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仁化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97423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仁化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广东省仁化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广东省仁化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广东省仁化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广东省仁化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广东省仁化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广东省仁化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广东省仁化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广东省仁化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广东省仁化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广东省仁化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广东省仁化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广东省仁化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广东省仁化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广东省仁化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广东省仁化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广东省仁化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广东省仁化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广东省仁化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广东省仁化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仁化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

《广东省仁化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仁化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仁化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

广东省仁化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仁化中学201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

语文试卷

(组题:

罗金红)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2页,6大题,18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做题,其它题为必做题。

3.考生务必将单项选择题1至6小题,13、14和15小题的答案按照顺序填涂在小张的机读卡上。

选做题(11/12小题)的双项选择题答案则用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卷上。

其它题目的答案要写在答题卷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小张的机读卡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4.做选做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目涂黑。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做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

(命题人:

徐明生)

西方意象主义者从中国古诗“意象”中,尤其是从唐朝意象诗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

“在当时的说教和说理诗让庞德感到无比失望的情形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获得了一本中国诗手稿,了解到中国古诗意象之妙。

他整理出一本中诗英译集《华夏集》(Cathay)”。

书中他强调了翻译中意象保留的重要性。

当然,意象派并非完全受中诗的影响,日本俳句及法国印象派也对其有所影响。

中诗“意象”与庞德意象派诗人的“意象”其本质差别无几,即用意象组合来表达情感。

以庞德为主的意象派认为意象是诗歌的要素,他们主张在鲜明的感觉中用具体对象来表达诗意,反对空泛的抒情和议论。

“呈现一个意象”和“短小精美的形式”是英美意象派的理论主张和诗歌创作的两大特点,而这恰恰是中国唐诗艺术的特征,英美意象派从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唐诗中得到启发,使其理论和创作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

但中西“意象”还是有些许的差别的。

我们知道,中国古诗意象经历代诗人发展,已经形成公认的心照不宣的传统。

“别来双燕又西飞,无端不寄相思字”“昨日窥轩双燕语”,综观这些诗句可以看出,“燕子”这一意象起了重要作用,而它们所表达的无非是燕飞人离苦无边,燕归春回人笑颜,或者,他人成双成我独单,寂寞伶仃独兴叹。

又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以上诗句中“落花”之意象,无非是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慨叹,或花落人离苦相思的愁思。

再看英美意象派的意象传意,仍以庞德的《在地铁车站》为例。

首先,在这首诗中,一个意象“脸庞”叠加在另一个意象“花瓣”之上。

它“暗示了现代都市生活的那种易逝感,那种非人格化”。

但这种含蓄的意思需要读者从其特别的形式上进行跳跃式的想象才能揭示出来。

这种意象的“瞬间性,即逝性”,我们没有看到从今以后,用“花瓣”脸庞成为时尚,尽管中国古代也有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之说。

庞德也曾说过,意象乃“一瞬间感情与理性的综合体”,在那一瞬间感觉到得这些人群中面庞如同湿漉漉树枝上的花瓣,黑与白鲜明对比,不仅突出色彩的鲜艳,也突出都市生活的易逝感。

很明显,这与中国传统的意象诗中的博大意象,实乃大相径庭。

然而这种创新形式的“意象”也为传统的“意象”注入了新的活力。

英美意象派领袖通过阅读、研究、翻译唐诗,整理出了意象脱节、意象并置、意象叠加等三种组合技巧。

以中诗《送张四》为例,“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冰山月,清猿无断时。

”“枫林”“楚水”“山月”“清猿”均是代表离愁别苦的传统意象,它们反复出现在同一首赠别诗中而表现同一个喻意——离别。

中国唐诗中这种叠加法,实即将含有某种特定思想感情的递相袭的意象累加复叠,从而提出一个新的意象。

英美意象派因缺乏意象艺术的悠久传统,因而中国唐诗中的此类“意象叠加”艺术是他们所没有的,这也是中西诗意象叠加法在内涵上的差别。

可见并非唐诗意象组合的全部精华都可以被英美意象派诗人发现并学习。

1.下列对引用的中西诗歌的评述,不合乎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就属意象叠加,共同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叠用几个带修饰语的名词性意象描绘出苍茫、凄凉、萧瑟的秋天的景象,均与作者流落天涯、心境凄凉的情思吻合。

