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城一高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阶段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27679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城一高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项城一高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项城一高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项城一高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项城一高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项城一高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项城一高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项城一高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项城一高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项城一高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项城一高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项城一高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项城一高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项城一高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项城一高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项城一高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项城一高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项城一高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项城一高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项城一高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项城一高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阶段考试试题.docx

《项城一高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阶段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城一高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阶段考试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项城一高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阶段考试试题.docx

项城一高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阶段考试试题

项城一高2018—2019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阶段考试试题

(分值:

100分时间:

100分钟)

 

1.选择题(本题40小题,每题1.5分,合计60分)

1.钱穆指出:

“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

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

”古代中国“政制演进”反映了(  )

A.血缘关系对政制的影响日益减少        B.地方由分裂割据走向国家统一

C.商品经济日益占居社会主导地位        D.专制集权逐步确立与不断加强

2.刘泽华先生所言:

“秦始皇称皇帝,同时又称‘天子’,‘皇帝’观中有神性,但突出的是理性、创造性和社会的至上性;‘天子’称号无疑更多的是神性”对秦朝皇帝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

A.突出了君主专制的政治追求      B.对西周政治观念的彻底舍弃

C.皇帝家族垄断国家政治权力                D.强调了“君权神授”的合理性

3.唐太宗要求乡贡要经过州县官和当地尊长,再由户部审阅,才送吏部考试,不是二百九十三姓的人,难得参加乡贡,更难得被录取及第。

下面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A.此举强调科举制重视对身份的审查    B.此举尽可能地扩大唐朝的统治基础

C.此举发挥了察举制和科举制的优点    D.此举严格地把控科举制的录取比例

4.唐朝以前,皇帝曾把外戚引入宫廷辅政,尤其是皇帝幼小之时,因而出现外戚专权现象,两汉尤甚。

北宋以后则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

这种做法反映了中国古代()

A.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

B.政治统治日益走向腐朽

C.专制君主的权力日益衰微

D.君主专制摆脱人治困扰

5.康熙帝在养心殿内悬挂自书的铭言:

“天下之治乱休咎,皆系于人主之一身一心。

政令之设,……不可用一己偏执之见。

采群言以广益,合众志以成城,始为无偏无党之道。

”康熙帝此举意在()

A.强调君权至上B.谨防决策失误

C.肯定谏议制度D.巩固文官政治

6.唐代中后期,御史台的御史在言事监察之前,一定要向御史台的长官汇报将纠弹什么事情。

宋代取消了这一规定,每个台官言事不必对长官汇报,台官与谏官之间、台谏与台谏之间在言事上也互不通告。

这一变化()

A.使监察官员敢于监察一切事务

B.增强了监察官员工作的独立性

C.使监察机构摆脱了外在的制约

D.有利于扩大御史台的监察范围

7.明朝时,出现了刘球、将钦、海瑞等一大批士大夫,他们与皇权抗争时表现出了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精神;同时,也有许多大臣撰写“青词”巴结崇道的世宗,相当部分士大夫形成“阉党”。

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

A.宦官权力的加强

B.宰相制度的废除

C.士大夫信仰的丧失

D.君主专制的强化

8.清代的木兰秋狝(xian,秋天打猎),是在皇帝出猎的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一项国家大典。

康熙帝在某次行围时强调,从前有人“以朕每年出口行围劳苦军士条奏者,不知国家承平虽久,岂可遂忘武备”;乾隆宜称其行猎目的有三:

一是遵循祖制;二是习武练兵,三是怀柔蒙古。

由此可见,木兰秋狝()

A.具有其特定的军事政治意图

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C.是为了满足君主的娱乐需求

D.保持了北方民族的传统习俗

9.据成书于西汉中期的《史记》等文献记载,秦二世是靠矫诏篡位当上皇帝的。

考古学家在一枚秦代竹简上发现,秦二世称“朕奉遗诏”继位,这一说法得到了记载秦始皇临终遗言的西汉初竹书《赵正书》的印证。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史记》关于秦朝历史的记载不够准确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D.考古发现能弥补历史文献记载的不足

