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36159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院感染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医院感染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医院感染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医院感染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医院感染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医院感染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医院感染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医院感染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医院感染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医院感染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医院感染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医院感染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医院感染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医院感染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院感染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docx

《医院感染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感染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院感染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docx

医院感染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医院感染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25

一、名词解释:

针对相关问题作简明扼要的回答。

1.医疗垃圾指在诊断、治疗、预防和卫生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患者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排泄物及垃圾,这些废弃物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可能。

2.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病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存在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3.保护性隔离为避免医院内高度易感病人受到来自其他病人、医护人员、探视者以及病房环境中各种致病性微生物和条件致病微生物感染而采取的隔离措施。

4.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其基本特点为: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5.层流洁净手术室采用层流空气净化方式的手术室。

即空气通过高效过滤器,呈流线状流入室内,以等速流过房间后流出。

室内产生的尘粒或微生物不会向四周扩散,随气流方向被排出房间。

6.医院污物指在诊断、治疗、卫生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患者生活过

程中产生的排泄物及垃圾,这些废弃物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可能。

7.医院感染监测是指长期、系统、连续地观察、收集和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和反馈给有关部门和科室,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包括

(1)综合性监测:

是指对全院住院病人进行综合性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因素的监测。

(2)目标性监测:

是指根据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对选定目标开展的医院感染监测,如ICU病人的监测、外科术后病人的监测、新生儿的监测、抗感染药物耐药性监测等。

8.消毒:

是指杀灭或消除医院环境中和媒介物上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9.灭菌:

是指杀灭或去除外环境中媒介物携带的一切微生物的过程。

10.灭菌法:

可杀灭外环境中一切微生物的物理、化学方法。

11.高度危险性物品这类物品是穿过皮肤或粘膜而进入无菌的组织或器官内部的器材,或与破损的组织、皮肤粘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品,或血液流经其中的器材和用品。

例如,手术器械和用品、穿刺针、输血器材、输液器材、注射的药物和液体、透析器、血液和血液制品、导尿管、膀胱镜、腹腔镜、脏器移植物和活体组织检查钳等。

二、问答题:

针对相关问题作简明扼要的回答。

1.何谓保护性隔离?

是指为避免医院内高度易感患者受到来自其他患者、医护人员、探视者及环境中各种致病性微生物和条件致病微生物的感染而采取的隔离措施。

2.医院感染的感染链包括哪些部分?

医院感染的感染链由3部分组成,分别为感染源、感染传播途径和易感者。

3.简述医疗垃圾对公众健康可能造成的危害。

医疗垃圾对公众健康可能造成以下危害:

传播艾滋病,传播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传播胃肠道、呼吸道感染,造成血流感染、皮肤感染,甚至造成放射性损害或中毒。

4.试述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

①侵入性诊疗操作,破坏皮肤黏膜屏障,如外科手术、各种穿刺、各种插(留置)导管、气管切开等;②现代医疗新技术,如器官移植、人工装置(人工瓣膜、人工关节、人工晶体等);③损伤免疫功能的各种细胞毒药物、免疫抑制药、放射治疗等的广泛使用,如抗肿瘤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环孢素、60Co治疗等;④基础疾病致宿主免疫功能低下,如糖尿病、肝硬化、慢性肾炎、艾滋病、恶性肿瘤等;⑤使用能引起正常微生态失衡的抗菌药物,破坏机体正常微生态屏障;⑥其他原因,如医院消毒灭菌存在缺陷、医疗场所过于简陋等。

5.试述标准预防及其基本特点。

标准预防是指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其基本特点为:

①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又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②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患者;③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

离。

 

6.何谓高度危险物品?

指穿过皮肤或黏膜而进入无菌的组织或器官内部的器材,或与破损的组织、皮肤黏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品,或血液流经其中的器材和用品。

例如,手术器械和用品、穿刺针、输血器材、输液器材、注射的药物和液体、透析器、血液和血液制品、导尿管、膀胱镜、腹腔镜、脏器移植物和活体组织检查钳等。

7.请写出六步洗手法的六步。

六步洗手法的六步分别是掌心对掌心搓擦,手指交叉掌心对手背搓擦,手指交叉掌心对掌心搓擦,两手互握互搓指背,拇指在掌中转动搓擦,指尖在掌心搓擦。

8.医疗废弃物可能对哪些人群造成危害?

