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129271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安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安徽省安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安徽省安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安徽省安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安徽省安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安徽省安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安徽省安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安徽省安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安徽省安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安徽省安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安徽省安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安徽省安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安徽省安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安徽省安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安徽省安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安徽省安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安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

《安徽省安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安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安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

安徽省安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

安徽省安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文字,同答后面问题。

“丝绸之路”的起与止

张骞“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大宛是最知名的地点之一。

大宛,今地在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

《史记》将有关西域的内容全部编为《大宛列传》。

大宛是丝绸之路或西域的起止点。

与大宛对应的、中原的丝绸古道起止点,一般认为是西安或洛阳。

西安或洛阳,是汉代行政中心、首都,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不容置疑。

商贸起自民间,除了行政中心,还需要有旅客与商品的集散地:

人流如织、村落衔接、物产丰饶、宾至如归。

丝绸之路承载着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越贴近基层,它的流动越流畅,脉搏越充满活力,存在越有实效。

由此推断,中原的贴近基层的阶段性起止点、商贸中心,当在伏牛山麓的南阳。

大宛地名,曾引起过争议,争议在于,地名究竟是“大宛”还是大“宛”。

也就是说,大,究竟是当地地名的一部分(如同“大食”“大夏”),还是汉语的修饰成分(如同“大月氏”)岑仲勉先生的结论是:

这个西域地名原来是“宛”,大,是汉语的附加成分,他的理由是:

《史记》与《汉书》之中,常见“宛宝马”、“使宛”、“许宛之约”、“宛破”等词语,

“从知大宛之大,同大月氏之大,意当日汉使艳说宛之广大,故以大冠称,且与小宛对应也”。

“宛”是西域语言,不是汉语。

对此,中外学者从无异说。

然而在中原的地名中,有另外一个“宛”与之对应。

南阳郡别称“宛”,南阳郡的首府名为“宛城”。

“宛”,据《史记》古注,读音为冤(yuān)。

可“宛”的含义是什么呢?

费尔干纳盆地是中亚的富庶地区,古代文明的萌生之地,安集延则是盆地中较早出现的重要城镇。

岑仲勉《汉书西域传地理校释》曾引录《西域图志》卷45说:

安集延当古道,“与《史记》大宛‘土著有城郭’之说合,则古大宛地,当即今安集延诸城无疑”。

而岑仲勉的结论则是:

从读音来说,“余谓‘宛’本安集延之略译,似属无可非议”。

安集延是中亚

商贸中心、行旅集散地,长期以来,新疆各族居民曾将中亚商人泛称为“安集延人”。

南阳,位于浅山盆地,宜耕宜牧,宜散宜集,最丝绸、瓷器、冶铁、农牧产品、农耕技术的荟萃之区。

南阳别名“宛”,应该是丝绸行旅们对南阳人文地理特点的共同指认。

早在秦昭王时期,南阳郡的府治已经叫“宛城”了。

在东汉,南阳被视为“旧都”“南都”,张衡为此写出汉赋名篇《南阳赋》。

南阳处在华夏区域南方、北方两个气候带之间,处在南北文明交流的通衢、东西交通的起止点。

《史记·货殖列传》这样概括南阳的特征:

“宛亦一都会也。

俗杂好事,业多贾。

”《汉书·地理志》进一步解释:

“宛,西通武关,东受江

淮,一都会也。

”所谓“南阳好商贾”,或说民俗“好事”、“多贾”,无疑是远近、中外、朝野的共识。

这就是它被称为“宛”的本意。

直到明清时期,南阳仍然是商旅云集之处,社旗的山峡会馆等于南北商家的历史博物馆。

张骞通西域时期以及此前的民间贸易起止点,是从伏牛山的宛城(南阳),到费尔干纳的大宛国。

丝绸之路的一代一代的行旅,沿昆仑山、祁连山、秦岭、伏牛山的山前洪积扇古道奔波往返着。

(选自《文史知识》第6期,杨镰《<丝绸之路史>二题》,标题为编者所加)

1.下面对“大宛”地名的理解,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关于“大宛”地名的争议主要在于,大,是当地地名的一部分,还是汉语的修饰成分。

