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百里杜鹃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调研文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78250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百里杜鹃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调研文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百里杜鹃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调研文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百里杜鹃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调研文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百里杜鹃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调研文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百里杜鹃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调研文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百里杜鹃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调研文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百里杜鹃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调研文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百里杜鹃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调研文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百里杜鹃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调研文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百里杜鹃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调研文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百里杜鹃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调研文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百里杜鹃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调研文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百里杜鹃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调研文章.docx

《《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百里杜鹃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调研文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百里杜鹃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调研文章.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百里杜鹃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调研文章.docx

《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百里杜鹃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调研文章

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促进百里杜鹃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城镇化就是要以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城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2011年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相关文件以及国发2号文件等支持毕节试验区经济发展的相关文件的出台,更进一步给正在蓬勃发展的百里杜鹃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一、百里杜鹃基本区情

百里杜鹃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试验区中部,南与黔西县相邻,西北与大方县接壤,东与金沙县相依,辖金坡、普底、仁和、大水4个民族乡和2个办事处,56个村(居),总面积600余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彝、苗、白、满、布依、仡佬、侗、蒙古等20多个民族,总人口11万多人。

二、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百里杜鹃2007年7月建区以来,经过5年的发展,百里杜鹃实现了阶段性的跨越发展,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镇人均收入翻倍增加。

五年来,百里杜鹃党工委、管委会坚持以旅游为统领,按照“地球彩带·世界花园·养生福地·避暑天堂”的发展定位和“科学规划、依法保护、合理利用、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制定了“三年推向全国、五年走向世界”的目标,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旅游强区、工业富区、城镇带区、科教兴区”战略,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克服机构不全、干部缺乏、基础薄弱等困难,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实现了管景区与管社会的有机统一,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阶段性跨越。

2011年,全区生产总值从成立之初的2.03亿元跃升到11.5亿元,增长4.71倍;固定资产投资从6700万元增长到21亿元,增长30倍;财政总收入从3000万元增长到5.88亿元,增长18.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704元增长到4100元,增长1.4倍;游客进入量从28.03万人次增长到136.52万人次,增长3.9倍;旅游综合收入从2100万元增长到6.64亿元,增长30倍;农民旅游纯收入从140元增长到1800元,增长11.9倍。

今年上半年,共完成生产总值6.97亿元,同比增长2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9亿元,同比增长105.3%;完成财政总收入3.61亿元,同比增长21%;接待游客320.3万人次,同比增长225.5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3亿元,同比增长200.41%。

固定资产投资、旅游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位于全市第一,综合经济指标在全省排名第38位。

(一)坚持以旅游发展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大幅改善。

为扎实推进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发展基础,高起点编制了交通、水利、旅游等方面14个大型规划,按照“先易后难,滚动开发”的原则,强力推进景区建设步伐。

一是交通条件大幅改善。

投入资金6亿余元,新建和改造旅游主干道130公里,建成通乡油路47.23公里、通村公路398公里,游步道70公里,闭合观光车道19公里,“二环三横四纵五连接”的路网骨架基本形成,率先在全市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发展目标。

二是景区景点开发不断拓展。

投入资金20余亿元,全面完成核心景区基础设施提级改造,新开发百里杜鹃大草原、百里杜鹃湖、米底河景区、嘎木景区、花王景区,共完成景区景点提级改造29处,新建大型停车场3个1500个车位,建成四星级酒店2个600余个床位,门景系统游客接待中心2个,生态旅游公厕28个、观光台18座,建成亚洲最大木结构建筑的展览馆,设置了足量的游客休息设施和观景设施,大大改善了旅游发展条件。

三是水、电、讯保障能力逐步提高。

大力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和抗旱应急救援工程,对百里杜鹃湖等水库进行除险加固,供水保障能力不断加强;加强电力基础设施改造,通过建设变电站、供电专用线路等措施,供电总面积达到504.1km2,用电人口10.02万人,用户总数20.12千户;积极推进通信建设工作,新建和升级通讯基站46个,通讯网络覆盖率95%以上,更好地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二)坚持以旅游发展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工业发展,坚持扩大总量、调整结构、转变方式,按照做强工业反哺旅游、做大旅游带动工业的思路,结合交通、区位、资源等优势,加快发展新型工业。

