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设计准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135626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可靠性设计准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可靠性设计准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可靠性设计准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可靠性设计准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可靠性设计准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可靠性设计准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可靠性设计准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可靠性设计准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可靠性设计准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可靠性设计准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可靠性设计准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可靠性设计准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可靠性设计准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可靠性设计准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可靠性设计准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可靠性设计准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可靠性设计准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可靠性设计准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可靠性设计准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可靠性设计准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可靠性设计准则.docx

《可靠性设计准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靠性设计准则.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可靠性设计准则.docx

可靠性设计准则

可靠性设计准则

编撰指南

刘保中

 

二零零八年九月十八日

我所的“质量放心岗”创建活动已经初见成效,但“设计岗”由于自身的特点所限,建岗质量暂时不如操作岗。

设计岗的前期工作仅完成了岗位接口关系的描述,但建岗的重点不在“接口”,而在于岗位内部的“基础建设”。

设计岗的基本使命是,将用户对产品的要求(输入)转化成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输出)。

因此,建岗的重点应该是如何完成这个“转化”。

如果设计岗就此停步不前,不能够继续深入下去,这项活动将会流于形式,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为此建议,将编制“可靠性设计准则”(以下简称为“准则”)作为设计岗的评价与考核标准,并以“四星岗”为对象进行试点。

拿不出像样的“准则”来,就不能获得四星岗的称号。

一个企业要想保持长盛不衰,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

建房子、买设备是打基础(硬基础);“建章立制”也是打基础(软基础),而且是更重要的基础。

创建“质量放心岗”,就是一项软基础建设,也是我所的一项创举。

对设计岗而言,“可靠性设计准则”属于基础中的基础,如果每个岗位都能拿出高水平的“准则”来,并能够认真地贯彻执行之,那么我所的设计水平将会整体跃上一个新台阶。

设计图纸和技术报告,同样是“产品”,也应该具有质量指标,而且能够检验,“可靠性设计准则”就具有这样的功能(有要求、可检查)。

为了规范设计岗的创建活动、也为了使不同岗位编出来的“准则”具有可比性,特起草了《可靠性设计准则编撰指南》一文,供参考。

 

可靠性设计准则编撰指南

一.什么是可靠性设计准则

可靠性设计准则(以下简称为“准则”),其内涵较为丰富,很难用一两句话为其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不过,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其进行认识,以建立起初步的概念:

①可靠性设计准则是把设计人员在长期工程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和提炼,使其条理化、系统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条款性文件。

②可靠性设计准则是一个具有强制性的执行文件,其中的条款都是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必须逐条落实的可靠性定性要求。

凡具有产品代号(即型号)的独立产品,均应建立各自的可靠性设计准则,即该产品的“专用准则”,称为《×××产品可靠性设计制准则》。

由于设计者对该产品最为了解,所以,产品由谁设计,准则归谁撰写。

因此,它又是一份由设计师撰写的设计文件。

③当设计工作完成后,再由管理者找来相关的专家,依据设计师撰写的准则,逐条地检查其在设计过程中的落实情况。

因此,可靠性设计准则还是一份可检查的法规性文件。

④可靠性设计准则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静态文件,而是在产品的研制过程中不断地得到补充、修订的“动态”文件。

综上所述,可靠性设计准则是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条款性文件,用来指导可靠性定性设计;而且,还是一份可执行、能检查的法规性文件,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地得到补充的“动态”文件。

二.为什么要推行可靠性设计准则

可靠性设计准则是一个基础性的质量管理文件,建立并贯彻可靠性设计准则的“直接目的”是提高设计质量,而“最终目的”是提高产品的质量。

因此,它具有如下现实的和长远的意义:

⑴规范设计人员的设计行为:

可靠性设计准则可以为可靠性的定性设计提供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南”,使得设计人员有章可循。

因此,准则可用来规范设计人员的设计行为。

⑵避免低级设计错误的发生:

产品的固有可靠性是产品的一种固有的内在属性,是靠设计赋予的、是靠制造和管理来保证的,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设计过程。