C.“春花秋月何时了”“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有阴晴圆缺”等诗歌中月之表示孤独、哀怨和思乡思亲等心绪就显示了中国诗歌意象的稳定性。

D.庞德《诗章》第49章中:

雨,荒江,旅人/冻云,闪电,豪雨,暮天/小舟中孤灯/芦苇沉重,低垂/竹林萧萧,似在泣诉。

意象并置,内涵与中国诗的意象叠加差别不大。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别来双燕又西飞,无端不寄相思字”中燕子这一意象,其中飞燕显然是寓喻了情思的主体——一对相恋的有情人;突出燕子双飞,即是为了反衬离别相思的孤独愁苦。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花落、燕归虽是眼前景,但它们的内涵广泛,意境深刻,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

C.作者在文中以庞德的《在地铁车站》中的几个意象为例,得出了西方意象与中国传统的博大意象大相径庭,远不如中国诗歌意象美的结论。

D.作者认为英美意象派的诗歌中,如“脸庞”和“花瓣”之类的意象叠加所代表的含蓄的意思,往往具有瞬时性、即时性的特点,不大容易形成某种传统意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西方意象主义者从中国古诗“意象”中,尤其是唐朝意象诗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

所以说意象派的形成,完全是受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

B.庞德意象派诗人的“意象”本质与中国传统诗歌中意象的本质差别比较小,都是运用意象组合来表达情感。

C.以庞德为主的意象派也认为意象是诗歌的要素,他们主张在鲜明的感觉中用具体对象来表达诗歌的情意。

D.当庞德对当时流行的布道说教及直接空洞的诗歌感情抒发感到无比失望的情形下,他从中国古典的诗歌宝库中获得了丰富的营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7题。

(命题人:

罗桂华)

乌氏庙碑铭(韩愈)

元和五年,天子曰:

“卢从史始立议用师于恒,乃阴与寇连,夸谩凶骄,出不逊言,其执以来!

”其四月,中贵人承璀即诱而缚之。

其下皆甲以出,操兵趋哗,牙门都将乌公重胤当军门叱曰:

“天子有命,从有赏,敢违者斩!

”于是士皆敛兵还营,卒致从史京师。

壬辰,诏用乌公为银青光禄大夫、河阳军节度使,兼御史大夫,封张掖郡开国公。

居三年,河阳称治,诏赠其父工部尚书,且曰:

“其以庙享。

”即以其年营庙于京师崇化里。

军佐窃议曰:

“先公既位常伯,而先夫人无加命,号名差卑,于配不宜。

”语闻,诏赠先夫人刘氏沛国太夫人。

八年八月,庙成,三室同宇①,祀自左领府君而下,作主于第②。

乙巳,升于庙。

乌氏著于《春秋》,谱于《世本》,列于《姓苑》,在莒者存③,在齐有余、枝鸣,皆为大夫。

秦有获,为大官。

其后世之江南者,家鄱阳;处北者,家张掖,或入夷狄为君长。

唐初,察为左武卫大将军,实张掖人。

其子曰令望,为左领军卫大将军。

孙曰蒙,为中郎将;是生赠尚书④,讳承玼,字某。

乌氏自莒、齐、秦大夫以来,皆以材力显;及武德已来,始以武功为名将家。

开元中,尚书管平卢先锋军,属破奚、契丹;从战捺禄⑤,走可突干⑥。

渤海扰海上,至马都山,吏民逃徙失业,尚书领所部兵塞其道,堑原累石,绵四百里,深高皆三丈,寇不得进,民还其居,岁罢运钱三千万余。

黑水、室韦以骑五千来属麾下,边威益张。

其后与耿仁智谋说史思明降。

思明复叛,尚书与兄承恩谋杀之。

事发,族夷,尚书独走免。

李光弼以闻,诏拜“冠军将军”,守右威卫将军,检校殿中监,封昌化郡王、石岭军使。

积粟厉兵,出入耕战。

以疾去职。

贞元十一年二月丁巳薨于华阴告平里,年若干,即葬于其地。

二子:

