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80370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6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012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全案

专题十一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学法导航】

1.评价历史人物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结合时代背景,从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角度肯定或否定历史人物。

第二,必须分析人物的阶级立场,阶级立场决定了历史人物的政治主张,是评价人物的基点。

第三,坚持辩证地分析历史人物,坚持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

2.比较分析历史人物的异同是高考命题的主要切入点,复习时注意比较以下几类历史人物。

第一,同时代历史人物的比较,比如,孔子和柏拉图的比较,华盛顿和孙中山的比较等。

第二,同类历史人物的比较,比如,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与邓小平的比较,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华盛顿与拿破仑的比较等。

第三,同背景下历史人物的比较,比如,大一统王朝的政治家的比较,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的比较;追求民族独立的孙中山、凯末尔和甘地的比较等。

【典例1】时世造英雄,英雄影响时世。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有无数杰出人物,以其思想和行动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

请回答:

(1)概述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说明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以赢政亡秦,太宗兴唐的史实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孔子思想的正确性.

答案:

(1)核心是“仁”,主张统治者要施仁政。

经过后世的发展,逐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主流思想)。

(2)秦始皇(赢政)施以暴政。

赋敛、兵役、徭役太重,严刑峻法,焚书坑儒。

导致秦短暂而亡。

唐太宗以“存百姓”的思想,励精图治。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采取“去奢省费,轻徭薄赋”的措施,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广开耳目,求访贤哲”,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出现了贞观之治。

解析:

(1)问围绕“儒家思想”的内容和影响回答。

(2)问,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放弃儒家思想,导致秦国灭亡,唐太宗崇儒尊孔,出现“贞观之治”。

【典例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帝即位,明和亲约束,厚遇关市,饶给之。

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

——《史记·匈奴列传》

自马邑军后五岁之秋,汉使凹将各万骑击胡关市下。

将军卫青出上谷,至龙城,得胡首虏七百人。

……其明年,卫青复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自羊王于河南,得胡首虏数千,羊百余万。

……是岁,元朔二年也。

——《汉书新注》卷九十四《匈奴传》第六十四

材料二:

阅读下图

材料三: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丙子)正月下诏亲征噶尔丹,二月康熙帝亲统六师启行,征噶尔丹。

——作者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汉武帝处理民族问题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汉武帝和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方面的异同。

答案:

(1)和亲、战争、出使。

(2)相同点都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汉武帝采取推恩令,解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

都采用战争方式打击少数民族的侵扰:

汉武帝北击匈奴;康熙帝亲征噶尔丹。

不同点汉武帝对内以和、战兼用的方式维护多民族国家;康熙帝对外抗击沙俄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解析:

回答第

(1)问注意关键词“和亲”“卫青击胡”。

回答第

(2)问可以从加强地方管理、和亲政策、抗击侵略方面比较。

【典例3】在中外历史演进过程中,曾涌现出许多重要历史人物。

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结合下列图片与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图1孔子图2柏拉图图3康熙帝图4克伦威尔

(1)简述图l和图2人物分别对理想中的统治者提出了什么要求?

(2)图3人物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方式上有何特点?

(3)为维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图4人物对外采取了哪些措施?

(4)你在学习上述历史人物的奋斗历程中,感悟到哪些积极的人生态度?

答案:

(1)孔子:

仁。

柏拉图:

哲学王(哲学家王)。

(2)特点:

战争;谈判;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加强民族团结。

(3)征服爱尔兰、苏格兰;颁布((航海条例》;英荷战争。

(4)求真求实、积极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创新。

解析:

(1)问,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柏拉图的理想国主题是哲学。

(2)问从对内和对关系角度归纳特点。

第(3)问也可以从对内、对外分析克伦威尔的措施。

第(4)要从政治角度探究人生。

【典例精析】

1.(09年全国卷二)图3所示战役是

A.明朝与瓦剌之战

B.明朝与后金之战

C.清军反击噶尔丹之战

D.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战

【答案】C

【解析】注意图片中的关键词“京师”和“乌兰布通”。

2.(09年江苏卷)甘地始终是一个谜:

他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印度民族独立事业,却多次支持英帝国主义的不义战争;他受过西方现代教育,却诅咒西方现代文明;在一些人看来,他是“民族之父”,而在另一些人看来,他无异于“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英国把印度拖入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印度民族主义力量绝大部分持支持态度,希望在英国困难时候给予帮助,以换取它允诺战后给予印度自治。

”……形势的演变把甘地进一步推向前进,……他得出结论说,英国当局行动如此“不谨慎、不道德、不正义”,再不配享有印度人民的好感……

——林承节《印度史》

材料二我们在经济和工业生活中严重地背离了经济自给自足。

假如我们不曾引进外国的产品,那么今天,印度将满地流淌着牛奶和蜂蜜。

……西方民众正在唯物(物质)主义这个魔鬼和怪物的铁蹄下呻吟。

他们道德的发展已经落后。

今天,他们用英镑、先令和便士来衡量他们的进步。

——1916年12月甘地在阿拉哈巴德“经济学协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甘地还把纺车当做印度摆脱对英国纺织业依赖的工具。

他认为,印度可以放弃大多数进口产品。

……因此对甘地而言,恰尔卡(纺车)是自治的象征。

——海默·劳《甘地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甘地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根本性变化?

