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7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20334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617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1617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1617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1617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1617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1617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1617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1617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1617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1617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1617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1617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1617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1617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1617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1617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617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1617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17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617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1617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高二语文人教必修3月考试卷2017.3

1、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回归经典阅读

曹文轩

我们应当将阅读看成是一种宗教,一种超越任何宗教的一个宗教,把阅读看作是一个宗教行为。

一个正当的、有效的阅读应当将对经典的阅读看作是整个阅读过程中的核心部分。

人民教育出版社联合几家出版社共同推出的“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一共是六十种,乍一听是否觉得这么多的书对于孩子来说是不是太沉重了,可是我们如果把它反过来问一下,一个孩子,他念了三年初中,又念了三年高中,这六年的时间里边,看上六十本书,每年才十本,每个月才不到一本,还多吗?

多看这六十本书与加重他们的负担,是毫无关系的。

因为这些书仅仅是供他们阅读,而并不是作为课程被要求的,这种情况下的阅读其实是在缓解学习的紧张。

何谓经典?

在阅读中,所谓的经典就是那样一种东西,是至高无上的。

这里的阅读是一种仰视,就是事情到这里为止不能再过去了,就像来到一座高山下面。

经典肯定是与时间有关系的,对于现在的东西,它可能成为经典。

经典的作品肯定是能说出一些东西来的,不是不能把握的,比如说它的艺术性,比如说它反映的那个问题代表了人类存在的基本状态等等。

对时尚文字的阅读是必要的,但一个人倘若将时尚文字作为阅读的全部,那么这种阅读注定是一种低质量的阅读。

而事实是现在的阅读不论是成人的,还是孩子的阅读,往往为时尚的文字所包围,使他们无法接受经典,特别是孩子。

这个现实是应当被我们关注的。

大家都知道,今天的社会是一个以享乐主义为主流思想的社会。

大家看看今天为孩子所制造的文字,大部分是缺少经典的许多宝贵的品质的——它的忧郁感、它的悲悯、它的雅致、它的美感、它的圣洁、它的庄重和意境等等。

大家去看看现在的少年儿童读物里边,经典的品质都是很少的,或者说是不具备的。

而这些文字往往都流于毫无意义的嬉笑与一味的喧嚣和热闹,因为这个社会、这个时代是以享乐主义为主流思想的。

许多人认为儿童文学是给孩子带来快乐的文学,这个定义应该修改为:

儿童文学是给孩子带来快感的文学。

而这个快感包括悲剧性快感。

你看安徒生的童话有几个是让你快乐的?

不是!

它是让你悲哀的,让你忧伤的,让你意识到这个世界存在的人的那种苦难,甚至说是巨大的苦难。

一些人给孩子制造的那种快乐叫“傻乐”。

一个小孩如果长期在傻笑中长大,那么长大了他不是个白痴,也是个准白痴。

但是这个观念我们现在几乎是无法纠正的。

一个以经典阅读为基础的阅读,才可能是一个理想的阅读。

一个孩子如果不能使他回到经典性的文字,而长期沉落于这些轻飘的、快乐的、没有忧伤的文字,这种阅读在建构孩子的精神世界和培养孩子优良的心理素质方面,它会起到一个怎么样的作用?

一个孩子理想的阅读应该从这个地方开始。

(摘自《阅读是一种宗教》,有删改)

1.下列关于“经典阅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经典阅读应被看成是超越任何宗教的一个宗教,应当被看作是整个阅读过程中的核心部分,因为这样的阅读是正当的、有效的阅读。

B.经典阅读只是把经典作品提供给学生阅读,而不是把这些作品作为课程来要求学生,因而不仅不会加重学生负担,反而会缓解学习的紧张。

C.经典阅读是对那种至高无上的作品的一种仰视,它可以帮助人们把握一些东西,如经典的艺术性,经典反映的问题代表了人类存在的基本状态等等。

D.经典阅读并不排斥对时尚文字的阅读,但如果我们把时尚文字作为阅读的全部,那么阅读就是低质量的,就会妨碍人们接受经典。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今天的社会以享乐主义为主流思想,为孩子们制造的文字大部分缺乏诸如忧郁感、悲悯、雅致、美感、圣洁、庄重和意境等宝贵的品质。

