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康复护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472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康复护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医康复护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医康复护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医康复护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医康复护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中医康复护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中医康复护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中医康复护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中医康复护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中医康复护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中医康复护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中医康复护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康复护理.docx

《中医康复护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康复护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康复护理.docx

中医康复护理

中医康复护理

一、中医康复护理的含义

中医康复护理是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理论,利用传统康复护理的方法,配合康复医疗手段、传统康复训练和养生方法,对残疾者、慢性病者、老年病者以及急性病恢复期,通过积极的康复护理措施,使形体和精神能尽量地恢复到原来的健康状态。

中医康复护理不同于中医临床护理,临床护理多需要依靠药物和常用护理技术,而康复护理运用独特的康复护理方法,配合自我康复训练使患者达到康复的目的。

“康复”一词,即恢复、整服或复健之意,是指综合地应用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和职业等措施,对残疾和慢性病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指导和训练,改善或恢复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功能,使他们重新参加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

中医的康复,是指病后身心的恢复。

如在形体功能的康复上,主要是针对慢性病或残疾者,特别是老年病残,已成痼疾,运用康复医疗及护理措施,尽量恢复其功能,消除或减轻功能障碍,以利提高生活质量,重新恢复参加社会生活的能力。

由于中医高度重视正气复原在康复中的重要性,认为正气是人体防御邪气,调畅情志,修复形体,适应环境的关键,因此,把正气的复原作为康复的核心。

二、中医康复护理的对象

康复护理的对象主要是残疾人,由于造成残疾的因素的多样化和中医康复的特点,目前,把一些可能导致残疾的老年病、慢性病和手术后以及某些急性病恢复期的患者,也作为中医康复护理的对象。

1、老年病证

  因老年人元气衰退,形神皆虚,气血不足,五脏亏损,抗病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以及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下降,容易染病,古代称为“养老疾”,这类疾病多在慢性衰老的基础上发生,因此,老年病证应以预防为主,康复护理时,应先指导其养生、调摄,以预防生病,一旦生病,病后则以调养身心为主,使脏腑功能尽快恢复。

2、伤残病证和精神病证

伤残病证是指残疾者,多因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形残,主要有五官残疾和肢体残疾。

精神病证又称为“神残”,分为精神残疾和智能缺陷所致的精神病证和痴呆等,这两种残疾者需要通过康复护理尽量帮助病人恢复身心功能或发挥残存功能的作用。

已经造成不可逆转的残缺,如截肢,除了采用现代人工器具补偿部分功能外,还可通过中医康复护理方法恢复良好的情志和部分生活与工作能力。

 3、慢性疑难病证

  慢性疑难病证包括临床各科中的慢性疑难痼疾,如恶性肿瘤造成脏腑功能障碍或肢体功能障碍。

这类病证的特点是病机复杂,身心受损,正气难复,多年迁延不愈,若局限于临床常规单一的药物治疗,收效甚微。

通过康复护理调动人体正气,去抵御和修复病理性损伤,达到康复的目的。

4、急性病瘥后诸证

“瘥”是指病愈,“瘥后”主要是指急症和急性热病临床治愈后。

急性瘥后调摄不当,最容易复发,如温病中的“食复”和“劳复”,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对急性病痊愈后的病人注意防止其复发,重视脏腑功能的恢复和精神情志的调护,如指导病人如何注意生活起居和正确调理饮食,使疾病不再复发。

三、中医康复护理原则

1、养生护理原则

  养生护理要遵循“神形兼养”的原则,在实施中,把调摄精神与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护理原则相结合,制定出康复护理计划。

“形神兼养”是以养神为主,特别是对于精神残疾的患者实用意义更大,中医养神采用养形调神,以动静结合,动中求静为原则,其实质是取动静结合来调和人体阴阳气血的运行,促进机体康复。

2、综合护理原则

综合护理原则主要是针对不同病证进行综合施护,适用于病情复杂、老弱痼疾者,用单一康复方法不易奏效,遵循标本缓急的护理原则,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新病旧病等不同情况,制定出急则护标,缓则护本的康复护理计划。

3、整体护理原则

整体康复护理原则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整体观念为基础,对康复对象进行身心全面的护理。

包括以下三方面: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护理

遵照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的观点,康复护理必须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给予病人适当的护理。

适应社会环境护理

对康复对象的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应该有所了解,以便进行遵照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的观点,康复护理必须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给予病人适当的护理。

有的放矢的情志护理。

使病人能够正确对待病情,克服心的困

扰,树立信心,适应社会。

注重身、心全面护理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护理康复对象时不仅要细心观 察病人的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以了解和判断脏病变,而且要注意观察病人的情志变化,从而拟定出相应的康复护理措施。