一是做强做优煤炭产业。

坚持开发与保护兼顾、安全与发展并重、增量与提质并举的原则,加大煤矿资源整合力度、推进规模化矿井建设,合理组织煤炭生产,全力确保电煤供应,积极拓展煤炭外销,不断做大、做强、做优煤炭产业,壮大经济总量。

突出推进煤炭精深加工建设,发展煤炭洗选加工和瓦斯发电,建成煤矸石砖厂1个、大型洗选煤厂2个,瓦斯发电建设项目有序推进。

2011年全区煤炭工业产值达18.5亿元。

建成投产矿井20对,建设和试运转矿井12对,年产能达657万吨,煤炭产业链不断延伸,骨干财源不断巩固,财政收入快速递增,为谋发展、惠民生提供了资金保障。

二是努力培育特色产业。

按照“特色化推进、差异化发展”要求,着力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旅游商品开发为主的加工产业,开发了一批具有百里杜鹃特色的旅游商品,扶持和发展壮大以桑蚕、金银花、茶叶、特色养殖、矿泉水为主的名优特产生产企业。

(三)坚持以旅游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城乡环境面貌发生突破性变化。

按照改善条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循序推进的思路,全面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着力提升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承载能力,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一是强力推进花海文化城规划建设。

按照县级行政中心的标准,采取招商引资、财政投入、单位融资相结合的方式筹集资金,投资30亿元全面启动了花海文化城建设,着力打造集生态、文化、休闲、度假、康体、商务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国内知名旅游城市。

目前,投资2.5亿元的花海文化城连接杭瑞高速专线花海大道已完工并投入使用,投资10亿元的花海文化城一、二、三号主干旅游公路及部分旅游支路已完成路基工程建设,投资3亿元的旅游服务中心已初具规模,投资10亿元的花海文化城连接黔大高速专线、投资2.5亿元的花海文化城供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和投资6亿元的移民拆迁安置工程已完成前期工作,将立即开展建设。

二是全面加快特色集镇建设。

将特色集镇、“二宜一满意”幸福小镇建设与景区景点提级改造相结合,深入挖掘整合彝族文化和杜鹃文化等资源,大力推进以普底彝族风情小镇为代表的特色旅游城镇建设。

仁和、大水特色小镇建设初具规模,金坡幸福小镇建设快速推进。

三是着力打造“五园新村”。

在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整合各类项目资金4.6亿元,打造“五园新村”精品示范村31个,新建、改造“黔西北民居”2.32万户,改造沿街立面21万平方米,改扩建旅游公厕20个,规范商店标牌800余块,城镇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大幅改善。

有序实施村庄规划,大力推进公共交通、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城、镇、村、景交融的特色城镇体系初显雏形,以城带乡、城乡统筹能力明显增强。

(四)坚持以旅游发展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旅游服务功能和综合收入实现双提升。

按照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要求,围绕“地球彩带、世界花园、养生福地、避暑天堂”的品牌定位,大力实施旅游开放带动战略,加快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一是不断丰富旅游产品。

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加快普底、金坡、戛木、花王、大草原、百里杜鹃湖等景区旅游产品打造力度,将景区旅游接待服务、休闲娱乐项目等全面推向了市场,进一步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逐步从单一的观光产品向集观光、休闲、度假、会议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产品体系转变。

着力壮大乡村旅游,依托核心景区、百里杜鹃大草原、米底河等主体景区的开发,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设施,引导群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鼓励和扶持发展农家饭店和农家旅馆,建成农家饭店200余家、农家旅馆300余家,乡村旅游直接或间接从业人员上万人,日接待游客8000人以上。

二是大力发展节会经济。

在连续成功举办5届国际杜鹃花节的基础上,按照“规模空前、水平一流、特色突出、影响深远”要求,成功举办第七届全省旅发大会。

承办过程中,用半年的时间完成了保障性项目建设51个,带动性项目建设20个,承办大型主题活动14项,通过节会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年来,全区接待中外游客800多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近40亿元,核心景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上万元。

三是切实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在巩固省内、川渝和周边地区客源市场的同时,以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为轴线,通过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和各类旅游推介会、招商引资会,广泛开展对外宣传活动。

同时,组队赴华北、长三角、珠三角、川滇渝推介百里杜鹃,大力宣传百里杜鹃的旅游资源、文化魅力和人文风情,全面拓展客源市场,提升百里杜鹃旅游品牌形象。

四是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扶持发展壮大景区旅游企业,强化对旅游企业的行业管理,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市场抗风险能力。

