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6课《风筝》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03078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6课《风筝》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上海市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6课《风筝》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上海市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6课《风筝》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上海市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6课《风筝》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上海市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6课《风筝》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上海市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6课《风筝》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上海市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6课《风筝》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上海市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6课《风筝》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上海市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6课《风筝》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上海市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6课《风筝》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上海市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6课《风筝》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上海市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6课《风筝》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上海市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6课《风筝》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上海市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6课《风筝》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上海市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6课《风筝》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上海市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6课《风筝》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上海市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6课《风筝》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上海市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6课《风筝》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上海市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6课《风筝》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上海市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6课《风筝》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6课《风筝》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docx

《上海市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6课《风筝》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6课《风筝》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6课《风筝》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docx

上海市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6课《风筝》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

2019新版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16课风筝

 

教学资源包,包括

相关资料

说课稿

课堂实录

教案1

教案2

类文

16.《风筝》课堂实录

师:

上课前,我先问一个问题:

最近的作业多吗?

生(很整齐的):

多!

师:

有没有觉得作业少的?

觉得自己作业少的同学举个手好不好?

(没有学生举手)

师:

看来大家意见很一致。

那么作业多到什么程度?

XX,你来说说。

生:

反正就是不停的做啊做的。

师:

“不停”,呵呵,“不停”这个词比较模糊,我们精确点吧:

你有多少玩的时间?

生:

大概1小时。

师:

XX,你呢?

生:

平时每天玩半小时,作业做完了也得呆在房里看书,周六补课半天半天玩,周日有大半天。

师:

感觉怎么样?

生:

嗯,还好吧。

师:

XX,你来说。

(该女生属于尖子生,我提问之后她一直高举手臂,在告诉我她很想说说自己的境况。

生:

平时一点都没得玩,周六上午学校补课,下午家教,周日上午家教,下午玩1个小时。

师:

很悲惨啊!

说说你对补课、作业的看法。

生:

我不大喜欢这样,不过我理解。

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不拼命只有回家种田去了。

(听到“回家种田”四字,学生都笑了,这大概是这里家长教育使用最多的词)

师:

看来说到大家的苦处了,举手的同学太多,想发表意见可要举得高一点啊。

(点名)XX。

生:

我也觉得作业多是没办法的事情,谁做的少,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我妈妈说,如果考不起,就让我去讨饭。

(师插嘴:

你呢,你自己什么想法?

)我如果考不起,就自杀!

(该生也是尖子生)

师(摇头):

看来为了不让你自杀,我以后得布置点作业了(我基本没有作业的),不做作业的学生是对自己不负责的学生──不布置作业的老师就是不负责的老师了?

生:

那倒也不是,只要成绩教得好,作业没有比有更好。

生:

我补充一句:

只要成绩好,作业不做比做更好。

不过那样的人是天才,我不是,所以我还是做了。

师:

XX,发表你的意见。

(还是尖子生,不过她是属于开朗活泼型的。

生:

自杀才傻瓜呢!

(师插:

“我插一句:

不做作业是对自己前途的不负责,自杀更严重,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

”)我要是考不起,就复读再考,直到考起为止!

师:

还是你坚强。

不过你对于作业、补课的基本意见还是与他们一致的,是不是?

(学生点头)那么接下去我们把机会给有不同意见的同学。

XX,你来说。

(一个很可爱的小胖子,但成绩很糟糕。

生:

我才不做呢!

考试么考得起最好,考不起就考不起,又不是没饭吃,再说成绩好也不一定以后有出息。

师:

好,不同意见来了──条条大路通罗马,行行出状元,我们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

XX,你怎么说?

(这个学生也属于尖子生,阅读面比较广,常有高水平见解,所以我总是最后叫他。

生:

我觉得一天到晚做作业、补课有可能限制了他其他方面的发展,知识面不广会影响他长远发展,还有就是总是做同样的事情,人的大脑会疲劳,效果反而不如一会儿做功课,一会儿做另外事情好。

师:

说得好,我看大家的意见基本摆开了。

现在我们来听听伟大人物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大家把书打开,今天我们上鲁迅的《风筝》

(学生打开书,找到课文)

师:

我们先花几分钟时间默读一下课文。

看看鲁迅是怎么回答我们刚才的问题的。

(若干时间后)

师:

先问一下,文章里有几个鲁迅?

