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项护理操作规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761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十项护理操作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五十项护理操作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五十项护理操作规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五十项护理操作规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五十项护理操作规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五十项护理操作规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五十项护理操作规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五十项护理操作规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五十项护理操作规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五十项护理操作规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五十项护理操作规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五十项护理操作规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五十项护理操作规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五十项护理操作规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五十项护理操作规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五十项护理操作规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五十项护理操作规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五十项护理操作规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五十项护理操作规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五十项护理操作规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十项护理操作规程.docx

《五十项护理操作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十项护理操作规程.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十项护理操作规程.docx

五十项护理操作规程

五十项护理操作规程

十六、静脉留置针技术

(一)       目的

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便于抢救,适用于长期输液患者。

(二)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

 

(1)询问、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向患者解释并取得患者配合。

(2)评估患者局部皮肤及血管情况。

2.操作要点:

(1)核对医嘱,做好准备。

(2)携用物至患者旁,协助患者做好准备,取舒适体位。

(3)选择患者适宜的穿刺部位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松开止血

带,并压住导管前端处的静脉,抽出针芯,连接肝素帽或者正压接头,用无菌透明膜作封闭式固定。

(4)将输液器与肝素帽或者正压接头连接。

                (5)根据患者病情调节滴速。

(6)在无菌透明膜上注明穿刺日期。

(7)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将呼叫器放置于病人可及位置。

(8)观察患者情况。

(9)封管时消毒肝素帽或者正压接头,用5-10毫升肝素盐水正压封管。

3.指导患者:

 

(1)向患者解释使用静脉留置针目的和作用。

(2)告知患者注意保护使用留置针的肢体,不输液时,也尽量避免肢体下垂姿势,以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堵塞导管。

(三)注意事项

1.更换透明贴膜后,也要记录当时穿刺日期。

2.静脉套管针保留时间可参照使用说明。

3.每次输液前后应当检查患者穿刺部位及静脉走向有无红、肿,询

问病人有关情况,发现异常时及时拔除导管,给予处理。

 

十七、静脉采血技术

(一)目的 

为患者采集、留取静脉血标本。

(二)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

(1)询问、了解患者是否按照要求进行采血前准备,例如是否空腹等。

(2)评估患者局部皮肤及血管情况。

2.操作原则:

(1)核对医嘱,做好准备。

(2)协助患者做好准备,取舒适体位。

(3)选择患者适宜的穿刺部位,按照无菌技术原则进行穿刺。

(4)采集适量血液后,松止血带。

(5)按要求正确处理血标本。

3.指导患者:

(1)按照检验的要求,指导患者采血前做好准备。

(2)采血后,指导患者采取正确按压方法。

(三)注意事项

1.若患者正在进行静脉输液、输血,不宜在同侧手臂采血。

2.在采血过程中,应当避免导致溶血的因素。

  3.需要抗凝的血标本,应将血液与抗凝剂混匀。

 

十八、静脉注射法

(一)目的

1.不宜口服及肌内注射的药物,通过静脉注射迅速发挥药效。

2.通过静脉注入用于诊断性检查的药物。

(二)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

(1)询问患者的身体状况,向患者解释,取得患者的配合。

(2)评估患者局部皮肤、血管状况。

2.操作要点:

(1)核对医嘱,做好准备。

(2)携用物至患者旁,帮助患者做好准备,取舒适体位。

(3)按无菌操作原则抽取药液,排尽空气。

(4)选择患者合适的血管,紧止血带,按照无菌技术原则穿刺成功后,松止血带,缓慢注入药液。

(5)注射过程中,观察患者局部和全身反应。

(6)注射完毕后迅速拔针,按压穿刺点。

3.指导患者:

(1)向患者解释注射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2)告知患者可能发生的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告诉医护人员。

(三)注意事项

1.对需要长期静脉给药的患者,应当保护血管,由远心端至近心

端选择血管穿刺。

2.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

3.静脉注射有强烈刺激性的药物时,应当防止因药物外渗而发生组织坏死。

 

十九、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技术

(一)目的

1.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

2.静脉输注高渗性、有刺激性的药物,如化疗、胃肠外营养(PN)等。

(二)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

(1)询问、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出凝血情况。

(2)评估患者局部皮肤组织及血管情况。

(3)由医生负责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2.PICC置管操作要点:

