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3.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60647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3.docx

《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3.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3.docx

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3

2011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第一章诗歌的形象

第一节诗歌的人物形象

一、诗歌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在命题时,主要考察“意象”及对“形象”的理性思考。

(一)人物形象:

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1.鉴赏方法: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2.答题步骤解析

提问方式: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诗人形象)?

答题步骤:

(1)点特点:

概括诗的人物形象(特点+性质或身份,性质身份如:

隐士,爱国志士,英雄,狂人,渔夫,诗僧等)

(2)析例句:

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明作用:

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3.答题示例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

沧洲,指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分析这首词的人物形象

答: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步骤一)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步骤二)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步骤三)

4、检测练习

阅读唐代僧人皎然《寻陆鸿渐不遇》,完成下面题目。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超然世外)的高人逸士形象。

(步骤一)陆鸿渐隐居在桑麻入径,篱边种菊的幽僻、高雅的之地。

性情高洁不俗;诗人从邻居口中又得知,他每日去访山中,日暮才归,更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步骤二)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步骤三)

5、课外练习:

狂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筿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诗歌塑造了一个饱红磨难却能坚强面对生活的狂夫形象(第一步)狂夫的“狂”体现在:

可以把“百花潭”水当作“沧浪”之水;于潦倒穷愁中还能兴致勃勃地欣赏赞美“翠筿”“红蕖”的美丽风光;面对故人音讯断绝,家人挨饿,自己将要饿死的严酷打击,却仍疏放自嘲。

(第二步)诗人自称狂夫,在生活困境面前,既自嘲自解,又苦中作乐,坚强倔强,体现了诗信“贫贱不能移”的心志。

第二节诗歌的景物形象

(二)景物形象(意象)

1、意象解析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这些景或物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景物,它已融入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这类形象又称为意象。

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诗中的“山、林、江、船、鹰、鱼”本来都是大自然中的景物,是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的物象,但与作家的意(思想感情)结合,就表现出宇宙万物都在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的生机勃勃的氛围和情绪。

试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中意象和意境。

“枯藤、老树、昏鸦”中的“藤、树、鸦”在现实生活中分属动、植物,但与作家的意(羁旅之愁)结合起来,就呈现出一派衰败、凄凉、孤寂的气氛。

2、步骤解析

诗歌的意境: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②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题步骤:

(1)描摹诗歌图景

(2)概括意境特点(意境特点+季节时令地点特征)(3)剖析作者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

描摹图景时只须抓住主要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且应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切忌直接引用。

图景出来后,还要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的总体特点。

3、答题示例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

钩疏箔:

把帘子挂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析之。

答案:

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第一步)。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第二步)。

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色。

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第三步)。

4、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步骤三) 

(意境特点概括词见“知识归纳”部分。

5、课外练习:

西江晚泊

茫茫霭霭失西东,柳浦桑村处处同。

戍鼓一声帆影尽,水禽飞起夕阳中。

题目:

本诗写景富有动感,充满画意,请做简要分析.

答:

诗前两句描绘了江上以及岸边柳浦桑村笼罩在暮霭中的朦胧之状,(第一步)后两句转写夕阳中戍鼓声从远处传来,归船卸帆,水禽升飞。

写景由静入动,极富动感,形成恬静、安宁的意境(第二步)尽现晚泊之惊喜,一扫旅途之惆怅(第三步)。

附:

意境词库:

(运用时可两两搭配)

凄凉,凄寒,凄冷,凄寂,凄怆,凄迷,悄怆,冷寂,清冷,清凉,黯淡,萧疏,萧索,萧条,萧瑟,荒凉,荒疏,孤寂,沉寂,沉闷,寂寥,冷清,衰飒,阴沉,凝重,悲怆,破败,

 