B.岑仲勉认为,这个西域地名原来是“宛”,大,是汉语的附加成分,其理由本自《史记》和《汉书》相关记载。

C.根据本文意见,“大宛”所指应该是南阳,因为从秦昭王时代开始,南阳的府治已经叫“宛城”了。

D.在中原的地名中,也有一个“宛城”,不过据《史记》古注,这个“宛”读音不同于“大宛”的“宛”。

2.下面关于“丝绸之路”的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宛”是丝绸之路或西域的起止点,与其相对应的中原的丝绸之路的起止点是西安或洛阳。

B.丝绸之路越贴近基层,其流动越通畅,越充满活力,存在越有实效,由此推断,中原的贴近基层的起止点在伏牛山麓的南阳。

C.根据本文意思,历史上有两个“宛”,即伏牛山麓的宛城(南阳)和费尔干纳的大宛国,它们就是张骞通西域时期及其以前民间贸易的起止点。

D.丝绸之路是张骞开通的,它的主要作用是打通与西域的联系,行政中心对于丝绸之路的开凿和兴盛起着决定性作用。

3.下面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安集延是费尔干纳盆地较早出现的重要城镇,是中亚的富庶地区;《西域图志》记载的安集延,《史记》记载的“土著有城郭“”,即为古大宛。

B.岑仲勉认为,从读音角度说,“宛”是安集延略译;长期以来,中亚商人曾被新疆各族居民泛称为“安集延人”,这也充分说明了安集延是中亚贸易中心。

C.南阳处于华夏区域南北两个物候带之间和南北文明交流的通衢、东西交通的起止点,这些都是“南阳好商贾”的重要因素,也是它被称为“宛”的本意。

D.纵观全文,可以看出,“大宛”在历史上有两个地方,其一是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另一是中原地区的南阳。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o(19分)

河墅记

(清)戴名世

江北之山,蜿蜒磅礴,连亘数州,其奇伟秀丽绝特之区,皆在吾县。

县治枕山而起,其外林壑幽深,多有园林池沼之胜。

出郭循山之麓,而西北之间,群山逶逦,溪水潆洄①,其中有径焉,樵者之所往来。

数折而入,行二三里,水之隈,山之奥,岩石之间,茂树之下,有屋数楹,是为潘氏之墅②。

余褰裳而入,清池洑其前,高台峙其左,古木环其宅。

于是升高而望,平畴苍莽,远山回合,风含松间,响起水上。

噫!

此羁穷之人,遁世远举之士,所以优游而自乐者也,而吾师木崖先生居之。

夫科目之贵久矣,天下之士莫不奔走而艳羡之,中于膏肓,入于肺腑,群然求出于是,而未必有适于天下之用。

其失者,未必其皆不才;其得者,未必其皆才也。

上之人患之,于是博搜遍采,以及山林布衣之士,而士又有他途,捷得者往往至大官。

先生名满天下三十年,亦尝与诸生屡试于有司。

有司者,好恶与人殊,往往几得而复失。

一旦弃去,专精覃思,尽究百家之书,为文章诗歌以传于世,世莫不知有先生。

间者求贤之令屡下,士之得者多矣,而先生犹然山泽之癯,混迹于田夫野老,方且乐而终身,此岂徒然也哉?

小子怀遁世之思久矣,方浮沉世俗之中,未克遂意,过先生之墅而有慕焉,乃为记之。

(选自《桐城派名家文选》)

【注】①潆洄(yínghuí):

回环曲折。

②潘氏:

潘木崖,戴名世之师,安徽桐城人。

河墅在桐城县城西北山间,为戴名世之师潘木崖的居处。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之奥奥:

深处

B.数折而入折:

拐弯

C.此羁穷之人穷:

贫穷

D.好恶与人殊殊:

不同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其奇伟秀丽绝特之区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

B.混迹于田夫野老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方且乐而终身劳苦而功高如此

D.过先生之墅而有慕焉朝济而夕设版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文写河墅之景,不作繁琐的铺叙,而以山岩、古木、清池、高台,点染出一个不染嚣尘、离世远俗的隐者之居的环境,兼有古朴与清幽之趣。

