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挑战系列主题总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43996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面管教挑战系列主题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正面管教挑战系列主题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正面管教挑战系列主题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正面管教挑战系列主题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正面管教挑战系列主题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正面管教挑战系列主题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正面管教挑战系列主题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正面管教挑战系列主题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正面管教挑战系列主题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正面管教挑战系列主题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正面管教挑战系列主题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正面管教挑战系列主题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正面管教挑战系列主题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正面管教挑战系列主题总结.docx

《正面管教挑战系列主题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面管教挑战系列主题总结.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正面管教挑战系列主题总结.docx

正面管教挑战系列主题总结

正面管教挑战系列主题总结

想要深入理解并切实践行《正面管教》中的管教工具,首先要全面理解和深刻领会贯穿全书的几个重要理念,思想支配行为,成功从传统管教转型为正面管教,更新思想观念是千里之行的第一步。

贯穿《正面管教》全书的重要理念有:

一是和善而坚定。

鲁道夫·德雷克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

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把对待孩子时和善与坚定并行的重要性教给了我们。

其实不仅仅是孩子需要“和善而坚定”,已经长大的我们,又何尝不需要呢?

当我们因为工作失误很沮丧,面对父母或朋友时,让我们来设想如下几种情形:

“之前和没和你说过,让你工作时候认真、仔细,别总玩手机,不听吧,现在知道难过了,早干什么去了?

”——听到这样的话语,你还愿意敞开心扉吗?

“我的宝贝你是最棒的,我看都是你们领导事儿多,你们同事不配合,别和他们计较,别往心里去,咱们就是最棒的”——如此这般的思想灌输又怎能学会内省?

“我能理解你现在的沮丧,你很珍视这次机会,也付出了很多努力,现在结果不能尽如人意,我相信你一定很难过。

我也曾经有过很惨痛的失败经历,......,但正是这件事让我获得了真正的成长,我相信你也可以的,让我们来看看怎样才能尽量弥补损失”——能得到这样的安慰,你受伤的情感是能感受到一丝宽慰?

今天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我们的性格底色,我们的应激反应,都能找到早期教育留下的影子,已经拥有辨识能力的我们,在面对上述三种不同的言语状态时,都会做出截然不同的情感反应,那心智尚未发展成熟的孩子,他们在面对不同的言语状态时,会对今后的人生产生多大的影响呢?

第一种语言状态是指责羞辱,第二种语言状态是骄纵,第三种语言状态我们把它成为“和善”。

何为“和善”?

“和善”等于“尊重”,其精髓在于既尊重孩子也尊重自己。

传统的孩子应唯父母之命是从、“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管理方式正被大多数新时代的父母所摒弃,惩罚、羞辱、棍棒显然是对人格的侮辱而非尊重,无法帮助孩子培养起健全的人格。

当今,对“和善”最大的误解是由于父母不想惩罚孩子而变得对孩子过于骄纵,认为“和善”就是取悦孩子,满足孩子一切想法和要求,不让孩子有任何失望。

对孩子过度的保护和骄纵既不尊重孩子也不尊重我们自己,它剥夺了孩子培养“抗挫折力”的机会,也让孩子缺乏规则意识,不尊重别人的人也无法得到他人的尊重,我们自己舍不得教育的孩子,终有一天会有别人帮我们教育。

那究竟何为“和善”,当孩子遇到问题、困难或犯错、沮丧时,我们用语言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相信孩子能够经得起挫折并能由此培养出对自己的信心,这才是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也才是“和善”本该有的样子。

那什么是“坚定”呢?

大多数成年人习惯性地认为“坚定”就意味着惩罚、说教或者其他形式的控制,并非如此。

“坚定”不是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当时的反应,而是一个链条。

我们以对孩子做出限制为例,我们认为的“坚定”是:

“宝贝这么做是危险的,我们决不能这么干,你要是这样做了,就得承担相应的惩罚哦”,我们以为告诉孩子不许做什么,孩子就明白了自己不该干什么,就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以符合家长的预期,事实上我们都曾体会过,这样的做法很快就会让家长失望、甚至抓狂。

正面管教中的“坚定”是,要让孩子参与到制订和实施限制中来。

可以通过头脑风暴法与孩子一起讨论对他的限定,探讨为什么限制是重要的、需要什么样的限制、每个人为实施限制应承担怎样的责任以及违反限制后应如何处理等,整个过程特别要注意两个关键点,一是让孩子说的比你多,二是不要要求孩子,而是通过问启发性的问题让孩子找到答案。

