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61558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docx

《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docx

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

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

邓楠(科学技术部副部长):

科技部是国务院主管科技的行政管理部门,主要的职能我归结为六条:

第一,是科技发展的政策的制定。

这个政策包括了科技发展的基本方针、战略以及法律法规这方面的问题。

第二,是制定科技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国家重大科技计划。

这是科技部一个很重要的工

作。

刚才大家谈到希望了解科技计划有关情况,我们“十五”计划,实际上就是“3+2”的

科技计划:

“3”,就是以项目为主的主体计划,一个是863计划,一个是国家攻关计划,一

个是973计划;“2”,一个是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的计划,一个是产业化环境的计划。

下面我具体介绍一下:

863计划主要是由专家来管,主要是高新技术及产业化问题。

这个计划“十五”期间的总经费是150亿元人民币,主要涉及六个领域(信息、生物、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资源与环境)和十九个主题,那么我们在“十五”期间863计划,主要是由重大项目和十九个主题组成的,重大项目现在安排了27项,占总经费的60%;十九个主题占总经费的40%。

那么在主题里面,我们特别强调要拿出一部分的经费来支持创新性的项目,就是支持交叉科学创新性的项目。

国家攻关计划,主要是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关键和共性的一些技术。

这个经费大概在“十五”期间每年是12亿元左右,经费不是很大,因为这一块也是唯独“十五”没有增长的经费,或者是增长幅度很小的。

这一块主要的内容包括农业、工业、社会发展三大领域。

攻关计划也是分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重大项目一共32项,占总经费的60%;重点项目现在安排61项,占总经费的40%。

我们863计划和攻关项目都是突出重点,加大强度,争取在五年的时间做出具体的成果来。

攻关计划虽然经费比较少,但是我们要求绝大部分的项目要有企业的参与,并且企业要有投入,所以在这里面,企业的投入大大超过这个数字。

863计划我们也有企业的投入。

第三个计划,就是基础研究计划,也即973计划。

基础研究的安排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自由选题,是由自然科学基金来支持的;一个是重大基础研究项目。

比如说973计划,只是支持那些有重大的、潜在的应用前景的重大问题,跟自由选题不完全相应,但是它是基础研究。

自然科学基金在1997年的时候,每年的经费6亿多元,2002年已经达到19亿元,自然科学基金支持自由选题的经费是19亿元;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经费今年是7亿元,“十五”后三年分别是8、9、10亿元。

在基础研究方面,国家也是争取大幅度地增加经费,但是遗憾的是基础研究的比例却在下降,因为其他的经费增加很多。

在这三大计划中的集成方面,我们在2001年又推出了12个重大专项,这12个重大专项是跨计划的12个重大专项。

我们选择对国民经济发展意义比较重大的12个问题,集成863、973和攻关计划的经费来完成这些项目,大概一共集中了60亿元的资金来完成这12

个重大专项,还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经费,加起来一共是200亿元的经费。

另外,还有科研开发的基础条件建设。

这个基础条件建设,应该说是现在所支持的经费里面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也就是大家谈到的科研激励的建设,科研条件、设备的建设等等这方面的工作。

大体上每年支持的经费是10亿元,现在又提出来要建设科技大平台,准备再争取一部分经费来支持我们的科研基础条件的建设,包括基地的建设等。

当然现在这些经费里面没有包括大科学工程,因为大科学工程没有办法统计,都是临时性的,包括:

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一些公益类研究所的设备更新、一些基础的科学技术的研究,比如说数据、资源的保存,数据库的建设等等,这些方面大致只有10亿元,所以我们认为这一块还是比较薄弱的环节。

我们大平台是两个,前提是增加国家对科研的基础条件的投入。

增加的目的是什么?

就是使我们现在有限的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就是要整合科技的资源,很多东西每个研究所都有,但是没有充分利用,所以我们这次不光增加投入,还要整合资源。

另外是资源共享,对中国来说是很大的问题,很多人提到争取一个课题,为自己积攒一些资本,变成科学家自己私有的财产,数据都变成科学家自己私有的财产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要变成共享,要在资源整合和共享上做工作。

“3+2”的另外一方面就是产业化环境建设,这里面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

星火计划我们国家前几年专门拿出农业成果转化资金,比如说我们去年就有4亿元的工业转化资金,支持农业成果转化;还有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农业科技园区也是希望建立一些农业科技转化的点。

