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孔子与论语简介课件孔子简介论语简介PPT.ppt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015349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PPTX 页数:66 大小:3.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经典:孔子与论语简介课件孔子简介论语简介PPT.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国学经典:孔子与论语简介课件孔子简介论语简介PPT.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国学经典:孔子与论语简介课件孔子简介论语简介PPT.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国学经典:孔子与论语简介课件孔子简介论语简介PPT.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国学经典:孔子与论语简介课件孔子简介论语简介PPT.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国学经典:孔子与论语简介课件孔子简介论语简介PPT.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66页
国学经典:孔子与论语简介课件孔子简介论语简介PPT.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66页
国学经典:孔子与论语简介课件孔子简介论语简介PPT.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66页
国学经典:孔子与论语简介课件孔子简介论语简介PPT.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66页
国学经典:孔子与论语简介课件孔子简介论语简介PPT.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页
国学经典:孔子与论语简介课件孔子简介论语简介PPT.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页
国学经典:孔子与论语简介课件孔子简介论语简介PPT.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页
国学经典:孔子与论语简介课件孔子简介论语简介PPT.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页
国学经典:孔子与论语简介课件孔子简介论语简介PPT.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页
国学经典:孔子与论语简介课件孔子简介论语简介PPT.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页
国学经典:孔子与论语简介课件孔子简介论语简介PPT.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页
国学经典:孔子与论语简介课件孔子简介论语简介PPT.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页
国学经典:孔子与论语简介课件孔子简介论语简介PPT.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页
国学经典:孔子与论语简介课件孔子简介论语简介PPT.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页
国学经典:孔子与论语简介课件孔子简介论语简介PPT.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学经典:孔子与论语简介课件孔子简介论语简介PPT.pptx

《国学经典:孔子与论语简介课件孔子简介论语简介PPT.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典:孔子与论语简介课件孔子简介论语简介PPT.pptx(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学经典:孔子与论语简介课件孔子简介论语简介PPT.pptx

论语,孔子,他是一个志在报国、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孔子简介,被世人称为“圣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有弟子三千,“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桃李三千。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于夜。

朱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岁能成为知者,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颠沛流离的一生,颠沛流离的一生,55岁,68岁,51岁,0岁,20岁起,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后代敬称孔子或孔夫子。

生于鲁国陬邑,祖先为宋国人,东周春秋末期鲁国的教育家与哲学家,曾在鲁国担任官府要职。

孔子为儒家创始人,其德性论五行思想(仁义礼智信)对邻近地区,如:

朝鲜半岛、琉球、日本、越南、东南亚等有深远影响,此等地区也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在某些宗教中也被视为神祇。

,,孔子为鲁国人,远祖是殷商王室,武王克殷后,他的祖先分封到宋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邹邑,为邹邑大夫。

叔梁纥与原配施氏连出九个女儿,他望子心切,于是续娶一妾,得一子名孟皮,却脚有残疾。

叔梁纥在七十二岁时三度娶妻,娶了十八岁的颜征在来源请求,由于婚姻不合礼制,被史书称为野合,约在鲁襄公廿二年(前551年)生下孔丘。

颜征在曾私下至尼丘山祭祀尼丘山神以求子,故取名丘,字仲尼。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天生神力,可以“力举城门”,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

据民间传说孔子的出生也很不平凡,出生之时,头顶向下凹陷,故取名曰“丘”。

这当然是不严谨的说法,先不说孔子是否因此得名孔丘,单是头顶凹陷就有点玄乎。

因为在现在的观点看这绝对不是什么异象,而是新生儿严重缺钙的表现。

这样的新生儿一般智力都有点问题。

然而事实上恐怕没人敢说孔子是“脑残”,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今1.9米以上,具体是196.8cm。

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

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

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

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仓皇逃回鲁国。

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今汶上县)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

但孔子也因此与“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结下了仇怨。

鲁定公13年,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

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

在德行方面出众的有:

颜回(颜渊)、闵损(闵子骞)、冉耕(伯牛)、冉雍(仲弓)。

在言语方面出众的有:

宰予(宰我)、端木赐(子贡)。

在文学方面出众的有:

言偃(子游)、卜商(子夏)。

在政事方面出众的有:

冉求(冉有)、仲由(子路)。

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

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亡。

孔子轶事,孔子的性格,发奋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安贫乐道子曰: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

“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

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孔子的思想,政治思想孔子政治思想的其核心是“礼”与“仁”。

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经济思想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

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

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

教育思想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

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态度要端正。

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启发和教育的重要意义。

美学思想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

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论语简介,孔子与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

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

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论语原本自秦代便已失传。

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

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

格言体答问体对话体议事体,论语体式,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

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

“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北宋政治家),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它对很多文化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很喜欢论语,曾经借用论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给他的女儿们取名为李敏、李讷,希望她们成为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的人。

