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古代商业的发展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1962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0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古代商业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古代商业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古代商业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古代商业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古代商业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古代商业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古代商业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古代商业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古代商业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古代商业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古代商业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古代商业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古代商业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古代商业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古代商业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古代商业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古代商业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古代商业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古代商业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古代商业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古代商业的发展Word下载.docx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古代商业的发展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古代商业的发展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古代商业的发展Word下载.docx

由于学生在初中学过中国古代史课程,对古代的商业的历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偶然接触有关商业活动题材的影视作品,这就为高中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高中课程在内容编排上以专题形式进行,更注重学生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使学生具有对历史现象的研究意识及与人合作的意识。

【必修一、二相关联系】

古代商业的发展,有赖于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城市或者市集的出现,以及社会的繁荣稳定,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经济要发展,应该有一个相对完善的政治制度与之相对应。

在夏、商、西周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有宗法制、分封制,这些政治制度保证了当时经济的发展。

秦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古代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这一政治制度的超稳定性,确保了中国古代商业能在一定程度上向前发展。

不过,由于受到古代统治者指导思想的影响,中国在古代封建社会里,长期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

★教学过程及要点: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预习本课内容,了解本课的重要概念,课前预习,掌握基本史实;

按照教师布置的问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准备:

搜集资料、整理发言提纲、小组讨论。

【教师准备】:

向学生提供有关本课内容的网站,同时,指导学生课前查阅和预习;

并精心备好教案,寻找有关本课内容的史料、图片和多媒体资料,制作好多媒体课件,以便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

新课导入

⊙问题导入法:

学习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进步和手工业的发展,有没有同学思考过:

商业到底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也可指导学生结合书本封面和书17页关于山西票号——日升昌的材料,从中提取历史信息,并思考票号和后来的什么机构类似?

它在商业活动中有什么作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图片演示法:

向学生展示一组商人形象。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人。

他帮勾践灭吴复仇后,弃职经商,辗转来到陶,变易姓名为陶朱公。

由于陶的地理位置很好,往来贸易非常发达,范蠡便做起了买卖,没有几年,又置下了千金的产业。

天下人都称赞陶朱公是最会作买卖的人。

 

吕不韦(?

——前32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人。

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县)。

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问题一:

通过阅读引文,从范蠡身份的转变,你对春秋战国时期商人有什么看法?

提示:

商业繁荣,商人地位高等。

问题二:

在范蠡选择陶作为经商地点的原因?

交通中心、经济都会、四方货物等

最后引入“商人”和“商业”的概念。

由此导入新课。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先秦时期:

商业兴起

(1)商朝人被称为“商人”的由来:

在远古时期,商部落就以善于交换出名,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传说他们的祖先曾驾着牛车游走部落之间,进行交易。

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

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由此引申,出售的生产物便叫“商品”,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2)春秋战国时期: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春秋时期著名的大商人有郑国的弦高、孔子的弟子子贡和范蠡;

战国时期著名的商人有魏国的白圭、吕不韦。

战国时期各国铸造流通的铜币种类增多,货币的数量大,种类多,反映了商业较过去发达。

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如楚国的郢、赵国的邯郸等都是商业最发达的城市。

2、秦汉时期:

商业初步发展

(1)秦汉至隋唐,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原因是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

如右图《西汉都城长安平面图》,从图中可看出西汉的都城长安只有东市和西市两个商业区,说明经商的地点受到极大限制。

(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的原因: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

②两汉统一局面的形成;

③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西汉商业发展的表现:

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

如汉代的“五都”。

两汉“五都”指两汉时期长安以外的五个大都市。

它们分别是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宛(南阳)。

洛阳水陆交通便利,是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成都的手工业,特别是蜀锦,驰名全国;

邯郸是黄河以北的商业中心;

临淄纺织业“号为冠带衣履天下”,又有鱼盐之饶,人口稠密,是齐鲁的商业中心;

宛是南北交通要道,冶铁业发达。

3、隋唐时期:

商业进一步发展

(1)原因:

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②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

③对外交通发达。

(2)表现:

