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式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27079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句式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文言句式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文言句式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文言句式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文言句式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文言句式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文言句式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文言句式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文言句式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文言句式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文言句式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文言句式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文言句式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文言句式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文言句式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文言句式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文言句式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文言句式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句式教案.docx

《文言句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句式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句式教案.docx

文言句式教案

学案3 文言句式8大类型和词类活用6大类型

高考对文言句式和不同用法的考查,不进行单独命制考题,往往隐含在实词、虚词和翻译题目的考查中。

这种隐性的考查方式,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各种文言句式和不同用法,迅速准确解答题目。

本课我们将细致讲解各种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表现形式,各种句式和词类活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并借助课文中熟悉的例句帮助考生理解和掌握,为解答翻译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文言句式8大类型

(一)判断句——分清类别,添加成含有“是”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判断句的形式

例句

“……者……也”句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者”“者也”句

①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小石潭记》)

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也”字句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无标志句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臣本布衣(《出师表》)

③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

“为”字句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②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

“是”字句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

[应用体验]1.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人为刀俎,我为鱼肉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解析:

选B A项,是“诚”表判断的判断句;B项,“也”在句中表停顿,本句是状语后置句,现代汉语语序为“乎吾前生,其闻道也乎吾先”;C项,是“为”表判断的判断句;D项,是“也”表判断的判断句。

(二)被动句——看清关键词,翻译成“被”的意思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形式:

被动句的类型

例句

“于”字句:

谓语+于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

“见”字句:

见+谓语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受”字句:

受+谓语+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为”字句:

为+动词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为……所”“为所”句

①悲夫!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被”字句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无标志句

①感斯人言(《琵琶行》)

②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应用体验]2.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D.将军身被坚执锐

解析:

选D A项,“于”表被动的被动句;B项,“见”表被动的被动句;C项,“为”表被动的被动句;D项,“被”不表被动,通“披”,意思为“穿”。

(三)省略句——分析上下文,补充成完整的句子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

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

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

省略句的类型

例句

省略主语

①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承前省略主语)

②(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蒙后省略主语)

③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

“(今日之事)甚急!

”(《鸿门宴》)(对话省略主语)

省略谓语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承前省略谓语)

②因跪请秦王(击缶)。

秦王不肯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蒙后省略谓语)

省略宾语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省略动词宾语)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省略介词宾语)

省略介词

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

省略兼语

使(之)快弹数曲(《琵琶行》)

[应用体验]3.下列各句中,没有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

A.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B.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C.晋军函陵,秦军氾南D.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

解析:

选D A项,“伐齐”前省略主语“廉颇”;B项,“剑舞”后省略谓语“为乐”;C项,“晋军”“秦军”后省略介词“于”;D项,没有省略现象。

(四)主谓倒装句——辨明语气,调换主语谓语位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构成主谓倒装句。

翻译时要根据语意、语气表达的需要,适当调整主语、谓语的顺序。

主谓倒装句主要有两种形式:

主谓倒装句的形式

例句

表疑问语气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表感叹语气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应用体验]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昔者文王侵孟、克莒、举酆,三举事而纣恶之。

文王乃惧,请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国,方千里,以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说。

仲尼闻之曰:

“仁哉文王!

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

智哉文王!

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

仁哉文王!

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

智哉文王!

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

译文:

文王真仁慈啊!

不看重方圆千里的土地而请求废除炮烙之刑。

文王真聪明啊!

献出方圆千里的土地而得到天下的人心。

参考译文:

从前周文王侵占孟地、攻克莒地、夺取酆地,办过三件事后,引起了纣王的憎恨。

文王于是很害怕,要求进献给纣王洛水西边、赤壤地方方圆千里的土地,用来请求废除炮烙这种酷刑。

天下的人都很高兴。

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

“文王真仁慈啊!

不看重方圆千里的土地而请求废除炮烙之刑。

文王真聪明啊!

献出方圆千里的土地而得到天下的人心。

(五)宾语前置句——判定形式,调整提前宾语到动词后

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谓语动词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

其常见的类型有三种:

宾语前置句的类型

例句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

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用“之”或“是”为标志,强调宾语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②唯利是图(成语)

[应用体验]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

“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

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节选自《吕氏春秋·高义》)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译文:

今天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采纳我的建议,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

参考译文:

孔子谒见齐景公,景公送给他廪丘作为食邑。

孔子谢绝了,不肯接受,出来以后对学生们说:

“我听说君子有功因而接受俸禄,今天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采纳我的建议,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

”让学生们赶快套好车,告辞以后就走了。

孔子这时是平民,他在鲁国只当过司寇的官,然而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主难以跟他相提并论,三位帝王的辅佐之臣不比他显赫,这是因为他取舍都不苟且啊!

