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5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417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5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5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5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5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5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5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5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5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5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5篇.docx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5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5篇.docx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5篇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5篇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

康熙甲寅五年,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平凉起兵反叛。

叛乱被平息后,王辅臣重新投降了朝廷。

不过,王辅臣知道,这一次,康熙皇帝不会饶了他。

于是,他做了下列一系列事情:

先找了一个莫须有的事由,与媳妇干了一仗,并高调宣布休了她。

等老丈人来,王辅臣悄悄把老丈人拉到一边,叮嘱老丈人,此地不宜久留,赶紧领着女儿远走高飞。

拿出手中的所有银子来,分成若干份。

然后召集所有的将卒仆役,说,你们死心塌地地跟了我这么长时间,枪林弹雨,风霜雨露,辛苦了,这些银子,你们各自领一份,赶紧逃命去。

但,无论去哪里,千万不要说从前跟过我。

他看到一个盛鱼的银碗。

想,给谁呢?

正好看到一个送茶的童子。

问,娶妻了吗。

童子摇头。

王辅臣取银碗送与童子,说,回去卖了,娶媳妇去吧,不要再回来了。

这样,王辅臣的手下仅余数人,召来,与之共饮,一直喝到深夜,喝着喝着,王辅臣哭了。

他说,我,一叛逆之臣,死是必然的了,与其死在刽子手的刀下,不如有尊严地自杀。

但是,我想过了,无论用刀自刭,上吊自杀,还是喝药而死,都会留下自杀的痕迹。

这样,就会连累到你们,以及本省的经略大人以及督抚大人。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他想要说什么。

王辅臣说,我想出了一个主意,就是等我喝酒喝到烂醉之后,绑上我的手足,用纸盖在我的脸上,然后,含凉水在嘴里,以水喷面,即刻便死。

这种死法,看起来,像得病暴死一样。

这样,你们去报官,就不会连累你们了。

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

话说有一个叫蔡三的老头,患重病,将死。

但苟延残喘,就是不咽气。

他每天嘴里念叨的,是一个人的名字。

谁呢?

欠他钱的一个人。

这个人家境凄惶,老的老,残的残,病的病,真正是一贫如洗。

他怕这个人还不了他的钱。

欠钱的人听说后,跑到蔡三的病床前,当着他全家的面,说,蔡叔,欠你的账,我记着呢,等有钱了,一定还你。

蔡三当面说不急不急,但心里总是放不下。

有时候,病得昏昏迷迷,嘴里还是不断念叨着这件事。

欠钱的人急了,磕头下跪,四处筹借,总算把钱凑够了。

他赶紧跑去还给了蔡三。

蔡三虽病态恹恹的,表现出一脸的不高兴,唠叨说,难道我还在乎你这些个钱。

等着欠钱的人走了,蔡三示意儿子把钱藏在米柜里。

然后,一抿嘴,死了。

王辅臣是清朝一代名将,骁勇善战,却也反反复复,起起落落,争议颇多。

但是,他赴死之前所做的这一切,让人看到了他心底的仁义与良善。

蔡三呢,是老家附近的一个人,活一辈子,心胸不过芝麻粒大小,到死,也没做出件荡气回肠的漂亮事。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2

一饭千金

韩信小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

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然而,挣钱的本事却一个也不会。

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

为此常遭别人冷眼。

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

淮水边上有个老奶奶为人家漂洗纱絮,人称“漂母”。

她见韩信挨饿挺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一半给他吃。

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发誓要报答漂母之恩。

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对漂母分食之恩始终没忘,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

这就是“一饭千金”成语的来历。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

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

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

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

“这附近可有水源?

”向导摇摇头说:

“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

”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

”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

“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

”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

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

“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

”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3

西汉时,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单于派汉朝叛使、被单于封为丁灵王的卫律前来诱降。

卫律说:

"苏先生,我从前背叛汉朝归降匈奴,受到单于大恩,封我为丁灵王,拥有数万奴隶,马匹、牲畜漫山遍野。

你今天投降了,明天也和我一样富贵,若白白地流血牺牲,又有谁知道你呢!

