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思维训练例题精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550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数学思维训练例题精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三年级数学思维训练例题精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三年级数学思维训练例题精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三年级数学思维训练例题精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三年级数学思维训练例题精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三年级数学思维训练例题精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三年级数学思维训练例题精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三年级数学思维训练例题精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三年级数学思维训练例题精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三年级数学思维训练例题精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数学思维训练例题精讲.docx

《三年级数学思维训练例题精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思维训练例题精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数学思维训练例题精讲.docx

三年级数学思维训练例题精讲

三年级数学思维训练例题精讲

三年级数学思维训练例题精讲

一、除法拓展题

例1、马小虎在算除法时把除数90写成了60,结果得到的商是6,余数是21.你能帮小马虎找到正确答案吗?

思路分析:

小马虎把除数90写成了60,但是这题被除数没错,可以根据错误的除数乘商加余数算出正确的被除数,然后用被除数除以90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算式为:

60×6+21=381381÷90=4……21

例2、一个三位数减去60,得到的差除以60,商3余47,这个三位数是多少?

思路分析:

60×3+47就算出了三位数减60的差,差加减数就是要求的三位数.

算式:

60×3+47

=180+47

=227227+60=287

二、速算

例题:

(1)198+76

思路分析:

算式中198接近200,口算时先算200+76,然后把多算的2减去。

算式是:

198+76

=200+76-2

=274

(2)538+2006

思路分析:

算式中的2006接近2000,就把就先算538+2000,然后再把少算的6再加上。

538+2006

=538+2000+6

=2538+6

=2544

(3)734-597

思路分析:

算式中597接近600,就先算734-600的得数,再把多减的3加上。

734-579

=734-600+3

=134+3

=137

(4)1386-209

思路分析:

209接近200,口算时就先算1368-200的得数再把少减的9减去。

1386-209

=1386-200-9

=1186-9

=1177

四、按要求组数

【思路分析】第

(1)、

(2)题都是开放题,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一般要用“四舍五入”法,第

(1)

(2)两题的近似数分别是21万、20万,需要填写的是千位上的数,第

(1)题千位上应该填写5—9的数字,这个数的近似数才是21万。

(2)题千位上应该填写0—4的数字,这个数的近似数才是20万。

第(3)题,此题的近似数是10万,千位上是5,万位上肯定是9,近似数才是10万。

第(4)题,先分级,通过分级知道这个数最高级是亿级,它的近似数是3亿,千万位上是3,所以亿位上是3,近似数才是3亿。

乘法算式谜

【例1】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字。

□5

×3□

315

1□□

16□□

【思路分析】由16□□可知道1□□为13□,由□5×3□可知道,1□□为135,那么5前面就是4了,因为45×3=135,现在45×□=315,那么那个数为315÷45=7,即“16□□”为1665.

【例2】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字。

□□5

×4□

3□□

□2□□

□2□□□

【思路分析】由第一个因数乘第二个因数每位数的乘积来入手,推算出第一个因数和第二因数。

第一个因数是三位数乘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得出的积仍是三位数,且最高位为3,可以初步确定第一个因数的最高位为1、2、3;第一个因数乘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得出的积是四位数,由此首先排除第一个因数的百位为1,只能是2、3.如果是2,第一个因数即使是295,积最大只能是295×4=1180,小于□2□□,也排除掉,所以,第一个因数的百位只能是3.那么,乘数的个位只能是1.

由第2次积来分析,最高两位为3×4=12,可以看出,十位向百位没有进位,所以,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只能是1或2,而个位上4×5=20,个位向十位进2;如果第一个因数十位为2,2×4=8,8+2=10,乘积的十位就需要向百位进位,所以第一个因数十位不能为2;如果第一个因数十位为1,1×4=4,4+2=6,符合题意,所以第一个因数十位为1.求出第一因数、第二因数,其他空格即可依次填出。

六、植树问题1

一条路长1000米,在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每隔5米种一棵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树?