有人提到有没有支持小企业的成长基金,中小企业创业基金就是支持小企业启动阶段的基金,当然经费每年不定,有时候5亿元,有时候8亿元,最多一年是10亿元,根据每年财政的情况来定。

还有支持新产品的一些计划、科技推广等等,以及支持中介机构,比如说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等,都是在这里面安排的,所以我们科技计划大体是“3+2”这样的一个模式。

关于规划,我们以前的规划曾对中国科技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比如说十二项规划,后来我们在1985年的时候组织过一次规划,那一次也很成功,但是这之后我们规划和计划同步制定,就造成规划的作用逐步缩小。

现在回顾起来,我们发现中国科技的发展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也就是没有一个长久的目标,这对中国的科技发展是很不利的,所以,科技部最近根据“十六大”报告的要求正在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第三,就是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国家创新体系。

比如说我们推动开发类的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和市场相结合,他们的成果能够更快地转化,一共有376个院所。

现在正在推动公益类院所的改革。

公益类院所的改革,最核心的任务就是要通过改革,使我们国家真正需要的一些研究机构转为非赢利,用非赢利的机制来管理,然后建立一个真正和国际接轨的,开放、流动、竞争的科研环境,国家对其加大投入,同时使一部分不适合在研究所工作的、能够剥离出来、走其他的路的人员或者机构能够出来,这样的话,国家才可以集中财力来支持应该支持的工作。

第四,就是推动科技产业化。

这可能是我们和其他国家的科技部门不太相同的地方。

他们好像只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科技部的职能里面,推动产业化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

比如说863计划里面,就不光是研究的项目,同时还有相应的产业化方面的任务。

当然我们所做的产业化并不是包打天下,做到一定程度时,就要有一个交接的机制,由市场或者是其他方面来投资,真正实现产业化。

当然现在我们做的有些工作也要走这样的机制,比如说电动汽车,但是前期研究的时候是作为重大专项进行研究。

产业化,一方面我们要通过产业化示范的项目来引导产业化,比如说重大的像电动汽车、磁悬浮列车等等;另一方面我们要制定一些有利于产业化发展的政策。

第五,就是对全国的科技工作进行指导。

这个指导,一方面是对地方的科技工作进行指导。

比如说我们最近对西部设立科技专项,专门对西部的科技工作给予帮助。

另一方面,就是部门之间的科技工作的协调。

大家都知道,我们科技工作有几路大军在做,比如说中科院、高校、国防部门、企业,还有很多部门的研究机构等等。

这些科研工作整个的协调由科技部来做。

此外,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科学普及工作,这个普及工作当然主要是科协在做,但是科技部作为政府部门,还要做协调指导和制定政策这方面的工作。

第六,就是归口协调管理科技的对外科技活动。

我们在很多国家设有科技处,设有专门

工作人员,他们主要负责政府间的科技合作协定的签订与执行,负责双边和多边的科技合作,

以及促进和民间的科技合作。

我们一方面通过科技协定和其他国家开展科技项目的合作;另

一方面,我们积极参加国际上大的科技计划,比如说人类基因组、大洋钻探等科技计划。

参加这些大的科学活动,对于我国整个科学水平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

科学技术是开放的,我们的科学技术如何能够更加开放,能够利用全世界的科技资源来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这

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孙家广(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发言的题目是制造业信息化与我国工业化的思考。

2000年我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很快,

产值是3070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894036亿元的343%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77

58%2000年制造业上交税金452581亿元,占国家税收总额1258151亿元的35

97%国家制造业出口223752亿元,占全国外贸出口的8978%全国人均收入不足1000美元,属于工业化起步阶段,但是从工业结构和产值结构水平这两个指标来衡量,我们国家又具有工业化中后期的某些特征,我国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已居世界第四位,仅

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

我国制造业工业的现状是:

第一,我国制造业生产力比较低,比如说现在工业生产力是日本的六分之一,制造工艺数控机床等不足5%90%以上高档数控机床

都要进口。

第二,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

中国制造的出口产品都是低附加值的产品,像鞋、服装、玩具、家具等等,高附加值的产品基本上没有,或者是很少。

第三,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

四组数据可以说明,制造业新产品贡献率我国不到6%发达国家为52%以上;产品开发周期我国是12至24个月,发达国家是3到6个月;主导产品生命周期,发达国家是3年,我国为10年以上;R&D美国投入为7%我国