最后,将与孩子达成共识的限定协议整理出来,需要的时候拿出协议,告诉孩子我们只能按协议办事,这个时候尤其考验家长的“坚定”功夫,不要因孩子的哭闹、祈求或耍赖就轻易妥协、破坏协议规定,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的坚持,在一次又一次的碰撞和实践中,我想孩子就在潜移默化间树立起了尊重规则的意识,获得了守规下的大自由。

二是自尊而非他尊。

自尊是一个容易造成错觉的概念,您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昨天,你可能觉得自己很伟大。

然后,你犯了一个错误,并开始自责,或者听到了别人对你的批评,突然之间,你的自尊便烟消云散了。

这个过程中是谁夺走了我们的“自尊”?

为什么我们的“自尊”总会突然消失不见?

因为我们的“自尊”总是取决于外在的他人的评价。

我们总是习惯性的观察别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而不是学会自我评价与内省,我们拥有的与其说是“自尊”,不如被称为“他尊”。

为什么我们会形成“他尊”?

想一想我们能记得的小时候颇有成就感的经历,我们会想到因父母、老师的赞扬而让我们欢欣无比,会想到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干部”,获得奖学金而备受鼓舞的时刻,然而我们已经很难回忆起是因为我们做了哪些有益的事情,才使得我们如此有成就感。

原来,从小到大我们都在经历一种被他人赋予“自尊”的过程,而我们却忽视了“自尊”中最重要的是“自”,即发自内心、源于内在。

所以,如果现在我们还认为自己能够给予孩子自尊,实际上就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

“他尊”是被别人赋予的,而“自尊”却来自于正确的自我评价和内省,是一个人因拥有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而对自己发自真心的肯定。

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让他们依赖于别人的赞扬或观点。

正面管教教会我们两种重要的方式,一是大人应该教会孩子把错误当成学习的大好时机,通过允许孩子经历失败,让他们学会适应生活,才能在学习解决问题中激发出孩子内在的强大力量,在生命基底里镌刻上“我能行”的信念,才能使孩子知道如何对待人生中的跌宕起伏。

二是让孩子有大量机会在家里、学校和社区作出有意义的贡献,让孩子感觉到被需要,才会切实拥有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三是“赢得”孩子而非“赢了”孩子。

我们是社会人,我们所有行为的目的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孩子也是社会人,孩子的行为取决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孩子对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行事,取决于他们怎样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们认为别人怎样看待他们。

孩子在家庭亲子关系中逐渐形成对自己、对世界以及对应该做什么才能求存或成长的信念。

“赢得”孩子的关键,是家长一以贯之的用友善、关心和尊重的沟通方式,让孩子感觉到被理解,并能够受到鼓励,让孩子相信他们有能力与大人合作让事情变的更好。

“赢了”孩子是大人用控制、惩罚、羞辱的手段战胜了孩子,家长赢了,但孩子却可能变成“讨好者”“叛逆者”,他们在大人的责备、羞辱和痛苦以及造成的失望中得到了教训,他们认为自己的价值取决于别人的认可,可能会使孩子变得越来越不自尊、不自信。

如何“赢得”孩子,如何能够营造出一种让孩子愿意听、愿意合作的气氛呢?

正面管教方法为我们提供了“赢得孩子合作的四个步骤”: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否正确,是否是他们切实的感受。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

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

这时,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效果会更好。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

如何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

四是孩子的不良行为告诉我们“我只是想有所归属”。

所谓的不良行为无非是缺乏知识(意识)的行为[因不懂、不会或缺乏经验而犯错]、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缺乏正确或者完善处理相应问题的能力]、发展适宜性行为[小孩子做出的“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失望后急切寻求改善现状导致的不当言行]、受“原始脑”操纵的行为[非理性行为]。

当大人们能够认识到,孩子所呈现出来的某些“不良行为”,只是因成长需要自然而然产生的行为,而非故意搞破坏或挑战大人的权威,我们是不是就不会那么简单的直接采取惩罚措施了呢?

