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59595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

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炼草成油不是梦

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会产生大量CO2,同时产生一些有污染的烟气,威胁全球生态。

为了有效改善生态,有的国家利用富含纤维素的草本植物、可食用作物(包括玉米、大豆、甘蔗)为原料,制造草油。

用可食用作物制造生物燃料是最简单可行的,但是并非长久之计,因为没有足够的耕地来满足发达国家对液态燃油的需求。

其实,可转化为草油的原料有很多,从木材废料到农业废弃物,再到“能源生物”,这些原料耕作成本低、产量大。

这些植物都能够在农田的边际土地上快速生长,它们的种植不会干扰和危及粮食作物的生长。

放眼全球,每年可利用上述物质能转化的生物燃料相当于340亿~1600亿桶原油,已超过全球每年30亿桶原油的消耗量。

纤维素类草本植物能转化成任何类型的燃料,如乙醇、普通汽油、柴油甚至航空燃油。

在2011年,第一个商业化生物燃料炼制厂已建成。

人类历史上的能源新纪元﹣﹣﹣﹣﹣草油时代就要到来。

(1)开发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是当今能源发展方向,其原因是_____(写一条)。

(2)生物燃料的能量来源于自然界中的_____能。

(3)纤维素类草本植物能转化为乙醇,乙醇属于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草油的大量使用可缓解温室效应”的说法是错误的,原因是_____(写一条)。

(5)推动草油业的发展,可提高周边农户的收入,给出你的建议_____(写一条)。

【答案】化石能源不可再生且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太阳可再生C2H5OH+3O2

2CO2+3H2O草油燃烧也会产生二氧化碳在农田的边际土地上多种植能制作草油的作物

【解析】

【分析】

【详解】

(1)化石能源不可再生且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所以开发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是当今能源发展方向。

(2)生物燃料的能量来源于自然界中的太阳能。

(3)纤维素类草本植物能转化为乙醇,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其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C2H5OH+3O2

2CO2+3H2O。

(4)草油中含有碳元素,草油燃烧也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草油的大量使用可缓解温室效应”的说法是错误的。

(5)在农田的边际土地上多种植能制作草油的作物,推动草油业的发展,可提高周边农户的收入。

2.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灭火弹”是一种常见的灭火器材,主要分为沙石灭火弹和干粉灭火弹目前市场上的灭火弹主要以干粉为主。

超细干粉灭火剂是目前国内外已查明的灭火剂中,灭火浓度最低,灭火效能最高,灭火速度最快的一种。

超细干粉灭火剂单位容积灭火效率是哈龙灭火剂的2-3倍,是普通干粉灭火剂的6-10倍,是七氟丙烷灭火剂的10倍以上,是二氧化碳的15倍;超细干粉灭火剂对大气臭氧层耗减潜能值(ODP)为零,温室效应潜能值(GWP)为零,对人体皮肤无刺激对保护物无腐蚀,无毒无害;超细干粉灭火剂灭火后残留物易清理,不会造成火场中人员中毒或窒息死亡。

同时,超细干粉灭火剂储存期限可达10年,不需频繁更换及维护。

“灭火弹”具有两种引爆方式供使用者选择,一种是拉发式(又称主动式),用力拉出拉索后延时七秒钟即爆炸;另一种是引燃式(又称被动式),使用时只须撕开封皮掏出超导热敏线用力投入火场即可。

在扑灭森林大火时,由于人员多,接受灭火弹使用方法培训的专业人员少,因而应该选用引燃式超细干粉灭火弹,这种灭火弹只要投入火场,成功率几乎是百分之百,能显著减少扑救人员的伤亡。

而在应用于其它方面的灭火,则可根据现场情况选用,比如一些狭小场所或投挪不准的失火点、火灾场所会导致灭火弹滚动而不易被火苗点燃灭火弹的情况,适宜于使用拉发式灭火弹。

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常见灭火弹主要分为沙石灭火弹和____

(2)下列关于超细干粉灭火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填序号)。

A是灭火效能最高的一种灭火剂B对大气臭氧层耗减潜能值为零

C灭火后残留物易清理D会造成火场中人员中毒或窒息死亡

(3)某种干粉灭火剂的主要成分是NaHCO3,遇热时NaHCO3会分解生成Na2CO3并放出CO2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

