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财政政策的相关论文.docx
《有关财政政策的相关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财政政策的相关论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有关财政政策的相关论文
有关财政政策的相关论文
财政政策由国家制定,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并受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关系制约。
下文是___为大家搜集的有关财政政策的相关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加强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
伴随着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与时俱进。
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
人们追求向往的是低碳的发展,清洁的发展,以及可持续的发展。
虽然我国的经济一直是以稳健的步伐在持续发展,但环境却给我们的发展敲醒了警钟。
现阶段,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十分严重,多次出现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生态失衡等现象。
这些现象的频繁出现不但会制约经济和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而且还会危及人们的健康生活。
国家的财政政策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财政政策在加强环境保护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财政政策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市场机制自身的局限性使得它在环境保护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因此,环境保护单单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是无法实现的,还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需要政府财政政策的支持。
政府积极介入环境保护,积极承担环境保护的职责,积极采取相关财政政策和手段加强环境保护。
(1)征税手段。
在政府众多加强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中,征税手段是最重要的一个。
这里所说的征税,是对工厂生产中所产生的外部社会成本加以征税,征税的数量等于工厂生产中所造成的边际损害成本,具体体现为环境税,排污收费等等。
(2)补贴手段。
补贴手段主要针对三类主体,首先是优者,他们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政府进行适当补贴以刺激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其次是弱者,他们是环境的受害者,政府进行适当补贴以使他们脱离受害;最后是破坏者,虽然他们破坏了环境,造成了污染,但有些是为贫穷所迫,政府进行适当补贴使他们免陷恶性循环。
(3)押金—退款手段。
押金—退款手段是征税手段和补贴手段的综合利用,在购买可能引起污染产品时要征税,而当废弃部分退还到指定系统后则退还税款。
押金—退款手段的退还机制对消费者有很大的吸引力,在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大大减少了废弃物的数量。
(4)自愿协商手段。
斯科手段研究表明,在产权明确界定的条件下,自愿协商可以达到最优污染水平。
其中,合作手段是自愿协商手段的一种极端,其结果是通过产权的再分配,外部效应可以内部化,污染物排放量因而得以减少。
2我国保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稳定发展,政府日益重视环境的保护,在财政政策上积极予以支持,政府灵活调节财政政策,减少了环境的破坏,提高了环境的质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有效地保护了我们的环境,这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保财政政策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我国环境保护财政投入不足。
虽然与自身相比,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财政投入在逐步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对于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还是不足的。
事实上,生态环境与环境质量的改善与资金投入是密切相关的。
大量资金的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污染恶化的趋势,使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2)我国环境保护资金的使用率低。
目前我国用于环保技术建设的资金不足,相关环保设备技术十分低下,无法保证环保资金的充分使用。
我国对环保资金的使用缺乏相关的约束和监督机制,无法集中使用环保资金,甚至有些企业占用或挪用环保资金,严重影响了我国环境保护资金的使用效率。
(3)我国环境保护缺乏完善税收制度。
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建立专门的环境保护税种,只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少许税种,也就说我国还没有真正的环境税。
不但如此,我国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少许税种在征收时的规定还尚不完备,实际的税收效果不理想。
(4)我国环境保护收费制度落后。
现阶段,我国的环境保护的排污收费制度不健全。
收费标准不合理,相对过低,且范围过窄,无法有效抑制工厂的排污。
另外,征求费用的管理上也存在问题,无统一管理模式和标准,造成了混乱。
3我国环保财政政策的策略性思考
针对我国环境保护在财政政策上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我国环境保护财政政策作了如下的策略性思考。
(1)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力度与补贴力度。
加大我国对于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力度和补贴力度,争取使环境保护投资增长数度和国民经济整张速度持平或者略高。