促成这一根本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据材料二、三,甘地为什么要“诅咒西方文明”?

(3)人们对甘地毁誉不一,为何有人称甘地为“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

解开甘地之谜的关键之处何在?

【答案】

(1)变化:

从合作到不合作。

因素:

英国殖民当局的暴行;甘地对英国殖民当局的失望。

(2)西方文明诸多弊端(物质进步而道德沦丧);英国的侵略使印度变成它的商品市场;破坏了印度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

(3)甘地多次在群众运动突破非暴力界限时,中止不合作运动并谴责使用暴力的群众。

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

【解析】:

回答第

(1)问注意关键词“给予印度自治”“再不配享有印度人民的好感”。

回答第

(2)问注意关键词“将满地流淌着牛奶和蜂蜜”“呻吟”。

第(3)问涉及甘地“谴责使用暴力群众”,中止不合作运动。

3.(09年福建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有幸在总统的位置上尽全力组织并管理政府后,现在已经到了应当退休回归私人生活的时候。

这既是我民族英雄所愿,也是为国运所必需。

因为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或缺的保障。

请允许我离开政府,就像我以前离开军队一样,让那些支持我国的利益、推进社会和谐和秩序与良善政府的人接替我,让上帝继续保佑我们的祖国。

——华盛顿致麦迪逊的信件

材料二: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

“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

——《中国革命纪录》

今日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娥民生主义尚未著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些事。

——《孙中山全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华盛顿和孙中山辞职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对他们的辞职以及辞职后重新投身政治活动作何评价?

【答案】

(1)华盛顿:

推行行政首长定期更替;回归私人生活。

孙中山:

对袁世凯抱有幻想;认为辛亥革命的政治目标已经实现,重心要转向解决民生问题。

(2)对他们辞职的评价:

华盛顿:

不贪恋权位,在防止独裁、促进国家民主建设起了表率作用。

孙中山:

观点一:

以大局为重,不贪恋权位,光明磊落。

观点二:

对袁世凯的政治面目认识不清,给民主共和造成损失,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观点三:

因内外形势所近,他只能选择辞职,不必苛求。

对孙中山重新投身政治活动的评价:

捍卫民主共和,推动民主革命。

【解析】

(1)从材料一中的“退休回归私人生活”和“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或缺的保障”等归纳华盛顿辞职的原因;从材料中的“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民生主义尚未著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些事”等信息归纳孙中山辞职的原因。

(2)评价历史人物注意把他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评价,并且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4.(09年广东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据《论孔子思想》

材料二:

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据《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请回答: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

(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

结论有何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答案】

(1)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

(2)方法:

阶级分析、一分为二。

结论:

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解析】

(1)主要考查客观叙述历史事物的能力。

考生只要把所学知识归纳复述出来即可。

如孔子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惠及平民,孔子还提出了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一系列合理的教学方法。

(2)是考查历史学习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阶级分析法、辩证分析法(一分为二)。

方法相同但角度和立场不同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3)评价人物和评价历史事件一样要做到客观全面,论从史出,不能绝对化,简单化。

5.(09年辽宁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中山1922年8月在一次谈话中说:

“吾国建设当以英国公正之态度,美国远大之规模,以及法国爱国之精神为模范,以树吾民国千百年永久之计。

然而今日中国之外交,以国土邻接关系密切言之,莫如苏维埃俄罗斯。

至于国际地位言之,其对吾国利益相同,且无侵略顾虑,而又能提携互助,策进两国利益者,则德国是也。

——摘编自李玉贞《孙中山与共产国际》

材料二:

俄国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我革命之所以不成功,则各党员至今仍不明三民主义之过也。

质而言之,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俄国革命之初不过行民权、民生二主义而已,及后与列强奋斗六年,乃始知其用力之最大者,实为对于民族主义……其(指陈独秀等)所以竭力排挤而疵毁吾党者,初欲包揽俄国交际,并欲阻止俄国不与吾党往来,而彼得以独得俄助而自树一帜与吾党争衡也……我国革命向为各国所不乐闻,故尝助反对我者以扑灭吾党,所望为同情只有俄国及受屈之国家及受屈之人民耳。

——孙中山:

《批邓泽如等的上书》(1923年11月29日)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孙中山对苏俄的认识有何不同。

