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外国文学GJ.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50079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词解释外国文学GJ.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名词解释外国文学GJ.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名词解释外国文学GJ.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名词解释外国文学GJ.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名词解释外国文学GJ.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名词解释外国文学GJ.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名词解释外国文学GJ.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名词解释外国文学GJ.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名词解释外国文学GJ.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名词解释外国文学GJ.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名词解释外国文学GJ.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名词解释外国文学GJ.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词解释外国文学GJ.docx

《名词解释外国文学GJ.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词解释外国文学GJ.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词解释外国文学GJ.docx

名词解释外国文学GJ

1、命运悲剧

命运悲剧主要指古希腊悲剧,它主要写主人公的个人意志和命运的冲突。

古希腊人认为,在人与神之上还有命运主宰一切,它是不可抗拒的,不可解释的,难以捉摸的。

所谓“命运〞,其实质是客观规律的必然性,古希腊人限于思想与科学水平,无法认识。

所谓人与命运的冲突,实际反映了人与外界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命运悲剧是古希腊人反映社会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

最典的命运悲剧是《俄狄浦斯王》。

2、“不和的金苹果〞

出自古希腊的神话故事。

阿喀琉斯的父母结婚的时候,没有邀请不和女神厄里斯,她来到席间扔下一个“不和的金苹果〞,写着“赠给最美的女子〞,赫拉、雅典娜和阿弗洛狄忒三位女神果然争夺起这个苹果来。

宙斯要她们找特洛亚王子帕里斯评判,三人各许他以好处。

赫拉许他成为最伟大的君主,雅典娜许他成为最勇敢的战士,阿弗洛狄忒许他娶一个最美丽的女子。

帕里斯把苹果给了阿弗洛狄忒,爱神帮他拐走了斯巴达王后海伦,从而爆发了特洛伊与希腊之间长达10年之久的战争。

“不和的金苹果〞常被后人用来比喻因争夺某种巨大利益而造成不幸与争端的起源。

3、斯芬克斯之谜

出自古希腊神话。

传说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带着翅膀的狮身人面女妖。

赫拉派她到忒拜,给忒拜人出了一个谜,谜面是:

什么动物早晨用4只脚,中午用两只脚,晚上用3只脚走路?

脚最多的时候,正是他走路最慢,体力最弱的时候?

忒拜人解不开这个谜语。

谁猜错了,她就把谁吃掉,俄狄浦斯揭开她的谜底是人,她因羞愧投崖而死。

斯芬克斯这个名字常用来比喻难以猜度、让人捉摸不透的人或事物。

4、教会文学

中世纪的教会文学是适应封建主和基督教会需要而创作的文学,由教师们用拉丁文写成,因被僧侣垄断,亦称“僧侣文学〞。

容主要是宣传基督教义,宣扬神的权威、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

目的麻痹人民,以维护封建统治。

题材主要是圣经故事、圣徒传、叙事诗、赞美诗、祈祷文、剧等。

艺术表现上多采用象征、寓意、梦幻等手法。

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缺乏艺术价值,不过其象征、寓意、梦幻手法对后世欧洲文学有较大影响。

5、城市文学

又称市民文学。

是欧洲中世纪随城市的开展和市民的壮大而兴起的一种反映城市部复杂斗争和市民生活、思想的世俗文学。

在容上主要是揭露封建主和僧侣的恶行败德,赞扬人民的智慧等。

市民文学以其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倾向和强烈的现实性、讽刺性以与生动活泼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

其主要体裁有韵文故事、讽刺叙事诗、市民抒情诗、市民戏剧等。

代表作是讽刺叙事诗《列那狐传奇》。

6、骑士文学

中世纪特有的一种世俗封建主文学,是骑士制度的产物,它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习俗和思想感情。

骑士文学虽然也宣扬封建意识和基督精神,但因描写了骑士的世俗爱情而具有反教会禁欲主义的积极意义。

骑士文学的主要体裁有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亦称骑士传奇〕,在容上主要描写骑士的冒险故事和他们与贵夫人之间的爱情。