(4)狭小场所或投掷不准的失火点灭火时,适用于使用____(填“拉发式”或“引燃式”)灭火弹

(5)“森林防火,人人有责”。

请你对预防森林火灾提一条建设性意见____

【答案】干粉灭火弹ABC

拉发式禁止火种(严禁烟火)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短文可知,常见灭火弹主要分为沙石灭火弹和干粉灭火弹;

(2)A超细干粉灭火剂是目前国内外已查明的灭火剂中,灭火浓度最低,灭火效能最高,灭火速度最快的一种,故选项正确;

B超细干粉灭火剂对大气臭氧层耗减潜能值(ODP)为零,温室效应潜能值(GWP)为零,故选项正确;

C超细干粉灭火剂灭火后残留物易清理,故选项正确;

D超细干粉灭火剂不会造成火场中人员中毒或窒息死亡,故选项错误;

故选ABC。

(3)碳酸氢钠遇热会分解成碳酸钠和二氧化碳,方程式为:

(4)狭小场所或投掷不准的失火点灭火时,适用于使用拉发式灭火弹,引燃式灭火弹需要用力投入火场;

(5)“森林防火,人人有责”,预防森林火灾最主要的就是禁止火种(严禁烟火),还可以建立防火隔离带,建立森林火灾的预警网络系统等。

3.科普阅读

热敏纸

双酚A(BisphenolA,化学式C15H16O2)白色针状晶体。

双酚A(简写为BPA)可在热敏纸上充当显影剂和无色染料,浓度高达每克纸约20毫克。

这种热敏纸可用于飞机票,ATM机、加油机和收银机的凭据以及其它类型的小票。

热敏纸上显影剂的显色反应是可逆的,有色产物会不同程度地自行分解,字迹颜色会慢慢退色越来越浅淡,直至自然退色到字迹完全消失在白纸之中。

研究者们首次证明,消费小票(热敏纸)上喷涂的双酚A(BPA),通过接触先粘附在手上,然后经过手的皮肤被人体吸收,使人体内的BPA含量显著提高。

在快餐店等场所,人们经常在进食前使用手部免洗消毒液,然后点餐时又会接触到小票,免洗消毒液中含肉豆蔻酸异丙酯、丙二醇和乙醇等成分。

研究者们试图了解这一做法会对人体吸收BPA有何影响,为此做如下实验。

在实验中,先让被测试者一只手擦拭免洗消毒液,在还未干透的情况下,用手掌直接握住热敏纸;另一只手未使用消毒液,用干燥的手掌握住同样大小的热敏纸。

随后,对手掌表面残留的BPA进行提取和分析。

结果如下图。

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双酚A属于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一个双酚A分子中含有_____个氧原子。

(2)“小票”能否作为重要的证据长期保存,并说明原因_____。

(3)分析坐标图可以看出,在使用免洗消毒液后,手掌上BPA的含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与未使用消毒液的对比,说明免洗消毒液能_____人体对BPA的吸收。

(4)虽然关于双酚A的毒理学研究已有很多,但它对于人体的毒性目前还没有权威、确切的结论。

研究人员认为,应该开发更安全的材料或方法来代替热敏纸。

现有条件下,你认为在快餐厅就餐前谨慎的做法是_____,以防双酚A趁虚而入。

【答案】有机物2不能,热敏纸上显影剂的显色反应是可逆的,有色产物会不同程度地自行分解,字迹颜色会慢慢退色越来越浅淡,直至自然退色到字迹完全消失在白纸之中随时间增加,BPA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加速(增强、增加等)擦拭洗手液后避免接触小票

【解析】

【分析】

根据双酚A的化学式、性质、数据对比和生活经验进行分析。

【详解】

(1)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碳的氧化物和碳酸盐除外)是有机物,双酚A属于有机物;一个双酚A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2)“小票”不能否作为重要的证据长期保存,热敏纸上显影剂的显色反应是可逆的,有色产物会不同程度地自行分解,字迹颜色会慢慢退色越来越浅淡,直至自然退色到字迹完全消失在白纸之中。

(3)分析坐标图可以看出,在使用免洗消毒液后,手掌上BPA的含量的变化趋势是随时间增加,BPA含量先增加后减少;与未使用消毒液的对比,说明免洗消毒液能加速(增强、增加等)人体对BPA的吸收。

