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编 17 专题十七说明文阅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95052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60 大小:28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编 17 专题十七说明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0页
备战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编 17 专题十七说明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0页
备战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编 17 专题十七说明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0页
备战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编 17 专题十七说明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0页
备战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编 17 专题十七说明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0页
备战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编 17 专题十七说明文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0页
备战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编 17 专题十七说明文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0页
备战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编 17 专题十七说明文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0页
备战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编 17 专题十七说明文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0页
备战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编 17 专题十七说明文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0页
备战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编 17 专题十七说明文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0页
备战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编 17 专题十七说明文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0页
备战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编 17 专题十七说明文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0页
备战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编 17 专题十七说明文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0页
备战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编 17 专题十七说明文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0页
备战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编 17 专题十七说明文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0页
备战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编 17 专题十七说明文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0页
备战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编 17 专题十七说明文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0页
备战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编 17 专题十七说明文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0页
备战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编 17 专题十七说明文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0页
亲,该文档总共1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战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编 17 专题十七说明文阅读.docx

《备战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编 17 专题十七说明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编 17 专题十七说明文阅读.docx(1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备战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编 17 专题十七说明文阅读.docx

备战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编17专题十七说明文阅读

专题十七:

说明文阅读

1.(2010·武汉市,6-8,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古人的环保意识

  环境污染或许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环境保护则是古往今来永恒的话题.中国古代就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很多方面都体现出古人强烈的环保意识.

  传说从五帝时起,国家就设置了虞、衡机构.虞、衡就是专门负责环保工作的.据史料记载,舜帝时代,为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舜任命了九官二十二人,其中之一便是虞官伯益.伯益负责管理草木,治理山泽.这人很了不起,除了本职工作以外,还喜欢狩猎,喜欢与鸟兽打交道,谙熟鸟语兽习,把“驯养鸟兽”作为业余爱好.到了大禹时代,伯益又协助大禹治水、开垦种植、熟化土地等.南方的水稻就是从那时开始大面积种植的.

  衡是虞的下设单位,它的工作比较具体,有林衡、川衡等.林衡负责巡视山林,植树造林,调拨护林人员和相关物资,还负责实施对相关人员的奖罚;川衡主要整治江河湖泊,保持水系畅通,既要抗旱,又要排涝.林衡和川衡在虞的领导和协调下,还要进行一些合作,譬如养山涵水、导流山洪等.

  中国古代环保法令多以诏令、礼、律、禁令等形式下达.其中诏令毫无疑问是国家法律,不得违抗.礼多是民间的约束或者叫规约,律和禁令可能是地方政府颁布的,也可能是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

  “春三月,山林不登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gǔ,捕鱼的网),以成鱼鳖之长.”据说此禁令产生于大禹时代,最迟也在先秦.这和今天实施的季节性封山育林、江河禁捕如出一辙.《礼记》里的规定就更加具体,什么时候可以伐木,什么时候可以捕鱼,什么时候可以网鸟,什么时候可以逮兽……件件桩桩说得清清楚楚.不仅定性,而且量化;不仅制约黎民百姓,皇家也不例外,违者必究.

  《荀子·王制》更是将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了“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的先进理念,如“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这些规定,并非哪一朝代所有,而是各朝各代都以国家的法律形式诏令天下,如秦代的《秦律·田律》、宋代的《宋大诏令集》等.

  中国古人环境意识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古人崇尚自然,自给自足,不轻易杀生;二是国家颁发律令,主导环保,促进了民间的环保习惯的形成.

  (文/包光潜有删改)

  6.下列对全文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介绍中国古代的环保机构.

  B.介绍中国古代的环保法律.

  C.介绍中国古人的环保理念.

  D.介绍中国古人的环保意识.

  7.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舜帝时代,虞官伯益负责管理草木,治理山泽,又协助大禹治水.

  B.林衡和川衡工作比较具体,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不干涉.

  C.中国古代的一些环保法令,体现了“保护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的先进理念.