骑士抒情诗以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最兴盛,其中又以“破晓歌〞最为著名。

骑士抒情诗盛行于法国北部,关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流传甚广,《特里斯丹与绮瑟》是其中出色的作品。

骑士文学对近代欧洲抒情诗和长篇小说的开展影响极大。

7、古典主义

指十七世纪流行于西欧盛行于法国的一种文艺思潮。

由于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所以又被称作“新古典主义〞。

它是资产阶级与封建王权相妥协的产物,是一种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文学。

它的哲学根底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

在政治上主国家统一,拥护王权;思想上崇尚理性;创作和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遵循三一律。

它曲折的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某些情绪、愿望和一定的社会面貌,具有现实主义的因素。

但又带有浓厚的宫廷色彩,有形式主义的缺陷,人物流于类型化。

它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尤以戏剧最突出,代表作家有悲剧作家高乃依和拉辛,喜剧作家莫里哀,文艺理论家布瓦洛和寓言诗人拉封丹等。

8、“三一律〞

指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戏剧创作必须遵守的艺术规。

它要求时间、地点、情节的三者整一,即一个剧本全部剧情的时间不超过24小时,事件发生在同一地点,情节服从统一的主题。

在理论上把“三一律〞系统化的是布瓦洛。

它的优点是可使戏剧情节高度集中,矛盾突出,结构紧凑。

但是作为一种创作规,它束缚了作家的创作,不仅影响了作品反映现实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还有结构的绝对化、程式化以与人物性格单一化的弊病。

9、流浪汉小说

流浪汉小说是16世纪中叶产生在西班牙的一种新型小说。

这种小说以流浪汉等下层人物为主人公,多采用自传体的形式写成。

作品通过主人公不幸流浪谋生的经历广泛反映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想,具有反封建反教会的意义。

《小癞子》是这种小说的代表作品。

西班牙的流浪汉小说在刻划人物、反映现实和结构艺术上,对欧洲小说的开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大学才子派

大学才子派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一批戏剧家。

他们出身于中产阶级,受过大学教育,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化修养和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倾向。

他们的戏剧创作不仅继承了前人的成果,而且在容和艺术形式上颇有创新,促进了伊丽莎白时代戏剧的开展和繁荣,为莎士比亚的戏剧成就奠定了根底。

这派戏剧作家的代表是马洛。

11、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8世纪,具有全欧性质的一次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它是文艺复兴反封建反教会运动的继续和开展,比文艺复兴运动带有更加强烈的政治革命性质。

启蒙主义者提出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明确的奋斗目标,他们以“理性〞为核心,批判专制制度和迷信,描绘未来的理想社会;他们强调思想意识的力量,主用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去教育民众,启迪人们摆脱愚昧状态,故有启蒙运动之称。

其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

它为法国大革命做好了充分的舆论准备。

12、感伤主义

感伤主义是18世纪中叶产生于英国、流行于欧洲的资产阶级文学流派。

因英国作家理查生·斯特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而得名。

感伤主义作家创作上的主要特点是崇尚感情,他们以温情与仁爱的调子代替理性的批判,形成一种对不幸者的苦难表示同情和怜悯,也对自己的孤独寄以哀思的感伤心理描写的倾向。

感伤主义为后来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开辟了道路。

代表作家是英国的斯特恩、哥尔斯密和法国的卢梭等。

13、狂飙突进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发生在18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德国。

它是德国资产阶级发动的第一次带有全国性质的文学运动。

其主要思想倾向是:

对抗封建主义压迫,追求狂热的、傲慢的个人主义因素。

运动的名称来自当时作家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文艺纲领的制定者是赫尔德尔。

参加者大多是当时的青年作家,代表人物是青年时期的席勒和歌德。

他们从本民族历史中吸取题材,注意发扬民族风格。

歌颂理想化的大自然,崇拜天才,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并掺杂感伤主义成分。

这一运动表现了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是启蒙运动的继续,但仅限于文学领域,由于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所以未能开展为政治性的社会运动,反映了德国市民阶层的软弱与局限。

14、《新爱洛伊丝》

书信体小说,法国启蒙主义作家卢梭的代表作。

描写了18世纪法国一对青年男女圣普乐和尤丽的爱情悲剧。

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均是封建婚姻的牺牲品,他们的爱情悲剧表现出以真挚爱情为根底的“自然道德〞与蒙上等级偏见的“社会道德〞间的锋利冲突,控诉了封建传统观念压抑人的感情、扼杀人的幸福的罪恶,表达了作者主感情自由、思想解放的人生理想,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小说以往返书信的形式透露人物复杂微妙的心世界,将人物情感衬托于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具有强烈抒情色彩。

15、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和流派,是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在欧洲文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文学运动。

它是法国大革命和欧洲各国反封建的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卢梭的“返回自然〞和崇尚个性的解放思想,以与德国“狂飙突进〞精神对浪漫主义的诞生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其思想根底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

其根本特征是:

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热爱描写歌颂大自然;采用民间文学的题材、语言和表现手法;艺术上运用夸、比照手法。

浪漫主义最早发生在德国,成绩最高的是英国和法国,代表作家是英国的拜伦和法国的雨果。

16、湖畔派诗人

湖畔派诗人是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

他们因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隐居于英格兰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创作了大量赞颂大自然、缅怀中古、歌颂宗法制农村生活和诅咒城市文明的诗篇。

其中华兹华斯的成就最高,他与柯勒律治合写的《抒情歌谣集》开创了以表现人物心世界为主的现代诗风。

他为《抒情歌谣集》再版写的序言,被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

湖畔派诗人对英国诗歌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开展起了推动作用。

17、“恶魔派〞诗人

恶魔派诗人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和雪莱。

由于拜伦对湖畔派诗人的保守立场做过批评,骚塞就称拜伦和雪莱是“恶魔派〞。

“恶魔派〞诗人包括拜伦、雪莱和济慈,这三位诗人为什么被称为“恶魔派〞呢?

这三位19世纪初期的英国诗人因为不满专制暴政,坚持自由理想,支持受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写出了充满革命激情的诗篇,被温和的宫廷桂冠诗人称为“恶魔〞。

18、《克伦威尔序言》

1827年,法国作家雨果发表了剧本《克伦威尔》,其序言成了文学史上的重要文献,被视为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宣言。

其中,他集中批判了古典主义,同时提出美丑对照原如此。

19、美丑对照原如此

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的浪漫主义创作原如此。

雨果认为大自然并非完全屈从于人的主观意志而绝对地优美崇高,大自然是五彩缤纷的: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紧靠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艺术通过对照,使美丑清楚,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而古典主义一味追求匀称、规如此,不能真实地表现自然,应用浪漫主义取而代之。

在《巴黎圣母院》中具体实践了这一创作主。

20、“欧那尼决战〞

指围绕雨果的剧本《欧那尼》的演出展开的一场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之间决定胜负的斗争。

1827年雨果发表《克伦威尔·序言》而成为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

1930年2月,剧本《欧那尼》上演,剧本一反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如此和传统特点,从题材、主题、戏剧手法等方面都实践了他的浪漫主义审美原如此,引起了古典主义者的强烈抗议,但却受到广阔青年和市民观众的热烈欢迎。

在剧本演出过程中,浪漫主义者与古典主义者展开了一系列斗争,最后以古典主义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这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取得胜利的标志。

21、“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是拜伦作品中特有的形象。

拜伦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高傲倔强的性格和毫不妥协的叛逆精神的形象,他们为了个人的自由和爱情幸福,独自一人向社会进展不同程度的挑战。