B.作者优游其间,顿觉风生水起,清幽宜人,因而深思邈远,乐而不知所处。

C.文章第二段由记科场失意的潘木崖之墅转而引出大段议论,抨击科举制度涂毒士人、倒置贤愚的种种弊端。

D.对潘木崖的远遁山林、乐而终身,作者由不无歆羡到最终成为一个避世的隐者。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县治枕山而起,其外林壑幽深,多有园林池沼之胜。

(3分)

 

(2)其失者,未必其皆不才;其得者,未必其皆才也。

(3分)

 

(3)一日弃去,专精覃思,尽究百家之书,为文章诗歌以传于世,世莫不知有先生。

(4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8-9题。

(8分)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①

辛弃疾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刬地②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

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③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④。

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

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也应惊问:

近来多少华发?

[注释】①作者年轻时与安徽池州东流的一位女子两情相洽。

淳熙五年途经旧地,重访不遇。

②划(chàn)地:

宋时方言,相当于“无端地”。

③绮陌:

多彩的大道,宋人多用以指花街柳巷。

④纤纤月:

形容美人足纤细。

8.古人吟诗填词讲究炼字。

请就上阕中“又”、“欺”二字选择其一,谈谈它的妙用。

(4分)

 

9.本词的结束句“也应惊问:

近来多少华发?

”历来受到诗评家的推崇。

请你说说它妙在何处。

(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

(1)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

(《论语·里仁》)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____。

(贾谊《过秦论》)

(3)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王勃《滕王阁序》)

(4)__________________,娇儿恶卧踏里裂。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__________________,常在于险远。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6)持节云中,________________。

(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8)落日楼头,_______________,江南游子。

(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三、(2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

雪域夜色

邹济时

十月的雪域,杨树叶子已褪去绿色,换上一身鹅黄的衣裳。

从日喀则出发时已是黄昏时分,太阳逐渐消散了所有的炙热,像一双温暖的手轻抚着行人的皮肤。

远处荒凉的山脊统统被镀上了层金黄色的暖意,跌荡在岁月的漩涡深处,直逼人的视线。

此刻,浩瀚的广漠与窗外的朔风纠缠在一起,卷动地上堆积的树叶,穿透那牛皮线装书的史帙,令凝滞的美与动态的美在无垠的空间纠缠。

车沿着雅鲁藏布江继续在窄窄的柏油路上奔驰,太阳悄然翻过山坳,地面于是便呈显山岭投下的巨大阴影,在光与影的分割线中,“冷峻”丛深潜的地府渗了出来,给人的心灵以哆嗦。

当阳光被时光拽入玄宇,把所有橘红的辉芒收敛入匣子时,夜的幕帷才轻缓地拉开,令高原顿时失去了白日的生机。

飞翔的野鸽早早地收起自己的羽翅,栖身于悬崖或是桥洞里打着盹,聒噪的麻雀也躲到不知名的地方哑了声,田垅里的虫子失去青稞的庇护也不再歌唱,周边的一切都显得如此安静与宁谧,惟有的仅是车轮辗过路面发出的“唰唰”声。

透过车窗望去,朦胧地可以看到身后迅速消逝的灌木。

灌木后面只是一团深邃的黑,因

为黑夜遮断视眼。

黑,是短暂的。

稍时,月牙儿就从前方的山巅羞涩地闪了出来,像海礁上的灯塔散发着淡淡的清辉,指引着夜行人前行的路。

不知何时,月的银色已像泉水涌入车内,塞得满满的,侧身看到同行的人面部都呈现出肃穆安详,皆是眯着眼睛假寐。

的确,享受这月下难得的惬意是种幸福。

窗外的月铺满了河山,可以借着这清幽令人欣赏到外界另一种非凡的美。

河面荡漾着一层银波,碎鳞般地倒映着月牙儿粗糙的轮廓,隔河的山峦像一幅巨大的屏风以淡蓝色天幕为背景,逶迤伫立,虽然只是黑黝的影像。

正前方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月牙儿的周边是一圈银晕,浸润着无际的穹窿,几枚稀疏的星盏遥遥地闲搁在远离月亮的周际,较往日少了几分颜色。