(六)定语后置句——察看标志词,译成定语修饰中心词

定语后置句是指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词之后的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

定语后置句的形式主要有五种:

定语后置句的形式

例句

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用“者”作结尾,组成“中心语+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定语放在中心语后,中间用“之”作为标志词,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的格式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马之千里者(《马说》)

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而+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数量词用作定语,大多放在中心语的后面,格式为“中心语+数(量)词”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符合上述格式的句子都是定语后置句,只有强调和突出定语的句子,才有可能是定语后置句

[应用体验]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欧阳公讳晔,字日华。

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

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

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

留者色动惶顾,公曰:

“杀人者汝也。

”囚不知所以然。

公曰:

“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

”囚即涕泣曰:

“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

”(节选自《欧阳晔传》,有删改)

①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

译文:

鄂州的崇阳县,素来号称难以治理,于是就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崇阳,到了那里就处理了一百多宗积压的案件。

②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译文:

桂阳有争夺船而互相殴打致死的人,这个案件很长时间没能判决。

参考译文:

欧阳公名晔,字日华。

自从他作为一个普通百姓时起,不合乎那道义的事,他就不接受他人的馈赠。

鄂州的崇阳县,素来号称难以治理,于是就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崇阳,到了那里就处理了一百多宗积压的案件。

桂阳有争夺船而互相殴打致死的人,这个案件很长时间没能判决。

欧阳公亲自到了那个监狱,放出关押的犯人,自己就坐在庭院中,让人解去那些犯人的枷锁并且让他们吃饭。

犯人们吃完饭后,欧阳公全部安慰他们并让他们返还到监狱中去,只留下了一个人在庭院中。

被留下来的人神色惊动惶恐四顾,欧阳公说:

“杀人的就是你啊。

”那个囚犯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

欧阳公说:

“我看吃饭的人都是用右手拿着勺子,而只有你用左手拿,死亡的人伤口在右肋,这就是你杀了人,很明白了啊。

”囚犯就流着泪说:

“是我杀了人,我不敢再因此连累他人了。

(七)状语后置句——分析句子结构,调整状语到动词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或主语之前,作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

翻译时,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状语后置的形式一般有三种:

状语后置句的形式

例句

用“于”字构成介词结构

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用“以”字构成介词结构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用“乎”字构成介词结构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应用体验]7.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州司临门,急于星火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C.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D.申之以孝悌之义

解析:

选B B项,“于”解释为“到”。

其余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A项,应为“于星火急”;C项,应为“后之览者,亦将于斯文有感”;D项,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

(八)固定句式——看清固定结构词,固定格式固定译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

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

1.何所 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如: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辞》)

译文:

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2.何如 

(1)代词性固定结构。

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译为“怎么样”。

(2)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比……怎么样”。

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何如”“奚若”等。

如:

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译文:

樊哙说:

“今天的情况怎么样?

3.然则 连词性固定结构。

“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如: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译文:

这就是说入朝为官要担忧,退处江湖也要担忧。

既然这样,那么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4.是以(以是) 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可译为“因此”。

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

如: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译文:

这些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贞纯正的人,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5.有所……、无所…… 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

“有”“无”是动词,“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或“无”的宾语。

可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如:

①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鱼,我所欲也》)

译文:

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②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鸿门宴》)

译文:

财物没有拿取的,妇女没有被宠幸的。

6.有以……、无以…… 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用在谓语动词前,相当于助动词的作用。

可分别译为“有用来……的(人、事、物)”“没有用来……的(人、事、物)”。

如:

①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荆轲刺秦王》)

译文:

我才能够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机会)。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

译文: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用来到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用来成为江海的(办法)。

7.“……孰与(若)……” 表示比较和选择取舍的固定结构。

只表示比较时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样)……”。

表示比较之后进行选择取舍时可译为“哪比得上”,这种情况还可以与选择连词“与其”配合使用,译为“与其……不如……”。

如: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

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

8.“……之谓也” 

(1)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

其中“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谓”是动词,“说”的意思;“也”是表判断的语气助词。

可译为“说的就是……”。

如:

诗云: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

《诗经》里面讲过:

“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

”——(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

(2)如果“之谓”位于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是另一种固定结构。

可译为“……叫作……”“……称作……”。

如:

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译文:

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9.如……何、若……何、奈……何 都是表示怎样对待、处置某人或某事的固定结构。

其中“如”“若”“奈”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一类意思;“何”是补语,作“怎么”“怎样”讲;中间插入的成分作“如”“若”“奈”的宾语。

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如: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

译文:

凭你的力量,尚且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②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本纪》)

译文:

虞姬啊虞姬,对你怎么办?

③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鸿门宴》)

译文:

(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10.何……为(wéi)、何以……为(wéi) 都是表示询问或反问的固定结构。

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代替;“以”是动词,“用”的意思;“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

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译文:

现在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要告辞呢?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逍遥游》)

译文:

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高处再往南去呢?

11.唯(惟)……之(是)…… 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含强调意义。

其中“唯(惟)”是限定范围的副词,可译为“只”,“之(是)”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可译为“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

如:

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襄公十四年》)

译文:

只看我的马头(行动)。

(意译:

只听从我的指挥。

12.何……之有 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含反问语气。

其中“何……”是宾语,“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有”是谓语动词。

可译为“有什么……呢”。

如:

孔子云:

“何陋之有?