他们都有忧郁、孤独的情绪而傲世离群。

他们孤军奋战地进展个人对抗,只能以失败或死亡的悲剧结局告终。

这些人物既表现了诗人的对抗精神,又反映了他高傲的性格和忧郁、苦闷的情绪,因而被称为“拜伦式英雄〞。

如《海盗》中的康拉德、《曼弗雷德》中的曼弗雷德等。

22、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继浪漫主义文学之后于十九世纪30年代首先形成于法、英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并迅速开展为全欧性的一种新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是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开展时期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制度部矛盾的锋利化在文艺创作中的流露和反映。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般都具有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他们的作品批判暴露现实,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注重作品的客观真实性,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它成为了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顶峰。

“批判现实主义〞这一术语,由高尔基最早提出。

23、《人间喜剧》

19世纪法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91部小说的总称。

作者采用分类整理法和人物再现法将这些作品联结成一个整体。

具体将作品分为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其中风俗研究又分为六大场景,是这部小说总集的主干局部,容最丰富。

这些作品不仅细致地描绘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真实和风俗人情,再现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没落衰亡史、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发家史、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与新的社会罪恶,成为一部法国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从而为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其中主要作品有《欧也妮·朗台》、《高老头》《幻灭》等。

24、多余人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有一定教养,自命清高,不愿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想过有意义的生活,但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缺乏生活目的,远离人民,精神空虚,性格忧郁、彷徨,无所作为,在俄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多余人〞。

“多余人〞这个名称出自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是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

后来,俄国作家又塑造出一系列多余人形象,他们是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赫尔岑《谁之罪》中的别尔托夫、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和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中的奥勃洛摩夫。

25、自然派

又称自然学派,是19世纪40年代俄国早期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代称。

创始人是果戈里,别林斯基在理论上阐述了它的根本原如此。

该派作家能真实地描写现实,批判和否认黑暗、腐朽的俄国农奴制,作品中的主人公多半是社会下层的小人物。

在体裁上自然派多以散文为主,在题材的民族化和语言的大众化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就,形成了一定的作家群。

属于这一派的作家有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赫尔岑、冈察洛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奥斯特洛夫斯基、德林等。

到50年代后期,因对农奴制改革意见不一而分成彼此对立的革命派和贵族自由派。

 

26、小人物

指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典型人物形象。

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地位低下,生活困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懦弱、胆小怕事,因此成为“大人物〞统治下被侮辱的牺牲者。

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且对果戈理和陀斯妥耶夫斯基以此为主题的创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果戈理《彼得堡故事集》中的名作《狂人日记》和《外套》,反映了官僚们统治下公务人的悲惨遭遇,深化了普希金开创的描写小人物的主题。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穷人》如此使该主题又有了新的开展。

27、复调结构

俄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在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里发现了“复调现象〞,这是相对于巴赫金称之为“单调〞的样式而言的。

在“单调〞样式中,作家以一种很肯定的观点来演绎故事,其观念左右着作品故事的进程直到结局。

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却创造了人物形象的全新结构,主人公的意识不为作家的框架所限和作家具有平等地位。

作家和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像乐曲中的不同声部,互相对话、互不干扰的存在着,作家始终未提供应读者一种肯定的结论。

巴赫金认为陀氏“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思维模式——复调型的艺术思维〞。

28、托尔斯泰主义

指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形成的一整套所谓拯救俄国社会和人类社会的政治、道德主。

其根本容是:

“勿以暴力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宽恕〞,“博爱〞。

他站在自由贵族立场上,幻想以改良主义来协调贵族与平民的关系,他改良社会的政治主包括:

1不以暴力抗恶。

2道德的自我完善。

3博爱思想。

在19世纪90年代的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已经开始传播,俄国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而作者通过其作品的主人公来宣扬这种“托尔斯泰主义〞,客观上只能起到反对阶级斗争、反对暴力革命、麻痹和瓦解革命人民斗志的消极作用。

