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卫生工作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59947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市卫生工作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全市卫生工作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全市卫生工作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全市卫生工作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全市卫生工作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全市卫生工作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全市卫生工作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全市卫生工作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全市卫生工作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全市卫生工作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全市卫生工作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全市卫生工作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全市卫生工作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市卫生工作报告.docx

《全市卫生工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市卫生工作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市卫生工作报告.docx

全市卫生工作报告

2011年全市卫生工作会议材料

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发展方式

为实现全市卫生事业跨越式发展而奋斗

——在2011年全市卫生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市卫生局党组书记、局长莫小平

(2011年3月9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全市卫生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省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2011年全市卫生工作任务。

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这次会议,市上领导多次听取筹备工作汇报,并提出了指导意见。

会上,周部长、李市长还将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下面,我代表市卫生局向大会做工作报告。

一、2010年全市卫生工作简要回顾

2010年,全市卫生工作在省卫生厅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县(区)党委、政府及市直有关部门的全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全市卫生系统紧紧围绕医改重点工作,认真谋划,狠抓落实,各项卫生工作扎实稳步推进,全市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

1.新农合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2010年,全市参合农民达181.36万,参合率达到98.52%,高出全省平均值2.6个百分点。

全市统一了新农合补偿模式和报销标准,七县(区)全部推行了新农合门诊统筹,统一实行“住院统筹+门诊统筹”补偿模式。

全面开展了“提高农村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省级试点工作,在灵台县启动实施了“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省级试点,不断巩固完善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全年共筹集新农合基金25485.16万元,累计为289.01万人次报销医药费用23407.21万元,基金总使用率达到91.85%。

人均报销住院医药费1439元,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6%。

参合农民报销总受益面、报销总金额和人均报销住院费分别较上年提高25、13和7个百分点,全市新农合工作在提高参合率、扩大覆盖面、提高受益水平、健全完善制度机制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2.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推开。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实现了全覆盖。

市、县(区)均成立了药品集中采购管理机构,开展了二次议价谈判,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价格平均下降20.88%。

统一采购、统一定价、统一配送的“三统一”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群众看病贵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继续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狠抓了4个县级医院、8个中心乡镇卫生院和90个村卫生室项目建设。

加强了农村“120”急救网络建设,为68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了救护车,华亭、灵台两县实现了乡镇卫生院急救车辆全覆盖。

为1440个村卫生室分别配置了价值5000元的基本诊疗设备,为150个村卫生室配置了中药柜。

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

城乡居民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开展。

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抓手,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等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得到全面落实。

城镇和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分别达到46.2%和43.9%;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管理率分别达到69.86%和47.72%;儿童和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分别达到81.72%和87.23%;65岁以上老人保健管理率达到67.6%;重性精神疾病规范管理率达到96.61%。

五项新增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全面完成。

全市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304587针次;分别为14000名和2000名农村妇女进行了宫颈癌、乳腺癌筛查;开展新生儿出生缺陷防治,累计发放叶酸34110瓶;完成2009年农村卫生改厕项目任务15800座,已完成2010年改厕3028座。

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能不断强化。

县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院均成立了公卫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了防保组,乡(镇)政府成立了卫生管理办公室,乡级以上医疗机构成立了健康教育咨询室,开展了健康教育咨询和疾病谱排序工作,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能得到强化,四级公共卫生管理网络进一步健全。

5.积极探索开展公立医院改革。

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开展了“优质护理”和“示范医院、示范病房”创建活动,市人民医院实施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强化治理过度医疗。

乡镇卫生院长竞聘上岗全面推行。

全市通过竞争产生91名乡镇卫生院院长,竞争上岗率达到91%。

灵台县从人事制度改革入手,对全县6个乡镇(中心)卫生院的6个副科级院长岗位公开进行了竞聘。

(二)重大卫生项目建设进展良好。

扩大内需项目进展迅速。

2010年,全市共实施中央扩大内需卫生项目108个,已竣工96个,在建12个,完成投资1.56亿元。

灾后重建项目基本建成。

全年实施灾后重建项目118个,已竣工111个,在建7个,完成投资1.17亿元。

地方公卫项目全部完成。

省上安排全市2010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项目26个,资金总额5133.1万元,已圆满完成项目任务,有力促进了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

