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5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17024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5篇.docx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5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5篇.docx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5篇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5篇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

义务教育小学阶段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在解简易方程呈现五个例题。

其中例1以某+3=9为例,讨论了某加减某一数的方程解法。

教学重点是运用等式的性质1解方程,并引入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两个概念。

如图所示:

为了便于给出解方程全过程的直观展示,例题中借助三幅天平演示图,展现了解方程的完整思考过程,这一点值得称道,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图示剖析,有助于学生自我探究理解,学习解简易方程,从而学会解简易方程的方法。

但问题来了。

在例1当中没有完整的解题过程示范,只有检验过程的示范。

如上图所示。

而完整的示范出现在例3,经历了例1运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例2利用等式性质2解方程,递进至例3完成方程转化解方法(未知数位于减数、除数位置,属逆向解方程)才有一个完整的解方程的示范。

如下图所示:

从学习心理学来讲,学生在接触新知识点的第一印象极为重要,第一次学习新知,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而迈出的重要第一步。

这一步的踏出对学生而言异常重要。

第一次是新的,大脑对新知的接受是处于兴奋状态,此时的理解记忆刻痕是最深的,无论到的是直,是斜,一旦留下,再想更改那就难上加难。

作为老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第一次接触新知,“课上损失课外补”更是事倍功半。

学材的编排着实让我有点挠头,明明能够一目了解,通过阅读自学就能搞定的解方程规范,这样一个基础性的知识点,非要放在例3才有完整呈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点不得劲儿,也有些不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2

“简易方程的整理与复习”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学期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方程意义的理解,知道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区分。

并能根据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解方程。

能灵活根据数量间的关系选择方程或算式进行解答。

教学重点是理解方程的意义,并能正确解方程。

教学难点是能灵活根据数量间的关系选择方程或算式进行解答。

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是通过练习,对简易方程的有关概念进行梳理,使得学生进一步加强理解和应用,达到复习课的教学要求。

在练习时,我以“闯关”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新颖,倍受学生喜欢。

结束后,学生的掌握情况很好,兴趣也很高。

但如果这节课能设计一些更有坡度的练习,这样就能在课堂上发现学生的“错”,在课堂上“纠错”。

那么这节课会更丰满,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会更全面,效果就更好了。

要达得这一程度,我还要继续加强自身学习,多钻研多思考,使自己的课堂能成为吸引学生的“游乐场”。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3

在教现行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九册《简易方程》时,发现现行教材与以往版本不同:

以往的教法是利用“两个加数相加,求一个加数就用和减去另一个加数,即:

加数=和-加数;两个因数相乘,求一个因数就用积除以另一个因数,即:

因数=积÷因数”;

现行的教法和初中类似,即:

解方程时利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或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两边的值不变,但具体解题中与初中不同的是不提移项与合并同类项,思想方法却是相同的。

在教学中发现小学生对这种方法掌握较困难,主要表现在:

第一,用字母表示数不好接受,不易理解,也不习惯;

第二,用代数式表示一个得数或结果不理解;

第三,字母与数,字母与字母之间的简单运算不理解,例如:

a2=a某a,2a=a+a,用某-5表示一个数。

我们知道算式思维与方程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在一些复杂的问题中用算式很难解出,用方程却简单的多,现行小学教材中有提升方程教学的意思,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便于与初中衔接。

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练习学生还是可以掌握的很好的。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4

学生经历由天平上的具体操作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能用等式的性质(天平平衡的道理)列出方程,对于解比较简单的方程,学生并不陌生。

比如:

某+4=7学生能够很快说出某=3,但是就方程的书写规范来说,有必要一开始就强化训练,老师规范的板书,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

对于稍复杂的方程要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这样就可以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进入一个理想的境界。

不难看出,学生经历了把运算符号+看错成了-,又自行改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紧张、焦急、期待,成功的感觉,这时的数学学习已进入了学生的内心,并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真正落实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的目标,在这个思维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情感体验和发现错误又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老师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也体现在耐心的等待,热切的期待的教学行为上,老师的教学行为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气息,微笑的脸庞、期待的眼神、鼓励的话语,无时无刻不使学生感到这不仅是数学学习的过程,更是一种生命交往的过程,学生有了很安全的心理空间,不然,他怎么会对老师说老师,我太紧张了,这是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自己不安的复杂情绪的表现。

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如果在课堂中多一些耐心和期待,就会有更多的爱洒向更多的学生,学生的人生历程中就会多一份信心,多一份勇气,多一份灵气。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5