10.伯利克利时代雅典的法庭每次审理案件时,在公民中抽签产生500人组成的法庭陪审团、负责监督原告和被告发言时间的水时计监督人、法庭主持人、监票人也由抽签产生。

审理中原告和被告各发言两次,最后由陪审团以两轮投票的多数票作为审判的结果。

这一审判过程()

A.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

B.开始司法权的平民化

C.体现了雅典民主特征

D.容易滋生多数人暴政

11.古代雅典人在酒神节的庆典上,除了有盛大游行、酒神颂歌和戏剧比赛外,还包括十将军祭酒仪式、宣布荣誉公民名单、展示各城邦的贡物和烈士遗孤等。

古代雅典这些庆典活动()

A.倡导尊重人性反对神性

B.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

C.反映了民主制的局限性

D.有利于增强公民意识

12.梭伦改革颁布的《解负令》规定,废除雅典公民以人身作抵押的一切债务,禁止再以人身作抵押借债,在公民中取消债务奴隶制,由国家出钱把因无力还债而被卖到异邦为奴的人赎回。

《解负令》的颁布()

A.巩固了雅典的城邦体制

B.冲击了奴隶制经济发展

C.推进奴隶制度走向瓦解

D.解放了雅典的奴隶群体

13.雅典民众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

这一规定()

A.强化了公民的责任感

B.有利于规避司法腐败

C.造成了司法资源浪费

D.有利于形成正确判决

14.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但是它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

这表明,罗马法()

A.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脱离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

C.合乎世界各国的司法现状

D.体现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

15.罗马帝国法律规定,一个人死后,他的财产归最近的继承人所有,凡是权利相等的人,包括妇女都可均分。

除非经人民大会协商和宗教祭司同意,才会被免除继承权。

死者也有权在生前指定朋友作为遗产分割人。

这反映了罗马帝国时期()

A.宗教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B.女性取得了与男性同等的地位

C.血缘和亲疏是法律实施的基础

D.罗马法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16.《十二铜表法》规定:

建筑物的周围应留二尺半宽的空地,以便通行;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至影响邻地;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这些条款体现的理念是()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强调维护公共利益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注重兼顾多方利益

17.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议会的权力和作用开始缩小,首相和内阁对议会下院的控制大为加强,议会的许多权力转向了内阁,出现“内阁专横”的政治局面,许多英国人称内阁为议会中的“第三院”。

这一变化有利于()

A.权力机构的制约和平衡

B.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C.政党政治的发展和完善

D.责任内阁制走向成熟

18.1689年颁布的《叛乱法案》规定,平时国王必须经过议会同意才能征集和维持军队;1694年颁布的《三年法案》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次议会;1701年颁布的《嗣位法》规定,国王所做的一切决定和政府命令,必须由同意该项决定的枢密院的成员,即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

英国上述法案的颁布突出表明()

A.责任制内阁正式建立

B.君主立宪制日趋完善

C.国王的立法权被剥夺

D.国王真正成为“虚君”

19.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大部分辉格党人放弃运用契约理论、天赋人权或者人民主权这些激进观念为革命合理性做出辩护。

相反,认为光荣革命是对宪政传统的恢复。

这表明在当时英国()

A.政治合法性受历史传统影响

B.光荣革命成果受到挑战

C.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D.政治生活缺乏理性精神

20.宪法缔造者们真正有分歧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在多大程度上把各州权力融入联邦权力,以及他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持自己的独立。

如果国民按人数或按选区选举,人口较少的州必定完全受到压制。

如果是按州而不是人数选举代表,则永不能获致必要的联合,旧邦联的所有弊端将永远保留下去。

该材料反映了他们()

A.旨在协调中央与各州以及各州之间权力分配

B.规定国会选举中众议员按各州人口比例选出

C.确立联邦制实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以所谓“制约与平衡”原则化解存在的分歧

21.1870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规定: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这一规定()