1)顺应四时调阴阳

(1)顺应四时调阴阳的理论:

《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荷疾不起,是谓得道”。

 《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所以中医护理学把顺应四时看作是一切生物维持生存的重要条件。

(2)四时护理:

病人起居应适应四时气候变化,要遵循: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1、春夏

春夏之季由寒转暖,由暖转热,宇宙万物充满新生繁茂景象,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应该增加室外活动的时间,以调养阳气;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阴气的情况皆应避免,其护理具体贯穿到饮食、运动、起居、防病、精神等各个方面。

在春夏季护理中,对慢性阳虚的病人,在春季用食物或药物补阳气以外,还要防止风邪侵袭;夏季不贪凉夜露,损害阳气,在酷暑炎热之白昼,当阴居避暑热,以免出汗多伤卫阳,可适当饮用生津止渴降温饮料,此时体阳气既无过多损耗,若有所贮备,则到秋冬就能抵御寒邪侵扰,这样不但有益于病人康复,亦可预防秋冬发生腹泻、咳喘等症。

2.秋冬

秋冬之季气候由热转凉而寒,万物都趋于收藏状态,应防寒保暖,使阴精藏于,阳气不致外泄,所以在秋冬时节,要保持病人机体阴津藏而不外泄;对慢性阴虚精亏病人,借此季节以食或药来填补阴精,使阴精积蓄,才能预防春夏阳亢之时;肾精亏损、肾阳虚的病人,则应温补阳气,此时以食或药温补为宜。

所以在冬季,风和日暖之际,鼓励病人常晒太阳取暖,以补体阳。

在此季节应适当早卧晚起,在严寒之际不宜外出,以防“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之证出现。

4、因人、因证、因病程护理的原则

因 人 施 护

护理时要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素质、行为习惯、病情轻重、残疾程度、文化水平、经济条件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康复护理措施。

因 证 施 护

根据康复对象所患病证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因病程施护

主要是指康复对象在同一疾患的不同康复期,应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以适应病程中不同阶段的护理要求。

四、辨证施护

1、辨证:

就是运用中医的理论,通过四诊、详细收集各种主观和客观资料加以分析归纳,辨别其八纲所属,根据病因、脏腑、卫气营血、气血津液的病理变化,认清疾病的主要病位、掌握证候属性。

2、施护:

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辨证施治与辨证施护是诊治与护理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部分。

3、中医康复护理的辨证施护同样是运用中医辨证的原则而制定的相应的护理原则和措施。

4、辨证施护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护理疾病的过程。

辨证是决定康复护理原则与措施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中医康复学常用的辨证方法,是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采用气血津液辨证和脏腑辨证的方法。

常见康复疾病,离不开八纲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其中又以脏腑辨证为核心,只有在明确的辨证基础上,才能采取恰当的方法施护

另外根据康复护理对象中的常见疾病,分为四类进行辨证施护

护理对象

康复目的

康复措施

施护容

老年病证

恢复老年人脑力功能

饮食疗法、心理疗法、作业疗法

指导作业疗法、饮食护理、情志护理

残疾病证

减轻症状,恢复功能

功能训练、情志心理疗法

指导功能训练、情志护理

精神病证

恢复心神功能

娱乐治疗、体育疗法、情志心理疗法

指导娱乐疗法、体育疗法、情志护理

慢性病证

恢复脏腑功能

饮食疗法、体育、针灸、中药治疗

指导五禽戏、太极、气功、饮食护理、服药护理

五、中医护理方法

传统康复护理的方法,除遵循一般住院病人的一般护理方法以外,还应在起居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以及运动护理方面突出康复期护理特点。

(一)、起居护理

1、起居护理主要是指病人在恢复期的生活环境和日常生活,必须保持安静整洁,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起居有常,使病人心情舒畅,安心养病。

2、同时应细心帮助患者搞好个人卫生,(每日早晚洗漱刷牙、梳头、洗澡,经常指导患者修剪指甲,教会患者更换床单、被罩、如何自理大小便,告知患者如何做好皮肤护理,预防褥疮发生等)

3、康复期的患者与其他住院患者的区别是指导患者以自我护理代替他人护理。

(二)、饮食康复护理

中医饮食康复护理的原则是以食代药,食药并重,强调以合理的饮食调养配合疾病的治疗,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1、饮食调养的基本要求:

在饮食调养方面,包括注意饮食适量,软硬冷热适宜,食物要清洁,五味不可偏嗜,对老弱、肠胃疾患康复期病人要求少食多餐。

并且应注意饮食在康复期的宜忌。

2、食物的性能

1)四气:

寒热温凉

寒凉食物:

多有滋阴、清热、解毒、凉血的作用。

(抑制机体功能)

温热食物:

多有温经、助阳、活血、通络的作用。

(兴奋机体功能)

