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26485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docx

《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docx

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1、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明白鲁迅“夕拾”“朝花”的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爱憎感情。

3、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

4、能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要求内容充实,增进记叙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方法: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鲁迅图片,解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

有谁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鲁迅?

(投影)鲁迅简介(1881~1936):

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从文章题目可看出它有二个部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

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

那么二部分的过渡段在哪里呢?

(我不知道┉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二、快速阅读,感受情感

1、快速阅读课文,回想课文内容,限时7分钟(大约3500字)

⑴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⑵文中传递了鲁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怎样的情感?

百草园:

依恋,留恋;三味书屋:

害怕

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不只是对自然的观察,而是自己动手去翻,去捉,去按,去拔,去尝……觉得更加好玩。

增长许多知识)

三、合作探究,揣摩乐趣

1、提供话题,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并请文中找出你以为作者最为留恋的内容。

(朗读、分析)

2、班级交流。

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四、品读赏析,景物描写

1、百草园的景物很美,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又是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呢?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

----碧绿、光滑、高大、紫红。

它们的共性都是静物。

“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行为,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鸣蝉、叫天子、黄蜂。

----长吟、伏在菜花上、直窜向云霄里去。

写的都是动物。

2、品味词语

A、()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

鸣蝉()、()叫天子()向云霄里去、()黄蜂()在菜花上

B、()一块雪,()出地面,用一支短棒()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些秕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着,()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便()住了。

朗读第二段,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

“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

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五、合作探究,蛇的故事

1、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

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

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

2、写百草园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

其他方面不必涉及。

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

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

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

最后让学生明白:

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六、课文小结,巩固延伸

1、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一组句子,并说说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不必说数学12道题要做,也不必说英语20个单词得默,单是语文的一篇作文就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您想,我得什么时候睡觉呀!

”此句是说学生的家庭作业太多。

由此看出这个句式的特点是形容某种事物非常之多。

2、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

请你模仿鲁迅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

(教师可找几位同学看谁说得好;也可以做为书面作业。

还可以边说边表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图片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把握了全文内容,领略了作者在百草园的一段生活经历,这节课让我们同作者一起走进三味书屋。

二、快速阅读,感知“三味”

少年鲁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否满意?

不满意?

(①拘束人的礼节:

拜鹿——拜孔子,拜先生;②问“怪哉虫”老师不予回答;③读的内容大多不懂。

三、研读赏析,读书生活

课文两部分内容是怎样衔接的?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第九段巧妙地过渡的,这一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眷恋之情,同时也暗示对三味书屋读书的不情愿、不满意。

第二部分是从哪些方面写三味书屋的?

学习三味书屋的生活

1)学习环境:

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2)学习生活:

单调枯燥:

{(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教书先生:

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的一面

——好学、追求探索知识,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写人:

客观、带有感情。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讨论明确: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

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4、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

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

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

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

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

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

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四、互动释疑,拓展延伸

互动释疑:

“似乎”和“确凿”矛盾吗?

——“教参”答案:

这句话是用成人的眼光来看的。

“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

——“似乎”表示“从表面看是这样,而实际上不是”。

这一句的意思是:

从表面看确实只有一些野草,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但实际上有许多有趣的事物,是“我的乐园”。

所以不但不矛盾,还表现了鲁迅的语言艺术。

(二)拓展延伸:

1、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

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2、你怎样认识百草园的趣味和三味书屋的无味?

(①儿童少年与大自然接触,不仅增长知识,而且无拘无束;②三味书屋生活被封建礼教束缚,学的东西似懂非懂,枯燥无味。

3、你怎样看待寿镜吾老师?

(①方正、质朴、博学;②在当时比较开明,不打骂学生;③对学生既和蔼又严格。

但在封建社会里,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是守旧的。

4、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是否存在对比

三味书屋并不像人们分析的那么坏,那么可怕,作者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无意持批判态度,因此,文章的前后两部分也就不存在什么对比的问题。

A、可从六个细节看:

1.据寿先生之子寿洙邻在《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一文中写道:

“三味书屋坐东朝西,前临小河,架石桥以渡,后有竹园,修竹千竿,门前有小院,簇种花草,后有‘自怡’亭一间,前后还有高大的古木,名贵的花草。

可见三味书屋的环境十分幽静,是一个读书的好所在。

屋内正中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这说明陈设并不算古旧,气氛也谈不上沉闷。

至于说学生要两次行礼,这也完全正常,如今学生上学不也要向国旗行礼,向老师行礼吗?