要远远低于这个水平。

第四,军工产业不适应现在的需要。

第五,我国的体制问题。

第六,我国不能适应发展。

我们看发达国家对制造业制定的战略,比如说美国制定先进制造技术计

划,欧共体提出信息技术研究发展战略计划,德国推出生产2000计划和微系统2000计划,

日本是智能制造系统计划,韩国也是智能计划。

达到工业化,英国用了200年,日本用了

100多年,但是韩国抓住了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用了30多年,信息革命推向前进,

为我国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因此“十六”大报告强调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现在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是必然的选择。

现在科技部启动

信息化工程作为专项来实施,这个专项主要是在重大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和应用试点研发这两方面来做。

我国最重要的目标是在企业中实现设计的数字化,就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所以信息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生产过程数字化,最后形成企业数字化。

我们现在重点抓以三维CD为代表的创新企业,抓以ERP为代表的企业,抓数控产品。

我们在27

个省市自治区、46个中心城市和近两万家企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

软件的应用率达到50%以上,新产品贡献率达到30%^上,培育100家国家级的应用示范企业,对特大型企业要求实现信息化。

在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注重竞争前沿技术的同时,更加注重竞争中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第二,在注重企业顶层信息化和底层自动化的同时,更加注重它们的集成创新。

第三,在注重技术创新的同时,更加注重其与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的结合。

第四,在注重选择高等院校作为课题承担单位同时,更加注重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

第五,在注重自主研究开发的同时,更加注重引进、吸收国外的系统,加以创新。

第六,在注重做得到的同时,更加注重用得好、卖得掉。

第七,制造业信息化在我国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

“十五”期间科技部启动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第八,加大集成创新是信息化在“十五”期

间的重要课题,我国集成空间跨度与传统的各部门之间的集成、企业之间的集成技术是SCMI

CRMSRM集成的时间跨度,从产品生命周期某一阶段开始管理,发展成为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代表技术是PLM集成的对象,从原先的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平台集成,发展到知

识集成,代表技术是知识处理和知识管理。

主要的集成技术是企业应用集成(EAL)技术、数

据库技术、Internet和网格制造技术。

第九,要注意前瞻性技术的研究,比如说生物制造,人脑与电脑融合的机器人。

谢晓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我想简单谈一谈生物物理的发展趋势。

20世纪上半叶,物理有很多突破,像原子模型、量子力学、核电站等等,但是没有物理那么突出,50年代初DNA的结构问题及生物突飞猛

进的发展,造就了生物技术一个接一个的里程碑,像基因工程、试管婴儿,还有遗传基因、干细胞以及人类基因库等。

各国政府也加大了生物学的投入,说明生物学有很多重大的发展机会。

美国的物理学家在80年代初的时候,说服了美国国会造SSC超级碰撞机,这是用来研究基本离子的相互作用的重大课题,但是花钱很多,最后预计是一百亿美元,花到二十亿美元的时候,1993年美国国会停止了这个项目,这说明国家科学决策的重要性。

在研制SSC

的同时,美国开始了另外一个国家计划,即人类基因库计划,只花了三分之一的钱,用了十年的时间就研究出来了。

人类基因库对生物学、医学发展有重大的影响,意义是SSC没法比

的。

科学技术是社会保障,国家的决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快慢、科学技术的数量和质量也有影响。

国家财力有限,对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包括纳米材料科学、环境能源科学等投入当然是应该的。

人类基因库完成以后,对基础科学有远大的影响。

生物学新的发展趋势是从定性的科学转变为定量科学,从数据不足的科学转变为数据丰富的科学,并向物理学及化学提出新的课题。

生物物理学及化学生物学等交叉学科正在快速发展,生物学有了很多新的实验手段,主要是生物物理手段和计算方法,比如说生物统计法。

自生物基因库后,生物界遇到了新的挑战。

生物基因只是一个开端,最近有很多新的领域和新的手段,比如说生物信息学,主要是造就数据库和分析软件。

蛋白质组学,或者是蛋白质固学,用的手段就是质谱。

还有系统生物学,以前我们都是在细胞外面研究这些酶,或者是DNA但是我们现在在实体里面做研究,因为实体里面生物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与细胞外不一样,要用分子成像的办法观察细胞信号传递和基因表达。

我举一个例子,最近我的实验室做一个光学成像,有一个技术是用高灵敏度拉曼光实时实地地看细胞活体中的化学分析,不是看分子的结构怎么样,而是观察不同细胞随着时间如何变化。