医疗废弃物可能对医师和护士、患者、医院后勤支持人员、废弃物收集处置人员、一般公众造成危害。

9.试述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nosocomialinfection,hospitalinfection,hospitalac-

quiredinfecrin)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病的感染;但不包括人院前已存在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10.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有哪些?

控制医院内感染的措施包括医院感染监测,即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和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医院感染散发和医院感染流行、暴发流行的报告与控制,消毒灭菌与隔离,消毒药械的管理。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医院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如门诊、急诊,病房,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和处置室,产房、母婴室、新生儿室,ICU,血液

净化室,手术室,消毒供应室,口腔科,输血科,内镜室,导管室,检验科和营养室及洗衣房的医院感染管理),医院污物的管理等。

11.医院感染病原学具有哪些特点?

医院感染病原体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医院感染的病原学具有以下特点,①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细菌的种类和分布因感染类型、医院类别、患者具体情况和治疗措施不同而不同。

②目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如肠杆菌和非发酵菌。

这些细菌常有耐药性。

③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特别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正在增加。

④厌氧菌等机体正常菌群常引起内源性感染,真菌感染正在增加。

医院感染的病原体的来源:

①内源性感染的细菌来自于病人自身储菌库,如肠道、皮肤、口腔、泌尿生殖道等。

②外源性感染常来自于其他住院病人、医务人员、探视者、陪护人员、医院环境及未彻底消毒灭菌的医疗器械和输液输血等。

12.细菌培养阳性后,如何鉴别是病原菌还是污染菌?

多次培养为同一细菌,细菌定量培养达到诊断标准,细菌毒力试验(如表皮葡萄球菌粘质试验)阳性,宿主血清凝集试验效价达1:

40以上,特异性抗体或特异性抗原检测阳性均提示为病原菌。

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可以对分离的病原体进行噬菌体、细菌素、DNA分析等方法进行鉴定。

13.分析临床常见病原学检查结果时应注意什么?

(1)在各种实验诊断方法中,临床标本分离和培养的阳性结果最具有诊断价值,在分离到病原体时应进行药物敏感试验。

但需考虑由于早期使用抗感染药物、标本采集或运输不当、培养条件的限制、L菌及厌氧菌或苛氧菌感染等原因,可出现一般病原体检查阴性的假阴性结果。

(2)病原体的抗原成分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感染性疾病,阳性结果提示某种感染性疾病病原体的存在,但分析此类结果时要考虑不同病原体的共同抗原所致的交叉反应,必须设立严格的对照实验才能根据阳性结果正确判断。

(3)核酸检测已成为现代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的快速方法,但要考虑PCR方

法由于其高度敏感性,实验影响因素多,易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

(4)血清学检查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感染性疾病检测方法,用已知抗原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特异性抗体,以出现IgM抗体或高效价IgG抗体或双份血清IgG抗体4倍以上增加为阳性判断结果,有重要参考价值,并可做出现症感染的结论。

特异性性IgM抗体阳性具有早期诊断意义,并可区分原发性感染或复发性感染,并需排除类风湿因子的干抗。

(5)分析临床常见病原学检查结果需结合临床资料和标本采集时间、病原体分离方法、是否使用抗感染治疗药物等因素。

14.试述微生态失调的生态学分类。

微生态失调是指正常微生物群之间和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外环境影响下,由生理性的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的状态。

生态学将微生态失调分为四类。

第一类,菌群失调;指原微生境或其他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或定性的异常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分为一度(可逆性)、二度、(表现为慢性病如慢性肠炎等)、三度(表现为急性疾病状态如二重感染、菌交替症)失调。

第二类,定位转移(或易位)分为横向转移(正常菌群由原位向周围转移如下消化道至上呼吸道)和纵向转

移,后者是指皮肤或粘膜上的细菌层次发生变化,上。

(表)层的细菌转向深层,甚至进入粘膜下层引起疾病。

第三类,血行感染;可出现在定位转移之前或定位转移之后,为易位菌传播的一种形式,分为菌血症和脓毒血症。

第四类,易位病灶,形成转移性病灶,如肝脓疡、脑脓疡等,常与脓毒败血症先后或同时发生。

15.试述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组成及主要职责各级各类医院必须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处(科)、门诊部、护理部、临床相关科室、检验科、药剂科、消毒供应室、手术室、预防保健科、设备科、后勤等科室主要负责人和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专家等组成,在院长或业务副院长领导下开展工作。

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1)依据有关政策法规,制定全院控制医院感染规划、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根据《综合医院建筑标准》有关卫生学标准及预防医院感染的要求,对医院的改建、扩建和新建,提出建设性意见。

(3)对医院感染管理科拟定的全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进行审定,对其工作进行考评。

(4)建立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项,遇有紧急问题随时召开。

16.如何防止免疫功能低下者发生医院感染?