这一类应用题我们通常称为“植树问题”。

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要弄清总距离、间隔长和棵数之间的关系。

解答植树问题要考虑植树的方式,一般在不封闭的路线上植树,棵数=段数+1,也就是棵数=总距离÷间隔长+1;在封闭的线路上植树,棵数=段数,也就是棵数=总距离÷间隔长。

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问题,可以用植树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比如锯木头、爬楼梯问题等。

这时解题的关键是要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与植树问题中的“总距离”、“间隔长”和“棵数”对应起来。

这道题分析:

将全长1000米的路每5米分成一段,要先算出一共分成了多少段,再算出可以种多少棵树。

这种情况是两端都植树,那么:

数的棵树=段数+1

(1)先算一共分了多少段?

1000÷5=200(段)

(2)再算一共种了多少课?

200+1=201(棵)

答:

一共可以种201棵树。

例1、 同学们在路的一边植树,先植一棵树,以后每隔3米植一棵,已经植了9棵。

问第一棵和第九棵之间相距多少米?

分析:

从头到尾共植了9棵数,段数就是9-1=8,每段为3米,所以第一棵和第九棵之间相距24米。

算式是:

(9-1)×3=24(米)

答:

第一棵和第九棵之间相距24米。

植树问题2

例1、一个湖泊周围长3200米。

沿湖泊周围每隔4米栽一棵树,一共栽了多少棵树?

分析:

在一个湖泊周围植树,就是在封闭的线路上植树,棵数=段数,也就是棵数=总距离÷间隔长。

3200÷4=800(棵)

答:

一共栽了800棵树。

正方形池塘的四周种树,每边都种18棵,并且四个顶点都种有一棵树。

求这个池塘四周一共要种多少棵树?

分析:

每边都种18棵,18×4不是种树的总棵树,18×4就将四个顶点上的数计算了两次,所得的结果就比实际结果多出了4棵。

算式是:

18×4-4=68(棵)

答:

这个池塘四周一共要种68棵树。

七、年龄问题

例1、小伟今年16岁,小红今年11岁,几年后两人的年龄和是45岁?

年龄问题是一种古老而又有趣的数学问题,在解答年龄问题时,必须注意以下三个特点:

  1、两人的年龄差不变。

  2、年龄都增加同一个数量。

3、随着时间年份的变化,倍数关系也发生变化。

这道题分析:

先算今年两人的年龄和,再用45减去今年两人的年龄和,得到的就是两人共增加的年龄,除以2就是一人增加的年龄,也就是几年后。

(1)今年两个人一共几岁?

16+11=27(岁)

(2)几年后两人的年龄和是45岁时,小伟和小红经过的年数和是多少?

45-27=18(年)

(3)这时,两人都经过了几年?

18÷2=9(年)

例2、小娟和小丽今年的年龄和是28岁,五年后小娟比小丽大4岁。

问小娟、小丽今年各是多少岁?

分析:

五年后小娟比小丽大4岁,即年龄差是4岁,这个年龄差是始终保持不变的,这样问题就归结为“小娟和小丽的年龄和是28岁,小娟比小丽大4岁,求小娟和小丽的年龄”,则小娟今年的年龄为:

(28+4)÷2=16(岁)

小丽今年的年龄为:

16-4=12(岁)

∙                                答:

小娟今年16岁,小丽今年12岁。

例3、已知妈妈比小华大27岁,并且今年妈妈的年龄正好是小华年龄的4倍,小华和他妈妈今年各是多少岁?

分析:

今年妈妈的年龄正好是小华年龄的4倍,也就是比小华大(4-1)倍。

已知妈妈比小华大27岁,因此可先求出“1倍”的岁数,也就是小华今年的岁数,列式为:

27÷(4-1)=9(岁)……今年小华的岁数

 9×4=36(岁)……今年妈妈的岁数

答:

小华9岁,他妈妈今年36岁。

年、月、日

【例1】:

2001年10月1日是星期一,问10月25日是星期几?

【思路分析】:

每星期有7天,也就是说以7天为一个周期不断地重复。

从10月1日到10月25日经过25-1=24(天),24÷7=3(星期)。

3(天),说明24天中包括3个星期还多3天,所以从10月1日开始过3个星期,最后一天还是星期一,从这最后一天起再过3天就应是星期四。

25-1=24(天)

24÷7=3(星期)。

3(天)

答:

10月25日是星期四。

【例2】:

威海——北京的列车21:

30发车,次日13:

30到终点站,小兰要从威海坐本次列车去北京参加夏令营。

火车一共行驶了多长时间?