生:

两个,小时侯的与长大了的。

师:

那么我们先请小时候的鲁迅来回答一下,谁来?

生:

我觉得鲁迅会说……(师插:

“现在你就是鲁迅了,别客气。

”)我觉得不应该玩,应该去做作业、补课,因为玩是没出息的表现。

师:

好的,引用了文章里鲁迅的话。

再来。

生:

对玩入迷是笑柄,是可鄙的。

师:

还是引用了文章里的话,好的,还有没有想说的?

生: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师:

非常好,用了一句鲁迅那个时代的名言。

看来少年鲁迅的想法与我们班许多同学的想法都一样。

成年鲁迅呢?

生:

我觉得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小孩子玩是正当的。

生:

不让孩子玩是一种精神的虐杀。

师:

好,鲁迅的不同于我们的意见来了,他不象XX同学一样从玩有什么好处出发考虑问题,也不说玩别的可能也会有出息。

他说玩是儿童的本性,不让孩子玩是一种精神的虐杀。

文章里就记载了一件这样的虐杀。

大家找一下,在哪里?

(学生答:

第四节)我们一起来把第四节读一下。

(学生齐读)

师:

“精神的虐杀”,谁来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

生:

鲁迅虐杀了他弟弟游戏的天性。

师:

看来鲁迅是犯了错,君子知错则改,鲁迅改正了自己的错误么?

生:

他想改,但是已经无法补救了,因为他想到自己错了时候他跟他弟弟年纪都很大了,都不再玩风筝了。

师:

那么怎么办呢?

当你做了一件无法挽回的错事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生:

去道歉。

鲁迅也去道歉了,但他道歉也道不成,因为他弟弟已经忘了。

师:

忘了不就好了?

那不等于对方已经原谅他了?

生:

不一样的,他弟弟忘记了,可是他自己还记得啊。

生:

这里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

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鲁迅觉得他弟弟在说谎,他不肯原谅他!

(这句是文章中最难的一句,我在四个班上过,这个句子都给学生造成了理解上困难,像这样误读的学生很多很多)

师:

这句话是在说“弟弟在说谎”么?

换句话说,他其实是记得的,为了让鲁迅难受,不得解脱,就故意说不记得了?

生:

是啊,前面说了他是“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风筝,说明这件事他印象肯定很深刻,怎么会忘记呢?

师:

好,懂得利用课文为自己辩护了,有不同意见或者对这个意见还有补充么?

生:

前面说他弟弟“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

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这说明他对风筝很喜欢很喜欢,这样喜欢的一样东西被人毁了,肯定要记恨一辈子的。

师:

理由好象很充分啊,不过我们先回到这个句子看看,它到底是不是这个意思?

大家一起把倒数2、3、4节读一下。

生(齐读):

“有过这样的事么?

”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

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

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

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师:

鲁迅到底说什么在说谎,是说他弟弟说谎吗?

生:

不是,他是说“无怨的恕”是说谎。

师:

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下。

生:

毫无怨恨的宽恕是说谎。

师:

我再明确一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

没有怨恨就没有宽恕。

他弟弟根本就没恨过他,所以根本没办法宽恕他,他想宽恕鲁迅也不行,因为他没恨过鲁迅,明白吗?

(下面仍有部分学生摇头)

师:

那我打个比方,就好象鲁迅借了他弟弟10元钱,30年后去还,然后他弟弟全然忘记了,不收,因为他印象里从来没有借给哥哥钱过,明白了吧?

(这下大部分都点头了,我松了口气,因为这个确实是难点。

师:

有没有同学能从文章里找点证据出来说明他弟弟是真忘了?

生:

这里:

“有过这样的事么?

”他惊异地笑着说。

“惊异”两个字说明他是真忘了。

师:

好。

但是问题就来了:

刚才那几个同学说得有道理啊。

他是这样喜欢风筝,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这样的事怎么可能真的忘记了呢?

