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备课资料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02539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备课资料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诗歌备课资料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诗歌备课资料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诗歌备课资料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诗歌备课资料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诗歌备课资料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诗歌备课资料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诗歌备课资料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诗歌备课资料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诗歌备课资料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诗歌备课资料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诗歌备课资料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诗歌备课资料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诗歌备课资料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诗歌备课资料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诗歌备课资料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诗歌备课资料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诗歌备课资料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诗歌备课资料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诗歌备课资料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备课资料1.docx

《诗歌备课资料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备课资料1.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歌备课资料1.docx

诗歌备课资料1

附录2:

诗歌的分类细讲:

(二)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学案:

热门题型——边塞诗

2009年12月29日星期二19:

57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学案:

热门题型——边塞诗

边塞诗是指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的一类诗歌。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拓土开疆,在边塞军旅中形成一种类似“建安诗人”的写作环境。

许多文人或投笔从戎,或漫游边塞,从而使得这类诗作蔚为大观。

边塞诗以其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风貌,尤其它悲壮、雄壮的境界,使人耳目一新,令人感喟不已。

从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2005年(重庆卷,王昌龄《从军行》)和2006年(天津卷,张籍《凉州词》)所选边塞诗的考查情况看,命题的着眼点主要落在对诗歌的意境、情感以及表达技巧的理解分析上。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虽然涉及的边塞诗不多,但作为古典诗歌中一朵亮丽的奇葩,复习时不可等闲视之

  经典链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年重庆卷)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有何不同?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鉴赏点拔:

王昌龄的边塞诗,或是歌颂边塞健儿从军报国、建功立业,或是反映战争对人民生活的破坏。

风格或悲凉慷慨,或缠绵婉转。

从该诗二、三句可以看出:

本诗主要表现戍边将士浓郁而缠绵的思家之情。

解答第一题,要把内容理解和情感表达结合起来。

随着舞蹈的变换,琵琶翻出一曲曲“新声”,让人爱听又怕听,因为那“听不尽”的曲调,总离不开“离别情”啊!

欲是翻新琵琶语,欲是搅扰思乡情,鲜明的对照手法强化了“边愁”的深重。

第二题从表达方式来设题。

该诗前面叙事,最后以写景收束,描写出一幅悲凉而又壮阔的秋月高挂图,把戍边将士“不尽”的怀乡思绪融注在典型的意象中,意蕴丰富,引人联想,这就是创设意境,寓情于景。

w.w.w.k.s.5.u.c.o.m

   参考答案:

(1)不矛盾。

这样的对照手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以情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技法点睛

  边塞诗是特定时期的作品,赏析这类诗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通过典型意象的开拓,体察这些特定的景物描绘出的特定的地域特征和反映出的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

  比如借“大漠”、“长河”、“落日”等描绘塞外景象的雄奇壮美,借“金鼓”、“旌旗”、“烽烟”等展现边关战事的壮怀激烈,借“大雪”、“秋月”、“黄草”等抒写戍守将士的悲凉愁苦。

抓住典型意象,以之作为切入点,无疑等于找到了解读的一把钥匙。

上例中,作者选用了“秋月”,再结合“琵琶声”、“关山情”、“边愁”等关键词,诗歌的情感就显而易见了。

   二、把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的时代背景密切结合起来,做到知人论世。

  上例《从军行七首》的作者是盛唐著名诗人王昌龄,他曾被贬为龙标尉,丰富的边塞生活激荡着他的诗情,使他成为著名的边塞诗人。

他把边塞战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从各个视角进行深入的思考,尤其是他把笔触深入到士卒的内心生活中去,开掘出征人戍士最普遍最真切的情思,使他的诗歌以深刻的内涵和饱满的热情,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

结合有关作者的这些知识,对我们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感情是大有帮助的。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三、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

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3.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

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6.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

7.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

8.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四、体味边塞诗的艺术风格和技巧。

  边塞诗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有的豪迈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

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深刻体味,才可能准确领会边塞诗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边塞诗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用典等手法来丰富内容,强化情感,要认真分析这些表达方式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上例《从军行七首》(其二)是缠绵婉转的,以对照的手法和寓情于景的方式写出了乡愁的浓重。

  提升演练

 阅读下面这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一、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

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更喜欢本诗。

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请作简要分析。

答:

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二、《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有何作用?

答:

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

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

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冷嗖嗖。

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围,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

三、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答:

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想要表现什么?

答:

“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四、《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首诗以《征人怨》为题,而不着一个“怨”字,“却尽得风流”,诗中之“怨”何来?