鲁道夫·德雷克斯曾指出“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了信心的孩子”,因孩子不知该如何正确的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就会感觉沮丧或没有信心,他们不知如何是好,就会按照自己认为的方式做出相应的行为寻求外界关注,大概率就变成了大人眼中的“不良行为”。

每个人都想得到关注,这没什么错,问题出现在孩子想要过度关注的时候,孩子们又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观念,这就需要大人承担起在孩子不良行为中的责任,帮助孩子纠正错误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太习惯于用惩罚、说教以及其他形式的责难、羞辱和痛苦在促使孩子做得更好了,但是正面管教理论告诉我们,鼓励是改变孩子行为最有效的方法,一个受到鼓舞的孩子不需要行为不当。

孩子存在的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被称之为“四个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目的”:

1.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

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孩子的目的:

操纵别人为自己奔忙或得到特殊服务——大人们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

通过让孩子参与一个有用的任务,转移孩子的行为。

安排特别时光,建立日常惯例。

花时间训练孩子。

召开家庭会议。

默默爱抚孩子,设定些无言的暗号。

2.寻求权力——错误观念:

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孩子的目的:

我说了算——大人们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

承认不能强迫孩子,并请求孩子帮助。

撤离冲突,让自己先冷静下来。

决定自己该做什么,而不是孩子该做什么,不说,只做。

让日常惯例说了算。

培养相互的尊重。

给予有限制的选择。

引导孩子把权力用在积极的方面。

召开家庭会议。

3.报复——错误观念:

我得不到归属,但我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孩子的目的:

以牙还牙——大人们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

处理受伤的感觉。

避免惩罚或还击。

反射式倾听。

做出弥补。

鼓励其长处。

召开家庭会议。

4.自暴自弃——错误观念:

不可能有所归属,我放弃——孩子的目的:

放弃,且不愿别人介入——大人们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

表达对孩子的信任。

小步前进。

停止批评。

鼓励任何一点点的积极努力。

关注孩子的优点。

不放弃。

设置成功的机会。

教给孩子技能,示范该怎么做。

真心喜欢这个孩子。

以孩子的兴趣为基础。

五是在感觉更好的时候才能做的更好。

我们惯常抱有一种错误观念,为让孩子做的更好,就得先让他感觉更糟。

这种思维逻辑其实是以爱的名义运用惩罚,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而非从自己的行为中学习从而获得成长。

想想我们每天面对的生活实际,当我们承担一项任务时,是因害怕犯错战战兢兢的更有效率,还是信心十足心情愉悦的更容易做出成绩呢?

答案不言而喻,越是放松的、愉悦的状态,越能自如的完成目标任务。

我们如此,孩子亦如是,因此正确的逻辑是“在感觉更好的时候才能做的更好”。

其实在孩子不良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失望的信念,当失望感被消除时,孩子不良行为的动机也就不存在了,家长要做的就是通过共情和鼓励,先让孩子感觉好起来,然后帮助孩子把不良行为转变为有贡献的行为。

六是犯错是学习的大好时机。

我们从小得到的教育是要为犯错误而羞愧。

闭上眼睛,想一想小时候我们犯错时从大人那里得到的讯息,是不是自己愚蠢、无能、坏蛋、没出息、木头人?

如今,我们再犯错时,又是如何定义自己的?

认为自己无能或坏蛋;因害怕做的不完美被羞辱就决定不再冒险;讨好取悦他人;掩盖自己的错误避免被抓到。

这些负面的想法和定义,能帮助我们发展出有价值的人生技能吗?

回答自然是否定的,我们不仅没有发展出有价值的人生技能,还给自己贴上了无能的标签,我们又怎希望孩子再重蹈覆辙。

正面管教方法告诉我们,我们要学会、而且也要教孩子学会把错误看做一个让人兴奋的学习机会。

孩子们通常都愿意仿效大人作出的榜样,当孩子犯错时我们对他说:

“你犯了一个错误,太好啦!

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什么?

”一定要强调“我们”,因为在孩子犯的大多数错误中,家长都难辞其咎,孩子的很多错误是因为大人没有花时间训练并鼓励他们。

同时,在说“我们”的时候,我们已经和孩子达成统一战线,让孩子看到一个不过分追求完美的榜样,他们更容易效仿大人正确看待犯错,并看到犯错的价值,在一种友善的环境下从错误中学习。

当我们把犯错误看作一个学习机会而不是什么坏事时,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就变得容易多了。

正面管教中“矫正错误的三个R”是教会我们“勇于不完美”的绝佳方法:

1.承认(自我原谅)——“啊哈!