  D.古人环保意识的形成,完全建立在古人崇尚自然的思想基础之上.

  8.依据文本内容判断,下列不能证明“古人重视环境保护”的一项是

  A.为解决人口膨胀问题,西汉政府向西北迁徙了70万人,大片森林变成了农田.

  B.《礼记·曲礼》中规定:

大夫不得整群地猎取鸟兽,士子不得捕猎幼兽.

  C.《旧唐书》中记载:

凡是打渔捕猎的活动,要按照当令时节进行.

  D.唐代设置了虞部郎中、员外郎等职,主要负责京城绿化等工作.

【答案】6.D  7.C  8.A

2.(2010·湖南省长沙市,7-10,8分)阅读说明文,完成文后各题.(共8分)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①低碳生活首先源自碳足迹.碳足迹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

②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的碳足迹都可以分为第一碳足迹和第二碳足迹.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套因它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第二碳足迹.女性消费化妆品除了会有氟利昂排放增加温室气体外,还会因为化妆品的包装、运输等增多第二碳足迹,因而增加环境负担,甚至间接破坏环境.

③低碳生活就是在生活和生产中极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为方式.例如,通过一个专门设计的“碳足迹计算器”来测算,你用了100度电,就等于排放了大约78.5千克二氧化碳;你自驾车消耗了100公斤汽油,也就等于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

④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还尤其体现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直接和间接加速全球变暖,所以,所谓的低碳生活还包括降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所有温室气体,而不仅仅是二氧化碳.

⑤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主要包括水汽、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臭氧、氟利昂或氯氟烃类化合物.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在产生和制造温室气体,如工业生产、使用石化燃料.甚至连我们吃的粮食也是温室气体的重大来源之一.

⑥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它的排放量介于电热生产和尾气之间.中国是一个水稻生产大国,而水稻生产排出的温室气体可能并不被人们所知.水稻生产期间,植株及稻田会释放出大量氧化亚氮,而每千克氧化亚氮相当于296千克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量.全球农业生产中氧化亚氮的排放占全球氧化亚氮总排放量的84%.

⑦尽管农作物生产和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会危度环境,但我们却不可能因噎废食,只能从其他方面来加以改善.例如,种植氮素高效利用水稻,不但可以减少氧化亚氮排放对环境的破坏,还可以节约费源和资金.同理,研发和使用生物燃料也可以节约资源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冯云有删改)

7.下列说法与“低碳生活"无关的一项是()

A.低碳生活指的是在生活和生产中极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为方式.

B.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

C.所谓的低碳生活还包括降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所有温室气体.

D.种植氮素高效利用水稻,可以减少氧化亚氮排放对环境的破坏.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

B.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还尤其体现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

C.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直接和间接加速全球变暖.

D.女性消费化妆品的碳足迹仅属于第一碳足迹.

9.对文章第三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B.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

C.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D.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去掉后,语意变化不大的一项是()

A.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在产生和制造温室气体,如工业生产、使用石化燃料.甚至连我们吃的粮食也是温室气体的重大来源之一.

B.通过一个专门设计的“碳足迹计算器"来测算,你用了100度电,就等于排放了大约78.5千克二氧化碳.

C.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还尤其体现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

D.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主要包括水汽、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臭氧、氟利昂或氯氟烃类化合物.

【答案】7.B8.D9.D10.B

3.(2010·江苏省南京市,13一17,13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一17题.(13分)