①都市商业大量出现:

如东都洛阳、邸店兴起;

②市场发展:

如农村集市发展(夜市等),城市中“市”与“坊”分开;

【备课资料1】唐代的夜市

长安、洛阳是当时世界上重要的商业贸易都市,商旅云集,货肆林立。

唐初沿袭旧制,商业活动只能在指定区域进行,收市时间也有严格的规定。

随着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宵禁制度愈来愈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夜市应运而生。

当时全国一些著名的商业城市相继出现了夜市,如长安、扬州、苏州、杭州等地。

唐代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诗》中写道: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描绘了扬州城彻夜喧嚣的景致。

唐代政府曾欲加禁止,然而效果不彰,夜市依旧兴盛,有些地区甚至通宵达旦。

【备课资料2】坊与市

秦汉时,在京都、郡、国所在的大县城内,多有官府在指定的地区设立并由官府管理的“市”(进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场所),与居民所住的“里”“坊”严格分开。

唐初两者有严格的区分。

按唐制,两京及诸州、县治所在的城市,始准设市,长安有东、西二市,洛阳有南、北、西三市都是当时著名的市。

市设市令、市丞掌管交易,凡买卖均须立契约,不立契约者为违法。

市内店铺一般临街而设,鳞次栉比,出售同类商品的店铺集中在一起。

因而有笔行、铁行、肉行等不同的名称。

市内按规定时间集散。

以后坊市制度逐渐突破:

一是坊与市的区别渐消,坊内亦出现商店;

二是夜市广泛出现,突破了市场集散的时间限制,三是市的设置不限于州县治所,凡为“要路”而交易繁者皆可设市,且民间也有许多自发的市。

③出现了柜坊和飞钱: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

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便利与发展。

【备课资料】唐代的柜坊

柜坊是由邸店衍生出来的,最迟在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已出现。

经营的业务是代客商保管金银财物,收取一定的租金,商人需用时,凭帖(相当于支票)或信物提取。

柜坊又有僦柜、寄附铺、质库、质舍等名称。

唐德宗借长安富商钱,即得八十余万缗,足见柜坊经营规模之大。

柜坊所藏物品,主要是钱帛、粟麦。

钱,一部分是柜坊自备的资金,一部分是别人的存款。

因柜坊资金大,有钱人愿意寄存钱财,柜坊又兼似后世的钱庄。

钱以外的帛、粟、麦,是农民借钱的抵押品。

柜坊剥削的主要对象,仍是农民。

唐代广泛使用铜钱,人们预先将铜钱存放在柜坊,在进行买卖时,取用比较方便。

铜钱每贯重六斤四两,要携带大量铜钱出门,既重且很不方便。

市场上有了代人存钱的柜坊,自然很有利于商贸的开展。

柜坊实已具有近现代初期金融市场的某些业务雏形,这是唐代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的反映。

4、宋元时期:

商业繁荣

(1)两宋商业空前繁荣:

▲原因: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①北宋建立以后社会经济得以正常发展,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逐渐被打破,到宋代,店铺已可随处开设,买卖时间也一改日中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经营。

③两宋时水陆交通便利,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表现:

北宋时,四川益州(今成都)的富商开始发行纸币“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的财源。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形象地反映了开封城内商业的繁华景象。

【备课资料】宋代的“交子”

宋代铜钱和铁钱并用,四川地区盛行铁钱。

由于铁贱铜贵,三个铁钱只能折合一个铜钱使用。

铁钱极为笨重,例如买一匹罗要用铁钱二万枚,重一百多斤,携带极不方便。

宋真宗时成都16家富户联合起来,共同发行“交子”,在市场流通。

使用交子的人可向交子铺兑换现钱,每千钱扣除3%作为手续费。

这是我国使用纸币的开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交子上印有房屋、树木、人物等图样,并作了暗记。

后因发行人破产等原因不能兑现,发生纠纷,同时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即禁止商人发行。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改由政府发行,每次发行有一定限额,以铁钱为后备金,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