我犯了一个错误”

2.和好(自我谅解)——“我向你道歉”

3.解决(学习改变)——“让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

我们学习正面管教方法的目的,是为孩子提供发展和实践“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的机会。

1.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我能行

2.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的感知力——我的贡献有价值,大家确实需要我

3.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响的感知力——我能够影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4.内省能力强——有能力理解个人的情绪,并能利用这种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5.人际沟通能力强——善于与他人合作,并在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共情和倾听的基础上建立友谊

6.整体把握能力强——以有责任感、适应力、灵活性和正直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以及行为后果

7.判断能力强——运用智慧,根据适宜的价值观来评估局面

以上七项能力和技能恰恰是当今乃至未来成功人士必备的人生技能,如何教养才能赋予孩子这些通向幸福、成功人生的钥匙呢?

为孩子营造出和善而坚定、有尊严、受尊重的生活氛围,不剥夺孩子以负责任的方式作出贡献的机会,不替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情,允许孩子在为家庭生活做有意义的事情时与父母并肩做事、边学边干,让孩子从感到自己很能干中获得价值感和归属感,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培养出这些感知力和技能。

有效的正面管教,会让孩子拥有品行优良的人所应具备的自律、合作、负责、坚韧不拔、机智、善于解决问题,以及其他社会和人生技能。

正面管教方法是否有效,取决于大人对待孩子时相互尊重的态度,以及对孩子长期影响的关心。

具体到生活中,我们需要掌握有效的正面管教工具,才能让正面管教理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工具一:

召开家庭会议

定期的家庭会议,为大人和孩子提供了最好的环境,让家庭成员在冷静时处理面临的各种问题,通过头脑风暴法在相互尊重的氛围中约定规则、解决问题,是为孩子提供培养“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的好机会。

具体方法如下:

1.合理约定家庭会议时间和频次。

家庭会议可以每周一次,确定会议时间后,最好雷打不动地执行,不要轻易因为忙或其他事情而改变或取消会议,孩子会根据大人的行为来判断家庭会议的重要性。

2.感恩及谈论家庭成员优点。

家庭会议开始前让每个人分享一件让自己感激的事情,表扬每个人的进步和优点,让生活少一些习以为常和理所当然,让家庭成员发现美好、感恩美好。

3.谈一谈错误和问题。

可以分享自己犯的错误或遇到的问题,寻求家庭成员帮助,或分享自己的解决办法。

可以指出家庭成员存在的问题,一起制定改善计划或寻找解决方案。

4.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规则。

包括起床规则、吃饭规则、家务规则、学习规则等等,制定日常惯例表,形成统一意见后(全体一致同意)打印出来,张贴在家里显要位置,让孩子预先知道在不同情形下,家长会如何反应。

5.讨论家庭活动。

安排下周家庭活动,制定活动时间表,或准备活动方案,培养孩子树立时间观念、自律性和计划性。

6.发挥日常惯例表作用。

经全体一致同意后制定的日常惯例表不可轻易改变,要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日常生活中按照日常惯例表执行,让孩子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

7.家庭成员合理分工。

让孩子体验会议形式,包括会前的准备、会议的主持、会议发言礼节、会议记录、会议总结等,可以通过约定或抽签方式约定每次家庭会议家庭成员的分工及角色。

8.以一个全家人参与的活动来结束会议。

让家庭会议是充满幸福感和色彩的活动,营造开心愉悦的家庭氛围。

工具二:

废除惩罚,有效运用鼓励

此工具的执行原理是:

彻底摒弃“若想让孩子做得好,就要先让他感觉糟”的错误观念,要重新认识“在感觉好的时候才能做得更好”很多人强烈地感觉到严厉和惩罚是很管用的管教方法,因为它通常能立即制止不良行为,高效地收到短期成效,但长期来看,惩罚会造成四个R:

1.愤恨——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报复——这回他们赢了,但下次我会扳回来的

3.反叛——我偏要对着干

4.退缩——偷偷摸摸“我下次绝不被抓到”;自卑“我不够好”