A.加速了美国南北战争的结束

B.扩大了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

C.使美国黑人奴隶获得自由

D.折射出美国民主政治逐步完善

22.2016年9月23日,奥巴马以损害美国国家安全利益为由,否决了国会通过的允许“9·11”恐袭事件幸存者和遇难者亲属起诉沙特政府的法案。

按照宪法,国会仍能以三分之二多数表决结果推翻总统的否决,强行让法案成为法律。

这体现了()

A.总统权力至高无上

B.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C.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D.民众利益高于一切

23.美国学者海斯认为英国既是第一个摧毁专制政体的国家,但也是最后建立起民主政体的国家之一。

他意在说明英国()

A.责任内阁制的确立较晚

B.民主政体的确立缓慢

C.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D.民主进程具有渐进性

24.“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总统渐渐不能行使重要职权,实际权力转由内阁会议掌握。

共和派不信任那些声望很大的国务活动家。

议会两院多数议员都同意克列孟梭的‘让我们选个最拙笨的人出来(当总统)!

’这成了不成文的惯例。

”这说明()

A.法国政体失去了进步性

B.法国共和制得到了巩固

C.法国总统制转为内阁制

D.法国议会内部高度团结

25.近代普鲁士容克贵族实行长子继承制,即爵位土地全部由长子继承,而其余子嗣则需要自谋出路。

为了消化这些多余的贵族,国家鼓励参军,让他们凭借军功获得爵位。

这导致的结果是近代()

A.德意志统一后军事快速发展

B.德国政治有很强的保守性

C.普鲁士的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D.普鲁士操纵德国联邦议会

26.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

“你是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

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

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

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

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27.巴黎公社用革命方式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最高权力机关——公社委员会;所有公社职员的工资不得超过工人的最高工资等等。

巴黎公社的这些做法给我们留下的经验主要有

①无产阶级专政

②人民民主

③人民公仆

④工农联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8.著名作家茨威格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书中,在描绘列宁在1917年4月,坐着一列封闭的列车,转道芬兰回到彼得格勒时,他这样写道:

“这趟风驰电掣的封闭列车犹如一发炮弹,乘坐在里面的人物犹如威力强大的弹药,这一炮摧毁了一个帝国,一个旧世界。

”茨威格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列宁领导的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B.列宁领导的革命极大的震撼了世界资本主义统治的秩序

C.列宁当选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对资产阶级是沉重的打击

D.以列宁为代表的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一战,协约国集团分崩离析

29.“这部著作明确表达了通过阶级斗争向不平等宣战,进而实现没有阶级和剥削的理想社会的愿望。

”这说明(  )

A.无产阶级革命历史条件已成熟    B.工人运动有了成熟的理论做指导

C.是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否定    D.这一思想成为巴黎公社指导思想

30.马克思:

“人们对(巴黎)公社有多种多样的解释,多种多样的人把公社看成自己利益的代表者。

”这说明巴黎公社(  )

A.完全代表了工人阶级利益      B.国家政权性质具有不明确性

C.是各阶级阶层的联合政权      D.政治形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31.李可夫在1917年讲道:

“社会主义变革太阳将从何处升起?

我想,根据现有条件,根据居民的生活水平,开始社会主义变革不是我们的事情,我们没有力量和客观条件来做到这一点……我们面临着伟大的革命任务,但我们不能超出资产阶级的利益的范围来完成这项任务。

”该讲话时的俄国(  )

A.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     B.四月提纲提出用暴力夺取政权

C.一战失利引发七月流血       D.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

32.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革命》中称:

“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

除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33.人们在研究历史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

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这一战争;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

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

 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

 B.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

34.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

“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D.“门户开放”政策

35.“自道光后期以来,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

这是一个对抗和失败交错的过程。

多次失败导致了屈服;多次对抗又表现了逼来之势面前的不甘屈服。

”材料反映出晚清当局者在19世纪后60年(  )

A.无所依傍和茫然自失的心理

B.面对民族战争的矛盾心态

C.民族抵抗意识的完全丧失

D.传统意识支配下的排外心理

36“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

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

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

37.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英日从中国攫取最大利益的出发点是(  )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提供有利条件

C.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38.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