(1)做好准备,保证严格的无菌操作环境。

(2)选择合适的静脉:

①在预期穿刺部位以上扎止血带。

②评估病人的血管状况,选择贵要静脉为最佳穿刺血管。

③松开止血带。

(3)测量定位:

①测量导管尖端所在的位置,测量时手臂外展

90o。

②上腔静脉测量法:

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量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三肋间。

③锁骨下静脉测量法:

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胸骨切迹,再减去2厘米。

④测量上臂中段周径(臂围基础值):

以供监测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新生儿及小儿应测量双臂围。

(4)建立无菌区:

①打开PICC无菌包,带手套。

②应用无菌技术,准备肝素帽、抽吸生理盐水。

③将第一块治疗巾垫在患者手臂下。

(5)消毒穿刺点:

①按照无菌原则消毒穿刺点,范围穿刺点上下10厘米两侧至臂缘。

②先用酒精清洁脱脂,再用碘伏消毒。

等待两种消毒剂自然干燥。

③穿无菌手术衣,更换手套。

④铺孔巾及治疗巾,扩大无菌区。

(6)预冲导管。

(7)扎止血带,实施静脉穿刺:

穿刺进针角度约为15-30度,直刺血管,一旦有回血立即放低穿刺角度,推入导入针,确保导入鞘管的尖端也处于静脉内,再送套管。

(8)从导引套管内取出穿刺针:

①松开止血带。

②左手食指固定导入鞘避免移位。

③中指轻压在套管尖端所处的血管上,减少血液流出。

④从导入鞘管中抽出穿刺针。

(9)置入PICC导管:

将导管逐渐送入静脉,用力要均匀缓慢。

(10)退出导引套管:

①当导管置入预计长度时,即可退出导入鞘。

②指压套管端静脉稳定导管,从静脉内退出套管,使其远离穿刺部位。

(11)撤出导引钢丝:

一手固定导管,一手移去导丝,移去导丝时,

动作要轻柔。

(12)确定回血和封管:

①用生理盐水注射器抽吸回血,并注入生

理盐水,确定是否通畅。

②连接肝素帽或者正压接头。

③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

(13)清理穿刺点,固定导管,覆盖无菌敷料:

①将体外导管放置

呈“s”状弯曲。

②在穿刺点上方放置一小块纱布吸收渗血,并注意不要盖住穿刺点。

③覆盖透明贴膜在导管及穿刺部位,加压粘贴。

④在衬纸上标明穿刺的日期。

(14)通过X线拍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3.PICC置管后的护理要点:

(1)置管术后24小时内更换贴膜,并观察局部出血情况,以后酌

情每周更换1-2次。

更换贴膜时,护士应当严格无菌操作技术。

换药时沿导管方向由下向上揭去透明敷料。

(2)定期检查导管位置、导管头部定位、流通性能及固定情况。

(3)每次输液后,封管时不要抽回血,用10毫升以上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10-20毫升以脉冲方式进行冲管,并正压封管。

当导管发生堵塞时,可使用尿激酶边推边拉的方式溶解导管内的血凝快,严禁将血块推入血管。

(4)治疗间歇期每周对PICC导管进行冲洗,更换贴膜、正压接头。

(5)密切观察患者状况,发生感染时应当及时处理或者拔管。

4.指导患者:

(1)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放松,确保穿刺时静脉的最佳状态。

(2)告知患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不要擅自撕下贴膜,贴膜有卷曲、松动、贴膜下有汗液时及时请护士更换。

(3)告知患者避免使用带有PICC一侧手臂过度活动,避免置管部位污染。

(三)注意事项

1.穿刺时注意事项:

(1)穿刺前应当了解患者静脉情况,避免在疤痕及静脉瓣处穿

刺。

(2)注意避免穿刺过深而损伤神经,避免穿刺进入动脉,避免

损伤静脉内膜、外膜。

(3)对有出血倾向的患者要进行加压止血。

2.穿刺后护理注意事项:

(1)输入全血、血浆、蛋白等粘性较大的液体后,应当以等渗液体冲管,防止管腔堵塞。

输入化疗药物前后均应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冲管。

(2)可以使用PICC导管进行常规加压输液或输液泵给药,但是不能用于高压注射泵推注造影剂等。

(3)严禁使用小于10毫升注射器,否则如遇导管阻塞可以导致导管破裂。

(4)护士为PICC置管患者进行操作时,应当洗手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5)尽量避免在置管侧肢体测量血压。

 

二十、动脉血标本的采集技术

 

(一)目的

采集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判断患者氧合情况,为治疗提供依据。

(二)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

(1)询问、了解患者身体状况,了解患者吸氧状况或者呼吸机参数的设置。

(2)向患者解释动脉采血的目的及穿刺方法,取得患者配合。

(3)评估患者穿刺部位皮肤及动脉搏动情况。

2.操作要点

(1)核对医嘱,做好准备。

(2)携用物至患者旁,核对后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穿刺部位。

(3)先抽取少量肝素,湿润注射器后排尽。

(或者使用专用血气针)。

(4)消毒穿刺部位,确定动脉及走向后,迅速进针,动脉血自动

顶入血气针内,一般需要1毫升左右。

(5)拔针后立即将针尖斜面刺入橡皮塞或专用凝胶针帽隔绝空

气。

(6)将血气针轻轻转动,使血液与肝素充分混匀,立即送检。

(7)使患者垂直按压穿刺部位5—10分钟。

3.指导患者

(1)指导患者抽取血气时尽量放松,平静呼吸,避免影响血气分

析结果。

(2)告知患者正确按压穿刺点,并保持穿刺点清洁、干燥。

(三)注意事项

1.消毒面积应较静脉穿刺大,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预防感染。

2.患者穿刺部位应当压迫止血至不出血为止。

3.若患者饮热水、洗澡、运动,需休息30分钟后再取血,避免

影响检查结果。

4.做血气分析时注射器内勿有空气。

5.标本应当立即送检,以免影响结果。

6.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慎用。

 

二十一、肌内注射技术

(一)目的

   通过肌内注射给予患者实施药物治疗。

(二)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

(1)询问、了解患者身体状况,向患者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了解药物使用注意事项及患者注射部位状况。

2.操作要点:

(1)核对医嘱,做好准备。

(2)携用物至患者旁,帮助患者做好准备,取合适体位,为患者进行遮挡,暴露注射部位。

(3)按照无菌操作原则抽取药液,排尽空气,消毒注射部位皮肤,进行注射。

(4)推注药液时观察患者反应。

3.指导患者:

(1)告知患者注射时勿紧张,肌肉放松,使药液顺利进入肌

组织,利于药液的吸收。

 

(2)告知患者所注射的药物及注意事项。

三、注意事项

1.需要两种药物同时注射时,应注意配伍禁忌。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刺伤神经和血管,无回血时方可注射。

3.注射部位应当避开炎症、硬结、瘢痕等部位注射。

4.对经常注射的患者,应当更换注射部位。

5.注射时切勿将针梗全部刺入,以防针梗从根部折断。

 

二十二、皮内注射技术

(一)       目的

用于药物的皮肤过敏实验、预防接种及局部麻醉的前驱步骤。

(二)       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

(1)询问、了解患者身体状况,向患者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观察患者局部皮肤状况。

2.操作要点:

(1)核对医嘱,做好准备。

(2)携用物至患者旁,核对患者后,帮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3)按无菌操作原则抽取药液,选择适当注射部位,消毒注射部位皮肤,进行注射。

(4)对做皮试的患者,按规定时间由两名护士观察结果。

3.指导患者:

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及配合、注意事项。

(三)注意事项

1.如患者对皮试药物有过敏史,禁止皮试。

2.皮试药液要现用现配,剂量要准确,并备肾上腺素等抢救药品及物品。

3.皮试结果阳性时,应告知医师、患者及家属,并予注明。

 

二十三、皮下注射技术

(一)目的

     通过皮下注射给予药物,多用于局部麻醉和胰岛素治疗。

(二)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

(1)询问、了解患者身体状况,向患者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了解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及注射部位状况。

2.操作要点:

(1)核对医嘱,做好准备。

(2)携用物至患者旁,核对患者,帮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3)选择并暴露合适的注射部位,按无菌操作原则抽取药液,消毒注射部位皮肤,实施注射。