基于受到惩罚时产生的感觉和潜意识中的决定,孩子们是不太可能形成积极的人格的,所以长期来看,惩罚的效果并不好,甚至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因此,正面管教倡导废除惩罚,要维护孩子尊严、尊重孩子并且态度坚定,让孩子明白,他们的不良行为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他们要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才会激励孩子在保持自尊的情况下改变行为。

大人们都希望孩子能够自律,自律源于一个人内在的自我控制,而不论惩罚还是奖赏,都基于外在的控制,所以都不管用,只有学会有效的鼓励才能更好地激发孩子内在的力量。

有效鼓励的9个要点:

1.积极的暂停。

有时候当冲突发生时,大人和孩子因过于愤怒,而无法给予或接受鼓励,这时可以以身作则地先友善的退出来,可以对孩子说“我想我们两个人现在心情都很糟糕,无法讨论这个问题,但我愿意在你我都冷静下来之后,再和你讨论。

”随后,找到恰当的时机运用鼓励。

记住,遇到冲突时,我们要决定自己做什么,而非决定让孩子做什么。

2.认真的倾听。

首先要向孩子确认他的感受,并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无论何种情况都要向孩子表达对他们无条件的爱,孩子们需要知道,他们要比他们做的任何事情都重要,他们比我们生活中的任何物质财产都重要,这是我们与孩子共同解决问题的心理基础。

随后,我们要以友善而坚定的态度,用目的揭示法(首先问孩子是否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某种行为,如果孩子回答“不知道”,可以尝试着使用“会不会是......”这样的句型,帮他们找到理由,过程中观察孩子的反应,直到找到问题症结为止)帮助孩子了解他们的错误目的。

我们在处里与孩子的冲突或孩子的不良行为时,一种方法是先假定孩子无辜,因为每个孩子都想成功,每个孩子都想和别人有良好的关系,每个孩子都想有归属感和价值感,他们都想要得到积极的成果,只不过他们不知道该怎么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尚不具备足够的知识、技能,或者还没有成熟到以恰当的方式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帮助孩子培养他们需要的这些能力,正是我们的责任,所以我们可以与孩子沟通“我知道你想要成功,我该怎么帮助你?

3.区分鼓励和赞扬。

鼓励的长期效果是让孩子从应对失望、解决问题、在错误中学习中获得的自尊、自信和力量,赞扬的长期效果却是让孩子依赖于外在的评价或寻求他人认可。

4.着眼于如何改进和实现目标。

避免批评,教会孩子把犯错看成学习的大好时机,进而和孩子讨论有待改善的地方,可以通过问孩子启发式的问题帮助孩子找到失误原因,如问“你觉得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

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找到原因后,可以和孩子一起通过头脑风暴法讨论解决方案,如问“你打算怎么改进?

你需要做什么来实现你的目标?

5.转移孩子的不良行为。

基于两点心理逻辑,一是着眼于优点而非缺点。

孩子身上可能85%以上都是优点,只有15%是缺点,当我们过多关注消极方面时,消极面就会膨胀,积极面就会消失,而当我们关注积极面时,积极面就会增长,我们关注什么就会看到什么。

二是着眼于改善而非完美。

我们要教会孩子为了改善而努力,而不必期待完美,完美是一种极不现实的期待,追求完美的人往往会陷入深深的沮丧中,容易丧失前行的动力。

基于上述两点认知,我们要做到从孩子的行为中寻找优点,把不良行为转向有贡献的方向,过程中要关注并认可孩子的进步,而非完美的结果。

6.支持孩子为错误做出弥补。

让孩子更多的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以非惩罚的方式让孩子对犯的错误进行弥补也是鼓励的行为,它会交给孩子承担责任,并有机会从错误中学习和提高,而不必担心受到责难、羞辱和痛苦。

过程中可以通过向孩子询问启发式问题,与孩子一起头脑风暴找出解决方案,为孩子提供选择,而非唠叨、说教或提要求。

7.花时间训练孩子。

大人往往期待孩子完成那些未经过适当训练的任务,只告诉孩子自己的期盼,而不愿意费事准确地说明这些期盼如何才能达到,当孩子表现不尽如人意时,家长则会愤怒或失望,这多么不公平啊。