(没人举手)我们讨论一下吧。

生:

我觉得他是真忘记了,因为他觉得自己放风筝是错误的,而他哥哥是对的,所以他并没有记恨哥哥。

(这个回答是我意料不到的,在另三个班,我都是举例提示之后才有人想到的。

师:

从哪里看得出他觉得自己是错的?

生:

他做风筝是偷偷做的,在“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里做,说明他觉得这件事不能被人看到。

生:

被“我”发现以后,“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这也说明他自己觉得自己是错的。

生:

还有就是我踩风筝的时候他毫无反抗。

师:

打个比方,今天你上课吵闹被我点名批评,你会不会把这件事记在心里?

生:

不会。

师:

如果是你同桌讲话,你没讲,但我批评了你,你会怎么想。

生:

那我肯定很生气!

师:

看来事情就是这样了:

合情合理的事总是容易忘记。

大家再看看文中的“我”,我是不是一直记着。

生:

“我”是二十年后才记得的。

师:

为什么我也忘记了20年?

为什么20年后我会记得?

生:

因为他一直以为自己是做对的,所以心里没有愧疚,20年后因为看了一本书,知道自己错了,所以才记起来。

师: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鲁迅发现自己错误的一节吧。

生(齐读)

师: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鲁迅弟弟的童年被无知的哥哥虐杀了,你们呢,你们的童年在哪里?

(这个问题一问,就炸开了,大家议论纷纷,情绪激动。

生:

我们的童年被学校、家长、老师虐杀了!

师:

这个罪名让我们背?

生:

学校、家长、老师也是没办法,他们都是为我们好,我们的童年是社会虐杀的。

师:

是啊,我们也很无奈,刚才同学都说了,做作业是没办法的事,因为这个社会不拼命就会被淘汰。

但我们至少应该知道,我们的童年是被虐杀了,我们不能象鲁迅的弟弟一样麻木,以为这样是对的,就把这个“恨”给忘记了,只有记得这个“恨”,我们长大才会努力的去改变这个虐杀儿童的社会。

秋夜

鲁迅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

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

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眨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

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

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

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

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了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

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

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陕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陕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

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

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

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立即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

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下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

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

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了丁丁地响。

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

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

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

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日

风筝

一、说教材:

《风筝》一文是鲁迅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

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对于文章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

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从亲情角度去理解,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6个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垂头丧气等词语。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教学重点:

训练阅读能力,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心情起伏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本文意蕴丰富,选编此文,无非是因为此文为我们提出了如何进行儿童教育的问题,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等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恰恰都具有广泛地指导性,学习此文,可以让我们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由于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语文课程中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由于读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文章,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

现代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教师也要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

阅读《风筝》一文,我不由被鲁迅先生的“真情”所感染,而文章有丰富的意蕴,更能引发人进一步地探究兴趣。

因此在教学此文时,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可利用阅读期待、反思、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

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的对话者之一。

1、在教学前,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2、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3、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以利于体悟人物的心境,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说学法: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管《风筝》一文属早期白话文,某些字词、句子的表达方式会生涩难懂,而文章本身思想深邃,但这一切都可以在反复地阅读中,在用心地体悟中,在教师适时点拔中,迎刃而解,而激发学生阅读、探究兴趣是扣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1、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3、课前可以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

4、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5、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四、说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以下程序操作:

(一)创设情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多角度理解课文:

1、为什么作者看见风筝会“惊异和悲哀”?

2、文中回忆了一件什么事,这一幕后来作者称之为什么?

3、多年之后“我”对当年的行为有了新的认识,有了什么论文,这种改变说明了什么?

4、“我”对于自己的过错,想到补过办法了吗?

是什么?

弟弟是何态度?

我心情释然了吗?

(三)学生质疑。

(四)思维拓展训练:

1、当年的鲁迅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什么做法,是什么思想在做祟?

你的身边、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例子,试举例说明。

2、虐杀者的行为为什么能得逞,是什么助长了这些人的坏习性,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正确的做法该如何?