大夫为长,季曰重元,为某官。

铭曰:

乌氏在唐,有家于初;……来觐来斋,以馈黍稷。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

【注释】①三室同宇:

三个祭室同在一个庙宇中。

②作主于第:

在家中做好牌位。

③存:

指乌氏先祖乌存。

下文中的“余”、“枝鸣”、“获”、“察”等都是乌氏先祖的名字。

④是生赠尚书:

他生养了获赠尚书的乌承玼。

⑤捺禄:

山名。

⑥可突干:

契丹将领的名字。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致从史京师致:

招引

B.号名差卑,于配不宜宜:

合适

C.走可突干走:

赶跑

D.积粟厉兵,出入耕战厉: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体现乌承玼父子忠心报国的一组是()

①中贵人承璀即诱而缚之②天子有命,从有赏,敢违者斩

③先夫人无加命,号名差卑④乌氏自莒、齐、秦大夫以来,皆以材力显

⑤从战捺禄,走可突干⑥积粟厉兵,出入耕战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

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诱捕叛将卢从史的危急时刻,乌重胤挡住军门,正气凛然,控制住了局面。

朝廷对他嘉赏提拔,并给予他建立家庙、先祖享祭的荣耀。

B.乌氏宗族源远流长,《春秋》上即有记载,历代都以才智能力显扬于世。

入唐后成为名将之家,乌重胤因平叛有功而被封为河阳军节度使。

C.乌氏家庙于元和八年建成,用以祭祀乌重胤的先祖三代人:

父亲工部尚书、左武卫大将军乌承玼,祖父中郎将乌蒙,曾祖父左领军卫大将军乌令望。

D.这篇碑铭重点突出,着重记叙了乌承玼父子舍生忘死报效国家的感人事迹,而对他们先祖的事迹则略去不述,这样写使碑铭的重点得以突出。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其后世之江南者,家鄱阳;处北者,家张掖,或入夷狄为君长。

(5分)

(2)思明复叛,尚书与兄承恩谋杀之。

事发,族夷,尚书独走免。

(5分)

 

(二)阅读下面这宋诗,完成8~9题(11分)。

(命题人:

谭必花)

最爱东山晴后雪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5分)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6分)

(三)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命题人:

邹林凤)

(1)《论语》中,孔子强调无论是遇到比自己贤能还是不如自己贤能的人,都要学习和反省的两句话是“             ,       。

(2)李白在《行路难》中表达对人生自信和对理想的追求的名句是        ,      ”。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

        !

 乙选做题

 注意:

下面三、四两道大题,只能任选一题作答。

答题前,请考生先在答题卷的指定位置填涂所选题的题号,然后再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命题人:

刘志红)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最后一位客户

周海亮

他静静地坐在办公室里,等待他的客户。

那客户将会带过来15万元现金。

他们合作过好多次,彼此早以兄弟相称。

好像这并不夸张,因为客户对他已经深深信任。

他的公司开了好几年,似乎一直运转良好。

只有他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只有他知道自己赔了多少钱,又欠下多少债;只有他知道自己已经接近崩溃;只有他知道,明天,公司就将不复存在。

现在他等待的,只有这最后一位客户。

他将收下这位客户的15万元现金,然后在黄昏,携款潜逃。

他知道他肯定可以做到,因为这位客户对他毫无戒备。

他知道这是犯罪,他知道后果的严重性,可是他想博一把。

客户在约好的时间敲响了门。

他把客户让到沙发上,递烟递茶,聊些无关紧要的话。

太阳在窗外从容且温暖地照着,他却不停地打着寒战。

终于他们聊到了正题,客户打开密码箱,他看到15摞码得整整齐齐的百元钞票。

这之前,他见到过太多次15万元。

每一次都代表着一笔不错的生意。

可是这一次不同。

这一次,他没有生意可做。

他根本不打算、更没有信心完成这单生意。

他只想骗下这15万元钱,然后,开始东躲西藏的日子。

他已经订好了机票。

他知道自己一旦跟客户说了谎话,就将变成贼,就将开始逃离。

可是他认为自己没有别的办法。

他认为自己只能这样做。

客户问,这次有问题吗?