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

一是来自“金河”、“玉关”等许多实词的排列与组合,二是来自“复”、“与”等虚词之巧用,三是来自“岁岁”、“朝朝”等重叠词的妙饰,四是来自“归”、“绕”等动词的活用。

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五、  《夜游宫•记梦  寄师伯浑》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

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1.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

答:

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

下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

2.“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

答:

这句诗内涵十分丰厚。

(1)、自幼立志报国建功立业;

(2)、年纪老大而尚未如愿;(3)、壮志未酬而雄心不死;(4)、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而这种种心情都在“有谁知”一语中流露出痛苦的无奈和深沉的激愤。

六、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

碛(qì)沙漠。

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

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

为什么?

答:

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附:

边塞诗名句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唐)杨炯《从军行》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唐)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唐)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唐)高适《燕歌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唐)曹松《己亥岁感事》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唐)王维《少年行四首》(其二)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陈陶《陇西行》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唐)李益《塞下曲》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宋)陆游《书愤》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宋)欧阳修《渔家傲》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宋)辛充疾《鹧鸪天》

………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热门题型——咏物寄怀诗复习学案

2009年12月29日星期二19:

55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热门题型

——咏物寄怀诗复习学案

    咏物诗有悠久的历史,是抒情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心雕龙》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意思是通过咏物可以抒发情志,这就是咏物诗创作的特征。

《诗经》中的《硕鼠》,《楚辞》中的《橘颂》,大家耳熟能详,其中的缘物兴情、咏物明志的表现手法,至今影响深远。

唐代以后,咏物诗大量涌现。

诗人们或即物寄兴,或托物抒怀,大千世界,大如日月星辰,风云雨雾、冰雪霰露、季节时辰、山峰岩谷、江河湖海、溪瀑泉潭、塞外大漠,小到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器物杂类、蚊蚋草芥,皆成为诗人描述的对象。

多愁善感的诗人们,往往能由自然界里的万物,生发出无限的感慨,这便产生了咏物诗。

2005年的上海卷、2006年的湖南卷、2007年的重庆卷皆对咏物寄怀诗有所考查

【当堂演练】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雁①   杜 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②。

  [注]①唐武宗会昌二年八月,北方少数民族时时骚扰唐北方边地的各族人民。

百姓流离四散,痛苦不堪。

作者时任黄州刺史,闻之有感,因做此诗。

②菰米、莓苔:

水生植物。

  

(1)首联作者想像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惊飞四散哀”从哪几个角度写出早雁的情状?

  

(2)诗歌以“早雁”为题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想像图景:

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展翅飞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

从形态、动作、声音等角度写出了早雁的情况。

(2)以早雁为题,托物喻人,表面上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实际上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对他们寄予了深切同情。

  五、借助物象,表现哲理

  这类诗多数是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表现一些生活哲理。

如廖凝的《落叶》“落尽最高树,始知松柏青”这两句是说夏去秋至,柏木凋零,等到最高的大树落尽了枯叶,这时才能见到松柏的青翠之色。

意思是说只有在艰难的时刻,才能使英雄显出过人的品性来。

又如:

杜荀鹤的《泾溪》: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颠覆人。

倒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浮沉。

”这是一首哲理诗,写泾溪虽然水流湍急,石头嶙峋,但是人们经过泾溪的时候格外小心谨慎,一年到头来没有听说过颠覆人。

倒是水流平缓没有石头的地方,时常听说有淹死人的事情发生。

这首诗包含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的哲理,正如人们平时常说的一句话:

“越是危险的地方越安全,越是安全的地方越危险。

”告诫人做事如行船一样,要时刻谨慎小心,不可懈怠大意。

  【当堂演练】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棋  裴说

十九条平路,言平又。

人心无算处,国手有输时。

势迥流星远,声干下雹迟。

临轩才一局,寒日又西垂。

  本诗颔联有什么人生寓意?

  参考答案:

每个人都有失误的时候,正如最好的棋手也会偶然输给别人一样。

说明偶然失误不足为奇,只要善于总结教训,就能很快恢复原先的水平。

经典鉴赏

          放 鱼  (唐)李群玉

早觅为龙去,江湖莫漫游。

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铦钩!

