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59910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德州市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省德州市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省德州市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省德州市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东省德州市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山东省德州市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山东省德州市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山东省德州市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山东省德州市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山东省德州市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山东省德州市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山东省德州市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山东省德州市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山东省德州市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山东省德州市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德州市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docx

《山东省德州市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德州市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德州市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docx

山东省德州市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

山东省德州市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2019-10

第Ⅰ卷(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是()

A、劲爆/痉挛谄媚/颤抖瞠目/澄净伺候/肆无忌惮

B、押解/解数压轴/妯娌隽永/俊秀憧憬/忧心忡忡

C、瓜蔓/蔓延埋怨/阴霾应届/应和裨益/稗官野史

D、佣金/佣工渐染/歼灭创伤/怆痛巷道/沆瀣一气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幡然针砭流线型一愁莫展

B、部署瞭望老两口人情事故

C、蛰伏笔杆录像机恣意妄为

D、凋敝坐阵暴发户再接再厉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有些家庭只有靠减少生活费用才能将___________下来的资金用于子女教育。

②山腰里有一泓__________的湖水,令人心旷神怡,顿时消除了旅途的疲劳。

③太原市公安局局长李亚力被建议撤职,并被处以留党_________等处分。

A.结余清静查看B.结余清净察看

C.节余清净察看D.节余清静查看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甲醛、工业盐、塑化剂,这些原本与民众食品有一搭没一搭的东西,在2019年却实实在在地上了百姓的餐桌,成了议论的常见词。

B.有些大学生非常不理智,一言不合往往恶语相向,大打出手;看见辅导员来了,口血未干却又握手拥抱,似乎什么矛盾都没有。

C.今年冬天,世界各国遭遇极寒天气,降雪地区的雪灾更是空前绝后。

俄罗斯气象专家认为,地球生态环境严重失衡是主要原因。

D.“2019中国动漫流行词汇”的揭晓形式别开生面,组委会特别邀请跨界艺术家黑马大叔现场挥毫绘制出备受瞩目的年度关键词。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倾十年心力完成了巨著《邓小平时代》,是对邓小平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中国惊险崎岖的改革开放之路的全景式描述。

B.近日,俄罗斯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以卫生不达标为由,对莫斯科市4家麦当劳餐厅发出停业整顿,其中就包括麦当劳在俄罗斯开设的第一家餐厅。

C.李克强总理22日考察铁路总公司时强调,铁总要在政企分开、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

这不仅是为大型国企改革创造经验,也是为自身发展寻求新的机遇。

D.余秋雨用平易近人的语调,与大家一起探索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让现场书友领略了一番堪称文化盛宴的“君子之道”,让人叹为观止。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从道不从君

马作武

“从道不从君”这句千古以来曾激励过无数文人士子抱持独立个性与品格的口号。

出自《荀子·臣道》。

作为口号,这句话挑战君主政治,倡导体制外独立人格。

其精神,是对充溢着民本主义思想元素的古老政治教条的承传和发挥。

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样的口号和精神既非荀子的发明,也不是荀子的本意。

生活在战国末的荀子一方面接过了孟子暴君放伐论的旗帜,明确宣称: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

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但另一方面又严格界定了君与民的主从身份及地住。

称曰:

“‘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此之谓也。

”可见荀子秉承的民本主义主张安政惠民,是以君主对民众的绝对统治为前提和基础的。

民众不过是水,而君主则是凌驾其上的舟。

水是工具或手段,而舟才是主体,才是目的。

荀子说:

“君者,民之原也。

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

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

不可得也。

”这最后一句,才是点题:

所谓重民爱民,无非是“求其为已用,为己死”。

这与西周以来作为统治智慧结晶的敬德保民思想一脉相承。

理解“从道不从君”,关键在一“道”字。

春秋以来,道在道路、道理含义基础上升华为一个颇具哲学意义且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甚至被称为中国思想传统中最崇高的概念。

然而,先秦诸子的“道”具有主观性的终极价值,含摄的乃是最高的政治秩序以及行为与道德的最高原则。

这仅限于政术或治道层面,而没有达到政理或政道的境界。

对先秦诸子来说,“他们全部思考的是对曾经称为‘天’的权威的道德和政治秩序之瓦解的回应;而且,对于他们所有人来说关键问题并不是西方哲学的所谓‘真理是什么’,而是‘道在哪里’的问题,这是规范国家与指导个人生活的道”。