"苏武怒斥道:

"卫律,你身为汉民,不顾恩义,叛国投敌,你虽然能得逞于一时,最终却逃脱不了天地良心的审判。

"

卫律见苏武不屈服,只得向单于报告。

单于见苏武很有气节,十分钦佩,更想招降他。

于是把苏武囚禁在一个大地窖里,不给饮食,苏武只得嚼雪止渴,用毡毛充饥。

后来单于又将苏武移到北海荒无人烟的地方,逼迫他牧羊。

北海在今苏联境内的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

苏武到了北海,匈奴停止了对他的食物供应,他只得觅野鼠掘草根充饥。

在这荒漠上,除了丛生的野草,就是漫天的风雪,终年见不到一个人影。

苏武抱着代表汉廷的旄节牧羊,无论坐卧行走都拿着汉节。

岁月一天天流逝,节杆上缀的三重旄牛尾都落尽了。

十九年过去了,苏武历尽艰辛,终于回到自己的祖国。

他出使还是壮年,及至归国,头发胡须全白了。

岁月改变了他的容颜,却改变不了他忠于祖国的赤子之心。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4

“天王巨星”苏东坡

苏东坡才华出众,加上长得玉树临风、风度翩翩,因此拥有大批的粉丝。

虽然苏东坡“星途坎坷”,但这些忠实的粉丝却一直追随,对他不离不弃。

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喜欢到西湖游玩。

有一天,苏东坡游览西湖时,忽然着到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驾船追了上来。

苏东坡不知其来意,一时愕然。

女子激动万分地说,她自小就仰慕苏东坡,但一直无缘相见,现已嫁为民妻,今日亲眼看见自己的偶像,也了却了多年的愿望。

之后,美女粉丝给苏东坡弹奏了一曲古筝,便驾船翩然而去。

苏东坡无比感慨,为此,他写下一首《江神子》。

苏东坡谪居黄州时,有一个叫李琪的粉丝,非常想要苏东坡的签名墨宝,但一直没有机会。

多年过去了,李琪仍拿不到偶像的签名墨宝,眼看苏东坡就要调离黄州,她心急如焚。

离开当日,黄州官员设宴为苏东坡饯行,宴席就设在李琪所服务的酒店。

真是天赐良机,李琪决定豁出去了。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苏东坡酒兴正酣。

看到时机成熟,李琪便捧着酒杯跪拜在偶像面前,随即拿出自己的随身汗巾,求苏东坡签名墨宝。

苏东坡倒也爽快,让李琪取来笔墨,挥手便在汗巾上写道:

“东坡七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

”到此,即掷笔袖手,复与宾客谈笑。

只写两句?

这可把李琪急坏了,于是她再次跪拜,求苏东坡再续。

苏东坡大笑,接着写了两句:

“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

”书毕,在座宾客无不击节赞叹,李琪也了却多年心愿,激动得流下眼泪。

苏东坡59岁时被贬至惠州,当时,他的邻居温氏有个女儿叫温超超,年方16岁,貌美如花。

在当时,16岁已经是谈婚论嫁的年龄了,但温超超的眼光极高,任提亲的踏破门槛,她就是不肯嫁人。

直到苏东坡被贬谪到惠州,她才算是找到了意中人,她高兴地对人说:

“嫁人只嫁苏东坡!