B.现在的阅读往往为时尚的文字所包围,而这些文字往往又流于毫无意义的嬉笑与一味的喧嚣和热闹,缺少经典的品质,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C.儿童文学应该给孩子们带来快感,包括悲剧性快感,而不是给他们带来快乐,安徒生的童话没有几个是让人快乐的就证明了这一点。

D.悲剧性的经典作品可以让人意识到这个世界存在的人的苦难,而现实的那些时尚文字往往在给孩子制造“傻乐”,这种“傻乐”不利于培养孩子优良的心理素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典作品就像一座高山,阅读经典就像是仰视高山。

经典的东西一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随着时间的迁移,现在的东西也可能成为经典。

B.时尚文字的泛滥是与以享乐主义为主流思想的社会密切相关的,对时尚文字的过多阅读,容易使孩子们缺少经典所具有的许多宝贵的品质。

C.现实是许多人过多地追求文学应该给孩子带来快乐,却忘了也应该给孩子带去悲剧性的快感,但这个观念我们现在却几乎无法纠正。

D.从全文看,作者认为,一个孩子理想的阅读应该从能够给孩子带来快乐、忧伤,甚至苦难的文字开始,来构建孩子健康的精神世界和培养孩子优良的心理素质。

2、古代诗文阅读(36分)

(1)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曾祖依艺,位终巩令。

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

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

天宝末,献《三大礼赋》。

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

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

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①。

明年春,琯罢相。

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

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

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

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

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

“严挺之乃有此儿!

”武虽急暴,不以为忤。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

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

及郭英代武镇成都,英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

既至而适卒。

是岁,崔宁杀英,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

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

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

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注】 ①陈涛斜,地名。

在陕西咸阳县东,亦谓之“成阳斜”。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玄宗奇之,召试文章                      奇:

认为……奇妙。

B.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                      宵:

在夜里。

C.严武过之,有时不冠                      过:

指出过错。

D.自棹舟迎甫而还                        棹:

用桨划。

5.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杜甫凄苦人生的一项是(3分)(  )

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②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 ③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④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⑤瞪视武曰:

“严挺之乃有此儿!

” ⑥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A.①③⑤  B.②④⑥C.①④⑥              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B.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陈涛斜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D.由于郭英对待杜甫不好,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2)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注】 拾遗:

官名。

袁氏曾任拾遗,因罪流放岭南。

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9.这首诗在写作上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简要分析。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

(1),,使人听此凋朱颜!

(2),不尽长江滚滚来。

(3)沧海月明珠有泪,。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4)题。

面壁敦煌

卢贤生

当年大千由上海迁往苏州网师园时,同住园内的叶恭绰对大千的帮助与影响很大。

叶恭绰是我国著名书画家和收藏家,他对大千说:

“人物画一脉,自吴道子、李公麟后已成绝响,仇实父失之软媚、陈老莲失之诡谲,有清三百年,更无一人焉。

”并力劝他放弃花卉山水,专攻人物,振此颓风。

所以大千也说,他“西去流沙,寝食于莫高、榆林二石室者近三年,临抚魏、隋、唐、宋壁画三百帧,皆先生启之也”。

之后,在国民党政府检察院任职的马文彦,也曾多次向大千介绍敦煌石窟壁画,大千自己又查阅了一批资料,遂决定去探寻中国绘画的艺术渊源,以发扬光大。

1941年3月,大千第一次踏上赴敦煌的征途。

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莫高窟,在莫高窟附近的一个破庙里住下后,便带领帮工和随行的士兵清理积沙,修路开道,经过五个月的艰苦工作,总共为309个洞窟进行记录和编号。

由于生活用品准备不足,人少力薄,以及画布和颜料等画具临摹效果不佳,大千一行不得不于年底返回兰州,筹集人马,补充物品,作长期打算。

1942年3月,大千率子张心智以及差厨等一行9人,从西宁包租一辆卡车,第二次来到敦煌。

临摹敦煌壁画工作是十分艰巨的,为了加快进度和保证质量,大千在朋友担保下,获得青海主管特准,亲往塔尔寺以每月50块大洋雇到此前认识的5位喇嘛画师。

他们专为大千磨制颜料、缝制画布、烧制木炭条。

为使临画色彩亮丽无比而历久不变,并能使所临壁画恢复如初,大千所使用的颜料多为石青、石绿、朱砂等矿物质,这些珍贵的颜料来自于西藏,每斤价格在40至50两银子之间,而且每种都在100斤以上。