云锦,世博会上的南京名片

①南京云锦,被誉为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一座里程碑.这一由历史沉淀出的华美织物,在上海世博会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②南京云锦雍容华美,内涵丰富.它用材考究,极为奢华,大量使用金线、银丝、孔雀羽等昂贵材料,生产出来的面料可谓“寸锦寸金”.在封建社会曾成为御用贡品.从色彩上看,整个织物金碧辉煌,流光溢彩.相传玉皇大帝为装饰天宫,命织女们日夜织锦,朝为锦云,暮为绮霞.当人们仰望那满天的霞光异彩时,无不为织女们的心灵手巧而赞叹不已.传说归传说,但南京云锦确如彩云般绚烂多姿,瑰丽华美.从图案上看,形象各异,寓意鲜明.它吸收了我国古代传统图案精华,既有象征高洁的莲花,也有寓意多子的石榴;既有龙凤麒麟这等祥禽瑞兽,也有喜鹊鹦鹉之类喜庆小品;既有祈盼长寿的仙翁寿叟,也有活泼可爱的顽童婴孩……无怪乎明末文人吴梅村赞曰:

“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

③南京云锦工艺高超,巧夺天工,集历代织锦工艺之大成.其织造非常独特,须在5.6米长、4米高、1.4米宽的木质提花机上,由上下两人配合操作方能生产.从设计图稿到完成织物,整个过程如同电脑运算一般精确而复杂.“挑花结本”、“通经继纬”等独特织锦工艺,至今尚不能为现代机器所替代.正在世博会上展出的《九龙图》,更藏玄机.如果变换角度和光线,正中的那条墨绿祥龙便能显现紫、蓝、绿、棕、黑等不同色彩,金翠交辉,奇丽夺目,其精妙的制作工艺唯南京云锦独有.

④当然,南京云锦的织造也特别耗时费力.据介绍,两名熟练织工在木织机上配合无间地工作,一天最多也只能织成不满两寸的云锦.诗云:

“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这是说织造缭绫的;如果用来形容云锦,则要“扎扎千声不盈寸”了.要是织造大型艺术云锦,耗费的心力更是无法估计.就连六巡江南的康熙皇帝,幸临曹雪芹祖上任职的江宁织造府时,也在诗中感叹“终岁勤劳匹练成”.

⑤南京云锦在继承中创新.以世博吉祥物“海宝”为主题的南京云锦装饰画上,设计师以深浅不一的蓝色,勾勒出8个生动活泼的“海宝”形象.每个海宝的色彩造型各异,甚至连勾边的蓝色都有细微区别,让见惯了传统型云锦的人们眼前为之一亮.还有一幅不到一平方尺的云锦,上面惟妙惟肖地织出一座牡丹花掩映的世博中国馆“东方之冠”.其花色的变化,斗拱结构的光影明暗对比,无不精细入微,配合左上角的世博会会标及主题词,颇具收藏价值.这幅小型云锦装饰画,在牡丹这一雍容华贵的传统形象中,巧妙地融入“上海世博会”的现代元素,为南京云锦的传统工艺焕发青春活力提供了借鉴.

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世博会上尽显风采的南京云锦,不正是南京通向更加美好未来的一张城市名片吗?

13.阅读第②节,说说南京云锦的“雍容华美,内涵丰富”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14.第③节介绍《九龙图》有什么作用?

(2分)

15.第④节画线句中加点的“最多”一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

(2分)

一天最多也只能织成不满两寸的云锦.

16.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第②节插入天女织锦的传说,表现了云锦的瑰丽华美,增强了阅读趣味.

B.第④节引用“扎扎千声不盈尺”,意在形象地说明云锦织造的精细考究.

C.由历史沉淀出的南京云锦,如今已经成为上海世博会上的南京名片.

D.文章按“总一分一总”的思路介绍南京云锦,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17.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怎样才能让南京云锦“焕发青春活力”?

(3分)

【答案】13.(3分)用材考究,极为奢华;色彩金碧辉煌,流光溢彩;图案形象各异,寓意鲜明.(意对即可)

14.(2分)以《九龙图》为例,意在说明南京云锦工艺高超,巧夺天工.(意对即可)

15.(2分)不能删去.“最多”,界定数量,更能准确说明南京云锦织造特别耗时费力.(意对即可)

16.(3分)B

17.在继承中要有创新;在传统内容中,融入现代元素;使用现代科技,提高生产效率.(意对即可)

4.(2010·江苏省盐城市,15—18,15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8题.(15分)

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

高峰

沙漠是地球上最荒凉的区域之一.为什么沙漠如此荒凉?