我国要拓展环境保护资金的筹集途径,从多方面多渠道来筹措我国的环境保护资金。
(2)提高环境保护财政使用效率。
政府要建立财政环境保护投资增长机制,做到有效掌控财政政策对环境问题的调控力度。
政府要宣传倡导绿色的消费意识,鼓励进行绿色的采购。
当然,为保证绿色采购的有效实施,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建设势在必行。
(3)改革完善环境保护税收制度。
完备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制度,制定科学的税收标准,例如,扩大消费税税额,提高消费税税率,对营业税进行调整等等。
同时也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开始征收环境保护费。
(4)健全排污收费制度。
改变现行的不合理的不___的征收方式,建立相关的执法部门和队伍,有效代表国家和政府来征收排污费用,扩大征收费用的范围,将不合理的排污现象都纳入其中。
当然,最重要的是加强收费管理,对其进行标准统一的合理收费。
(5)积极发展环境保护产业。
环保产业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为目的的公益产业,从国家的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来考虑,这种产业的发展和完善是必要的。
因此,政府要环境保护产业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设立专项资金保证其发展,在税收上也要有所优惠。
当今时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经济的发展固然重要,但要以环境的牺牲来成就经济的发展,实属不明智的做法,因为,不重视环境保护,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势必会带来“经济腾飞,公害泛滥”的悲剧结果。
因此,我国要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在财政政策上予以适当的支持和投入,实行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进而实现我国经济和环境的稳定的长久的可持续的均衡发展。
浅谈积极财政政策效应
我国实施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以来,不断有研究者提出,这一宏观政策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国外也有人士表示担心,中国近年大规模发行国债,增加政府投资、扩大支出,是否会产生挤出效应。
所谓“挤出效应”,是指由于政府通过向企业、居民和商业银行借款来实行扩张性政策,而引起利率上升,或引起对有限信贷资金的竞争,导致民间部门投资减少。
它将使政府扩张性财政支出的效应部分地甚至全部地被抵消。
挤出效应并不是在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调节时必然要发生的。
具体到中国近四年来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践来看,依据对经济运行各项指标的分析,在我国出现挤出效应的观点尚得不到有力的证据支持。
这可以从增发国债对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来考察:
第一,增发国债对利率的影响。
我国自1996年5月以来,名义利率多次下调,但实际利率是上升的,这并不是财政扩张带来的结果。
由于中国尚未实行名义利率的市场化,积极财政政策不会影响名义利率的升降。
实际利率的上升主要是因为物价水平下降,而中央银行出于种种考虑没有及时随物价变动调整名义利率所致,进一步看,价格水平下降也不是财政扩张的结果,相反,积极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物价水平的下降。
第二,增发国债对借贷资金量的影响。
增发国债没有与民间竞争有限的资金。
几年来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率超过70%,存在较大的存贷差额。
商业银行近年的资金过剩主要是风险意识增强、企业投资收益较低、预期不好及产业政策调整的缘故,而且这种过剩是在满足了政府借款需求之后的过剩。
从实际经济运行看,民间投资主要受到民间资本的边际产出或利润率和公共投资影响,民间资本边际产出上升会引起民间投资规模的增加。
如果公共资本投向竞争领域,即与民间资本的生产可以相互替代,增加公共投资就很可能挤出民间投资。
积极财政政策的投资领域主要是生态环境保护、高速公路、铁路、供水和机场、粮库、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属于社会公共支出领域,对民间投资不会形成挤出效应。
相反,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改善民间投资的外部环境,提高民间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推动民间投资。
第三,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具有替代关系,即财政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可能挤出居民消费。
但这要通过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具体分析才能确定。
某项财政支出如招待费,的确是私人消费的替代品;公共设施支出则是私人消费的互补品;还有一些公共支出既是私人消费的替代品又是互补品,比如国家用于食品和药品检验的支出,既减少了私人的检疫支出,又可增加私人对食品和医药的支出。
有关部门通过财政购买支出和居民消费关系的计量模型分析发现,我国财政购买支出与居民消费总体是互补关系,扩大政府支出对需求总体上具有扩张效应。
一、关于国债资金使用的效益
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如何,直接关系着积极财政政策的总体效果问题,以及扩大举债规模的风险控制问题。
国债资金使用效益越高,扩张性政策的效果将越趋于“高乘数效应’的一端,同时政府扩大举债规模的安全空间越大。
要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我认为至少要掌握好如下几个层次或环节上的事项:
1.资金投入项目的合理选择和较充分的可行性论证。
2.项目建设与相关方面协调衔接关系的处理,应符合科学规划和施工合理规范的要求。
3.保证已确立的项目资金不被挪用和按进度拨付到位。
4.切实保证工程质量。
几年来,政府国债资金以及带动其他配套资金支持的建设项目和技改项目,效果总体而言是明显的。
但根据国家综合部门派出的检查组对建设项目的稽查,从选项、配套规划、资金专用到工程质量,各个层次上的问题还都存在,有的还相当严重。