车继续行走,过了曲水县,公路两侧的树林愈加浓密起来,密密匝匝的像一列列古阵中站立的士兵,令路面显得逼仄起来。

当车绕过聂当大佛,闯入了开阔的河谷,右侧的拉萨河默无声息的像条墨绿的色带流淌,月出现在河对岸的山巅,清幽而寂寥的在天空中徜徉。

突然公路侧几只水鸟,许是被汽笛声所惊扰,扑哧着翅膀蹿出栖身的树木,划过天空消逝于茫茫的月色之下。

月明、水幽,看着窗外的美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句不由从心隅飘然而出,“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虽月是残月,但毫无疑问,面对此景我无法找到适当的词语加以描述和修饰。

雪域夜色之美,大概也就是这种自然之美、纯粹之美,天地和谐之美吧。

是夜,枕着那月色清风酣然一梦。

(摘自《散文百家》)第9期)

11.文章第2段写的是雪域黄昏时分的景色,似乎跟“雪域夜色”没有联系,可否删去?

请说明理由。

(5分)

 

12.赏析文中划线的语句。

(6分)

(1)太阳悄然翻过山坳,地面于是便呈显山岭投下的巨人阴影,在光与影的分割线中,“冷峻”从深潜的地府渗了出米,给人的心灵以哆嗦。

 

(2)公路两侧的树林愈加浓密起来,密密匝匝的像一列列古阵中站立的士兵,令路面显得逼仄起来。

 

13.作者写雪域夜色做到了“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和主要描写手法。

(6分)

 

14.本文意蕴丰富,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8分)

(1)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中雪域奇异的夜色引发了作者多种情愫,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探究。

(4分)

 

(2)谈谈作者在文章中多次写到雪域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用意?

(4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其中第题每题3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拮据/攻讦毗邻/濒临穷形尽相/相机行事

B.殉职/殒灭晦朔/媒妁光风霁月/江山社稷

C.梦魇/赝品悱恻/菲礼狼吞虎咽/咽喉要道

D.泯灭/沧溟解数/解读量体裁衣/车载斗量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分析人士指出,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陆续出台,再加上各地召开地方“两会”,炙手可热的房地产业首当其冲成为调控的主要对象。

B.安徽电视台“60年·新地标”大型系列报道,旨在纵横捭阖地结合安徽的本土元素,以全省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地点为纽带,挖掘地方标志,展现安徽形象。

C.沈浩以坚守和执着,以奉献和拼搏,以青春和生命,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生命赞歌,书写了一部载入史册的壮丽诗篇。

D.在推行实名制的背景下,购票、检票、候车以及成本等一系列问题呼之欲出。

火车票实名制不是“万能药”,有媒体认为,根本出路在于提高运力。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3月15日,新华社记者在矿难现场采访新密市安监局原局长王瑞林,向他提出了14个关于矿难的问题,其中10个问题他直接说“不知道”或答非所问。

B.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由此引发的近期中美贸易摩擦,商务部何宁司长19日表示,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就人民币汇率在内的所有经贸问题进行磋商,避免将经贸关系政治化。

C.这种望子成龙,视读书、升学、应试为唯一出路的观念在中国家长的心中根深蒂固。

不过,孩子的体质却并不像秦女士想象的那样:

今天缺少的运动,日后还可以补回来。

D.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认为,沿海地区招工难重要原因是农民工的就业技能缺乏和农民工的工资偏低造成的。

18.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只填序号。

(3分)

在全力冲刺迎世博的同时,上海的决策者们,已开始着手研究部署“后世博”:

我们要牢牢抓住举办世博会的契机,____,____,____,_____,把世博会带来的无形资源转化为谋划下一步发展的思路和举措,使世博会真正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①千方百计用好世博成果

②认真谋划好“十二五”发展

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④充分吸收借鉴各国和各地区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发展理念

序号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尝试续写一个鲜明、生动的结尾。

(4分)

天下只有三件事。

一件是“自己的事”,一件是“别人的事”,一件是“老天爷的事”。

人的烦恼是因为:

忘了“自己的事”,爱管“别人的事”,担心“老天爷的事”。

所以,想要轻松自在,很简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词是台词中没有直接说出,但读者、观众通过思考能领悟得出其中含义的言语。

如果挖掘好潜台词,也能挖掘到人物的真正感情。

体会下面林黛玉在死之前说的话中的潜台词,并说说它表达了林黛玉怎样的思想感情。

(8分)

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叫道:

“宝玉!