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B.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C.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39.中国步入世界的进程中,太平天国起到了一个正面作用。

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这个插曲,中国融入世界还会晚若干年。

这里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

A.打击了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B.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世界潮流

C.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D.激发了汉族士大夫致力于自救变革

40.“在戊戌变法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量;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拼的反面教训。

”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

A.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变革进程

B.削弱了旧的政治体制而备受推崇

C.为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提供经验

D.昭示了近代革新历程的一脉相承

二.非选择题(40分)

41.中国形象在近代文学与传媒里有几个主要意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材料一 “危船”与“陆沉”

刘鹗在1903年发表的《老残游记》,首章就有一个寓意深刻的比喻:

把大清帝国比作一艘行在“太平洋”上即将沉没的危船,船上有数不清的难民,有手足无措的水手,有糊涂的船长,有趁火打劫者、跳海逃命者,还有鼓动人们造反的演说家。

自命不凡的老残认为只要给他们送去罗盘,调整航线,就可以化险为夷。

然而,当老残等人冒险驾船给危船送去罗盘和纪限仪的时候,却被众人认作“洋鬼子差遣来的汉奸”而被砸翻船。

与“危船”隐喻相近的中国形象还有“陆沉”意象。

同时代政治家与知识分子的诗文当中。

都运用“陆沉”表达自己对时局的看法。

秋瑾诗句:

“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漂泊我无家。

”章太炎撰文署名“陆沉居士”。

材料二 “东方病夫”与“东亚病夫”

英国侨民奚安门主办的《字林西报》1896年10月17日的一篇文章中,出现,“东方病夫”一词,时任《时务报》主编的梁启超译为:

“夫中国——东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然病根之深,自中日交战后,地球各国始悉其虚实也。

1938年柏林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回国途经新加坡时,当地报刊上发表了一幅外国讽刺漫画:

在奥运五环旗下,一群头留长辫、身穿马褂、面容枯瘦的中国人,用担架驮着一个巨大的鸭蛋,题为“东亚病夫”。

从此,“东亚病夫”就成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贬称。

梁启超在完成于1906年间的《新民说》中提到:

“我以病夫闻于世界,手足以瘫痪,以尽失防护之机能,东西诸国,莫不磨刀霍霍,内向而鱼肉我矣。

请回答:

(1)“危船”和“陆沉”意象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状况?

反映了进步知识分子怎样的心境?

(15分)

(2)“病夫”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主要是指什么?

“东方病夫”“东亚病夫”称谓的出现和流行反映了什么问题?

(10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西方人从自身的狭隘角度出发,认为欧洲人是在希腊——罗马和犹太——基督教的“优越”文化传统驱策下向外征服全球的,欧洲人把他们今天的成就归功于中世纪(即中国的盛唐时代)以后城市的发展,并且强调十字军东征、商人阶级的壮大、威尼斯与热那亚的商业繁荣及意大利——西班牙对印度香料生意的控制等因素。

但在中国人眼里,地处亚欧大陆西北一隅的欧洲既不产稻米、蔗糖,也不产茶叶、棉花,那里的人大约是为谋生计而被迫出外经商,而且就像前代的“蛮族”一样纷纷涌入中国。

不管怎样看,中国在唐宋乃至马可波罗时代的元朝,发达程度显然超过中世纪的欧洲。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

传统与变迁》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围绕“中(东)西文明”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论题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5分)

 

历史答案

1.【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第二、三级变化反映了血缘关系对政制的影响日益减少,但这只是对古代中国“政制演进”的部分反映,故A项错误;第一级变化反映了地方由分裂割据走向国家统一,但这只是对古代中国“政制演进”的部分反映,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故C项错误;古代中国“政制演进”体现了国家统一和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反映了专制集权逐步确立与不断加强,故D项正确。

【答案】D

2.【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

【解析】根据“社会的至上性”可知皇帝制度追求皇权至上,而“天子”称号则利用神性来强化皇权,因此秦朝皇帝制度突出了君主专制的政治追求,故A项正确;“皇帝”观中有神性,这是商周时期借助神权强化王权的延续,故B项错误;秦朝时期官僚政治逐渐取代了贵族政治,并且皇帝家族垄断国家政治权力与材料中“理性”不符,故C项错误;“君权神授”是西汉时期董仲舒的观点,故D项错误。