  这是咏物诗中一首富于哲理的佳作,篇幅短小,意味隽永,题材独特,角度新颖。

作者既入乎其内,深入地体察了鱼的习性、情态和生活环境,作了准确而非泛泛的描写;又出乎其外,由尺寸之鱼联想到广阔的社会人生,言在此而意在彼,让读者受到诗中寓意的暗示和启发。

这首诗从题目上看,是写诗人在将鱼放生时对鱼的嘱咐,全诗以呼告式结撰成章。

“早觅为龙去”,一开始就运用了一个和鱼有关的典故,妙合自然。

《水经注·河水》:

“鳣鲤出巩穴,三月则上度龙门,得度者为龙,否则点额而还。

”在我国古代富于浪漫色彩的神话传说中,龙是一种有鳞有须、能兴风作浪的神奇动物,因此,为龙或化龙历来就象征着飞黄腾达。

但诗人运用这一典故却另有新意,他是希望所放生之鱼寻觅到一个广阔自由的没有机心的世界。

一个“早”字,更显示诗人企望之殷切。

接着以“江湖莫漫游”句,承上而下。

“漫游”本是为鱼所独有的生活习性,但在这里,“莫漫游”和“早觅”的矛盾逆折,却又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悬念:

为什么希望鱼儿要早觅为龙,又劝其莫漫游于江湖之中呢?

这就自然无迹地引发了下文:

“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铦钩!

”“香饵”与“铦钩”也都是和鱼的生活与命运紧密相关的事物。

这两句诗一气奔注,分外醒人耳目。

铦,是锋利之意,“铦钩”与“香饵”相对成文又对比尖锐,那触目惊心的形象可以引发人们许多联想,“须知”使诗人告诫的声态更加恳切动人,而“触口”则更描摹出那环生的险象,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对鱼的怜惜、担心的情态。

寥寥二十字,处处围绕着题目“放鱼”来写,用语看似平易,运笔却十分灵动而巧妙。

   

  “寄托”是咏物诗的灵魂。

这诗抒写的是具体的尺寸之鱼,却由鱼而社会而人生,抒发了封建社会中善良的人们对于险恶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普遍感受。

苏东坡说:

“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何况是咏物诗。

这首《放鱼》状物形象,含蕴深远,花蕾虽小却香气袭人,堪称咏物诗中的佳作。

 

能力冲浪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引水行[注]  (唐)李群玉

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洞口烟。

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

  [注]南方山区用长竹筒节节相连,把泉水从高山洞口引到需要灌溉或饮用的地方。

  

(1)首句中的“寒玉”可否改成“碧玉”?

  

(2)三、四句描写精确而不乏味,试分析诗歌生动的情趣。

                  

  2.阅读下面李商隐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微 雨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细 雨

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

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

  

(1)试简析《微雨》的最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情景?

                   

  

(2)同是写雨,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

  3.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孤 雁  (唐)崔涂①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缴②,孤飞自可疑。

 [注]①诗人本江南人,一生常在巴蜀湘鄂秦陇一代作客。

②缴:

短箭。

缴:

系箭的丝绳

  

(1)简析颔联所要表现的情境。

  

(2)全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尾联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

(1)不可以。

不说碧玉而说寒玉,是为了与秋泉相映,以突出饮水的竹筒给人带来的清冷的感受。

(2)(此答案开放,但答案的组织应该围绕着山行者与饮水竹筒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四句精确地写出了竹筒引水,顺着山势蜿蜒而下的样子,非常符合南方人生活的实际,但它绝不是客观的叙述,它还写出了山行者与饮水竹筒之间的关系。

十里山行,竹筒蜿蜒,泉流不断,似是有意与行人相伴。

行人走路寂寞,遇此良伴,该会平添多少兴味!

“行人头上过潺湲”更生动地写出了诗人耳闻目接之际那种新奇、喜悦的感受。

2.

(1)最后两句写出了夜深后微雨久落的情景。

微雨久落后温度下降,人坐屋内尽管远隔窗户,仍然感觉出寒气透入户内,侵逼到闪烁不定的灯火上。

同时微雨落久后空气潮湿,雨点不免增重,在空寂的庭院里,可以听得见近处水面传来的细微淅沥声。

(2)《微雨》是借事物和人的主观感受进行侧面烘托,《细雨》则从正面描写,运用比喻和想像,写得灵活而新鲜。

3.

(1)颔联既写出当时的自然环境,也刻画出孤雁的神情状态。

暮雨苍茫,一只孤雁在空中嘹嘹呖呖,呼寻伙伴。

那声音是够凄厉的了。

它经不住风雨的侵凌,再要前进,已感无力,面前恰有一个芦叶萧萧的池塘,想下来栖息,却又影单心怯,几度盘旋。

那种欲下未下的举动,迟疑畏惧的心理,也是作者自己孤凄的情感的象征。

(2)托物言志。

尾联是说孤雁未必会遭暗箭,但孤飞总使人易生疑惧。

此处点明雁惊魂未定,表达了诗人对孤雁怕逢矰缴的同情。

同时作者以孤雁自喻,表现了他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考点讲练

  咏物诗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描摹情态,表达喜爱

  这类诗歌诗人往往满怀喜悦之情对事物的形、神、意进行描摹,字里行间往往洋溢着诗人的喜爱。

如韩愈的《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鲜红耀眼的石榴花灿若云霞,在清幽的园林中开花结实。