正确答案:

(1)保护肌体屏障作用:

保护肌体皮肤和粘膜的完整性,防止细菌等病原体侵入肌体。

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

(2)避免扰乱宿主正常菌群:

正常菌群相互之间存在拮抗作用,正常菌群的相互作用可以防止病原菌在皮肤粘膜上的定植和感染,如鼻腔鼻粘膜正常菌群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定植,口腔菌群能抵抗链球菌定植,肠道菌群能抵抗肠道致病菌的定植。

抗菌药物可扰乱正常菌群组成,尤其是广谱、作用强的抗菌药物和对厌氧菌有抗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可导致人体正常微生态平衡的失调。

(3)积极治疗潜在性感染,凡接受细胞毒药物或可能发生粒细胞减少症的患者均应全面检查有无感染病灶,如龋齿、鼻旁窦炎、无症状泌尿道感染、反复发作的皮肤感染、肛裂等。

检查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肺炎链球菌、粪类圆线虫、溶组织阿米巴等病原体的带菌状态,有无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弓形虫等潜在性感染。

有以上情况者,在降低机体免疫功能前,如造血干细胞移植、肝脏移植、肾移植前,进行有效治疗。

(4)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切断感染途径。

病人可隔离在单独的病室或层流洁净病室中。

不仅要控制空气源感染,还必须注意接触隔离和食源性感染。

(5)采用选择性脱污染措施,减少内源性感染。

常采用选择性脱污染,如对肠道进行选择性脱污染只消除或抑制肠道内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尽量减少对病原体定植有抑制作用的厌氧菌的影响。

在选择脱污染的药物时,应考虑其抗菌谱及对厌氧菌的作用,脱污染效果、适应证、药动学特性、耐药性、不良反应,尤其是与细胞毒药物合用时的毒性等因素。

17.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正确答案

(1)侵入性诊疗操作,破坏皮肤肝粘膜屏障,如外科手术、各种穿刺、各种插(留置)导管、气管切开等。

(2)现代医疗新技术,如器官移植、人工装置(人工瓣腊、人工关节、人工晶体等。

(3)损伤免疫功能的各种细胞毒药物、免疫抑制剂、放射治疗等的广泛使用。

如抗肿瘤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环胞素A,钻60治疗等。

(4)基础疾病致宿主免疫功能低下,如糖尿病、肝硬变、慢性肾炎、艾滋病、恶性肿瘤等。

(5)使用能引起正常微生态失衡的抗菌药物,破坏机体正常微生态屏障。

(6)其他原因,如医院消毒灭菌存在缺陷、医疗场所过于简陋等。

18.试述医院感染诊断原则。

诊断医院感染主要依据卫生部颁布的《医院

感染诊断标准》。

下列情况肯定为获得性医院感染:

(1)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计算起,超过其常规潜伏期而发生的感染。

(2)没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发生在人院48小时以后者。

(3)病人发生的感染是上次住院期间获得的。

(4)在原有医院感染的基础上又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症的迁徙

病灶)。

(5)在已知病原体的原有感染部位又分离到新的病原体(除外污染菌、复数

菌或混合感染),属另一次医院感染。

(6)新生儿经产道获得的感染。

(7)住院中由于治疗措施而激洛的感染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在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临床症状或体症者。

(2)由损伤而产生的炎症或由非生物因子刺激产生的炎症。

⑶婴儿经胎盘获得的感染,如CMV弓形虫发生在出生后48小时以内者。

19.《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对各级医院医院感染管理人员配备和机构设置有哪些规定?