走进论语,“仁”的人生哲学孔子会针对不同的弟子与不同的时机来讲述“仁”,因材施教。

大致来说,孔子的“仁”就是曾子所说的“忠恕”二字而已。

孔子又说:

“刚毅、木讷,近仁”、“巧言令色,鲜矣仁”在告诉我们“仁道”就是真诚踏实,切忌浮夸不实而违逆正道。

子贡有一次问孔子: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孔子说: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孔子告诉子贡行仁不必好高骛远,从自身做起,再推己及人。

颛孙师志向太高,孔子认为他的个性可能流于偏激,所以孔子告诉颛孙师行仁的方法有五道:

“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孔子告诉颛孙师行仁要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着手。

对于自己的修养要严谨,对待别人则是恭敬宽容,又能厚待别人,如此才是行仁的方法。

颜渊是孔门弟子中的模范生,孔子曾称赞他“其心三月不违仁”。

孔子只希望他能用“礼”来进一步约束自己就可以了。

论语颜渊一章: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冉雍品德优良,又有政治才干,曾任季氏宰。

当他问仁时,孔子说: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孔子的回答比较偏向政治层面。

孔子告诉冉雍行仁的方法就是待人恭敬,使民宽爱,如此一来,大众对你都没有怨恨,就是行仁政。

司马牛言多而躁。

当他问起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告诉他“仁者其言也讱”,揭示慎言的重要。

当子贡问仁时,孔子用比喻的手法来告诉他“以友辅仁”的重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孔子又谆谆告诫我们:

“当仁,不让于师”、“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以及“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礼”的社会秩序礼,就是“节制”,宋明儒者也解作“理”。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有:

“礼以节人,乐以发和。

”我们来看孔子对于礼的阐释:

论语泰伯:

“子曰: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礼,也是“真情”,而且在上位者必须作为人民的表率。

所以孔子接着说: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礼,不是浪费铺张,而是真情流露;宁愿节俭简陋,也不奢侈浮夸:

论语八佾: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

大哉问!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阳货:

“子曰: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礼,是对天地万物的尊重。

借由对礼法的好问,来表达自己对于天地的敬意:

论语八佾:

“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

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

是礼也。

”,君子与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道者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教育方面孔子主张育德为先,后以全面发展“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有教无类:

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因材施教:

了解学生根据不同的人与个性,进行洽如其分的教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实事求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行合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以致用:

“知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既往不咎,已经做成的事情就不必再议论,已经铁定的事情就不要再规劝,已经过去的事情就不必再追究。

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

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之内都是兄弟呀。

父母在,不远游,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

论语,鸟之将死,其鸣也哀,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匹夫不可夺志,三军可以丧失它的主帅,一个男子汉不可以丧失他的志向。

朽木不可雕,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

土坯经不起风雨的侵蚀!

论语,父母在,不远游,译文,原文,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四海之内皆兄弟,译文,原文,四海之内都是兄弟呀。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司马牛忧曰:

“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

“商闻之矣: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三月不知肉味,译文,原文,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之师苌弘,碧血化珠碧血丹心苌弘化碧,孔子问乐,韶乐为虞舜之乐名唯韶乐可称尽善尽美矣,韶乐,武乐为周武王之乐名故尔武乐尽美而不尽善,武乐,艺,六,既往不咎,译文,原文,已经做成的事情就不必再议论,已经铁定的事情就不要再规劝,已经过去的事情就不必再追究,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哀公问社于宰我。

宰我对曰:

“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鲁哀公宰我:

宰予社:

土神稷:

谷神,成事:

已经完成的事遂事:

正在顺势办的事谏:

规劝,改正错误,既:

已经往:

过去咎:

责备,朽木不可雕,译文,原文,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

土坯经不起风雨的侵蚀!

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宰予昼寝。

子曰: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于予与何诛?

”子曰: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杇(W):

粉刷。

与:

语气词,同“欤”,下文“于予与改是”中的“与”同义。

诛:

责备。

于予与改是:

改变了原来的看法。

是,代词。

匹夫不可夺志,译文,原文,三军可以丧失它的主帅,一个男子汉不可以丧失他的志向。

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原文,子贡问孔子问道:

“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

”孔子回答说:

“那就是恕吧!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

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

还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

端木赐,宽,恕,鸟之将死,其鸣也哀,译文,原文,曾子卧床不起,孟敬子去探问他。

曾子说道:

“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

曾子言曰: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既往不咎,已经做成的事情就不必再议论,已经铁定的事情就不要再规劝,已经过去的事情就不必再追究。

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

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之内都是兄弟呀。

父母在,不远游,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

论语,鸟之将死,其鸣也哀,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匹夫不可夺志,三军可以丧失它的主帅,一个男子汉不可以丧失他的志向。

朽木不可雕,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

土坯经不起风雨的侵蚀!

论语,谢,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爱经典学经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