”于是,每天晚上,温超超不顾其淑女形象,愣是翻过高墙,来到苏东坡窗前听他吟诗诵读。

一个晚上,窗外的温超超被苏东坡发现了,慌乱之中,温超超马上就翻墙跑回家中。

苏轼跟踪寻到温家,问其缘故。

温父无奈地告诉了苏东坡实情。

苏东坡并不是好色之徒,他答应温父,要给温超超找到一个好归宿。

但天有不测风云,不久,苏东坡就又被贬到海南儋州去了,此事也因此不了了之。

到苏东坡遇赦放还,途经惠州时,温超超已经抑郁而终。

在京城的皇宫里,苏东坡的粉丝也不在少数。

当时,皇宫中的皇太后、皇后、公主和不少宫女都是苏东坡的超级粉丝。

她们对苏东坡的一贬再贬非常愤慨,但始终无能为力。

北宋元丰年间,“乌台诗案”案发,苏轼被逮捕下狱。

宋神宗当时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看到自己的偶像入狱,神宗为此闷闷不乐。

后来,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诉,搬出了当年宋仁宗“吾为子孙得两宰相”的祖训,为苏东坡说情。

最终,宋神宗决定对苏东坡从轻处理。

所谓的“吾为子孙得两宰相”,其实就是前任皇帝宋仁宗对苏东坡爱戴有加的一个体现。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在宋朝疆域之外,也有苏东坡的粉丝。

有一回,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出使辽国,在辽国,苏辙惊奇地发现,辽国人常常向他打听苏东坡的情况。

后来,苏辙在给苏东坡的信中写道:

“谁将家谱到燕都,识底人人问大苏。

”由此可见,苏东坡在辽国也有极大的影响力。

当时高丽国有两个兄弟,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他们分别取名为金富轼、金富辙。

轼和辙,正是苏东坡兄弟的名字,由此又可见,苏东坡被外国人崇拜的程度。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5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

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

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

有人笑道:

“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

”孔子听了说:

“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

”他的弟子问他:

“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

”孔子道:

“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

”弟子们想:

“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6

魏文侯讲诚信

战国时代,魏国的第一个国君叫魏文侯,由于他处处诚信待人,无论当官的还是普通百姓,都敬重他,魏国因此迅速强大起来。

有一次,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定,次日下午到郊外去打猎练兵。

到了次日,下朝后举行宴会,魏文侯准备在宴会一结束,就去打猎练兵。

可是,宴会快结束的时候,天上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看看快到中午了,雨还是不停,而且越下越大,魏文侯起身对席间的众臣说:

“对不起,我要告辞了。

赶快准备车马,我要到郊外去打猎练兵,那里已有人在等我了。

”众臣一见国君要冒雨出门,都走上来劝阻。

这个说:

“天下这么大的雨,怎么能出门呢?

”那个说:

“去了也无法打猎练兵!

”魏文侯看看天色说:

“打猎练兵是不成了,可是得告诉一下那位管理山林的人哪!

”众臣中有一位自告奋勇的人说:

“那好,我马上去告诉。

”魏文侯把手一摆说:

“慢,要告诉得我自己去。

昨天是我亲自跟人家约定的,如今失约,我要亲自跟人家道歉才行。

”说完大步跨出门外,顶着大雨往管理山林人的住处去。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7

陈独秀生命里的那对悲情姐妹花

1897年8月,在安徽怀宁,一场门当户对的盛大婚礼正在举行,宾朋欢呼中,18岁的陈独秀和时任安徽统帅部副将高登科的女儿高大众三拜九叩成亲了。

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作为将门闺秀的高大众恰好比陈独秀大三岁,无论家世和相貌都无可挑剔,而少年得志的陈独秀也前程似锦。

这是一段被格外看好的婚姻。

最初,年少夫妻倒也说得上琴瑟和鸣。

十年间,高大众为高家添了三男两女。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婚后,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在杭州求学的陈独秀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因受通缉,最后逃亡日本。

回国后,陈独秀就成了高大众眼中的“怪咖”,而在陈独秀眼里,妻子高大众也成了彻头彻尾的“古董”。

自从母亲去世后,陈独秀就很少回家,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几乎放弃了平常人世的天伦之乐。