幽深,幽静,清幽,幽清,幽邃,悠远,雅致,恬静,宁静,静谧,安静,宁谧

清新,自然,淡雅,清澄,明澈,明丽,明净,明媚,优美,春意盎然,秋高气爽,温馨,柔美,秀美,生机勃勃,极富动感,生机勃发,

雄壮,雄伟,雄浑,雄奇,奇伟,壮美,壮丽,绚丽,壮阔,辽阔,开阔,阔大,苍凉,苍茫高远,寥廓,莽苍,苍茫

绚烂,瑰丽,瑰奇,烂漫,灿烂,色彩斑斓,绚丽

空灵,空明,澄澈,,朦胧,迷离,缥渺,浩淼,迷茫,茫远,

意象词库

所谓意象,是指融入了主观情感的物象。

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意象含              义

杨柳表现离情别恨或柔情

杨花象征离散

梧桐表现寂寞惆怅、凄苦凄凉悲伤

梅花象征高洁或不屈不挠 纯净洁白

兰花象征高洁、美好

菊花象征隐逸、高洁、脱俗、高雅

桃花形容美女的容颜

牡丹表现富贵、美好

松柏高洁、坚强、坚贞或富有生命力

竹象征正直、不从俗、向上、有气节

竹林闲趣、隐逸

木叶表现惆怅落寞的心境

落叶失意、伤感

黄叶象征新陈代谢或表现美人迟暮

绿叶表现希望、活力

枯藤萧瑟、荒凉

禾黍表黍离之悲(对昔盛今衰的感叹)

草①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黄粱表现虚幻的事或欲望的破灭

②表现荒凉、偏僻花开象征希望、人生的美好

③象征地位、身份的卑微花落表现失意、人生挫折或惜春之情,感伤

梅子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

莲“怜”谐音双关,借以表达爱情

香指愁思或爱恋情结

鸳鸯常喻夫妻,表现夫妻情深

鸿雁表现书信、两情交往或思乡之情

鹧鸪烘托荒凉破败或惆怅落寞

猴猿表现凄厉、哀伤、孤寂,愁苦

杜鹃哀怨、悲伤、凄凉燕温情、惜春、爱的思念、沧桑、漂泊、信

鹰表现刚劲、自由或大志

鱼表现自由、闲适

乌鸦不祥之物或比喻小人、凡夫俗客

沙鸥表现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

青鸟指代情人的使者

孤雁思亲,思乡,孤独

秋虫凄凉

飞鸟空远

寒蝉悲凉、离愁别绪

太阳表现希望、活力或时光流逝

月亮①象征人生的圆满、缺憾;②表现亲人的团圆、分离;

③寄托思乡、思亲之情;④表现旷达、潇洒,美丽 ,冷清

细雨表现生机、活力或缠绵的友情、爱情、潜移默化的教化

暴雨象征热情或残酷,荡污秽的力量

夕阳比喻年老或表现失落、悲叹沧桑

落日惆怅冬雪冷峻

露比喻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雪象征纯洁、高洁或表环境的恶劣

霜象征人生无常易老,表前路坎坷

春风表现希望、旷达、欢娱、得意

西风表落寞、惆怅、思归、烘托衰败

浮云表现游子漂泊、飘零

浓云表现愁肠压抑

阴天表现压抑、愁苦、寂寞

晴天表现光明、欢娱

秋雨忧愁流水叹惋、时间流逝

玉象征高洁、脱俗尺素指代书信

吴钩佩带的刀剑,看吴钩,建功立业的抱负

珍珠表现美丽、纯洁无瑕

船漂泊、无拘无束,自由旷达

红色象征青春、热情,表现喜事

白色象征纯洁无瑕,表现丧事

绿色象征希望、活力、和平

黑色表现黑暗、绝望或神秘

蓝色表现高雅或忧郁

黄色象征温暖、平和

紫色表现高贵、神秘

桑梓家乡,表现怀乡之情

南园泛指花草园林

西楼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爱人、友人的伤心之楼

大漠苍凉旷野凄清

美酒壮行红豆相思

孤灯孤苦、羁旅凄凉,思乡怀人

阑干象征着思念、寂寞、离愁

故园乡愁

烛相思、别愁

古琴知音古道荒凉

长亭送别

楼兰西域古国名,表现卫国立功

关山指遥远的地方,多用以表现怀乡、思人

阳关古地名,指代离别送行的歌

 

第二章常见的情感类型

第一节写景抒情诗

(一):

写景抒情诗

一、高考考点分析: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古诗词鉴赏题考查的重点。

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作用的观点、态度,就是要求对诗作表达的思想、认识、态度、情感、境界等作出正误高低等角度的评说。

