪些是他所听到的?

(板书:

所听)

3.学生交流诗人所见情景,教师归纳板书(梧叶儿童挑促织篱笆一灯明),同时引导他们抓住“萧萧”一词体会寒风吹过的声音(板书:

萧萧寒声)。

4.再读诗歌,思考面对此情此景,诗人的内心都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生:

诗人的心里应该感到孤独吧?

因为这样责塞的秋,他还在江上奔波着。

生:

他可能还觉得秋天到了,梧桐叶落了,感觉有些凄凉吧?

生:

他一定是想家了,希望早点儿回到自己的家中。

师:

是啊,迎着寒冷的秋风,他想到了家的温暖,于是他的悲秋情,思乡情顿时被唤醒。

板书(所感:

动客情),引导学生理解“动客情”的意思(牵动了游子内心的情感)。

出示诗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注意读出诗人的悲秋,思乡之情。

5.再读一读诗歌第三,四两句,体会诗人此时的心里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课件出示“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内心的想法(此时诗人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想到了自己的家人,从而更加思念自己的家乡),板书:

思念家乡,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后两句,注意读时情感基调稍微上扬。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注意体会诗人

 

学生认真朗读诗歌

 

学生交流诗人所见情景

 

师生互动

 

再读一读诗歌第三,四两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内心的伤感与思乡之情。

7.练习背诵诗歌,指名背诵展示。

学生齐背。

四、课堂小结

也许秋天看上去确实有些萧条落寞,不似春夏万物蓬勃生长的盎然,但是,秋天却也是成熟的季节,充满了丰收的气息。

孩子们,让我们课下再读一读其他描写秋天的诗歌,你们一定能感受到更多属于秋天的别样的美!

练习背诵诗歌,指名背诵展示。

学生齐背

 

师生互动

 

4、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所见:

梧叶儿童挑促织篱笆一灯明

所听:

萧萧寒声(思念家乡)

所感:

动客情

本课所选编的三首古诗均写的是秋景,虽然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但是,三首诗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富于鲜明的画面感。

基于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采用了“读诗歌,想画面,悟诗情”的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景物想象画面,自然让自己融人到诗歌的美好情境中,想诗人所想,也感诗人所感,因而十分轻松地与诗人达成了某种情感共鸣。

本课教学若说还有哪些不足,那就是教师拓展得少了点。

教师如果在本课教学结束后再组织一次以“秋天”为主题的赛诗会,学生就能更多地积累同题材诗歌文化,进一步实现认知的拓展和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