(三)卫生惠民政策措施全面落实。

省列实事进展顺利。

各级财政对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120元;人均15元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全部落实到位,中央和省级分三批下拨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服务经费2987万元,市级承担的非省管县市级配套资金88万元和七县(区)每人1元的县级配套资金220万元,全部落实到位。

卫生实事惠及于民。

市列实事30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全部建成投入使用;扶贫济困病床共为3011名贫困患者减免医药费用266.86万元;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完成项目手术594例,占任务的119%。

(四)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531”人才计划顺利实施。

全年共培训各类卫技人员5089人,选送市外进修386人,签约引进紧缺人才88人,为乡镇卫生院招录大学生470名。

评选第二批“平凉市名中医”19人。

医学科技成果丰硕。

全市卫生系统获市科技进步奖71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41项,三等奖24项。

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形式多样。

开展了公文写作竞赛等5项岗位练兵活动。

组织参加了全省医疗机构护理、抗菌药物管理及临床合理应用等6项技术比武活动,有6个单位、25名个人受到了省卫生厅表彰奖励。

“西学中”活动深入推进。

全市选派15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省上举办的“西学中”半年脱产培训。

申报了4项“西学中”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举办市级“西学中”培训班,培训技术骨干50人。

人才流动机制初步建立。

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择优选拔116名大学生到县级卫生机构工作。

对口支援工作有效开展。

组织实施了第六期“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从全市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选派90名医疗队员对口支援了34所县乡医疗卫生机构。

天津市人民医院和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对口支援泾川、静宁县人民医院工作进展顺利。

(五)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一是疾病预防控制扎实有效。

免疫规划继续保持较高接种率,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

艾滋病、结核病防治工作顺利开展,水质监测任务全面完成。

全年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1种10921例,报告发病率为506.77/十万,较上年下降了67.1/十万。

二是卫生应急处置科学有效。

以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治和洪涝灾害卫生救援为重点,不断健全应急管理机构,卫生应急工作有力、有序、有效。

平凉市赴舟曲抗洪救灾卫生防疫队出色完成工作任务,被省卫生厅授予“舟曲特大泥石流抗险救灾先进卫生防疫队”,5名同志受到省卫生厅表彰,4名同志火线入党。

三是卫生监管力度不断加大。

深入推进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管理实施率达到80.9%。

扎实开展了取缔无证“黑诊所”、清查三聚氰胺奶粉等8项专项整治活动,完成了重要节会的卫生保障工作,有效维护了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

四是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开展。

农村改厕成效显著。

卫生创建有声有色。

庄浪县创建省级卫生县城通过市级评审,等待省上评审。

26个卫生单位和卫生村都达到了市级创建标准。

健康教育成绩突出。

邀请省健康教育巡讲团在全市举办了4场专题健康讲座。

控烟工作取得实效。

全市卫生系统有95个单位经考核评估均达到无烟单位标准,完成了50%的创建任务。

五是地方病防治有力推进。

全面完成了地方病的病情监测工作。

全市碘盐合格率和合格碘盐食用率均达到99.8%。

六是妇幼保健任务顺利完成。

孕产妇死亡率由56.05/十万降为37.35/十万,新生儿死亡率由9.87‰降为8.42‰,全年没有发生新生儿破伤风。

(六)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22项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医务人员“四个排队”和医疗机构“八个排队”、医疗质量月分析评议、有奖举报、警示教育等制度全面落实。

全面推行了院务政务公开制度,每月将全市16所二级以上医院日常业务开展情况及主要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单病种医疗费用控制情况等指标在省卫生厅和市卫生局门户网站上进行公示。

推荐市二院为第二批“全国院务公开示范点”。

建立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制度,组织开展了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综合监督检查和行政督查,对41家(次)医疗机构进行不良执业行为记分306分。

