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案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45137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案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案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案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案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案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案例.docx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案例.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案例.docx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案例

深思·新思·巧思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案例

九中袁源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文章。

它阐明了“在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的道理,从而强调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并分析了构成创造思维的因素,而且归纳出具备创造性思维的人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应从这样三个角度看待课堂教学。

我以为:

一堂课体现三个维度的评价也不能平分力量,宜根据文本的特点有所侧重。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而且是一篇译文,对于初一学生,其文体特点及创作方法甚至语言表达都不一定要作为教学重点,而藉此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乃至创造力却非常便利。

因此,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定在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造态度。

下面是此课的部分实录和点评。

师: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

 

格的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同学们

课前都读过了这篇课文,不知是否留意过第十一小节最后一行的一个词语:

“推敲”。

有同学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

“推敲”的意思是“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课文下面有注解。

师:

非常好。

那么,你知道“推敲”一词的来历吗?

生:

据说,贾岛当年作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僧敲月下门”。

开始贾岛既想用“推”,又想用“敲”字。

想来想去的时候,冲撞了愈的仪仗队。

愈了解了情况后,想了一会儿,说:

“就用‘敲’吧。

师:

那么,真的如愈所说的“敲”比“推”好吗?

生:

是“敲”比“推”好,它能反衬出月夜的静寂。

师:

咱们也“推敲”一番:

僧打哪儿来?

在“鸟宿池边树”的情况下,为何要“敲”门?

怎么样?

还是觉得“敲”比“推”好吗?

生:

我觉得“推”也蛮好的,月夜归来,推门而入,

开门见山,直取文中的

素材,引发学生创造性

思考的兴趣。

取材自然,

巧妙。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

字》中对“推敲”的用

法提出了质疑,这里让

学生展开思考,不失为

良策。

不惊醒别人,也不惊动鸟儿。

师:

是啊,也许这门就是这位僧人自己掩上的,也许这寺中只有这一位僧人,为什么还要“敲”呢?

生:

我觉得“扣”也很好,既礼貌,又不像“敲”的动静那么大。

师:

说得不错。

其实“推”也好,“敲”也罢,或者“扣”“开”都有可能。

只要我们有一颗愿意创造的心,我们就会发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那么我们是愿意创造的人么?

生:

是。

师:

那太好了。

既然我们今天讨论“事物的正确答案”,那么,有答案就会有问题。

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提了几个主要问题呢?

生:

提了5个问题。

生:

有3处是主要问题:

一、“对于上面这个问题,你是怎样回答的呢?

”二、“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三、“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

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师: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回答吗?

生:

不需要,作者自己回答了。

师:

对,这种自问自答的问话形式,叫设问句。

大家不妨自己读一读这几个设问句,看看用设问句有什么好处?

生:

能引起我们阅读的兴趣。

生:

能引起我们的思考。

师:

说的都很好。

但是,这篇文章中的这几个设问句还有什么好处呢?

“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哦。

生:

这几个问题恰好是作者要论说的几个方面。

生:

这几个问题表示了作者思路的转换。

师:

非常好!

这几个设问句不但有吸引读者、激发

思考的作用,还有标示全文结构的作用。

同学们非常聪明,那么,就让我们随同作者看看他是如何一一解答这些问题的吧。

作者认为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生:

四种答案都对!

师:

为什么会“四种答案都对”呢?

生:

因为看图形的角度不同,所以,四种答案都对。

 

《语文课程标准》并不

要求淡化基础教学,只

是强调在动态的语言环

境中学习语法、修辞知

识。

这里关于设问句的

作用的讨论,不仅就一

般意义的了解了设问句

的用途,而且理清了作

者的思路,还因地制宜

地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

维的发展,一举多得。

 

师:

就这一个答案吗?

我们也换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知道为什么“四种答案都对”了吗?

生:

这个题目太宽了。

如果说选出一个由两种线条构成的图形,那就只能选D。

师:

对!

那么,形成“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原因除了角度不同,还有哪些呢?

生:

时间不同。

原来对的可能就不对了。

生:

地点不同。

适用于这里的,不见得能用于那里。

生:

心情不同。

同一个人看待同一样事物因为心情变了,对这个事物的态度也会改变的。

师:

因为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所以事物的正确答案也就是丰富多样的。

那有没有什么是不变的,答案就是唯一的呢?

生:

数学问题。

师:

是的,纯数学问题的答案一般说来应该是唯一的,好!

老师今天就考大家一道容易的“数学题”:

10-1=?

生:

10-1=9

师:

对!

不过,咱们今天不是真正地解数学题,如果联系生活进行思考。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

生:

10-1=0,“10”去掉“1”剩下的就是“0”。

生:

10-1=0,树上有十只鸟,打掉下一只,其他的都飞走了。

生:

10-1=1,汉字的“十”,去掉中间的竖——“1”,留下的是汉字“一”。

生:

10-1=10,鱼缸中有10条鱼,死了1条,还有10条。

生:

10-1=1,房间里有10支蜡烛,风吹灭了1支,

主人赶紧关上窗,到天亮时,就只剩1支。

……

师:

要说下去,还有很多。

因为这样一道算式用在生活中的不同领域,就产生了不同的答案。

那么我们先前为什么没有意识到这么多答案呢?

那是因为我们还不曾有意识地或者习惯于创造性的思考问题。

这就要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作者对第二个问题——“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的解答。

生:

创造性思维需要汲取知识和活用知识。

师:

都知道活用知识必须先汲取知识,但作者为什

 

就文中的问题进行多维

思考,学生就地取材,

乐于思考。

 

由文中提到的数学问题

进行创造思维练习,并

让学生及时体会创造的

快乐。

 

么没有举例子说明汲取知识的重要性,却在说明活用知识的重要性时举了两个例子?