各级各类医院根据本院规模、性质设置医院感染管理机构或专职人员,由兼任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任的院长或副院长直接领导。

3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设医院感染管理科。

300张床位以下的医院应配备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

1000张床位以上的大型医院三5人(>5人)。

5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三3人(>3人)。

300〜500床位的医院三2人(>2人)。

300张床位以下的医院三1人(>1人)。

基层医疗机构必须指定专人兼职医院感染管理日常工作。

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负责医院感染管理日常工作:

是具有一定管理职能的业务科室,协调相关部门,具体负责全院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技术指导、管理和监督;专职人员必须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院感染管理培训单位的培训,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岗位培训证书》;考核合格方可上岗;他们享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同等待遇。

20.《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对各级医院医院感染率控制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正确答案:

医院级别医院感染发病率一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100床位以下医院<7%<1%

100〜500床位医院<8%<0.5%500床位以上医院<10%<0.5%

21.关于消毒灭菌的一些基本概念。

正确答案

(1)医院消毒(disinfectioninhospital):

指杀灭或消除医院环境中和媒介物上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消毒包括疫源地消毒(指对医院内存在着或曾经存在着感染性疾病传染源的场所进行的消毒。

其目的是杀灭或清除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随时消毒(指对医院存在的疫源地内有传染源存在时进行的消毒,目的是及时杀灭或清除病人排出的病原微生物;感染症病人住院期间进行的病室或床边消毒)、终末消毒(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

例如医院内的感染症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对其住过的病室及污染物品进行的消毒)、预防性消毒(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

例如医院的医疗器械灭菌,诊疗用品的消毒,餐具的消毒和一般病人住院期间和出院后进行的消毒等)。

消毒合格(disinfee-tiongualifled)是指在医院消毒中、消毒后媒介物携带的微生物等于或少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若能使人工污染的微生物减少99.9%或使消毒对象上污染的自然微生物减少90%,则为消毒合格。

(2)灭菌(sterilization):

指杀灭或去除外环境中媒介物携带的一切微生

物的过程。

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孢和真菌孢子。

灭菌是个绝对的概念,灭菌后物品必须是完全无菌的。

然而事实上要达到这样的程度是困难的,因此规定,灭菌过程必须使物品污染微生物的存活概率减少到10人-6,即若对100万件物品进行灭菌处理,灭菌后最多只允许有一件灭菌物品中仍有活的微生物,即灭菌保证水平为10人4。

媒介物(vectOrs):

指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中污染了病原微生物的固体、气体和液体物质,也包括污染的人体体表和表浅体腔。

无菌检验(sterilitytest):

检验灭菌后的物品中是否存在活的微生物的一种试验方法。

(3)消毒作用水平:

指消毒、灭菌方法杀灭微生物的种类和作用的大小。

可分为下述四类:

①灭菌方法:

可杀灭外环境中一切微生物的物理、化学方法。

属于此类的有:

热力灭菌、电离辐射灭菌、微波灭菌、等离子体灭菌等物理灭菌方法和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乙型丙内酯、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化学灭菌剂。

②高效消毒方法:

可以杀灭一切致病性微生物的消毒方法。

这类消毒剂应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结核杆菌和致病性芽孢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也有一定的杀灭作用。

属于此类的化学消毒剂和物理消毒法有:

紫外线及含氯消毒剂、臭氧、二氧化氯、甲基乙内酰脲类化合物和一些复配的消毒剂等:

③中效消毒方法:

是可以杀灭和去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致病性微生物的消毒方法,包括超声波、碘类消毒剂(碘伏、碘酊、洗必泰碘等)、醇类、酚类消毒剂等。

④低效消毒方法:

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剂和通风散气、冲洗

等机械除菌法。

低效消毒剂有单链季铵盐类消毒剂(新洁尔灭等)、双胍尖

消毒剂如氯己啶、中草药消毒剂和汞、银、铜等金属离子消毒剂等。

22.试述医院用品的危险性分类及处理方法。

按照物品污染后造成危害的程度,将其分为如下3类并采取相应措施:

(1)高度危险性物品:

这类物品是穿过皮肤或粘膜而进入无菌的组织或器官内部的器材,或与破损的组织、皮肤粘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品,或血液流经其中的器材和用品。

例如,手术器械和用品、穿刺针、输血器材、输液器材、注射的药物和液体、透析器、血液和血液制品、导尿管、膀胱镜、腹腔镜、脏器移植物和活体组织检查钳等。

凡是高度危险的物品必须选用灭菌法(灭菌剂或灭菌器)灭菌,灭菌方法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2)中度危险性物品:

这类物品仅和皮肤粘膜相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的组织内。

例如,体温表、呼吸机管道、胃肠道内镜、气管镜、麻醉机管道、压舌板、喉镜、口罩、便器、餐具、茶具等。

凡中度危险性物品,一般情况下达到消毒即可,可选用中效消毒法或高效消毒法。

但中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要求并不相同,有些要求严格,例如内镜、体温表等必须达到高效消毒,需采用高效消毒方法消毒,而另一些则要求低一些,例如便器、卫生洁具等用中效消毒方法即可。

(3)低度危险性物品:

虽有微生物污染,但一般情况下无害。

只有当受到一定量致病菌污染时才造成危害的物品。

这类物品和器材仅直接或间接地和健康无损的皮肤粘膜相接触。

例如,生活卫生用品和病人、医护人员生话和卫作环境中的物品。

例如:

毛巾、面盆、痰盂(杯)、地面、墙面、桌面、床面、被褥、一般诊断用品(听诊器、听筒、血压计等)等。

凡低度危险性品,一般可用低效消毒方法,或只进行一般的清洁处理即可,仅在特殊情况下,才有特殊的消毒要求。

例如,当传染病病原体污染时;必须针对污

染微生物的种类选用有效的消毒方法。

地面的清洁与消毒应达到以下要

求.a.地面应湿式清扫,保持清洁:

当有血迹、粪便、体液等污染时,应及时以含氯消毒剂拖洗。

b.拖洗工具使用后应先消毒、洗净,再晾干。

23.内镜消毒与灭菌基本原则

(1)根据内镜在人体使用部位的不同,分别采用消毒或灭菌方法:

下列内镜及其附件需灭菌:

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等进入人体无菌部位或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的内镜,以及进入破损粘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

等)。

下列内镜及其附件需消毒:

喉镜、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等进入人体自然通道与管腔粘膜接触的内镜。

(2)使用过的内镜原则上应先消毒后清洗,最后在使用前根据内镜类型要求再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

在用液体浸泡法消毒内镜的同时,应对所有的通道用清洁剂、消毒剂与水进行冲洗。

(3)被结核杆菌、肝炎病毒和艾滋病毒感染者使用过的内镜,必须进行特殊的消毒和灭菌处理。

经化学消毒剂处理的内镜,在使用前必须用无菌水进行冲洗以去除残留的消毒剂。

(4)内镜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

①设诊查区、洗涤消毒区、清洁区。

保持室内清洁,操作结束后严格进行消毒处理。

②内镜室工作人员必须经过预防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包括内镜的清洁、消毒或灭菌,使用中消毒剂韵监测、记录和保存,个人防护措施等。

③用后的内镜及附件应立即去污染、清洁,清除管道中的血液、粘液及活检孔和抽吸孔内的残留组织,洗净的内镜应沥干水分后再进行消毒。

内镜去污、清洗对保证消毒灭菌效果十分重要。

④内镜的消毒须使用高效消毒剂,如2%戊二醛消毒浸泡,20分钟,消毒后用无菌蒸馏水充分冲洗。

内镜、活检钳的灭菌用压力蒸汽或环氧乙烷或2%戊二醛浸泡:

10小时灭菌。

⑤HBsAg阳性病人和其他特殊感染病人用过的内镜应先消毒。

再常规清洗消毒,2%戊二醛浸泡至少45分钟。

⑥消毒后的内镜,储存前先干燥处理,再悬挂保存于无菌柜内。

⑦操作和清洗内镜时应穿防渗透工作外衣,戴橡胶手套,有条件的医院可配备防护镜和面罩,工作人员应接种乙肝疫苗。

⑧每日监测使用中消毒剂的有效浓度,记录保存,低于有效浓度立即更换。

(5)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按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规范(试行)》执行。

24.我国医疗用品的卫生标准是什么?

(1)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必须无菌。

⑵接触粘膜的医疗用品细菌菌落总数应w20cfu/g或100cm2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⑶接触皮肤的医疗用品细菌菌落总数应w200cfu/g或100cm2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4)使用中消毒剂与无菌器械保存液卫生标准,使用中消毒剂细菌菌落总数应w100cfu/mL致病微生物不得检出。

无菌器械保存液必须无菌。

医院应每月对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或室)(ICU)、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骨髓移植病房、血液病房、血液透析室、供应室无菌区、治疗室、换药室等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

当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

25.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务人员必须遵守哪些消毒灭菌原则?

确答案

(1)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2)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申感染症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

所有医疗器械在检查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

(3)根据物品的性能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