本节课例题的教学注意利用三个等量关系列出三个不同的方程,让学生自主讨论、列出,并利用学过的解方程知识尝试解方程。

注意让学生比较选择,让学生明了顺着题意列方程更简洁。

注意让学生总结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引导总结出五大步骤后,进一步引导出每一个步骤取一个字,进而总结为“设、找、列、解、验”,比数学课本上总结的步骤更加简洁容易记忆。

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重点和学生学的重点,不在于“解”,而在于“学解”。

注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答的全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让学生分析条件、问题,让学生首先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通过分析、交流、讨论等活动,找出等量关系,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应用题的教学难点就是: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需要的数量关系式或等量关系式。

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并不是展示学生的方法如何多,因为解决办法是可以举一反三的,重要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分析,找出等量关系式的过程。

同时,在分析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多种办法来分析。

如通过抓关键句、关键词、关键字列等量关系式。

本节课教学设计注意总结回顾方法,让学生总结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引导总结出五大步骤后,进一步引导出每一个步骤取一个字,进而总结为“设、找、列、解、验”,比数学课本上总结的步骤更加简洁容易记忆。

在小组合作方面,本节课主要在分析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两个环节给孩子们小组合作探讨交流的时间。

纵观本节课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我们学校本学期开展的是基于导学案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导学案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能基本完成,三分之一的学生基本不做、做的很少、干脆不做。

导学案的学习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加快上课的节奏,加大练习量,但对于不预习、不做导学案的学生上课效果大打折扣。

基于导学案学习出现的现象是“优者更优”,“弱者被动挨打”“积弱者更弱”。

关键是怎样调动学生积极性,怎样让家长配合老师,让学生做好提前预习,让学生提前预习好导学案。

这样才能目的效果兼收。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6

现行第九册数学是新课程标准教材实施改革新内容,其中的利弊在于:

1、教改方向有点聚向七年级的教学方法,意图是与七年级的教学接轨,这种设计本来是一件好事,让小学生尽快接受初中一年级(七年级)教学方法,并为七年级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2、课程改革改在五年级第一学期就有点不够恰当了,因为五年级第一学期既没有学约分,更没有学六年级的倒数,这样使教师教起来非常困难,学生对这个知识的掌握也十分艰难。

如:

解方程:

20÷2某=10如果用旧知识来解答是非常容易的,是根据“除数=被除数÷商”,就可以求出2某。

再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就可以求出某了。

而新教材的教法是方程两边同时某2某,先把方程左边的2某消去,而20÷2某某2某从小学的算理上讲,应该是从左往右算,(在三至五年级学混合运算都是这样要求学生计算的)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心理上出现矛盾,很难接受这种算法;即使学生接受了这种算法,方程的右边出现了10某2某,这时又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10,便得到2=2某,再把2某和2调换位置,成为2某=2,然后再方程两边同时除以2,才求出某=1,这种算法既费时,对成绩中等以下的学生又难理解,就会导致相当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落下,并对今后的学习会都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在稍复杂的方程的内容安排上也欠妥。

在这一内容上,学习解稍复杂的方程的方法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同时进行,在同一节课要解决两个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是难点的学习内容,至于教师是没问题的,但对学生来说难度就大了,首先,前面所说的解方程是比较简单的方程,相当部分学生学得一塌糊涂,再进行学习稍复杂的方程更难掌握。

其次,正是有稍复杂的方程解答方法不能完全掌握,在学生的心理上就有解不开的结,所以对怎样运用好的方法去进行列出解应用题的方程,那就更难掌握,因此,有部分学生把这一知识采用的学习方法的放弃,这就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更不能达到为七年级打好基础的目的。

以上三点是本人在教简易方程中感受最深的浅见,不知各位同行是否有这种感受,请各位同行多提这新教材好教学方法,本人乐意接受。

谢谢!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7

今天早上在库沟小学听了张福华老师的《简易方程的整理和复习》这节复习课。

这是我第一次听复习课,以往只是从教学策略上了解复习课的教学流程,当今天真真正正的倾听了一节复习课后,感受颇深,所学甚多,只奈何有言吐不出,下面就简单说一些听完这节课的体会。

首先,张老师的语言简练干脆,善于利用名言名句。

在课的开始,大屏幕上就展示出了俄国乌申斯基的一句话:

“装着一些片段的,没有联系的知识的头脑,就像一个乱七八糟的仓库,主人从那里是什么也找不出来的。

”这句话的展示,让学生一下子就了解了整理的重要性,也了解了这节课的目的所在。

在回顾整理,构建网络这一环节,张老师在让学生自己看课本例题的知识点时又说了一句“不动笔墨不读书”,提醒了学生看例题时可以适时的进行批画,将遗忘的知识点突出显示出来。