邀请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学院、贵州旅游学校、贵州旅游培训中心资深专家对旅游从业人员开展质量、营销、安全、导游、接待礼仪等业务知识培训,共举办导游服务、星级宾馆技能服务、乡村旅游从业服务、旅游安全质量监督等各类培训30期上万人次,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合格上岗率达51%以上,有力地提高了旅游企业的整体素质,景区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五)坚持以旅游发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和农业效益大幅提升。

围绕打造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和旅游周期,坚持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实现农民脱贫致富与生态环境保护双促进。

一是加快特色农业发展。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按照集约化发展的要求,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突出推进特色养殖、中药材、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等特色产业发展。

采取公司领办、能人创办等方式,先后流转土地6万余亩,建成了经果林、花卉苗圃、金银花、蚕桑等特色种植基地4.2万亩,建成观光农业示范基地17个9000余亩,实现了管理技术、资金优势与农村劳动力、土地资源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农业产出效率。

二是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

结合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工程,着力推进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加快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有效提升了森林覆盖率。

投资6亿元,对全区公路沿线、景区景点、荒山荒地进行了全面绿化和生态修复,建成各类林、草地5万亩、特色花卉基地1.5万亩;投资3亿元,建成杜鹃花科研基地1个、实验大棚3600平方米,选育杜鹃花10余种;投资5000万元,种植旅游主干道景观树80余公里,完成野普路、黄普路等旅游主干公路沿线草花种植32公里2000余亩;投资3900万元,建成茶花、木兰、樱花、杜鹃、梅花等5个生态主题公园;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出资的方式,完成煤矿采区生态植被修复和花园式矿井建设100余平方公里,生态保护得到了加强。

(六)坚持以旅游发展推进民生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通过做强做大旅游产业促进民生改善,不断加大社会保障、教育、就业、文化、医疗等工作力度,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更加协调。

一是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帮扶城镇就业困难家庭、“零转移农户”就业和再就业,几年来共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250人,实现就业困难再就业420人。

全面启动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强化扩面征缴,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全力救助弱势群体,建成4个乡老年公寓,发放各类救助金4000多万元,净减少贫困人口3000多人。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60余个,解决农村30000多人饮水安全问题。

二是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认真落实教育扶持政策,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和农村学校“营养午餐”计划,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稳步推进新型合作医疗,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加强计生基础工作和出生婴儿性别比控管,提高了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水平。

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乡村医生、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

(七)坚持以旅游发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围绕打造安定和谐的旅游环境,扎实开展法治建设和平安创建,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致力于稳定、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发展环境建设。

一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以创建法治百里杜鹃为契机,严格行政执法队伍管理,狠抓行政执法规范;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完善社会管理职能,逐渐理顺体制关系;认真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创新了煤矿安全“三线管理法”、打击非法采矿“五线打击法”,创新了森林防火“四区管理法”,安全生产形势逐步好转;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对不稳定因素和违法犯罪活动进行及时清查、及时处置、及时打击,完善了“警防网”、“技防网”、“保安网”、“民防网”、“民调网”立体防控网络体系。

今年上半年,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指数94.49%,在9个县区中综合排名第一。

二是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

深入开展重大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化解工作,不断加大信访积案调处力度,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和谐。

深入开展“三访”活动,严格执行“三级视频联动接访”,抓焦点、清爆点、解热点、除燃点、释疑点,切实将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调处在萌芽状态。

三是深入推进和谐矿区建设。

全面推行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及时督促采矿企业及时恢复生态;稳步推进全区矿产资源的整合进度,实现矿产资源“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大型企业的技术设备和消化风险的能力等优势,做好资源优化配置,从源头上避免乱采滥挖、采富弃贫、浪费资源等现象;按照“谁开采、谁治理”的原则,妥善解决矿区民用煤供应、地质灾害、人畜饮水、农民工就业等问题,矿群关系和谐稳定。

(八)坚持以旅游发展推进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不断增强。

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一是切实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通过加强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和政务公开,政府职能得到了转变,切实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

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提高基层决策自主权,大胆放权到乡、办事处一级,将执行、服务、监管等职责的重心尽量下移,确保乡村两级在事权、人权、财权等方面更加匹配。