按照我们一贯的理解是,沙漠地区缺乏生命所需的水,所以鲜有生命能在那些地区生存.最近,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却发现,不少沙漠地区并非干得不能生长植物,而是肥力不够,因为沙漠土壤中缺乏植物赖以生存的氮.不过,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气候不断变暖,沙漠地区土壤中含量可怜的氮还会不断挥发,以气体的形式大量流失,从而导致生长在沙漠里的植物越来越少.

研究人员在美国莫哈韦沙漠地区选了几处试验点,通过精密测量仪器了解土壤中的氮是如何随着气温升降而变化的.研究发现,不管有没有阳光照耀沙漠,当土壤温度达到40℃至50℃的高温时,土壤中的氮会以气体形式从土壤中迅速释放出来.而在沙漠中,地表温度达到40℃以上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研究人员还发现,地表温度越高,沙漠土壤中释放氮的速度越快.因此,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沙漠的气温和地表温度也将越来越高,土壤中的氮也将越来越少,沙漠会变得越来越荒凉和贫瘠.

研究人员还表示,除了沙漠地区,在世界任何高温干旱的地方都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近年来让农林科研人员头疼的现象也由此找到了原因,他们在干旱地区种植实验田地,虽然保障了充分的水和肥料,但是土地的出产还是不尽如人意.

干旱地区的氮不但从土壤中偷偷溜走,而且很难再回到土壤之中.在气候温和地区,氮在土壤和大气中的循环是平衡的,当地土壤中的一部分氮虽然也会通过分解或植物收割流向大气;但是在雷雨天,空气中的氮气会在雷电的作用下变成氮肥回到土壤中.然而,干旱地区很少会有雷雨天气,也就很少会有氮再返回到土地中.正是因为干旱地区氮的流失是不可逆转的,我们花再大的代价,比如不计成本地往其中施放氮肥,也不可能让沙漠变成绿洲.除非,我们可以让沙漠地区的气温及地表温度降下来.

今天如果我们不能有效遏制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代表着沙漠未来希望的零星绿色将越来越少,直至完全绝迹,沙漠的扩张也将变得气势汹汹而且肆无忌惮.那样令人绝望的未来,并非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选自《青年文摘》2010年第11期,有删改)

15.文章认为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文中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

段画线句子中“头疼的现象”指什么?

请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

段主要说明了什么意思?

文章是怎样把这层意思说清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

段中画线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

请任选一处加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5、因为土壤中缺乏植物赖以生存的氮.在沙漠地区选试验点,通过精密仪器测量,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发现沙漠地区长时间气温较高,土壤中的氮以气体形式不断挥发,而最终不能回到土壤中.

16、干旱地区种植田地,在保障了充分的水和肥料的前提下,土地的出产不高.

17、沙漠中土壤里的氮为何不可返回.作者采用总分的说明顺序,将干旱地区和气候温和地区进行比较来说明的.

18、采用生动的语言来说明.如“气势汹汹”和“肆无忌惮”两个成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沙漠人格化,表现土壤沙漠化的严重,警示人们保护环境.

5.(2010·山东省临沂市,16-21,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做16-21题(18分)

上海世博会山东馆的展示标题为“齐鲁青未了”,该标题由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亲笔题写.表达“以和谐文化建设美好家园”的理念.山东馆的展馆外形设计和展区设计富有特色,亮点很多.

展馆占地600平方米,最高处约9米,以蓝色为主色调,突破了以往展馆四墙合围的方正常规,外观将大海的浪涌和雄峙的泰山融为一体,流畅的曲线勾勒出山东“海岱交融”的地理形胜,表达出“青山连绵不绝,绿水长流不断”的文化意境.在一片层层上涌的流线形海浪之中,五岳之尊泰山拔地而起,形象地诠释了“齐鲁青未了”,表达了山东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好客情怀.