落实了处方权管理制度,对2名临床超常用药的医师采取了处方监控。

实施了医学检验检查互认制度。

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启用了甘肃省统一门诊病历,17家医疗机构和30个病房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活动。

市人民医院对5个专业的5个病种实施了临床路径管理,10家二级医院制定了临床路径管理试点计划。

全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

建立医疗机构分级分工制度,强化医疗机构临床技术的准入监管。

实行预约看病制度,二级以上医院全部加入了全省网上预约挂号系统。

市人民医院开通了“一卡通”业务,有效解决了门诊“排长队”问题。

全市无偿献血9737人次,献血330万毫升,全部来自自愿无偿献血,确保了临床用血安全。

(七)中医中药工作不断加强。

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实施国家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8项,中医药服务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中医药特色进基层工作积极推进。

创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乡镇卫生院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建成省级重点中医药专病专科4个,市级20个。

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明显加强。

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全部设立了中医科和中药房,设置中医病床143张,占病床总数的6.7%,开展了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活动。

市二院被省上评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

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有声有色。

完成了省级第四批师承教育工作,14名继承人顺利出师。

全面开展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全市确定指导老师145名,继承人316名,隆重举行了中医药师承教育拜师大会,成功举办了“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暨会员代表大会”。

(八)创先争优活动取得明显实效。

全市卫生系统紧紧围绕医改重点工作任务,紧密结合卫生行业特点,坚持把创先争优活动与推进医改、落实重点工作、干部作风整顿、文明单位创建、卫生行风建设等相结合,强化对干部职工的宗旨意识、服务意识、效能意识、廉政意识的教育,卫生系统干部作风进一步改进,服务态度进一步转变,工作效能显著提高。

市卫生局联合市文明办表彰“文明服务示范集体”27个、“百姓放心满意医院”7个和“医德医风建设先进个人”49名。

全市8个集体、27名个人和13个集体、12名个人分别受到省、市表彰。

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争先进、当模范、创一流的意识明显增强,卫生系统行业作风持续好转,文明和谐、奋发向上的行业新风貌正在逐步形成。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深深感受到,全市卫生事业之所以快速健康发展并取得显著成绩,主要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县(区)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是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扎实工作、无私奉献取得的,在此,我代表市卫生局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全市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主要是:

卫生人才缺乏,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短缺,仍是制约我市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卫生资源分布不够合理,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应对处置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还需加强;行业作风和医德医风建设中典型培育不够,卫生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期望尚有一定差距。

对这些问题和困难,我们要认真分析原因,努力创造条件,迎难而上,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1年全市卫生工作安排意见

2011年全市卫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全省卫生工作会议和市委二届十六次全委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四三二一”战略思路和“六个集中突破”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一条主线”,着力完善“两个体系”,努力实现“三个转变”,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全面落实“十大行动计划”,力争在六个方面取得新突破,努力推进全市卫生事业跨越式发展。

(一)坚持以深化医改为主线,全面落实医改六项任务。

1.进一步加强新农合保障制度建设。

不断巩固新农合覆盖面,参合率继续稳定在98%以上。

全面推行市级统筹,统一全市报销政策和补偿方案,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能力。

进一步提高筹资标准和服务水平。

政府对新农合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使新农合筹资标准达到每人每年230元。

提高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

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0%以上;政策范围内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达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10倍以上;参合农民年内多次住院累计报销金额提高到5万元。

全面落实中医药报销优惠政策。

县级以上医院中医药服务新农合报销比例在原来提高10%、起付线降低20%的基础上,报销比例再提高10%、起付线再降低10%;中医适宜技术、地产中药材及其验方处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新农合100%报销。

将“120”急救服务纳入报销范围。

加强基金及定点医疗机构监管,完善住院费用异地查询机制,开展基金自查互查和审计监督。

全市统一开展新农合门诊统筹、贫困农民新农合报销和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市级定点医疗机构现场直报三项市级试点;认真抓好提高农村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和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两项省级试点工作,不断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2.加快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