所以,记住当期待孩子达到自己期盼时,一定事先用准确的词语描述你的期待,并一步一步教会孩子如何才能更好的完成任务。

当然,花时间训练孩子并不意味着孩子就会达到你的满意,要始终告诉自己改善是贯穿一生的过程。

8.鼓励孩子自我评价。

大人需要先关注孩子做的好的地方,让后指导孩子自己去评价自己的错误,我们可以问孩子还有哪里需要改进,他们通常自己就知道,而不需要我们来告诉,这样做可以让孩子在充满希望中,改正不完善的地方。

工具三:

废除骄纵

此工具的执行原理是:

致力于培养孩子对自我能力的信心和责任感。

正面管教理论告诉我们,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情,培养孩子社会责任感的第一步,是要教导孩子依靠自己。

同时,孩子需要知道与特权相伴的是责任。

让孩子掌握下面的公式:

特权=责任;缺乏责任=丧失特权。

比如,拥有玩具是一种特权,与这个特权相伴的责任是照料好玩具,或愿意付出一定成本得到心爱的玩具。

管教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孩子做的更好,所以要始终以友善的态度告诉孩子你的想法以及你即将实施的行动,并要坚定的坚持你们的约定做到言出必行。

废除骄纵的另一个要点是要花时间训练孩子,教会孩子生活技能,大多数时候孩子不是不想做,而是不知道应该这样做,耐心地陪伴孩子慢慢学会生活技能是家长必须引起重视的功课。

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最好的办法是,和孩子一起做家务或让孩子参与完成其他家庭责任,让孩子在对家庭有所贡献中体会归属感和价值感,在承担责任中培养起对自己的信心。

工具四:

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的合理运用

“自然后果”指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任何事情,其中没有大人的干预,比如不吃东西,就会饿;忘穿外套,就会感冒。

“逻辑后果”要求大人或其他孩子在家庭会议上介入。

合理运用自然后果,对大人而言是“决定你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让孩子做什么”,要事先以尊重的态度与孩子商量好,如果产生某种不良行为会让你自己承担自然后果。

随后,让孩子自然而然地体验自己的选择带来的后果,通过切身体验判断行为的对错,让孩子学会不在问题解决不了时耍赖、乱发脾气或者抱怨,也能体验到自己能处理问题的良好感觉。

合理运用自然后果时要避免陷入三个怪圈。

一是避免借题发挥。

当大人说教、叱责、说“我早就告诉过你”,或者以其他任何行为把责难、羞辱或痛苦附加到孩子原本能够自然而然地获得的体验之上时,就是在借题发挥。

借题发挥会阻碍孩子在体验自然后果的过程中的自然学习,而把心思集中到承受或者抵挡责难、羞辱和痛苦上。

因此,大人不能借题发挥,只需对孩子正在经历的事情表达同情和理解。

二是不把自然后果强加给孩子。

当孩子已经开始体验自然后果时,大人要闭上嘴巴,切记不要抱怨、唠叨,不额外施加责难、羞辱和痛苦。

三是不包揽孩子遇到的困难。

不要因为心疼孩子就拒绝孩子体验自然后果,为孩子处理掉一切难题,给孩子收拾烂摊子。

当孩子的行为已经让孩子处于危险中,或当自然后果会侵害到其他人的权利时,就不能任由自然后果发挥作用,这时就要合理运用逻辑后果。

逻辑后果有四个R,符合这四个R才能称得上逻辑后果。

相关--后果与行为相关

尊重--后果一定不能包含责难、羞辱和痛苦

合理--后果一定不能包括借题发挥,从大人和孩子角度看都合理

预先告知--预先让孩子知道,如果他选择了某种行为将会有什么结果出现

运用逻辑后果有三种常见的方法:

监护、花时间训练孩子、转移孩子的行为。

如家长陪孩子一起过马路(监护),每次与孩子一起过街时都要把危险告诉他,并且教会孩子怎样正确过马路(花时间训练孩子),问孩子如果在汽车开过来时过街会发生什么,让他在觉得可以安全过街时告诉你(转移孩子的行为),孩子由此而实际学到的东西要比从挨打中学到的多得多,永远记住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要比让孩子为自己的不良行为吃苦头重要得多。

工具五:

学习如何解决问题

传统的管教方法关注的是教给孩子不要做什么,或者因为别人是“那么说的”而去做什么。

正面管教关注的是教给孩子要去做什么,当孩子们专注于学着解决问题时,就学到了如何与他人相处,并且拥有了应对下一个挑战的工具。

关注于解决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