(2)简要评析孙中山“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的观点。

【答案】

(1)1922年通过对比强调中俄地缘关系;1923年认为苏俄同情国民党,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相通,有必要联俄。

(2)为联俄联共提供根据:

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有一定联系,但有本质区别;孙中山的观点有历史局限性。

【解析】:

回答第

(1)问注意关键词“国土邻接关系”“所望为同情只有俄国”。

(2)问的“评价”从“三大政策”方面谈及积极性,从本质区别方面谈论不足。

6.(09年海南卷)阅读下列材料:

我国地兼二带,民糅五族,泱泱大风,匪假外求,天然资格,举世莫吾媲也。

而论者乃或欲效颦美国,剖之为若干独立小邦,使各自为政。

彼美国沿历史上已成之局,不得已而以此为过渡,我何歆焉?

人方务合群小以为一大,我乃思剖一大以为群小,梦想倒颠,宁复过此……若夫悲观者流……谓共和政体万不能行于我国,至并以咎革命之非计,此其暗于事理,抑更甚焉。

夫共和是否决不能行于我国,此非可以空言折人口也,必有待于他日之试验,此勿深论。

然问国家之敝,极于前清时代,不行政治革命,庸有幸乎?

欲行政治革命,而不先之以种族革命,为道果可致乎?

今虽新政治之建设,茫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位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

———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1912年5月7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前后政治态度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对梁启超政治态度的变化加以评价。

【答案】

(1)从反对以暴力推翻满清到承认以暴力推翻满清的必要性;从反对共和制而力主君主立宪制到赞同共和制而怀疑君主立宪制。

(2)民主共和逐渐成为时代潮流;梁启超顺应了时局和历史变化。

【解析】:

(1)问中的梁启超,相对于康有为而言,具有革命色彩,但没有突破君主立宪的范围。

回答第

(2)问从“变化”顺应历史潮流分析。

【专题综合】

一、秦始皇与康熙帝对我国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

1.秦始皇:

结束春秋战国时期的混战局面,统一了中国,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对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文字等,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制定颁布秦律,对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有很大的影响。

2.康熙帝:

采用“更名田”等经济措施,有利于清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亲征噶尔丹,巩固了清朝对天山南北的统治;组织抗击沙俄的斗争,解决了中俄东段的边界问题;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树立了中央政权对藏传佛教的权威,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进军台湾,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海防。

【典例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有人评述唐太宗时说:

“青年闯将,建唐立功,一统天下,战功赫赫,杀兄逼父,夺位登基,贞观政绩,流芳千古,晚年过失,反躬自省。

材料二阅读下列唐太宗的言论:

“凡事皆需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凡营衣食,以不失其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若兵伐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民众之所以偷窃,是因为国家规定的赋税和劳役太重、官吏贪婪,加上自己饥寒交迫,所以就顾不上廉耻了。

我应当节省费用、减少赋税和奢靡,选择廉洁的官员,这样民众衣食有余,就不会当盗贼了,何必用严酷的法律呢?

“我只喜爱尧、舜、周、孔的道理,有了它好比鸟有翼,鱼有水,失去它就要死,不可暂时失去。

“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1)根据材料一,扼要概括唐太宗的主要历史活动。

(不要罗列史实)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方略。

答案:

(1)随父起兵反隋、建立唐朝、统一全国;通过玄武门之变的政变方式取得帝位;在政治经济等诸方面出台一系列治国方略和举措,出现贞观之治;晚年治国策略出现失当,少于纳谏、滥用民力,但撰写《帝范》等,反躬自省。

(2)与民休息,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宽仁慎刑;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实行宽容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解析:

回答第

(1)问抓住关键词“一统天下”“夺基位”“贞观政绩”“反躬自省”。

后展开叙述。

回答第

(2)问注意关键词“以人文本”“以铜为镜”“减少赋税”“喜爱周、孔”“贵中华,溅夷狄”。

二、孔子思想在中外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

1.孔子思想博大精深。

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有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影响深远。

儒家思想是维系中国古代社会古代社会秩序的重要道德观和价值观,它作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渗透到中国人生活习俗和思想感情之中。

儒家思想作为优秀的思想文化遗产对当今创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孔子思想以伟大的人文精神——人道、仁道、和谐、中庸之道,辐射到周边国家,形成了广大的儒教文化圈。

孔子思想不仅对中华文明,而且对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儒学作为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代表,其理论体系和思想内涵的精粹之处,自由超出地域和时代,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所客观需要的价值和成分,而值得今天的人类所吸收和发扬广大。

三、华盛顿为美国开国立制作出的重要贡献

1.华盛顿不仅在独立战争的烽火中统率大陆军取得了反英战争的胜利,赢得了国家的独立,而且作为美国的第一任总统,在错中复杂的政治形势下,为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作出了许多贡献。