山东展馆具体展示内容分为3个板块:

“过去———文明礼仪的齐鲁”、“现在———科学发展的山东”、“未来———和谐美好的家园”.在定位的把握上,历史文化部分重在文化,现代城市部分重在城市,未来发展部分重在家园;在展馆设计的空间布局上设置“一廊”、“一厅”、“一家园”.  

第一板块为“智慧长廊”,承担展馆的序厅功能.这一部分重点展示山东古代城市文明,展示山东人对城市文明进步所贡献的智慧.观众进入该区域,将感受“文化山东”.  

第二板块为“城市窗口”,承担展馆的主展厅功能,将给观众展现一个继承了传统的齐风鲁韵,开放进取、科学发展的山东.这一部分重点展示当代山东城市发展的成果,展现城市发展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该区域将给观众留下“魅力山东”的印象.  

第三板块为“齐鲁家园”,承担展馆的尾厅功能.这一部分重点展示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展望,和对未来生活、未来家庭的追求.该区域主要以互动方式使观众切身体验“好客山东”.

展区设计上亮点颇多.特别是正门口一个以现代光电技术制作的巨大“鲁班锁”夺人眼球.“鲁班锁”是山东馆的一大特色,“鲁班锁”是春秋时期鲁国工匠鲁班发明的一种木制卯榫结构,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构件——斗拱的基础,将其作为城市营造智慧的典型符号,颇具齐鲁风味,同时紧扣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主展厅,120度弧幕上循环播映以“和而不同,我们的家园”为主题的影片,重点展示山东城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景象,尾厅“城市畅想”则大量体现了未来城市发展的先进理念.此外,展馆还对太阳能、心脏支架、离子膜、集成电路等山东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进行了集中展示.

 山东展馆以最有代表性的山东元素,展示了古代圣贤智慧的金色之光、当代城市发展的绿色之道和未来美好家园的蓝色愿景,把山东的历史与现实对接、与未来沟通,以现代技术和艺术手段,给参观者留下道德方正、智慧圆融、开放进取、兼容并蓄的文化感受.

16.从文中介绍看,上海世博会山东馆在外形设计和展区布设上各有什么特色?

外形设计:

展区布设:

 

17.“鲁班锁”之所以成为山东展馆设计上的一大“亮点”,其原因究竟有哪些?

请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3分)

  

18.以下两题任选其一做.(3分)

①本文最突出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②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19.选文末段画横线句中“现代”与“艺术”两个词语,能否删掉其中一个?

为什么?

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述理由.(3分)

 

20.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山东展馆主题“齐鲁青未了”既与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相呼应,也表达了“以和谐文化建设美好家园”的理念.

B.山东展馆在空间布局上设置的“一走廊”“一窗口”“一家园”分别指的是“智慧长廊”“城市窗口”“齐鲁家园”三个具体的展示板块.

C.对太阳能、心脏支架等在国内外有着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进行集中展示,也是上海世博会山东展馆设计上的一个亮点.

D.山东展馆从外形设计,展区布设到具体展示内容,全面体现了上海世博会“科技世博”“生态世博”“文化世博”等先进理念.

答:

【】

21.上海世博山东馆开馆前夕,某同学在了解山东馆的诸多特点后,出于为山东馆“聚人气,增魅力”的目的,拟撰写一副对联.下面是该同学结合展示内容拟出的上联,请你据此写出下联.