实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政府举办的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到2011年底,在全市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市、县(区)成立药品配送中心,完善药品政府统一网上带量采购工作,完成医用耗材、检验试剂、内置器材和中药饮片的统一采购。

加强药品质量监管,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

把增投入与建机制结合起来,全面推广乡镇卫生院“十制改革”经验,全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努力形成药品采购、机构补偿、人员使用、收入分配等新的机制,切实做到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

3.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按时完成国家和省上下达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落实医疗机构分级分工制度,加强市县医院重症监护和公共卫生能力建设。

启动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及中央补助农村卫生人员培训任务,大力培养适宜人才,着力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4.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2011年要按照人均25元的标准落实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配套资金,强化绩效考核,加快资金支付进度,保质保量完成公卫项目任务。

实现健康档案覆盖全市城乡人口,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50%。

做好农民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为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体检。

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慢病的管理率达到65%。

深入开展“健康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活动。

全面完成15岁以下人群112907人乙肝疫苗补种;完成适龄妇女宫颈癌检查14000人、乳腺癌检查2000人;对19460名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进行补助;继续为16000名农村生育妇女免费补服叶酸;为5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开展复明手术;完成17500座无害化卫生改厕建设任务。

5.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

按照“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加推力”的公立医院改革原则,所有公立医院积极推广优质护理服务、预约诊疗、便民门诊、一卡通等便民惠民措施,改善就医条件,优化诊疗流程,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方便快捷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完善有序规范就医的引导政策,加快建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引导三级医院医务人员到有分工协作关系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执业活动。

积极探索管理体制的改革,推广肃州区经验,市、县成立核算中心,加强对医院的监管。

各县(区)要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新路子,鼓励有条件的县级医院开展综合改革试点,重点实践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有效方式。

6.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积极组织开展“让中医走向社会”宣传推广活动,认真实施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进家庭”健康教育活动。

深入研究挖掘具有平凉特色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文化,整理出版《崆峒养生学》。

参与举办“中国·平凉崆峒山世界华人问道养生大会”,建设1-2个中医文化(养生)馆,举行中医养生论坛和以针灸、药浴、蜡疗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医养生保健体验系列活动。

同时,狠抓中医药政策的落实,将公立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床位的补助标准提高到同级综合医院的1.5倍。

卫生局、疾病控制、卫生监督机构要成立中医管理科,妇幼保健机构要成立中医科室。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层医改中的优势作用。

扎实推动利用地产中药材和中医适宜技术防治疾病工作。

综合医院西医科和重症监护室要配备中医执业医师并开展中医药服务。

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设置标准化中医科和中药房,合理配备中医药人员和中医设施设备。

乡镇卫生院要实现中医药服务3个1/3目标。

年内全市累计建成4个以上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把70%的乡镇卫生院建成有中医特色的乡镇卫生院。

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在切实抓好五级师承教育的同时,继续举办不少于50人“西医学中医”和“中医学经典”培训班。

积极组织参与第三批甘肃省名中医评选活动。

(二)着力完善两个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综合服务能力。

1.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重点做好6项工作:

一是认真抓好重大疾病防控工作。

继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进一步做好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和甲流感、手足口病、麻疹等季节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以乡为单位,国家免疫规划一类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新发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和治愈率分别达到70%和85%以上;发现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全部纳入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登记确诊率达到70%。

二是着力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

进一步建立完善卫生应急预案,市、县(区)专项预案完成率达到100%。

市疾控中心、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和二级以上医院都要设立独立的卫生应急管理机构。

积极开展创建“卫生应急示范区”活动,完成平凉市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建设。

完善信息报送与管理、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制度。

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检测工作程序,建立市级卫生应急装备储备和调拨机制,健全部门间、县区间、军地间的卫生应急协调机制。

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全面落实国家卫生应急全员培训计划,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积极开展重大灾害事故紧急医学救援,全力做好重大节会活动卫生保障工作。