(4)注射完毕以棉球轻压针刺处,快速拔针。

(5)观察患者用药反应。

3.指导患者:

(1)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及配合、注意事项。

(2)皮下注射胰岛素时,告知患者注射后15分钟开始进食,以免

因注射时间过长而造成患者低血糖。

三、注意事项

1.尽量避免应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做皮下注射。

2.选择注射部位时应当避开炎症、破溃或者有肿块的部位。

3.经常注射者应每次更换注射部位。

 

二十四、物理降温法

(一)目的

1.为高热患者降温。

2.为患者实施局部消肿,减轻充血和出血,限制炎症扩散,减轻疼痛。

3.为患者实施头部降温,防止脑水肿,并可降低脑细胞的代谢,减

少其需氧量,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

(二)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

(1)询问、了解患者身体状况。

(2)了解患者局部组织状态,皮肤情况。

(3)向患者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操作要点:

(1)核对医嘱,核对患者后,进行环境准备,关闭门窗,保证室

内温度适宜,为患者进行遮挡。

(2)实施冰袋降温操作要点:

取去冰棱角的冰块适量装入冰袋,

放置于患者所需部位,观察局部血液循环和体温变化情况。

(3)实施冰帽降温操作要点:

取去冰棱角的冰块适量装入冰帽,

放置于患者头部,观察局部血液循环和体温变化情况。

(4)实施冷湿敷降温操作要点:

将敷布按正确方法敷于所需部位,按要求更换敷布,并观察局部皮肤颜色和体温变化。

(5)实施温水/乙醇擦浴降温操作要点:

帮助患者暴露擦浴部位,

头部置冰袋,足底部置热水袋,按正确方法及顺序擦浴,擦拭完毕半小时后测量体温。

3.指导患者:

(1)告知患者物理降温的目的及有关配合事项。

(2)告知患者在高热期间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

(3)指导患者在高热期间采取正确的通风散热方法,避免捂盖。

(4)告知患者在软组织扭伤、挫伤48小时内禁忌使用热疗。

(三)注意事项

1.随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体温变化情况。

2.随时检查冰袋、冰囊、化学制冷袋有无破损漏水现象,布套潮湿后应当立即更换。

冰融化后应当立即更换。

3.观察患者皮肤状况,严格交接班制度,如患者发生局部皮肤苍白、青紫或者有麻木感时,应立即停止使用,防止冻伤发生。

4.物理降温时,应当避开患者的枕后、耳廓、心前区、腹部、阴囊及足底部位。

5.用冰帽时,应当保护患者耳部,防止发生冻伤。

 

二十五、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术

 

(一)目的

以徒手操作来恢复猝死患者的自主循环、自主呼吸和意识,抢救发生突然、意外死亡的患者。

(二)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

(1)判断患者意识:

呼叫患者、轻拍患者肩部。

确认患者意识丧失,

立即呼救,寻求他人帮助。

(2)判断患者呼吸:

通过看、听、感觉(看:

胸部有无起伏;听:

有无呼吸音;感觉:

有无气流逸出。

)三步骤来完成,判断时间为10秒钟,无反应表示呼吸停止,应立即给予人工呼吸。

(3)判断患者颈动脉搏动:

术者食指和中指指尖触及患者气管正

中部(相当于喉结的部位),旁开两指,至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

判断时间为10秒钟。

如无颈动脉搏动,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

2.操作要点:

(1)开放气道:

将床放平,如果是软床,胸下需垫胸外按压板,将患者放置于仰卧位。

如有明确呼吸道分泌物,应当清理患者呼吸道,取下活动义齿。

开放气道,采用仰头抬颏法。

(2)人工呼吸:

口对口人工呼吸:

送气时捏住患者鼻子,呼气时松开,送气时间为1秒,见胸廓抬起即可。

应用简易呼吸器:

将简易呼吸器连接氧气,氧流量8-10升/分,

一手以“EC”手法固定面罩,另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400—600毫升,频率10—12次/分。

(3)胸外按压:

按压部位:

胸骨中下1/3处。

按压手法:

一手掌根部放于按压部位,另一手平行重叠于此手

背上,手指并拢,只以掌根部接触按压部位,双臂位于患者胸骨的正上方,双肘关节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

按压幅度:

使胸骨下陷4-5厘米,而后迅速放松,反复进行。

按压时间:

放松时间=1:

1。

按压频率:

100次/分。

胸外按压:

人工呼吸=30:

2。

操作5个循环后再次判断颈动脉搏动及人工呼吸10秒钟,如

已恢复,进行进一步生命支持;如颈动脉搏动及人工呼吸未恢复,继续上述操作5个循环后再次判断,直至高级生命支持人员及仪器设备的到达。

(三)注意事项

1.人工呼吸时送气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患者胃部胀气。

2.胸外按压时要确保足够的频率及深度,尽可能不中断胸外按压,每次胸外按压后要让胸廓充分的回弹,以保证心脏得到充分的血液回流。

3.胸外按压时肩、肘、腕在一条直线上,并与患者身体长轴垂直。

按压时,手掌掌根不能离开胸壁。

 

二十六、经鼻/口腔吸痰法

 

(一)目的

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二)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

(1)了解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吸氧流量。

(2)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量、粘稠度、部位。

(3)对清醒患者应当进行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操作要点:

(1)做好准备,携物品至患者旁,核对患者,帮助患者取合适体位。

   

(2)连接导管,接通电源,打开开关,检查吸引器性能,调节合适的负压。

(3)检查患者口腔,取下活动义齿。

(4)连接吸痰管,滑润冲洗吸痰管。

(5)插管深度适宜,吸痰时轻轻左右旋转吸痰管上提吸痰。

(6)如果经口腔吸痰,告诉患者张口。

对昏迷患者可以使用压舌板或者口咽气道帮助其张口,吸痰方法同清醒患者,吸痰毕,取出压舌板或口咽气道。

(7)清洁患者的口鼻,帮助患者恢复舒适体位。

3.指导患者:

(1)如果患者清醒,安抚患者不要紧张,指导其自主咳嗽。

(2)告知患者适当饮水,以利痰液排除。

(三)注意事项

1.按照无菌操作原则,插管动作轻柔,敏捷。

2.吸痰前后应当给予高流量吸氧,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秒,如痰液较多,需要再次吸引,应间隔3-5分钟,患者耐受后再进行。

一根吸痰管只能使用一次。

3.如患者痰稠,可以配合翻身扣背、雾化吸入;患者发生缺氧的症状如紫绀、心率下降等症状时,应当立即停止吸痰,休息后再吸。

4.观察患者痰液性状、颜色、量。

 

二十七、经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法

(一)目的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保证有效的通气。

(二)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

(1)了解患者病情、意识状态。

(2)了解呼吸机参数设置情况。

(3)对清醒患者应当进行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操作要点:

(1)做好准备,携物品至患者旁,核对患者。

(2)将呼吸机的氧浓度调至100%,给予患者纯氧2分钟,以防止吸痰造成的低氧血症。

(3)接负压吸引器电源或者中心负压吸引装置,调节压力(成人为150—200mmHg);

(6)打开冲洗水瓶。

(7)撕开吸痰管外包装前端,一只手戴无菌手套,将吸痰管抽出并盘绕在手中,根部与负压管相连。

(8)非无菌手断开呼吸机与气管导管,将呼吸机接头放在无菌纸巾上。

用戴无菌手套的一只手迅速并轻轻地沿气管导管送入吸痰管,吸痰管遇阻力略上提后加负压,边上提边旋转边吸引,避免在气管内上下提插。

(9)吸痰结束后立即接呼吸机通气,给予患者100%的纯氧2分钟,

待血氧饱和度升至正常水平后再将氧浓度调至原来水平。

(10)冲洗吸痰管和负压吸引管,如需再次吸痰应重新

更换吸痰管。

(11)吸痰过程中应当观察患者痰液情况、血氧饱和度、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12)协助患者取安全、舒适体位。

(三)注意事项

1.操作动作应轻柔、准确、快速,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连续吸痰不得超过3次,吸痰间隔予以纯氧吸入。

2.注意吸痰管插入是否顺利,遇到阻力时应分析原因,不可粗暴盲插。

3.吸痰管最大外径不能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负压不可过大,进吸痰管时不可给予负压,以免损伤患者气道。