生:

因为知识对于创造思维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

师:

那为什么要举两个例子证明活用知识很重要?

生:

作者举的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兰·布歇尔的例子并不相同,前一个例子强调的是知识的组合能产生新的认识;后一个例子则是在某一种事物的用途上展开想象,从而有了新发明。

师:

原来如此。

看来创造性思维有赖于广泛地汲取知识并灵活地运用知识。

还有赖于什么?

生:

想象力。

生:

不迷信书本或者老师。

生:

勇于实践。

生:

乐于提问题。

生:

有自信心。

师:

说得很好。

是的,创造性思维不但要靠知识,更要靠我们有创造的热情和方法。

有时候,阻碍我们创造性思维的不是别人,恰是我们自己。

因为我们习惯于某种思维方式,这使得我们在即将获得全新的世界时止步了,这就是思维定势。

老师考大家一个问题,看谁的办法多:

羽毛球打出去后,怎样才能让它自己回来。

生:

迎面有一阵大风,把它吹回来了。

师:

这是风吹回来的,不是球自己回来的。

生:

对面是一堵墙或一有弹性的网,它弹回来了。

师:

想想球打出去的方向只能朝前吗?

生:

我知道了,把羽毛球向天上打,它一定能自己回来。

师:

说得好!

你已经能够打破思维定势了。

确实可以从不同方向思考问题。

生:

还可以在球拍上装一块磁铁,球上装一枚铁环。

球打出去后,将装磁铁的一面对准球,球就会自己回来。

生:

最好让羽毛球上长出一对翅膀,它自己就能飞回来。

师:

哟,你的思想已经装上翅膀了。

生:

羽毛球打出去,绕地球一周,自然会回来。

生:

也可以在球上装橡皮筋,那球怎么打出去都会缩回来的。

 

让学生展开想象,深入

思考文章选材的用意。

 

就文本中所提到的容

进行深入思考,拓宽了

创造思维所需因素的

围。

学生此时的创造思

维状态已渐入佳境。

 

适时鼓励,学生兴致更

高。

 

……

师:

大家的方法还有很多,看来我们已经都是善于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人了。

那么,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

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请看书。

生:

创造力人人具备,那是一种潜力不被人所察觉。

富有创造力的人坚信自我,缺乏创造力的人压制自我。

生:

富于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微的想法。

还能不断学习新知识,并运用知识。

师:

是的,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我们就是富有创造力的人。

让我们把课文的最后一段齐读一遍。

生:

(读课文)“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将它发展下去。

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师:

“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将它发展下去。

”就会富有创造力,你同意吗?

生:

我不同意。

如果开始选择的道路是错误的,锲而不舍地走下去,只会越走越错。

生:

我也不同意。

产生小的灵感,要进行验证,否则也不会成功。

师:

学习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后,大家都能有自己的观点和主了,这非常好。

我们已经是富有创造力的人了,就让我们再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吧。

师:

现在开始分男女生进行竞赛。

第一题:

四根火柴能形成一个“口”字,如果不断地添加火柴,你能组成什么字呢?

请同学们自由上黑板写,时间2分钟。

生:

(自由上黑板写,几乎全班学生都在黑板上写了字,有些学生还多次上黑板写字)田、日、申、否、回、中等等

师:

太多了,这块黑板上写下了大家的创造力,我们已经数不出多少来决定输赢了。

不过,输赢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具有

创造潜能,坚信自己富

有创造力。

 

就文中的语句让学生大

胆质疑,勇于与作者辩

驳,具备创造的素质。

 

就语文学习中的容进

行创造性思维练习,贴

近学生生活,学生热情

高涨,体会到创造思维

的快乐。

这会儿也不那么重要了,是吧?

生:

(笑)

师:

第二题:

你能说出与虎有关的成语吗?

你知道虎在这些成语中的不同喻义吗?

生:

生龙活虎。

“虎”是有活力的意思。

生:

虎头虎脑。

“虎”是结实而又憨憨的样子。

生:

狐假虎威。

这里的“虎”有点愚蠢。

生:

为虎作伥。

“虎”是恶势力。

生:

狼吞虎咽。

“虎”是猛的意思。

生:

一员虎将。

这个“虎”是威武的意思。

……

师:

不得了,单是一个“虎”字大家都说出这么多答案了,多有意思。

你看,创造性思维不仅能帮助我们识字,多多地了解成语,还能在阅读和写作中帮助我们产生灵感呢。

就是对于语文

学习,它都是那么重要,生活中需要创造思维的就更多了。

师:

咱们今天都认为自己是富有创造力的人了,那

么,我们也愿意让自己的亲人、朋友意识到自己的创造潜力吗?

那该怎么做呢?

 

从成语中进一步体会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

一个”的道理。

让学生有意犹未尽的感

觉,有向课外延伸的可

能,课后仍能感受创造

思维的快乐,并将其传

递给大家。

这堂阅读课承蒙一种蔡肇基教授和师大学胡永生教授的悉心指导,在地区的师培活动中进行了汇报,又赴一中进行了展示,获得了好评。

其最大优点在于带领学生仔细地研读了课文,就课文中的容进行了深入思考;同时,从课文中找到契合点,适当地向课外延伸,不断激起学生创造思维的热情,形式新颖;再有就是直取文中的相关因素,进行创造力的培养,取材巧妙,自然贴切。

这些均需要教师在课前反复思索并琢磨文本,这才能形成深思、新思、巧思。

那种三五分钟读课文、三五十分钟想教法、三五个小时做课件的备课方式是根本上不出好课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