比如,第一,有些建设工程是在原有项目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仓促决定上马的,可行性论证很不充分;第二,有的项目不按基建程序办,项目建议书还没批,就已大张旗鼓干起来;第三,有的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深度不够,不具备开工条件也硬开工;第四,有的城市规划存在明显欠缺,连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的统一考虑都未做到;第五,个别项目的工程质量出现严重问题,甚至成为“豆腐渣”工程;第六,工程招投标、监理方面的地区、部门保护主义现象往往比较严重;第七,少数地区还发生了国债项目建设资金被挪用的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有关部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项目工程质量管理___》等文件,要求对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招标投标、施工管理和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建立明确的责任人制度,对在监督稽查中发现有问题的项目,在没有得到纠正之前停止拨付资金,发生挪用资金的项目,在完成整改前停拨资金和追回被挪用资金,追究责任,等等。
这些稽查、监督、纠错、惩处和加强管理的措施,对于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近两年,国债项目资金被挪用和工程质量低下方面的问题相对减少。
今后,仍有必要对相关环节高度重视,常抓不懈,因为总体而言,我们相关管理经验的不足、制度的不够完善和施工监理、质量保证体系方面与国际水平相比的差距,毕竟是必须正视的现实。
二、关于减税问题的基本认识
关于1998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的一大争议问题,是“为什么不实行减税政策”。
按照一般逻辑,扩张性财政政策包括政府减税和增支两大方面。
1998年后,中国的财税政策却是在扩张导向下增支而不减税严格地说是不以减税为重点,究其理由,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过低,从宏观税负看,减税已无空间。
发展中国家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在20—30%,发达国家的比重更高,而我国这一比重1997年只有11%左右,可以说总体上不具备减税的空间。
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企业负担和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和减轻负担的强烈呼声,但具体分析,其原因在于税外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集资,同时各部门与权力环节通过“四乱”征收的财力大都是放在预算外分散掌握的,弊端丛生。
所以我国现在急需对症下药加以解决的问题是清理“四乱”,整顿非税收入,降低税外负担,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而不是减税。
第二,中国现行税制结构制约着减税效应的发挥,使减税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所谓税收对经济的“稳定器”作用,主要是指直接税即所得税的调控作用,而现阶段我国的税收主体是间接税,1997年前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三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高达65%以上,而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相加也仅占16%左右。
近一半的企业亏损经营,降低所得税对他们毫无意义。
减免间接税,则不仅会大量减少财政收入,而且刺激经济的效果很弱,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加之间接税的减税有向下拉动物价的作用,对通货紧缩可能雪上加霜,不利于改善市场预期。
第三,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和税收环境也不宜于以实行减税为重点。
目前我国的市场体制还不健全,企业的投资和经营行为远没有走上规范化轨道,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减税信号的反应并不灵敏。
特别是长期以来通过各种越权和随意减免税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做法,仍有一定惯性,这一类做法客观上助长了各种偷税、骗税现象的发生,削弱了税收的杠杆作用。
管理部门担心,在这种情况下强调减税,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且可能扰乱税收秩序,妨碍税收执法环境的形成与稳定。
应当指出,认为税收增长绝对不能高于GDP增长是一种误解。
实际上,只有在管理体制和税制结构相对稳定、成熟的时期,税收占GDP的比重才不会发生明显的波动。
而我国经济发展尚处于转型期,体制和税制均处于转轨过程中,很多因素都在剧烈变化,所以实事求是地说,不宜简单地用税收收入占GDP比重相对稳定的框架来套中国的现实。
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税收的持续增长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首先,它在一定意义上是前十年税收占GDP比重下降过头之后的正常回调。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分权改革和减税让利安排,使我国税收占GDP的比重下降至20世纪90年代前期的10%以下,而从国际经验看,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重大至为20%以上,发达国家更要高得多。
经过近年来的回升调节,我国目前税收占GDP比重也仅达到接近15%,所以说宏观税负并不高。
1999年税款征收总量超过万亿元,与加大清欠力度有直接关系,这也是以前的欠税大户感到冲击很大的原因。
但是要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就应将弹性征收减少,加强征管力度,硬化以法律为依托的税收约束。
打击走私而增加的税款,更是完全合理的。
当然,作为具体案例,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蛮横征收、“征过头税”的现象,所以提高征管队伍执法水平,加强对其监督也是当务之急。
此外,也发现有“列收列支”、“贷款空转”等单纯为保证税收达标而弄虚作假的扭曲现象。
一种建设性的建议是下一步在承认需要进一步健全法治、加强征管的前提下,创造配套条件,将税收指标转为像GDP一样的预测性、指导性指标。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