颜料经精工细磨后才能使用。

大千所用画布大到数丈,喇嘛画师拼接缝制画布更是拿手绝活,往往是天衣无缝,不露痕迹。

画布需抹上胶水,填平布孔,再打磨7次,方能下笔。

洞窟内光线暗淡,有时他们借着日光,用一块镜子反射入窟内进行临摹。

但多数时间是一手秉烛或提灯,一手握笔,有时手持电筒反复观看多次,才能画上一笔。

洞窟里空气滞闷,呆上半天,人就觉得头昏脑胀。

深而大的石窟更是阴冷潮湿。

夏天要穿棉衣,冬天则滴水成冰,无法工作。

在高大的洞窟里临摹,还必须搭梯而上。

碰到藻井或离地面很近的壁画,只能仰面或侧身而卧,上下反复,时卧时起,不久就使人汗流浃背。

即使这样,面对历经千年的敦煌壁画,他也曾风趣地说:

“有不少女体菩萨,虽然明知是壁画,但仍然可以使你怦然心动。

”1943年5月,大千别了莫高窟,伴随着驼铃声,向榆林窟进发。

榆林窟,俗称“万佛峡”,位于安西县城南约200华里处,它与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水峡口小千佛洞都是独立的石窟群。

由于它们的壁画和雕塑的时代特点与艺术风格很相近,同属一个体系,所以统称为“敦煌石窟艺术”。

大千曾数次前往榆林窟观摩、考察。

虽然榆林窟的壁画在数量上远不能与莫高窟相比,但其艺术水平则完全可与莫高窟媲美。

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工作,大千一行在榆林窟共临摹壁画10余幅。

其中一幅《卢舍那佛》成为大千榆林窟之行的得意之作,从而为大千的敦煌之行画上了句号。

相关链接:

①他们从成都出发,途经兰州,进入戈壁滩边缘的安西后,又换乘骆驼继续前进。

他们坐汽车,一千里的路程走了1个多月。

在风沙弥漫中他们又骑着骆驼走完了最后一百里路,风餐露宿了三天三夜,才到达了目的地——敦煌莫高窟。

(汤子祺《张大千与敦煌》)②就在张大千全神贯注地临摹壁画的时候,有人告了张大千一状,说他在敦煌污损、毁坏壁画。

当时的国民党行政院行文敦煌县政府对张大千进行劝阻。

敦煌县政府立即派人前来调查,发现张大千所做并非如谣言所说,也就不了了之。

(汤子祺《张大千与敦煌》)③这次来敦煌一切费用都由自己担负,长期在敦煌,从经济上说,只有出,没有入,不仅在敦煌要用钱,四川家里一大家人要吃饭,怎么办?

这些实际问题给父亲带来很大的压力。

……父亲晚上回到上寺住处,还要作画寄回成都,经好友肖翼之、杨孝慈二位先生变卖后,来维持这里的庞大开支。

(张心智《中华文史资料文库·大千敦煌行》)④父亲临摹壁画严肃认真,临摹每一幅壁画都要找同一时代同样内容的壁画互相对照参考。

他说,相互参考可以使我们临摹得更准确一些。

我和李复等人的分工是每人着一种颜色,和现在的流水作业法相似。

(张心智《中华文史资料文库·大千敦煌行》)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叶恭绰曾对张大千说吴道子、李公麟之后,中国人物画坛就再无大家出现,仇实父不够软媚,陈老莲不够诡谲,并以此勉励他担当重振人物画坛的重任。

B.本文叙写了张大千探访敦煌的过程,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大师鲜为人知的经历,给人启示。

特别是他善纳人言,为了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克服重重困难的精神更值得人们敬仰。

C.1941年3月,张大千第一次踏上赴敦煌的征程,对石窟进行了记录和编号,由于生活用品不足,被迫于年底返回兰州。

D.“有不少女体菩萨,虽然明知是壁画,但仍然可以使你怦然心动。

”从张大千的这句感言中可见敦煌壁画行神兼备,光彩照人,实为罕见的艺术精品。

E.榆林窟与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水峡口小千佛洞称为“敦煌石窟艺术”,因为它们相邻,且壁画和雕塑的时代特点与艺术风格非常相近,并同属一个体系。

