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相关性疾病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26753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输血相关性疾病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输血相关性疾病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输血相关性疾病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输血相关性疾病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输血相关性疾病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输血相关性疾病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输血相关性疾病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输血相关性疾病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输血相关性疾病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输血相关性疾病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输血相关性疾病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输血相关性疾病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输血相关性疾病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输血相关性疾病试题.docx

《输血相关性疾病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输血相关性疾病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输血相关性疾病试题.docx

输血相关性疾病试题

输血相关性疾病

[单项选择题]

1、关于预防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下列哪项正确

A.予以输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或使用白细胞去除器

B.对已有过反应的患者,再次输血前应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抗组织胺药物

C.大力开展自身输血

D.以上均是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预防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可进行:

对多次输血或血清中检测出抗白细胞抗体者,应予以输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或使用白细胞去除器;对已有过反应的患者,再次输血前应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抗组织胺药物;大力开展自身输血。

[单项选择题]

2、关于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临床特点下列哪项不正确

A.症状非常严重,仅输少量血液或含白细胞的血液成分即可发生,常伴有心力衰竭表现

B.肺内可听到锣音

C.X线显示双侧肺浸润

D.血清可能查出抗白细胞抗体

参考答案:

A

参考解析:

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临床表现非常严重,仅输少量血液或含白细胞的血液成分,即可发生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如寒战、发热、咳、喘、憋气、呼吸急促、发绀和低血压,肺内可听到锣音,但无心力衰竭表现,可造成死亡。

X线显示双侧肺浸润,。

血清可能查出抗白细胞抗体。

[单项选择题]

3、哪种人群血清中有抗5b抗体易引起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A.儿童

B.初产妇

C.经产妇

D.老年人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经产妇血清中有抗5b抗体易引起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单项选择题]

4、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是由何原因所致

A.ABO血型红细胞抗原与抗体

B.Rh血型红细胞抗原与抗体

C.血小板抗原与抗体

D.粒细胞特异性抗原(5b)与抗5b抗体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是由粒细胞特异性抗原(5b)与抗5b抗体在补体激活下,使中性粒细胞在肺微血管内聚集并被激活,从而导致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肺泡间质水肿,影响了气体交换并出现低氧血症。

[单项选择题]

5、关于弓形体病临床特点下列哪项不正确

A.是由弓形体引起的一种细胞内寄生、人类流行性传染病

B.为隐性感染,但能引起多系统损害

C.弓形体一般易通过皮肤粘膜和胃肠道使人感染,也能通过胎盘、输血、器官移植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传播

D.易感人群为有免疫缺陷或免疫力受损者,以及胎儿

参考答案:

A

参考解析:

输血所致弓形体病具有以下临床特点:

此病是由弓形体引起的一种细胞内寄生、人畜共患的流行性传染病,为隐性感染,但能引起多系统损害。

弓形体一般易通过皮肤粘膜和胃肠道使人感染,但也可能通过胎盘、输血、器官移植和同种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传播。

易感人群为有免疫缺陷或免疫力受损者,以及胎儿。

[单项选择题]

6、输血相关成人T细胞白血病对治疗反应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较差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输血相关成人T细胞白血病对治疗反应较差,不易缓解,对隐匿型及慢性型者一般不用化疗;对急性型可应用长春新碱、环磷酰胺、阿霉素等治疗。

[单项选择题]

7、关于输血相关性成人T细胞白血病临床特点下列哪项不正确

A.浅表淋巴结肿大,但胸腺多不受累;肝脾肿大

B.皮肤结节、红皮病及高钙血症少见

C.外周血白细胞增高,可见10%以上淋巴细胞呈脑回花瓣样异常,属T细胞型

D.血清学检查HTLV-I抗体阳性

参考答案:

B

参考解析:

输血相关性成人T细胞白血病有以下临床特点:

浅表淋巴结肿大,但胸腺多不受累,肝脾肿大;多数病人有皮肤结节、红皮病及高钙血症;外周血白细胞增高,可见10%以上淋巴细胞呈脑回花瓣样异常,属T细胞型;血清学检查HTLV-I抗体阳性;应与基本蕈样肉芽肿、Sezary综合症、皮肤T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T细胞型)白血病、原母免疫细胞淋巴结病样T细胞淋巴瘤相区别。

[单项选择题]