在美国肥胖症很多,其中的油脂就是甘油三酸脂,我们不用加染料分子,就可以看到这些油滴,也可以看到D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分子成像的新趋势包括各种不同的办法,除了传统的荧光成像外,最近有很多发展,如有很多分子选择性的标记和探针。

这些标记和探针,使得人们看到不同的分子,不同的蛋白质,或者是DNA或者是RNA

王宁国(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副总裁):

对产业界来讲,科技优劣的衡量方法是科技能不能产业化,如果不能产业化、实现盈利,就不能继续投资。

当然有资金的国家及机构可以花很大一笔钱来做科技研究,但是如果资金困难,选择项目就非常重要。

全世界半导体的销售额,从1970年到1995年持续增长,每年的平均增长率是17%,从1995年到今天,它所有的销售额还不到1995年的水平,也就是说在七年之内,半导体并没有增长,所以许多工业界的人就担忧,将来半导体是不是能够继续成长。

我认为半导体可持续增长的驱动力必须要有日益普及的半导体应用技术与市场,另外要有不断创新的板芯片技术,以成本为导向的芯片制造。

在过去五年到八年有一个新型的工业叫做半导体代工,特点是:

制造业转向亚洲;产业重组;更广泛的合作;公司与公司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巨大潜在市场的机遇。

回顾消费芯片的驱动力,比如说数码摄像机、个人商务助理、移动电话、远程信息处理以及游戏机这些方面,都是用最先进的铜制成半导体晶源。

在市场方面有四个最主要的市场,如果以无线用户和互联网用户作为标杆的话,最成熟

的市场是北欧国家。

北欧只有2500万人口,即使每个人都买移动电话,每个人都用互联网,消费量还是很低的。

如果你看潜在市场的话,中国在1995年,移动电话是零,互联网也是

零,但今天中国的移动电话去年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用户,所以潜在的市场非常大,如果这方面成长快速的话,那么它消耗的半导体晶源也会增加很快。

从整个电子工业产业链的现状,可以看出:

如果以半导体制造仪器为例的话,整个电子设备为1倍,很显然中国必须往上游发展。

另外在半导体制造方面,世界的各大公司都在中国做封装和测试,但是最终要建造工厂,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必须辅助无生产线型,否则中国不能够建立一个稳定的基础。

因此我觉得在业务方面,优惠的税收政策、创业财政补贴、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加快人力资源的教育和培训非常重要。

前面做得非常完美,只是在人力资源方面必须要找一些国际化的经理人才和有市场头脑的商业人才,否则整个企业很难有竞

争性。

加强投资中国的信心,产业环境的可预见性和一致性非常重要,税率不能随时变化。

此外,知识产权的立法和保护知识产权都对外来投资的信心有很大的作用,符合WTO勺需求。

发展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长期策略,第一是要大力扶持代工企业以及发展工艺技术,中国

有无数家小公司,这些公司必须要聚合在一起,变成几个强大的投资代工企业,这样才能推进半导体企业的发展。

中国的半导体今后八年是一个成长期,这八年非常重要,让半导体稳定下来,开始赚钱。

因为中国有资源,有市场,到了2010年以后,半导体还会继续发展下

去,这个时候的制造、市场、商业模式变得非常重要,这个时候,中国已经有资源、实力做科技投资,领导世界也有可能。

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第一,科技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

1984年美国世界经济研究所布朗教授曾经提出一个

很重大的问题,就是谁来养活中国?

中国当时的主要问题是人口在持续增长,而耕地却在持续减少。

去年以来,世界经济学家又对中国提出新的疑问,这个疑问就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数据有水分,因为现在整个世界增速都不是太好,唯独中国增速8%

中国的社会科学家也碰到这样的问题。

以前我们判断农业的形势,主要指标就是粮食,因为中国是农业大国,粮食生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在计划经济时期,很多农业专家判断形势,是到黑市看粮食的价格。

如果粮食价格上升,就说明粮食生产不是很好;如果价格平稳下降,说明粮食生产很好。

1985年到2001年主要的谷类,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都在下降,稻谷持平,其他都在下降,2002年下降更多一些。

与此同时,物价不但不上升,粮

食价格还在下降,现在很多搞形势的农业专家不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们研究中发现,是因为没有考虑到一些新的因素,它们正在改变我们的一些判断。