二、诗歌按题材分类

(一)写景抒情诗:

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如王维《山居秋暝》

读这类诗,应仔细体味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中传达出的思想感情。

1、答题步骤:

(1)描摹诗歌图景

(2)概括意境特点(意境特点+季节时令地点特征)(3)剖析作者思想感情(同上一节“景物形象”)

答题示例: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1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1捻(niǎn):

持取,捻弄这首词的上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

  上阙描写了落红铺径、小雨弄晴、杏园憔悴、杜鹃哀啼的情景,(第一步)这是一幅凄清迷茫的残春景象,(第二步)表达了词人伤春逝去(惜春)的无奈之情。

(第三步)

2、课堂检测: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抒写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

诗歌描绘了中秋之夜,庭中满地银辉,树上鸦雀栖息,秋夜冷露,无声飘洒,沾湿桂花的情景,(第一步)构成了中秋夜清凉、悠远,孤寂(冷清,清雅,静美)的氛围。

(第二步)诗人借此景致,自问“不知秋思落谁家”,表达诗人对月怀远,别离思家的感情。

(步骤三)

3、课外练习: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

 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

问:

这首诗抒写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

燕子熟悉茅斋的极度低矮狭窄,所以频频从江上而来,它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

(第一步)诗人细腻逼真地描写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第二步)诗传达了一种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第三步)

另一解:

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第二步)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第三步)

第二节咏物言志诗

(二)咏物言志诗:

1、常常有意无意地,有深有浅的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

这类诗中的“物”多是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即物象。

如牡丹寄寓富贵、梅花有高洁之意。

(物象寓意见“知识归纳”部分)

2、步骤解析

咏物言志类鉴赏题答题:

答题步骤:

⑴概括物象特征⑵表层:

对物象的情感等(3)深层:

由物及人(或哲理,寓意,情志)

解答分析:

这种类型的题目所涉及的情感一般分为两个方面,表面上看,是对某物及某个历史人物的感叹,而实际上往往表达自身的某种感情。

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既要答出表层意思,也要答出深层意思,这样,才能确保拿住全分。

3、答题示例:

题榴花

朱熹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石榴花开,耀眼夺目,榴间结子。

可惜好花却无人观赏,落红满地。

(步骤一)

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榴花无人观赏的慨叹(步骤二),并借此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无限感叹(步骤三)。

4、课堂检测: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你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林中鸟千啼百啭,高低起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笼中鸟却深锁了自由。

(第一步)“不及”二字,表达了诗人对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概叹(步骤二)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步骤三)。

5、课外练习

瀑布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做波涛。

诗中寄寓了深刻而丰富的哲理,请简要分析。

答:

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第一步)诗人表达了对瀑布不辞辛劳,志存高远的赞美,(第二步),又寄寓深刻哲理:

艰难曲折最能磨练人的意志和品格,胸怀大志的人,绝不会满足于现状,必定要勇往直前,去开辟一方人生的广阔天地。

(第三步)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诗中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答:

柳条零乱,倚仗东风,气势猖狂。

柳絮飞上半天,遮蔽日月的光辉,(第一步)诗人对柳的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充满了嘲讽和蔑视,(第二步)借此批判了那些得志猖狂,目中无人的小人,并以“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第三步)

第三节怀古咏史诗

(三)怀古咏史诗:

1、即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

如杜牧《题乌江亭》为项羽自刎而惋惜:

“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

第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我们中学里学过的两首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

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今和杰作。

读这类诗,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还应仔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答题步骤:

第一步:

概括诗中所描写的史事或者人物经历

第二步:

联系诗人所处的相关社会环境或个人境遇(无自伤或伤时诗者略此步骤)

第三步:

分析作者透过这样的史事或者人物所想表达的情感、思考

(注:

以上步骤的顺序是灵活的,表述时要因题目设问的方式而组合变通)

3、答题示例: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为什么?

答:

同意。

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

(第一步)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第二步)诗人既表达了对台城昔盛今衰,六朝如梦的感伤情怀,又流露出浓重的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的怀古伤今的情绪(第三步)。

4、检测练习: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

“贾生”,就是贾谊。

本诗情节取材于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的一段故事:

“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祭祀后,接受神的福祜),坐宣室(汉未央宫正殿,借指汉朝朝廷)。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

‘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

诗中的贾生,才华绝伦,可惜汉主夜半不问他苍生事只问鬼神事!