(4)现有条件下,使用免洗消毒液后,手掌上BPA的含量的变化趋势是随时间增加,BPA含量先增加后减少,与未使用消毒液的对比,说明免洗消毒液能加速(增强、增加等)人体对BPA的吸收。

所以在快餐厅就餐前谨慎的做法是擦拭洗手液后避免接触小票,以防双酚A趁虚而入。

4.村料一:

人通过食物获得的蛋白质,在胃肠道里与水反应,生成氨基酸。

氨基酸的种类很多,如:

乙氨酸(C2H5O2N)、丙氨酸(X)、丁氨酸(C4H9O2N)、戊氨酸(C5H11O2N)等。

材料二:

乙氨酸的化学式也可写成NH2CH2COOH.乙氨酸的某些性质与醋酸类似,如都能与NaOH溶液反应。

已知醋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OOH+NaOH=CH3COONa+H2O。

(1)根据材料一,推测丙氨酸的化学式X为_____。

(2)根据材料二,写出乙氨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答案】C3H7O2N

【解析】

【分析】

根据提供的信息可以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推测丙氨酸的化学式X为C3H7O2N。

故填:

C3H7O2N。

(2)根据材料二,乙氨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填:

【点睛】

掌握酸的化学性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2016年1月29日《科技日报》报道:

科学家首次将从空气捕获的二氧化碳用氢气将其转化为甲醇,同时有水生成。

该研究即可除去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生成的甲醇还能作为汽油的替代燃料。

二氧化碳转化成甲醇的过程中,一个关键的因素是找到合适的均相催化剂。

此次研究人员开发出在高温下不会分解的金属钌催化剂,稳定性好,可重复使用。

(1)图1是科学家正在研究的二氧化碳循环利用技术:

①二氧化碳与氢气在催化剂、高温条件下,除生成甲醇(CH4O)外,还生成一种常温下为液态的化合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甲醇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②从图中分析得出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_____。

(填序号)

A该技术符合低碳经济的理念

B水生成氢气的过程中所用的催化剂一定是二氧化碳

C该技术有助于缓解全球面临的能源危机

D液化石油气、汽油、甲醇均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2)在加油站贴有“严禁烟火”的标志的原因是_____,试从微观角度解释:

_____。

(3)二氧化碳转化成甲醇的微观示意图,如图2所示。

①该反应生成物中的化合物有_____种,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写出化学式)。

②请写出甲醇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③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

(用序号作答)

a.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自身的质量不变;

b.反应过程中,自身的性质不变;

c.反应过程中,自身的化学性质不变;

d.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自身的质量不变。

【答案】3H2+CO2

CH3OH+H2O﹣2AC可燃性的气体与空气的混合物在点燃时易发生爆炸分子在不断运动2H2O2CH3OH+3O2

2CO2+4H2Oac

【解析】

【分析】

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复合催化剂催化作用下生成甲醇和水,组成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甲醇和氧气在点燃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详解】

(1)①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复合催化剂催化作用下生成甲醇(CH3OH)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设甲醇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

②A、二氧化碳循环利用,符合低碳经济的理念,故A正确;

B、水生成氢气的过程中所用的催化剂不一定是二氧化碳,故B不正确;

C、二氧化碳循环利用,该技术有助于缓解全球面临的能源危机,故C正确;

D、液化石油气和汽油主要是碳氢类化合物、甲醇中共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故D不正确。

故选AC。

(2)可燃性的气体与空气的混合物在点燃时易发生爆炸,所以在加油站贴有“严禁烟火”的标志,从微观角度解释是分子在不断运动。

(3)①化合物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该反应生成物中的化合物有2种,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H2O。

②甲醇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③a、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自身的质量不变,故a正确;

b、反应过程中,催化剂自身的化学性质不变,故b不正确;

c、反应过程中,催化剂自身的化学性质不变,故c正确;

d、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自身的质量不变,故d不正确。

故选ac。

【点睛】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自身的化学性质反应前后不变。

6.化学小组同学在课外读物中看到:

“通常CO2可作灭火剂,但有些物质(如Na着火,不能用CO2熄灭”他们决定探究CO2与Na反应的产物。

[提出猜想]CO2与Na反应可能生成4种物质:

C、CO、Na2O、Na2CO3

[查阅资料]