比如说水产品,我们发现消费急剧增加。

另外蔬菜、奶类也是大幅度增加,这些在过去都不怎么考虑,但是现在通过技术改进使蔬菜的品种和产量大幅度增加,整个农业形势都发生了改变。

第二,科技正在改变就业和工作的方式。

中国现在最大的一个困难,就是就业问题。

现在就业出现了一个新情况,就业弹性在不断降低。

1979年到1990年,GDP曾长9临右,就

业增长4溉右,但是到2000年GDP曾长是8溉右,但是就业增长下降不到1%弹性从原

来的0477降到0177,不带动工业的增长。

到今年6月份,整个就业人口从业人员不

但没有增加,还减少了大概400万人。

现在能够带动就业的是第三产业,但是第三产业就业弹性也在降低,这里面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资本和技术。

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换代,劳动力用的越来越少,成为一种矛盾。

从这方面看,中国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主要是为了就业,因为这些人失业了,国家要养活他们,这边挣的钱还不够养活他们。

但是科技发展不可阻挡,发展高新技术是很重要的方面。

这样如何看待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联系,也是一个新

的课题。

第三,科技正在改变我们收入分配的规则。

20世纪90年代中期,收入差距基本上是一

直扩大,因为当时我们的分配是平均主义状态,但是到2010年的时候,就是到小康生活水

平的时候,差距就应该缩小。

小平同志南方讲话也提出到本世纪末应该突出这个问题,预测也是到本世纪末,收入差距应该缩小。

但是从2001、2002年的情况来看,完全超过大家的

预料,不但没有缩小,还在不断扩大。

比如说看基尼系数,0是表示收入最平均的一种状态,1表示收入分配最不平均的状态,所以一般来说03和04之间是通常界定收入分配比

较合理的状况,而我们现在从1981年当时绝对平均主义是0281,到2000年是0458,差距应该是超过我们通常认为的合理的区间,而且现在看这个趋势,还在加剧进行。

究其原因,是科技的发展使知识转化为产品、产品转化为财富的时间越来越缩小,原来是三、五十年成为亿元富翁,现在是三五年就成为亿元富翁。

以前没有考虑这个因素。

包括我们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也很大,像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还在快速发展,但是西北相对来说市场和经济比较箫条。

第四,科技正在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生活半径。

原来社会学测量国家现代化程度、个人现代化程度,就是衡量生活半径。

个人的生活半径越大,说明国家现代化程度越高。

但是我们现在也发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交往方式也正在发生一些改变。

我们以前测量有一个强关系和弱关系,强关系就是交往频率比较高,而且交往的人对你帮助也很大。

现在美国社会学家最近有一项调查发现,反而是人际交往当中,你不太交往的这些人对你的个

人选择帮助更大。

他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有了和圈子外交往的可能性,强关系传递给你的都是同质的信息,就是他知道你也知道;弱关系是你比较陌生的,他们给你的信息是你不知道的信息,更可能带来变化。

我们在1988年的调查结果,在中国是强关系起作用;2001年的调查却发现,人们交往当中的交往链,正在从强关系向弱关系转变,这说明我们新的应用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的交往关系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五,科技使社会组织出现网络化趋势。

在北京测算表明,越是竞争性的、规模大的R&D产业,新型的产业,网络化程度越高,而且网络化程度越高的产业,对人均收入有更多的正关系。

还有知识改变知识编码系统。

在社会研究科学当中,有一项我们测量就是用人力资本教育的指标来测量,文化水平越高人力资本含量就越高,人力资本越高就越有前途。

但是最近几年调查结果发现,人力资本正在产生巨大的差距,大家都是大学毕业,但是人力资本的含量却不一样了,我们以前认为是同样的人力资本,但是现在差距很大,有的可能在北京找工作大学毕业月收入是1万元以上,有的根本找不到工作。

而40岁以上的下岗职工和失业者

出现人力资本失灵现象,资历高并不一定能找到好的工作。

科技正在社会方方面面发生作用,我们正在考虑通过什么样的办法、什么样的指标把科技的因素变成我们可以测量、衡量的变

量。

相建海(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

海洋科学技术孕育着重大突破。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多元化的今天,军事海洋学应

用、海洋生物和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估、海洋环境检测与修复、海岸带综合管理、海气相互作用,都来源于海洋科学研究成果。

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从海洋中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利益是21世纪国家主要的战略。

以海洋生物技术为例,美国科学基金委提出伴随着生物技术、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等现代

工具的深入应用,海洋科学的革命已经开始。

这种根本性的变革,在速度上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在科学和经济意义上是有潜力的,十年内将取得很大的进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