二是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招商引资积极性,采取协会招商、以商招商、亲情友情招商等方式,组队参加了香港、厦门、福州、成都、杭州等地招商引资洽谈会,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和毕节试验区“两赛一会”,成功邀请山东冠鲁集团、湖北黔宜集团、辽宁辽煤集团、山东淄博矿业集团、香港同一集团、河南永煤集团前来考察投资,采取“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的工作要求,切实做好项目对接、跟踪服务工作,引进项目65个、落地29个,签约157.77亿元、到位32亿元。

三是积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实扶持微型企业“3个15万元”的优惠政策,支持30户微型企业健康发展。

积极争取国家贴息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助推妇女创业就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九)坚持以旅游发展推进党的建设,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

围绕发展壮大旅游经济,着力加快建设发展型党组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基层组织建设年等主题实践活动,突出抓好作风建设年、“四帮四促”、“万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以及“部门帮乡、干部驻村”等工作,全面夯实基层基础,得到上级组织部门的充分肯定。

大力建设发展型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探索建立“十二看十二比”干部考核选拔机制,营造了风清气正工作环境。

建立健全“双考双评双挂钩”动态跟踪考核管理机制和“流动红旗推争先、增比进位促跨越”工作推进机制,对招商引资等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采取“每月一通报、每季一点评、半年一小结、年度一奖惩”方法加以推进,促进增比进位。

强化作风建设,组织32个单位150余名副科级以上干部作出作风建设公开承诺,查找出作风突出问题98个,整改落实98个。

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全面完成妇女小额担保贷款任务。

(十)坚持以旅游发展推进国发二号文件贯彻落实,协调对接工作成效显著。

今年国发二号文件出台后,围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三化”同步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事业等方面重点谋划了431个总投资634.88亿元的项目,切实加大“跑省进京”力度,共到上级有关部门对接工作70次,其中国家部委19次,省直部门51次。

一是到国家部委汇报工作取得新突破。

通过多次向国家发改委、国家民政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等有关部委汇报工作,争取到5A级景区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行政区划调整优化、森林公园管理、杜鹃花种植基因库建设以及规划、项目、资金倾斜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二是到省直部门对接汇报成果丰硕。

共争取到保护性基础设施、旅游基础设施、花海文化城污水处理、普底污水处理、扶贫生态移民等建设项目25个,争取资金近3亿元;总投资1.5亿元的烟水水源配套工程米底河水库建设项目已列入省级支持重点,并上报国家烟草总局。

三是项目融资贷款取得突破。

积极主动加强与国开行、农发行等金融部门的协调,成功争取融资贷款9亿元,现已到位4.42亿元,其中国开行融资贷款2.92亿元、省农发行融资贷款1.5亿元。

三、主要做法

一是规划指导建设。

百里杜鹃党工委管委会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始终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先行、统筹规划”的原则,以科学规划指导城镇化建设。

百里杜鹃管委会专门设立规划编制专项经费,不断加大规划力度和规划投入。

2008至2010年规划编制总经费达711.38万元,其中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总规修编80万元、旅游服务功能区概念性规划24万元、旅游服务功能区控制性详细规划428万元、旅游服务功能区城市设计25.38万元、四个乡和十一个村规划154万元等。

2011年用于规划编制的总费用达904万元,其中普底彝族风情古镇改造规划618万元,村规划及其他规划286万元。

2012年启动了22个村村规划以及花海文化城部分单体建筑规划设计、百里杜鹃四个乡以及花海文化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规划设计工作,预计规划资金2000万元。

二是旅游带动发展。

三、存在的困难和急需帮助解决的问题

(一)机制体制不顺。

百里杜鹃目前还没有法定行政区划,向国家部委争取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难度大,也不便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特请求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发二号文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优化行政区划”的精神,帮助协调国家有关部委,争取解决百里杜鹃行政区划的审批问题,以便理顺行政管理体制、行使行政职能。

(二)建设资金短缺。

由于财源结构单一,加上体制原因,向上争取项目、资金难度大,随着百里杜鹃旅游开发的深入和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建设任务艰巨繁重、资金短缺,特请求市委、市政府统筹安排上级和市级项目、资金时,加大对百里杜鹃的倾斜和支持力度。