设计人员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如果能够认真地执行准则,就可避免一些不该发生的疏忽或者错误(低级错误),从而提高设计质量,真正把“可靠性是设计出来的”这句话落到实处。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落实准则是提高产品固有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⑶用来检查设计质量的好坏:

产品的可靠性和性能都是产品的质量指标。

一般来说,性能指标可以用仪器仪表进行检测,但可靠性指标的确认要困难得多,贯彻可靠性设计准则可以部分地解决这个问题。

在设计工作完成后,质量部门要组织第三方专家依据准则的条款,逐条检查准则的落实情况,并提交“可靠性设计准则符合性检查报告”。

虽然不能定量地确认产品的可靠性是否达标,但能够定性地知道所设计产品的可靠性是高、还是低。

⑷为设计评审提供依据:

在产品设计评审时,要将“准则符合性检查报告”提交评委会进行审查。

不仅是对设计质量的进一步的确认,而且也是对检查组工作质量的认可,避免检查工作走过场,流于形式。

⑸促进可靠性持续增长:

一种产品的设计通过了“准则符合性检查”和设计评审,并不标志着该项工作的终结。

随着产品研制进程的深入、关键技术的突破、以及故障归零措施的落实等,都可能导致设计的更改。

在设计更改过程中,往往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型元器件等,所有这些改进措施都应该补充到原先的准则中去。

该过程一直要进行到产品寿命期的终结。

因此,准则的补充与修订过程,也是产品可靠性增长的过程。

⑹利于知识的传承:

科技人员(不单纯限于设计人员)在长期的工程实践中,有很多经验教训、心得体会,都散落在个人的记事本上或脑子里。

这些无形的东西,其实是企业的一部分非常有价值的、极其宝贵的知识财富。

如果无人问津、任其流失,实在可惜。

通过建立可靠性设计准则,可将这些分散的、无形的知识财富收集起来,并加以归纳、提升,使其成为准则,不仅能够指导当前的产品设计,而且有利于知识的传承和新人的培养。

既然知识得以传承,新人得到培养,那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建立可靠性设计准则的步骤

第一步,准则命名:

可靠性设计准则是针对某个具体的产品而言的(专用准则),不同的产品具有不同的特性,其可靠性要求也不完全相同。

一般来说,凡具有产品代号(即型号)的独立产品,在进行工程设计之前,均应编撰各自的可靠性设计准则,作为该产品设计时必须贯彻的输入文件。

为了便于区分,也是为了方便管理,首先要赋予准则一个合适的名称,即《×××产品可靠性设计准则》。

实际上,“准则名称”也为准则的编撰工作划定了一个大致的范围。

这里所说的产品,可以是惯导系统、陀螺、加速度计,也可以是计算机、或者具有独立功能的电路板,等等。

总之,凡是具有独立代号、能够进行单独验收的产品,均应建立各自的可靠性设计准则。

第二步,了解产品:

在着手编撰可靠性设计准则之前,要充分地了解“对象产品”的任务使命、功能特性、工作原理、配套关系,以及任务书或者订货合同中规定的环境要求和可靠性要求(定量的和定性的)。

不了解自己的产品,就很难制订出有效的、可执行的准则来。

第三步,收集素材:

在充分了解产品的基础上,开始收集准则的相关素材。

素材的来源,有以下渠道:

①订货方的可靠性定性要求(合同中规定的有关条款);

②本单位以往的设计、制造,以及故障归零等,积累的经验;

③同类型产品(本单位的或兄弟单位的相似产品)的可靠性设计准则中适用于本产品的条款;

④国内外的可靠性相关标准、规范、手册中适用于本产品的内容和条款。

能够直接引用的情况往往并不多,需要在理解“精神实质”的基础上结合本产品的具体特点加以改造,使之成为本产品的条款。

第四步,初稿编撰:

把从不同渠道收集来的素材进行汇总、分析、归类,形成本产品可靠性设计准则的初稿。

初稿的编撰没有固定的格式,虽无一定之规,但也不能把所有的条款杂乱无章地堆积在一起,既无法查阅,更无法应用。

因此,所谓编撰,就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对这些条款进行分类,以便于查阅和使用。

至于如何进行分类,可参考第四章“准则条款的分类原则”。

第五步,初稿评审:

在设计师完成了准则初稿的编撰之后,由质量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专家对初稿进行评审。

评审组的成员应包括,有经验的设计人员和工艺人员、可靠性专业人员、质量管理和型号管理人员等。

评审的形式是,对准则初稿进行逐条审查。

审查的要点是,每个条款的有效性、可行性和可检查性。

在进行审查的同时,与会专家还可以对被审查的条款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也可以添加新的条款。

⑴有效性:

确认每个条款是否真的能够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如果确能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则保留;如果不能提高产品的可靠性,或者效果甚微,则不保留。

不要拼凑数量,要注重实效。

⑵可行性:

确认每个条款在技术上是否能实现,而且在成本上是否可接受。

可靠性是设计出来的,“低成本”同样也是设计出来的。

不同的设计方案对应着不同的成本,一旦方案确定之后,一个固有的成本也就跟着产生了,无论管理者的水平多么高,实际发生的成本都不可能低于该固有成本。

通常情况下,可靠性与低成本之间是有矛盾的,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在二者之间寻找“平衡点”。

⑶可检查性:

确认对每个条款的“检查”是否简单易行。

一般来说,通过查看设计图纸和技术文件,就能知晓其执行情况的好坏,而不需要借助仪器仪表。

第六步,正式发布:

准则初稿通过评审后,根据评审会上提出的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和补充,并形成正式稿。

然后按照规定的审批程序签署完整,并由总师和行政领导共同批准,正式发布实施。

第七步,实施与补充:

准则正式发布实施后,在执行的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一些事先没有想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进行修订和补充。

例如,设计方案的变更、故障归零措施的落实、新材料和新技术的采用,等等。

总之,随着技术的进步、经验的积累、认识的深化,可靠性设计准则也在不断地得到补充和提升。

这个过程将一直继续下去,直到该产品的全寿命周期的终结。

四.准则条款的分类原则

可靠性设计准则的编撰,就是对分散的、各自独立的条款进行分类,并形成一份可供查阅的条款性文件。

分类的方法有很多,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遵循一条基本的原则:

要紧密地与产品的设计过程相结合,以便于查阅和应用。

贯彻并落实准则的条款,属于可靠性定性设计的范畴。

工程上之所以将设计划分为性能设计、可靠性设计(定量的和定性的)、甚至还有“成本设计”等,仅仅是为了表述上的方便而已。

在实际操作时,不可能将它们截然分开而分步实施,更不能片面地追求某一单项指标。

产品的性能、可靠性、成本等,都是设计师赋予产品的固有属性。

一个高明的设计师总是在综合权衡了这些指标的基础上,然后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使得性能设计、可靠性设计和成本设计等在该方案中得到有机的结合。

因此,可靠性设计准则的“定性条款(要求)”,也应该综合考虑在统一的方案中,而不能另搞一套。

由此可知,最合理的分类方法应该是将其与常规的可靠性设计融为一体、通盘考虑,实现定量设计与定性设计的有机结合。

在产品的方案设计(初步设计)阶段,可靠性设计的主要内容有:

建立产品的可靠性模型(可靠性框图和对应的数学关系式)、可靠性指标的分配与预计。

但是,这些设计工作不能够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即使是其中的可靠性预计也仅仅是给出了一个可能达到的、预估的可靠性水平,还不是产品的固有可靠性。

这个可能的预计值,还要靠专门的可靠性设计技术、或者手段来保障,使其最终成为产品的固有可靠性。

在工程设计(详细设计)阶段,通过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故障树分析(FTA)、热分析、容差分析等有效的分析手段,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故障隐患。

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专门的可靠性设计技术,来消除这些薄弱环节、或者隐患,力求将预计的可靠性指标变为现实,即将“预计可靠性”转化为产品的“固有可靠性”。

当然,最终能否达到此固有的可靠性水平,还很难说,还要靠精心的制造和有效的管理来保障。

常用的可靠性设计技术有:

简化设计、降额设计、耐环境设计、热设计、余度设计等。

其实,在这些技术手段中就包含有很多可靠性定性设计的相关内容。

由此可知,在进行准则条款的分类时,最好的选择是,将不同性质的准则条款“对号入座”,融入对应的可靠性设计技术中去,实现定性设计与定量设计的“无缝结合”。

五.“附录”部分的说明

在本文的附录中给出了一个分类的用例,来具体地说明如何进行分类。

针对这个“举例”再作如下说明:

①“举例”中共列出了十四个大的类别,供编撰准则时参考。

但并不是说,每个产品都要列出这么多的类别来,可结合具体产品的特点进行裁减,不一定面面俱到,关键是要抓住重点、条目清晰、便于阅读。

当然,分类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也可以也可以按产品的构成、功能等进行分类。

例如,结构设计准则、电气设计准则、电路设计准则、地线布局准则、软件设计准则、通讯接口设计准则,等等。

②由于各类别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它们的前后次序无关要紧。

在具体操作时,只要将准则条款按其性质的不同,分别列写在对应的“类别”中就可以了。

③对于指定的产品而言,没有必要再划分通用条款和专用条款了,即使是对同类产品均适用的“通用条款”,也要结合本产品的特点转化成自己的条款。

就是说,准则中所列的条款对指定的产品而言,都是必须遵守的、都是专用的。

④在每个“类别”的下面,分别附加了简要的说明,仅供编撰时参考。

在具体编写时,可以省略,直接列写条款。

⑤该“举例”不但可以用来规范准则的编撰过程,也可以作为收集素材时的参考提纲。

六.总结

这篇所谓的“指南”,到此就算完成了。

其成文过程同编写“可靠性设计准则”是一样的,都是先构思一个提纲,再根据提纲去查阅资料、收集素材,然后编撰成文。

其实,天下的文章都是这样编造出来的,但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思路、自己的观点,而且要用自己的话语叙述出来,而不是照搬资料和素材。

在本文的成文过程中,由于要对素材进行编辑、改写,很难避免会有意无意地掺入自己的“私货”,特别是“附录”部分。

因此,错讹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最后,再将可靠性设计准则的要点概括如下:

①可靠性设计准则是在全面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由设计师编写的条款性文件,同时又是一份可执行、可检查的法规性文件;

②在执行的过程中,又在不断地得到补充和提升,因此,它又是动态的、开放的。

其实,这个过程就是知识和经验不断地得到累加和传承的过程;

③制订可靠性设计准则就是对收集到的素材进行整理、改造,然后再进行分类。

分类的原则是:

要便于查阅和应用;

④制订并贯彻可靠性设计准则的目的是:

从提升“设计质量”开始,最终达到提高“产品可靠性”之目的。

 

附录

准则名称(封面)

×××产品可靠性设计准则

1.产品概述

由于可靠性设计准则是针对某一具体的产品而言的(通用准则除外),因此,在编撰准则时,首先要对指定的产品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让读准则的人知道,他所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性质的产品,并对该产品的“全貌”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产品概述”的要点如下:

●产品名称:

要用全称,尽可能不用简称;

●产品型号:

是本产品的型号,而不是上一级“型号产品”的型号;

●功能:

结合对外的配套关系,介绍本产品在上一级“型号产品”中的使命与任务,以及对外的接口关系;

●组成:

画出本产品的组成方框图,每一个框代表一个功能单元,但不必画出单元内部的详细电路图;

●简要的工作原理:

结合组成框图,简要地介绍“框图”中每个框的功能,以及框与框之间的关系;

●任务书或订货合同中规定的可靠性定量、定性的要求等。

其实,这里所说的“产品概述”就是可靠性建模的“定义产品”。

如果是同一个产品,就没有必要重新编写,相互借用就是了。

2.简化设计准则与“三化”原则

2.1`简化设计

简化设计,就是在确定产品的设计方案时,不片面地追求性能指标的“高而精”,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采用成熟技术,使产品的“结构”和“组成”均得到简化,从而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结构简化”是指,产品的机械结构应尽可能地采用“一体化”的结构形式,减少组装级别与螺钉连接;“组成简化”是指,尽可能地减少产品的功能单元,减少元器件的品种和数量。