徽宗崇宁四年(1105)改名为“钱引”,用以代替贬值的“交子”,同时扩大了流通区域。

(2)元代商业继续繁荣:

①国家统一:

元代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疏通漕运:

重新疏浚了大运河,疏浚后的大运河从杭州直达大都;

③开辟海运:

海运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黄海、渤海抵达直沽(天津);

④遍设驿站,丝路繁荣:

元政府还在各地遍设驿站,横跨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也重新繁荣起来

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

《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大都商业的繁荣。

5、明清时期:

城镇商业繁荣

(1)明清商业相比于宋元,有明显的退步。

原因:

政府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

明清时期,政府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对民营商业征税不仅税率高,税目繁多而且关卡林立。

明清政府还继承了专卖专营的传统,限制了民营商业的经营范围,从而阻碍了工商业发展。

(2)城镇商业繁荣,表现为:

①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体现了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城镇经济空前地繁荣和发展,许多大城市和农村市场都很繁华。

只有这样才能使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

③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

④出现了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备课资料1】徽商

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

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衰于清末。

《晋书》载,徽州人好“离别”,常出外经商。

齐梁时,休宁人曹老常往来于江湖间,从事贾贩。

唐代,祁门茶市十分兴盛。

南唐,休宁人臧循便行商福建。

宋代,徽纸已远销四川。

南宋开始出现拥有巨资的徽商,祁门程承津、程承海兄弟经商致富,分别被人们称为“十万大公”、“十万二公”,合称“程十万”。

朱熹的外祖父祝确经营的商店、客栈占徽州府的一半,人称“祝半州”。

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商人还在徽州境内发行“会子”。

元末,歙县商人江嘉在徽州发放高利贷,牟取暴利。

元末明初的徽商资本,较之宋代大为增加,朱元璋入皖缺饷,歙人江元一次助饷银10万两。

成化年间,徽商相继打入盐业领域,一向以经营盐业为主的山西、陕西商人集团受到严重打击,于是徽商以经营盐业为中心,雄飞于中国商界。

明代中叶以后至清乾隆末年的300余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无论营业人数、活动范围、经营行业与资本,都居全国各商人集团的首位。

当时,经商成了徽州人的“第一等生业”,成人男子中,经商占70%,极盛时还要超过。

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

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清乾隆末年,封建统治日趋没落,课税、捐输日益加重,徽商处境愈来愈困难。

1831年,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陶澍革除淮盐积弊,改行“票法”,靠盐业专利发迹的徽商开始衰败典当业也因左宗棠垄断及外国银行的侵入而中落。

【备课资料2】晋商

晋商是中国最早的商人,其历史可远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明清两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

期间,晋商曾称雄国内商界500年之久。

山西商人,尤其是首创中国历史上票号的山西票号商人。

山西商人活动过的地方遗址,至今到处可以看到:

甘肃的老西庙、新疆的古城塔,昆明金殿的铜鼎、江苏扬州的亢园、安徽亳州的花戏楼,大都是山西商人创建的;

安徽雉河集(涡阳)的山西会馆;

著名的贵州茅台酒是1704年山西盐商雇杏花村汾酒厂工人和当地酿造工人共同首创的。

以山西商人字号命名的城市街巷,至今犹存:

张家口的日升昌巷、包头的复盛西巷、外蒙古科布多的大盛魁街、呼和浩特的定襄巷、宁武巷等等,无怪在东北流传着“先有曹家号,后有朝阳县”,在内蒙流传着“先有复盛西,后有包头城”,在西北流传着“先有晋益老,后有西宁城”的谚语。

山西商人经商的地域之广,人数之多,确实是相当可观的。

山西商业资本开始的时间很早。

晋文公称霸时,榆次、安邑就已成为有名的商业集镇。

秦汉时代,太原、平陆、平遥、汾阳等地已成为重要商品集散市场。

唐朝定太原为北京,使太原城成为商业繁华的有名城市,韩愈形容当时的太原是“朗朗闻街鼓,晨起似朝时”。

 