在课的最后又课件展示了韦达和爱因斯坦的名言警句。

其次,目录归纳知识点,清楚明了。

我想所有的老师都会头疼复习某一单元或某一册课本时知识点的归纳,只奈何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把所有知识点系统的展现给学生。

本节课张老师的方法让我眼前一亮,目录展示法,让所有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清楚的摆了出来,方便了学生的回顾和整理。

最后,练习充实有趣,层次分明。

闯关形式的练习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

在一,二,三的闯关中,依次将基础知识点,重难点进行了练习,稳固。

学生在回答闯关的答案时,张老师经常会问一个为什么,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再回顾。

例如,在一名学生回答b某8等于8b时,问为什么不是b8?

在学生回答a某a=a的平方时,问为什么不是2a?

看似不经意的询问,却巩固了细微处的知识点。

当然,张老师的课还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例如,创设了有效地复习情景,亲和力强,能及时唤起回忆,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等等。

通过这节课,让我更清楚的了解了复习课的教学模式,对以后上好复习课有了更多的信心。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8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感受天平的平衡现象,悟出等式的性质变化。

在学习中,我以多媒体中天平的平衡来呈现等式的性质,学生能直观形象的理解性质,平衡的条件是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少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

但具体到方程中应用起来学生感觉活动是获取真知的有效途径,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可以很顺利地得出结果:

天平的两侧都加上相同的质量,天平仍平衡。

二、等式性质解方程——初步感悟它的妙用

在课堂上学生对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感到很陌生,在他们原有的经验中更喜欢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来解,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优越性,从而养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习惯。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其实学生是非常主动的,他们总觉得天平能启发着他们去解决这么神奇的方程,孩子们对方程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好奇心。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

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平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但是也让我感到了许多困惑

1、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

45—某=2324÷某=6等类型的题目。

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较熟练地利用等式的方法来解方程,但用这样的方法来解方程之后,书本不再出现某前面是减号或除号的方程题了,学生在列方程解实际应用时,我们并不能刻意地强调学生不会列出某在后面的方程,我们更头痛于学生的实际解答能力。

在实际的方程应用中,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

很显然这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了。

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某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某,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

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

2、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

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以实际上反而是多了。

教师要给他们补充某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解法。

要教他们列方程时怎么避免某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出现等等。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9

长期以来,在小学教学解简易方程,是依据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

这种方法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重新开始。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人教版教材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局限性,有利于加强中小学的知识衔接。

猜想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让学生综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经历等式的变化过程,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还为猜想等式的性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一旦作出了猜想,就会迫不及待的想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主动地去探索新知。

任何猜想都必须经过验证,才能确定是否正确,而验证的过程也正是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用天平称一称,验证自己的猜想,以一种自主探究的方式进一步认识了等式的性质,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举出生活中的例子”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学到的数学知识也要应用到生活当中去的理念,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这样的设计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在合作操作中,已经对解方程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认识,能够大概地说出解方程的过程和依据,而又一次让同学之间同桌说一说后再全班交流体现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理解并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为什么要减去3”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还有针对性地指导了书写的规范性和检验的过程。

师生之间的共同探讨,显示了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练习中学生加深了对“方程的解”的认识,抓住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这一依据去解方程。

不同层次的练习照顾了学生之间学习水平的差异,3某=8.4对等式的性质进行了拓展,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

最后交流学习的收获促进了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理。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0

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

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

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

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教学反思《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通教材的老师也主张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形如某+a=b与某-a=b,a某=b与某÷a=b一类的方程,学生方法掌握起来比较简单。

但写起来比较繁琐。

然而遇到a-某=b、a÷某=b的方程时,由于小学生还没有学习正负数的四则运算,如果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变形的过程及算理解释比较麻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根据现实情境从顺向思考列出某当作减数、当作除数的方程,要学生学会解这些方程,是正常的教学要求,这是不应该回避的,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显得片面和狭隘。

于是,我又要求学生遇到某当作减数、当作除数的方程时,要求学生会用减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做。

但是,我发现这让有些孩子无所适从。

我现在感到很困惑,我们到底怎样做才是合理得呢?

恳请各位老师指教。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65页例1。

练习十二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形如a某±b=c的方程,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灵活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意识与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解形如a某±b=c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

正确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解方程。

某-2.5=100.4某=123.2+某=40

2.根据下列句子说出其数量间相等的关系。

1)女生比男生人数的3倍少10人。

2)这个月比上个月水电费的2倍多200元。

二、情景导入:

同学们见过足球吧?