要在8月4日8:

00前报到,她应在哪一天乘车?

【思路分析】:

先求出火车全程运行的时间:

(1)、她乘车当天运行的时间:

24:

00-21:

30=2时30分

(2)、次日运行的时间:

13小时30分(3)、2小时30分+13小时30分=16小时,再分析她应在哪一天乘车。

如果8月3日乘车,8月4日13:

30分才能到达,就不能按时报到,所以要在8月2日乘车。

【例3】:

2000年8月8日7时50分,北京体育学院教师张建从旅顺出发,横游渤海海峡,8月10日10时22分在蓬莱登陆。

他是我国第一位横游渤海海峡的人。

他横游渤海海峡一共用了多长时间?

【思路分析】:

应该分段计算,先计算日,再计算时,后计算分,最后合起来。

8月10日-8月8日=2日,24×2=48(小时),10时22分-7时50分=2小时32分,48小时+2小时32分=50小时32分。

也可以这样推算:

8月8日7时50分—8月9日7时50分是一日,8月9日7时50分—8月10日7时50分又是一日,从7时50分到10时22分是2小时32分。

2日+2小时32分=50小时32分

【例4】:

学校运动会从3月29日开始,4月2日结束,运动会开了几天?

【思路分析】:

3月29日开始,说明3月29日是运动会的第一天,所以运动会在3月份的有3天,4月2日闭幕,说明4月2日是运动会的最后一天,所以运动会在4月份的有2天,运动会一共开了:

3+2=5(天)

和倍问题

例1      明明与妈妈今年共44岁,妈妈的年龄正好是明明的3倍,妈妈和明明今年各是多少?

分析:

将明明的年龄看做1倍数(或1份数),则妈妈的年龄应该是这样的3倍。

由此可知,他们两个的年龄之和44岁相当于明明的(1+3)倍,

则明明的年龄为44÷(1+3)=11(岁),妈妈为:

11×3=33(岁)

列式如下:

明明:

44÷(1+3)=11(岁)

妈妈:

11×3=33(岁)

答:

明明今年11岁,妈妈33岁。

总结:

解答和倍应用题,关键是找出两数的和以及与其对应的倍数和,从而先求出1倍数,在求出几倍数。

数量关系可以这样表示:

两数和÷(倍数+1)=小数(1倍数)

小数×倍数=大数

两数和-小数=大数

例2某学校学生共植树160棵,其中男生指数的棵树是女生植数棵树的2倍多10棵。

男、女生各植树多少棵?

思路分析:

女生植树棵树是1倍数,男生植数棵树不是女生整数倍2倍,还多10棵。

如果从总数中去掉10棵。

即160-10=150(棵),150棵对应的就是1+2=3倍,即可转化为例1的形式,从而先求出女生植数棵树。

则:

男女生整倍数对应的植数棵树:

160-10=150(棵)

男女生共植树份数之和:

1+2=3

女生:

150÷3=50(棵)

男生:

50×2+10=110(棵)

答:

女生植树50棵,男生植树110棵。

差倍问题

例1学校合唱组的女同学人数是男同学的4倍,女同学比男同学多42人,合唱组各有男同学、女同学多少人?

思路分析:

将男同学的人数看做1倍数,则女同学的人数是这样的3倍。

可以看出,女同学的人数比男同学多了4-1=3倍,男同学的3倍是42人,所以用42÷3=14(人)就可求出男同学的个数,再用14×4=56(人)就可求出女同学的人数。

列式为:

男同学的人数:

42÷3=14(人)

女同学的人数:

14×4=56(人)

答:

男同学有14人,女同学有56人。

例2被除数比除数大252,商是7,被除数、除数各是多少?

思路分析:

根据“商是7”可知道,被除数是除数的7倍,把除数看做1倍数,被除数就是这样的7份。

从上可以看出,被除数比除数大的252正好相当于除数的(7-1)倍,用252÷(7-1)=42就可得到除数,42+252=294就等于被除数。

列式如下:

252÷(7-1)=42

42+252=294

答:

被除数是294,除数是42.

小结:

两数差÷(倍数-1)=较小数(1倍数)

较小的数×倍数=较大的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