【答案】A

3.【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隋唐。

【解析】据材料“唐太宗要求乡贡要经过州县官和当地尊长,再由户部审阅,才送吏部考试,不是二百九十三姓的人,难得参加乡贡,更难得被录取及第”可以得出此举强调科举制重视对身份的审查,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科举制重视对身份的审查,扩大唐朝的统治基础是科举制的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科举制重视对身份的审查,并没有提到察举制,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科举制重视对身份的审查,把控科举制的录取比例是科举制的结果,故D项错误。

【答案】A

4.【解析】外戚干政是皇帝为加强专制,压制宗室、功臣的手段和产物。

北宋以后摒弃外戚辅政,明代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从外戚干政到摒弃外戚,表明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官僚政治制度逐渐成熟,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僚政治制度逐渐成熟,B错误;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有利于加强君主的权力,C错误;封建社会是人治的社会,明朝我国仍是封建社会,D错误。

【答案】A

5.【解析】由材料“采群言以广益,合众志以成城,始为无偏无党之道”可见康熙帝此举意在谨防决策失误,故选B;由材料“不可用一己偏执之见”的主旨不是强调君权至上,故排除A;肯定谏议制度是康熙帝铭言的内容而非意图,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B

6.【解析】材料中的“每个台官言事不必对长官汇报,台官与谏官之间、台谏与台谏之间在言事上也互不通告”,表明御史行使监察职权时所受约束减少,因此这一变化增强了监察官员工作的独立性。

故答案为B项。

A、C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信息没有反映监察范围的变化,排除D项。

【答案】B

7.【解析】材料体现贤臣和君主之间的抗争不断,也有巴结君主以提高自身地位的大臣的出现,究其原因在于君主专制的强化,引起贤臣的不满和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大臣所利用,D符合题意;A说法较为片面,不能反映全部材料信息;材料没有涉及丞相制度的废止问题,B不正确;D与材料“一些士大夫与皇权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不符。

【答案】D

8.【解析】根据材料中“岂可遂忘武备”、“习武练兵”、“怀柔蒙古”表明,木兰秋狝不单单只是娱乐活动,更有特定的政治军事目的,A正确,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材料反映木兰秋狝可起到怀柔蒙古的作用,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答案】A

9.【解析】考古学家在一枚秦代竹简上发现,秦二世称“朕奉遗诏”继位,这一说法得到了记载秦始皇临终遗言的西汉初竹书《赵正书》的印证,D符合题意;秦二世所奉遗诏是不是矫诏并没有得到印证,所以A表达不正确;历史真相只有一个,无论如何都不会模糊不清,只是因为条件限制,有可能没有找到足够的证据而已,故排除B;只有考古挖掘与文献记载互相印证才更接近历史的真实,故排除C。

【答案】D

10.【解析】材料体现出司法的程序公正,但程序公正不能等同于判决公正,不能保证判决结果就一定公正,故A错误;“公民中抽签产生500人组成的法庭陪审团”体现了司法权的平民化,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故B错误;雅典司法审判中陪审团、各种监督人都由抽签产生,这体现了轮番而治的直接民主,故C正确;多数人暴政并非滋生于这一时期,故D错误。

【答案】C

11.【解析】“酒神颂歌”说明雅典人并不反对神性,故A错误;这些庆典活动内容没有增强公民民主权利,与推动民主政治发展无关,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雅典民主制的局限性问题,故C错误;“宣布荣誉公民名单、展示各城邦的贡物和烈士遗孤”等活动有利于增强雅典公民意识,故D正确。

【答案】D

12.【解析】《解负令》的颁布使原来的债务奴隶、平民、贵族都成为享有人身自由和公民权利的雅典公民,扩大了公民的基础,也就巩固了雅典的城邦体制,故A正确;《解负令》是促进了奴隶制经济发展,选项B不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