孤立地谈论简化设计显得太笼统,不具操作性。

只有将简化设计与“三化”设计结合在一起才有实际意义。

所谓“三化”就是通用化、组合化(模块化)、系列化的简称。

“三化”是标准化的原则与方法在产品研制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是标准化活动的必然结果。

2.2通用化

通用化的实施对象,通常是为整机配套的元器件、组件、部件,或者分系统级的产品,统称为功能单元。

所谓“通用化”,就是直接选择具有互换特性(结构和功能均具有互换性)的通用单元,将其应用于所设计的产品中。

如果没有现成的通用单元可供选用,则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研制新的通用单元,以满足正在研制和后续研制产品的使用需求。

这类通用单元在整机产品中的层次愈高、应用的范围愈广,则通用化的效果就愈明显。

2.3组合化(模块化)

组合化的实施对象,一般是较为复杂的产品,但不一定是最终的整机产品,可以是为整机配套的分系统或者设备级的硬件产品,也可以是软件产品。

这类产品通常要完成比较重要而且复杂的任务,在进行设计之前,首先要对任务进行认真的分析,将其分解成几个相对独立的任务单元,随后选用不同的“通用功能模块”来分别满足其任务需求。

对于某些特殊的需求,有可能找不到现成的通用模块,那么,就需要研制“专用模块”以满足此特殊需求。

最后,再将这些通用的和专用的模块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它们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那么,一个新的产品就诞生了。

2.4系列化

系列化的实施对象,通常是最终要交付的整机产品。

这里所说的“整机产品”可以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大系统;也可以是一个很小的电子元器件。

总之,它们都是要直接面对市场、是可供用户选购的最终产品。

这类产品的主要参数(结构参数和性能参数)可按照产品的特点和使用需求被划分成若干个档次,称为“参数系列”。

然后,再根据参数系列编制产品的“系列型谱”。

产品的研制、生产、销售都是依据该型谱进行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基本型系列化”。

所谓“基本型”,就是型谱中“固定不变”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可派生出一系列新的产品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系列化产品中每一规格(档次)的产品,都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通用性。

因此,系列化也是扩大了范围的通用化。

2.5小结

综上所述,通用化是基础,为组合化和系列化提供标准的、通用的功能模块;组合化是应用,应用由通用化提供的功能模块组合成不同层级的产品,可以是最终要交付的整机产品,也可以是为整机配套的中间级产品;系列化是结果,按照产品的“系列型谱”制造(或者组合)出各种系列的产品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三者的关系可用一句话来概括:

利用通用的模块组合出系列的产品。

在确定产品的设计方案时,如果能够认真地贯彻“三化”原则,那么前面所说的“结构简化”和“组成简化”就肯定能够实现。

贯彻“三化”原则,不但能够提高产品的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而且可以缩短产品的研制周期、降低产品的固有成本。

3.电子元器件和机械零件的选用准则

这里所说的电子元器件还包括机电产品中常用的电气元件,例如,电阻、电容、变压器、继电器等;这里所说的机械零件是指机械产品中常用的标准件、通用件,例如,螺钉、螺母、垫片、销子、轴承、减速器、密封圈等。

以下将电子元件、电气元件、机械零件,统称为元器件。

它们是各类产品的最基本、最底层的构成单元,用量极大,因此,对整机产品的性能、可靠性,以及全寿命周期费用的影响也极大。

在选用元器件时,要贯彻以下原则:

●要严格限制元器件的种类、规格和数量;

●要根据元器件在产品中的重要性、使用环境、维修级别等,在优选手册中选取。

元器件的质量等级要符合使用环境条件的要求;失效率要符合可靠性的要求;性能指标要满足功能的要求;

●尽可能不用或者少用非标准件和手册外元器件;

●如果因为某种特殊要求,需要在优选手册外选取元器件时,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审批程序进行审批。

●在选用元器件时,即使是国产器件,元器件制造厂家的质量信誉和供货能力,也是必须考虑的要素。

●尽量少用进口元器件,在特殊情况下非用不可时,除技术参数、环境参数、质量等级必须满足使用要求外,还必须具有可靠的、稳定的供货渠道。

4.降额设计准则

所谓“降额”是指,在整机产品工作时,使其内部的元器件承受的工作应力要适当地低于元器件能够承受的应力(元器件的内在承受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整机产品的使用可靠性之目的。