何况“第二次行礼,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这是必要的礼貌教育,谈不上礼仪陈腐。

2.先生不回答“怪哉”是怎么回事也无可挑剔。

3.关于戒尺和罚跪的问题,文中说得很清楚:

“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周作人曾经指出,寿先生“不打人,不骂人”,“罚跪我就没有见过”。

很明确,先生虽然严厉,然而不失开明。

4.至于鼎沸的读书声,读的尽是一些艰涩难懂的内容,鲁迅对此也只是一种绘声绘色的回忆,并无批判之意。

当时没有白话文,只能读那些古书。

我们要历史地看待和分析问题,不能苛求于古人。

5.关于寿先生读书的声调、姿态,那是进入了文章氛围、激起内心视象的非常投入的一种好的朗读,真可谓是声情并茂。

6.最后谈谈学生在读书时的小动作问题,小动作过去的学生有,当今的学生也不少。

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是非常用功的。

寿洙邻说鲁迅“风度矜贵,从不违犯学规”,“虽不注意正课,但未尝欠课,一见了了,不劳记诵,间出余技,为同学捉刀”。

鲁迅写这个细节,并不是为了说明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单调乏味”,像“牢笼”,他只不过认为有趣,活灵活现地描写出来罢了。

B、还可以从“百草园”的描写不全是好的、乐的,也有阴暗的,可怕的一面看;“三味书屋”的描写不仅不坏,还有特别值得津津乐道、特别值得自豪、得意的事情:

如对百草园里的赤练蛇的描写,有恐怖色彩,说明“乐园”也有“不乐”(只是有趣)。

再如在三味书屋,“我”能够看到上学前请长妈妈都难得找到的各种小说,并描摹了成本成本的《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后来还卖了钱,这对于少年鲁迅来说,不知道是如何得意,如何自豪的美事,由此说来,三味书屋不但不可怕,而且是一个值得“我”回味一生的好地方。

从这两个细节可以看出,鲁迅原本就没有把前后两部分对比起来写的意思。

五、总结存储,作业延伸

1、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写一段童年有趣的生活。

2、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课的神态、语言、动作,让同班同学一看就知道写的是哪位老师。

第三课时

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学习生活的认识。

⑴你喜欢怎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⑵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⑶你认为游戏与学习之间是矛盾的吗?

你是怎样认识的?

⑷鲁迅写三味书屋是为了批判封建教育吗?

从新的视角来研究作者的意图:

如果我们认为鲁迅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合起来写是为了达到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目的,实际上这种评判已经忽视了作家的某些本意。

从根本上说,这篇文章传达的是一种作者感受到的人生况味,是人生不是社会,是况味而不是思想,用“时代感”去硬套,或用“深刻”去度量,都不尽其然。

只有那些能体味到作者人生况味的研究者、读者,才会深切地感受到作品的内在气韵。

而鲁迅正是通过对人生经验通感的把握,找到了一条通往读者心灵的最佳通道道而我们仅仅把它理解为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即使不是曲解,也是对作品审美意义的削弱。

2、搜集资料,交流认识,走近鲁迅。

在我们学过的《风筝》一课中,在我们看到的鲁迅的照片中,他却是一个很严肃的,甚至有点不近人情的感觉。

那么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的作业就是搜集关于鲁迅的文章、作品与资料,然后写一篇《我眼中的鲁迅》,时间是两周。

月迹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

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

对“大家都觉得满足”的理解。

“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含义。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关于月亮的诗文:

2、小结:

月亮一直是我们的话题,无论是古人的吟诵中,还是在今人的赞叹中,她总是充满着神秘,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今天,我们将随着贾平凹去追寻月的足迹,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

(板书课题:

月迹介绍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时间:

中秋的夜里;地点:

“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

人物:

奶奶、我和弟妹;事情:

盼月——寻月——议月。

归纳文章的线索:

月迹。

文章的重点:

寻月亮。

三、寻月过程,品味文本:

预设问题:

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明确:

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启发:

孩子们做了哪些事情或经历了什么后,最后得到满足呢?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2、明确寻月过程:

(寻月所见和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

在屋中的穿衣镜上看到了月亮,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失了,孩子们很失望;(指名朗读)(板书:

屋中之月——失望)

孩子们跑到院子里寻找月亮,“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银银的”月亮“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有桂树,有嫦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指名朗读)(板书:

院中望月——争执)

善解人意的奶奶给每人一杯甜酒,指出每人酒杯中都有一个月亮,喝下去,月亮就在每个人的心里。

(板书:

杯中饮月——人人拥有)

寻月寻出了院门,在沙滩上、在每个人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他们陶醉在月色中,而且明白了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

(集体朗读)(板书:

沙滩之月——满足)

教师小结:

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

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

(板书)

3、“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明确:

“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教师点拨:

好是什么?

月亮的好体现在哪里?

4、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明确:

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教师小结:

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

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5、教师:

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

(月迹的含义)

展开讨论

明确:

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四、课外探究:

1、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五、课外延伸

根据下面提供的特定环境,填写相关的古代诗句:

前几年中秋,我驻美使馆召开了部分留学生座谈会。

主持人的发言引用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的名句:

同学们的发言先后引用了张九龄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

”李白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

”杜甫的诗句:

“,月是故乡明。

”苏轼的诗句:

“但愿人长久,。

”王安石的诗句:

“,明月何时照我还?