地上的青苔覆盖着落红,也没有车马践踏。

诗句写出了榴花似火的热闹景象,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又如顾况的《道该上人院石竹花歌》:

“道该房前石竹丛,深浅紫,深浅红。

婵娟灼烁委清露,小枝小叶飘香风。

”作者写道该房前有一层层盛开着的石竹花,深紫淡红,五彩缤纷,吐蕊盛开。

花瓣上滴滴清露闪烁,青枝嫩叶间飘过阵阵清香。

诗人极写石竹花的色、香、貌,溢满了对石竹花的喜爱之情。

  【当堂演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咏绣障   (唐)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w.w.w.k.s.5.u.c.o.m

  

(1)本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三、四句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答:

                   

  

(2)第二句充满动态中,请结合诗句评析“争”、“拈”二字的艺术表达效果。

  答:

                   

  参考答案:

(1)对精美的刺绣的赞美和喜爱。

三四句写“绣成”以后绣幛的精美巧夺天工:

把它安放到春光烂漫的花园里去,虽是人工,却足以乱真,连黄莺都上当了,离开柳枝向绣屏飞来。

从侧面写出了绣屏的精美和女红之工巧。

(2)“争”写出了一群绣女正竞相拈取小巧的画笔,在绣床上开始写生,描取花样,争先恐后的模样,眉飞色舞的神态。

“拈”,是用三两个指头夹取的意思,见出动作的轻灵,姿态的优美。

  二、借助物象,表明志向

  与前一类不同,这一类的诗歌是借外物表达作者自己的志向。

如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诗中歌咏了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竹。

它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

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郑板桥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又如叶梦得在《临江仙》里的句子:

“不与群芳争绝艳,化工自许寒梅。

”梅花不与众芳百卉争艳,独在严寒季节里傲霜斗雪,招展花枝,仿佛大自然有意让它独具神韵,大放异彩,以疏秀挺拔之美点缀萧条的寒冬。

句中把“寒梅”人格化,将其高洁品格与群芳比照,流露出诗人的赞誉之情,同时也暗示诗人自己的志向。

  【当堂演练】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咏 梅   (宋)陈亮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1)诗家认为《卜算子·咏梅》虽言咏梅,实为言志之作。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为什么?

  答:

                   

  

(2)简析两首咏物诗的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

  答:

                   

  参考答案:

(1)同意。

作者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根植于荒凉的驿外断桥边,盛开也无人观赏。

加上黄昏时的风风雨雨,处境冷落凄凉,恰似作者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品格,一任百花嫉妒,却无意同它们争春斗艳。

即使零落成泥成尘,也清香依旧,正是作者高洁品格的写照。

(2)前者感情基调深沉,抒写梅的高洁但深感失意、无奈。

后者基调高亢,不仅抒写了梅的高洁,还写出了梅花的顽强和不怕打击。

  三、借助物象,抒发情怀

  在这一类诗歌中,物象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作者自己的情怀通过诗中的意象流露出来。

所以歌咏也好,描摹也罢,最终抒发的还是作者自己的情怀。

比如白居易的《京兆府新栽莲,时为周至尉趋府作》:

“污沟贮浊水,水上叶田田。

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

下有青泥污,馨香无复全。

上有红尘扑,颜色不得鲜。

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

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

昔在溪中日,花叶媚清涟。

今来不得地,憔悴府门前。

”作者认为荷花扎根生长在不合适的环境中,还不如被抛弃。

借栽荷抒发自己的人生志向,与其低三下四地仰人鼻息,还不如自由自在我行我素,表现了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刚强性格。

  【当堂演练】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袭美木兰后池三咏·白莲 陆龟蒙[注]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

  [注]陆龟蒙,唐末诗人,因动乱隐居在江南水乡。

  

(1)三、四句是全诗的重心,诗人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其中的表达技巧。

  答:

                   

  

(2)分析整首诗歌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

(1)天还没有放亮,池塘周围一片宁静,西天的晓月朦胧地照在池塘上面,欲落未落的白莲静静伫立,清风徐来,花香四溢,好像瑶池中的绰约仙子。

“无情有恨”和“欲堕”分别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白莲的风姿,表达了诗人对白莲的爱怜。

(2)作者借白莲在池塘中寂寞地自开自落的命运,含蓄委婉地表现了唐末知识分子怀才不遇,孤芳自赏,只能退隐山林的复杂心理。

  四、借助物象,暗喻人类

  这类咏物诗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