平性食物居多;

2)五味:

辛甘酸苦咸

味:

不是口尝之味,而是用来解释食物功效的一种手段方法。

因此,不难理解有的食物被标注的“味”与实际口尝的味道不一样。

辛;发散,行气,活血(辣椒)

多含有挥发油,可扩血管

甘:

补益,缓急止痛(蜂蜜、大枣)

多含有人体所需营养物质,如蛋白质、氨基酸

酸:

收敛,固涩(醋)

多含有鞣制、有机酸

苦:

清热泻火(苦瓜)

多含有生物碱,可起到抗菌作用

咸:

软坚散结(鱼虾)

多含有无机盐或碘,可消包块

3)升降浮沉

决定了食物作用的趋向,与性味密切相关。

升浮:

质地轻,性温热,有发散、宣通开窍的功效(病在上、在表)。

沉降:

质地重,性寒凉,有清热、平喘、止咳的功效(病在下、在里)。

4)归经

辛:

归肺(、葱)

甘:

归脾(大枣、蜂蜜、山药)

酸:

归肝(乌梅、五味子)

苦:

归心(苦瓜、绿茶)

咸;归肾(甲鱼、昆布)

5)针对人体本身的阴阳偏盛

阳虚者:

选用羊肉、牛肉、狗肉、胡桃仁、韭菜、干等甘温辛热之品补助阳气。

阴虚者:

选用海参、银耳、百合、藕、荸荠等甘凉咸寒之品养阴生津。

热体质:

选用西瓜、梨、绿豆、绿茶等清热生津利尿。

寒体质:

选用胡椒、辣椒、茴香等温中散寒。

6)针对人体与季节的关系

春:

阳气渐生,气血通畅,温补不宜过度,慎用鹿茸、附片等。

夏:

阳气强盛,多夹湿邪,慎用、桂、羊肉等助阳之品。

秋;多燥伤津,慎用葱蒜等辛辣之品,防治伤津。

冬:

寒性闭藏,慎用攻泄之品,须滋补肾阳,“冬季进补,开春打虎”

(三)、心理康复护理法

心理康复护理是通过治神、调神、护神、医心等治疗与护理手段,针对不同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行的心理教育以及心理训练的一种方法。

使患者通过心理康复护理达到身、心全面的康复,即“欲治其疾,先治其心”。

1、心理康复护理的特点

1)心理教育,是针对其特定护理对象,以改变病态心理的教育,故能改变意志,克服恶习,变化气质,提高心智。

2)心理康复训练,是以强调“自我调节”的一种训练,是通过语言进行分析、启发开导,使患者充分领悟而达到正常心理状态。

3)《理虚元鉴》记有“五志七情之病,非药石所能治疗,亦非眷属所可解,必病者生死切心,自诊自克,自悟自解,然后医者得以尽其长,眷属得以尽其力也”。

2、心理康复护理方法

行为心理护理法、情欲心理护理法、七情护理法和音乐疗法

1)行为心理护理法

主要是针对老弱病残者因身体条件或周围环境的改变,心理不适应而出现的行为反常者而设。

具体护理方法包括惩罚护理法、奖励护理法、语言教育法、移情护理法、满足护理法、环境变换法六种。

2)情欲心理护理法

主要是通过调节患者的情性和欲望,以改变其病态心理活动,促进身心功能恢复,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康复治疗、护理教育和训练方法。

具体护理方法包括残缺心理护理法、老人心理护理法、妇女心理护理法、小儿心理护理法、谈心护理法、暗示护理法、释疑护理法、习惯护理法与心理咨询答疑护理法等。

3)七情疗法

1、喜

喜为七情之首,心气所发。

医认为心主神志,与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有密切关系,喜为心之志。

故有“喜则气缓”之说。

但,喜乐过极则损伤心神,就可导致心的病变。

五行相生相克中,心属火,水克火,喜伤心、恐胜喜,也就是说适当恐惧可以制约过喜所致病变。

2、怒

怒为肝之志,与喜相反,肝主疏泄,调节人体精神情志;喜条达而恶抑郁。

小怒可有某种快感,有利于肝胆之气舒畅条达。

人遇怒,而不怒而致疏泄不及,易出现:

孤僻寡欢,悒郁不乐,嗳气太息,严重者精神错乱。

暴怒太过,则“怒则气上”而见头晕头痛,面赤耳呜,薄厥吐血等症。

五行相生相克中,肝属木,木克土,怒伤肝、悲胜怒,也就是说适当悲痛可以制约过怒所致病变。

3、忧

忧为肺之志,忧伤肺,忧则气郁。

肺主气,忧愁过度会引起肺气郁滞不畅。

临床上出现:

少气,音低,息微,咳嗽,胸满,气粗,食欲不振等症状。

过度悲哀,耗伤肺气。

可出现面色惨淡,吁叹饮泣,精神萎靡不振之症。

五行相生相克中,肺属金,火克金,忧伤肺、喜胜忧。

忧则气结,喜则百脉舒和,也就是说适当喜庆可以制约过忧所致病变。

4、思

思为脾之志,思伤脾,思则气结。

中医认为:

“思发于脾而成于心”。

思虑过度不仅耗伤心神,也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失调。

可导致气结于中,脾气郁结,中焦气滞,水谷不化。

伤于心则使心血虚弱,神失所养,而见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多梦等症。

五行相生相克中,脾属土,木克土,思伤脾、怒胜思。

思则气结,怒则气上,气行则结散,也就是说适当发怒可以制约思虑过度所致病变。

5、悲

悲为肺之志,中医把悲和忧在五脏相配中同属肺。

悲为忧之极。

悲哀太过,往往通过耗伤肺气而涉及心、肝、脾等多个脏器病变。

致气弱消减,意志消沉,可见气短胸闷,精神萎靡不振,乏力懒惰等症。

累及肝脏,甚至筋脉挛急,胁肋不舒。

悲哀过度,可使心气伤。

伤及于脾则胃气滞塞,消化失职,则现腹部胀满,四肢肌肉萎缩等症。

五行相生相克中,肺属金,火克金,悲伤肺、喜胜悲,悲则气消。

喜则百脉舒和舒畅,也就是说适当喜庆可以制约悲伤过度所致病变。

6、恐

恐为肾之志,中医把恐和五脏相配中属肾。

俗语有“吓得屁屁滚尿流。

”恐伤肾。

人体过于受到恐怖,所致肾气不固,气陷于下,出现大小便失禁,精泄骨萎等症状。

恐惧伤肾,精气不能上奉,则心肺失其濡养,水火升降不交,可见胸满腹胀,心神不安,夜不能寐之症。

五行相生相克中,肾属水,土克水,恐伤肾、思胜恐,恐则气下。

思是一个认知过程,能约束各种感情的思维活动,当人受到恐时只静下来思考就会消除恐惧的心理,故即时的思考可以制约恐惧过度所致病变。

7、惊

惊为心之志,中医把惊和五脏相配中属心。

成语有“惊惶失措”、“惊喜交集”,说明了喜和惊在志又同属于心。

惊伤神而致人体气机功能紊乱,动心神。

出现目瞪口呆,彷徨失措,精神错乱,心悸失眠,心烦气短等症。

五行相生相克中,心属火,水克火,惊伤心、恐胜惊,惊则气乱。

当人受到惊骇时只要迅速冷静下来就会减轻惊骇所带来精神创伤。

4)音乐疗法:

五音疗法

肝属木在音为角在志为怒

心属火在音为徴在志为喜

脾属土在音为宫在志为思

肺属金在音为商在志为忧

肾属水在音为羽在志为恐

(四)、中药熏洗

辩证中药熏洗疗法,根据证型配以相应的方药,做成药包加沸水冲泡,先熏后洗。

熏洗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病人的耐受程度调节适宜的药液温度,特别是老年患者,由于对温度的敏感性下降,在熏洗时要防止烫伤的发生。

合并有传染病的患者应使用单独的浴具,并单独严格消毒。

(五)、针灸推拿

(1)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阴阳平衡

(2)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症的临床症状。

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除寒、回阳救逆等法,达到治病保健康复的目的。

(六)、运动康复护理法

运动康复护理法是对康复病人的行走、活动的护理,应按照康复治疗的规程进行。

要合理安排休息与运动,掌握动静结合的原则,做适当的运动健身,对康复功能训练进行指导与护理。

(七)、康复功能训练护理

根据病证训练护理,对康复病人的功能训练,要根据病证和伤残情况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护理人员要指导和配合功能训练,使病人尽快能够生活自理,获得劳动的能力,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八)、生活能力训练护理

为了使伤残人员尽快独立生活和工作,在康复期就应进行生活能力的训练,如起床、穿衣、洗脸、漱口、吃饭、解大小便等。

9、职业训练护理

此项训练是为病人恢复工作或更换新的工种做准备。

分  类

方  法

功  能

创造性技能训练

如编织、刺绣、泥塑、制作工艺品等。

可以锻炼肌肉、关节功能和手的灵活性,还能训练思维能力,唤起伤残病人对生活的热爱,增强对康复的信心。

智力教育性训练

如阅读、绘画、书法、打字等。

可使伤残病人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记忆力。

娱乐性职业训练

如弹奏乐器、下棋、打桥牌等。

不仅可以冶病人的情操,而且可以训练其思维能力,有利于身心康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