有人将道与真理等量齐观,但我们知道,首先,“道”是主观建构之“路”,其本质是“人道”;而“真理”是客观发现之“真”,具有绝对性和先验性。

其次.“道”可以是多元的,可以变化的;而“真理”是唯一的,永恒的。

第三,“道”追问“可”与“不可”:

“真理”追问“是”与“不是”。

荀子之“道”与真理无关,归根结底是超验性的“圣王之道”,就本质而言,在上者乃是君主政治前提下的最高道德原则.在下者则流为具体的安邦治国之道术。

在荀子心中,“道”的这种本质属性十分明确。

他说:

“道也者,治之经理也。

”“道者何也?

曰:

君之所道也。

”“道也者何也?

曰:

礼义辞让忠信是也。

”可见荀子的“道”与孔孟之道一样,属于形下意义的治道,是借助先王的名义而抽象出来的君主政治的一般原则。

它不是科学与理性的结晶,而是统治术以及经验的提炼。

“从道不从君”是对以君主政治为最高目标的价值认同与道德恪守。

先王之道构建了社会政治秩序,确立了基本的道德伦理原则,明确了个人在宗法人伦关系网络中的名分与地位。

“从道不从君”的提出,意味着超越了对具体的君主个人的忠诚,将作为整个君主制秩序与文化象征的君道而不是君主个人奉为终极权威。

(《光明日报》2019年11月18日,有删改)

6.下列关于对“道”和“真理”关系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是有哲学意义且内涵丰富的,含摄的是最高的政治秩序以及行为与道德的最高原则,与真理无关。

B.道是主观建构的,本质是“人道”;真理是客观发现的,是绝对的,先验的。

C.道是多元的,可变化的:

真理是唯一的,永恒的。

D.道和真理的目标不一样,前者是“可”与“不可”,后者追问“是”与“不是”。

7.下列关于“从道不从君”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荀子提出“从道不从君”是想挑战君主政治,倡导体制外独立人格,也是想承传和发挥充溢着民本主义思想元素的古老政治教条。

B.“从道不从君”意味着不用服从君主的统治,将作为整个君主制秩序与文化象征的君道奉为权威就够了。

C.“从道不从君”,关键在“道”字。

这个“道”与孔盂之道一样,只是形下意义的“礼义辞让忠信”。

D.“从道不从君”是对以君主政治为最高目标的价值认同与道德恪守,本质上并没有否定君主政治。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荀子的“道”是“圣王之道”,可以表现为君主政治前提下的最高道德原则,也可以表现为具体的安邦治国之道术。

B.荀子强调民众的地位和作用,主张安政惠民,但又要求民众要绝对服从君主的统治,这是学习了西周以来的敬德保民思想后提出来的。

C.先秦诸子的“道”是规范国家与指导个人生活的道,但仅限于政术或治道层面,没有达到政理或政道的境界。

D.先王之道构建了社会政治秩序,确立了基本的道德伦理原则,这与荀子所提出的“君者,民之原也。

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刑部尚书富察公神道碑

袁枚

公讳傅鼐,字阁峰。

先世居长白山,号富察氏。

祖额色泰,从太宗文皇帝用兵,有大功。

子四人,次子骠骑将军噶尔汉辅圣祖致太平,生公。

公眉目英朗,倨身而扬声,精骑射,读书目数行下。

年十六,选入右卫,侍世宗于雍邸。

骖乘持盖,不顷刻离。

雍正元年,补兵部右侍郎。

年羹尧以大逆诛,穷其党,公谓廷臣曰:

“元恶已诛,胁从罔治。

鼐事上久,能知上之用心。

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非上意也。

”诸王大臣以公语,平反无算。

岳兴阿者,九门提督隆科多子也。

隆柄用时礼下于公,公不往。

及隆败,公为上言岳无罪。

上疑公与隆有交,谪戍黑龙江。

公闻命,负书一箧步往,率家僮斧薪自炊。

先是,公在上前尝论准噶尔情形,上不以为然。

用兵数年,所言验;乃召公还,予侍郎衔,命往军前参赞。

未行,仍命入宫侍起居。

上违和,医药事皆公掌之。

十二年春,命公观兵鄂尔多斯部落。

中途,侦贼数万,掠地西走。

公即赴拜达理,请于大将军马尔塞曰:

“贼送死,可唾手取也。

鼐远来,虽兵疲,犹能一战。

惟马力稍竭,愿大将军给轻骑数千助鼐。

事成,归功将军;事败,鼐受其罪。

”马嘿然,再三云不应。

公愤激,自率所部出,与贼战,大败之,获辎重、牛畜万计。

卒以马病,不能穷追。

事闻,天子大悦。

赐孔雀翎,移佐平郡王军谋,斩大将军马尔赛徇于军。

会贼有求降意,而盈廷诸臣皆欲遣使议和罢兵,上问公,公叩头曰:

“此社稷之福也。

”上意遂定。

即命公同都统罗密、学士阿克敦往。

公闻命驰抵策凌部落。

策凌集十四鄂托、十四宰桑合而见公,曰:

“议不成,公不归矣!

”鄂托、宰桑者,华言十四路头目也。

公叱曰:

“出嘉峪关而思归者,庸奴也!

某思归,某不来矣。

今日之议,事集,万世和好;不集,三军露骨,一言可决。

”诸酋相目以退。

翌日,策凌如约缮表,求公转奏,并遣宰桑同来,献橐驼、明珠等物。

果亲王任事时,声咳所及,九卿唯唯。

公在坐,俟王发声,听未毕,辄迎拒曰:

“王误矣!

”王不能堪。

世宗责公曰:

“汝知果亲王何语而又误耶?

”公亦不能答也。

世宗崩,今上登极,迁刑部尚书。

以误举参领明山、失察家人两事落职。

入狱,病,刑部尚书孙公嘉淦奏请就医私第,许之。

薨于家。

年六十二。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羹尧以大逆诛,穷其党穷:

穷究,彻查

B.卒以马病,不能穷追病:

生病

C.斩大将军马尔赛徇于军徇:

示众

D.事集,万世和好集:

成功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鼐事上久,能知上之用心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C.请于大将军马尔塞不拘于时

D.诸酋相目以退不赂者以赂者丧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表现傅鼐为人刚直的一项是

①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非上意也②及隆败,公为上言岳无罪

③用兵数年,所言验④公叩头曰:

“此社稷之福也。

⑤公愤激,自率所部出⑥辄迎拒曰:

“王误矣!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羹尧被诛杀后,傅鼐能从大局出发,劝说朝廷大臣对胁从的人不予治罪,使无数人得以平反昭雪。

B.傅鼐在察看军情途中偶遇贼军,在兵马疲惫无援的情况下,仍大败贼军,获得皇上的嘉奖。

C.果亲王掌权时,群臣都对他唯唯诺诺,只有傅鼐刚正不阿,直言不讳,当面具体指出他的错误。

D.作者对傅鼐的举荐有误和失察家人的过失并不隐讳,对主人公生平的记叙客观真实。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公闻命,负书一箧步往,率家僮斧薪自炊。

(5分)

(2)果亲王任事时,声咳所及,九卿唯唯。

(5分)

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问题。

(8分)

邯郸道上

清·宋荦

邯郸道上起秋声,古木荒祠野潦清。

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

注:

唐《枕中记》载,少年卢生在邯郸客店中自叹穷困,却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

及醒,店主所蒸黄粱尚未熟。

后人称此为“邯郸梦”或“黄粱一梦”。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4分)

(2)简析本诗结尾句所使用的表现手法。

(4分)

15.写出下列句子的上句或下句。

(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3)_________________,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苏轼《赤壁赋》)

(4)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5)使秦复爱六国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谁得而族灭也。

(杜牧《阿房宫赋》)

(6)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五、语言表达(12分)

16.给下列语句排序,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只填序号,4分)   

①秋季的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

②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

③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

④被称为“多事之秋”。

⑤故有“秋老虎”之说。

⑥因此,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注重一个“和”字。

⑦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

 17.把下列几个短句整合成一个单句,可以适当删减词语,调整语序,不得改变愿意。

(5分)