他说,没问题。

明天早晨,您过来提货。

这时电话响了。

很突然的声音,把他吓了一跳,是母亲打来的。

上一次他和母亲通电话,还是一个月前。

母亲问,你还好吗?

他说,还好。

母亲说,晚上回家吃饭吧。

我买了很多菜。

排骨已经炖好了,晚上回回锅就行。

他说,不了。

今晚,忙……

母亲问,生意不顺心吗?

他说,没有。

生意很好。

刚接了一笔大单子,15万。

母亲说,那就好。

晚上回来吧,你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回家吃过饭了。

他说,怕真的没时间。

母亲在那边沉默了很久,然后,母亲突然问,是不是生意不顺心?

他说,没有,刚接了一笔大单子……

母亲说,你骗不过我的。

上次你回家,看你唉声叹气的,就知道肯定是生意遇到了麻烦。

如果撑不下去了,别硬撑,回家歇一段日子……不管如何,家永远欢迎你。

他抹一下眼睛,说,生意没事。

母亲说,我给你攒了些钱,也许能帮上你的忙。

晚上你回家吃饭时,我把钱给你。

他问,多少?

母亲说,5000块。

他终于流下眼泪。

今晚,他将携15万元巨款潜逃,母亲却将一直守在饭桌前,等他回家吃饭。

为了赚钱,他在酒店里宴请生意伙伴,花掉很多个5000块;而他的母亲,为了他的公司,却悄悄地攒下5000块钱,并幻想用这5000块钱,将他的公司挽救。

他握着电话,流着泪,久久说不出话来。

母亲说,晚上回家吃饭吧,我等你。

然后,电话挂断了。

其实,家与公司,相距不足二十里。

他慢慢踱到窗前,看窗外的阳光。

阳光下人流如织,好像所有的人都是快乐的。

他想他们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们走在阳光里;他们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阴暗;他们之所以快乐,或许,只因为他们今天能够回家,吃一顿母亲做的晚饭。

客户被他的样子吓坏了,问他,你怎么了?

他说,没什么。

客户说,那我先走了。

钱你收好。

明天一早,我来提货。

他喊住了客户。

他说,没有货。

我骗了你。

我犯下一个无耻的错误,我想骗走你的15万块钱。

客户愣住了,在确知他没有开玩笑以后,客户思考了很久。

然后,客户说,我可以等你三天。

三天里,只要你能备齐货,我还会和你做这笔生意。

不过,能不能告诉我,是什么让你放弃了疯狂的举动?

他说,是母亲。

因为母亲今天晚上,会一直等我回家吃饭……

那天晚上,他真的回了家,陪母亲吃了晚饭,和母亲拉了很长时间的家常。

第二天回来时,他带上了母亲给他的5000块钱。

他把它们存到银行,将存单镶在镜框里,小心翼翼地摆放在办公桌上,日日擦拭。

三天后,他真的做成了那笔15万元的生意。

他的公司竟然起死回生。

他并不避人。

他在好几个场合说起过这次经历。

每到这时,就会有人感叹说,多亏了那位客户,如果没有他那笔15万元的生意,如果没有他对你的信任和宽容,你也许不会挺过来,更不可能把公司做到现在。

他点头。

他承认那位善良并宽容的客户给了他很多。

可是他认为,真正挽救自己的,是他的母亲。

是母亲的5000块钱,是母亲的那顿晚饭,是母亲的几句问候,甚至,仅仅是母亲关切的眼神。

他坚信,虽然母亲不懂经商,但她永远会是自己最后一位客户。

(选自《绽放:

开在瓶子里的温暖》,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标题“最后一位客户”寓意丰富,既可指那位善良宽容,与“他”做成15万元生意的客户;也可指其母亲,因为关键时刻母亲给了“他”做人的资本。

B.小说善于通过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写“太阳在窗外从容且温暖地照着,他却不停地打着寒战”,极为巧妙地写出“他”内心的紧张。