4.注意保持呼吸机接头不被污染,戴无菌手套持吸痰管的手不被污染。

5.冲洗水瓶应分别注明吸引气管插管、口鼻腔之用,不能混用。

6.吸痰过程中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有心率、血压、

呼吸、血氧饱和度的明显改变时,应当立即停止吸痰,立即接呼吸机通气并给予纯氧吸入。

 

二十八、心电监测技术

(一)目的

监测患者心率、心律变化。

(二)实施要点

1.评估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

(2)评估患者皮肤状况。

(3)对清醒患者,告知监测目的及方法,取得患者合作。

(4)评估患者周围环境、光照情况及有无电磁波干扰。

2.操作要点:

(1)检查监测仪功能及导线连接是否正常。

(2)清洁患者皮肤,保证电极与皮肤表面接触良好。

(3)将电极片连接至监测仪导联线上,按照监测仪标识要求贴于患者胸部正确位置,避开伤口,必要时应当避开除颤部位。

(4)选择导联,保证监测波形清晰、无干扰,设置相应合理的报警界限。

3.指导患者:

(1)告知患者不要自行移动或者摘除电极片。

(2)告知患者和家属避免在监测仪附近使用手机,以免干扰监测波形。

(3)指导患者学会观察电极片周围皮肤情况,如有痒痛感及时告诉医护人员。

(三)注意事项

1.根据患者病情,协助患者取平卧位或者半卧位

2.密切观察心电图波形,及时处理干扰和电极脱落。

3.每日定时回顾患者24小时心电监测情况,必要时记录。

4.正确设定报警界限,不能关闭报警声音。

5.定期观察患者粘贴电极片处的皮肤,定时更换电极片和电极片位置。

6.对躁动患者,应当固定好电极和导线,避免电极脱位以及导线打折缠绕。

7.停机时,先向患者说明,取得合作后关机,断开电源。

 

二十九、血氧饱和度监测技术

(一)目的

监测患者机体组织缺氧状况。

(二)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

(1)了解患者身体状况、意识状态、吸氧流量。

(2)向患者解释监测目的及方法,取得患者合作。

(3)评估局部皮肤或者指(趾)甲情况。

(4)评估周围环境光照条件,是否有电磁干扰。

2.操作要点:

(1)准备好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或者将监测模块及导线与多功能监护仪连接,检测仪器功能是否完好。

(2)清洁患者局部皮肤及指(趾)甲。

(3)将传感器正确安放于患者手指、足趾或者耳廓处,使其光源透过局部组织,保证接触良好。

(4)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波幅及报警界限。

3.指导患者:

(1)告知患者不可随意摘取传感器。

(2)告知患者和家属避免在监测仪附近使用手机,以免干扰监测波形。

(三)注意事项

1.观察监测结果,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下列情况可以影响监测结果:

患者发生休克、体温过低、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及贫血等。

周围环境光照太强、电磁干扰及涂抹指甲油等也可以影响监测结果。

3.注意为患者保暖,患者体温过低时,采取保暖措施。

4.观察患者局部皮肤及指(趾)甲情况,定时更换传感器位置

 

三十、输液泵/微量泵的使用技术

(一)目的

准确控制输液速度,使药物速度均匀、用量准确并安全地进入患者体内发生作用。

(二)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

(1)了解患者身体状况,向患者解释,取得患者合作。

(2)评估患者注射部位的皮肤及血管情况。

2.操作要点:

(1)核对医嘱,做好准备。

(2)安全准确地放置输液泵。

(3)正确安装管路于输液泵,并与患者输液器连接。

(4)按照医嘱设定输液速度和输液量以及其他需要设置的参数。

(5)使用微量输液泵应将配好药液的注射器连接微量输液泵泵管,注射器正确安装于微量输液泵。

3.指导患者:

(1)告知患者使用输液泵的目的,输入药物的名称、输液速度。

(2)告知患者输液肢体不要进行剧烈活动。

(3)告知患者及家属不要随意搬动或者调节输液泵,以保证用药

安全。

(4)告知患者有不适感觉或者机器报警时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三)注意事项

1.正确设定输液速度及其他必需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