宋代,山西商人与徽州商人并称,成为当时中国商业的中坚力量。

据记载,宋朝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宋王朝出藏绢2000多匹在山西岢岚买马,又出绢30000多匹在山西各州府买马。

《马可·

波罗游记》中写着:

“从太原到平阳(临汾)这一带的商人遍及全国各地,获得巨额利润”。

从明代到清代初年,山西商人势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明代全国较大的商业城市有33个,山西就有太原、平阳、蒲州(永济)三处。

这时,山西商人的资本积累已相当可观:

“平阳、泽、潞富豪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

山西商人还开拓了国外市场,从陆路对俄贸易最早最多的是山西人,在莫斯科、彼得堡等十多个俄国城市,都有过山西人开办的商号或分号。

在朝鲜、日本,山西商人的贸易也很活跃,榆次常家从中国输出夏布,从朝鲜输入人参,被称作“人参财主”;

介休范家,几乎垄断了对日本的生铜进口和百货输出。

在清朝统治期间,能够兴旺发达二百余年的商业世家,最有名的是:

榆次的常家、聂家、太谷的曹家,祁县的乔家、渠家,平遥的李家,介休的侯家、冀家,临汾的亢家,万荣的潘家,阳城的杨家等等。

他们既是大商人、大高利贷者,又是大地主,都拥有极为雄厚的资本。

【合作探究】徽商与晋商的比较

商帮

起家

发展

兴盛

徽商

经营盐业致富

经营茶叶、木材、粮食等

“遍地徽商”:

经营大宗商品和长途贩运;

插手生产领域;

经营典当

晋商

经营丝绸、铁器、茶叶、棉花、木材等

经营票号,走出国门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含义:

市是货物交换的地方,开始时物物交换,货币产生后就成为买卖的场所,即市场,和城没有任何关系,只是进行物物交换的场所,与今天的农贸市场或农村集市很相近。

这种市不具备城市的基本形态,《墨子·

七患》说:

“城者,所以自守也。

”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城是以防守为基本功能。

城市则不然,它必须有集中的居民和固定的市场,二者缺一都不能称为城市。

2、北宋前后城市功能的变化:

(1)北宋之前的中国古代城市政治、军事意义更大,经济意义居从属地位。

北宋之后大城市的经济意义逐渐增大。

(2)北宋以后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市、镇、大城市为单位形成了中国古代商业三级市场体系,有力的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3、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1)汉唐时期的城市特征:

①因政治中心或郡县治所而建:

绝大多数城市是因为属于各地政治中心而建设起来。

地方上的中小城市也多因为是各地郡县治所而发展起来。

②城市的政治、军事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消费意义大于生产意义,商业的繁荣远远超过了商品生产的水平。

因为:

a.城市中的绝大部分居民是官僚、地主等消费人口。

b.城市一般是坊市分区,即住宅区与商业区分开。

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c.唐朝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胡商遍布各大都会。

西市就有西域以及波斯、大食商人,“胡风”、“胡俗”流行。

长安城的人口不下百万,这样庞大的人口对商品的需求,造成长安城商业的繁荣。

尽管城市里有商业者,但一方面是绝对少数,另一方面城市商业在手工业作坊不够发达的条件下,只能以转运远地的奢侈品为主要的业务,以满足王公贵族对奢侈消费品的需求。

③农村集市有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水陆交通要道附近,集市不断增多,有些还发展成重要的市镇。

(2)宋元时期市镇商业的繁荣:

①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

注意“两宋商业突破传统商业时间、空间的限制,发展到新的水平”是本课的第二要旨。

如何突破?