C.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如写“他”在与客户谈生意时,电话响了,“把他吓了一跳”,生动地写出“他”与客户谈话非常专注。

D.客户在“他”几乎陷入绝境的时候无私地帮助了“他”,明知“他”公司无货,还将那15万块钱放在“他”这里,给“他”以极大的信心。

E.小说的心理描细腻真实,如写“他”在接听母亲的电话时,想到自己携巨款潜逃后,母亲却将一直守在饭桌前,等他回家吃饭的凄伤场景,富有感染力。

 

(2)小说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3)在确知“他”没有开玩笑后,客户经过慎重思考,决定和“他”做这笔生意。

从全文看,这一情节设置有哪些好处?

(6分)

(4)准备携客户货款潜逃的“他”,却突然对客户说出自己罪恶的想法,你觉得这一情节真实吗?

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命题人:

傅蓉)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陈丹青:

六十岁的自画像

张莹琦

总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作家的陈丹青,一直没有淡出过公众的视野。

无论是出书,还是论事,无论他如何自嘲,陈丹青的文字依然充满了“存在感”。

2014年,陈丹青一连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草草集》《谈话的泥沼》《无知的游历》这三本新作,同时也迎来了自己的花甲之期。

他的心态有何变化?

生活和工作的重点是否转移?

张莹琦:

您曾自嘲,“写得太多,画得太少”,《草草集》序言中也写到“多数碎稿是应酬”。

这次暌违5年才出书,是有意减少写作、放慢写作吗?

陈丹青:

我不是学者,并没一肚子学问憋着要说,只靠不同稿约才能写作。

近年确实有意怠慢媒体,“减少写作”,可是美术界,或别的什么界,不断有人要我写点什么——逝者,师长,同辈,晚辈,甚至孩子——其中深交浅交都有,或并不认识,但家眷熟友辗转恳求。

我婉拒了不少,凡接了的,零碎时间就被榨光了。

张莹琦:

写作是您的爱好,您对写作也很认真,但书的篇章几乎是“命题作文”,是否感到厌倦?

陈丹青:

倒没厌倦。

前面说了,没有“命题”,我几乎就不写作。

张莹琦:

您曾说,出于难于申说的理由,中年后几乎丧失了阅读小说的兴味,反复阅读的只有俄罗斯文学,特别是《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能具体谈谈吗?

比如它们对您写作或者画画的影响。

陈丹青:

那是客气话,诸位听不出:

丧失兴味,只因当今好小说太少太少了。

另一问题,是你十几岁死心塌地读过的书,会影响一辈子,说难听点,是偏食症,说好听点,是口味刁。

但我读书并不为了绘画,只因喜欢,你掉进一部好作品,什么念头都没了。

小学时读到英国小说《流浪儿》,哭得直打嗝,后来读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之前所写的短篇集《顿河故事》,毛发直竖。

14岁借到托尔斯泰长篇,根本忘了这是小说。

你要知道,孩子看艺术,全部是当真的。

日后我记住了故事与人物,同时,请注意:

也一句一句记住了作者的笔法。

童年记忆,等于下载,成年后复读,逐渐明白哪句是修辞,哪里是匠心——和理论完全无关,但和写作有关:

多一字或少一句,段与段的排布,用词的分寸,还有轻重与节奏,等等。

张莹琦:

您说过,每个人初出道的作品此后不可超越,您至今画不过您的初作。

那您会因此有失落感吗?

现在画画的状态是怎样呢?

陈丹青:

我比年轻时画得不知好多少,这才羡慕少年时。

画画的心态则一点没变。

画画、写作,不必心态,那是让你自动安静的勾当。

张莹琦:

看自己25岁时的自画像,您形容,“装大人、扮成熟,脸上分明有野心”。

现在再看您60岁时的自画像,有什么野心是已完成或者淡泊的?

还有什么是未完成的、感到遗憾的?

陈丹青:

半数野心其实是妄想,我从未停止妄想。

一切艺术都是热情,都是痕迹。

不要听信艺术家说自己淡泊。

真的淡泊,别弄艺术。

张莹琦:

您日常的一天一般怎样度过?