2.在政治外交方面,首先,他坚决不当国王,认为君主政体不可取;其次,他主持制定了1787年宪法,基本确立了美国的联邦制和民主政体;再次,他开创了总统任期最多两届的先例,排除总统终身制;成立了联邦最高法院。

他开创了“严守中立”的美国外交原则,影响深远。

在经济方面,建立了第一个合众国银行,统一了货币,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典例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有幸在总统位置上尽全力组织并管理政府之后,现在已经到了应当退休回归私人生活的时候。

这既是我心所愿,也是为国运所必需。

因为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缺的保障。

请允许我离开政府,就像我以前离开部队一样,让那些支持我国的利益、推进社会和谐和秩序与良善政府的人接替我,让上帝继续保佑我们的祖国。

——华盛顿致麦迪逊的信件

材料二(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员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

“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军之力实多”。

——《中国革命记录》

近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华盛顿和孙中山辞职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对他们的辞职以及孙中山辞职后重新投身政治活动作何评价?

答案:

(1)华盛顿:

推行行政首长定期更替;回归私人生活。

孙中山:

对袁世凯抱有幻想;认为辛亥革命的政治目标已经实现,重心要转向解决民生问题。

(2)对他们辞职的评价:

华盛顿:

不贪恋权位,在防止独裁、促进国家民主建设方面起了表率作用。

孙中山:

观点一:

以大局为重,不贪恋权位,光明磊落。

观点二:

对袁世凯的政治面目认识不清,给民主共和造成损失,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观点三:

因内外形势所迫,他只能选择辞职,不必苛求。

对孙中山重新投身政治活动的评价:

捍卫民主共和,推动民主革命的深入发展。

解析:

回答第

(1)问华盛顿辞职的原因注意“私人生活”“定期更替”,孙中山辞职的原因注意关键词“袁军之力实多”“民权达到”“民生主义尚未着手”。

(2)问,从“国家自由”角度评价华盛顿辞职。

从民主政治建设、资产阶级的特点方面评价孙中山的重新投身政治活动。

四、孙中山思想的几次重要转变

1.19世纪末,孙中山目睹清政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开始产生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整治方案改良中国的思想,1894年,孙中山上述李鸿章,提出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

2.1894年11月,孙中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开始通过武装斗争展开抗清斗争。

他曾经依靠会党、军阀,甚至对列强产生过幻想。

3.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给予孙中山以很大的鼓舞。

他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促成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展开了反帝反军阀的国民大革命。

五、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把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九个方面:

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

2.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

4.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

5.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

6.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问题。

7.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

8.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

9.祖国统一问题。

【典例3】和谐社会是对某种以人为本的彼此合作宽容而没有冲突的社会形态的溢美称谓,也是人类社会一直竞逐不息的理想追求。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下右图的人物为建设理想社会提出了什么主张?

这些主张对当时社会关系的认识有何明显缺陷?

(2)民生问题是社会和诣的核心。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其主张未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与古代先哲和孙中山相比,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解决民生问题的主张有何显著不同?

谈谈你对这种不同的认识。

答案:

(1)孔子提出“仁”的主张(或“礼”、“中庸”);缺陷:

模糊了等级差别和阶级压迫。

(2)孙中山:

“三民主义”(或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3)主张:

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差别和两极分化,最终共同富裕。

认识:

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只有在中共的领导下,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和谐社会。

解析:

(1)问,从孔子主张“仁”和代表的阶级利益分析答案。

(2)问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缺点回答答案。

第(3)问,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寓意着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问题,以及中国共产党代表的利益分析答案。

六、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牛顿力学体系的关系

1.牛顿力学体系概括了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定律,这些定律有一个适用的前提,即物体运动是在低俗情况下发生的一个特例。

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指出时间和空间不是绝对不变的,它们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物质质量随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爱因斯坦还提出质能转化原理,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

3.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把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运动状态下的一个特例。

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然是指导物理学的重要思想。

【典例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牛顿的《原理》公认是科学史上的最伟大的著作。

在对当代和后代思想的影响上,无疑没有什么别的杰作可以同《原理》相媲美。

二百多年来,它一直是全部天文学和宇宙学思想的基础……无怪乎牛顿力学的非凡成功甚至给诸如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各个不同领域的工作者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他们试图在解决各种问题时以力学或准力学为楷模。

——摘自《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

材料二启蒙思想家们在牛顿革命的启发、激励下进行了种种思考。

伏尔泰曾写道:

“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规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定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太奇怪了。

”但由于牛顿学说本身的机械决定论性质,充满机械唯物论精神的启蒙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形而上学的武断(主要是忽视了人的心灵的复杂性)。

——摘编自《世界文明史》

回答下列问题。

(1)牛顿说:

“假如我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生活的时代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