三是切实加大卫生执法监督力度。

做好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管理工作。

充分发挥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作用,继续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预警和食品安全整顿。

加强食品安全重大事故查处,认真开展全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目标考核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与各监管部门间的信息报送、应急处置、联合执法、重大工作部署等方面的工作程序和有效机制。

加大卫生监督力度,突出职业与放射卫生、医疗服务与传染病防治监督三项重点,全面落实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切实加大职业病防治工作力度,加强职业病防治机构及职业病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机构能力建设。

调整充实平凉市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县以上综合医院要设立职业病科;市人民医院和市第二人民院要取得职业病诊断资质,其他综合医院要取得职业健康检查资质。

继续深入推进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

推动农村等薄弱地区学校卫生监督工作,加强传染病防治监督检查。

加大打击无证行医和非法采供血工作力度。

四是继续做好妇幼保健工作。

加快全市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全市孕产妇、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至全省平均水平以下,巩固和提高住院分娩率、婚检率,强化妇幼保健机构中的公共卫生职能和保健工作的中心地位。

孕产妇和3岁以下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率分别达到88%、80%以上。

开展妇幼保健机构等级评审,做好出生缺陷预防,进一步完善国家妇幼卫生监测网络直报系统。

五是认真做好爱国卫生和地方病防治工作。

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抓好2010—2012年平凉市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方案的落实,切实做好农村饮水安全水质卫生监测工作,全面落实农村改厕工作任务。

积极开展卫生创建工作。

市、县(区)卫生局和医疗卫生机构全面禁烟。

进一步加强重点地方病的防治力度,巩固碘缺乏病防治工作成效,实施县级消除碘缺乏病目标考核评估。

六是积极推进县乡联动、乡村一体化管理。

以县为单位乡村一体化管理率达60%以上。

2.加强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解决群众看病就医困难。

一是以卫生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

按时完成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省市政府为民措办实事项目,继续抓好市妇幼保健院、4所县级医院和7所中心乡镇卫生院等续建项目,建设3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开建市精神卫生中心,争取7个县级卫生监督所立项,认真实施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软项目,加强对项目资金的审计和监管,确保各项任务的落实。

抢抓国家支持甘肃卫生事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做好项目衔接争取工作。

二是强化卫生人才和科研教育的支撑引领作用,着力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继续组织实施“531”人才建设计划,年内培训各类卫技人员5000名,选送市外进修学习300名,引进高学历紧缺人才100名。

积极做好乡镇卫生院人才招聘工作,落实乡村两级医务人员跟班培训制度,加强医务人员全员教育培训,全面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

继续开展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

加大高层次卫生人才的培养、引进和选拔力度,组织开展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评选活动。

鼓励支持临床一线人员参与应用性科学研究,引进推广先进技术。

努力创建一批省、市级重点学科,完善人才激励和流动机制,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努力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卫生服务回归公益性。

1.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

科学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彻底解决卫生事业为谁发展、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牢固树立卫生发展是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坚持发展卫生事业必须围绕保障人民健康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行。

加强卫生政策研究和专家咨询队伍建设,研究制定全市卫生事业和中医药事业两个“十二五”发展规划,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促进全市卫生事业科学发展。

2.转变服务方式,为群众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加快医疗服务方式由疾病诊治向健康促进转变,实现服务对象由个体患者向家庭转变,服务形式由坐堂行医向主动进社区、进家庭转变,服务内容由专科向全科转变,服务模式由阶段性向连续性转变,努力为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

3.转变工作方式,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工作方式由日常监管向制度化、精细化长效监管工作机制转变。

在工作考评落实上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管理,对重点工作未完成的县区和单位实行“一票否决”。

在工作调度推动上实行重点工作月通报季评比制度,对重要指标完成情况实行跟踪督查、追踪问效。

在靠实工作职责上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树立卫生行业作风新形象。

要认真贯彻落实3月7日省卫生厅召开的全省卫生系统纪检监察暨纠风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在全市卫生系统大力开展以“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为主题的“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