宝玉!

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做声了。

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冷了。

 

五、(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北京一家出版社日前推出一套“西方经典通读”系列丛书,并请网友投票,从徐静蕾、于丹、易中天、濮存昕、韩寒等12位明星中,选取一位最适合代言“经典通读”的人。

据了解,该丛书精选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等一批影响世界的西方思想巨人的学术经典,包括《资本论》、《社会契约论》等出版社想通过缩短冗长句子,删减拗口词汇,加入通俗事例,从而使经典著作通俗化。

有关负责人称,一旦人选确定,出版社就将与其洽谈代言费用,与一般商品的代言一样,也包括电视广告、平面广告以及签售等。

一个沉重的话题摆在我们面前:

如何面对经典著作通俗化?

请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3分)C(根据文意,南阳郡首府叫“宛城”,而非南阳叫“大宛”)

2.(3分)C(A项少了修饰语“一般认为”;B项应为“中原的贴近基层的阶段性起止点、商贸中心在伏牛山麓的南阳”;D项以偏概全,对丝绸之路开通和兴盛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不仅是行政中心,还必须是旅客与商品的集散地)

3.(3分)D(①“大宛”是大“宛”(偏正结构)还是“大宛”(固定结构),存在争议;②安阳之“宛”不同于安集延之“宛”,它们之间仅有相似性,或者说存在对应关系。

4.(3分)C(“穷”为困顿不得志之意。

5.(3分)D(“焉”,句末语气词。

A代词,其中/代词,那。

 B介词,在/介词,对于。

C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并列关系。

6.(3分)D(从最后一段中“未克遂意”可知作者戴名世并未成为一个避世的隐者。

7.

(1)(3分)县城依山而建(或“依着山势建起来”),城外林壑幽深,有许多园林沼泽的胜境。

(“枕山而起”1分,“胜”1分,通顺1分)

(2)(3分)其中落第者,未必都不是人才;考中的人,未必都是人才。

(“失”、“得”、“才”各1分)

(3)(4分)一旦放弃并远离科考,专下心来深入地思考,精心探究诸子百家之书,创作文章和诗歌而传播于世,世上没有不知道先生大名的。

(“专精覃思”1分,“以”1分,“世莫不知有先生”1分,通顺1分)

附:

文言文阅读材料参考译文

江北的群山(此指大别山),蜿蜒起伏,磅礴雄伟,连绵横卧于皖、豫、鄂三省好几个州县的境内,其中雄奇魁伟秀丽和特别突出的区域,都在我县。

县城依山而建(或“依着山势建起来”),城外林壑幽深,有许多园林沼泽的胜境。

出城沿山脚走过西北方向的间隙,群山逶逦,溪水潆洄,其中有条小道,是供打柴人往来的。

(沿此小路)转几个弯进山,步行二三里,在一条小河的拐弯处,在山峦高耸,岩石壁立的峡谷深处,茂密的林木下,有几排房屋,这就是潘木崖先生的别墅。

我提起长袍下摆走进去,(只见)一泓清流在庭前缓缓流淌,左边高台峙立,宅旁参天大树环绕。

于是,登上高处远望,田野青碧,一望无际,远山重峦叠嶂,松涛阵阵,水起波澜。

噫!