①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常温下与O2、H2O等物质反应。

②Na2O是白色固体,与H2O反应生成NaOH。

③向氯化钯(PdCl2)溶液中通入CO,产生黑色沉淀。

[实验过程]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部分夹持仪器已略去)

(1)实验记录

序号

实验操作

主要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和解释

打开a,关闭b,由长颈漏斗注入稀盐酸

A中产生大量气泡

E中出现浑浊

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

当E中出现浑浊时,打开b,关闭a,点燃酒精灯

D中Na剧烈燃烧,产生白烟内壁附着黑色、白色固体;G中产生黑色沉淀

反应产物一定有

_____和_____

取D中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再加入石灰水

产生白色沉淀

反应产物还有_____;

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

 

(2)实验反思

①实验记录②中,E中出现浑浊,再点燃酒精灯的目的是_____;

②装置C内装的药品是_____,若无该装置,对实验有影响的物质是_____;

③检验第4种物质是否存在的实验方案:

取D中白色固体于试管中,_____。

【答案】CaCO3+2HCl=CaCl2+H2O+CO2↑碳一氧化碳碳酸钠Na2CO3+Ca(OH)2=CaCO3↓+2NaOH排除空气中氧气、水的影响浓硫酸水加水溶解,再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后,向所得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

【解析】

【详解】

(1)实验记录:

①A中反应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氯化钙、水,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②D中Na剧烈燃烧,产生白烟内壁附着黑色固体,说明有碳产生,白色固体可能是Na2O、Na2CO3中的一种或两种;根据“向氯化钯(PdCl2)溶液中通入CO产生黑色沉淀”,G中产生黑色沉淀,说明产生一氧化碳;

③取D中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再加入石灰水产生白色沉淀,反应产物还有碳酸钠,因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而氧化钠不能;反应的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2)实验反思

①实验记录②中,E中出现浑浊说明D中原有的空气已经排尽,再点燃酒精灯的目的是防止空气中的氧气、水和钠反应,排除空气中氧气、水的影响;

②装置C内装的药品是浓硫酸,作用是干燥二氧化碳,若无该装置,对实验有影响的物质是水;

③Na2O是白色固体,与H2O反应生成NaOH。

检验第4种物质(即氧化钠)是否存在的实验方案:

取D中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再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后,向所得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证明有氧化钠,反之没有。

【点睛】

认真阅读题目中[查阅资料]的内容,该部分的信息往往是解决疑难问题的关键。

7.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原文作者:

袁越)。

二氧化碳是著名的温室气体,它能让太阳光顺利通过,却会阻止地表热量的散失。

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太阳的辐射强度只有现在的四分之一,为什么那时的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呢?

最新的理论认为,液态的水(比如降雨)能够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再把它变为碳酸盐,沉积到岩石层中。

同时,地球的内部很热,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着火山喷发而重新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这就形成了一个碳循环。

经过几亿年的时间,这个碳循环逐渐达到了某种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保持一定的含量。

正是由于这些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

生命的诞生促成了另一个碳循环。

众所周知,生命的基础是光合作用,就是利用太阳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提取出来,连接成一条长短不一的碳链。

这样的碳链被称为“有机碳”,因为它既能作为生命的“建筑材料”,搭建成生命所需的各种有机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又能“燃烧自己”,产生能量供生命使用。

有机碳的燃烧过程又可以称之为“氧化反应”,其产物就是二氧化碳和水。

南极冰钻的结果证明,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过去的1万年里基本保持稳定。

但自工业化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二氧化碳浓度开始逐年上升,同时段内地球大气层的平均温度也发生了变化。

(见表一和表二)

目前燃烧化石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大气中的实际含量比理论计算值少一倍。

有证据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加快了森林的生长速度,促进了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这说明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试图平衡人类带来的影响。

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所以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

下图是当前人类为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所采取的措施。

(有删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的原因是。

(2)人类使用化石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逐年上升。

下列物质中,属于化石燃料的是(填字母序号,下同)。

A.天然气B.煤C.酒精D.石油

(3)观察表一和表二后,小德认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增加导致地球大气层平均温度持续升高,但小威却不同意他的观点。

下列不同年份间数据变化的总趋势能支持小威说法的是。

A.1900~1910B.1910~1940C.1940~1980D.1980以后

(4)人类为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采取的措施有:

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写出一条即可)等。

(5)关于碳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对人类的生活有害无利

B.保持自然界的碳循环处于平衡状态是至关重要的

C.人类过多的工业活动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

D.当碳循环的平衡状态被破坏时,大自然完全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答案】碳循环逐渐达到了某种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保持一定的含量。

正是由于这些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ABDA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人工吸收二氧化碳(合理即可)BC

【解析】

(1)由题可知,碳循环逐渐达到了某种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保持一定的含量。

正是由于这些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故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

(2)煤、石油、天然气是化石燃料,酒精不是化石燃料,故选ABD;

(3)由图可知,在1900~1910年段,图一中生成二氧化碳的量在增加,但是在图二中该年段的温度却在降低,故选A;

(4)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采取的措施很多,比如绿色出行,人工吸收二氧化碳等等;

(5)A、二氧化碳气体有有利的地方,比如光合作用、气体肥料等,但也会形成温室效应,故错误;B、自然界的碳循环不平衡的话会造成许多负面的影响,故正确;C、人类大面积的推行工业,难免会释放出较多的二氧化碳,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正确;D、大自然的自我修复的能力有一点的限度,过多产生二氧化碳,超出了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范围,就会出现温室效应,错误。

故选BC。

8.我国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成功发现新的中微子震荡,并精确测量其振荡几率,中微子在飞行中从一种类型转变成另一种类型,通常称为“中微子振荡”,这将为破解宇宙中的“反物质”之谜再添新的证据。

果果与同学们志愿组建化学兴趣小组,对中微子、反物质、反粒子等作出一些初步的了解:

(查阅资料)

(1)美国好莱坞科幻大片《2012》中描述:

当太阳活动突然加剧,释放出大量的中微子,地核被这些中微子加热并熔化,带来了剧烈的地震和火山爆发,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灭顶之灾。

(2)科学家设想在宇宙中可能存在完全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即“反物质”,正电子、负质子等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

物质与反物质相遇会产生“湮灭”现象,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能源研究领域中前景可观。

(3)前卫的科幻片《星际迷航》里,星际航行中宇航员们利用反物质用作星际飞船燃料进行太空之旅。

还有科幻片《天使与魔鬼》将反物质被描述成人类未来威力最大的能量源。

(结论与解释):

(1)请你根据上述信息进行推测,你心目中的反氢原子结构可能是______(填序号)

A.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B.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C.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D.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2)当质子与反质子、电子与反电子相碰撞而就会立即“湮灭”____(是否)化学变化,请说明你的理由是_____。

(应用拓展)果果从大亚湾新中微子实验,展望到人类未来驾驭物质的超能力,她认为不大可能出现电影中危言耸听的恐怖情节,请你帮助说出感想为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B不是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而原子重新组成新的分子新中微子实验说明物质领域探索是可控的,也是无限的,更需要全人类理性的化解危机,合理利用新能源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论与解释]:

(1)由于氢原子是由一个带正电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的电子构成,根据题干的信息进行推测,反氢原子结构可能是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故填B。

(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而原子重新组成新的分子,而质子与反质子、电子与反电子相碰撞而产生“湮灭”的现象并不符合化学变化的实质,故填:

不是,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而原子重新组成新的分子。

[应用拓展]感想为新中微子实验说明物质领域探索是可控的,也是无限的,更需要全人类理性的化解危机,合理利用新能源。

9.氢化油是一种假油。

中国普遍使用氢化油,或酿成食物史上的最大灾难之一,氢化油利用氢化技术让植物油具有动物脂肪的功能。

(1)油脂与糖类、蛋白质和维生素都是人类的基本营养物质。

下表为某品牌燕麦片标签中的一部分。

每100g含有

营养成分

糖类

油脂

蛋白质

维生素C

7.6g

7.8g

7.4g

18mg

201mg

18.2mg

30.8mg

8.1mg

 

则燕麦片的营养成分中能与水反应生成氨基酸的营养物质是_____;每克营养物质氧化时放出能量最多的是_____;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是_____(元素符号)。

(2)2003年丹麦最先封杀含反式脂肪油食品,如果该种品牌燕麦片中违规使用油脂为氢化油,则长期食用将有哪些危害_____?

【答案】蛋白质油脂Zn氢化油产生大量反式脂肪酸,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风险

【解析】

【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