(1)我校第85届运动会已于日前圆满结束。

(2)运动会充分展现了我校“自主管理、主动发展,自主选择、个性发展”的育人特色。

(3)伟力药业又一次倾情赞助。

(4)本届运动会由高67级学生会、团总支承办。

(5)持续了两天的激烈角逐。

18.为激励广大同学冲刺高三,高66级部准备在宣传窗内张贴一幅励志对联,请你参考给出的上联,拟写一个合适的下联。

(3分)

上联:

闻鸡起舞剑指名校显英雄本色

下联: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一面墙的记忆

青霉素

日本人开进邾镇的那天,是个冬天里少有的好天气,太阳光温暖地洒在邾镇的大街上,也洒在大街两旁看景致的邾镇人身上。

邾镇人棉袄里的虱子似乎也温顺起来,这让人的脸上越发安静。

一个日本兵掏出一把花花绿绿的东西抛过来,散落在邾镇人的脚边,有人说是东洋糖,就有许多人争抢。

拾粪的朱三也抢了两个,剥开一个扔到嘴里嚼,嚼出一嘴甜甜的羊奶子味。

他和周围的人嘎嘎地笑,羊奶子味在笑声里飘散。

朱三又剥开一个扔到嘴里,嚼着嚼着不动了,他看到空旷的邾镇大街另一头,一个人正走过来。

是邬先生。

邬先生是邾镇的私塾先生,和女儿一起住在镇西的学馆里。

此时的邬先生正一手端着书一手拄着竹杖,迎着日本兵的队伍一步一步不紧不慢地走着,阳光下银色的长须飘飘,青色的长衫飘飘。

邾镇人安静起来,他们看到邬先生并不避让越来越近的日本兵,邬先生的目光越过日本兵的钢盔,注视着邾镇的上空。

队伍前面的日本兵忽地亮出枪上的刺刀,一步步向邬先生逼近,邬先生依然我行我素,一步一步走在邾镇的大街上。

爷爷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说到这里时一口痰憋得他喘不过气来,慌忙给他吸上氧气,慢慢地爷爷平静下来睡着了。

本来这几天爷爷的病情稳定,是昨晚的电视新闻让爷爷烦躁不安的。

新闻说邾镇市为了长远地发展,将把镇西的老城区全部拆除改建成商业区。

爷爷一夜没睡,靠在床上吃力地写字,他说要给市长写一封请求信。

爷爷的睡姿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戎马一生的躯体显得瘦骨嶙峋,刻着战争印记的脸上还悬着一滴眼泪。

一个惊醒,爷爷坐了起来,记忆里的阵痛让他不能入睡,往日的情景历历在目。

一排刺刀插进邬先生的前胸,邬先生倒下去,血染红了他手中的书和竹杖,还有邾镇的大街。

邾镇经历一阵骚乱后也很快恢复了往日的安静,唯一不同的是,除了多了一群日本兵就是大街上多了一个疯子。

乱蓬蓬的头发遮住疯子大半个脸,一双脏手捧着一个破碗,见谁都笑。

她是邬先生的女儿,邾镇人都知道以前是一个聪慧的女子。

她在大街两旁的店铺门口讨饭也到有日本兵把守的地方去讨饭,她甚至不理会日本兵的狼狗的追咬。

邾镇越来越不安静了,随着日本兵经常遭到的袭击,日本兵就和他们的狼狗一样见谁咬谁。

那一天,邾镇的大街上布满了日本兵的岗哨,一队日本兵推搡着遍体鳞伤的女疯子,不,是邬先生的女儿走来。

她的上衣已是一缕缕带血的布条,一根铁丝穿透她的胸前,又紧紧捆住她的双臂。

翻译官高声宣布她的罪行:

这就是游击队探子的下场,她送给游击队的情报让皇军蒙受重大损失。

邬先生的女儿边走边痛斥翻译官,并对街两旁的人喊着,邾镇的乡亲们,别再容忍日本人了,我们要把鬼子赶出中国赶出我们的家啊!