8、成人T细胞白血病可分为几型

A.二型

B.三型

C.四型

D.五型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成人T细胞白血病是由高月清于1976年首先提出。

此病是一种独特的淋巴细胞系统肿瘤,常归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淋巴细胞型,但临床上也有急性型者。

目前此病可分为隐袭型、慢性型、淋巴瘤型、急性型四种。

多发生于成人(30岁以上),它是由HTLV-I病毒引起,可通过输血进行传播。

[单项选择题]

9、国内主张用何种剂量60Co辐照血液成分以预防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A.5~10GY

B.15~20GY

C.25~30GY

D.40~50GY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对有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应用剂量为25~30GY60Co或137Ce照射血液成分(包括全血、红细胞悬液、浓缩血小板和浓缩粒细胞),可有效预防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照射后血液对患者和医务人员无放射性。

因此,也可输注给其它患者。

[单项选择题]

10、关于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临床特点下列哪项不正确

A.发病急,多在输血后4~30天,平均10天

B.治疗效果较好,大多数转为慢性

C.多见于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输血后

D.有发热、皮疹、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全血细胞减少和感染

参考答案:

B

参考解析:

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简称:

TA-GVHD)有下列临床特点:

多见于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输血后;发病急,多在输血后4~30天,平均10天。

病程极短(几天~几周),治疗效果极差,死亡率高(>90%),很少转为慢性;有发热、皮肤潮红、皮疹、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全血细胞减少、严重腹泻和感染。

[单项选择题]

11、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与下列何种细胞密切关联

A.浆细胞

B.粒细胞

C.淋巴细胞

D.单核细胞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给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输血后,献血者血液中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被植入受血者,且不被排斥并增殖,则植入的细胞就同受血者的组织发生反应,破坏受血者的免疫组织,发生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简称:

TA-GVHD)。

[单项选择题]

12、关于预防输血所致疟疾下列哪项正确

A.必须在疟疾流行区,有条件时对献血者作血清学检测

B.可用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5mg,促使疟原虫出现于外周血中,以提高血涂片阳性检出率

C.在疟疾流行区的受血者,都应服用抗疟药

D.以上均是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预防输血所致疟疾必须在疟疾流行区,有条件时对献血者作血清学检测(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筛选疟原虫抗体阳性者,也可用注射肾上腺素(0.5mg皮下注射一次)的方法,促使疟原虫出现于外周血中,以提高血涂片阳性检出率。

对输入疑有疟原虫污染血液的受血者,或在疟疾流行区的受血者,都应服用抗疟药(口服磷酸氯喹)预防。

[单项选择题]

13、在流行区暂住或作短期逗留者,离开后既未服用抗疟药又无症状,几年后才可以献血

A.半年

B.一年

C.二年

D.三年

参考答案:

A

参考解析:

在流行区暂住或作短期逗留者,离开后既未服用抗疟药又无症状,6个月后才可以献血。

[单项选择题]

14、有疟疾病史者,须在病愈后几年才能献血

A.一年

B.二年

C.三年

D.四年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有疟疾病史者,须在病愈后3年才能作为献血者献血。

[单项选择题]

15、关于输血所致疟疾临床特点下列哪项正确

A.周期性定时发作性寒战、高热和大汗淋漓;间隙期症状明显缓解

B.高度疑诊疟疾而多次血涂片检查阴性,可作骨髓穿刺涂片检查疟原虫

C.临床上疑诊疟疾,但多次未查到疟原虫,可试用氯喹作治疗性诊断

D.以上均是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输血所致疟疾有以下临床特点:

周期性定时发作性寒战、高热和大汗淋漓;间隙期症状明显缓解;发作时可有贫血、肝脾肿大。

如果贫血患者输血后未被纠正,且更恶化伴有症状者,要考虑有此病的可能。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减低,单核细胞增高,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下降。

寒战发作时血涂片检查疟原虫可提高阳性检出率,必要时可重复多次检查。

如临床高度疑诊疟疾而多次血涂片检查阴性,可作骨髓穿刺涂片检查疟原虫。

临床上疑诊疟疾,但多次未查到疟原虫,可试用磷酸氯喹作治疗性诊断。

[单项选择题]