聚少离多,再加上个性和才情的天渊之别,夫妻之间越发人疏情薄。

作为一个接受封建传统教育的妻子,高大众希望丈夫能安分守己,所以她对陈独秀的所作所为极为排斥,甚至加以阻拦。

得不到理解和安慰的陈独秀,偶尔回来面对的也是无休止的唠叨和数落,这使得他更对这份包办的婚姻和旧式的妻子充满厌恶。

于是,家庭失和,口舌之争在所难免。

日复一日,家,再也不是让人栖息安生的场所,情,冷漠之后就成了禁锢自由的监牢。

就在他们的婚姻陷入僵局之际,一天,高家迎来了位意外之客——高大众同父异母的妹妹高君曼。

高君曼本名小众,小姐姐10岁,从小接受新式教育,性格活泼,热情奔放。

她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就对姐夫发表的作品尤其钟爱,带着仰慕和崇拜,她走进了陈独秀死水般的婚姻生活。

陈独秀原本对这些世俗的亲戚关系并不上心,但高君曼时尚的装扮、灿烂的笑容、新潮的思想和不凡的谈吐还是让他耳目一新。

于是,高君曼借着各种机会与陈独秀单独接触,或促膝谈心,或小径漫步,在密集相处中,陈独秀被她新式女性的一切行为惊喜着。

在高大众眼里,妹妹的到来也许能给这个家庭带来生机,她从不怀疑丈夫和妹妹的交往会出现任何问题。

可感情是一把燎原的火,稍有风助,则不可遏制也难以浇熄。

一颗求教上进乃至产生爱慕的粉丝之心,一颗急于冲破藩篱寻找慰藉方向的自由之灵,在一来一往的碰撞中,探讨变成了约会,亲情转向了爱情,情感在一爱一慕中升华,日子在分分秒秒中难舍,等他们警觉到危险性时,彼此已泥足深陷,难以自拔。

面对接踵而至的风言风语和世俗家族的压力,思想前卫的高君曼毫不在意,而乐于打破束缚的陈独秀也不顾人言,非议反而让离经叛道的两个“忤逆者”抱得更紧。

各种打压扼杀无效后,高调“自由恋爱”的他们被逐出家门。

1910年,怀着对爱情的向往,他们一同来到杭州,正式同居。

彼时,陈独秀在杭州陆军小学任教,打扮入时的高君曼陪伴在侧,他们出访高朋,听琴作诗,“徜徉在湖山之间,相得甚欢”。

新欢良宵短,旧爱寂寞长。

面对丈夫的背叛,妹妹的掠夺,在老家恪守妇道的高大众饱受锥心之痛但又无计可施,只能忍辱负重,如往常一样上孝公婆,下抚子女。

她没有大吵大闹,更不想家丑外扬,只是整天悲郁哽咽,闭守房门。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陈独秀被任命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高君曼陪他重回安徽。

很快,他们的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面对追捕不得不再一次逃离家乡。

在辗转逃命的岁月里,高君曼不离不弃,饱经风霜,承担了全部家务和养育子女的重任。

只是动荡的生活击垮了她的身体,她患上了肺结核,整日咳血不止。

但她并不后悔,真正让她心寒齿冷的,则是陈独秀对家庭关系的偏执。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高大众所生的两个儿子前来谋生,作为姨母和继母,高君曼想把孩子们接到家中食宿,没料想陈独秀坚决不允,并骂她“妇人之仁”。

见陈独秀如此不近人情,两人开始争吵,后来,竟然动了手。

因为长期生病,从1922年起,已转战北京的陈独秀开始对高君曼逐渐冷淡,并且外面盛传他另有红颜,心高气傲的高君曼怎受得了如此对待,心灰意冷之下于1925年带着儿女移居南京。

自此离别,一南一北,他们再也没有相见。

1930年9月,高大众在老家走完此生的第55个春秋。

高君曼带着两个孩子为姐姐奔丧,时光荏苒,二十多年过去了,但家族依旧对她鄙恨难泯。

一年后,孤立无援的她旧病未愈又添新疾,最终病殒南京。

在陈独秀的一生里,一共有四段感情,高君曼离开后,他与一名女医生施芝英渐生情愫,并公开同居。

晚年落魄之际,陪伴他走向生命终点的则是一位相差30岁的女士潘兰珍。

1942年,陈独秀在重庆病逝,弥留之际他也许才终于明白夫妻间同甘共苦、永不言弃的意义。

只是,面对陈独秀情感的过往,那一对风姿卓绝的高家姐妹花,虽然个性截然不同,但殒灭的悲惨命运又何其相似。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8