(三)基础设施薄弱。

百里杜鹃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水资源较为匮乏,工程性缺水问题严重。

加之所辖乡属于原大方、黔西边远乡,水、电、讯等基础设施薄弱,保障能力差,严重制约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特请求市委、市政府在投入上予以倾斜,并协调省市相关部门在百里杜鹃设立市直管的专门职能机构,以便协调开展工作,加强水、电、讯建设和管理。

(四)投融资渠道不畅。

百里杜鹃金融机构的缺乏,目前只有农村信用社和大方农行鹏程分理处,中小企业融资难,严重制约民营经济的发展。

加上体制原因,投融资渠道不畅。

恳请市委、市政府帮助协调省、市相关金融部门进驻百里杜鹃,设置分支机构,以便加快我区金融发展步伐,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五)机构编制较少。

百里杜鹃的职能机构和人员编制未按照建制县标准配置,机构小、编制少,职能部门“一马拉多车”的现象较为普遍,工作开展难度大。

党群部门参照公务员管理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干部身份未得到明确,人员流动性较大。

请求市委、市政府参照其他县市设置百里杜鹃经济社会发展职能机构,帮助增加机构和编制,并协调省委组织部解决党群部门参照公务员管理问题。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后,将重点围绕国发2号文件“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探索特色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和“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平台”的目标要求,坚持“稳中提速、转中提质、统筹推进”的总基调,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旅游强区、工业富区、城镇带区、科教兴区”战略,增比进位、后发赶超,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力争到2015年,生产总值突破19亿元,年均增长19%以上;财政收入达1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90亿元,年均增长50%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7%以上;城镇化率达30%以上,招商引资年均增长45%以上。

(一)坚持生态立区战略不动摇,加快林业和特色农业的发展。

按照“近期煤养花,远景煤让花”的思路,加强生态建设,构建生态屏障,巩固矿区生态恢复,强化天然林保护,推进石漠化治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环境保护,防治污染源头,推行清洁生产,杜绝污染排放,建立地质灾害应急评价、预警防治、应急机制,提高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监控水平和处置能力。

加快结构调整,构建特色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土地流转步伐,着力调整农业结构,逐步实现“四季有花、四季有果”的目标。

(二)坚持旅游强区战略不动摇,加快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培育。

借旅发大会东风,乘势而上,围绕《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实施,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旅游产品,搞好配套服务,打造旅游品牌,塑造旅游形象,满足“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

全面加快旅游服务功能区、旅游休闲度假区、旅游生态体验区、旅游商品加工区、旅游客货聚散区的建设,构建生态文化、民族文化、自然景观和特色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格局,培育观光、休闲、会展等旅游体系,壮大民族文化、康体疗养、科考探险等旅游产品,着力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实现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建设目标。

(三)坚持工业富区战略不动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结合交通、区位等优势,严格按省、市指导意见,优化工业布局,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强度推进”的原则,合理规划建成集煤炭物流、旅游商品开发、农特产品加工为一体的工业园区,大力培育能矿装备制造、农特产品加工和新型能源等产业。

优化能源产业,带动关联产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发展,提高煤炭产品附加值。

(四)坚持城镇带区战略不动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以打造国际生态旅游城市为目标,加快花海文化城道路、电讯、给排水、垃圾处理、行政中心、公务员小区、生态安置区建设。

开工建设米底河水库。

加快集镇建设步伐,建成仁和、大水和金坡“二宜一满意”幸福小镇,全面推进以“四在农家”为载体、“五园新村”为抓手的生态文明家园建设。

提升城乡管理水平,加强城乡管理综合执法,加大违法建设打击力度,做好群众建房的引导工作,城乡建设与管理层次同步推进,城乡品位与居民素质同步提高,打造宜游、宜业、宜居的城乡环境。

(五)坚持科教兴区战略不动摇,加快创新能力提升步伐。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合理引进急需的各类人才,大力实施优秀拔尖人才和乡土人才开发工程,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大力发展卫生事业,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推进人口计生工作,完善计生利益导向机制,认真落实奖励优惠政策,继续降低生育水平。

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体事业。

(六)坚持推进改革开放不动摇,以更新的举措增强发展活力。

充分发挥试验区中试验田的优势,把深化改革作为创新之源,把扩大开放作为开发之路,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带动战略,构建良好的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加快百里杜鹃行政区划优化步伐,创新政府管理方式,简化审批程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