恼怒的日本兵当众割下她的舌头,她忽地挣脱出来跑向街边,嘴对着一面墙用嘴里的血写出两个字:

中国。

然而,“国”字的一点没写完又被日本兵拉住,她又挣脱出来,一头向墙上撞去。

国字的一点补上了,她也倒在那面墙下。

爷爷眼睛看着窗外,嘴唇抖动着,泪流满面。

那面墙让邾镇的许多人站直了腰,那天晚上邾镇拾粪的朱三、剃头李及裁缝张等人都消失了,一直到多年后的那个秋天他们才出现在邾镇的大街上。

那个秋天日本兵退却了,游击队进镇的那天下着雨。

绵绵的秋雨湿透了邾镇的大街和大街上行进的队伍及街旁站立的邾镇人。

队伍走到那面墙前停下来,对着墙和墙上隐隐约约的字痕齐刷刷地敬礼。

邾镇人在队伍里看到了朱三、剃头李、裁缝张。

邾镇人还透过雨雾看到邬先生正从大街西头走过来,银色的长须飘飘,青色的长衫飘飘。

爷爷的病情一天天加重。

爷爷清醒时就念叨,不知市长有没有看到我的信,昏睡中的梦呓是重复的一句话:

留下那面墙啊。

爷爷又一次昏睡过去,电视里正播放着市长领着一群人视察镇西区改造的画面。

(选自《山东文学》2019年第8期,有删改)

19.请简要分析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4分)

20.小说是如何安排行文线索的?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分)

21.请对小说最后一段进行赏析。

(4分)

22.小说表达了作者多方面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本文加以探究。

(6分)

七、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有一位牧师奉派到新教区,他发现前任牧师种了数百株郁金香,然而附近学校上学的学童走过花园,见花便摘。

一天早上他站在花园里,有个上学的学童问他:

“我可以摘一朵花吗?

”牧师问:

“你要哪一朵?

”那孩子选了开得最美的一朵郁金香。

牧师接着说:

“这朵花是你的。

要是把它留在这里,它过多大会儿也不会谢。

现在采摘,只能活数小时。

你把它怎么样?

”孩子想了一会儿说:

“我要把花留在这里,过一会儿再来看它。

当天下午,有十多个孩子都在这里选择他们的花,每个人都同意把他的花留在园里,免得过早凋谢。

那年春天,牧师送出了整个花园的花,但一朵花都没有糟蹋,还结交了大批朋友。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1-5CCCDD

6、A

7、D

8.B(根据第二段可以发现“学习敬德保民思想”属于无中生有。

A、C可以从第三段找到根据。

D可以从第二段和第四段找到根据)

  9.B(病:

疲惫不堪)

10.B(B.都是连词,表转折,译为“却”;A.助词,的/主谓间,取独;C.介词,向/相当于“被”;D.连词,表承接/介词,因)

11.A(③表现的是他的远见,④只是回答皇帝的问话,⑤表现的是他的勇敢)

12.C(没有具体指出错误)

四、(24分)

13.

(1)首恶已被诛杀,被胁迫相从者就不要再追究了。

(“元”“胁从”“罔治”各1分)

(2)傅鼐接受皇上的命令后,背着一箱子书徒步前往,率领家僮砍柴自己做饭。

(“闻命”“负”“斧薪自炊”各1分)

(3)果亲王掌权时,命令传到的地方,大臣们都恭敬地听从。

(“任事”“声咳所及”“唯唯”各1分,句意整体1分)

【参考译文】富察公名讳傅鼐,字阁峰。

祖先世代居住在长白山,号富察氏。

祖父额色泰,跟从皇太极出兵,立有大功。

有四个儿子,次子骠骑将军噶尔汉辅佐康熙皇帝平定天下,生下富察公。

傅鼐眉目俊朗,身材挺拔,声音高亢,精于骑马射箭,读书一目数行。

十六岁时,被选入右卫,在雍邸侍奉雍正。

担任护卫贴身跟随,片刻不离。

雍正元年,补任兵部右侍郎。

年羹尧因为大逆之罪被诛杀,要穷究他的党众,傅鼐对朝廷大臣说:

“首恶已被诛杀,被胁迫相从者就不要再追究了。

我侍奉皇上时间长久,能了解皇上的心思。

倘若各位心里知道某人有冤屈却不说,这不是皇上的本意。

”王公大臣因为傅鼐的话,使无数人得以平反昭雪。

岳兴阿是九门提督隆科多的儿子。

隆科多被重用而掌握大权的时候,对傅鼐以礼相待,傅鼐不与之交往。

等到隆科多败落,傅鼐向皇上禀明岳兴阿无罪。

皇上怀疑傅鼐与隆科多有私交,贬谪他戍守黑龙江。

傅鼐接受皇上的命令后,背着一箱子书徒步前往,率领家僮砍柴自己做饭。

在这之前,傅鼐在皇上面前曾经谈论准噶尔部的情况,皇上不以为然。

用兵几年后,傅鼐所说的都得到验证,于是征召傅鼐回来,授予他侍郎的官衔,让他担任军前参赞。

还未出发,命令他仍然入宫侍奉皇上起居。

皇上生病,所有治疗的事情都由他掌管。

十二年春,皇上命令他到鄂尔多斯部落察看军情。

半路上,发现几万敌人,快速向西行进。

傅鼐当即奔赴拜达理,向大将军马尔塞请求说:

“敌人自寻死路,(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取得胜利。

我远道而来,虽然兵力疲惫,还能一战。

只是马的力量稍显衰退,希望大将军能给我几千骑兵助我出战。

事情成功,功劳归于将军;事情失败,我领受罪责。

”马尔塞默不作声,傅鼐再三请求,马尔塞不答应。

傅鼐愤怒而激动,亲自率领自己的部队出兵,与敌人作战,大败敌军,缴获作战物资、牛畜数以万计。

最终因为马力疲惫,不能连续追击。

皇上听说之后,非常高兴,赐给他孔雀翎,调任佐平郡王军谋,斩杀大将军马尔赛在军队中示众。

恰逢敌人有求降的想法,满朝的大臣都想派遣使者谈判讲和结束战争,皇上询问傅鼐,傅鼐叩头说:

“这是国家的福气。

”皇上的心意于是确定下来。

皇上就命令他和同都统罗密、学士阿克敦前往。

傅鼐领命后快马赶到策凌部落。

策凌集合十四鄂托、十四宰桑一起接见傅鼐,说:

“议和不成,你回不去!

”鄂托、宰桑,是中国语言十四路的头目之意。

傅鼐叱责说:

“走出嘉峪关又想回去的,是愚夫!

我想着回去,我就不来了。

今日议和之事,事情成功,万世和好;不成功,三军横尸露骨。

一句话就可决断。

”各族首领面面相觑而退去。

第二天,策凌按照约定写好奏章,请求傅鼐转奏皇帝,并遣宰桑同来,献上橐驼、明珠等物。

果亲王掌权时,对他的命令,大臣都恭敬地听从。

傅鼐在场的时候,果亲王说话,傅鼐还未听完,就迎面抗拒说:

“你错了!

”果亲王不能忍受,雍正帝责备他说:

“你知道果亲王说什么就说他错了?

”傅鼐也不能回答。

雍正帝驾崩,当今皇帝登基,傅鼐升任刑部尚书。

因为错误推举参领明山、疏于督察家人两件事被免职。

入狱,生病,刑部尚书孙嘉淦奏请皇上让他回到家中求医治病,皇上答应。

死于家中。

六十二岁。

14.

(1)通过秋风、古木、荒祠、雨水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风阵阵、古木沧桑、祠庙破败的古道秋景图(2分),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氛围(2分)。

  

(2)借用卢生“黄粱一梦”的典故(2分),含蓄地表达了对步卢生后尘、热衷功名利禄的“名利客”的讽刺(2分)。

16.答案:

①②⑤③④⑦⑥?

(错一处不得分)

解析:

阅读之后会发现,这七个句子可以分成两层:

①至⑤句是一层,讲秋天气候特点,第①句属于总起句(总领句),根据第②句中“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及第⑤句“故有‘秋老虎’之说”,可知②⑤句存在因果关系,第②句后面应该跟第⑤句,由第③句中的“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及第④句“被称为‘多事之秋’”可知,③④句同样存在因果关系,第③句后面应该跟第④句;⑥⑦句是第二层,提醒人们要注意秋季养生,第⑦句一定要排在第⑥句之前,二者先因后果。

17.参考答案:

(1)由高67级学生会和团总支承办充分展现我校“自主管理、主动发展,自主选择、个性发展”育人特色的、伟力药业又一次倾情赞助的我校第85届运动会持续了两天的激烈角逐后于日前圆满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