29、废奴文学

废奴文学指19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奴隶解放运动中出现的描写奴隶悲惨生活和对抗斗争的文学作品。

废奴文学是19世纪上半叶美国废奴运动的产物。

它从人道主义出发,以废奴为主题,描写黑人奴隶的非人生活,揭露南方奴隶主的残暴行为,批判蓄奴制的野蛮性和反动性,为黑奴解放运动大声疾呼,进而批判北方资产阶级的妥协、虚伪和叛卖行为。

废奴文学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形式以诗歌和小说为主,主要作品有希尔德烈斯的《白奴》和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

30、社会问题剧

指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创立的以资本主义社会中重大社会问题为主题,并在结尾没有直接结论,没有任何暗示的剧本。

作者站在主义立场上,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把当时的社会问题与舞台艺术相结合,真实地反映了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点。

剧本提出了有关政治、伦理道德、婚姻、妇女、教育、、法律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资产阶级虚伪欺诈、自私自利等败行劣迹,贯穿着强烈的批判精神,目的是引起人民的注意,进展社会改革,带有改良主义色彩。

代表作品是《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和《人民公敌》。

3、威塞克斯小说

指十九世纪后期英国作家哈代一组小说的总称。

哈代把自己的小说分为三类:

人物和环境小说、罗曼司和幻想小说、机敏和经验小说。

哈代最重要的长篇小说都属于“人物和环境小说〞,而这些小说都以他的故乡多塞特郡,即小说中的威塞克斯农村地区为背景,这一地区古称威塞克斯,所以统称“威塞克斯小说〞。

其精神特点和情感色彩集中表现为浓厚的宿命论色彩和浓郁的悲观主义气氛。

代表作品有《绿荫下》、《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等。

32、自然主义文学

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流派。

在创作上,它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和抒情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又轻视现实主义的典型化原如此,而追求绝对的客观性,主照相式的记录现实生活的外表现象,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理学和遗传学规律解释人和社会生活。

自然主义理论的创始人是左拉,代表作家有法国的龚古尔兄弟和德国的霍普特曼等。

33、“冰山〞原如此

“冰山〞原如此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在短篇小说《死在午后》中提出的创作主。

他以冰山比喻创作:

“冰山在海里移动之所以显得庄严、宏伟,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的局部露出水面。

〞海明威认为作者只应该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而水下的八分之七是留给读者的丰富的想象余地。

这一创作原如此使海明威形成了简约含蓄精炼深沉的艺术风格,在散文文体上开了一代新风。

34、《恶之花》

诗集,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的代表作。

“恶之花〞法文原意“病态的花〞,作者依据“从恶中去开掘美〞的美学原如此创作。

分为六个局部:

《忧郁与理想》、《巴黎风光》、《酒》、《恶之花》、《叛逆》、《死亡》。

以诗歌表现现代都市的丑恶、现代文明的虚伪和现代人精神世界的贫乏空虚,是《恶之花》对诗坛的独特贡献,也是波德莱尔给日后现代主义提供的有益启示。

35、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是19世纪末诞生并流行于20世纪的许多文学流派的总称。

前期主要包括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10多种文学流派。

现代主义植根于20世纪的社会现实,其思想根底是19世纪末期以来流行的非理性主义哲学。

现代主义的根本特点是主反传统,着力表现的是人在现代社会中的扭曲和异化。

表现手法上追求新奇和怪诞,语言往往晦涩难懂,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再遵循典型化和个性化规律,甚至只是某种抽象概念的符号,特别重视心世界的挖掘,人物的活动日益从外部世界退回到部世界。

二战以后出现的后现代主义主把文学拉回到"现实",但就表现生活的异化和人生的迷惘而言,它与前期现代主义一脉相承。

后现代主义主要包括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

36、后现代主义文学

37、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文学流派,盛行于欧美各国。

意识流小说家们认为,只有人的精神和意识才是真正的真实,作家的任务就是要着力表现人的意识活动和心奥秘。

他们以心理时间结构作品,将时序颠倒,过去、现在、未来交叉重叠,形成多层次、多线索的立体交织结构。

他们采用心独白、自由联想、象征暗示、旁白等手法,来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过程。