”(《陋室铭》)

译文: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13.不亦……乎 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

其中“亦”没有实在意义,只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句末“乎”可用“哉”“邪”等疑问语气词替换。

可译为“不是……吗”。

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译文:

学习而又按时去温习它,不是很高兴吗?

14.得无……乎 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

它的语气比较委婉。

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

同义结构还有“得毋……乎”“得非……乎”等。

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

译文:

观赏景物时所发出的感叹,该不会没有差异吧?

15.无乃……乎 表示疑问的固定结构。

它表示的语气是委婉的。

句末“乎”可用“与(欤)”“耶”等语气词替换。

可译为“恐怕(只怕)……吧”“莫不是……吧”。

同义结构还有“无乃……乎”“不乃……乎”等。

如:

孔子曰:

“求!

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

孔子说:

“冉有!

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

16.是故、是以 译为“因此,所以”。

如: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译文:

因此,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7.所以 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

如: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师说》)

译文:

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

18.庸……乎 译为“哪……呢”。

如: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

译文:

我是学习道理的,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19.其……乎(邪) 译为“难道……吗”。

如: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译文: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

二、词类活用6大类型

(一)名词作状语

[自主感悟]解释下列各句中用作状语的名词,并翻译句子。

1.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翼:

像翅膀一样)

译文:

(项伯)常常用自己的身体像翅膀一样遮掩住刘邦。

2.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兄:

像对待兄长一样)

译文:

我将像对待兄长一样地款待他。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箕畚:

用竹筐)

译文:

用竹筐把土石运送到渤海的尽头去。

4.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涉世家》)

(法:

依据秦的法律)

译文:

估计已经误了约定的期限。

误了期限,依据秦的法律都要杀头(斩首)。

5.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鸿门宴》)(间:

从小路)

译文:

刘邦已经走了,(估计)从小路已经回到军中。

6.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陈情表》)(日:

一天比一天)

译文:

臣想奉诏离家赴任,但是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重。

7.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上、下:

向上、向下)

译文:

向上吃地上的泥土,向下喝地下的泉水。

[规律小结]

(1)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时需要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一“像”字。

如上面第1句中的“翼”。

(2)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翻译时要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用”。

如上面第3句中的“箕畚”。

(3)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这一类句中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间名词。

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词“每”,也可将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一……比……”等。

如上面第6句中的“日”。

(4)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

这一类名词的特点是均为方位名词,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向”“到”或者“对”一类的介词。

如上面第7句中的“上、下”。

(5)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这一类名词的特点是均为处所名词,翻译时加上介词“在”或者“从”。

如上面第5句中的“间”。

(6)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

翻译时需加上一串文字:

“像对待……一样”。

如上面第2句中的“兄”。

(7)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情理。

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按照”“依据”这一类介词就可以了。

如上面第4句中的“法”。

(二)名词作动词

[自主感悟]解释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翻译句子。

1.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军:

驻扎、驻军)

译文:

刘邦驻扎在霸上。

2.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目:

使眼色)

译文:

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

3.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名:

命名)

译文:

给它命名的是谁?

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

4.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志:

做标记)

译文:

太守立即派人跟随渔人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水:

游水)

译文:

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赤壁赋》)(东:

向东进军)

译文:

当曹孟德攻破了荆州,攻下江陵,顺水向东进军。

7.吾师道也。

(《师说》)(师:

学习)

译文: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

[规律小结]

(1)两个名词连用,句中又无作谓语的动词,则其中可能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活用形式:

名词+名词。

如上面第1句中的“军”。

(2)名词带宾语,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形式:

名词+名词。

如上面第7句中的“师”。

(3)名词带状语,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形式:

副词作状语+名词。

如上面第2句中的“目”。

(4)能愿动词带名词动用。

活用形式:

能愿动词+名词。

如上面第5句中的“水”。

(5)“而”连接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时,这个名词一般用作动词。

活用形式:

动词+而+名词。

如上面第6句中的“东”。

(6)“所”字后边的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形式:

所+名词。

如上面第4句中的“志”。

(7)代词前边的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形式:

名词+代词。

如上面第3句中的“名”。

(三)形容词作动词

[自主感悟]解释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形容词,并翻译句子。

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善:

与……交好)

译文: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向来与留侯张良交好。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兰亭集序》)(欣:

喜爱)

译文:

原先那些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3.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游褒禅山记》)(明:

照明)

译文:

我们的体力还足够用来前进,火把还足够用来照明。

4.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白:

显出白色)

译文:

不知不觉天边已经露出鱼肚白。

[规律小结]

(1)形容词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活用形式:

所+形容词。

如上面第2句中的“欣”。

(2)形容词放在“能”“足”“可”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活用形式:

能愿动词+形容词。

如上面第3句中的“明”。

(3)形容词带宾语时,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用为动词。

活用形式:

形容词+宾语。

如上面第1句中的“善”。

(4)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时,也表示某种动态,此时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