16、输血所致疟疾在何时查找疟原虫可提高阳性检出率

A.体温上升时

B.体温最高时

C.体温下降时

D.寒战发作时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输血所致疟疾在寒战发作时血涂片检查疟原虫可提高阳性检出率,必要时可重复多次检查。

[单项选择题]

17、输血所致疟疾绝大多数发作呈

A.恶性疟

B.间日疟

C.三日疟。

D.无规律

参考答案:

B

参考解析:

输血所致疟疾通常约于输血后1周至1个月内发病,也可短至1日,长至二个月。

绝大多数为间日疟,少数为恶性疟,最少为三日疟。

[单项选择题]

18、疟疾是由疟原虫经何种蚊叮咬传播的传染病

A.雄性按蚊

B.雌性按蚊

C.雄性库蚊

D.雌性库蚊

参考答案:

B

参考解析:

疟疾是由疟原虫经雌性按蚊叮咬传播的传染病,疟原虫经血侵入肝细胞和红细胞内寄生繁殖,并使红细胞周期性被破坏而发病。

患过疟疾的人,体内和血中可能仍带有疟原虫,输注这些患者的血液制品很可能得此病

[单项选择题]

19、关于预防输血所致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对免疫功能极度低下和免疫能力缺陷者,抗CMV阴性时,应输用CMV抗体阴性的血液

B.尽量输应用白细胞滤过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成分

C.静脉注射CMV免疫球蛋白,对易感染者有预防作用

D.以上均是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预防输血所致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可进行:

(1)对免疫功能极度低下和免疫能力缺陷者,抗CMV阴性时,应输用CMV抗体阴性的血液;

(2)尽量输注库存血,可选用洗涤红细胞,或者应用白细胞滤过器去除血液成分中的白细胞;(3)静脉注射CMV免疫球蛋白,对易感染者有预防作用(4)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推广自身输血,对免疫功能极度低下者,尽量减少输血次数,以减少感染机会。

[单项选择题]

20、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易患人群

A.免疫能力正常

B.免疫能力亢进

C.免疫能力轻度低下

D.免疫能力缺陷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多见于免疫能力极度低下和免疫能力缺陷的受血者随着输血次数增多、输血量增大,感染机会也就增高。

输血的患者感染CMV后多无症状,CMV血清学检测可呈阳性反应。

[单项选择题]

21、巨细胞病毒感染与下列哪种细胞有关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巨噬细胞

参考答案:

B

参考解析: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以输血最为多见。

免疫能力极度低下和免疫能力缺陷的受血者随着输血次数增多、输血量增大,感染机会也就增高。

一般认为CMV的感染与献血者血中的白细胞有关。

更多内容请访问《做题室》微信公众号

[单项选择题]

22、关于输血所致梅毒下列说法哪项不正确

A.输血传播梅毒的潜伏期平均9~10周

B.感染者常见的症状为典型的三期梅毒

C.对献血者进行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者不能献血

D.少用新鲜血,尽量输用在4℃保存3天以上的血液制品

参考答案:

B

参考解析:

输血所致梅毒有以下临床特点:

输血传播梅毒的潜伏期一般4周到5个月,平均9~10周;感染者常见的症状为典型的二期梅毒丘疹;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但阴性也不能排除梅毒。

因此,防止输血所致梅毒必须对有性病或性滥交者及其性伴侣不能献血;对献血者进行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者不能献血;严格掌握输血指证,少用新鲜血,尽量输用在4℃保存3天以上的血液制品

[单项选择题]

23、梅毒螺旋体生物活性下列说法哪项正确

A.4℃时可存活48~72小时

B.100℃时立即死亡

C.40℃时失去传染性

D.以上均是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梅毒螺旋体在体外的生活能力低,4℃时可存活48~72小时,40℃时失去传染性,100℃时立即死亡。

[单项选择题]

24、关于梅毒主要传播途径下列说法哪项正确

A.性接触

B.母婴传播

C.输血传播

D.以上均是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梅毒是有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通过胎盘和输血传播。

献血者患有梅毒,受血者正好输注带有梅毒螺旋体的血液制品后可传染梅毒。

[单项选择题]

25、关于输血所致艾滋病的预防下列说法哪项正确

A.对献血员必须进行HIV检测,阳性者不能献血

B.性滥交者、吸毒者等属高危人群,不能献血

C.鼓励自身输血,禁止使用进口血液制品

D.以上均是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输血所致艾滋病的预防:

加强宣传教育,使公民认识到危害性,还应包括其因经血传播的危险,使感染者或可疑者自觉从献血者队伍中删除。

对献血员必须进行HIV检测,阳性者不能献血;性病患者或有性病史者、性滥交者、吸毒者等属高危人群,不能献血;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鼓励自身输血,禁止使用进口血液制品。

[单项选择题]

26、典型艾滋病根据临床特点可分几期

A.二期

B.三期

C.四期

D.五期

参考答案:

B

参考解析:

典型艾滋病根据临床特点可分三期。

第一期即HIV感染隐性期。

患者可完全无症状,或仅有慢性淋巴结病综合症,也可有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症状,T4细胞功能正常,血清HIV(+)持续1~3年。

第二期即艾滋病相关综合症期。

患者有持续淋巴结病,T淋巴细胞功能减退,可出现发热、体重减轻、持续性腹泻、疲乏、盗汗、淋巴结肿大、皮肤粘膜疾病及过敏性反应迟缓,血清HIV(+),T4/T8比例倒置。

第三期即艾滋病活动期。

表现为机会性感染和少见肿瘤,以卡氏肺囊虫肺炎和卡波济肉瘤最常见。

可出现消瘦、发热,全身各脏器和皮肤粘膜受到病毒侵犯而出现相关症状。

血清HIV(+)、T4细胞活性下降,T4/T8比例倒置。

[单项选择题]

27、输血所致的艾滋病潜伏期

A.1个月-5个月

B.7个月-10年

C.15年-15年

D.20年-30年

参考答案:

B

参考解析:

输血所致的艾滋病,其临床表现复杂,病毒可累及所有器官,症状严重,死亡率极高。

一般潜伏期7个月~10年。

感染早期50~70%无症状,可成为HIV携带者,危险性极大。

[单项选择题]

28、关于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下列说法哪项正确

A.性接触

B.静脉注射毒品者

C.输用HIV污染的血液制品

D.以上均是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

它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传染病和免疫缺陷病,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传播途径主要有:

性接触;静脉注射毒品者;输用HIV污染的血液制品和移植感染者的器官、组织;母婴传播等。

[单项选择题]

29、为了预防输血后肝炎的传播下列措施中哪项是错误的

A.应用抗HCV筛选可排除所有具有HCV传播的献血者

B.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输血器

C.提倡自身输血和成分输血

D.所有供临床输用的血液制品均须在采集后留样,复查合格后方可输用

参考答案:

A

参考解析:

大力开展无偿献血,对献血员必须进行谷丙转氨酶(ALT)、HBsAg、抗HBc和抗HCV(一般认为抗HCV阳性具有传染性)。

目前应用抗HCV筛选,可排除80%具有HCV传播的献血者,但有部分献血者处于抗HCV阳转“前窗期”,这一时期的抗HCV尚未产生,易引起漏检,故需引起特别重视;所有供临床输用的血液制品均须在采集后留样,复查合格后方可输用;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输血器;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提倡自身输血和成分输血;献血者抗HBs阴性者应注射乙肝疫苗,于抗HBs转阳后方可输血;对有经济条件的受血者,可在输血后24小时内及输血后1个月时各肌注HBVIg1次,对经常输血的患者最好注射乙肝疫苗;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可在输血前对受血者检测抗HCV和HBsAg。

[单项选择题]

30、献血者献血前检查哪些项目

A.血胆红素

B.谷丙转氨酶

C.HBsAg、抗-HCV

D.以上均是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为了预防输血后肝炎的传播,献血者献血前必须检查血胆红素、谷丙转氨酶、HBsAg、抗-HCV等。

[单项选择题]

31、输血后肝炎的传播可能与下列哪项因素有关

A.献血者人群中肝炎流行情况

B.筛选献血者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和试验的灵敏度

C.对血浆制品中的肝炎病毒的灭活效果

D.以上均是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输血后肝炎的传播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献血者人群中肝炎流行情况;筛选献血者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和试验的灵敏度;对血浆制品中的肝炎病毒的灭活效果。

[单项选择题]

32、输血后肝炎最多见是哪一型

A.甲型

B.乙型

C.丙型

D.戊型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输血后所致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由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引起,尤其是丙型肝炎约占输血后肝炎的90%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