元器件承受的工作应力,是由整机产品执行任务时的环境条件决定的,在整机产品的任务书或订货合同中均有明确的规定;而元器件本身的承受能力,在元器件的产品手册中也有明确的说明。

所谓“降额设计”就是根据给定的环境条件和电路的结构,针对不同类型的元器件确定其需要降额的重点参数及其降额的等级。

在进行降额设计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不同类型的元器件对不同应力(电、热、机械、低气压等)的敏感程度是不相同的,因此,降额的重点也是不相同的。

例如,电阻的降额重点是功率和工作温度、电容的降额重点是端电压和工作温度、集成电路的降额重点是工作电压和结温,等等。

由于温度对任何产品的可靠性的影响具有普遍性,因此,对任何产品而言,温度都是必不可少的降额参数。

●通常情况下,手册上给出的降额等级或者降额参数都是静态的。

实际上,当电路正常工作时,电压和电流都不是常值,而是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尤其是通电或断电的瞬间以及电路工作状态切换时,还会出现浪涌电流或浪涌电压。

因此,在进行降额设计时,还要考虑到电路中可能出现的“动态电应力”,即在直流电压(电流)的基础上,再加上动态峰值电压(电流),作为“总的电应力”。

●降额的量值要合理。

元器件的工作应力对其失效率的影响十分显著,合理的降额能有效地提高元器件的工作可靠性,但过度的降额没有必要。

通常情况下,降额有一个最佳的范围,在此范围内降额,效果十分显著;超出此范围的更大降额,可靠性的增长就不再明显了。

不仅如此,反而会导致产品的体积、重量和成本的增加,就是说,过度的降额,要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某些元器件来说,过度的降额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有可能引入“低应力失效”。

所以,要综合权衡各种利弊,确定一个合理的降额值(降额等级)。

例如,小型和超小型继电器的触点电流,一般是不可以降额的,按照产品手册给定的额定电流使用就可以了。

又如“光电耦合器”,其产品手册给出的“发光二极管”的工作电流仅仅是一个参考值,真正的工作电流要在实际的产品上通过调试确定。

在发光二极管的输入端加“正方波”(占空比为1∶1)信号,调节发光二极管的限流电阻,使光敏三极管的输出信号也是“正方波”。

此时,发光二极中流过的电流才是其真正的工作电流。

该电流可能略高于手册给出的参考电流,也可能略低于参考电流。

因此,不存在降额的问题。

●当某型元器件的失效率较高、其可靠性不能满足使用要求时,不能用降额的方法解决低质量元器件的使用问题,而必须更换质量等级更高的元器件。

5.容差设计准则

5.1参数漂移与容差设计

在产品的寿命期内,由于制造应力的释放、元器件的老化、环境温度的变化等,都会引起元器件参数的变化和电路性能指标的漂移。

如果这种变化和漂移超出了规定的范围,就会导致产品性能的恶化、甚至失效。

所谓“容差设计”,就是在产品的设计阶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确保产品在其寿命期内,各项参数的漂移始终不超出规定的范围。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参数稳定性”,又可划分为“短期稳定性”和“长期稳定性”两种情况。

5.2短期稳定性

短期稳定性是指,在产品执行任务期间,由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参数漂移不超出规定的范围。

最常见的参数漂移,莫过于由温度变化引起的“温漂”了。

这种参数漂移是随环境而变的、是随机的,直接影响产品的精度和性能,又称为产品的“性能稳定性”。

随环境而变的参数漂移,主要靠设计手段来解决。

首先,要选用对环境变化不太敏感的、性能更加稳定的元器件;再者,要优化电路的设计、采取反馈和补偿措施来抑制元器件的参数变化。

5.3长期稳定性

长期稳定性是指,在产品库存期间,由制造应力的释放和元器件的老化引起的参数漂移不超出规定的范围。

这种参数漂移是单方向的、有规律的,而且其变化速度是极其缓慢的。

为了检测产品的长期稳定性,每隔一段时间对产品进行一次检测,然后对比、分析其参数的变化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