试举例说明

五、说流程

教学板块教学活动过程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5分钟)

1、配儿歌展示儿童嬉戏图片或视频,感受幸福童年。

2、导入新课:

我们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幸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风筝》,了解在旧中国,封建教育观和家长制下的儿童生活吧。

3、我们欣赏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

欣赏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

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

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

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

出示图片,形象直观的创设情景,导入文本研读。

对话文本(20分钟)

1、过渡、那么我们首先就来与文本对话吧。

2、昨天的预习,我们了解了本文是一篇回忆体、记叙性散文。

文章1、2自然段写眼前北京的冬季放风筝情景。

这令作者想起了对一件往事,那是一件什么事?

哪些段讲述了这件事?

3、这件事过去了二十多年后,作者心里不能释怀,他有什么愿望?

是什么使他有了这样的想法?

作者得到弟弟的原谅了吗,为什么?

哪些段写了他思想转变,想补过却不能,内心很沉重?

4、所以,时至今日,作者意见者风筝飞满天的情景,心里还充满了无可把握的悲哀。

5、文章就这样分成了哪几部分?

梳理文章层次,初步了解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1、过渡:

同学们,理清层次之后,你有什么疑惑吗?

老师心里有一个疑惑:

一件过去了二十多年的往事,为什么还如此耿耿于怀?

(虐杀残酷,十分后悔,补过不得。

2、品味“虐杀残酷”:

1弟弟对风筝的痴迷体现在那些词句中,找到相关内容,勾画重点词加以体会,说明。

2我怎样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

找出相关句子加以说明。

3文章中的小弟是如此可怜,“我”是多么冷酷狠心的毁掉了他的风筝。

是什么使作者对弟弟采取这样的行动?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我们来朗读第3、4两段,把小兄弟的可怜,“我”的残忍读出来。

3、理解“补过不得”:

1“我”想补过的心意诚吗,表现在哪些方面?

2弟弟竟然“完全的忘却”说明了什么?

作者为什么至此仍旧不能释怀,心只得沉重着,甚至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3请朗读课文第10——12段,感受坐着内心的无尽的、难以言说的悲哀。

以一个中心问题引导品味语言,感悟主旨

对话作者(5分钟)1、小结:

读完此文,我们发现了什么?

1作者心中那份深深的遗憾和愧疚。

2“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3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的伦理道德对儿童精神的束缚和虐杀很严重,这个“风筝事件”是那个时代和封建家长制与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

2、请用一、两句话安慰作者。

理解主旨,归纳中心。

对话生活(3分钟)1、人们常常自以为是,总喜欢对人指手画脚,往往还认为是好心。

于是,我们家长、老师等手里有权的人还会采用强制的,甚至是粗暴的手段干涉我们,你有这样的经历吗?

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2、我们的同学中也有做哥哥、姐姐的吧?

我们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弟弟妹妹的游戏童年呢?

感受生活,提高情感。

欣赏小结(5分钟)1、过渡:

现在,我们一起总结文学作品欣赏的一般途径和方式:

1与文本对话:

了解内容。

2与作者对话:

领会情感。

3与生活对话:

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2、对于教育,这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需要我们时刻注意,时刻反思。

鲁迅的《风筝》一文,让我们掩卷沉思,心潮难平啊!

3、请拿起笔,给我们的老师、家长写一封信,和他们来一次诚意的恳谈吧!

16.风筝

1、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2、背景知识:

《野草》,散文诗集,1927年北京新书局出版。

收入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收有《这样的战士》、《风筝》、《淡淡的血痕中》、《一觉》、《希望》等。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这一天恰逢旧历年正月初一,刊于同年2月2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12期,后来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

《风筝》发表以后,它的抨击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锋芒卓然毕露,受到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鲁迅先生同时另有一篇《我的兄弟》题材一样,人物相同,不过只叙写了拆毁儿童玩具风筝的错误,而《风筝》一文却挖掘了更深刻的思想内涵。

16.风筝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

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

"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

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

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风筝》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迅诸多优秀回忆性散文中的一篇。

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

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本文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要通过社会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

作者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