古代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

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古代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

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

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

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

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

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古代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9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

《李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

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

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

《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

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

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

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

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

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

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

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

《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

他也因此有些骄傲。

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

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

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

《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

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

《王十朋苦学书法》

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

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

终于,宝印叔叔的指点下,他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

《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

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

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

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

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0

张良常常出游外地,访贤求师。

有一天,他散步走到一座桥旁边,看见桥头上坐着一位胡子全白了的老人。

老人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脚尖勾着鞋不停地晃动。

张良觉得好笑,就多看了他几眼,老人见张良瞧自己,忽然一抬脚,把鞋甩到桥下面去了。

老人对张良说:

"喂!

你去,把我的鞋捡上来!

"张良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可再一看,老人胡子、头发都白了,又挺可怜他,就强忍住性子,把鞋捡了上来,送到老人跟前。

谁知那老人又把脚往前一伸说:

"你给我穿上。

"张良还是忍住性子,便蹲下来,替老人穿上了鞋。

老人笑了笑,慢慢地站起来,什么也没说,大摇大摆地走了。

张良望着老人背影,觉得很奇怪。

他刚转身要走,老人又回来了,对他说:

"你这个小家伙不错,我愿意教你学点儿本事。

五天以后的早晨,你在这儿等我。

"张良连忙答应了。

第五天早晨,他刚上桥,就见老人已经站在桥上了。

老人生气地说:

"你怎么让我老头子等你呀?

这样可不行。

要想学,再等五天吧!

"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鸡叫,就起身往桥上去,可老人又先到了。

他只好认错。

老人瞪了他一眼说:

"你要真想学,过五天再来。

"说吧,拂袖而去。

盼到第四天,到了晚上,张良连觉也没睡,半夜就到桥上等着。

过了一会儿,老人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了。

张良迎上前去,见了礼。

老人高兴地说:

"年轻人要学本事,就得这样啊!

"老人从怀中取出一卷兵书,递给张良说:

"你好好读这部书,将来准能成就大事业。

"张良接过书,道了谢,还想再问些什么,老人转过身,头也不回地快步走远了。

从此,张良专心致志地钻研这部兵书,最终成了一位有名的军事家。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1

东汉末年,天下四分五裂,刘关张桃园结义之后,刘备广招贤能异士,于是便有了刘备三顾茅庐请隆中诸葛的故事,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青年时代躬耕于隆中,并苦读经书,熟悉历朝兴衰的历史,潜心钻研兵法。

他常以春秋战国时的管仲、乐毅自比,是难得的一位将才、谋士,自称“卧龙”。

善于网罗人才的刘备闻知,高兴地说:

“我需要这样的人才!

”并表示哪怕山高路远,行走不便,也非亲自去请他不可。

深冬的一天,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到隆中邀请诸葛亮。

谁知诸葛亮恰好不在家,刘备只好扫兴而归。

刘备回到新野,不断派人到隆中打听诸葛亮何时在家。

当打听到诸葛亮外出已经回到家时,刘备当即决定二请诸葛。

这时,张飞不以为然地说:

“一个平民百姓,派个武士把他叫来就得了,犯不着让你一再去请。

”刘备说:

“诸葛亮是当代大贤,怎么能随便派个人去叫他呢?

你还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

”刘备说服了张飞,叫上关羽,三人骑马直奔隆中而去。

这一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冷得实在教人难忍。

张飞对着刘备大嚷:

“我等何苦找此罪受!

不如等天晴再说。

”刘备却说:

“贤弟,咱们冒此大风雪,不怕山高路远,去请诸葛,不正表明了我们的一片诚意吗?

”三人继续往前赶路。

不料,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