上联:

“智慧长廊”凝聚齐鲁圣贤智慧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6.体现山东“海岱交融”的地理形胜(特点)和自然文化特色(2分)三个板块在展示内容上互为呼应(2分)

17.要点:

①用现代光电技术制作而成,体现出较高的科技含量;②体现出较高的城市营造智慧;③具有“齐鲁风味”,体现山东特色;④能紧扣上海世博会主题(共3分,每答对其中一个要点得1分,答对其中三点得3分)

18.①空间顺序(1分)按展区布设的空间顺序逐一介绍了各展示板块所承担的功能和主要展示内容(2分)[或:

先总后分的说明顺序(1分)先总的介绍山东展馆所包括的三个展示板块,再逐一介绍各板块所承担的功能和主要展示内容(2分)]②分类别(1分)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山东馆展示板块的功能和相关展示内容.(2分)

19.不能删掉.(1分)因为“技术”与“艺术”两词并用,较全面地概括了山东馆所设计和展区布设过程中所使用的主要手段,如“鲁班锁”的制造,运用是的现代光电技术手段,而展馆外形设计运用的则是艺术手段.如果删掉了其中任何一个词语,这个带总结性质的句子在内容表达上就不够准确和全面了(2分,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得1分)

20.D(3分)

21.提示:

本题2分,不结合“展示内容”拟写对联或对仗不够工整得1分.示例一:

“齐鲁家园”尽展山东好客情怀;示例二:

“城市窗口”闪耀山东科技光芒.

6.(2010·山东省烟台市,14-18,15分)现代文阅读I(15分)

蜜蜂消失,人类只能再活四年?

①大多数人一想起蜜蜂,都会想到蜂蜜、蜂胶、蜂王浆……但这和蜜蜂对大自然作出的最大贡献——维持生物多样性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了.爱因斯坦曾经预言:

“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那人类只能再活四年.”因为,蜜蜂是为植物授粉的一支生力军.世界上有数万种植物的繁育依靠蜜蜂授粉,而在人类所种植的农作物中,也有1000多种离不开蜜蜂.

②假如蜜蜂消失,人们将告别大多数的粮食和蔬菜瓜果.此外,蜜蜂还为众多饲料植物授粉,没有它,肉类和牛奶也将变得稀有和昂贵;世界上植物类型变得单调,这会直接影响各种动物的生存……也就是说:

如果在生态系统中丢失了一个环节,整个系统便会开始崩溃.

③令人不安的是,蜜蜂消失的事件正在发生.在美国,一些蜜蜂突然神秘地消失得无影无踪,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美国有超过60%的蜜蜂消失.如今,蜜蜂消失现象又像瘟疫一样传到了德国、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腊等欧洲国家.

④实际上,不仅仅是蜜蜂遭遇到了生存危机,没有天敌的北极霸主——北极熊也被列为了潮危动物.由于气候变暖,北极熊生活的冰面缩小,食物来源变得稀缺,让北极熊的数量也越来越少.冬天,居然有饥肠辘辘的北极熊残忍地捕杀小熊来填饱肚子.

⑤根据联合国的一份报告,目前物种灭绝的速度由大致每天一种加快到每小时一种,比以前快了约1000倍,比新物种的形成速度更是快了100万倍.即使根据最保守的估计,地球上也有至少10%的物种正在面临生存威胁.

⑥一旦某种生物绝种,就永远消失,无法弥补;而每当我们失去一样物种,我们就失去一项对未来的选择.随着某种生物的灭绝,或许治疗艾滋病、或发展抗病毒农作物的希望也会跟着破灭.

⑦在地球史上,曾经发生过5次物种灭绝.最近的一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一次陨石撞击地球,造成了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物种的灭绝.目前,地球再一次走向物种灭绝的边缘,原因却是人类本身的行为:

在过去的100年里,地球上45%的森林已经被砍伐掉了;全球20%的珊瑚礁已经遭到无法逆转的彻底破坏,而另外50%的珊瑚礁也接近崩溃边缘……联合国将2010年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呼吁各国政府和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⑧和很多人的理解不同,在生态系统中,是没有“害虫”和“益虫”这类概念的,每个物种都有其特定的“使命”.例如,昆虫吃的往往是一些老弱病残的树,或许正好切断了树木疾病的传播途径.因此,地球上的每个物种都值得尊敬和保护.

⑨作为人类的个体,我们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什么贡献呢?

我们可以不再吃珍稀野生动物,少吃肉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