最近忙些什么呢?

陈丹青:

画画,写稿子。

当事人很安静,旁观者很乏味。

你去裁缝铺或厨房看看,就是我每天的样子。

最近我在忙木心故居纪念馆的无数杂事。

年初偷空画了六十岁的自画像。

张莹琦:

您说过,“艺术家都是虚荣家”,在得到了名声、身份、拥趸过后,现在的您更看重的是什么?

陈丹青:

看重什么?

独自,安静,干活儿。

从小一路到今,都是独自安静干活儿。

给弄成有点名,又活在电子媒体时代,露脸两三回,网上又能搜着,好像天天人堆里混,其实我一年四季宅在家里、画室里,出差时也猫在宾馆,独自,安静,干活儿。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在公众眼中,陈丹青是一个作家,他的文字里充满了“存在感”。

但是,他总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作家。

B.暌违5年,陈丹青才推出了三本新作,而且大多为应酬之作,这说明他现在“写得太多,画得太少”,有意放慢写作。

C.写作是陈丹青的爱好,他在写作上的态度积极、认真,不过他因为有意减少写作而怠慢了媒体。

D.陈丹青现在的画比年轻时要好得多,心态也一点没有改变,但是,没有了年轻时画画的安静,因此会感到失落。

E.“艺术家都是虚荣家”的意思是艺术家也需要名声、身份、拥趸等,不过陈丹青更看重的是一个人安静地干自己应该干的事情。

(2)在阅读小说方面,陈丹青有怎样的理解和认识?

请结合文中内容简要概括。

(6分)

(3)陈丹青回答作者问题时,表明了自己哪三个方面的观点?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6分)

(4)陈丹青在阅读方面的理解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结合文本简要探究。

(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15题命题人:

邹林凤。

16—17题命题人:

付文平)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这正是经验丰富的主教练在战术安排上的      之处:

下半场比赛中想方设法消耗对方主力队员的体力,终于扭转劣势,赢得比赛。

2.经过几天的      ,又和病人家属做了充分沟通,吴医生最终否定了治疗小组提出的保守治疗方案,决定尽快为病人进行肺部手术。

3.早在上个世纪末,当地决策者就      ,提出了从单一的小农业向大农业转移的战略措施,于是一个个生态经济园区应运而生。

A.老谋深算深谋远虑深思熟虑   B.深思熟虑老谋深算深谋远虑

C.老谋深算深思熟虑深谋远虑   D.深谋远虑深思熟虑老谋深算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除了驾驶员要有熟练的驾驶技术、丰富的驾驶技术外,汽车本身的状况,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

B.帮助家境不好的孩子上大学,是我们应该做的,况且这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我们一定要帮助她圆大学梦。

C.说到人才培养,人们往往想到要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而对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却常常被忽视。

D.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对青少年观众很有教育意义。

15.依次填入下边一段话文字横线处的语句,前后衔接最为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的核心力量。

今天,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就是要,,,,。

①永远铭记参加抗日战争的老战士、抗日将领、爱国人士

②永远铭记支援和帮助了中国抗战的外国政府和国际友人

③永远铭记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

④永远铭记为抗战胜利建立了功勋的海内外中华儿女

⑤永远铭记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战斗、为国捐躯的烈士

A.⑤③④②①B.①②④⑤③C.③⑤①④②D.④③②①⑤

16.根据材料,补充语句。

要求对材料内容分别进行概括。

(5分)

    地震、海啸、冰灾、泥石流等灾难的发生,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类可以在灾难面前万众一心、积极应对,而不是畏惧退缩、怨天尤人。

我们不能选择,(2分)但我们能够选择。

(3分)

17.阅读下面文字,概括2012年国庆长假高速公路堵车的三个原因。

(6分)

有人认为,2012年国庆长假高速公路大堵车是因为人们争相占免费政策的便宜,这其实是误解。

节假日高速公路堵车,之前就有,而并非免费后才有的景象;出现车流扎堆儿,肯定有受免费诱惑的,但更多源于信息不对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