(第一步)这首咏叹贾生故事,正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喟自己的生不逢时,自伤之意尽在言外。

(第二步)其着眼点,不仅在于个人的穷通得失,更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第三步)

5、课外练习

经五丈原温庭筠

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注】:

1、诗题表明诗人是路过五丈原时因怀念诸葛亮而作。

五丈原在今陕西岐山县南斜谷口西侧。

蜀后主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兵伐魏,在此屯兵,病逝于此。

2、得鹿:

谐音“禄”,即“禄位”。

比喻在夺取政权的斗争中取得胜利。

3、象床宝帐:

祠庙中神龛里的陈设。

4、谯周:

诸葛亮死后蜀后主的宠臣,后劝后主降魏。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诗人路过五丈原,回忆史事,再现诸葛亮率蜀汉雄壮铁骑,与魏军相持,却出师未捷身先死;竭志尽忠,却无法使后主刘禅醒悟的历史画面。

(第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一代名相壮志未酬、赍志以殁的无比痛惜和深切叹惋之情。

同时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对人才的爱惜之情。

(第三步,略第二步)

第四节即事即景感怀诗

(四)即事即景感怀诗

1、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2、答题步骤:

第一步:

描绘画面(或叙述事件),第二步:

分析情感

(也可分节分片概括和分析画面,事件和情感。

3、答题示例: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

“萧萧班马”出自《诗经》。

班马:

离群之马。

指出这首诗就什么事抒发怎样的情感?

    答: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送朋友出行的场景,(第一步)抒发诗人对朋友深切关心和依依惜别的心情。

(第二步)

4、检测练习:

春日偶成(宋)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这首诗勾勒了一幅怎样的春景图,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中勾勒了云淡风轻、繁华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的景象,(第一步)诗人于春天郊游,被云淡风轻、春花烂漫的春日景色所感染,表现出了轻松、欢乐、愉悦的心境(第二步)

5、课外练习

浣溪沙

苏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此词即景生情,抒发了诗人的愿望,请简析。

答:

此词上片写诗人纵马驰骋于道中所见之景,(第一步)抒发的是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第二步)下片写诗人所见日照桑麻的田园之景,(第一步)它既道出了作者“收拾耦耕身”(即归耕田园)的思想本源,又将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更进一步深化。

作者身为“使君”,却能不忘他“元是此中人”,且乐于如此,确实难能可贵。

(另一解:

这也是他在政治上不得意的情况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

)(第二步)

第五节边塞征战诗

(五)边塞诗征战诗:

1、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边塞征战诗的思想内容异彩纷呈:

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边塞诗人成就最高的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读边塞诗,还应对诗歌的创作的时代有所了解。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其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

如“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

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或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

2、答题步骤:

第一步:

描绘画面(边塞风光或者战争场面),第二步:

分析情感

(也可分节分片概括或分析画面和情感)

3、答题示例: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天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分析这首诗的内容所表达的情感。

答:

这首诗前六句极写边地的苦寒、军旅生活的紧张、边塞生活之艰苦。

(第一步)后两句表达了边塞将士高昂的爱国激情。

以艰苦的背景,彰显了将士卓绝之精神。

(第二步)

4、检测练习:

渔家傲

北宋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①,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①衡阳雁去:

衡阳,地名(今属湖南);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阳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

②燕然未勒:

燕然,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后汉书.窦宪传》载,窦宪出击匈奴,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里,刻石勒功”而还。

上阕写景,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征?

下阕“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上阕描绘了边塞一副荒寒肃杀凄凉的景象,(步骤一)下阕通过“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表达作者希望取得伟大的胜利,却又无从取胜,思念家乡却又有家难回的矛盾心情。

爱国激情,浓重的乡思,兼而有之。

(步骤二)

5、课外练习:

军城早秋

严武

咋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分析这首诗的内容所表现的情感。

答:

诗歌描绘了军城秋风入关,寒云低压,月色清冷的情景,渲染了边境战事来临前阴沉肃穆和紧张的气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