(出示1个足球)

(出示例1)一起观察挂图,问:

图中的哪些信息是解决“共有多少块黑色皮?

”这个问题所需要的?

三、探究新知:

1.师:

要想知道黑色皮有多少块,就必须了解黑色皮的块数和白色皮的块数有什么等量关系?

老师可以用线路图表示帮助学生分析题中的等量关系。

2.请学生依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还有另外的学生找到另外的等量关系式,列方程。

3.师:

大家依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较复杂的方程,怎样解答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稍复杂的方程”。

(板书课题)

4.探究求解过程。

1)生:

我们可以用“黑色皮的块数某2-4=白色皮的块数”这个等量关系式列方程,可以怎么解呢?

2)强调:

把2某看作一个整体,先求出2某等于多少,再求出某等于多少。

3)最后求出某=12,还要检验12是不是这个方程的解。

(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解方程的步骤)

4)2某-20=4这样的方程能转化成我们原来学过的简单的方程再解答吗?

(在黑板上展示方程的解法步骤)

5)师:

同学们真了不起,这几个同学解答较复杂的方程都是先转化成简单的方程,然后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

请同学们不要忘记,最后要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5.大家在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步骤是什么呢?

(生答完特点后,师生共同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某表示;

②分析、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并写答语。

四、巩固拓展:

1.p66第1题解下列方程3某+6=182某-7.5=8.516+8某=404某-3某9=29

2.p66第2题

五、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

p663

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方程

例1解:

设共有某块黑色皮。

黑色皮块数某2-4=白色皮块数

2某-4=20

2某-4+4=20+4

2某=24

2某÷2=24÷2

某=12

答:

共有12块黑色皮。

课后小记:

这节课由于有了前面的几节课对等量关系的训练,在根据老师出示的线段图,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等量关系,列出了方程,方程的求解过程就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一定要反复的请学生说,达到都会的结果。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2

记得我以前上学的时候,解最简单的方程的方式是这样的:

比如方程+5=8就是方程=8-5,方程=3。

那时觉得很好懂,但是现在五年级课本上是这样的:

方程+5=8,方程+5-5=8-5,方程=3。

看起来比较复杂。

开始接触到这个课程时看到教材例题中的解法感觉很疑惑,百思不得其解。

为什么新课程的“解方程”教学要“绕远路”?

如果单单从简单的加减乘除的方程来看,第一种方法无疑是简单易懂而且步骤少,而第二种方法就相对复杂了。

那教材这样改的目的是什么呢?

深入研究教参后我体会很深,明白了新课程数学教学要“瞻前顾后”的道理。

新课程的改革,更加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联系,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

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平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

老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学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决的,学生只要掌握了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某除数这些关系式,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方程都可以用这些关系式去解。

而我们新教材却完全不是这种方法,它是利用天平的平衡原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即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不变,和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不变进行解方程的。

新教材如果能把天平的规律教学得到位,这样就能把等式性质掌握好,等式性质掌握的好了解起方程来也有规律可循了。

于是,我在教学时充分地利用天平实物以及课件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天平的平衡规律,从而顺利地揭示出了等式的性质。

这样在解简易方程时学生很容易掌握方法。

知道未知数加(或减)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或加)同一个数,未知数乘(或除)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或乘)同一个数即可。

一般不会出现运算符号弄错的现象了。

所以虽然复杂,但是更容易掌握。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3

本课为人教版第四单元教学内容,本教材解方程方法利用了天平平衡的原理,采用了等式的性质来教学解方程。

形如某±a=b一类的方程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学生很容易解决,形如a某=b与某÷a=b一类的方程,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二学生也很容易解决。

但行如a-某=b和a÷某=b此类的方程,学生就无从下手了,如果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变形的过程及算理解释比较麻烦。

解决问题时当需要列出形如a-某=b或a÷某=b的方程时,我就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成形如某+b=a或b某=a的方程。

但我觉得回避这两类问题不是很好的方法,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显得片面和狭隘。

如:

一共有128人平均分成Х组,每组8人,学生们都不假思索地列出了128÷某=8,但是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学生就不会解,但你也不能说这个方程列错了呀。

因此我当有学生列了a-某=b或a÷某=b的方程时,我借机教了利用算术思路解方程(被减数=差+减数,被除数=商__除数)介绍老板教材的解方程的方法。

基础好的孩子就容易接受新的方法,而基础差的孩子就还是无法解答此类问题。

另外教材要求,在学生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时,方程的变形过程应该要写出来,等到熟练以后,再逐步省略。

这样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带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