(2)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为了加快进度和保证质量,他采取了哪些措施?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3)张大千敦煌之行遇到过哪些困难?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4)成功是需要条件的,而张大千能为自己的敦煌之行画上圆满的句号,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语言文学运用(25分)

12.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正确一句是(3分)(  )

A.张厂长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许多提高产品质量的好建议。

B.新厂品的试验已经到了极其关键的时刻,希望大家同心协力,做好准备,功败垂成就在一举了。

C.今年“五一劳动节”,我去北京旅游,竟与五年不见的小学同学在故宫萍水相逢,真是太让人欣喜。

D.李大伯老俩口,二十多年来互敬互爱,真可谓举案齐眉。

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6月以来,斯诺登踢爆的美国监听门事件一直在发酵。

除滥用法权和先进技术外,这事件也反映出美国的自信已出现危机。

B.“中国达人秀”这类“零门槛”的选秀节目,让拥有才华和梦想的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展示天赋和潜能,也让我们懂得平凡人成就自我的关键在于是否相信梦想,相信奇迹。

C.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执政一周年之际悍然参拜靖国神社。

更令人愤怒的是,安倍在声明中言之凿凿地称,参拜是为了重温日本将绝不发动战争,是为了“持久的和平”。

这是何等荒诞的诡辩!

D.据新华社报道,北京时间8日凌晨4时,日本东京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奥委会全会上,一举击败西班牙的马德里和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获得2020年夏季奥运会的举办地。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近年来,一系列公益事件的发生,引发了全民对“正能量”的关注和讨论。

“正能量”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①只有多创造多传递“正能量” 

②每个人的身上有“正能量”,自然也有“负能量” 

③才能增加人体的正能量 

④“负能量”如同劣质的汽油,会对社会这辆疾驰的列车造成严重的伤害 

⑤一个人只有减少不该有的欲望,保持心态的平和,喜乐地生活 

⑥这辆列车才能安全地驶向远方

A.②①⑥⑤③④  B.⑤⑥②④①③C.②⑤③④①⑥  D.⑤③②④①⑥

15.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回答文后两个问题(5分)

新华网北京12月15日电(记者白瑞雪、赵薇、李宣良) 第一面登上月球的五星红旗15日晚通过电视直播“亮相”。

中国探月工程总指挥马兴瑞随后宣布,嫦娥三号取得圆满成功。

来自中国月球车车身上的这一图像,是由当天凌晨释放它的着陆器拍摄的。

23时许进行的首次互拍成像试验中,着陆器和月球车用各自携带的相机互相拍照。

照片显示,在虹湾地区布满砾石和尘埃的灰黑色月面上,着陆器被阳光照得一片金色,月球车“胸前”的五星红旗鲜艳夺目。

①把这则新闻压缩成不超过20字的标题新闻。

(3分)

②请为这则新闻的结尾写一句话,对“嫦娥三号取得圆满成功”作出点评。

(2分)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6分)

一档明星并不耀眼、孩儿非常幼稚、节目名称朴素的《爸爸去哪儿》,居然成了热门综艺节目,这就令很多“道中人”陷入迷惘:

逮逮鱼、赶赶猪、烧烧饭、滑滑雪……①________?

人们看惯了彩排百遍无懈可击的明星表演,在赞叹之余也会感到某种无趣;然而一旦看到他们舞台下和孩子们手忙脚乱的表现,②________。

这就让观众们产生了深深的共情,于是他们的笑点即刻点燃我们的笑点,他们的泪点也顿时触到我们的泪点。

可见,善用明星资源,③________。

而走入平凡,须得走出舞台。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瑞士,婴儿降生,医院就会在户籍卡中输入孩子的姓名、性别、出生时间及家庭住址。

由于婴儿和大人一样用统一规格的户籍卡,因此每一个婴儿都有“财产状况”这一栏。

瑞士人在为自己的孩子填写拥有的财产时,写的都是“时间”。

他们认为,对一个人,尤其是对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来讲,他所拥有的财富,除时间外,不会有其他东西。

一个人出生后,到底拥有些什么?

说到底,无非是几十年的时间。

所谓生命,也就是一个逐渐支出时间的过程。

有些人需要地位、财富,就用自己的时间去换取权力、金钱;有些人需要闲适,于是就在宁静和安谧中从容地度过自己的时日……瑞士人对财富的理解,对我们或许有所启迪。

请根据你对这段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题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