这就是困顿不得志而避世隐居人士,所赖以优游而自得其乐的良宅,而我的老师木崖先生正是居住在这里。

科举考试被尊贵得很久了,天下读书人没有不为之追求艳羡的,早已深入于膏肓、肺腑之中,(人们)全都要求得从这里出身,可未必有适用于天下的地方(人才)。

其中落第者,未必都不是人才;考中的人,未必都是人才。

居于上位的人因此而忧患,于是广泛地搜索寻访,从而涉及到那此隐居于山林中的布衣之士;而士子中也有趁机通过其他途径走了捷径的人,常常可以获取大官的权位。

潘先生名声传遍天下三十年,也曾与诸生一道屡次参加有司主持的科考。

主考官们的好恶与普通百姓不同,常常想着就要高中却又落第了。

一旦放弃并远离科考,专下心来深入地思考,精心探究诸子百家之书,创作文章和诗歌而传播于世,世上没有不知道先生大名的。

近来朝廷求贤的诏令屡屡颁下,士人获得功名利禄的途径多得很,可先生还是隐迹山泽的清贫之士,与田夫野老打成一片、和睦相处,并将以此种方式安度晚年。

难道此生只能空手而归吗?

在下(小生)久已怀有隐居的念头,可挣扎在世俗社会的沉浮之中,不能马上顺遂意愿,经过先生的别墅而顿生羡慕之心,于是写下了这篇游记。

8.(4分)

(1)又:

①故地重游,“又”字点明作者第一次来这里与佳人欢会也是眼下这个季节,从而触景生情,引出下文。

②“又”字点明时光匆匆,与后面作者抒发怀旧之情、身世之感相呼应。

(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2)欺:

清明时节,春冷似秋,东风惊梦。

(2分)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埋怨东风无端欺凌,实则写出了心中的悲苦。

(2分)(言之成理即可)

9.(4分)此句意为:

那时,想来她也该会吃惊地、关切地问我“你怎么添了这多的白发啊!

”以想象中的普通应酬话,写出双方的深挚之情与身世之感。

这白头,既意味着“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深情,又饱含着“老却英雄似等闲”的悲愤,真可谓百感交集。

(2分)概言之,此句妙处有三:

(1)由对面着想,虚拟设问,表达蕴藉曲折;

(2)虽写情事,却不专为寄男女之情而作,浸透了英雄投闲、报国无门的悲愤,主题饱满丰富;(3)运用多种方式抒情,高潮处结束,留有不尽余韵。

(2分,言之成理即可)

10.

(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赢粮而景从(3)潦水尽而寒潭清(4)布衾多年冷似铁(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6)何日遣冯唐(7)梧桐更兼细雨(8)断鸿声里

11.(5分)不可以。

(1分)内容上,描绘了黄昏时分的雪域高原的荒凉、冷峻、浩瀚、坚毅的特点;(2分)结构上,为下文写夜色降临后雪域高原的清幽与安谧作烘托、铺垫。

(2分)(言之成理即可)

12.(6分)

(1)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写出了夕阳西下时的景色给作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上的极大震撼,表达了高原的庄严和肃穆给作者带来的崇敬、敬仰之情。

(2分)(言之成理即可)

(2)运用比喻、叠词的修辞手法,(1分)通过“密密匝匝”“一列列”的叠词强化了夜色中树林阴森的氛围,描绘了雪域高原的清幽之景。

(2分)(言之成理即可)

13.(6分)文章以时间、行踪为序采取移步换景的手法,(1分)写出夜幕降临时雪域高原的安静宁谧与深邃的黑暗、月牙初现时河面天宇的清幽之美、开阔的河谷的苍茫月色(3分)。

全文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1分)从光线的变化、鸟蛙声音的有无、河谷高原天宇的特征写出雪域高原的夜色之美。

(1分)

14.(8分)

(1)示例:

①面对壮美的自然的震撼崇敬之情;②面对安静的景色的惬意之情;③面对清幽月色的愉悦之情;④面对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兴之情;⑤面对明月引发的思古之情;⑥面对没有被破坏的自然的欣慰之情。

(4分。

就一个角度进行阐述即可。

如果另选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2)示例:

作者笔下的高原景色,有着丝毫没有被破坏的安静与宁谧,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人是自然的一分子,旨在希望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

(4分。

言之成理即可。

15.(3分)D(分别读mín/míng,xiè/jiě,liànɡ/liánɡ。

A.分别读jié/jié,pí/bīn,xiànɡ/xiànɡ。

B.分别读,xùn/yǔn,shuò/shuò,jì/jì。

C.分别读yǎn/yàn,fěi/fěi,yà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