代表作家是英国的乔伊斯和伍尔芙,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美国的福克纳。

这一流派于40年代走向衰落,但“意识流〞手法已经成为文学上广泛运用的心理描写手段。

38、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是二十世纪60年代风行于美国的一种重要文学流派,因美国作家弗里德曼编的一本小说集《黑色幽默》而得名。

它的根本特征是:

以无可奈何而又貌似轻松的嘲讽态度对待丑恶、阴暗或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从而收到荒诞不经、滑稽可笑的喜剧效果。

这类作品往往采取“反小说〞的形式,塑造漫画式的、小丑式的“反英雄〞形象,情节结构具有非逻辑性。

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美国小说的变种。

杰出的代表作家是美国的海勒、尼格特等。

39、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40年代由法国波与欧美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戏剧领域中的表现。

它由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的著作《荒诞派戏剧》而得名,它的根本特征是:

反映当代西方人存在的荒诞性,将深邃的哲理寓于荒诞的形式之中。

在创作方法山摒弃传统的戏剧程式,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集中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支离破碎,缺乏鲜明的个性,对话也语无伦次,但很重视道具的作用。

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是法国的尤奈斯库和贝克特。

40、物语文学

中世纪日本的物语文学是在民间口头文学根底上受中国传奇文学的影响产生的。

初期的物语可以分作两类:

带传奇色彩的传奇物语和以和歌为中心的和歌物语。

前者的代表作是《竹取物语》,后者的代表作是《伊势物语》。

这些短篇物语以它情节的离奇、描写的细腻和人物性格的突出而具备了短篇小说的形式。

短篇物语在开展中逐渐合流。

10世纪后期产生了类似长篇小说的《宇津保物语》。

11世纪初出现的《源氏物语》是物语文学开展上的里程碑,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

此后出现反映武士驰骋战场、叱咤风云的战记物语。

较早的是《保元物语》和《平治物语》,最有代表性的是《平家物语》。

41、《圣经》

《圣经》一词源于希腊文,意为“一组小书〞,它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作者的著作汇编。

《圣经》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局部。

《圣经》的核心是认为人的生命和宇宙都是独一上帝所创造圣经文化精神最突出的一点是人道主义精神。

宣扬平等、博爱、行善。

42、《古兰经》

世界是世界三大的发源地,继佛教、基督教之后,伊斯兰教自公元7世纪初在阿拉伯半岛产生。

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的阿拉伯大帝国,伊斯兰教最根本的法典《古兰经》也成为阿拉伯文学史上成文的第一部散文巨著。

它包含了历史、文学、风俗、习惯、教规、教理、教义等丰富的容,对阿拉伯文学的开展产生了十分显著的影响,其积极的促进因素和消极的抑制因素都是巨大的、不可无视的。

它使阿拉伯人有了统一的语言和统一的文化,也限制了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

43、《万叶集》

日本最古的和歌总集,全书共20卷,收入诗歌4500余首。

《万叶集》成书时,日本还没有自己的汉字,全部诗歌都是借用汉字即“万叶假名〞纪录下来,故称“万叶集〞。

诗集的作者比拟广泛,几乎包括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代表性的作家有山上忆良。

《万叶集》比拟广泛地反映了日本奴隶社会末期以至封建社会初期的社会生活,容充实,感情朴直,是日本诗歌的奠基石。

44、俳句

日本文学最短小的诗歌形式,由“5、7、5〞3句式,17个音节组成,集中表现对事物的瞬间印象或感受,含蓄凝练,淡雅清寂,代表作家松尾芭蕉被称为“俳圣〞。

45、《吉檀迦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