应当结合教材的《清明上河图》局部,进行分析,并结合学生对《水浒》等文学作品的认识加以引导。

②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如宋代的四大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合作探究】市与镇的相互关系: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了一个新的转折。

北宋以前在唐代已经出现农村集市;

北宋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彻底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商店可以随处开设。

有些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叫做草市。

农村中还有定期开放的小市,北方叫集,南方叫圩或赶场。

草市的集、圩在交易发达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固定的市镇,成了沟通乡村与城市的桥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繁荣。

商业性市镇在乡村和城郊地带的广泛兴起和发展,是宋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草市多为小规模的乡村集市和商业点,承担着农村初级市场的功能;

镇是规模相对较大的经济中心地,起着农村中心市场的作用。

镇的设置始于南北朝时期。

但在宋代以前,它是封建政权的军事据点。

北宋建立后,镇的性质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逐渐向农村经济中心地演变。

在中国传统的区域经济网络中,镇居于市场层级的第二级。

居于镇之上的区域中心市场是府、州、县城,镇宛若卫星城镇环绕周围,并通过府、州、县城将经济触角向外伸展。

居于镇之下的则是圩、集、场、店等广大的农村初级市场,它们为市镇提供了充足的经济养分和宽阔的市场空间。

反过来,镇扮演着沟通城乡关系的重要角色。

这种沟通上下级市场的角色定位,毫无疑问刺激了镇自身的经济发展,使原本开放的市镇更加开放,亦使得镇作为区域经济第二级中心市场的地位不可取代。

到南宋时,各地镇市逐渐呈现出专业化的特征。

镇既是农村中心市场,也是联结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的主要纽带。

而且,成为新兴的经济中心地。

③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3)古代大城市的繁荣:

①具有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中心的多种功能:

如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

宋时的开封、南宋的临安都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超过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商业也空前繁荣。

城内既有繁华的商业街区,又有专业交易场所。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形象地反映了开封城内商业的繁华景象。

②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影响:

如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以至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小结】古代城镇发展的特点:

①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渐减,趋向生产性和商业性。

②政府的限制逐渐放松,但“重农抑商”的政策没变。

③政治和经济格局变更影响城市商业活动。

④以市、镇、大城市为单位形成中国古代商业三级市场体系。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正常的对外贸易:

(1)西汉:

开通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促进中外贸易发展。

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陆上丝绸之路开通,路线是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再经过今天的新疆进入中亚和西亚。

汉武帝之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交往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两条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利于中外贸易的发展。

(2)唐朝:

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备课资料】唐代的市舶使

唐初朝廷在广州最早开始设立市舶使(或称通好使、监舶使、押蕃舶使),首创于唐高宗显庆六年(661。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立的管理海外贸易的外事官。

整个唐朝,仅广州一地设立市舶使。

市舶使由朝廷任命,多由岭南帅臣监领,或由宦官充任。

市舶使的职责主要是:

向前来贸易的船舶征收关税,代表宫廷采购一定数量的舶来品,管理商人向皇帝进贡的物品,对市舶贸易进行监督和管理。

市舶使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对外贸易以市舶为主时期的开始。

(3)两宋:

积极发展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备课资料】宋代贸易发展及原因探析

宋代进出口货物的种类、数量比前代更多(宋代进出口货物达410种以上)。

宋代贸易港口更多,政府对海外贸易的管理更细。

宋代对外贸易港口有20余处,设有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5个市舶司,市舶司下有的还设有市舶务、市舶场等下属机构。

宋神宗元丰三年,政府正式修定“广州市舶条(法)”,委官推行,并援用于各市舶司。

宋代海外贸易的规模更大,经营者身份更复杂。

据吴自牧《梦梁录》记述,宋代海船可乘五六百人以上。

海船很多,据推断,福州一地就有300余艘宽一丈二尺以上的海船。

大批海外蕃客来华贸易且“住唐”,也有中国海商、水手住蕃的现象。

宋代海外贸易如此兴盛,怎样解析这一现象呢?

①从地理条件看。

自唐代安史之乱后,吐蕃、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相继崛起,隔断了宋朝与海外的陆路联系,于是东南方的海路就成了宋朝对外贸易的唯一通道,海路贸易因而更加兴盛。

②从国际环境看。

十字军东征、塞尔柱突厥人的兴起,迫使活跃的阿拉伯商人把贸易视线转移到东方,向东方开辟商路,越来越多地出入我国沿海口岸。

这就从客观上为宋代的海外贸易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③从国内环境看。

宋代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

由于北方的战乱,人口流徙到南方,大量南徙的北方人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