三颗枸杞豆

教学目标:

1、领悟文章的语言,理解其深刻含义。

2、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白要珍惜时光,把握金色年华。

教学重难点:

领悟文章的语言,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童年》,导入新课。

1、课前5分钟播放歌曲《童年》。

2、师讲:

一首《童年》将我们带回了如诗如画的岁月。

童年是美好的,是有趣的,是懵懵懂懂的。

而程海笔下“我”的童年是什么样子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三颗枸杞豆》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出示学习目标。

1、课前已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老师想问一问,文中主要写了哪两个人?

请根据你的理解,说一说三叔和“我”分别是怎样的人呢?

(学生作答)

2、三叔在他生命垂危之际,悟出了什么?

“我”从与三叔的交往、从三叔的话语里又悟出了什么?

这节课通过《三颗枸杞豆》的学习,要探究完成以下两个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

三、介绍读书方法,分点感知主体。

1、教者介绍读书方法——跳读。

这篇文章比较长,在课堂上读完要花很长时间。

如何在作好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在最短的时间,找出在课堂内我们需要的一些重要材料呢?

今天,老师将教给大家一种新的读书方法,这就是跳读。

跳读是专门寻找所需材料的阅读方法。

跳读不要求对文章必须从头至尾的通读,只要抓住文章的主要部分,选读某些章节就可以。

跳读时要眼脑并用,精神高度集中,迅速扫描,寻找所需材料。

2、齐读读书方法,教者强调跳读的方式。

3、教者出示读书目的,学生跳读课文。

读一读,议一议

(一):

请同学们用跳读的方法,读一读“我”和三叔的两次对话,划出对话中不理解的语句,并提出来,讨论交流。

指名说,师及时予以鼓励。

注: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A:

三叔为什么说“谁又不是这样呢”?

B:

我呆呆立了一会儿,忽然感到很乏味”,这是为什么?

C:

三叔三幅画的含义是什么?

D:

“野豆角花,谁不认识!

”这里为什么用“!

”而不用“?

”。

E:

三叔为什么“狡猾“地一笑?

F:

三叔为什么说“仔细看看,仔细看看,时间已经差不多了!

”G:

三叔的眼睛为什么会闪射出一种异样的光辉,瘦瘦的脸颊为什么会升起两朵红晕?

H:

“这是我一生的成绩:

三个O”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I:

50节、52节、53节这三节是全文的重点所在,学生提出来的可能性最大,应着重引导。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合作、探究你们这一组在初读课文阶段遇到的问题。

有疑难之处可以和老师交流。

刚才同学们讨论时,充分体现了良好的合作精神,预习时,要养成小组交流的习惯。

这样简单的问题课前就可解决,课内我们重点讨论比较难的问题。

(学生作答)

2、教者小结。

通过跳读,同学们在学习课文时,要抓一些重点词句如“这也是太阳,这也是太阳”等。

还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句子的含义。

有时课文的写作背景对我们更好地把握课文也有帮助。

希望同学们能将这种学习习惯保持下来。

四、深化感知,全面掌握。

1、教师投影出示以下问题:

读一读,议一议

(二):

三叔先后给我留下了五个谜语,分别是:

(1)三幅画儿,一幅是歪歪斜斜的塔,一座是一堆松松散散的书,一幅是一株弯弯扭扭的树。

这是三个谜语。

(2)画儿下面还有三个圆圆的“0”。

(3)三叔托父亲交给”我“的三颗枸杞豆。

你能猜出谜底吗?

2、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3、生回答,教师点评,及时鼓励。

4、师小结:

三叔一生屡立志向,但都因为没有持之以恒,而最终一事无成。

为了不使三叔的悲剧在我们身上重演,我们必须把握时间,珍爱生命,让我们的人生更有价值。

五、升华主题,畅谈感想。

1、教者出示。

悟一悟,写一写:

请同学们用精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写出你对时间、对生命的感悟。

2、学生拿出纸和笔,将自己所想到的写下来。

3、指名读,师及时予以鼓励。

六、总结全文。

三叔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启示,虽然他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但他都半途而废。

临终之前,送我三颗枸杞豆作为永远的纪念。

实际上三叔将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寄托在我身上。

学完这篇课文,我希望同学们能把握时间,珍爱生命,为自己的人生描绘青春年华最绚丽的一笔。

七、课后作业。

整理童年趣事,在日记本上写下来。

我们家的男子汉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的生字词语,理解文中颇有哲理的语句。

2、通过阅读概括小男孩的性格特点,说出小男孩的形象,及给我们的启示。

3、理解男子汉的含义,培养同学争做男子汉的信心和勇气、敢于面对挑战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教学方法:

探究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想成为男子汉吗?

生答。

老师刚提出这个问题就觉得是不是有点不妥,女同学要说了,那我们怎么办,与男子汉对应的就是女强人嘛!

下面我给大家每人100元钱用1~2分钟时间去挑选要成为男子汉的必需“商品”。

然后说说你最先选择什么?

依次选择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2.出示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